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動漫 » 農民豐收舞蹈卡通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農民豐收舞蹈卡通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7-25 06:24:07

『壹』 藏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徵

藏族舞蹈的分布比較廣泛,體態動律復雜。尤其是膝關節的運動,它分別有連續不斷的、小而快的、有彈性的顫動和連綿柔韌的屈伸,然而伴隨著顫動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的轉移,帶動了鬆弛的上肢運動,使手臂動作附隨而動,不能有絲毫的主動。

而從體態上看,它上身動作像雄師、腰間動作較妖嬈、四肢關節很靈巧、全身姿態要柔軟、舉止如流水緩步。所以說,藏族民間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見的基本體態,它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在跳舞時,這些動作會自然地體現在舞蹈中,給人以安詳和諧的美感;

動態形象中帶有明顯的宗教心理因素,具有一種勞動所形成的身體協調之美,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創造性。例如,舞蹈《翻身農奴把歌唱》就將藏族民間舞蹈的體態動律和風格特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把藏族文化很巧妙的融入到舞蹈里,獨特的闡述了藏族人民熱愛生活的場景。舞蹈的演繹,描述了西藏人民在政府領導下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黑暗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解放百萬農奴為題材的作品,以束縛、解放和釋放的三段情感結構,表達了西藏農奴內心的真摯情感。

這其中的體態動律風格很突出鮮明,松垮、弓腰、曲背的特徵展現了受壓迫的宗教心裡。首先,灑脫豪放、悠揚純美的體態,展現了農奴們被釋放後的喜悅心情;其次,連綿不斷、緩緩流暢的動律,表達了農奴們絕不放棄的思想內涵。

「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特徵,在作品中體現出了飄逸而沉穩的感覺。在被受束縛的段落里,舞蹈演員的體態動律表現在低矮、緩慢、沉重的形式中;而在解放和釋放的段落中,演員們豪放、灑脫、雄獅般的情緒將舞蹈推想高潮,展現了藏族舞蹈另一面氣宇軒昂的體態動律。

通過具體的比較和研究,從這兩種不同的民族舞蹈中,我們得到了不少關於體態動律的啟示,也挖掘出了很多的思想理念。更進一步說明了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各自的獨特之處。

拓展資料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總括名稱。藏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並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西藏高原地區的藏族文化。較常見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鍋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

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概況

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廣闊的民族之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的藏族,發源於西藏境內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區,集中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 4省內各地區。具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

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各自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類別的文化現象與藝術品種、節日和祭祀活動中,形成了諸多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禮儀和歌舞。

在藏族的民間節日中,希冀豐收與歡度「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後人們的最大期盼和喜悅。在藏語中「望果節」的「望」字,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的整個意思便是:圍繞豐收的田野歌舞。

文字記載

「 望果節」的由來和酬神儀式的舞蹈,在《笨教歷演算法》中有一定的記載。傳說在公元五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向笨教教主請教保佑作物豐收的辦法時,教主指出:讓耕作的農民在即將收獲的田地周圍繞行並舞蹈娛神,上天將會賜予豐收。

從此,每年收獲之前,笨教僧侶充當祭祀隊伍的先導,高舉幡旗、手拿纏繞哈達的木棒「達達」與羊右腿,率領著各個村落手持青稞麥穗的農民和盛裝婦女,排成長長的隊伍,圍繞農田地界進行「收斂地氣、祈求豐收」的法式活動。

在這浩盪的大遊行過程中,人們不停地高呼贊美神靈和祈求豐收的口號,直至回到村中,把麥穗和小旗插在谷倉或神龕上為止。

活動儀式

望堆舉行「望果節」時,為籌備活動,人們較平日更早地開始忙碌。婦女們點燃場院的爐灶,開始了煮茶、搗奶……;男人們忙著支撐帳篷、布置鋪滿獸皮的『觀禮』座席、在場院南邊已壘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麥等。

近中午時分,「望果節」的慶典會場終於布置就緒。在主人熱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鄉賓客依次就座於嘉賓席,並接受主人獻上的青稞酒,按習俗用中指蘸酒揮彈三次,以表示對天地諸神的敬重。

「望果節」的慶典儀式,在鄉長簡短的講話後開始。鄉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誠而認真地把帶來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達百姓對神靈賜予豐收的祈求與感激之情。放供品於沒有神像的柳枝和青稞前,其因是藏族自古有著原始多神崇拜的傳統,他們崇敬高大的樹木,認為大樹有連接天地、溝通神人的功能,因此許多崇拜儀式都在大樹前的空地上進行,以達到祀神和娛神的目的。

但自古有「高原糧倉」美稱的後藏,要想在這里找到一片林子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農區的「望果節」活動一般都在村邊的場院舉行。為了與神靈溝通,人們只好在場院邊臨時搭建個高台,台上用插放披掛彩色布條的柳枝來象徵 祥雲圍繞的參天大樹。

禮儀結束之後便是用於「娛神」舞蹈的動。伴隨著激烈的鼓聲,一位頭戴畫有星辰藍色藏戲面具、身著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場亮相。他肩上斜挎銅鈴和寶劍、手持纏白色哈達被稱為「達達」的神杖,踩踏著鼓樂節奏向場院中心舞來。

這位崇高的神靈代言人站定位置後就開始揮動神杖,承擔起指揮娛神舞蹈的職責。在老者的一個手勢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著場地中心疾鼓而來。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棗紅色臉堂配上盤在頭頂夾雜著殷紅絲線的油黑發辮,更透著神采奕奕的陽剛之氣。他們身披五彩短披肩、腳蹬紅黑間色高腰藏靴、腰旁橫挎直徑約六十厘米繪有五彩花紋的大鼓、雙手各持馬蹄槌,在邊擊鼓邊雙腳不停地跳躍下,進行著快速而靈巧的隊形變化。

他們忽而組成圓圈旋轉飛舞,忽而排成兩隊穿梭馳騁,以隊形的變化達到渲染氣氛、表現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後通過舞者所採用的各種姿態,來體現每個舞段的主題。

主要特點

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 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