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圈怎麼發喪事通知圖片
發個蠟燭的圖片
1、在開頭一行中間寫「訃告」二字,或在「訃告」前冠上死者的姓名,如「***訃告」。字體要大於正文的字體;
2、寫明和過世者的關系,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點、終(享)年歲數;
3、簡介死者生平,簡略介紹死者生前具有代表性的經歷;
4、通知弔唁,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
5、署明發訃告的團體或個人的名稱,以及發訃告的年月日。
2. 喪事銘旌怎麼
喪事銘旌是常見的喪葬用品,具體內容要根據死者的具體情況寫,簡單列舉幾例供朋友們參考:
奠顯考趙公(諱)ⅩX福液正壽榮祥念歸(享年九十有二)之靈柩。左邊寫出生年月日,右邊注死亡日期。
奠顯妣趙門李氏(諱)xⅹ壽終正寢鬧宴悔(享年九十有六)之靈柩,左右註上生卒年月日。
奠顯考趙(諱)ⅹx仙逝之靈柩,左左註上生卒日。
奠趙門孺人王(諱)XX壽終之靈柩,左左首注生卒日。
最後附上兩張圖片作參考,總之要把死者姓名,生卒日寫出,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對待就可以了。
3.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對於農村人而言,紙扎二字並不陌生,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紙扎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具有濃厚的中國特點。下面是農村喪事紙扎圖片。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1
紙扎,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派哪槐、燈彩等。狹義的紙扎指的是喪俗紙扎,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紙指紙冥 器 。舊時迷信,以為人死後進入冥國 ,隨葬器物供死者在 間使用,於是有冥(明) 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紙冥器逐漸流行。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傢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塗繪的,的廣東佛山的「銅襯料」、「銅寫料」等,頗為富麗。
起源
紙扎,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這些色澤艷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扎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中國的紙扎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它是為緩枯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扎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扎製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築,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諸種紙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為何常州人習慣稱迎春橋為「行(音航)春橋」呢?相傳古時每逢立春節日,地主官員全副頂戴儀仗列隊,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紙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紙分紅、黃、青、白、黑,由盲人隨意將色紙拼糊後,看牛身上的紙色,預測當年的年成豐欠,如紅多主火災,黃多兆豐年,青主風、白主水、黑為疫雲雲)和旁立紙扎的手持鞭子的芒(按《東京夢華錄》:「立春前一日,開封進春牛禁中鞭春」。盧肇:《謫連州書春牛榜子詩》:「不得職因飢欲死,兒儂何用打春牛。」春牛的風俗由來已久,不過我處用紙扎春牛。)一起列入隊伍、鳴鑼開道,經過此橋到孔廟祭天,舉行迎春儀式。清代在進入縣衙大堂時,在鼓樂聲中,將隊伍所抬亭子中的畫軸打開,並迅速收卷,在古時象徵春已來臨之意。由於迎春隊伍通過街巷,萬民爭觀,很象民間迎神行(音航)會,而又必須經過此橋塵友,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橋稱為「行春橋」。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2
紙扎釋義
