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東弄堂美食推薦廣東有哪些特色小吃
廣東有很多好吃的,其中最有名的是廣東早茶。武漢的早餐叫太早。在廣東,是早茶。邊肖一開始以為是早茶,但其本質和早彎彎餐差不多,廢話不多說。下面由邊肖向您推薦廣東的特色小吃。
廣東的乳製品很多,但是口虧猛味不一樣。
雙皮奶當然是廣東一埋空悶絕!一般雙皮奶都是涼的。在廣東可以吃到熱的雙皮奶,比較濃。
薑汁打牛奶。姜味很濃,奶味洗掉了,但是我還挺喜歡的。
炒鮮奶簡直好吃!答應我!一定要吃!
廣州燒味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蘸糖醋醬的烤豬肉味道很好,但是吃多了容易膩。配上一杯港式奶茶簡直太好吃了。
廣東本地學生更喜歡蘸蒜汁的雞片。
接下來,佛山祖廟的小吃。
手工製作的豬肉牛肉魚丸
在北京和上海,愛喝茶的人非常受歡迎,他們幾乎要排隊一兩個小時。廣東喜茶店好像人不多,我就直接買了~
買的時候以為是個像乞丐餅一樣的溫熱年糕,沒想到是個涼糕。清涼的口感,帶著桂花特有的清香,可以享受很久~
我很喜歡港式茶,加蜂蜜或者花生醬。你可以在傳統茶餐廳看到它美味的樣子。
點德茶館是一家以弘揚西關飲食文化為主的茶館。它有全天不間斷的茶葉市場,最適合地道的西關人喝杯茶,吃個包。
目前在廣州有六家分店:點都德(西嶽樓)、點都德(寶業樓)、點都德(聚福樓)、點都德(大茶館)、點都德(杜明樓)、點都德(鳳凰樓),各有特色。
船粥:就是圖中的一些粥。西關菜的代表作,據說粥料有13種。
廣東最好的點心。這里生產的蝦餃,蝦仁鮮美,新鮮,和一般餐館生產的不一樣。
流沙包:吃法和撒尿牛丸一樣。小心燒掉它們。
三文魚撻:三文魚芝士芥末新口味,讓你食指大動。
點心船:最有特色的是他們的點心船,集成了他所有的精品點心產品,讓大家一下子品嘗到各種點心,優惠是實實在在的。
菱角餅:馬蹄蓮的味道很清,比較符合南方人的口味。
腸粉:古老的經典之一。特別是腸粉里的鮮蝦也很新鮮,很充足。所有蝦製品都值得稱贊。
菠蘿包:我嘗過無數家茶餐廳,只有Diande的菠蘿包最好吃!剛出爐的菠蘿包香脆,麵包松軟。當你吃它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麵包里有一個小小的菠蘿!幸福的甜蜜恰到好處。
大堂茶點費8元/人,包廂10元/人。如果您在上午11點前付款,還可以享受折扣(大約8折)
很抱歉在廣州的旅行中沒有吃到正宗的煲仔飯,但是我胖夠了。
接下來希望大家自己去探索!
② 廣東的美食多到數不清,你都喜歡哪些
廣東小吃屬嶺南漢族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
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朴;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廣式腸粉
人生中吃到過最好吃的牛肉丸就是在潮汕!牛肉丸,使用當天活牛,取整塊鮮肉用砍刀背或鐵箸大力且反復砸至泥狀,附加20餘種調味料。味道鮮美塵正態、口感滑爽、筋道且極富彈性,既可涮食又可炒制入菜。是廣東人打邊爐時最愛用的一道食材。
③ 廣東的小食有哪些,怎麼做,越多越好.最好就有圖.謝過了
廣東美食
粵菜由廣州菜、潮汕菜、東江菜組成,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
廣州菜是在匯集我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一家的。廣州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品種多樣。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介紹的萊品便有5447個。與菜品有淵源關系的點心815款,小吃品數百個。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廣州菜的烹調方法有二十一種之多,尤以炒、煎、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制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脆為主,講究清清拍正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時令性強,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較為常見的廣州菜色有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油泡蝦仁、紅燒大裙翅、清蒸海鮮、蝦籽扒婆參等……
潮汕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兩家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近年來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華,聲名大振,成為聞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調技藝以燜、燉、燒、炸、蒸、炒、泡等法擅長。以烹制海鮮、湯類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鮮,郁而不膩。愛用魚露、沙茶醬、梅糕醬、紅醋等調味品。風味名菜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遷後,其風俗習食仍保留著一定的中原風貌。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求香濃,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鍋菜見長。代表菜有鹽鋦雞、黃道鴨、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參酥丸……等。
除了正式菜點,廣東的小食、點心也製作精巧,而各地的飲食風俗也有其獨到之處,如廣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這些飲食風俗已經超出「吃」的范疇,成為廣東的飲食文化。
廣州美食
廣州人愛吃、會吃,天下聞名,誇張點的說法就是:廣州人除了四足的桌子不吃外,什麼都吃,於是,麻雀、鷓鴣、穿山甲、蝙蝠、海狗、鼠、貓、狗、蛇、猴、龜……超過一千種材料可以變成桌上佳餚,甚賀銷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驚異。
廣州地處亞熱帶,熱帶亞熱帶水果品種繁多,一年四季都有鮮果上市,故有「水果之鄉」的盛譽。廣州的水果品種有500多種,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蘿分布最廣,產量最多,質量最好,被譽為嶺南四大名果。
食在廣州,流傳歷史已久,海內外皆負盛名。而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粵菜,以其取材不限、注重質和味,滋味清鮮、百菜百味、變化無窮,遂成為海內外最受歡迎的菜式。它是由廣州菜、潮汕菜、東江菜組成,而以廣州菜為主體,具有選料博雜、製作精細、口味趨於清淡、富於季節性變化、講求營養科學的特點。廣州飲食業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
