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修圖 » 探險故事圖片搜索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探險故事圖片搜索

發布時間: 2023-03-26 08:57:37

A. 關於探險的故事

1、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海軍上校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日抵達南極。

2、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3、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

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睜殲或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4、花園牆外

萬聖節的晚上,因一系列的事件沃特與弟弟格萊格越過了墓地的圍牆,迷失在一片名為「迷林」的森林,在尋找回家的路上與弟弟展開了一場迷林的冒險。樵夫、藍色知更鳥比翠絲、神秘的女人阿黛萊,野獸。未知的黑夜,野獸的歌聲隨秋風穿悉伍梭在林間,半輪明月映著兩個歸家的身影。

5、苦兒流浪記

棄兒雷米是在鄉下的石屋裡被養大的。一天,養父從巴黎歸來後,把雷米賣給一個流浪藝人劇團。劇團一邊讓伊努和薩爾演出,一邊繼續在歐洲的城市和鄉村流浪。由於一件偶然的事情,師傅維達里被投入監獄。在此期間,完全成為藝人的雷米繼續獨自旅行。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錢的夫人。這夫人帶著一個病孩子乘船旅行,她對雷米無比親切。實際上,這夫人正是雷米的親生母親,這病孩子正是雷米的親弟弟。但是,他們互不了解,仍然分手而去。師傅終於從牢里出來了,他帶著雷米掙扎到巴黎,但不幸又患了病,雷米又一次成了孤苦伶仃的一個人。

雷米同在巴黎認識的拉小提琴的少年瑪卡繼續旅行,再次回到養育自己的石屋。在這里,他聽說有一個人在找尋自己。為了尋親,雷米又到巴黎、倫敦旅行,直到這時,雷米才第一次明白,自己是被覬覦遺產的惡棍拐走而拋棄的,

