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頸動脈斑塊應該如何治療
頸動脈斑塊怎麼治療才能消除,分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對於單純的胡虧頸動脈斑塊而沒有管腔的狹窄,可以通過清淡飲食,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同時適當運動,再口服他汀類的降脂葯,有些斑塊是可以得到控制,甚至有些斑塊圓液是可以消失的;
第二、如果頸動脈斑塊造成管腔的狹窄,甚至閉塞,可以採用開刀的方式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將增生的斑塊以及橘做物內膜完整的切除或者可以採用介入下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來開通血管,此方法適合年齡較大、不能耐受開刀手術的患者。
㈡ 得了頸動脈狹窄該怎麼治療
病情分析: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症狀;預防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
一、一般治療
目的是減輕腦缺血的症狀,降低腦卒中的危險。包括積極控制現有疾病,如高血壓、糖判衡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積極鍛煉降低體重,戒煙,限制酒精攝入,加強飲食調逗沖頃理,以及定期超聲檢查、動態監測病情的變化等。
二、葯物治療
屬於內科治療,主要是以下葯物的使用:
1、抗血小板聚集葯物:抗血小板聚集的葯物可以顯著降低腦缺血性疾病的發生率,臨床上常用的葯物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降血脂葯物:主要是他汀類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3、其他葯物:給予能改善腦缺血的症狀的葯物。
三、手術治療
頸動脈狹窄外科手術治療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和減緩腦缺血的發作。標準的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CE的並發症包括圍術期的腦卒中和死亡、腦神經損傷、切口血腫感染、術後高血壓、術後高灌注綜合征等,心肌梗死、低血壓的發生率很低。
四、其他治療
1、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血管再通技術,山陸主要通過充盈球囊對狹窄段血管由內向外擠壓,使血管壁發生斷裂損傷而達到擴張目的,該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全身各處血管疾病。
2、頸動脈支架成形置入術:是針對頸動脈狹窄的一項微創治療方案,創傷相對較少,並發症有支架變形、塌陷、移位等,發生率較低。適應證包括: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50%;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70%以上。
㈢ 右側頸動脈支架主要功能是什麼
血管支架即在已經狹窄、閉塞的血管中依次用球蘆雹銀囊擴張,植入血管支架,作用在於支撐血管、恢復血液暢通。血管支架的副作用如內膜增生、血栓形成、貼壁不良等。
一肆搏、好處:
1、擴張血管:血管支架可支撐狹窄或閉塞的血管,有利於改善心臟、腦等組織器官的缺血狀態;
2、其他:血管支架手術多為介入微創陪宴操作,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手術傷口小,風險低,恢復快。
二、壞處:
1、支架血栓和內膜增生:支架刺激植入處的血管促進內膜增生,並會導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故支架手術後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葯物,但易增加機體出血風險;
2、支架貼壁不良:支架與血管壁沒有完全貼附,長期動脈血流沖刷可導致血管夾層或血栓;
3、其他:如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腫、神經損傷和遠端栓塞等,還需預防感染。
㈣ 血管堵危害大,警惕身體這些異常表現,預防血管堵塞做好這7點
血管 是運載血液循環人體的生命管道,血管堵塞後果不言而喻…
大腦血管 堵了,可能發展成 中風 ;
心臟血管 堵了,可能發展成 心梗 ;
腿上的血管 堵了,可能發展成 肢體壞死 ;
肺的血管 堵了,可能發展成 肺梗塞
本期 《三晉名醫》 健康 山西 特邀 山西白求恩醫院同濟山西醫院 血管外科 楊濤主任 為大家講解!
誤區1:血管堵塞,按摩一下就通了?
肌肉疲勞、功能性疾病(頭暈、頭疼、失眠),月經不調等,包括肩膀不舒服,按摩一下也許管用;但 疏通血管,真不是按摩的強項。
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導致血管狹窄甚至堵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按摩肌肉並不能讓血管變通暢。相反,如果 按摩不當還可能會斑塊脫落破裂脫落,導致腦梗或其他部位栓塞 的嚴重後果。
另外,如果上肢或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堵塞血管時,按摩不僅不能「疏通」血管,反而可能造成 血栓脫落這些堵塞物隨血液流動,有可能堵塞肺血管,引起肺梗塞,危及生命 。
誤區2:放血能疏通血管?