對於農村人而言,紙扎二字並不陌生,村裡的老人去世,後輩們都會購買紙扎,給逝者燒去。但是,對於城市人而言,紙扎可就是個新鮮詞彙了,尤其是年輕一輩,幾乎很少有人知道紙扎是個什麼玩意。
紙扎又名糊紙、扎作、扎紙庫、扎罩子,指的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用紙糊成的紙人、紙馬、紙房子、紙搖錢樹等等。
在迷信思想中,紙是陰間用物,用紙糊成的各種器具,都是為了讓死者的鬼魂在陰間使用。比如燒了紙房子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房子,燒了紙馬車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馬車,燒了紙羊之後,鬼魂在陰間就有了羊群。
在農村,基本上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後,孩子們都會為老人買紙扎、燒紙扎。即使是村裡的貧困戶,也要籌錢買上一些,最起碼也得買一個農家小院,不然逝者去了陰間,可沒地兒可住。
紙扎歷史
在古代,每一個人都很重視祭祀這件事情,上至王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情節輕一點的用豬、馬、羊等牲畜祭祀,情節嚴重了還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會中,貴族們去世之後,很多時候都會選擇讓活人殉葬。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活人殉葬的殘忍,於是殉葬物由原來的活人變為了俑,根據制俑材料,俑又可以分為木俑、草俑、陶俑、玉俑等等。秦始皇的兵馬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概是到了宋朝時期,人們開始用紙做俑,紙俑相對於其他材料的俑來說,更為精美逼真,而且價格更為便宜,於是大部分的人,就開始選擇用紙俑來陪葬。人們燒紙人、燒紙馬,後來又發展出了燒紙房子,逐漸的紙扎文化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元、明、清三代,紙扎文化逐漸普及,紙紮成了民間喪俗中,最為主要的用品之一。尤其是清朝,紙扎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在數量上也遠比前朝更多。清朝的有錢人家辦喪事,光是紙扎都要堆滿10幾間房子。
清末年間,慈禧太後去世,光是拿紙扎的人就有上百個,外國人都沒見過這么大規模的中國式葬禮,紛紛趕來,用照相機記錄這一驚人時刻。
紙扎種類
紙扎類型首先可以從大的方面,可分為狹義紙扎和廣義紙扎兩種。狹義紙扎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喪俗紙扎,例如搖錢樹、仙鶴、馬車、宅院等等;廣義紙扎指的是所有用紙做成的彩色工藝品,比如彩燈、彩門、門面裝潢、舞具、風箏等等。
紙扎按照題材分類,又可分為人物類、動物類、建築類、神佛類和生活類五種。人物類比如童男、童女、馬夫、下人等等;動物類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仙鶴、羊、馬,除此還有牛、雞、狗、豬等等;建築類例如上文章提交的四合院,此外還有寶塔、錢庫等等;神佛類例如菩薩、佛主、鬼神等等;生活類有搖錢樹、馬車、桌椅板凳、聚寶盆、四季花等等。
從地域上來分,紙扎又可分為好多種,全國各地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福建梧塘紙扎、江西銅鼓紙扎、山東曹縣紙扎、河北邱縣紙扎、湘西鳳凰紙扎等等。
紙扎文化
孝順和感恩,是中華民族傳承了5000多年的傳統美德,紙扎文化就是傳統孝文化的具體表現。人活著的時候自然要孝,人死了之後依然要孝。
在民間,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了鬼魂還在,鬼魂在另一個世界,也要吃穿住行,於是後輩們就用紙扎來代替實物,為逝者准備好所有的生活物品。
當然,人們之所以如此迷信,也並不是單純的信仰鬼魂,更多的是對逝者的一種情感表達。紙扎雖然都是假的,但是對先人真摯的情感卻是真實的。
從表面上看,紙扎是准備給逝者的,是要完完全全的燒盡,化到另一個世界的,但實際上,燒紙扎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針對那些活著的人。
一個人的去世,總會伴隨著愧疚和遺憾,之前沒來得及說的話、沒來得及送的禮物、沒來得及實現的`夢想,都可以通過燒紙扎的形式去彌補,對於生者而言,燒紙扎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是一種壓抑的釋放。
農村喪事紙扎圖片3
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人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帶有濃厚的中國特點。
追其來源,是古代殉葬風俗的一種變化,《禮記·檀弓下》:「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
最開始,殉葬制度是以活人為殉。