那次在船上遇到的夫人是自己真正的母親。終於,雷米在瑞士的別墅里找到了親生母親,得到了幸福。

B. 湯姆索亞歷險記故事情節示意圖

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檢驗膽量,上島當海
盜,山洞迷路,鬼屋尋寶,洞中探寶。

C. 彭加木的探險故事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鄉澤國,誰也無法穿越,在湖盆中採集了眾多的生物和土壤標本,採集眾多的礦物化石,收集了眾多的第一手科考資料,為我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備。
不幸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失蹤了,國家先後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的尋找,面對著黑風暴颳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卻沒有絲毫蛛絲馬跡,人們終於知道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手掘畝。 縱貫湖底
1980年6月5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考察隊在彭加木的率領下,由北向南縱貫乾涸的湖底,終於按計劃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打開了羅布泊的大門。史無前例的縱貫羅布泊湖底的任務,首先被中國科學考察隊勝利完成。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馬仁文、閻鴻建、沈觀星、陳百泉、司機陳大華、王萬軒、包紀才和駐軍某部隊的無線電發報員肖萬能。
再次橫貫
1980年6月11日在完成羅布泊任務的考察隊,在米蘭農場小憩片刻後,即刻准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然後取道敦煌去烏魯木齊,以結束這次兩個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汽油和水耗盡
6月16日下午2時許,考察隊來到庫木庫都克以西8公里處。此時,車上所帶的汽油和水都幾乎耗盡,按計劃,還有400公里路程。經討論,他們決定就地找水。當天下午沒找到。晚上,開會決定,向當地駐軍發電求援畢森。彭加木親自起草了電報稿:「我們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維持到明天。」 彭加木起先並不同意發電報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為當時向當地駐軍求援送水的話要用去大約7000元的資金,這在當時是一筆龐大的數目,最後在大家的壓力下才同意發出電報,但內容不是要水,而是匯報了當時他們嚴重缺水的情況。
獨往沙漠找水
1980年6月17日上午9時,部隊回電同意給予援助物資,並要求提供營地坐標。下午1時,司機王萬軒到車里取衣服時,在一本地圖冊里發現一張紙條,看後不由大吃一驚:「我往東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時三十。」彭加木冒著50℃多的高溫單人找水,這在沙漠里是極其危險的。 1980年11月初,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組的指示,為了平息社會上的謠言風波,要再一次尋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進入羅布泊的隊伍,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軍區獨立5團、通訊兵部隊、汽車56團和蘭州407部隊等八個單位共69人組成,配備大小越野汽車18輛。新疆分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王熙茂同志任現場總指揮。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隨隊住在敦煌指揮部。彭加木的兒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朱相清隨隊前往現場幫助尋找。為了保障尋找隊伍絕對安全,第四次尋找隊在敦煌建立指揮所,敦煌指揮所與尋找分隊保持無線電聯系;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救援,由軍區空指臨時派出飛機擔任;有關空地聯絡信號等也作了明確規定。隊伍由14名科技人員、15名解放軍戰士、7名通訊報務人員、20名司機、4名測工、9名後勤聯絡人員共69人組成。軍區和分院抽調水罐車、油罐車、電台車、物資裝備車、吉普車共18輛,攜帶電台3部、帳篷6頂、行軍鍋2口、信號槍2支、信號彈4個基數和大量生活用品。
隊伍從11月10日由敦煌進入羅布泊地區到12月20日撤出,前後共計41天。尋找地區以彭加木同志失蹤前的宿營地——庫木庫都克和腳印消失處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東到科什庫都克,南北寬10~20公里,總共尋找面積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參加這次尋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尋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尋找工作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彭加木腳印消失處的東北面開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區,尋找3天;第二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北面和西北面,即從「紅八井」到「紅十井」地區,尋找7天;第三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南面和西南面,即從庫木庫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東10公里的地方,尋找9天;第四階段是腳印消失散橘處的東面和東南面,即從羊塔克庫都克到科什庫都克,尋找12天。
