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戲劇藝術的特徵是什麼
(1)劇場性
戲劇是在場劇里演出的。戲劇藝術這種創作的條件和具體的樣式便形成了它的一大特性:劇場性。戲劇的中心要素是演員的表演。表演的依據是劇本,表演的處所即劇場。表演是給人欣賞的,欣賞者即觀眾。故演員、劇本、劇場、觀眾便是戲劇的四要素。
(2)假定性
假定性是戲劇藝術的又一特徵。假定性這個概念是從外國戲劇理論中借鑒來的,有時又譯為「約定俗成」、「程式化」、「象徵性」等等。任何藝術都有假定性,但戲劇藝術的假定性更為突出。因為戲劇是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出的時間和空間都有極大的局限性。
(3)綜合性
戲劇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門獨特的綜合藝術。一出戲,不僅要有劇本、演員、布景、燈光、服裝、道具,而且還往往有音樂穿插其間。這里就包含了文學、表演、舞蹈、美術、音樂乃敗罩答至武術、雜技等各種藝術因素。因此,戲劇藝術需要各類藝術家們的通力合作,也需要由具備組織、指揮才能的導演來完成整台戲劇演出的創造過程。
(4)扮演性
戲劇要通過演員扮演角色,用語言和動作的方式來表現生活。演員要將自身化為劇中的人物,並以這個人物的身份和面貌去思想、去行動,去創造出一種與演員自身毫不相乾的「劇中人生活」。戲劇表演藝術的創造者(演員)、創造材料(劇中人)和創造結果(藝術形象)是三位一體的;戲劇表演的創造過程與觀眾的欣賞過程是同步進行的;戲劇的表演是以動作和語言(即對話)為其表現手段的。
(5)集中性
戲劇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空間位置局限在舞台上,舞台三面是封閉的,敞開一面對著觀眾,迴旋餘地很小,戲劇表演只能在這個極有限的空間內進行。觀眾看戲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極為興奮,持續時間不可能太長,因此,戲必須在二、三小時內演完。
(6)沖突性
沖突性是戲劇最鮮明的特點。戲劇要求有尖銳集中的矛盾沖突。所謂矛盾沖突,是指構成作品情節的人物性格間的矛盾和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受舞台的時空限制,不允許徐緩從容地展開情節,要求組織尖銳的矛盾沖突,迅速地展開情節。
(1)戲曲舞台背景動漫圖片擴展閱讀
戲劇藝術是一種綜合藝術。它融文學、美術、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爐,由語言、動作、場景、道具等組合成為表現手段,通過編劇、導演、演員的共同創造,把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十分尖銳、強烈、集中地再現於舞台之上,使觀眾猶如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戲劇中發生的事件一樣,從而獲得具體生動的藝術感受。
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照作品容量的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照作品題材不同,可以分為歷史劇、現代劇、兒童劇等;按照作品的樣式分類,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正劇三大類。
在世界戲劇史上,這三種類型具有很大影響。悲劇和喜劇均在古希臘時代就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相對而言,正劇是出現較晚的戲劇類型,自從文藝復興之後逐漸發展,但是直到18世紀,法國思想家狄德羅和劇作家博馬舍稱這種劇為「嚴肅劇」,並且大力倡導之後,這種取材於日常生活並具有社會悶吵實現意義的正劇才迅速發展起來。
悲劇是戲劇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常常通過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或主人公苦難的命運,顯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悲劇是通過毀滅的形式來造成觀眾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凈化。戲曲藝術:中國傳統戲劇形式總稱。我國各地察慧有三百多個劇種,全國性劇種為京劇。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 電影電視劇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與戲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⑵ 話劇是什麼意思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
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
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台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逗裂或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話劇區別於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台對話源纖展現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其中有人物獨白,有觀眾對話,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完成戲劇內容。
注意事項:
中國話劇誕生於1907年,至今已走過百年風雨歷程。《雷雨》、《茶館》、《蔡文姬》等經典名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戲劇人。以林兆華、徐曉鍾為代表的話劇導演在繼承焦菊隱先生「話劇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將戲曲美學融入話劇創作,實現了百年話劇與傳統戲曲的詩化「聯姻」。