粵式點心的特點是選料廣泛,製作精細,花式繁多,咸甜兼備,口味清新。各款點心都講究色澤和諧,造型各異,相映成趣,令人百食不厭。
富有地方特色的點心小食有:蝦餃、干蒸燒賣、粉果、泮塘馬蹄糕、蜂巢香答悔芋角、雞仔餅、糯米雞、家鄉鹹水角等等。名點、名小食、名風味食品不勝枚舉。如廣州酒家的滿漢全筵、北園酒家的時果美點、泮溪酒家的點心宴、南國酒家的潮州菜、大三園酒家的紅燒大裙翅、大同酒家的金牌化皮乳豬等。
廣州多數酒家、餐館都經營「三茶兩飯一夜宵」,而且集飲食娛樂於一體,營業時間長,飲食市場各種風味兼容並蓄,多方面滿足了各類遊客的需要。
廣東風味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朴;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可分為6類: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雜糧為原料,風味各異;糕品,以米、面為主,雜糧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為發酵和不發酵的兩大類;粉、麵食品,以米、面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風味特色而稱的;甜品,指各種甜味小吃品種,不包括面點、糕團在內,用料除蛋、奶以外,多為植物的根、莖、梗、花、果、仁等;雜食,凡不屬上述各類者皆是,因其用料很雜而得名,以價格低廉,風味多樣而著稱。
酥皮蓮蓉包
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面團)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松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粉果用淀麵粉包裹蝦仁、豬肉等拌成的餡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餡料,餡鮮美甘香。此品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廣州飲食習俗一書中載:「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油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茶蘼露、竹脂(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一名曰粉角。」20世紀20—30年代,各酒家、茶樓爭相創名牌菜點以招徠客人,茶香室一名娥姐的女點心師的所創的粉果獨占鰲頭,人們稱之為娥姐粉果。40年代,茶香室歇業,娥姐的傳人轉至大同酒家,娥姐粉果也就成為大同酒家的名牌點心。50年代以後,各大茶樓、酒家也把它作茶點供應。粉果也就成為羊城美點之一。
馬蹄糕
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馬蹄的地方。所產的馬蹄粉,粉質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名食,四季皆宜。
倫教糕
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志》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但後人採用在煮糖時加雞蛋清去濁之法而一直傳下來,並隨著華僑的足跡而傳至東南亞各地。
蜂巢芋角
用芋泥作皮,豬瘦肉、蝦肉、冬菇等炒熟後作餡,包製成角形,下油鍋炸制而成。其皮色金黃,表層小眼密布,狀若蜂巢,外皮酥脆,內層軟滑,餡有微汁,鮮美香濃。此品是茶市必備的點心,廣西、海南均盛行。以廣西荔浦所產的香芋做的最佳,故又稱荔浦芋角。
捶肉丸
捶肉丸是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客家湯菜。用新鮮牛肉或瘦豬肉作原料,薯粉、胡椒、作佐料,將鮮肉用厚鐵墊剁成肉泥,加入佐料,擠成丸子,用豬骨上湯慢火煮熟。肉法家丸嫩滑、爽脆,別有風味,老少喜歡。
蘸仔鴨
蘸仔鴨是客家人閑不住夏季的美食。五七月間是鴨仔上市的的季節,在客家城鄉隨時可以品嘗到這道鮮美的時菜。
蘸仔鴨用嫩鴨作原料,以生僵、大蒜、醋、白糖、糯米灑作配料。將鴨宰殺,去除內臟、洗凈、燙熟,用新鮮豬油塗抹一遍,切成長方小塊。然後蘸以僵油,金不換或蒜仁醋,風味獨特。
蜜汁叉燒
為傳統菜餚。其製法是,將去皮半肥瘦豬肉切成菜,放入瓦盤內,加作料腌制45分鍾後,用叉燒環串起,放入烤爐烤30分鍾至熟,用糖漿淋勻,回烤2分鍾後即成。此菜肉質內咸外甜,略有蜜味,瘦肉焦香,肥肉甘化。
燒鵝
燒鵝是廣州傳統的燒烤肉食。燒鵝源於燒鴨,鵝以中、小個的清遠黑棕鵝為優,去翼、腳、內臟的整鵝,吹氣,塗五香料,縫肚,滾水燙皮,過冷水,糖水勻皮,晾風而後腌制,最後掛在烤爐里或明火上轉動烤成,斬件上碟,便可進食。燒鵝色澤金紅,味美可口。廣州市面上燒鵝店鋪眾多,最為有名的是長堤的裕記燒鵝飯店的燒鵝和黃埔區長洲島上的深井燒鵝。
西餐
西餐自80年代進入深圳後很受人們歡迎,目前,各大星級酒店皆設有西餐廳。除西餐廳外,東南亞各國風味菜餚也逐漸進入深圳。首先是泰國菜,由中泰大酒樓經營,頗受歡迎。南國影聯二樓開設一越南菜館,上林苑酒店、粵海酒店、陽光酒店等先後開設了朝鮮菜和日本料理,華僑城的一家小吃店則專營印尼風味菜。
東北菜
東北菜,在滿族菜餚的基礎上,吸收全國各地菜系,特別是魯菜和京菜特長,不斷發展,形成獨特的風味。其特點是:咸甜分明,酥爛香脆,色鮮味濃,明油亮芡,講究造型,烹調方法長於扒、炸、燒、烤、蒸、燉、氽。「白肉血腸」、「什錦火鍋」、「鴛鴦大蝦」等菜餚別人一格。
深圳現有不少東北人,東北菜自然也被搬到了深圳,尤其是東北人開的水餃店,很受歡迎。
京菜
京菜的特色是由宮廷風味、清真風味和山東風味融合形成的。烹飪技藝擅長烤、爆、熘、燒。菜餚質地重其嫩脆,口味重於鮮香,講究造型美觀。著名菜有:北京烤鴨、北京水餅、涮羊肉等。
白雲豬手
白雲豬手是廣州歷史名菜之一。其製法是,將豬手(前腿)洗凈,斬件,煮熟,再放到流動的泉水中漂洗一天,撈起,再用白醋,白糖,鹽一同煮沸,冷卻後再泡數小時,即可食用。因泡豬手的泉水取自白雲山,故名「白雲豬手」。
白雲豬手這個菜式酸中帶甜,肥而不膩,皮爽脆,食而不厭。製作此菜著重色、香、味、型,加上「五柳料」或紅椒絲點綴,則色澤亮麗,口味更佳。
紅燒大裙翅
紅燒大裙翅是高級宴席中的高級佳餚。其菜一是美味可口,二是選用質地上乘的裙翅,由大量的各種肉類煮出的湯汁煨制而成。
30年代,由大三元酒家號稱「翅王」的吳鸞主制的這種菜式,以其在烹飪方法上的獨到之處,烹制出韌中帶脆,湯清味鮮,濃而不膩的翅中上品,而深受食客的好評。
龜苓膏
龜苓膏是神秘的棕褐色,呈膠狀,容器是什麼形狀它便是什麼形狀,一小缽一小缽,加蜜後顯得晶瑩,拿勺子橫七豎八切成小塊,一塊塊擠在一起,藕斷絲連,入口甜,回味苦,據說越苦越好,可以清熱敗火,多吃為宜。
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廣東美食 廣東小吃與點心同源,歷史悠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記有多種民間美食,如粉果、沙翁、粽子、薄脆等,至今久盛不衰。小吃的品種雖不如點心多,但用料比點心更雜,可分為六類,除粥品外,還有:油器,即油炸米麵食品,鹹的有油條;甜的白糖沙翁、笑口棗、脆麻花;咸甜相雜的有咸煎餅等。這類小吃,季節性不強,常年供應,但以冬季最盛,食時,一般與粥品相配,使之稀稠相輔。