2010年4月14日,為紀念彭加木失蹤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險隊員以及大學生代表(來自中國信息大學)在彭加木墓碑前舉行紀念儀式。當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與黑豹科考探險隊隊員等20餘人在位於羅布泊附近庫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舉行祭掃活動。 2005年冬季,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董治寶研究員在羅布泊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在一沙窩處意外發現一具男性干屍,而這具干屍所在的位置距離彭加木失蹤地點西南方向不足20公里,處於沙漠腹地。
「會不會是彭加木的遺體?」考察結束後,董治寶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彭加木生前的科研夥伴、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
「彭加木失蹤20多年來,我們多次接到發現干屍或其他物品的線索,但因發現地距其失蹤地太遠,被一一否決了。此次發現的干屍,由於身上、身旁沒有任何衣物、物品,目前還很難確定是不是彭加木的遺體,但干屍所在地與彭加木失蹤位置不太遠,所以我們決定去考察。」夏訓誠說。
據悉,彭加木當年離開營地時隨身帶有兩台相機、一隻水壺和幾個筆記本,腳穿一雙翻毛皮鞋,而這些都是確定遺體身份的重要證據。另外,夏訓誠等人還將對發現的遺體進行采樣,比對彭加木親屬的DNA信息以確認遺體身份。
2006年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向記者透露,14日凌晨,被懷疑為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遺體的干屍,已經移交敦煌市博物館保存。
DNA鑒定
董治寶透露,當年科考隊曾從干屍上取樣,送有關科研機構進行DNA分析,但在取樣過程中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且後期保存不善,導致DNA鑒定失敗。
董治寶說,中國科學院基因專家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專家將趕赴敦煌,同中科院寒旱所有關專家共同組成鑒定小組,對干屍進行取樣分析。
2005年,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已經就干屍的相關問題同敦煌市博物館達成備忘錄。雙方在備忘錄中稱:由於干屍身份的考證可能會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與敦煌市博物館就此事達成共識:1、對干屍的身份需要進一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確認,在此之前,雙方不得作不真實的報道;2、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負責身份鑒定工作;敦煌市博物館妥善保存干屍,並積極配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取樣與分析工作。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羅布泊湖東南方向的庫木庫都克以西4公里處意外失蹤,受到舉國關注,對他的失蹤,全國曾風傳過各種說法和猜測。多年來,官方和民間曾多次發起尋找,均一無所獲。又傳出發現彭加木遺體的消息,據稱,這次發現的屍體與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處。
2007年6月2日,探險愛好者劉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於哈密大南湖戈壁與羅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時,發現一具干屍,他們懷疑這就是彭加木的遺體。
核心提示:「我往東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紙條,往東去了!其實無論是官方組織的搜救隊,還是民間的探險團隊已在這塊土地上苦苦尋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氣一樣在羅布泊地區神秘蒸發了,留下諸多的猜測給後人。27年之後的今天,幾位野外探險者發現的這具干屍會是彭加木嗎?
·1、在羅布泊附近
當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庫母塔格沙漠羅布泊鎮附近以東,而此次野外探險者們發現的干屍,則在羅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2、170厘米身高
在有關彭加木的特徵描述里,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 他生前為寬額頭,身高172厘米。此次發現的這具干屍,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從圖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寬額頭。
·3、白色的確良襯衣
據曾經給彭加木先生開車的司機、當時的車隊隊長王萬軒老人回憶:至於襯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藍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發現的這具干屍,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確良襯衣,而這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4、藍色長褲
王萬軒老人清楚地記得,彭加木當時穿著藍色長褲,這與探險者們發現的干屍特徵也是一致的。
·5、上海牌手錶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塊上海牌手錶,但是已經沒有人記得這塊手錶的表帶是金屬的還是皮革的了。而在這具干屍身上,恰恰有一塊上海牌手錶。