定期放血,減少血容量,從字面上可以減少血液的粘稠度,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
但是,血液成分是可以再生的,放血過後,骨髓繼續造血恢復血容量,從根本上並不是疏通血管可行的辦法,當然對於有紅細胞增多症的患者來講,定期放血對於血管的通暢具有一定的意義。
然而 頻繁放血 ,會導致 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響 ,對正常人群來講並不值得推薦。
誤區3:預防性輸液,有助於疏通血管?
如果下水道堵了,拿水沖一下或許有效,但血管真的不行……確實,某些葯物在悄叢特定情況下能溶解堵塞物、疏通血管,但這種方式對於血管斑塊或血管硬化等常見情況來說,陵運仔意義不大。
即使輸液當下局部血管會「擴張」,但輸液結束後不久,葯物代謝以後,血管就會恢復原樣。另外 頻繁靜脈輸液,會有血管損傷的風險, 對於沒有血管閉塞的患者來講,弊大於利。
1.運動
俗話說:動起來,拴不住,每天一小步, 健康 一大步」 。運動可以加快血液循環,防止血栓的產生,運動可以消耗熱量,同時加速新陳代謝幫助人更好地排泄出體內的毒素,加強血管壁的柔韌性,減少血管堵塞發生。
另外已經發生血管堵塞的患者,通過運動鍛煉,可以增加側支循環的建立,有利於身體的恢復,推薦的運動方式如 游泳、慢走、騎尺汪車 等。
2. 均衡飲食
動脈硬化患者為防止血管堵塞,控制膳食總熱量,以維持正常的體重為度,一般提倡飲食清淡,不要吃海鮮,多食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比如新鮮蔬菜和瓜果,以及 植物蛋白 ,比如豆類以及其製品,食用油盡量以花生油、菜籽油、豆油、橄欖油、茶油等 植物油 為食用油,嚴禁 暴飲暴食 ,避免 辛辣刺激食物 。
3. 戒煙限酒
研究表明,煙酒可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誘發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或者血栓發生引起血管堵塞,因此,戒煙限酒對於預防血管堵塞具有重要的意義。
4. 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尿酸
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水平及血脂異常都是血管堵塞的重要因素,使用合理葯物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及尿酸對於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防止血管堵塞,穩定斑塊非常重要。
5.合理使用抗栓葯
對於有高血栓風險的患者,醫生會在評估出血風險之後,給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或者抗凝葯物,利伐沙班、華法林、達比加群等。需要強調的是, 這些葯物都有出血的風險 ,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
6.及早發現蛛絲馬跡
及時發現血管堵塞的蛛絲馬跡,盡早到專業科室就醫。
心梗、腦梗相信大家基本都可以識別,這里著重講述 外周血管堵塞 的表現:
下肢腫脹 警惕下肢靜脈血栓
下肢發涼 疼痛 警惕下肢動脈堵塞
雙側肢體血壓不一致 警惕 鎖骨下動脈堵塞
頻繁腦梗 警惕頸動脈狹窄或堵塞
呼吸困難 咳血 警惕 肺血管栓塞
不能控制的高血壓 警惕 腎動脈狹窄或堵塞
不能用常見急腹症解釋的腹痛 警惕腸系膜動靜脈堵塞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團隊,一旦發生血管堵塞,要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接受治療。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山西白求恩醫院血管外科配備 機械血栓抽吸系統 、 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融系統 及 血管腔內超聲、體外反搏儀 等高精尖的血管疏通裝置,同時具備 動脈內膜剝脫術、取栓術、血管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血管旁路術 等所有疏通血管的技術以及 最先進的血管疾病管理理念 。
㈤ 治療頸動脈狹窄有用的辦法
看你狹窄到什麼程攔跡度了,一般認為百分之50一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個時候只需要注意日常飲食,少吃油膩以及高糖累食物。做到定期檢查即可。
如果是高於百分之50的話,就需要外科手術來治療了,而治療方式無外乎做支架和進行頸動脈剝脫術。相比較起來支架容易失效,從而造成二次支架的後果,費財費力。而剝脫術相比較起來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剝脫術是在顯微鏡下通過去除頸動脈血管管腔里的病變垃圾(粥樣硬化斑塊和增厚的動脈內膜),使頸動脈通暢無阻,血流得以恢復,安全性較好。因此,積極開展此項新業務,對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及生存譽咐質量有深遠意義。
因慶衡純此航空總醫院金永健認為,如果身體條件可以接受剝脫術的,還是採用剝脫術來治療頸動脈狹窄比較,一是經濟壓力較小,二是治療的比較徹底。
㈥ 頸動脈狹窄的血管成形術及支架植入術是如何實施的求解
,不僅是大部分患者不知,很多醫生,包括很多神經專業的醫生也不了解。本篇通過簡單的描述該手術的手芹戚過程,希望能讓讀者能有一個初步的直觀感受。1.
