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些美妙的星空圖片,是肉眼能看到還是光學儀器才能拍攝,還是PS的
1、想要拍出漂亮的星空,必須要保證肉眼能夠看到星空。2、拍攝星空確實是需要光學儀器,普通的手機,卡片機沒有辦法拍出來的。這個光學儀器,需要有可用的高感光度(ISO)和長時間曝光功能(B門)…(吐槽,扯這么一堆,其實就是單反相機嘛)3絕大部分星空照片,都是後期處理過的。下面來細說:1要保證肉眼能看見星空。當肉眼能看到壯麗的星空時,說明此地光污染較小,才能拍出漂亮的星空。當然,星空照片和肉眼看到的星空還是有不一樣,肉眼看到的星空只是白色的閃爍的光點(如下圖)而星空照片卻是五彩斑斕的…所以...要說第二點2其實星光是有顏色的。人眼的感光功能有限,沒有長時間曝光的功能,而星光不夠明亮,所以人眼無法分辨星光的顏色。相機的長時間曝光功能,使得星光能夠長時間在感光元件上曝光,間接增加了光照的強度,再加上高感光度的感光元件,自然就可以拍出五彩斑斕的星空。注意,一般曝光的時間不超過30秒,因為地球和星空在做相對運動,超過30秒,星星就會變成短線。如下圖,可以看到有的星星已經變成短線了3星空照片的後期處理。首先,照片要進行降噪處理。高感光度會增加電路雜訊,不處理的話,照片上會有許多的噪點。然後就是進一步的處理,包括調整曝光,色相色調對比度等等,這些都是風光照片的常規後期方式。事實上,現在網上的絕大部分風光照片都是後期處理過的。大家都說,攝影是藝術,後期也是藝術的一部分嘛注意,到這里為止,我們僅僅改變了畫面的顏色,亮度,畫面的內容是沒有改變的。相信樓主一定看到過這種圖吧。前面說過,星空是相對地面運動的,要螺旋的星軌,原理上就是要依靠超長時間的曝光。好,問題來了,現在相機廣泛使用的感光元件cmos,在長時間曝光時會發熱,產生大量彩色噪點,如果你真長時間曝光一兩個小時,圖片全是噪點不說,很可能你的cmos就有壞點了。現在流行的解決方式是,連續拍攝數百甚至上千張照片,之後導入ps進行堆棧,因為在每張照片中星星的位置是在變化的,最後合成出來的,就是螺旋形的星軌了。(PS:我總覺得這圖片可能經過處理,增加了星星的數量,不過我也沒見過資本主義的夜空,就不做過多評論了)前幾天,有這樣一組圖傳得很火:如果這是真實的星軌的話,宇宙要坍縮,牛頓要哭死。事實上,這只是利用後期的軟體處理出來的藝術品。如果這是真實的星軌的話,宇宙要坍縮,牛頓要哭死。事實上,這只是利用後期的軟體處理出來的藝術品。還有一個:不懼質疑「nubia星空之約」北京站啟程你能相信這是手機拍攝的星空嗎?手機的感光原件很小,像素密度大,雜訊多,註定高感差。要多進光,唯一的方式就是長曝,而長曝超過三十秒就拍不出星點,怎麼辦?實際上這是利用了手機的感光原件很小,像素密度大,雜訊多,註定高感差。要多進光,唯一的方式就是長曝,而長曝超過三十秒就拍不出星點,怎麼辦?實際上這是利用了赤道儀_網路,抵消了天地之間的相對運動,使得長時間曝光後依然不拖出星軌。說到赤道儀,又不得不說,其實攝影裡面有一個分類,叫做天文攝影。這類作品拍攝的大多是肉眼看不清的星雲,行星。佳能有一款少見的相機,叫60Da(說到赤道儀,又不得不說,其實攝影裡面有一個分類,叫做天文攝影。這類作品拍攝的大多是肉眼看不清的星雲,行星。佳能有一款少見的相機,叫60Da(佳能(中國))。「EOS60Da採用對H-α光線(656納米)透射率更高的新型低通濾鏡,能夠更出色地捕捉星雲的形狀和范圍。」這是壕的愛好,天文望遠鏡,赤道儀,相機,以及如何到一個光污染小的地方,每一樣都很燒錢。另外,網上還有一些美麗的星空圖片,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比如這張著名的馬頭狀暗星雲。這個要怎麼說呢...嗯,人家NASA畢竟是專業的...這個要怎麼說呢...嗯,人家NASA畢竟是專業的...最後,轉載一個關於星軌的教程吧讓你的星星動起來最詳細星軌攝影教程顯示全部
『貳』 百度搜索星雲的圖片是PS的嗎
星雲的圖片基本上都不是「真實」的。但也不是PS的。為什麼這么說呢?