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全部為年青女子。
《吳越春秋》記載,闔閭的女兒因對老爹有怨氣而自殺,闔閭非常悲痛,在閶門外為女兒大造墳墓,「鑿地為池,積土為山」,又製作雕刻精美的石槨,並用金鼎、銀樽、珠玉待珍寶作為隨葬品。
到了為女兒送葬那一天,闔閭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了墓地,闔閭「使男女與鶴俱入門,因塞之。」
《戰國策·秦策二》秦宣太後愛魏丑夫,言之其死後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驚恐萬狀,求庸芮說情,最終才免於一死。可見這種活人殉葬風俗的殘酷。
秦始皇建造陵墓的時候,據說一開始希望以活人為殉,後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改為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這才有了現在我們為之驚嘆的秦兵馬俑。
當然,以秦始皇之威勢,萬千兵馬俑陪葬尚可理解,但其對財富的消耗也是巨大。
古人事死如事生,如秦皇這般「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也非常人可以備至。
是以,後世經過發展,尤其是平民改之以便宜的紙人來代替昂貴的陶俑,因此「金童玉女」等紙人開始作為侍候逝者的仆從被廣泛利用起來。
紙人僅僅是喪禮器物中的一種類型,這些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逐漸流行。
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傢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
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扎鋪」「獅子巷口徐家紙扎鋪」。當時的人們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樣的「鮮花果品」「宮殿房屋」「僕人侍從」,其製作之精糧,叫人感慨萬千。
清代慈禧太後去世後,在葬禮上有成千上萬的紙人紙馬紙花,紙車紙兵紙將,聲勢浩大,可謂是距離現在最近、最隆重的一次皇家喪禮。
據當時觀看喪禮的外國記者記載,真人混在假人之間。可見紙人栩栩如生,根本分不清真假。
到了現代,很多風俗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而紙扎也與時俱進起來。不僅出現了電視,洗衣機,自行車,小轎車,甚至這些年連iPhone、iPad也有了,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甚至隨著觀念的改變,現在的紙扎已經超脫於原本的喪禮概念,蝶化為一種藝術形式。
2019年6月,法國四大國立博物館之一的凱布朗利博物館就舉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主角就是這些用於祭祀的傳統紙扎,紙扎以一種全新的模樣出現在藝術展上,為外國民眾帶去了中國人對於死亡看法。
對於死亡,我們最多的是害怕畏懼,但基於死亡的紙扎藝術,卻展現出現代人的另一種獨特視角:浪漫。
一面是對死亡的恐懼,一面是浪漫的死後世界,這樣的相對二元觀念構成了中國人獨一無二的生死觀。親人離去的 傷感被中國人以獨特的手法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死者生界。
紙扎帶著我們的思念伴隨著跳動的火焰一起飛向天堂,就連飛舞的紙灰我們都認為是逝者的低吟耳語。他們從火焰中收取親人的禮物,在奈何橋的那頭,依舊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中國人每年有四次重大的亡者節日:陰歷正月(春節前後),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我們講究大團圓,雖然逝者已逝,但他們依舊通過這些節日與我們相互溝通,我們也以此來訴說思念,這是祖先崇拜遺留下來的基因。
有的人死了,但他們還活著,這些紙扎則以陰陽溝通媒介的身份,在生者和死者之間,建起了橋梁。在寒衣節這樣的日子,中國人會想為逝者添衣;中元節清明節,我們會為逝者送上錢幣,讓他們手有餘糧。
紙扎以紙為本,觀其實質,則是一種精神寄託,代表生者的思念,也代表逝者曾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的印痕。
《尋夢環游記》講述墨西哥小男孩游歷亡靈世界的奇幻冒險,其背後的含義和中國人的生死觀何其相似。