專家解釋:
1、可能是哈密大風所為
這具干屍是在庫木塔格沙漠一處偏僻的沙窩里發現的,如果是彭加木,為什麼幾位野外探險者這么輕易就找到了呢?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所長魏文壽介紹,以硅化木為例,許多硅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經過山體的生長、沙丘的移動和風蝕等原因,它們就可能會暴露在地表。在哈密地區出現了幾場大風,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屍體是完全有可能在風將沙子吹開後重新暴露在大家面前的。
2、沙丘移動可能帶走干屍
魏文壽所長也表示,要確定這具干屍是不是彭加木,確認發現地點非常重要。當然,沙丘的移動可能帶動干屍移動,但是移動的距離一般不會太遠。同時,魏所長還表示,如果確定了地點後,最好還是進行DNA鑒定,從而確定干屍身份。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時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專家確認干屍非彭加木
2007年7月9日,受到普遍關注的羅布泊干屍事件有了最終結論。彭加木當年在羅布泊走失時科考隊的隊友、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理化所高級工程師閻鴻建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判斷,在羅布泊新近發現的這具干屍不是彭加木的遺體。
各方反應
乾妹妹:希望有生之年能見到哥哥遺體中國科學院探險隊在羅布泊東緣發現一具干屍,他們懷疑這是26年前失蹤的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的遺體。這個消息在彭加木老家白雲區槎龍村(即松洲街槎龍社區)傳開後,村裡的男女老少紛紛議論此事。留守彭家祖屋的彭加木的乾妹妹吳杏英老人表示,獲知這個消息很欣慰,希望加木能早日「回家」。
親友:他是我們家族的驕傲
彭加木出生地——廣州白雲區豎立其銅像,家鄉人常來「走動」 ,槎龍社區天樞中允園8號,這棟古樸陳舊的老房子,就是彭加木出生的地方。彭加木母親的養女、79歲的吳杏英婆婆還住在這里。「木哥很關照我,幾次接我去上海住……」彭加木追悼會在上海召開的時候,吳杏英和許多親人都去參加了,他們非常傷心。
距老屋不遠,就是2001年建起來的「彭加木公園」,裡面豎立著彭加木的銅像。微微細雨中,銅像前擺放的花圈依然鮮艷。村民說,每到清明,附近學校的孩子,都來這里紀念彭加木。不少居民也常來走走,奉上家鄉人對這位著名科學家的敬仰和懷念!
親嫂嫂:家裡人曾多次到沙漠尋找但沒有結果,李麗明老人,老人已經80多歲,是廣東省農科院的退休職工。老伴彭加泰,又名彭浙是彭加木的二哥。
雖然是親嫂嫂,但因為彭加木的工作很忙,加之那個年代通訊並不發達,她和丈夫很少能見到彭加木。「彭加木失蹤時,我們也是看了報紙才知道的,而他進入羅布泊考察時,我們也是通過報紙知道的。加木出事後,丈夫彭加泰傷心了很久,和弟媳一起去沙漠中尋找弟弟,一去就是半個多月,但回來後說沒有任何結果。
兒子:不相信羅布泊干屍是其父親遺體
羅布泊發現干屍,懷疑是失蹤26年前的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的遺體。14日,彭加木的侄女彭丹凝打通了彭加木的兒子彭海的電話,「堂哥已經知道了,他說這些年傳得太多,他不相信是真的,讓我也別相信。」彭丹凝說,「可我希望是真的,那26年的問號終於可以變成一個句號,可以澄清很多東西。」
探險隊吳仕廣:彭加木干屍絕對是次炒作
在查看了現場的地形後,曾67次穿越羅布泊、人稱羅布泊第一導的吳仕廣說。據吳仕廣分析,干屍的第一發現地,踞彭加木失蹤的地方有著60多公里的路程,按照這個路程,即使是帶足了糧食和水,也不可能行走這么遠的距離,何況此地踞彭加木失蹤地還隔著10多個沙漠山樑,每一個山樑間都有著數公里的沙山,極難翻越。
同事夏訓誠:發現彭加木遺體可能性不大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在敦煌匯合,這位彭加木生前科研夥伴稱,羅布泊東緣發現的干屍,在2007年7月9日都尚無任何證據表明是彭加木遺體。
夏訓誠說,此次他趕赴羅布泊開展科學考察活動,主要是與中科院寒區和旱區研究所研究人員合作,尋找典型羽毛狀沙丘進行測量采樣。羅布泊中的這種沙丘成形比較獨特,在世界范圍內也較為罕見。
對於羅布泊發現的干屍是否為彭加木遺體,夏訓誠認為可能性並不大。他說,2005年冬季在庫姆塔克沙漠中,中科院寒區和旱區研究所研究員董志保發現了這具干屍。發現點據彭加木當年失蹤處庫木庫都克約50公里。干屍身高約160厘米,僅剩骨架,當時不能判斷性別,周邊未發現衣物等標志性的物品。從周圍的情況看,干屍可能曾被人動過。
根據干屍發現情況分析,夏訓誠不能肯定外界此為彭加木遺體的推測。但他表示,屍體畢竟是在彭加木走失的50公里范圍內,所以尚抱著一線希望。
2007年7月13日,一支「尋找彭加木科考環保探險隊」已先期前往庫木庫都克,探險隊的有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長、黨組書記付春利。夏訓誠說,這支探險隊攜有金屬探測器,抵達後將用探測器在附近仔細搜索,尋找彭加木隨身攜帶的相機、水壺等物件,亦可為調查干屍身份提供佐證。 彭加木失蹤前曾給時任上海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組副組長的陳作義,發出了最後一封信:
我們在五月三日出發到南疆考察,五月九日開始進入湖區,一個七人的探路小分隊帶上四大桶水、二大桶汽油、一頂帳篷、糧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縱穿羅布泊湖底。
進入湖區的第三天,遇到鹽鹼皮(鹽殼),汽車輪胎被鋒利的鹽晶塊「啃」去一小塊一小塊的,無法繼續前進。而所帶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只得原路返回。
在山裡常常找不到路,在湖裡則是一望無邊,沒有一個定位前進的目標。這兩天正在准備,再度進入湖區,縱貫羅布泊,希望到達阿爾金山前。打算後天出發。我們將在六月底前結束這一階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請人帶到有居民點的地方發出的。
一九八〇年.五.二十八於羅布泊西北部山前的一個營地