麵食
品種有油條、伊面、雲吞,水餃等。雲吞很早就傳來廣東。現在,廣東以雲吞和面同吃最盛行,叫雲吞面,城鄉皆備。它是用雞蛋液和面,擀成薄皮,包上豬肉糜、蝦仁等製成的餡料,和全蛋面條一起烹熟,加蝦子上湯食用的,以面爽、餡嫩、湯鮮為上。
糕粉
糕的名品有倫教糕、松糕、棉花糕、缽仔糕、面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等,其中倫教糕因產於倫教鎮而得名。據《順德縣志》所記,明代已經盛行,足有數百年歷史。現已傳遍省內外,乃至東南亞各地了。粉的名品有腸粉、沙河粉、瀨粉等。腸粉的外形有點象豬腸,故名。其餡料可隨時隨地而變。用豬肉的叫豬腸,用牛肉的叫牛腸,還有用蝦米、豬肝、魚片的,均按餡料而稱。沙河粉 以廣州市郊沙河鎮產的最佳,故名。
④ 廣東特色美食小吃圖片廣東特色美食小吃有哪些
廣東旅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同樣的也就早就了這里的美食特色豐富,種類多樣了,廣東菜也就是粵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所以不用多說什麼,就知道這里的菜品一定是極好的。
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的介紹一下,廣東地區有哪些美食小吃,可以讓我們在旅遊的時候品嘗吧!收好哦!
糕類小吃
有一種情懷,叫泮塘午後。沿著龍津西路往下走,陽光透過老街區大樹的枝椏,照在交錯著現代風情和古舊韻味的民居磚牆上,方圓幾百米,隨便找家小店,都是老字型大小。
風水基的一杯馬蹄爽或是一口馬蹄糕,就足以讓你穿越在西關的時光隧道里。廣東出名的糕類小吃比較多,馬蹄糕、缽仔糕、蘿卜糕、茨菰糕、茭筍糕、蓮藕糕、菱角糕等。
雞仔餅
廣東廣州地區漢族傳統餅類名小吃,原名"小鳳餅",清代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
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陽江炒米餅、中山杏仁餅、佛山盲公餅、廣州雞仔餅都是廣東的著名餅類點心,合稱為廣東四大名餅。
雙皮奶
一種著名的粵式甜品。產於中國廣東順德,甘香嫩滑,別具一格。相傳雙皮奶是1850年由一位董婆婆在順德大良發明。雙皮奶在廣東很著名。
在廣州,就以在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經營的南信甜品店最為知名。在順德,以仁信和民信為最著名。除了雙皮奶,姜撞奶、涼茶、糖水等也是廣東特色的飲品。
艇仔粥
舊時廣州西郊,河道兩旁遍植荔枝樹,叫做荔枝灣,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灣晚唱"便指這里。每逢夏日黃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遊客來此遊玩,遊河小艇穿梭往來。其中有小艇專門供應"艇仔粥"。
廣東人愛喝粥,艇仔粥、砂鍋粥、及第粥、皮蛋粥等都是廣東人喜歡吃的。
叉燒包
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其特點是:包皮鬆軟,餡香有汁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
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蚝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除了叉燒包,流沙包、干蒸燒賣等也是廣東早茶非常受歡迎的面點。
雲吞面
又稱餛飩面、細蓉、大蓉。是廣東省的漢族特色小吃,屬於粵菜系。一般以雲吞拌面,分為湯面與撈面。
雲吞面是一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面,加入熱湯即成。最早雲吞以全豬肉制,所以稱做"凈肉雲吞"。古代雲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後剁。
現今我們平常吃的雲吞面多亮輪數是以鮮蝦雲吞製成,雲吞材料有雲吞皮、鮮蝦、豬肉。
荷香糯米雞
粵式飲茶必備的點心,普通的荷葉經過蒸籠一蒸,那股特別的清香融入了糯米內,雞肉吃起來也特別的滑嫩,既可以作菜也可以當作主食。
荷香糯米雞不同於一般的糯米雞,它是由新鮮的荷葉包裹而成,荷葉的香氣也會在製作的過程中散發出來。相傳糯米雞起源是解放前廣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蓋著蒸熟而成,後來為小販為方便肩挑出售,改為以荷葉包裹。
沙河粉
廣州一種大眾化的米製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鎮而得名。其做法取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漿蒸制,切條而成。
沙河粉有百多年歷史。其粉潔白薄韌,食法有干炒、濕炒、泡(湯粉)食、涼拌等。沙河飯店專門有沙河粉專席,除鹹食、甜食外,還加以各式果蔬榨汁製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繽紛,味道各異。
蝦餃
廣東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屬粵菜系,蝦餃始創於20世紀初廣州市郊伍村五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已經有百年歷史。
那些地方盛產魚蝦,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竹筍,製成肉餡。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大)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
拉敬悄信腸
一種廣東西關非常出名的地方傳統小吃,屬於粵菜系。使用米漿做成,又稱作布拉腸、腸粉。
腸粉做法源於羅定,目前已在全國傳開,按地理(口味)區分較出名的有廣州腸粉,梅州腸粉,潮州腸粉,雲浮河口腸粉,鬱南都城腸粉等。
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運配一種是布拉腸粉,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
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
⑤ 盤點廣東的特色小吃和美食,你吃過幾種呢
腸粉梅菜扣肉是特色漢族傳統名菜,屬粵菜客家菜,其中以廣東梅州最具代表性。製作材料有五花肉、梅菜乾、蔥白、薑片等。通常是將五花肉上湯鍋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後加蔥、姜等調料炒片刻,再下湯用小火燜爛,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鋪梅菜段,倒入原湯蒸透。走菜時,把肉反扣在盤中。
⑥ 廣州有哪些著名的食物或小吃,帶有圖片(有些圖片沒有的除外)和介紹,重金聘請!!