老人說「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紙扎所寄託者,非簡單的思念之情,而是一種證明。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短短百年,到我們分別的那一刻,總有些意難平和捨不得。科學以冰冷的口吻告訴我們死後黃土一抔,一刀切用理性消滅浪漫與幻想;但感性才是人的本質,總有血脈親情、愛恨別離替我們講述著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李白以悲天憫人的口吻訴說人生苦短、短命蜉蝣的無奈,寄託思念與浪漫的紙扎卻塑造著詩仙也不能創造的天真爛漫。死固可怕,但死亡之後無所寄才是真正的荒蕪,若這場新冠疫情告訴我們生死無常,那我們希望,在生死的未知背後還有浪漫的春光。
4. 喪事24拜演示圖步法
您好!喪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儀式,通常包括演示圖和跪拜。喪事演示圖是指在喪事儀式中,主人家在家門前或家內設置的一張模擬家庭生活的圖片,用來祭奠死者。下面是喪事迅返24拜演示圖的步驟:
准備材料:准備一張大小適中的演示圖、蠟燭、香、紙錢、水果等。
擺放演示圖:將演示圖放在家中的合適位置,通常是客廳或卧室。
點蠟燭:在演示圖前點上蠟燭,象徵著為死者點燃生命之燈。
跪拜:在演示圖前跪下,表示對死者的尊敬畝頃飢和感謝乎陪。
重復以上步驟:每天早晚各拜一次,連續拜24天。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5. 求一張全白高清豎圖! 全白 豎圖 高清
全白圖片:
白色是所有可見光光譜內的光都同時進入視覺范圍內的,稱為全色光。白色的明度最高,無色相。可以將光譜中三原色的光:赤紅光、翠綠光、靛藍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光譜中所有可見光的混合也是白光。
在商業設計中,白色象徵高級,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純白色會帶給別人寒冷,嚴峻的感覺,所以在使用白色時,都會摻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蘋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飾用色上,白色是永遠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顏色作搭配。
(5)喪事圖片動態圖擴展閱讀:
各地「白色」文化:
在西方特別是歐美,白色是結婚禮服的主要色彩,表示愛情的純潔與堅貞(也有說是上帝最喜歡的顏色)。但在東方,卻把白色作為喪色。白色既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也就是說白色是沒有色彩傾向。
在漢民族文化中,白色與死亡、喪事相聯系,如「紅白喜事」中的「白」指喪事(funeral)。今天,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
如「白臉」奸雄。它象徵知識淺薄、沒有功名,「白」在封建社會是「平民之色」,稱平民百姓為「白丁」、「白衣」、「白身」。把缺乏鍛煉、閱歷不深的文人稱作「白面書生」。
在傳統戲劇當中,白臉表示陰險和姦詐,將做得罪人的事比喻為「唱白臉」。而在中國民主革命期間,反動勢力對革命的瘋狂鎮壓稱為「白色恐怖」。如果受到別人的不歡迎則會說「遭到某某人的白眼」;不白之冤,一窮二白(poor and blank)。白色通常也是純潔的象徵。
6. 喪事中二十四拜,誰知道呀,最好能有圖解!!!
二十四拜禮也叫「大禮」。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見父母長輩、舉行婚喪禮儀活動時所行。
二十四拜由前七後九中八拜和兩次祭酒敬香組成,前七拜中間第四拜時到貢案桌敬香,中九拜時第五拜時到貢桌敬酒,後八拜時第四或第五拜時到貢桌送紙錢。
在蘆席中間站定,彎腰一揖,挺直身子,邁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頭觸地,然後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禮。
接著邁步,作揖,叩頭,作揖。三拜之後,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頭,起身,作揖,右側身後退至祭桌左後角一禮,再退一步一禮,至祭桌左前角一禮,退回原位一禮。這樣循環三個回合,共磕二十四個頭,故稱「二十四拜」
(6)喪事圖片動態圖擴展閱讀:
具體要求:
行禮者就位。拜、拜、拜。前進入香案前。叩、叩、叩、叩。平身。移至盥洗處。盥洗後。回到香案前。站。破供。
三上香(由傳遞者甲將香案上的香分三次遞給行禮者。行禮者接香供後。雙手把香豎直由下而上舉至胸口略停。在上舉到與雙眉平。稍停後。往下放至胸口略停。之後往左遞給傳遞人乙(如此共三次);跪。獻三爵。
把酒杯端平。上舉與口平(動作與三上香同);獻麵食。留箸;獻羹湯。去箸;獻銘寶。上舉與心口平(動作與前同);起立。往右後方退一步拜、拜、拜。前進一步。拜、拜、拜。再前進一步拜、拜、拜。往左跨一步至靈前。跪。叩。
復興。再往左跨一步拜、拜、拜。往後退一步拜、拜、拜。再往後退一步拜、拜、拜;往右跨一步。到就位處。拜、拜。進一步至香案前。跪、叩、叩、叩、叩。拜。至靈前。痛哀。(叩是磕頭。拜是作揖。叩拜禮主要是兩個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