D. 著名探險家 故事

阿蒙森 羅爾德·阿蒙森(Amundsen,Roald 1872~1928)
挪威極地探險家,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於奧斯陸附近的博爾格。曾在挪威海軍服役。1901年到格陵蘭東北進行海洋學研究。1903~1906年乘單桅帆船第一次通過西北航道(從大西洋西北經北冰洋到太平洋),並發現北磁極。在獲悉R.E.彼利成功到達北極後,積極准備探測南極。1910年6月乘「前進」號(Fram)從挪威出發,1911年1月3日到南極大陸的鯨灣沒基,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與4個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極進發,12月14日到達。阿蒙森斷定,人的體力和西伯利亞的矮種馬都無法抵禦南極的嚴寒,只有北極的愛斯基摩狗才能在極圈拉雪橇前進.於是阿蒙森用了20條愛斯基摩狗完成了去南極的往返路程咐察搏.而斯科特主要用西伯利亞的矮種馬和少量的愛斯基摩狗,結果狗跑了,矮種馬凍死了,使這支隊伍過早地接受了嚴峻的挑戰--以後,他們只能靠人拉雪橇前進,這樣,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滅頂之災也就成為必然了。
阿蒙森在南極進行了觀測研究,於12月17日離開。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國探險家L.埃爾斯沃思、義大利航空工程師U.諾比萊從挪威乘「挪威」號飛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飛越了北極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極的飛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極》(1912)、《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1927)等.
1905年12月6日,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他沿被稱為「 西北通道」的美洲北極海岸,從大西洋航行進入太平洋,進行了歷時3年的冒險航行。阿蒙森和他的夥伴乘坐的是47噸單桅帆船 「佳阿-號。許多人認為船太小,難免會出事。他們於1903年6月 1日離開挪威。結果船被冰封住將近兩年。在他探險的過程中,阿蒙森在威廉王島上探出北磁極的位置,並發現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約在60年前第一個測定的這一磁極位置有所移動。
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極地探險家羅阿德•阿蒙森歷盡艱辛,闖過難關,終於成為人類第一個登上南極點的人。
阿蒙森從小喜歡滑雪旅行和探險,他是世界西北航道的征服者,曾經3次率探險隊深入到北極地區。1897年,他在比利時探險隊的航船上擔任大副,第一次參加了南極探險活動。1909年,當他正在「先鋒」號船上制訂征服北極點的計劃時,獲悉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里已捷足先登,他便毅然決定放棄北極之行的計劃,改變方向朝南極點進發。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們乘探險船「費拉姆」號從挪威啟航。他在途中獲悉,英國海軍軍官斯科特組織的南極探險隊,也是以南極點為目標,早在兩個月前就出發了。這對阿蒙森來說,是一個不是挑戰的挑戰,他衡祥決心奪取首登南極點的桂冠。
經過4個多月的艱難航行,「費拉姆」號穿過南極圈,進入浮冰區,於1911年1月4日到達攀登南極點的出發基地——鯨灣。阿蒙森在此進行了10個月的充分准備,於10月19日率領5名探險隊員從基地出發,開始了遠征南極點的艱苦行程。前半部分大約六七百千米的路程,他們乘狗拉雪橇和踏滑雪板前進。後半部分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嶺,盡管遇到許多高山、深谷、冰裂縫等險阻,但由於事先准備充分,加上天公作美,他們仍以每天30千米的速度前進。結果僅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於12月14日勝利抵達南極點。阿蒙森激動的心情簡直難以言表。他們互相歡呼擁抱,慶賀勝利,並把一面挪威國旗插在南極點上。他們在南極點設立了一個名為「極點之家」的營地,進行了連續24小時的太陽觀測,測算出南極點的精確位置,並在點上疊起一堆石頭,插上雪橇作標記,還在南極點的邊上搭起一頂帳篷。阿蒙森深信斯科特很快就能到達南極點,而自己的歸途又是相當艱難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發生。於是,他便在帳篷里留下了分別寫給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國王的兩封信。阿蒙森這樣做的用意在於,萬一自己在回歸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國王報告他們勝利到達南極點的喜訊。
阿蒙森在南極點上停留了3天。12月18日,他們帶著兩架雪橇和18隻狗,踏上了返回鯨灣基地的旅途。1912年1月30日,他們再乘「費拉姆」號離開南極洲,於3月初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極地探險家羅阿德•阿蒙森歷盡艱辛,闖過難關,終於成為人類第一個登上南極點的人。
阿蒙森偉大的南極點之行,轟動了整個世界,人們為他所取得的成就歡呼喝彩。

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是一位英國海軍上校。他未能實現自己第一個到達南極極點的壯志。他的競爭對手羅阿爾德·阿蒙森搶先一個月到達那裡。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諾瓦號」啟程。途中,他聽說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極。
右圖: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國南極探險隊隊員赫伯特·龐廷拍攝的。不久,龐廷和一部分隊員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極挺進。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隊人馬離開自己的宿營基地,前往南極。暴風雪使旅行十分艱難。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決定只帶4位同伴前行,他們是愛德華·威爾遜、亨利·鮑爾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勞倫斯·奧茨。
1月16日,斯科特一行到達南極點。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國旗已經在那裡飄揚。他們深感失望,踏上了歸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奧茨因患嚴重的凍傷,不願連累別人,主動要求出去走一圈,在這種環境下,出去只會....剩下的3個人不得不扎營,以躲避惡劣的天氣。但惡劣天氣沒有結束的跡象,終於在3月29日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離開他們的宿營基地幾千米處。
人們知曉斯科特最後一次旅行的詳情,因為他的日記記到了最後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尋隊發現了這本日記,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屍體。3人的屍體被就地掩埋,如今於南極冰下的深處。奧茨的屍體始終未被找到。