擬行治療的患者被送至介入室。2.
常規消毒擬穿刺部位(常見為雙側腹股溝區),鋪洞巾,局部麻醉穿刺區。3.
Seldinger法穿刺動脈(多為股動脈),置入血管鞘(直徑2-3mm左右,造影及指引導管的通道)。4.
指引導管(介入器材通過的導管)通過血管鞘,在導絲引導下,導管進入頸動脈,將指引導管頭端置於靠近頸動脈狹窄的近端。5.
通過指引導管,保護傘(防止狹窄處脫落的血栓流入腦內)沿微導絲,穿過頸動脈狹窄部位,置於頸動脈狹窄段遠端釋放。6.
如狹窄嚴重,將較小球囊沿微導絲放置於於頸動脈狹窄處,通過壓力泵行擴張(預擴),退出球囊。7.
根據測量的首瞎數據,將恰當尺寸的頸動脈支架沿微導絲放置於頸動脈狹窄處,定位準後釋放畢陵。8.
再次造影提示血管狹窄基本糾正(不要求狹窄完全打開),退出支架輸送系統。9.
如狹窄仍較重,將稍大一些的球囊沿微導絲放置於支架後的頸動脈狹窄處,通過壓力泵行擴張(後擴),退出球囊。10.
再次造影提示血管狹窄基本糾正(不要求狹窄完全打開),行顱內血管造影。11.
退出保護傘和導管系統。確認患者無不適症狀後,拔血管鞘,加壓包紮穿刺點,觀察病情。12.
手術完畢。整個手術持續時間根據難易程度從半小時―――?不等。
㈦ 頸動脈閉塞能活長久嗎
我偷偷告訴大家,今天的文章內容超級勁爆哦,一定要看到最後。
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在平時的生活中都不太了解疾病的常識,想要治療每種疾病運檔首先要多了解病因!很多人現在都患上了頸動脈狹窄,你們知道頸動脈狹窄症狀都有哪些嗎?患上頸動脈狹窄怎麼辦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頸動脈狹窄的治療詳情吧!
目錄
1、頸動脈狹窄的概況2、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表現
3、頸動脈狹窄的特色療法4、頸動脈狹窄的常見病因
5、頸動脈狹窄的症狀6、頸動脈狹窄的危害
7、頸動脈狹窄需要做的檢查8、頸動脈狹窄的手術適應證
頸動脈狹窄的概況
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據文獻報道,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即便採用有效的葯物治療控制,2年內腦缺血事件發生率也高達26%以上;而60%以上的腦梗塞是由於頸動脈狹窄造成,嚴重的腦梗塞可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故而,頸動脈狹窄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危害人民健康的「頭號」之一。
疾病病因
多種原因可導致頸動脈狹窄,不同病辯沒因導致頸動脈狹窄的特點亦不相同。
![](http://www.girlondesktop.com/images/loading.jpg)
盡管超聲、計算機X 射線斷層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無創性檢查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但目前動脈造影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准」。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判定依據動脈造影結果。不同研究部門採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國際上常用的測定方法有2種,即北美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協作組(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 ,NASCET)標准和歐洲頸動脈外科試驗協作組(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collaborators Group,ECST)標准。
文章看完啦,跪求評論一個~
㈧ 頸動脈出現堵塞,哪些部位會有反應呢
頸動脈起連接作用,主要為大腦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氣。頸動脈一旦堵塞,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血脂、血糖、血壓高的人要特別注睜液意。
一旦出現頸動脈堵塞的症狀,要引起警惕,及時到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和治療,做好生活護理。每次洗澡都可以採取冷熱交替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基礎代謝率,加快血液循環速度,從而提高血管彈性。
㈨ 頸動脈狹窄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疾病名稱
- 5 英文名稱
- 6 分類
- 7 ICD號
- 8 流行病學
- 9 頸動脈狹窄的病因
- 10 發病機制
- 11 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表現
- 11.1 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 11.1.1 腦部缺血症狀
- 11.1.2 TIA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
- 11.1.3 缺血性腦卒中
- 11.2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 12 頸動脈狹窄的並發症
- 13 輔助檢查
- 13.1 多普勒超聲檢查
- 13.2 磁共振血管造影
- 13.3 CT血管造影
- 13.4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 13.5 頸動脈狹窄度的測定方法
- 14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
- 15 鑒別診斷
- 15.1 頸動脈狹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 15.2 診斷依據
- 15.3 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評價
- 16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
- 16.1 內科治療
- 16.2 外科手術治療
- 16.3 介入治療
- 16.3.1 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 16.3.2 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