沙河粉
簡稱河粉或河,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產地就是在廣州沙河鎮,故名。是中國廣東
、廣西、海南和港澳、東南亞一帶常見的一種小吃主料,常見的煮法為炒或水煮
後配湯,例如炒牛河、上湯河粉。
沙河粉原料是大米,將米洗凈後磨成粉加水製成米漿,用米漿蒸成薄粉皮、再切
成帶狀而成。因它是用白雲山上的九龍泉水泡製的,所產的粉薄白透明,爽軟韌
筋兼備,炒、泡、拌食皆宜。
手工製成的沙河粉色白,近來也有店家在其中加入各種蔬菜汁或者水果汁,製成
五顏六色的沙河粉。沙河粉已實現機械化生產,在廣州隨之出現了大量自行生產
的米粉,部分廠家甚至在陳化米中加入硼砂製作,影響了飲食安全。
2004年,廣州市政府考慮將沙河粉以「廣州沙河粉」之名申報「原產地域產品」
保護,從而加強對沙河粉製造業的管理。
餛飩面
或叫做雲吞面,是一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面,加入熱湯
即成。
據考究,餛飩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廣州的西關一帶出現,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
傳入。初期多數是由小販肩挑著四處去賣。因為小販通常在晚間到住宅區出售,
為免滋擾坊眾,叫賣時只會以小木棒敲打竹板,發出「督督」之聲,故又稱為「
賣督督」。後來一些成功的小販改為在店鋪內經營,經過數十年後,成為今日的
餛飩面老店。
餛飩面在行內稱為「蓉」或「擁」(此時兩者粵音均為 jung2「涌」)。前者據
說是「芙蓉面」的簡稱,後者據說是早期的餛飩面比較小,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
碗抱(即「擁」)在懷里,飽肚之餘又可取暖,因此又稱「細擁」(「細」就是
小的意思)。
娥姐粉粿
原本是順德鳳城的家常點心,後來因本來是大良自梳女的「娥姐」到廣州茶樓打
工。打工期間,因其美貌姿色,深得西關之「黃大少」寵愛。後來黃開了間「茶
香室」,以娥姐粉粿做招牌貨,由於粉粿皮薄餡靚,很快名氣傳遍廣州。後來也
傳到香港。
粉粿餡料有菜脯粒、蝦米、花生、芫荽、瘦肉粒等。隔水蒸的粉果色澤為半透明
,皮薄而略帶韌度,與蝦餃不同。
廣式月餅
廣式月餅聞名於世,最基本的還是在於它的選料和製作技藝無比精巧,其特點是
皮薄松軟、油光閃閃、色澤金黃、造型美觀、圖案精緻、花紋清晰、不易破碎、
包裝講究、攜帶方便。廣式月餅分為咸、甜兩大類。月餅餡料的選材十分廣博,
除用芋頭、蓮子、杏仁、欖仁、桃仁、芝麻等果實料外,還選用鹹蛋黃、叉燒、
燒鵝、冬菇、冰肉、糖冬瓜、蝦米、桶餅、陳皮、檸檬葉等多達二三十種原料,
近年又發展到用鳳梨、榴槤、香蕉等水果,甚至還使用鮑魚、魚翅、鱷魚肉、瑤
柱等較名貴的原料。
「廣式月餅」起源於1889年,當時城西有家糕酥館,用蓮子熬成蓮蓉作酥餅的餡
料,清香可口,大受顧客歡迎。光緒年間,這家糕酥館改名為「連香樓」,那種
蓮蓉餡的餅點已定型為現時的月餅。
宣統二年,翰林學士陳太吉品嘗該店月餅後大加贊賞,但覺「連香」二字不雅,
建議改成「蓮香」,並手書了「蓮香樓」招牌,沿用至今。廣州市由「蓮香樓」
始,各食肆、餅家紛紛仿效生產月餅,又形成「陶陶居」、「廣州酒家」、「趣
香」、「大三元」等月餅名牌,「廣式月餅」逐漸聞名海內外。
主要品種有:白蓮蓉月、叉燒臘腸月、純正蓮蓉月、單黃白蓮蓉月、單黃黃蓮蓉
月、蛋黃白豆沙月、蛋黃白蓮蓉月、蛋黃豆沙月、蛋黃豆蓉月、蛋黃鳳梨月、蛋
黃蓮蓉月、蛋黃鮮冬蓉月、蛋黃鮮椰汁月餅王、豆沙月、豆蓉月、鳳梨精品月、
鳳梨月、貢品月、果仁芋蓉月、歡樂兒童月、黃金PIZZA月、火腿月、健康月、
66、蓮蓉月、玫瑰豆沙月、七星伴月、奶油椰絲月、禮品月、迷你月、栗蓉月、
雙黃白蓮蓉月、雙黃豆沙月、雙黃黃蓮蓉月、雙黃蓮蓉月、欖仁燒雞月、水果月
、eerwe、三蛋白蓮蓉月、三黃蓮蓉月、香檳美酒月、鮮花月、伍仁月、特大月
餅、瑤柱叉燒月、椰絲蓮子月、月餅餡類原材料、雲腿月餅等等。
臘腸
臘腸為中國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常見的食品,豬肉放入用豬大腸製成的腸衣,
經過壓縮、脫水及曬乾等程序而成。
於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黃圃鎮一名叫王洪的粥
販,忽然想到將粥檔賣剩的豬肉及豬肝,以鹽、糖、醬油等腌制,並釀入腸衣,
風干數天,其他人品嘗後發現別有風味,於是臘腸就這樣被發明。
廣式臘味的口味偏甜,主要配料包括油、鹽、醬油、糖等。其中臘腸較常見,制
作方法為將豬肉切粒腌制,然後塞入腸衣(一般用豬、羊等牲畜的小腸製作)內
風干。長度有長有短,顏色比較鮮艷。
除臘腸外,廣式臘味還包括臘肉、臘鴨、臘制內臟(如臘鴨胗、臘鴨腸),以至
於臘魚、臘田鼠等多個種類。此外,還有使用多種原料的復合臘味(像是在鴨肝
中塞入肥豬肉後臘制而成的「金銀潤」)等。
廣州市內較為出名的臘味牌子,有皇上皇、八百載、滄州臘味、金麒麟等。此四
者被稱為廣式臘味的「四大天王」。
叉燒包
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蚝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
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為直徑五厘米左右,一籠通
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
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又有一說傳統叉燒包的標准要求
是「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
叉燒包是飲茶時必備的點心。叉燒包亦有急凍後放在超市出售。不過其風味與茶
樓內新鮮供應的相去頗遠。
叉燒包作為其中一種最常見和最受歡迎的飲茶點心,很受小孩子歡迎,亦成為不
