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蔡文姬的愛情與婚煙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蔡文姬也不能置身世外。蔡文姬,名琰,字明姬,後因避司馬昭的名諱,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這也許就是歷史上才女共同的命運使然。蔡文姬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命如紙薄;自持才高,最終卻導致婚姻的不幸。但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沒有什麼直接關系。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來自外在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內在的客觀因素。
說起來,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謂郎才女貌,丈夫是歷史上文壇赫赫有名的青年學者衛仲道,而衛家也是當時河東世族。蔡家當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將,又被稱為蔡中郎,聲名播於朝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蔡文姬就更不用說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尤善詩賦,還在辯論和音樂方面頗有造詣。可以說,無論是硬體條件還是軟體條件都是非常高的,配個衛仲道綽綽有餘。 十六歲的時候,蔡文姬嫁給衛仲道。兩人經常談談文學、時政和詩歌,每次都爭論得面紅耳赤,但就是不傷感情。衛仲道徹底被蔡文姬的才華所折服。從此,衛仲道更加愛蔡文姬,兩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衛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結果英年早逝。留下蔡文姬成了寡婦。這夫妻二人平日里只顧著探討詩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卻耽誤了生兒育女。衛仲道死後,公婆就說蔡琰是個掃把星,剋死了丈夫;說蔡文姬是個光會打鳴不會下蛋的老母雞。面對著這種惡意的人身攻擊,蔡文姬當然無法忍受,一氣之下便回了娘家。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正式宣告失敗。 蔡文姬的第二次婚姻與其父蔡邕之死有關,而蔡邕之死則與另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卓。當董卓成功地把持朝政之後,便迅速地籠絡了一幫朝中的文武百官為其效力。比如籠絡呂布,是看重了他的武力。籠絡李儒,是看重了他的謀略。籠絡王允是看重其在官場中的聲望。籠絡蔡邕,則是看重他在學術界的地位。為了收買蔡邕,董卓將其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歷三台,後來還封他為高陽侯。條件可謂相當豐厚,蔡邕動心了,死心塌地跟了董卓。後來董卓被王允用連環計所殺,蔡邕受到牽連,下了大獄,不久便駕鶴西去,病死獄中。蔡邕死後,蔡家樹倒猢猻散。二十齣頭的蔡文姬流離失所,結果釀出了她的第二次婚姻。 當時大漢王朝的版圖很大,下設的各個州縣都有專人負責。但有些州縣由於人力的原因還是疏於管理,比如並州地區自刺史丁原進京以後,漢朝就逐漸失去了對這個區域的控制。而當時的南匈奴自從歸順漢朝以後,就允許在並州休養生息,聰明的南匈奴藉助這個時機南下搶掠。他們除了搶掠金銀珠寶之外,還主要搶掠美女。這個完全可以理解,當時的南匈奴屬於茹毛飲血的游牧民族,沒見過什麼世面。整日面對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壯得像牛的雙頰紅潤的姑娘,早就看膩了。所以乍一見到漢朝風姿綽約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就這樣,蔡文姬和許多姑娘被擄到南匈奴,結果被左賢王一眼相中,納為王妃。十二年後,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兩個兒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來蔡文姬還是個美女,至少在胡人眼裡是個美女,否則不會在眾多的漢朝姑娘中脫穎而出。在南匈奴生活時期,蔡文姬仍然沒有荒廢自己詩文創作。憑借著少年時代打下的結識基礎,她先後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為她以後的創作史詩名篇《胡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晉位漢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後,心中非常焦急。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說到曹操,算是蔡文姬的學長了。曹操是蔡邕的學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識,按照輩份跟年齡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學妹。常常出入與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與蔡文姬見面的機會。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後來曹操又牽線搭橋,給蔡文姬介紹了第三任老公,此人就是陳留名士董祀。曹操之所以將漂亮而且知書達禮又精通文學音律的蔡文姬嫁給他,自有他的道理。第一,為了報答老師蔡邕的培養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文姬籠絡董祀。 董祀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覺得自己獨步天下,根本看不上蔡文姬。