- 16.3.3 PTA、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和CE的比較
- 17 預後
- 18 頸動脈狹窄的預防
- 19 相關葯品
- 附:
- 1 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穴位
1 拼音
jǐng dòng mài xiá zhǎi
2 英文參考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3 概閉雹亂述
頸動脈狹窄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約佔90%以上。此外,還有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少見原因。可有耳鳴、眩暈、黑蒙、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症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肆碼昏迷等。不同病因所致的頸動脈狹窄在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以及與腦卒中的關系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尤其是頸總動脈分叉處的病變與缺血性腦卒中有著直接的關系,對其進行治療在腦卒中的預防上具有重要意義。
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中、老年人,常伴存著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頭臂型大動脈炎造成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損傷或放射引起的頸動脈轎檔狹窄,發病前有相應的損傷或接受放射照射的病史。
臨床上依據頸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症狀,分為有症狀性和無症狀性兩大類。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症狀;預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
4 疾病名稱
頸動脈狹窄
5 英文名稱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6 分類
心血管內科 > 主動脈及大動脈疾病
7 ICD號
I77
8 流行病學
腦卒中為當今成年人致殘的首要病因,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第三大致死病因。腦卒中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預防和治療腦卒中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歐美國家,腦卒中的年發病率為200/10萬,其中80%為缺血性腦卒中,20%為出血性腦卒中。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大約有半數存在著同側顱外段頸動脈狹窄。在所有腦卒中患者中,超過20%~25%中風的發生與頸總動脈分叉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直接的關系。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腦卒中年發生率為12%,5年發生率為30%~50%。
對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自然病程的研究發現,有83%的患者發生腦卒中前並無腦缺血症狀,但約有3/4腦卒中患者顱內病變的同側存在著嚴重的頸動脈狹窄。
雖然我國尚無該方面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但國內的一組資料表明,我國腦缺血患者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病變與腦缺血症狀之間亦有密切關系。
腦卒中的發生與頸動脈狹窄程度密切相關。資料顯示,50%的頸動脈狹窄增加4%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腦卒中發生的危險,75%的頸動脈狹窄增加10.5%~18%的TIA和腦卒中危險,85%的頸動脈狹窄在6月後增加35%的TIA和腦卒中危險,1年後TIA和腦卒中危險則增加至46%。此外,特殊的類型斑塊如軟斑塊、斑塊潰瘍及斑塊內出血等也能增加腦卒中的危險。
9 頸動脈狹窄的病因
頸動脈狹窄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
10 發病機制
頸動脈狹窄最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為頸總動脈起始段,此外還有頸內動脈虹吸部、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等部位。
一般認為,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上述二者機制何者更占優勢,目前觀點尚不一致,但多數認為斑塊狹窄度、斑塊形態學特徵均與腦缺血症狀之間密切相關,二者共同作用誘發神經症狀,而狹窄度與症狀間關系可更為密切。
11 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表現
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中、老年人,常伴存著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頭臂型大動脈炎造成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損傷或放射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發病前有相應的損傷或接受放射照射的病史。
臨床上依據頸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症狀,分為有症狀性和無症狀性兩大類。
11.1 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11.1.1 (1)腦部缺血症狀腦部缺血症狀可有耳鳴、眩暈、黑蒙、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症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