實際上,對於宇宙的探索,除了在可視光范圍內,更多的探索利用遙遠星體發出的紅外線、紫外線、電磁波進行觀測。這就是射電望遠鏡的觀測范圍。
下圖,展示出了在電磁波譜中,可視光線只有很小的范圍。
對這些范圍的觀測結果,無法直接展現出來。
所以要進行一系列處理,把不同波譜區間用不同的顏色渲染,讓星雲的形狀可以展現出來。
我們看到大部分有豐富顏色變化的遙遠星雲照片,都是這樣處理過的。
還有一類,是把黑白相片重新渲染成彩色照片。
這是因為黑白相機比彩色相機能達到更高的敏感度。拍攝遙遠的星雲時,為了捕獲更多地細節,都是用黑白相機拍照的。然後再重新上色,恢復成彩色的樣子。
『叄』 天文照片處理中的平場是什麼意思
平場處理是CCD測光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平場的好壞與否,直接影響到測光的精度。CCD測光中所做的平場改正.拍平場的目的就是除掉濾光片的影響,比如片子上的污點等.
根據濾光片的不同拍攝時對光線的要求也不一樣.(平場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需要一個平面的場,就是對光源在平面上的均勻亮度的體現,拍一個均勻的光源面就是平場了)
應用高速傾斜反射鏡可以非常有效地對太陽像進行平場處理,提高太陽像成像質量.
我再補充一下,一般光學系統的成像圈亮度
不是均勻的,而是周圍暗中間亮的漸層圖像,一般以前拍單張時只要光學系統夠好
周邊減光不是很嚴重,且對影像品質不吹毛求疵者,其實可以忽略,但是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玩多張拼接
周邊減光就要處理了不然會拼出一塊大花布,做法是用望遠鏡對准光線均勻的物體拍幾張,平均候再用除法
去除天文影像,如果你只有一支望遠鏡也用同樣照相機同樣焦距下拍平場的動作只需要作一次
除了天文攝影作用外,如果要作星等測量平場要做完才能測星等。(這段資料是引用的……所以是繁體。)
PS:有些天文工具是自帶平場裝置的
1、PHOTOSHOP是可以做的,但是好麻煩啊………………
2、metamorph 圖像處理軟體可以
3、ZEMAX的SAMPLE里有類似的
4、光學技術手冊里有一例,你可以參考,提示一下七片式在不用FK2,保證好的工藝性時可以做到近理論值
『肆』 天文圖像處理全指南(1):太陽系基礎技術
第一部分:太陽系-基礎技術
在這部分里你會學到:
>圖像建立技術
>使用色階和曲線
>顏色處理
>增強行星細節
在這套教程的第一部分,我們將學習怎麼處理太陽系的天體,包括太陽、月亮和亮行星。我們會看到怎樣使用色階和曲線來調節目標的色調。色階和曲線的作用差不多,色階簡單一點,通過三個調節滑塊就可以了,曲線稍微復雜一點。兩種方法對於從暗區提取細節和壓低亮區都是很有效的。
我們還會學習怎麼處理行星的顏色,有一種簡單的技術能夠得到正確的濾光片的顏色。最後,我們討論下增強行星細節的相關技術。不管你目前的水平如何,我肯定你能從本文學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並且在你學習天文圖像處理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重要的軟體:
Photoshop:Photoshop一直是市場上最好的圖形編輯軟體,但是價格昂貴。如果你買不起,也可以使用精簡版的Photoshop Elements,功能也足夠用了。對於天朝公民來說,你可以無視這話。
Paintshop Pro:這也是一款強大的圖像編輯軟體。和PS一樣,有速度快、分圖層、實時預覽等優點。