少坊間傳說的主角。香港流傳的一些傳說有:叉燒包用的餡料來歷不明。除了是
賣剩的叉燒以外,還可能加入其他不明物料。最廣為流傳的是將叉燒包中的餡料
換成人肉,這項傳說後來更被拍成一部電影: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蒸叉燒包時要灑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沒有噴水的水壺,點心工人會把
水吞入口中,然後噴到包上。因此吃叉燒包時要把最表面一層皮剝去。
蝦餃
蝦餃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以一層澄麵皮包著一至兩只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
以一口為限。傳統的蝦餃[1]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
,有筍,現在流行的是獨蝦蝦餃。優質美味的蝦餃一定要皮薄而軟,如果餃皮是
半透明則更佳;蝦要爽口彈牙,餃內有少量汁液,全只餃要夠熱則為最佳。
蝦餃的起源地,有人指出是廣州漱珠崗附近五鳳鄉的怡珍茶樓。最早的蝦餃被稱
為「五鳳鮮蝦餃」,誕生時間在1920-1930之間。蝦餃在廣東及香港,以至海外
唐人街皆可找到,粵式飲茶的茶樓、酒家。在超級市場也可找到急凍的蝦餃,只
要在微波爐加熱便可食用。
廣東燒賣
廣東飲茶吃的點心中,包括有燒賣。廣式燒賣一般比較小,長度不過兩厘米,一
個小籠子內可以放下三至四顆。廣東燒賣款式多樣化,常吃的包括:
干蒸燒賣:又有蝦肉燒賣,以切碎豬肉、鮮蝦為主要餡料,用鮮黃色的薄皮包裹
,再在燒賣上加一點蟹黃來點綴,蒸制而成。但由於成本問題,現多以蟹子取代
蟹黃,甚至使用成本更低的紅蘿卜茸。
牛肉燒賣:將切碎牛肉,用白色的薄皮包裹,再上面上加上一顆青豆蒸制而成。
三星燒賣:是干蒸燒賣的變相,在豬肉餡的燒賣分別放上冬菇、豬肚和蝦肉。每
一籠三星燒賣只有三顆,便是放上這三種不同的燒賣各一。
魚肉燒賣:體積較一般燒賣細小,主要餡料是碎魚肉,用鮮黃色薄皮包裹蒸成。
通常作為街邊小吃。
黃沙豬潤燒賣:也是干蒸燒賣的變相,在豬肉餡料上加上豬潤蒸制而成。是一種
懷舊點心,現時很少茶樓供應,只有一些老茶樓如蓮香樓有售。
鵪鶉蛋燒賣:餡料是碎豬肉、蝦肉和鵪鶉蛋。
艇仔粥
一種廣東粥品。最先來自廣州荔灣西關一帶,原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艇(廣州話
俗稱「艇仔」)在荔枝灣河面經營販售,故名「荔灣艇仔粥」,據說是由魚生發
展過來。艇仔粥的主要配料為魚肉、瘦肉、油條、花生、蔥花,亦有加入浮皮、
海蜇、牛肉、魷魚等。艇仔粥以粥滑軟綿、芳香鮮味聞名。現在在廣州、香港、
澳門以至海外各地的廣東粥品店,艇仔粥都是必備的食品。艇仔粥在行內術語為
「一彎」。
傳統的廣州人認為艇仔粥要在艇上食用,並以河水煮成的粥水才有風味,現時使
用的自來水不及從前。現時傳統做法的艇仔粥已經買少見少,廣州黃埔區仍有一
老人在其漁艇上以傳統做法賣粥。受到環境所限,廣州最後的艇仔粥已將近消失
。 七十年代在廣州人民南,南方大廈對出珠江邊,仍然有艇仔粥吃。
及第粥
又稱狀元及第粥,指一種粵式粥點,講究粥底綿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
點時,舀入小鍋燒滾,加豬心、豬肝和豬粉腸,滾熟後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
條,伴小碟雞蛋散上桌。豬內臟又稱「雜底」,美化為「及第」,成為賣點。它
是廣州西關著名粥品之一,十分鮮味可口。
由來:及第粥的名字由來版本甚多。一說「及第」一名與明代廣東才子倫文敘有
關,相傳倫氏幼時家中甚貧,以賣菜為生。隔壁粥販憐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
以買菜為名,著倫文敘送一擔菜至粥販家,送完菜後,粥販便以豬肉丸、豬粉腸
、豬肝生滾的白粥招待之,權當午餐。後來倫氏高中,心念粥販贈粥之恩,重回
故地食了一碗當年老闆給他熬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倫氏為其題名「及第」
,並書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傳遍廣州。
第二種說法則與晚清時一肉販有關。相傳此肉販目不識丁,為記帳方便,向家附
近的塾師學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後來開科,有人攛掇肉販去
應試,說功名全靠祖上積德。肉販信以為真,跑去應試,在考卷上寫了「豬肉」
「豬肝」「豬粉腸」幾個字便把卷子上繳。恰巧應屆考官是那當年教他這幾字的
塾師。塾師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讓他歡喜一場,便為肉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
後肉販高中,塾師卻開始後悔,擔心肉販再來混帳,於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
見有人只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字,便把卷子作廢。豈料
下科考官見考卷之後,想起前科同僚之囑,心想這之中莫不是有什麼玄機,自己
也樂得賣個人情,於是便又另作一篇,讓肉販再次中舉。後來肉販上京赴考進士
,沿途貪戀風光,不意竟遲到吃了閉門羹。目瞪口呆之際,一王爺經過,遺下一
個燈籠。肉販撿起燈籠,又溜達到試場門口,門衛一看是王爺家的燈籠,心想這
人非同小可,趕忙迎進。肉販把燈籠架於桌邊,又是如此這般在考卷上寫了七個
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燈籠的考官忙戰戰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販又高中。後