11.1.2 (2)TIA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鍾,發病後24h內完全恢復。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11.1.3 (3)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症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並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的體征和影像學特徵。
11.2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許多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上無任何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征。有時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尤其是重度狹窄或斑塊潰瘍被公認為「高危病變」,越來越受到重視。
12 頸動脈狹窄的並發症
大規模臨床資料顯示,50%的頸動脈狹窄增加4%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的危險性。
13 輔助檢查
13.1 多普勒超聲檢查
多普勒超聲檢查是將多普勒血流測定和B超的實時成像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具有簡便、安全和費用低廉的特點。它不僅可顯示頸動脈的解剖圖像,進行斑塊形態學檢查,如區分斑塊內出血和斑塊潰瘍,而且還可顯示動脈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診斷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准確性在95%以上,多普勒超聲檢查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病變的篩選和隨訪中。
超聲檢查的不足之處包括:①不能檢查顱內頸內動脈的病變;②檢查結果易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
13.2 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種無創性的血管成像技術,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且能夠重建顱內動脈影像。頸部血管有著直線型的輪廓,是特別適合於MRA檢查的部位。MRA可以准確地顯示血栓斑塊,有無夾層動脈瘤及顱內動脈的情況,對診斷和確定方案極有幫助。
MRA突出缺點是緩慢的血流或復雜的血流常會造成信號缺失,誇大狹窄度。在顯示硬化斑塊方面亦有一定局限性。對體內有金屬瀦留物(如金屬支架、起搏器或金屬假體等)的患者屬MRA禁忌。
13.3 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在螺旋C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損傷性血管造影技術。方法是經血管注射對比劑,當循環血中或靶血管內對比劑濃度達到最高峰期間進行容積掃描,然後再行處理,獲得數字化的立體影像。顱外段頸動脈適宜CTA檢查,主要原因是頸部動脈走向垂直於CT斷面,從而避免螺旋CT掃描時對於水平走向的血管分辨力相對不足的缺點。CTA的優點能直接顯示鈣化斑塊。目前三維血管重建一般採用表面遮蓋顯示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MIP重建圖像可獲得類似血管造影的圖像,並能顯示鈣化和附壁血栓,但三維空間關系顯示不及SDD。但SDD不能直接顯示密度差異。
CTA技術已在診斷頸動脈狹窄得到較多應用,但該技術尚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積累經驗加以完善。
13.4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目前雖然非創傷性影像學手段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頸部動脈病變的診斷,但每種方法都有肯定的優缺點。高解析度的MRA、CTA、多普勒超聲成像對初診、隨訪等具有重要的價值。雖然血管造影不再是普查、初診和隨訪的方法,但在精確評價病變和確定治療方案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准」。頸動脈狹窄的DSA檢查應包括主動脈弓造影、雙側頸總動脈選擇性造影、顱內段頸動脈選擇性造影、雙側的椎動脈選擇性造影及基底動脈選擇性造影。DSA可以詳細地了解病變的部位、范圍和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幫助確定病變的性質如潰瘍、鈣化病變和血栓形成等;了解並存血管病變如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動脈造影能為手術和介入治療提供最有價值的影像學依據。
動脈造影為創傷性檢查手段,且費用昂貴,文獻報道有0.3%~7%並發症的發生率。主要的並發症有腦血管痙攣、斑塊的脫落造成腦卒中、腦栓塞和造影劑過敏。腎功能損害、血管損傷及穿刺部位血腫、假性動脈瘤等。
13.5 頸動脈狹窄度的測定方法
盡管超聲、計算機X射線斷層成像(puteriz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無創性檢查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但目前動脈造影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准」。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判定依據動脈造影結果。不同研究部門採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國際上常用的測定方法有2種,即北美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協作組(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 ,NASCET)標准和歐洲頸動脈外科試驗協作組(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collaborators Group,ECST)標准(圖1)。
