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修圖 » 搜索內蒙古野山羊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搜索內蒙古野山羊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09 09:49:17

『壹』 野羊的棲息地

你是想問野羊的棲息地呢?還是在讓我給你介紹野羊呀?

世界上有20多種野羊,生活在全球各地,它們是我們現在人類所馴養的山羊和綿羊的祖先或親緣。原始社會人類是通過狩獵來捕殺它們獲取食物,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逐漸馴養羊,使其成為我們的家畜。現今世界上飼養的綿羊和山羊已不下數百種,比野生羊類的種類還多,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野羊的原始棲息地被大片佔用。這些家畜們的祖先不得不從原有的棲息地撤退,進入人跡罕至的深山和高原中生活,而且種群數量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其處境令人擔憂。它們身上流著羊類純正而原始的血液,對現在人工飼養的綿羊和山羊品種改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自然界食物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我國野羊有5種,它們是北山羊、岩羊、矮岩羊、塔爾羊和盤羊,由於數量稀少,現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北山羊是家養山羊的祖先之一,可以與山羊雜交,生下的小羊羔個頭大而活潑,健壯而生命力強,所以它是改良山羊品種的優良種源。北山羊外貌最大的亮點是有一對像兩把大鐮刀的角,向後彎曲。雄獸的角更是極為發達,長度一般為100厘米,最長可達150厘米,可謂是威風凜凜,別具一格。它們分布於我國新疆、內蒙古及甘肅西部地區,棲息於海拔3500米至6000米的高原裸岩地帶。它們善於攀登和跳躍,蹄子非常堅實,有彈性的踵關節和像鉗子一樣的腳趾,使它們能夠輕松自如地在懸崖峭壁上跳躍賓士。這是山羊的共同特徵。北山羊一般成群活動,幾十隻或上百隻為一群。它們的警惕性極高,在吃草時總要有幾只羊負責警戒,站立在離群不遠的巨石上嘹望,一旦發現「敵情」就發出警報,群體便立即爬上懸崖峭壁,使「敵人」無法得手。五月時小羊出生了,剛生下的小羊羔還不會跑,就躲藏在草地上睡覺,羊媽媽就去附近吃草。一段時間後小羊才會跟隨母親一起覓食,它們在崖壁上上奔下跳,努力練習,為以後的生活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岩羊是一種介於山羊和綿羊之間的羊,生活在我國西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棲息於海拔3100米至6000米的高山裸岩和草原地帶。其通體青灰色,所以又被稱為「青羊」。最大特點是雄羊有一對特別粗大、美麗的羊角,雖然沒有盤羊和北山羊那樣奇特,但也顯得十分雄偉、壯觀。岩羊的視覺和聽覺都很靈敏,行動敏捷,善於登高爬山,在高山岩壁行走有如平地,有時可跳上3米高的岩牆。其本為群體生活,但有一個習性,就是一旦逃上山頂後就會全體停下回頭查看,這正是它們易被獵人捕殺的弱點。岩羊群體間的依戀性很強,如果有成員不幸死亡.其他成員常將屍體圍住,不讓兀鷲等食腐動物吞食。岩羊一年四季隨著氣候變化作垂直遷移,春季隨冰雪融化向山頂移動,冬季遷移至海拔較低處。

塔爾羊在我國發現得較晚,1972年才在喜馬拉雅山南坡聶拉木附近首次發現。它的外形非常特別,全身上下從頸部、肩部、背部到四肢都披著長長的毛,頸部和肩部的毛可長達12厘米至18厘米,這在羊類中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它們棲息環境也有所不同,別的野羊大多生活在岩壁或草原,而它們喜歡生活在海拔2500米至4000米的山坡叢林中,從不到林線以上活動。白天隱藏在峭壁山坡上的灌木叢中,到了傍晚才出來覓食和飲水。由於在我國分布范圍十分狹窄,所以數量非常稀少,僅有500隻左右。

盤羊是我國最大的一種野羊,它們是家養綿羊的祖先之一,與生活於歐洲的東方盤羊較為相似。雄羊的頭上生有一對非常巨大粗的彎角,極為壯觀美麗。然而就是因為這對無比美麗的羊角,被稱為「世界傳統狩獵動物珍品中的三絕之一」,而被大量捕殺,數量已非常稀少。盤羊有如此美麗的巨角,是有其原因的,就像其他野羊一樣,每到繁殖季節,盤羊們開始聚集,公羊間就會逐偶角斗,場面非常壯觀。在寂靜的山坡上,兩只雄盤羊相對而立,各退十幾步,然後同時低頭向前猛沖,相互用巨大的彎角撞擊對方,發出轟然巨響,聲音響徹山谷。多次碰撞後,直到有一方體力不支,敗下陣來為止。有時戰斗是非常殘酷的,敗者會被頂落山崖,跌得粉身碎骨。獲勝的盤羊可與數只雌羊生活在一起,直到繁殖期結束。