來有人問肉販靠什麼高中,肉販答曰:「豬肉、豬肝、豬粉腸。」因此,後人便
把用這三種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第三種說法則說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
腰和豬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
正在吃粥,便問他吃的是什麼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
指著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過及第粥後,回到家裡便命廚人依法炮製
,精心熬制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元。老御史大喜過望,逢人便
講及第粥的好處。因此,及第粥便廣為流傳開來。
第四種說法比較接近生活實際。在豬肉行當和飲食行業中,廣東人把豬的腸臟稱
之為「下水」,但在菜譜上不宜直書此諢號。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
便給它一個雅號,名曰「及第」。其後,粥粉店也把豬內臟烹調的粥品,由「豬
雜粥」易名為「及第粥」,又稱「三元及第粥」。
雞仔餅
廣州特產,源於廣州河南(海珠區)成珠樓所產的「小鳳餅」,其歷史悠久,遠
近馳名。因它是成珠樓原主人伍紫垣之婢女小鳳創制而得名。因人們美稱「雞」
為「鳳」,而它的商標是以「小雞」為記(「小雞」廣州人俗稱「雞仔」),故
此餅一物兩稱:既叫做「雞仔餅」又叫做「小鳳餅」。
成珠樓以小鳳餅成名,流傳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小鳳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順德人。據說在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
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廚不在,便吩咐小鳳做一款廣東點心給客人食用
,而家裡一時亦無准備煮食材料,便到成珠樓把常年儲存的惠州梅菜連同五仁餅
餡(當時正直月餅季節)搓爛,加上用糖腌過的肥豬肉,再加上精鹽、香料等拌
和,用餅皮包裹,捏成丸形,稍為壓扁,放入爐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
人品嘗後深覺甘、香、酥、甜、咸兼有,咸中帶甜,味道獨特因而大加贊賞並問
此餅何名。由於此餅是小鳳巧制,主人便隨口說是「小鳳餅」。
某一天,主人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來的客人,碰巧點心師傅不在。小鳳就把平時
私底下儲藏起來以備充飢的餅干拿出來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後大加贊賞,過後
還來信稱道。其實,小鳳那時只不過是把平日宴客剩下的菜餚收集起來,加些梅
菜壓成餅塊,再請點心師傅代為烘乾而已。想不到這種餅居然入口松化,十分可
口。這個意外的發現啟發了伍紫垣,於是他命令點心師傅如法炮製,並將此餅取
名為「小鳳餅」。
「小鳳餅」被認為是梁氏的祖傳,而「小鳳」一名來自於其酷似小雞的外形。在
後來成珠樓將「小雞」注冊為「小鳳餅」的商標時,其意在附和將「雞」雅稱作
「鳳」的民間習俗。
小鳳餅成為名餅是在半個世紀之後。成珠茶樓當時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突
然想到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雞仔餅用料不下十種,糖的重量占
了三成,加上少量精鹽、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摻和冰肉(肥豬肉)和欖仁,使餅
身脆化,咸中帶甜,可茶可酒,受到顧客的一致好評。就這樣,新品種的「成珠
小鳳餅」誕生了。
小鳳餅過往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在20世紀20年代初,獲得了「展品賽會最優等
獎」,1931年獲得了「廣州市國貨展覽會」一等獎。據說當年廣播電台曾編了一
段順口溜作宣傳:「老鄉老鄉,幾時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雞仔餅,你去省
城最緊要買雞仔餅。」長期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過客都喜歡手提一盒「小鳳餅
」回家,作為到過廣州的標記和最珍貴的「手信」。國外華僑乃至外國遊客都把
「小鳳餅」視為代表中國餅食的珍品。所以,小鳳餅的銷售點逐漸遍及省港澳。
2000年9月,由於背負多重債務無力償還,上級單位廣州市海珠區飲食服務有限
公司開始無力經營,成珠樓關門結業。2006年3月,成珠樓在眾多惋惜之聲中被
拆卸。2000年,在成珠樓被拍賣之後,以前的老員工在酒樓原址馬路的正對面開
了一間「成珠餅家」,繼續銷售小鳳餅。目前,門市沒有並隨著成珠樓的拆卸而
結業,現每天仍然有不少廣州市民專程到此購買正宗的小鳳餅。
蓮茸包
亦作蓮蓉包,是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常見的點心,是以蓮蓉為餡的蒸包。做法
是將湖南湘蓮以豬油搓成蓮蓉,放入糖與油攪拌成的餡,在蒸籠里蒸約十五分鍾
即成。
壽桃包也是蓮茸包的一種。粉紅色的包身就像蟠桃一樣。紅事以用,白事用者為
壽包,色白,不蓋紅印。
老婆餅
又稱冬蓉酥,是一款廣東傳統餅食,在香港、台灣亦可找到。
老婆餅呈圓形,表面是一層酥皮,裡面則是冬瓜蓉,外面香脆,餡料香滑而不膩
,新鮮出爐更佳。
起源:老婆餅的起源有多個傳說,其中一個說法是古時一對窮苦夫婦,妻子把冬
瓜蓉作餡製成圓形餅,並由丈夫在街市售賣,大受歡迎。丈夫便將餅命名「老婆