NASCET狹窄度 (1頸內動脈最窄處血流寬度/狹窄病變遠端正常頸內動脈內徑)×100%
ECST狹窄度(1頸內動脈最窄處血流寬度/頸內動脈膨大處模擬內徑)×100%
上述兩種方法都將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①輕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②中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69%;③重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70%~99%;④完全閉塞。
14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
1.年齡大於60歲以上的男性,有長期吸煙史、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人群。
2.體檢時發現頸動脈血管雜音。
3.通過無創性輔助檢查的結果綜合分析多可做出診斷。
15 鑒別診斷
15.1 頸動脈狹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年齡(>60歲)、性別(男性)、長期吸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同樣適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所致頸動脈狹窄的篩選。
高危人群包括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冠心病(尤其是需要做冠狀動脈搭橋或介入治療)患者以及體檢中發現頸動脈血管雜音者。
15.2 診斷依據
通過臨床表現和無創輔助檢查多可診斷頸動脈狹窄,但DSA仍是不可缺少的確診和制訂方案的依據。
15.3 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評價
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評價包括以下內容:
(1)危險因素的評價;
(2)心臟檢查;
(3)周圍血管檢查;
(4)腦功能評價,應包括系統的神經系統體檢和顱腦CT或MRI的影像學檢查。神經系統體檢包括:意識狀態、腦神經、運動、感覺和協調性試驗等方面。
16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症狀;預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
16.1 內科治療
內科保守治療的目的是減輕腦缺血的症狀,降低腦卒中的危險,很好地控制現患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內科保守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體重。
(2)戒煙。
(3)限制酒精消耗。
(4)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許多隨機的、前瞻性多中心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抗血小板聚集的葯物可以顯著降低腦缺血性疾病的發生率,臨床上常用的葯物為阿司匹林、噻氯匹定(ticlopidine,商品名抵克力得)等。
(5)改善腦缺血的症狀。
(6)定期的超聲檢查,動態監測病情的變化。
16.2 外科手術治療
頸動脈狹窄外科治療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和減緩TIA的發作。標準的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於1954年開始實施,最初的一些嘗試顯示效果不佳,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其並發症越來越少,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每年約有10萬人接受CE手術。20世紀90年代初,幾項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相繼報道,對C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客觀評價,其中的3個最具影響力的試驗分別為ECST、NASCET和無症狀頸動脈粥樣硬化研究(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ACAS)。ECST和NASCET的研究對象均為症狀性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兩個試驗的結論一致:①CE治療對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療效優於內科葯物療法,頸動脈狹窄度為70%~99%的行CE,患者明顯獲益;②狹窄度為0%~29%的患者3年內發生卒中的可能性很小,CE的危險性遠遠超過獲益,不宜行CE;③狹窄度為30%~69%的患者初步認為不宜行CE,但有待進一步驗證。ACAS對無症狀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隨機分組行CE和葯物治療,結果表明,頸動脈狹窄程度≥60%的患者,兩組的累計卒中和死亡率分別為5.1%和11.0%,CE的效果遠優於葯物治療。一般認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60%者可行CE,有的學者認為由於無症狀患者腦血管事件發生率低,可待狹窄≥80%時再行手術。
CE的並發症包括圍術期的腦卒中和死亡;還有腦神經損傷、傷口血腫感染、術後高血壓、術後高灌注綜合征等;心肌梗死、低血壓的發生率很低。
16.3 介入治療
16.3.1 (1)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血管再通技術,它主要通過充盈球囊對狹窄段血管由內向外擠壓,使血管壁發生斷裂損傷而達到擴張目的。該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全身各處血管疾病,如腎動脈、髂動脈、冠狀動脈等。相對於其他血管疾病,PTA在頸動脈狹窄應用進展較慢,一是因為技術原因如PTA的操作途徑較復雜,另一方面擔心並發症如血管破裂、栓子脫落造成腦梗死等。自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頸動脈PTA開始應用於臨床中,PTA正逐漸地成為CE的替代療法。
PTA的主要並發症為術後的再狹窄,尚無大宗的文獻報道,綜合文獻分析,再狹窄發生率為5.0%~16.0%,這種再狹窄的病理改變是光滑的纖維性內膜增生,不易產生栓子,再狹窄後可重復進行PTA。PTA另外的並發症還有栓子脫落造成的TIA和腦卒中、血管痙攣、血管內膜撕裂、動脈夾層及血腫形成等。