GIMP:是「GNU圖像控製程序」的縮寫,也是一款以圖層為基礎的強大的編輯器。和上面兩款不同的是它是免費的,從www.gimp.org上可以下載,支持各種操作系統,還有大量的插件庫。
方法/步驟
圖像建立技術——用灰度圖合成彩色圖
全彩色的行星照片是由高幀率、單色的相機,通過紅、綠、藍三色濾光片拍攝的照片合成而來的。在得到最終的彩色照片之前,還有一些工作要做。
相機拍攝的是avi格式的視頻,這些視頻需要用一些疊加軟體,比如Registax或者AVIStack來處理一下(Registax的用法將在第二部分詳細講解)。這些軟體會從avi視頻中選擇那些最好的幀,然後把它們疊加起來,最後得到更清晰、更亮、細節更豐富的一張照片。紅、綠、藍三種濾光片各一張,當然這些照片都是黑白的,用這些照片能夠創建彩色的照片。
好了,下面的步驟就從這里開始。假設你已經得到了紅、綠、藍三個濾鏡拍攝的的疊加好的黑白照片,按照下面的步驟一步步把它們製作成一張彩色的照片。
第一步:打開紅色(即紅色濾光片拍的,其實是黑白的)圖像,修改尺寸為200%,這使對齊時容易些。
第二步:打開綠色(同上,不解釋)圖像,修改尺寸為200%,全選,復制,粘貼到上一步紅色圖像的上面的新圖層中。藍色圖像也這這樣,復制到綠色圖層的上面。
第三步:隱藏藍色圖像的圖層,輕輕移動綠色的圖層,來和下面紅色的圖像對齊。(看不到下面的圖層怎麼對齊?原文寫的不太對,至少應該改下透明度吧。)顯示藍色圖層,移動藍色圖層和綠色圖層對齊。
第四步:移動後,四周會有空白,使用裁剪工具將四周的空白剪掉。
第五步:新建一個空白RGB圖像,尺寸和上一步裁剪過的一樣。將第四步中的紅色圖層粘貼到空白圖像的紅色通道里。
第六步:重復上一步,將綠色圖層粘貼到綠色通道里,藍色圖層粘貼到藍色通道里。大功告成。
使用色階和曲線——調節圖像的色調范圍
色階和曲線工具用來調節圖像的暗部、高光以及中間調范圍的強度。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應該用16-bit圖像,而不是8-bit的。這兩種工具功能差不多,色階更簡單易學,而曲線則功能更強大。
色階是一個直方圖,表示的每種亮度值的像素的數量。只需通過三個調節滑塊來操作,來調節圖像的黑、白、灰顏色。黑色的滑塊定義了一個閾值,暗於這個閾值的所有像素都視為純黑色;白色滑塊也定義一個閾值,亮於這個閾值的所有像素都視為純白色。中間的滑塊重新定義了黑白之間的中值,改變中間色調,以適應新定義的范圍。曲線工具提供了更多的操作,可以通過一條線定義多個調節點。
有時候,色階的簡單易用對於得到完美的圖片已經足夠用了。但是當你想手動拉高暗部區域,同時又保持其他區域不變的話,曲線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行星
色階和曲線可以用來增強行星圖像,比如增強對比度、處理暗部、抑制高光等。
理想情況下,色階直方圖應該從坐標的最左側有一個尖峰,然後是平滑上升,再下降,像個小山一樣。如果這個「小山」集中在黑色滑塊附近,則圖像欠曝,如果太靠近白色滑塊,則圖像過曝。
左側的尖峰表示的是行星周圍黑色的天空背景。如果這個尖峰不是十分靠近邊緣,則使用黑色取色器,點擊一下天空背景的區域即可將背景定義成黑色。
移動白色滑塊,到直方圖開始從右邊升起來的地方。注意行星中心區域不要過亮,然後再移動中間滑塊調整整體的感覺。
曲線工具提供了更多調節途徑,只需注意不要破壞了圖像整體的平衡。在曲線上四等分的地方添加調節點(1/4,1/2,3/4處),然後再在1/8和7/8處添加調節點,就能很好的調節暗部和亮部了。
月球
色階和曲線工具能夠提取出細微的暗部細節或者修復過曝區域的信息。
如果你的照片中月球周圍有黑色天空背景,則用黑色滴管點擊背景區域,來告訴軟體將背景定義成黑色。如果沒有背景,則把黑色滑塊移動到直方圖開始上升的地方。環形山中間的陰影,不應該是全黑的,應該是一種深灰色。
