1. 西湖 十景的大致分布簡圖,求快!!!!!!!
西湖十景的大致分布圖如下:
1、蘇堤春曉:「蘇堤」是後人為紀念蘇軾而命名的。春季拂曉是欣賞「蘇堤春曉」的最佳時間。
2、麴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
3、平湖秋月:以秋天夜晚皓月當空之際觀賞湖光月色為主題。
4、斷橋殘雪: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
5、花港觀魚: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
6、柳浪聞鶯:以觀賞濱湖的柳林景觀為主題。
7、三潭印月:以月夜裡在島上觀賞月、塔、湖的相互映照、引發禪境思考和感悟為欣賞主題。
8、雙峰插雲:以觀賞西湖周邊群山雲霧繚繞的景觀為主題。
9、雷峰夕照:以黃昏時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觀為觀賞特點。
10、南屏晚鍾:以南屏山麓凈慈寺鍾聲響徹湖上的審美意境為特點。
(1)搜索西湖十景圖片擴展閱讀
傳說
斷橋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橋,它的名字與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纏綿悲愴的愛情故事聯系在一起。
在斷橋上,流傳的那許仙和白娘子動人的愛情故事,讓斷橋成為西湖上眾多橋中最著名的橋。傳說,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煉的一條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個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點遭遇殺身之禍,幸虧被一個小牧童所救。
經過一千七百年的修煉,白娘子終於化做人形,經觀音大士指點,來到杭州西湖尋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清明佳節,煙雨蒙蒙,觀音菩薩說過「有緣千里來相會,須往西湖高處尋」。
而在西湖的斷橋的橋面上,由傘傳情,白娘子終於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許仙,以身相許,結為夫妻。在經歷水漫金山之後,又是在斷橋邂逅重逢,再續前緣。
2. 西湖十景是哪十景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西湖及其周邊的十處特色風景。最著名的以南宋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雙峰插雲、南屏晚鍾聞名。
1、蘇堤春曉:
南宋時期,由於蘇堤連接了南北山,是杭州市郊的重要交通要道,所以逐漸發展成為集市,成為杭州市民郊外踏青的必到之處。再加上蘇堤兩側遍植柳樹、桃樹,又雜有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花木,風景優美。蘇堤春曉就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杭州西湖它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更是一個人文湖,它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這種基因是無法復制的。西湖是「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名自景始,景以名傳,故有「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等景名流傳於世。名中有詩,名中有畫,以命名藝術之美點化自然山水。
(2)搜索西湖十景圖片擴展閱讀:
西湖的文化影響
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文化是西湖的靈魂和根基所在。「西湖十景」的題名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成為西湖的標識,除了美學上的價值,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景名將抽象的西湖文化具體化,以強烈的文化特色來強化人們對西湖文化的記憶。三代「西湖十景」的每一個景名都體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這是命名者將各種文化要素進行精心的整理、選擇和加工的結果。
1、體現景點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三代「西湖十景」每一景的背後都有著眾多的歌謠、傳說、典故,是杭州西湖千百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縮影。
2、展現地域的江南文化意蘊。三代「西湖十景」景名秀雅、柔媚、溫潤、幽玄、舒緩,獨具「花輕如夢」、「細雨如愁」的江南文化氣質。這也體現出了地域文化對景觀題名潛移默化的影響。
3. 杭州必去的十大景點
杭州必去的十大景點:西湖、京杭大運河、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靈隱寺、六和塔、千島湖風景區、良渚古城遺址、大明山景、岳王廟景區、杭州宋城景區。
西湖南、西、北三面環山,湖中白堤大櫻譽、蘇堤、楊公堤、趙公堤將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體輪廓呈近橢圓形,湖底部較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為2.27米,最深約頌旅5米,最淺不到1米。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它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
文化活動
軼事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蘇小小》等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聯系。
相傳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
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滾段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
4. 找一張杭州西湖景點圖或上網搜索電子地圖了解,西湖十景的大致分布,並畫出簡圖
西湖景點電子地圖:
5. 西湖的景色,要有圖片
西湖處處有勝景,歷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在風景名勝40多處,重點文物古跡30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灧,遊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此時走在堤上,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所驚嘆,甚至心醉神馳,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有,夏日裡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個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6. 杭州西湖的圖片和資料
1、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2、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自古就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因為有西湖而被人稱之為「天堂」,西湖因為杭州而成為一顆明珠。自古以來,「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與杭州如水乳相容,相伴千百年來,構成了人們心中最美的一道風景。
(6)搜索西湖十景圖片擴展閱讀:
1、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組成了西湖十景。
2、八十年代,經過評選,又新增了新西湖的十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
7. 西湖十景
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
1、蘇堤春曉:位於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范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後人為紀念蘇軾,將此堤命名為「蘇堤」。
4、斷橋殘雪:位於在西湖北部白堤東端的斷橋一帶, 范圍約2.61公頃。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當西湖雪後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 呈「雪殘橋斷」之景。
位於白堤東端的斷橋上視域開闊,是完整觀賞西湖南、北水域景觀的最佳地點。因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愛情故事《白蛇傳》的主人公白娘子與許仙相識於此,斷橋成為擁有愛情象徵意義的、最富盛名的橋。因白堤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間株桃柳的植被特色,春日裡桃紅柳綠,遊人如織。
5、花港觀魚:在蘇堤映波橋西北197米處,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范圍約0.25公頃。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體驗自然的勃勃生機。春日裡,落英繽紛,呈現出「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勝景。
「花港觀魚」位於南宋時(12-13世紀)官員盧允升的別墅內,因所在位置水域名花港,別墅內鑿池養魚,故名「花港觀魚」。該景觀單元現存御碑、御碑亭、魚池及假山等遺址。
8. 西湖的雷峰塔簡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凈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
夕陽西下時余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核銀兆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搏磨,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舊雷峰塔已於1924年倒塌,後重建,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區之一。
(8)搜索西湖十景圖片擴展閱讀: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已探明的遺址主要有塔基、地宮、殘改租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圍建築(僧房、道路等)。塔基與塔身均為等邊八角形,塔基為外緣包磚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側計算每邊長17米,對徑41米,高出地面1.2-2.5米。
塔身基座為石砌須彌座,因地勢西高東低,故東側採用雙層須彌座,西側採用單層須彌座,東側須彌座上雕刻有象徵佛教「九山八海」的須彌山、海濤,西側須彌座上雕刻有仰覆蓮。塔基外緣與塔身基座之間為副階,從塔基外緣出土的24塊石灰岩方形柱頂石判斷,原副階每面均為四柱三開間,明間與次間面闊均約5米,進深約5.8米。
塔身僅存最底層,殘高平均3-5米,為套筒式迴廊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外套筒、迴廊、內套筒和塔心室,與蘇州雲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為吳越國後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邊長10米,對徑25米,為現存五代佛塔中體量最大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