與傳統戲曲不同,根植於歐洲文化土壤上的話劇無論是透視社會人生的角山伍度,還是具體的舞台場景,都呈現出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同樣表現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導演的名劇《奧賽羅》對威尼斯小船的處理可謂極盡逼真之能事:十二個人推動巨大的船身,以風扇吹動麻布口袋,模擬浪花的聲音。
寫實的話劇雖然能讓觀眾產生「走進故事」的心理反應,但過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間缺少了靈動飄逸之美,話劇導演逐漸認識到,寫實與寫意不應是涇渭分明的兩極。
從西方紳士到謙謙君子,話劇以兼容並蓄的胸懷從傳統戲曲中吸取養分。焦菊隱先生說:「以話劇之形,傳戲曲之神。」話劇向戲曲借鑒不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內在神韻。《茶館》中舞台調度的曲線美、念白抑揚頓挫的韻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戲曲手法的集中體現。
此外,徐曉鍾導演在《桑樹坪紀事》中以歌隊、舞隊的表演展現勞作情景,增強了戲劇的寫意性;話劇《萬家燈火》「停電」一場巧妙運用京劇「夜深沉」的曲牌烘托氣氛;林兆華導演在《白鹿原》中以陝西秦腔為背景音樂貫穿始終,實現了地方戲與話劇的完美融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話劇
⑶ 戲曲和曲藝有什麼區別
戲曲是以唱和演為主,念白、伴奏、道具等方面弊派含為輔。曲藝則是以說為主,唱、伴奏、道具等方面為輔。從表演的方面來看,戲曲表演者更像是演員,曲藝表演者更像是主持人。戲曲表羨賀演者上台是為了演好一個固定的角色,觀眾看戲,就像是看電視租笑劇一樣。
⑷ 京劇背景的畫布叫什麼
京劇舞台後的布叫幕布。戲曲舞台上使用的幕布由里到外分別是幕匾、舞台大幕 、幕檐、側幕條,二道幕、三道幕、紗幕、天幕。
七類幕布簡介
一、幕匾:它的主要作用是演出團體的招牌,上面書寫***(劇種)團。
二、大幕:在台門口內,是舞台的門戶,也是舞台的主要幕布.它主要用於演出開始和結束的啟閉,有時也用作場幕使用。
三、側幕條:在上下場口,是演員上下場候場的地方。
四、二道幕起:裝飾和分割演區的作用。
五、三道幕:起裝飾和分割演區的作用,由三道幕組成.二,三道幕是用於啟閉更換布景和道具。
六、紗幕:是舞台藝術用幕,常用於比布景和特殊效果,提高舞台立體感。
七、天幕:是戲曲舞台上的我最後一道幕,起到隔離後台和觀眾已經背景設置的作用。
⑸ 請問關於戲曲的舞台背景圖案
樓主的問題問的有誤。
舞台背景圖與劇種、流派無關,中國各地不同的劇院,都有自己特有的舞台背景圖,一般來說,經常看戲的觀眾,只要一看舞台的背景,就知道這是中國的哪一家劇院,背景圖與劇院是一一對應的,與劇種、流派無關,不管是什麼劇種、什麼流派,來某劇院演出,用的都是同一個背景圖。
當然新編的大製作大投入的戲除外,這些戲都根據劇情架設了繁多的背景,而且經常一場一換,也就是說一出戲要換幾個背景圖。
⑹ 求中國古裝戲曲舞台背景效果圖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台背景舊時被稱為"守舊"中間是刺綉的帷幕,兩邊有上下場口,門簾上方分別寫有「出將」、「入相」(「出將入相」意為出征可為將帥,入朝可為宰相,成就顯赫,舊時指文武兼備的重臣,是封建社會崇高的個人理想。舞台上的出將入相,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戲說人生的意味)的字樣,用以上、下場。演員扮好了角色,從上場門上了場,就入了戲;演出結束,演員經下場門下場,戲也收了場或轉換到了另一種戲劇情境中。
⑺ 生旦凈末丑分別指什麼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非物質文化瑰寶,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下面我們來說說生旦凈末丑分別指什麼吧。
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戰將或是綠林英雄)、紅生(專指勾紅色臉譜的老生)、娃娃生(劇中的兒童角色等幾大類),除去紅生和勾臉(即在臉上畫有臉譜)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戲曲的意義
中國戲曲的意義和價值體現在枯頌脊戲曲是民間社會的文化活動主體。中國戲曲體現了最為廣泛的審美趣味和欣賞口味,成為從城市到鄉村眾多民眾的一致愛好。戲曲也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它善惡分明、懲惡揚善、褒忠貶奸,傳達民眾的理想和願望,所體現的愛國情懷、優秀品格、善良人性、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而要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離不開它的承載物—戲曲
⑻ 戲曲大舞台 手抄報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譽拆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昌並,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藝術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耐虛跡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⑼ 哪裡可以下載舞台特效動態背景視頻素材
在各大短視頻app上面,刷到美女跳舞的、唱歌的那種視頻,可以保存到手機,如何用美冊進行二次編輯,涉及到你們的視頻摳像功能,還有一個就是素材廣場裡面也挺多,視頻素材的,一樣可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