直方圖展示的是每個亮度值(橫坐標)的像素數(縱坐標)。黑色在左白色在右。但是要想通過白色滑塊來表現最亮部分的細節,通常不太好使,所以推薦不要動白色滑塊。
曲線對於處理陰影和高光區域的細節最拿手了。在曲線上四等分的地方添加調節點,然後再在1/8和7/8處添加調節點,拖動調節點就能將暗部的細節拉出來,也能把過量的區域壓下去。調好後,再微調一下其他的點,使整體明暗更平衡。
太陽1:全日面,白色濾鏡
白色的太陽不像月球那樣明暗豐富,太陽的直方圖更加平滑。日面部分亮,邊緣暗(但不是黑色),有必要將邊緣設置為黑色,這樣效果最好。
色階工具對於調整整個日面的圖像很好用。首先用黑色取色器點擊日面邊緣的天空背景,這樣黑色滑塊就自動設置好了。白色滑塊拖動到直方圖的右邊即可。然後調節中間滑塊,使日面的中心偏亮又不失細節。
曲線工具可以把圖像調的更好,但是也更容易破壞日面細膩的明暗平衡。最簡單的方法是在曲線上四等分處添加調節點。將曲線拉出一個輕微的S形,注意別把太陽邊緣弄的太暗,也別把太陽中心弄的太亮就好。做好之後,微調中間的調節點,調節整體的平衡。
如果調的適當的話,這個輕微的S形曲線能對於增強日面邊緣的細節很有效,比如耀斑。並且,太陽表面中間最亮,向四周逐漸變暗,讓太陽看起來很有3D效果。
太陽2:太陽邊緣,Hα濾鏡
和白色濾鏡不同,Hα濾鏡拍攝的太陽細節非常豐富,即使是遠離黑子的地方也是。最難調的地方在邊緣,因為這里既有太陽表面的細節,又有突出太陽表面的細節(日珥)。如果你拍的太陽圖片接近飽和,也就是只有少量像素達到純白色,那麼就有可能通過調節色階,把隱藏在背景中的日珥拉出來。
這種照片的色階,通常有兩個尖峰,非常靠近黑色的尖峰是天空背景,但也可能包含日珥的細節。另一個尖峰是日面的細節。
將圖像復制一份,分兩張分別處理。第一張的色階,將中間滑塊向左拉,這樣就會將日珥的細節突出出來。第二張用來調日面,拖動中間滑塊到主要尖峰的中間部位,具體位置視效果而定,只要別把邊緣的對比度調的太強烈了就好,看上去要自然些。
現在,在這張日面的圖像上,選取黑色的背景。然後擴展選區,幾個像素即可。再做幾個像素的羽化,讓邊緣過渡。反選選區,復制,粘貼到日珥的那張圖像上,調整好位置。這樣就得到了一幅既有日面細節又有日珥細節的圖了。
顏色處理——行星圖像處理最棘手的問題
所有圖像處理的步驟中,顏色的處理是爭議最大的。你給10個人同樣的紅綠藍三色行星圖像,讓他們合成彩色圖像,你肯定會得到10種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每個人心目中的行星的顏色都是不同的。我們處理的時候總是傾向於把顏色調向我們主觀的印象。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認為這種印象中的顏色是對的,哪怕它差的很遠。
唯一辦法是設置一系列參考,按照這些參考去處理,拋棄大腦中的那種顏色。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就算經驗豐富的人也難免出錯。
太陽和月亮的顏色都很容易處理,因為月亮顏色單一,太陽的顏色大家的主觀印象都差不多。這里指的是那些用白光和特定的濾鏡拍攝的圖像,用傳統方法合成的彩色照片,而不是太陽真實的顏色。
然而到了行星這里,情況就不同了,必須小心的調整才能得到正確的顏色。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用彩色照相機,使用自動白平衡,拍攝的結果就是正確的。如果行星太暗淡,就在控制軟體里把增益調高。
更精細的圖像就要用彩色(紅綠藍)濾光片了,注意拍攝時要用相同的飽和度,否則結果會有色偏。看看你的控制軟體里有沒有這個功能。