董祀心想,蔡文姬畢竟已經三十多歲,而且還結過兩次婚。第一次嫁給衛仲道不久,衛仲道就一病嗚呼,必有克夫之命;第二次嫁給左賢王,更是殘花敗柳;再加之蔡文姬因為思念遠在南匈奴的兩個孩子,整日神思恍惚,董祀怕娶會家來影響自己心情。但他又礙於曹操的權勢不好明說。曹操看在眼裡,記在心頭,立刻做出安撫。他先是給董祀講了關於蔡文姬的滿腹橫溢的才華。在一次閑談中,曹操曾表露出自己很羨慕蔡家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很是失望,但當他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文章時,便大喜過望。後來蔡文姬憑著自己的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而且文無遺誤。董祀雖然有些動心,但他還是十分忌諱蔡文姬已是二婚之身。後來曹操又加封董祀的官職,董祀才勉強同意這門婚事。於是,蔡文姬便有了第三次婚姻。 可是沒多久,董祀惹惱了了曹操。曹操想起新仇舊恨非要重辦董祀。作為妻子的蔡文姬顧不得夫妻之間的不合,毅然挺身而出,披頭散發,跪倒在曹操面前為董祀求情。曹操這才赦免了董祀。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對蔡文姬真的是十分愛惜。 後來董祀感念妻子的再造之恩,在感情上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他發現眼前這個自己曾經非常厭惡的女子,剎那間變得很有人格魅力,可見愛情也是很勢利的。如果蔡文姬不救董祀的命,他也許不會重新愛上這個女人。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次殺頭事件,他也不會發現蔡文姬身上的美德,更不可能重新愛上她。這兩口子的故事很符合中國式的大團圓結局。於是夫妻雙雙溯洛水而上,草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從此過著悠閑的隱居生活。據說後來曹操有一次打獵還偶遇蔡文姬和董祀,得知二人生有一兒一女,小日子過得很有味道。學妹有如此悠閑而美滿的生活,曹操心中頗感快意。 蔡文姬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和《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從南匈奴返回漢朝後所作,詩中充滿了她對第二任丈夫左賢王和兩個子女的懷念之情。《悲憤詩》是她嫁給董祀之後,因感傷離亂之苦而作,也算是記錄了他跟第三任丈夫坎坷曲折的情感故事。而令人奇怪的是,蔡文姬與第一任丈夫衛仲道兩情相悅,夫唱妻合,但好像從未在她的詩中或直接或隱晦地提到這位第一任的丈夫,正應驗了那句古詩:「少年不知愁滋味」吧?
Ⅱ 蔡德文用行書和草書怎麼寫
蔡德文簽名。
Ⅲ 歷史上真實的蔡文姬,蔡文姬是怎麼死的
《後漢書·列女·蔡琰傳》等正史中並未記載蔡文姬的生卒年,只記錄到其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其死因並不可知。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3)搜索蔡文記錄跟的圖片擴展閱讀:
蔡文姬的感情是比較坎坷的,一生嫁過三次,尤其是曹操對於蔡文姬的照顧也是比較的特殊的。
蔡文姬的第一個丈夫是衛仲道,兩個人還算是門當戶對的,兩個人之間都熱愛文學,所以衛仲道對於蔡文姬是十分的折服的,但是好景不長衛仲道最終患有疾病死了,導致蔡文姬變成了寡婦。
之後天下大亂,蔡文姬也是不能夠被避免的,之後被匈奴給搶走了,被左賢王看中當上了王妃,之後在異鄉生了兩個孩子。
曹操曾經是蔡邕的學生,所以對於蔡文姬也是很早就相識了,之後得知蔡文姬是被匈奴搶走之後,就命人重金贖回來了。之後對蔡文姬也是多加的照顧,之後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董祀結為了夫妻。
後人評論曹操把蔡文姬嫁給董祀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報答蔡邕的教育之恩,另外就是想要利用蔡文姬巴結董祀,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對曹操而言是有利而無一害的。
蔡文姬一生三嫁,對於一個女子而言是比較坎坷的,但是自古才女的感情道路都是比較的困難的。這種境遇和蔡文姬本身的才情以及天生麗質是分不開的,蔡文姬的內心是比較嚮往自由的,但是有時候也是這種性格導致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Ⅳ 誰能講一下蔡文姬的故事
1、默寫古籍
蔡琰為丈夫董祀求情時,天氣非常寒冷,曹操見蔡琰沒有穿鞋又披散著頭發,於是贈給蔡琰頭巾鞋子襪子。蔡琰的父親蔡邕家裡曾經收藏了很多古書,曹操問蔡琰:「聽說你家原來有很多古籍,現在還能想起來嗎?」
蔡琰說:「當初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但因為戰亂流離失所,保存下來的很少,現在我能記下的,只有四百餘篇。」曹操說:「我派十個人陪夫人寫下來,可以嗎?」蔡琰說:「男女授受不親,給我紙筆,我一個人寫給你就是。」於是蔡琰將自己所記下的古籍內容寫下來送給曹操,沒有一點錯誤。
2、辨琴
蔡琰九歲時,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琰說:「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於是故意弄斷一根問她,蔡琰說是第四根。 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經中也有出現。
(4)搜索蔡文記錄跟的圖片擴展閱讀:
蔡文姬生平介紹:
蔡文姬為人博學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給河東衛仲道,衛仲道早亡,二人又沒有子嗣,於是蔡琰回到自己家裡。興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後有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匈奴趁機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並生下兩個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來喜愛文學、書法,常與蔡琰的父親蔡邕有文學、書法上的交流。曹操見蔡邕沒有子嗣,用金璧從匈奴那裡將蔡琰贖回來,並將蔡琰嫁給董祀。而後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給董祀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名士,
對滿堂賓客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讓大家見一見。」蔡琰披散著頭發光著腳,叩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滿堂賓客都為之動容。但曹操卻說:「可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麼辦?」
蔡琰說:「你馬廄里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終於被蔡文姬感動,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後,傷感悲憤之餘作《悲憤詩》二首。 此後再無蔡琰相關記載,卒年不詳。
Ⅳ 周瑜和蔡文姬有關系么,歷史上。。他們見過面么,發生過啥么。
史書中是沒有他們相識的記錄的。但此二人生活的時間差不多。
周瑜一直在江南生活,事江東孫權,很少到北方去。蔡文姬是北方人,且被匈奴搶去,嫁給匈奴首領,生二子,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後被當時曹操贖回。據史料記載,蔡文姬應該是沒去過江南一帶,並不認識周瑜。
周瑜和蔡文姬都精於音律。
Ⅵ 死人後的蔡文是怎樣寫
多麼遐意的鄉間風景,沒有車輛的喧囂,沒有垃圾堆散發的怪味,一切都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幸福的沉醉著。是的,你看,那一家三口人,真是幸福的令人羨慕。
Ⅶ 才貌雙全的蔡文姬被匈奴擄走十二年,她是如何死亡的
在史料上並沒有記載蔡文姬是如何死亡的,沒有記載他是什麼時候死的。蔡文姬的一生可謂是坎坷,早年嫁給衛仲道,可惜兩個人並沒有孩子,而且衛仲道死的早,於是蔡文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之後,經常戰亂,匈奴趁機在內地各處擄掠,蔡文姬被擄到匈奴生活了12年,生下了兩個孩子。
最終曹操也被蔡文姬感動了,赦免了董祀。之後在歷史上就沒有關於蔡文姬的記載了,他是什麼時候死的,因為什麼而死的,都沒有相關的記錄了。
Ⅷ 求一篇懷念父親的蔡文
(一)深切的懷念
九月是秋的金黃,也是收獲的季節;天空,已遠離酷熱,只有些許熱意;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 灑落著無盡的回憶。
二十一年前,家鄉的庭院里,那棵栽下多年的棗樹,隨著我的悲戚,它把那片片樹葉,飄落大地, 同我一起祭奠父親的離去。如今,不能歸鄉,棗樹的綠葉,是否已枯萎落地。
光陰荏苒,彈指一揮,往事清晰映在腦海里,父親的離去,使我倍受打擊。父親生前的諄諄教誨,彷彿昨天,只可惜,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唯有讀好書,才能擁有精彩的人生。踏上工作崗位後,父親更多的是給予生活上的關懷。他依然沒有停下忙碌的腳步,一輩子為家為兒女遮風擋雨。這些場景,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只能在記憶中追尋!閉上眼睛,腦海中不停的播放著曾經的快樂與憂傷,記錄著曾經的幸福與過往。所有這一切,是那樣的遙遠,又是這樣的真切。 二十一年的時光,匆匆走過,人世間的萬物,都在變化中變得有些陌生,而唯有親情還是那麼永恆。今天,我用文字追憶那逝去的歲月,將攜著對父親的無限思念,默默度過自己的一生。
(二)清明的思念
清明時節淚紛紛,千里之遙斷魂人,思念父情不相見,陰陽相隔二十春。 清晨,我獨坐書房。窗外的風慢慢推開我的思緒,思念的回憶趁機溜進腦海,心痛之感在不停的擴散…… 思念不用多說,雖然無論怎樣地思念也回不到從前;思念就像我們經常喝的茶,入口時常伴有一絲苦澀,隨後會有一縷淡淡清香;思念也像一杯酒,雖有那微辣的刺激,亦滿含著醇厚的清香;思念其實就是絲線,不時都在牽動著那顆歸家的心。 不能歸鄉祭拜,唯面跪蒼天吶喊:父親,兒時時都在想您!
Ⅸ 在一眾的三國女性中,蔡文姬憑啥能夠文史留名
因為蔡文姬不僅在野史上是有名的詩人,而且在正史上也是有名的詩人,大作家。蔡文姬不僅編撰了《續後漢書》,而且還留下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同時還將她父親蔡邕的“飛白書”留了下來。
蔡文姬從小便喜歡詩文,而且尤其擅長琴瑟音律,在她九歲的時候,蔡文姬便纏著她的父親蔡邕教授自己琴瑟音律。而且相傳蔡邕的家裡有藏書四千多卷,同時因為是文壇大家,所以蔡邕當時和曹操的關系不錯。
雖然中間有曹操做媒人,蔡文姬也是很有才華的,但是董祀卻依然看不起蔡文姬,並且認為蔡文姬是在他的庇護下生存的。不過,後來等到董祀叛變後,還是蔡文姬救了董祀的性命。明白過來的董祀自此之後和蔡文姬琴瑟和鳴。
Ⅹ 蔡文姬的最後一個丈夫到底是誰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遠嫁河東衛家,衛家是河東世族,她的丈夫衛仲道更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離開衛家回到老家。東漢政府的腐敗,終於釀成了黃中軍大起義,使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後,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歷三台,拜中郎將,後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 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董卓死後,他的部將又攻佔長安,軍閥混戰的局面終於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