餅」以感謝妻子。
老婆餅的由來另有一說,在從前,有個老婆因為公公生病了,家裡沒錢替公公治
病,所以自願賣身為奴,深愛老婆的老公為了贖回妻子,努力研發了一種美味可
口的餅,並且靠著賣餅的錢將妻子贖回,於是,後來的人就將這種餅稱為老婆餅
。
另一傳說則是老婆餅由廣州蓮香樓首創,早年蓮香樓聘請了一位來自潮州的點心
師傅,他把老婆在家鄉自製的冬瓜餅帶給酒樓其他師傅嘗試,其他師傅覺得好吃
,於是蓮香樓便將之改良並推出,由於這是潮州師傅的老婆製作,便把它名為「
老婆餅」。
竹升面
竹升面是使用竹竿(廣東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稱「升」)壓制的面條,多是
用鴨蛋做的全蛋面(又叫銀絲面),為香港、澳門及廣東地區的餛飩面的常用面條
。竹升面師傅坐在竹升一端,重復力壓竹升另一端下面團,壓薄後再切成面條。
蛋撻
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
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
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
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
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
的一次宴會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1]。直到現在,蛋撻仍可在英國見到。
縱然蛋撻深受香港人歡迎,但其在香港歷史尚短。據業余香港歷史學者吳昊考證
,1920年的廣州,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每周
都會設計一款「星期美點」作招徠,蛋撻正是這時候在廣州出現。
香港引入蛋撻的時代,現未有準確年份,有說自1940年起,香港餅店已出現蛋撻
,1950年至1980年打入多數茶餐廳。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便可
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1990年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
餐廳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撻,其他茶餐廳則從麵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另一方面,
香港不少酒樓的點心中也包括蛋撻仔(小型蛋撻)。
種類:
香港地道的蛋撻以撻皮分類,主要分為牛油蛋撻和酥皮蛋撻兩種:
牛油蛋撻的撻皮比較光滑和完整,好像一塊盆狀的餅干,有一陣牛油香味,類似
西點常用之餡批底皮(Pie Crust),口感像曲奇一樣,所以又有曲奇皮之稱。
酥皮蛋撻撻皮的為一層層薄酥皮,近似西點的牛油酥皮(Puff Pastry);但因
使用豬油(Lard),口感較牛油酥皮粗糙。另因撻皮較厚,故酥皮蛋撻的餡料量
較牛油蛋撻為少。
除以砂糖及雞蛋為蛋漿的主流蛋撻外,亦有在蛋漿內混入其他材料的變種蛋撻,
如鮮奶撻、薑汁蛋撻、蛋白蛋撻、巧克力蛋撻及燕窩蛋撻等等。
著名蛋撻售賣店:
香港
位於香港島中環擺花街的泰昌餅家所出產的蛋撻,由於曾獲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
定康光顧,故被稱為「肥彭蛋撻」,該店亦因此而吸引不少市民光顧。由於租金
上漲,該店曾經暫停營業,但有熱心顧客為店主覓得新鋪,該鋪位置正好在舊鋪
對面,方便老主顧容易找回新店,現時已經復業,其後更於2005年11月11日在旺
角新世紀廣場開設分店。舊鋪因為業主大幅度加租而結業,該鋪位現為一家朱古力(巧克力)製作及零售店租用。於2008年更在紅磡黃埔花園吉之島的超級市場內,以攤位形式開設另一分店。位於九龍九龍城的豪華餅家於1970年代開業,高峰期每日賣3000多個蛋撻。常客包括也是泰昌熟客的影星周潤發:「新鮮出爐時,大家(豪華跟泰昌的蛋撻)。
澳門
位於澳門氹仔地堡街的新好利茶餐廳,其出售之燕窩蛋撻遠近馳名。吸引了不少本地及外地遊客光顧,外地食客當中以香港最多。該店還出售很多不同口味的蛋撻。
位於路環的安德魯餅店,是葡撻的鼻祖。
腸粉
一種使用米漿作成的中國廣東小吃,因其薄皮是以布拉成,所以又稱布拉腸粉,
或簡稱拉腸。由廣州西關泮塘荷仙館創制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腸粉傳統以碎肉
、魚片、鮮蝦仁為餡。也是廣州、香港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
、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為主。
製作方法
腸粉的製作是將製作好的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然後
分別鋪上其它配料(傳統上多為已經預先切碎的牛肉或豬肉、魚片、蝦仁、油條
等),蒸熟後捲成長條,切斷上碟。因其形狀為長條形,與豬腸相似,故取名豬
腸粉,又稱為腸粉。有加入餡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豬肝腸、魚片腸、蝦腸或
炸兩等等;而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或者芝麻的叫甜腸。
[編輯]
種類:
現在腸粉是香港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潮汕地區的腸粉與珠三角地區
的腸粉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