下面就來一步一步做:
第一步:校準顯示器
調節行星顏色前,應該檢查一下你的顯示器是否正確顯示顏色。很多網站能夠在線校準顯示器,或者用顯示器自帶的軟體校準。
第二步:圖像建立
用紅綠藍三色圖像合成RGB彩色圖像。如果結果顆粒感太明顯,則使用「去斑」或者輕微的高斯模糊來去掉雜訊,模糊別做太狠了,否則細節就沒啦。
第三步:曲線
復制RGB圖層,把原始的RGB結果作為備份。打開曲線工具,在四等分處添加調節點。用中間調節點調節整體亮度,再微調兩邊的調節點,調到你喜歡。
第四步:銳化
使用高通濾波技術銳化(下面還會講到)。高通濾波半徑,從最小慢慢往大拉,預覽效果最好時停止。如果顏色減淡了,就增強一下顏色的飽和度。
第五步:可選顏色
拼合圖層,再復制一份新的圖層。對於木星和火星,使用下面將要講到的可選顏色工具檢驗一下。選擇黃色,微調黑色滑塊凸顯出隱藏的細節。
第六步:比對
看看你有沒有色偏,火星極冠應該是灰白色,木星條紋是灰-橙色,而赤道帶則更偏白色。土星環是灰色,赤道區域是暗稻草黃色。
顏色調整工具:
色彩平衡
色彩平衡用來調節圖像的高光、陰影和中間調。當有色偏時,比如太黃或者太紅,調節色彩平衡就能消除色偏。
色調,飽和度和亮度
色調,飽和度,亮度調節工具可以將圖像調節到特定的顏色。色調調節的時不同的顏色范圍,飽和度調節顏色的純度,亮度調節顏色的明暗(具體定義和舉例可以參考我翻譯的6色合成真彩色——天文照片的多色合成技術)。
可選顏色(圖像/調整/可選顏色)
它改變的是基本顏色范圍中,顏色的量的多少。最初為列印圖像校準顏色用,對提取行星圖像的細節也有用。選擇紅色或者黃色,調節黑色滑塊,在處理火星和木星時經常用到。
替換顏色(圖像/調整/替換顏色)
它可以點選一種特定的需要調節的顏色,然後調節顏色的色調、飽和度和亮度。這種方法適用於減少不想要的顏色的影響。
增強行星細節——六種方法成就完美行星照片
高通濾波
高通濾波可以調節圖像的銳度。這個詞是由High pass filter翻譯過來的,相信任何有工科背景的人都會這么翻譯吧,但是我找了半天才發現我的Photoshop里把它翻譯成「高反差保留」,在菜單濾鏡/其它里,找的時候注意。首先要復制圖像所在的圖層,把上面的圖層的混合模式設為「疊加」。選擇菜單濾鏡/其它/高反差保留,濾鏡的大小由一個半徑定義,在PS里可以預覽實時調整的結果。
通過改變半徑的值能夠很好地控制銳化的程度。通常從小值開始增大,直到滿意為止。由於銳化的圖層在上面,改變圖層的不透明度,也能控制銳化的效果。
疊加反相和模糊
疊加的圖層混合模式配合反相和模糊操作可以增強圖像的動態范圍。這種方法對提取月球模糊的暗部細節和月海的灰色陰影最為有效。
首先也是復制圖層,在上面的圖層上選擇菜單圖像/調整/反相,把不透明度設置為50%,再做一次高斯模糊。模糊的程度視效果自己調節。完成之後,圖像看上去可能有點平,微調一下對比度,降低一點亮度即可恢復圖像原來的整體視覺效果,但細節出來了。
可選顏色
可選顏色(圖像/調整/可選顏色)工具起源於列印領域。在天文攝影領域,它可以用來處理一種特定的顏色而不改變其它的色彩平衡。
舉個例子,木星赤道附近的兩條帶可能包含了紅黃色的細節,不易被察覺。在可選顏色工具中選擇黃色再調節下面的顏色滑塊就能增強顏色,顯現出隱藏的細節來,注意調節量不要太大。
USM銳化
USM銳化(濾鏡/銳化/USM銳化)是一種常用的銳化工具。它有3個調節變數,「數量」調節對比度的強度,「半徑」調節銳化的大小。這兩個參數互相配合,減小一個,增大另一個,得到的效果差不多。
第三個參數叫做「閾值」,定義的是相鄰像素必須達到的最低差值。通常為0,在圖像中有大片細微雜訊的情況比較有用。把閾值稍稍設大一點,就可以在這些區域不進行USM銳化。