『貳』 和野羊差不多的野生動物

推斷是麂子、狍子、獐子、麝一類的小型食草動物。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不超過35公斤,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猄」。 中國分布有四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菲氏麂僅有標本報道。

狍子:體長約1.2米,重約30千克,有著細長頸部及大眼睛,大耳朵。無獠牙,後肢略長於前肢,尾短,雄狍有角,雌狍無角,雄性長角只分三個叉。狍身草黃色,尾根下有白毛,尾巴僅2-3厘米,狍愛成對活動,過冬雄狍與二、三隻雌狍及幼狍在一起。雄狍角冬天脫落,新角最遲3月開始升長,6、7月長成,此時進入發情期。雄狍用角剝開樹皮並留下前額臭腺的分泌物做為自己地盤的標志。狍通常是雙胞胎。

食草動物。生活於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和內蒙古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樹林中。是東北地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狍子經濟價值較高,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獐,是偶蹄目、鹿科的哺乳動物,是一種小型的鹿,比麝略大,體長91-103厘米,尾長6-7厘米,體重14-17千克。兩性都無角,雄獐上犬齒發達,突出口外成獠牙。無額腺,眶下腺小。耳相對較大,尾極短,被臀部的毛遮蓋。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線色斑點,縱行排列

棲息於河岸、湖邊、湖中心草灘、海灘蘆葦或茅草叢生的環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島林緣草灌叢處。獨居或成雙活動,最多3-5隻在一起。行動時常為竄跳式,迅速。生性膽小,兩耳直立,感覺靈敏,善於隱藏,也善游泳,人難以近身。雄性是領地性很強的動物,會用尿液和糞便來標記自己的領地。主食雜草嫩葉,多汁而嫩的植物樹根、樹葉等。

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鹿科動物,原產地在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1870年代被引入英國和法國。比麝略大。《本草綱目》說註:「獐無香,有香者麝也,俗稱土麝,呼為香獐」。分布於中國長江沿岸以及朝鮮。

麝,又稱為麝獐、香獐,種類少,麝的前肢短,後肢長,蹄小耳大,雌雄都無角,雄性有發達獠牙。中國麝類資源豐富,有林麝、馬麝、原麝、黑麝和喜馬拉雅麝等5種,原麝和馬麝體較大,淺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點。麝棲居於山林,多在拂曉或黃昏後活動,聽覺、嗅覺均發達。雄麝臍香腺囊中的分泌物乾燥後形成的香料即為麝香,是一種十分名貴的葯材,也是極名貴的香料。這也導致麝的數量急劇下降——因為人們為了獲得麝香而不斷獵殺它們。

『叄』 有哪些共棲動物

動物共棲
共棲是指兩種不同物種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較多,一方受益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現象。生物共棲現象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有的是暫時生活在一起。
共棲是協同進化的結果,即兩個物種長期在一起,逐漸形成相互適應、相互依賴關系的一種進化過程。
海葵和玻璃蝦共棲
魚兒和清潔蝦
燕千鳥和鱷魚
犀牛鳥和犀牛的共棲
文鳥和野蜂共棲
百舌鳥與金黃鼠的共棲
益蟻與蟻棲樹
鼯鼠與金釵石斛
野山羊在離火雞不遠的地方休息,火雞為野山羊充當著警衛員的角色。冬天大雪封山絕糧的時候,野山羊用蹄子刨開埋在雪地里的草吃,火雞也趁此時與野山羊一同進餐。
共棲的例子在熱帶珊瑚魚類的雀鯛科中,有一些種類和海葵生活在一起。它們的生活使自己和海葵雙方都得到好處。如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雙鋸魚,體長僅為3-5厘米,經常生活在海葵的體腔內。雙鋸魚對海葵觸覺上的刺絲胞所分泌的毒液和消化液毫不受損傷。海葵通常一接觸到任何動物,其觸手會立即收縮,而把動物包圍在許多觸手中央,並分泌毒液將捕獲物麻痹,並吞食之。而雙鋸魚能自由出入於海葵的體腔中,游動於觸手之間。雙鋸魚由於具有美麗鮮艷的體色,能引起任何兇猛魚類的注意,因此引起被追逐而立即逃入海葵的體腔內。兇猛魚類追到海葵的觸手范圍內時,就會被海葵捕捉住,並很快被麻痹,從而被海葵吞入腹中,於是海葵和它的共棲者雙鋸魚可以分而食之。
撚悖‥cheneis naucrates)用其背鰭演化成的吸盤吸附在大型魚類的體表被帶到各處,覓食時暫時離開。這對撚閿欣,對大魚無利也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