E. 名人探險的故事精你看過幾個

探險顧名思義就是探究危險的地方,這可謂是一項極其危險的運動,它是在挑戰人類的生存極限,以及人類的智慧、魄力的程度。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名人探險的 故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名人探險的故事篇一: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和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了不起的事件。

鄭和,原姓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回族,世代信仰伊斯蘭教。他的父親名叫馬哈只,曾到過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聖,所以叫“哈只”(這是將榮譽贈給到過麥加朝聖的伊斯蘭教徒的專稱)。從雲南到麥加,相距萬里,馬哈只是徒步前往的,歷經千辛萬苦,自不待言。

父親回到雲南後,經常像講故事一樣地談論起旅途中的見聞,當然也宣揚自己如何本著堅韌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達麥加。年少的鄭和聽後無比興奮。在見多識廣的父親的影響下,強烈的好奇心早已萌芽。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機會到廣闊的天地間去遨遊,該是多麼幸福!

所以,從少年時代開始,鄭和就很注意鍛煉身體,培養毅力,潛心閱讀史籍以及航海知識等。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三保被擄入明營,後做了太監,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他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朱棣登基之後,御賜“鄭”姓,並改名為和,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鄭和率慧櫻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從南京、太倉一帶至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龐大的大明船隊,從此開始了向海外宣揚國威和尋求貿易的遠航。他一共經歷了28年,分七次下西洋,經過的地點有:新州港,曼谷,滿刺加,舊港,柯枝,古里,忽魯謨斯,刺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30多個國家,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 文化 交流。

1433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鬧皮。在這次航程中,鄭和前往麥加,實現了一生的心願。也為後人開辟了道路。

鄭和下西洋,在地理學方面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價值前彎叢信念,更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鄭和給我們的啟示是久遠的。大海遼闊無邊,我們的所知極為有限,勇於開拓、不達目的地永不停止的精神將鼓舞著我們不斷探索新知。鄭和的航程沒有停止,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將去向更無垠的遠方。
名人探險的故事篇二:熱愛冒險的徐霞客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盪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 大雪 。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游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名人探險的故事篇三: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

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

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名人探險的故事篇4:徐霞客的探險故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將自己的大半生花在了探險旅行上,《徐霞客游記》留給後世的不僅是中國地理地貌、風俗人情的多樣,更是展示了徐霞客探險故事的精彩。徐霞客,出生於1587年,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著有《徐霞客游記》,後世將其尊稱為游聖。徐霞客本名徐弘祖,江蘇人,字振之,號霞客。徐霞客出身於一個富庶之家,祖上可以說是書香門第。徐霞客的祖上修有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條件。徐霞客對讀書十分痴迷,從小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以天為被、以地為床,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的人生觀大多是受其父母影響,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與權貴結交,喜愛到處觀山賞水。徐霞客受其父親的影響,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想出去看世界的願望更加強烈了,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父母在,不遠游”,徐霞客因母親在世,所以壓制了自己的念頭。徐霞客的母親是個知書達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

徐霞客聽母親的諒解和勸慰後,決心去遠游,這一年,他22歲。此後的30多年,徐霞客都在進行他的探險旅行。直到1640年,徐霞客在雲南身患重病,被人送回家鄉,第二年在家鄉江陰去世。徐霞客先後游歷了今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在三十多年的旅行生涯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自己背著行囊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地區。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徐霞客28歲時在溫州雁盪山探險旅行,據古書上記載雁盪山頂有個大湖,徐霞客想一睹湖貌,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人難以立足,根本沒有湖。可是,徐霞客依舊繼續前行,遇到了懸崖,繩子斷裂,徐霞客差點粉身碎骨,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是在黃山,徐霞客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根本找不到路,但徐霞客拄了一根鐵杖開始登山。到了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背陰的地方已經結成堅冰,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為了攀爬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緩慢攀登,爬了上去。徐霞客的游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徐霞客給後世留下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貢獻,最難能可貴的是徐霞客為了自己的追求,鍥而不舍的精神。

猜你喜歡:

1. 有關冒險的名人故事

2. 名人故事大全精選

3. 經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選小故事

4. 名人故事精選

5.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精選

F. 關於名人探險的小故事

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阿蒙森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困旁態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汪源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古奇人--徐霞客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啟悉始,周遊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