16.3.2 (2)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PTA治療血管狹窄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術中內膜撕裂、術後血管彈性回縮及再狹窄等問題,其原因為:
①對於偏心性斑塊,球囊支撐作用只是在偏心性斑塊對側動脈壁,因此充盈球囊不能撕裂偏心性斑塊,結果去除充盈球囊後受擴張段血管會發生彈性回縮。
②單純球囊擴張的再狹窄率高,早期是彈性回縮所致,後期則是粥樣硬化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③對於嚴重環狀鈣化性斑塊,擴張需要較高的壓力,易形成動脈夾層。而頸動脈支架的植入可以覆蓋並緊貼受治療段血管壁,封閉球囊擴張引起的夾層,限制動脈與循環血液內引起內膜增生的物質接觸,因而提高療效,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的適應證1998年美國心臟病學會提出了如下的頸動脈狹窄處理原則,可供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參考:
①頸動脈狹窄(70%~99%)伴狹窄同側症狀者,有CE適應證。
②頸動脈狹窄(30%~69%)伴狹窄同側腦缺血症狀者,可考慮CE治療,但尚未證明有益。
③頸動脈狹窄(0%~29%)伴狹窄同側症狀者,CE治療無益。
④對於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60%~99%),CE有益。
目前,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技術成功率大於98%,並發症發生率為2%~6%,死亡率<1%,說明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頸內動脈支架植入術的臨床療效不僅要看即刻療效、並發症發生率,還要看遠期療效,才能確定支架植入術在治療頸動脈疾病中的價值。目前幾個頸動脈支架植入術與CE治療頸動脈狹窄的多中心、隨機、前瞻性的臨床對照試驗正在進行中,可望不久即可得到更加明確的結論。
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的並發症:
①術後再狹窄率<5%。
②支架變形、塌陷、移位的發生率較低。
③其他並發症如血管痙攣、腦卒中、血腫形成等和PTA相似。
另外,近年來為了降低頸動脈支架植入術中的栓子脫落造成的TIA、腦栓塞的發生率,提高手術安全性,術中的腦保護裝置已開始應用於臨床。該裝置可以防止操作過程中血管壁上脫落的碎屑隨血流進入顱內,降低術中腦栓塞的發生率,其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證實。
-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 預產期計算器
-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 孕期用葯安全性分級(FDA)
- 五行八字
- 成人血壓評價
- 體溫水平評價
- 糖尿病飲食建議
-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 基礎代謝率計算
- 補鈉計算器
- 補鐵計算器
-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 葯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網路,馬上計算!
16.3.3 (3)PTA、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和CE的比較CE的有效性已被幾個大的臨床試驗證明,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有些患者需全身麻醉,很多病人不能耐受手術。
②手術僅適用於局限於顱外段頸動脈的病變。
③手術有一定的並發症。
PT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相對CE有下列優勢:
①不需全麻,部分有嚴重並發病的患者亦可耐受。
②病變可不局限於顱外段頸動脈。
③創傷小,手術時間短。
④可同時對頸動脈、椎動脈、冠狀動脈進行治療。
PT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也存在一些問題:
①盡管改善了狹窄,但未消除潛在的栓子來源。
②多數頸動脈PTA和支架成形植入術的報道規模較小,隨訪時間較短,長期效果有待於隨機、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總之,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優缺點,應當進一步研究以豐富頸動脈狹窄疾病的治療手段。
17 預後
根據國外研究報道,無症狀的嚴重頸動脈狹窄(>70%)者1年內腦卒中的危險達2%~5%,伴有潰瘍斑塊者每年卒中率達7.5%。伴有腦卒中發作的頸動脈狹窄者,1年內卒中復發率達59%,在歐美約35%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
18 頸動脈狹窄的預防
1.頸動脈狹窄最主要的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積極治療和預防原發病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2.發現有明顯的頸動脈狹窄可以做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或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以消除潛在的栓子來源,防止腦卒中的發生。
19 相關葯品
阿司匹林、噻氯匹定
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穴位
- 輸尿管
入口開放,尿液仍可不斷流入膀胱。輸尿管全長有三個狹窄部,分別位於:腎盂與輸尿管移行部、越過小骨盆入口...
- 食道
將口腔咽下的食物團逐漸推進胃裡。食道全長存在4個狹窄:第1個狹窄在食道起始部,距切牙15厘米;第2個...
- 膽俞
經痛,現代又多用膽俞穴治療肝炎,膽道蛔蟲症,食道狹窄,胸膜炎,淋巴結結核,潰瘍病,失眠,癔病,膽石症...
- 太鍾
管哮喘,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口腔炎,食道狹窄,尿瀦留,精神病,淋病等。大鍾的別名:太鍾(《黃...
- 大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