在香港,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
蝦米的腸粉,或者是沒有餡料的白腸粉(又稱為「齋腸」或「豬腸粉」),亦有
炸兩,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近年已大部
份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
調味:
多配以生抽、辣醬、芝麻以及甜醬。
豬腸粉
豬腸粉是一種使用米漿作成的中國廣東小吃,初期形狀大小與豬只大腸相近,故
名為豬腸粉。與腸粉不同,豬腸粉並無餡料,是把米漿放在紗布上蒸熟,然後卷
起,最後切成手指大小而成,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
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食用。
「豬腸粉」亦是「腸粉」原來的名稱。不過現時人們不會稱有餡料的腸粉作「豬
腸粉」,沒有餡料的才會被稱為「豬腸粉」。
馬蹄糕
以馬蹄粉(即荸薺磨成的粉)製成的糕點。其他材料還包括馬蹄粒、蔗糖、豬油和
水份。馬蹄糕一般都是晶瑩剔透的金黃色糕塊,夾雜著白色的馬蹄粒,而傳統廣
州食品泮塘馬蹄糕,色彩較為深紅,但甜味更濃。
基本製法:
通常先將馬蹄粉用水開勻,製成馬蹄粉水。另把蔗糖用熱水煮至溶化,加入豬油和馬蹄粒。再將馬蹄水撞落煮滾的蔗糖水之中,快動作攪拌成糊狀。將糕糊倒入
已經抹了食油的糕盆內,隔水蒸半小時即成。
食法:馬蹄糕宜凍食,或將雪凍的馬蹄糕下煎鑊煎至金黃熱食。
糯米雞
是源自廣東的一種點心。製法是以荷葉包著糯米,中央放雞肉、叉燒肉、鹹蛋黃
、冬菇等餡料。
傳統的糯米雞的份量不少,吃一個糯米雞已差不多是半頓飯量。因此約1980年代
起的廣東酒樓推出材料相同,而體積小一半的珍珠雞。
另一種和糯米雞相似的點心是荷葉飯。兩者外形相似,但荷葉飯是以粘米而不是
糯米製成。
相傳糯米雞起源是廣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蓋著蒸熟而成,後來為小販為方便肩
挑出售,改為以荷葉包裹。
另外有傳糯米雞的古代製法是以糯米、瑤柱、蝦干粒等其他餡料放入已經去骨的
雞翼中,蒸熟而成。然而,古代製法的糯米雞現時仍以糯米雞翼的名稱在少數食
肆有售。
與粽的區別:糯米雞除用荷葉,粽葉包外,還有不同,糯米雞用荷葉折實,方塊
形狀,粽是用繩扎實,是長條或菱形狀。更主要區別,糯米雞用蒸具蒸熟,粽子
用水煮熟的。吃起來糯米雞的米飯較軟綿,粽的米飯稍硬一些。另外,粽與糯米
雞的材料也有不同,廣東的粽主要用豆、肥豬肉、鹹蛋作餡。
燒鵝
燒鵝是燒味的一種,是把填滿調味料的鵝,掛進炭爐里用木炭高溫燒烤出來的菜
式,以皮脆有光澤,皮汁多而不帶腥味為上品,通常配以甜酸醬汁食用。
香港的燒鵝在製法上無甚分別,但由於成本等原因,一些香港食肆的燒鵝其實是
以鴨代替鵝,但仍然稱為燒鵝。
香港以燒鵝馳名的食肆,包括中環鏞記及新界深井一帶多家燒鵝酒家。
實際上燒鵝本來源於燒鴨,而這種燒鴨則最初來源自北京填鴨。
鳳爪
就是雞爪,取此名為了好聽[來源請求],一般用肉用雞的大爪,經過烹制,作為
小吃,可以啃半天,吃的滿嘴滋味,但沒有吃進多少東西,不至於吸收太多。是
嘴饞又想減肥的人的好食品。另外,鳳爪富含膠質,對美容也很有幫助。
「鳳爪」在廣東茶樓中一般指的是用紫金醬等炮製的色澤紅潤的雞爪子,上桌時
盛於小碟,裝在竹製的蒸籠裡面。另有一味白雲鳳爪,則是採用製作白雲豬手的
方法來製作的鳳爪。而與花生同烹亦是常見的食制。還有一種是以油鹽水制的鳳
爪。
白雲豬手
簡單的說就是鹵水豬手,只是不加醬油等有色的材料。相傳源於廣州白雲山。昔
日山上有一座寺院,有一天長老下山化緣,寺中有一個小沙彌偷偷地用瓦鍋燒了
一隻豬肘子。長老回來,小沙彌怕被怪責犯戒,便把肘子丟到山水裡去。後來,有個樵夫發現了帶回家中,用糖、鹽、醋烹制,發覺食味酸甜爽口,因此製法就傳開來了。白雲豬手爽脆的關鍵在於浸水的過程:據說是因為白雲山水含豐富礦物質,故至今當地的白雲豬手仍然採用山上的水炮製。
同類製法的食品有白雲鳳爪。但根據《人民日報》2005年11月16日報道,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廣州市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修訂草案)》規定,景區內全面禁止抽取地下水和取用地表水,將對豬手等小吃製作造成影響。
說了這么多,肚子的都餓了。
⑦ 廣東都有什麼美食哪種最好吃
廣東美食有:腸粉、艇仔粥、雲吞。最好吃的是雲吞。
1、腸粉
是廣東小吃的一種,源於北方的「餛飩」,初期被歸類為餅的一種。傳入南方時因「餛飩」與「雲吞」的粵語發音相近,又取其「一口一顆」鉛者的意思,於是南方人逐漸把「餛飩」稱為「雲吞」。再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南方的「雲吞」亦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跟目前北方的餛飩有一定區別。
雲吞,由北方的餛飩轉變而來, 之所以叫雲吞, 是因為粵語中餛飩的發音類似於雲吞。 經過長年的發展,雲吞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外皮以及里頭的餡料都跟餛飩不同。大小一般以「一口吞」為標准。
⑧ 廣東過年小吃,你吃過嗎
我來向大家盤點一下廣東過年的傳統小吃,看你吃過幾樣?
1.糖環 傳統的糖環,不用餅印,只搓成長條,捏作環形,吃時夠硬。糖環形狀,由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宏告生生不息。
7.魚龍俗語說:「魚龍是本,碌堆是利。」家家戶戶少不了魚龍、魚龍即年糕。廣東東莞風俗年糕叫「魚龍」,取步步高升、取魚躍龍門之意。魚龍也有咸甜兩味之分,鹹的加蝦米、臘肉、金華火腿、油鴨等,熟前加棗在面上,以求早(棗)日高(糕)升。甜的加黃糖即可,而今有的加瑤柱等。同樣,熟後加紅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