使用USM銳化容易上癮,因為圖像增強的太明顯了,但是適可而止哦,給個較好的組合,三個參數組合為:50,0.5和0。
陰影-高光
圖像/調整/陰影-高光,最擅長處理暗部和高光,但又不影響圖像的整體效果。它的調整機制和前面提到的疊加反相模糊技術差不多,並且它能提取出其它隱藏的灰度細節。
陰影-高光工具處理月球照片中隱藏的細節和太陽邊緣隱藏於黑色背景中的細節非常管用。對於處理壞的行星邊緣不清晰的情況也能給彌補回來。
Photoshop中提供兩種模式,基礎和高級(通過勾選「顯示更多選項」)。基礎模式只提供兩個調節變數:一個陰影,一個高光。高級模式有更多選項:數量、色調寬度和半徑。
明度(或亮度、光度,原文Luminosity)
圖像的明度定義的是圖像的空間細節。明度和顏色結合,結果就是一副既有細節又有顏色的圖像。把經過銳化的圖像粘貼到原先的RGB圖像上面的圖層中,將這個圖層盡量銳化,圖層混合模式設置為「明度」,看看效果是不是大不一樣了。通常用R波段圖像當作明度圖像,合成所謂的R-RGB圖像。R-表示紅色被用來當作明度增強圖層。更長的波段和紅外圖像常常看起來更銳,且有高反差,所以才用來當作明度圖像。
明度圖層可以改變顏色平衡,因此這樣合成的圖片用於科學用途時一定要加以說明。在非常理想的視寧度條件下,G波段的明度圖像也是可以用的。
『伍』 天文照片怎麼PS
星空或者天體攝影疊加降噪的話,過程如下
先對照片進行適度的色相飽和度處理,使得所有照片的景觀,顏色上看著差不多
1.選出一張覺得噪點最少的,在PS中打開,記做第一層,不透明度100%
2.從剩下的裡面選出最好的,打開為第二層,不透明度設為50%,通過自由變換等手段,使得與下面層的圖案完全重合
3.重復步驟2,依次打開第n層,不透明度設為1/n,然後重合圖案
4.適當裁剪
其他天文景觀類攝影,就像一般P照片一樣處理就好了
『陸』 如何鑒別照片是否ps過 具體方法有哪些
使用Adobe Bridge和PS就能輕松辨別,具體如下:
1、使用Adobe Bridge瀏覽器。
查看圖片,觀察其源數據,如果有相機數據,比如曝光,光圈等,這個一般是用相機照過的,用Camera格式打開,如果發現裡面的數據被更改過,說明這個圖片被類似於Photoshop的軟體處理過。如果其「顏色配件文件」與相機默認的不一樣,則該圖片也被處理過。
2、ps軟體操作。右擊psb圖片,選擇屬性。選擇摘要,點擊高級。我們看到psb的各種屬性都是很正常的樣子。我們再用同樣的方法打開psb1的屬性,打開到摘要的高級部分(有默認的就不用再點擊這個「高級」選項了,會自動顯示)。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psb1的屬性摘要里,多了一個創建軟體的屬性,對比一下看看,顯然就判斷出了psb1這張圖片是被PS過的。
『柒』 宇宙是什麼顏色
美國科學界為了宇宙的顏色曾發生過大爭吵,在一次天文會議上,有兩位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宇宙的顏色是米色的。但如何定義這個米色引發了各天文學家的爭論,有「大爆炸米色」、「銀河杏色」等,最終脫穎而出的竟然是「宇宙的牛奶咖啡色」(Cosmic Latte)據說靈感來自於星巴克的拿鐵。

『捌』 如何鑒別圖片是不是被ps過
鑒別圖片是不是被ps過,主要方法是:
1、從邏輯上進行判斷,如光照的角度、光照的方向、光照的強度、光照的色彩等。
2、圖像色彩的邏輯性,即色調是否一致。
3、圖像中的清晰度是否一致,局部是否有清晰度不一致的地方。
5、文字的字體、顏色、樣式是否一致。
6、圖像中人物或者物品的邊界是否一致。
7、查看圖像屬性,看拍攝日期、程序名稱。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