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震後我們要做 什麼
不要盲目前往災區
盡量少往災區打電話、發簡訊,盡量取消與災區附近有關的旅程。
不要讓謠言的次生傷害帶來更大傷害。
震後做好個人防疫。
注意飲水衛生。少飲用可能存在污染的水,盡量先經凈化、消毒後再飲用,尤其是瓶裝水相對不容易受到污染。如何澄清混水其實也有很多妙招。最為常用的是藉助明礬、硫酸鋁、硫酸鐵或聚合氯化鋁混凝劑來澄清。如果沒有這些材料的話,也可以就地取材,用仙人掌、仙人球、木芙蓉、馬齒莧、榆樹葉或木棉樹皮等植物來幫助澄清混水。把它們搗爛後加入混水裡,同樣能起到加速懸浮物的沉澱速度,增強沉澱效果。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黃土來凈化水。震後要特別重視水源,盡量找到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並且便於保護的水源。同時不要讓水源50米范圍中有糞便、垃圾堆、屍體等污染源。
盡量對污染源消毒。用生石灰或埋悉漂白粉處理或深埋病人糞便,以杜絕傳染源。
注意保健。要多加留意天氣變化,預防出現著涼或中暑等疾病。
採取防疫措施。夏季高溫,露宿時要注意預防中暑。如果持續出汗卻忽然停止了,這就是明顯的中暑前兆。要快速到陰涼處休息,更不要進行激烈的運動,把答氏衣服解開來,舒展身子躺下。如果體溫依然沒有降下來,可以在通風處用涼水擦身,或者用酒精清液散、冰水擦拭身體。同時你還要多飲用添加了食鹽和蘇打的溶液,或者吃一些人丹、十滴水。假如中暑症狀很嚴重了,傷員面色十分蒼白,皮膚也特別濕冷,脈搏細弱而快,或者已經出現昏迷、高燒、抽風痙攣等嚴重的症狀,就要快速送往醫院治療。如果條件允許,盡量吃一些免疫葯物或打預防針。
提防蚊蟲叮咬。露宿戶外或者簡易窩棚里,尤其要提防蚊蟲叮咬。因為這些蚊蟲可能已經帶有致病因子,假如明顯感覺不適了,千萬不要以為是小事,要快去找醫生治療。
震後防疫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絕不只是國家的事,了解一些防疫指南不但是為我們健康著想,也有利於防疫控災。
❷ 銘記歷史,愛我中華,勿忘國恥手抄報(一年級)
銘記殲輪歷史,愛我中華,勿忘國恥手抄報(一年級)
愛我中華,勿忘國恥手抄報,在做手抄報的時候,要會設計手抄報的格局,那麼愛出黑板報的學生,就站優勢。做手抄報的格局,風格,和設計位置,要清楚明了,要展現你的手抄報風格,還要讓自己的手抄報,有沒內容。請看下文。
在做手抄報的時候,先看看一下的幾張圖片,看看別人的設計。
以上的手抄報設計圖片,希望對你有所收獲。
再看下文的手抄報內容。
銘記歷史愛我中華手抄報資料
(一)
21世紀,是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了戰火,沒有了硝煙。
而今年,更是有著紀念和平意義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翻開歷史的昨天,多少中華兒女用自己的力量保衛祖國大地。愛國詩人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誓言激勵人們為正義而奮斗;著名作家尺睜郭沫若寫的《爐中煤》,讓我們知道了他那像爐火中的煤炭一樣熾熱的愛國之心;「女中豪傑」劉胡蘭在威逼利誘前也不為所動,不向敵人屈服,最後慷慨赴死,年僅十五歲;愛國戰士董存瑞、黃繼光用自己的身軀抵擋敵人來保衛祖國……
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外國列強利用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燒毀了人類的瑰寶——圓明園。我們也永遠都會記得,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讓東方雄獅從睡夢中驚醒。今天,歷史和未來將由我們焊接,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
如今,當我們仰望五星紅旗,每一次唱起國歌,愛國之情就在我們心中激盪。我們都會為中國感到自豪。我們都應該熱愛和平,熱愛我們的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奮斗。
(二)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其實就是要找任何一個借口,開始侵略中國)日軍就以此為借口,開始「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地炮轟沈陽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九一八事變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此後,中國國民黨在東北開展地下黨務工作並支援、資助東北義勇軍的抗敵活動 ;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三)
九月十八日,是一個中國人不願提及的日子。83年前的今天,盤踞在我國東北的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劃了一場陰謀,這場陰謀史稱「九一八」事件。而這起事件的結果是我國東三省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三千多萬的同胞飽受著亡國奴的生活,這也是日本侵華的開端。
「九一八」事氏困信件不是偶然,那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然而事情發生後,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卻沒有拿起手中的槍桿與侵略者展開搏鬥,反而實行「不抵抗」政策。至此,東北三省完全淪陷,可以說這和當時的「不抵抗」政策有著很大的關系。
「九一八」事件給華夏子孫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出現不僅標志著日本侵略者侵華已經是必然,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受苦受難的開始。侵略者長達14年的奴役統治,肆意掠奪礦產資源,對百姓進行奴化教育這一系列的所作所為都直觀的表現出當時的日本政府那赤裸裸的狼子野心。
歷史在緩緩前進,世界也在不斷進步。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些鐵錚錚的歷史和血的教訓。如今日本政府右翼在膨脹,「軍國主義」思想再度死灰復燃,它們惡意篡改歷史,美化侵略事實,在國際輿論的指責下大肆參拜「神社」,這一切都不得不讓每一個中國人警醒,同時也提醒著國人勿忘歷史!「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我國的開端,它的歷史意義和紀念價值都是極其珍貴的,它時刻提醒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同時也用事實說明和平的珍貴,和平不止是中國的願望,也是這個世界的願望。只是,總會有一些國家對歷史表示懷疑,甚至忽視歷史,朝著歷史的反方向走去,這種行徑已經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極其憤慨。
歷史存在於文明的長河中,它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記錄著侵略者的所作所為,它是黑暗中的燈塔,文明的見證者。任你如何去美化,如何去狡辯否認,它依然用著公平公正的方式書寫歷史。「九一八」紀念日不應該成為眾多紀念日中普通的一個,它更應該成為一個提醒全國人民、警告侵略者勿忘歷史、正視歷史的文化載體。
歷史是一座燈塔,時刻提醒我們哪裡才是正確的方向;歷史是一本教科書,白紙黑字的記載著古往今來;歷史是一部灰色話劇;用沉默的啞劇表達事實的存在。前進著的中國應該牢牢記住這段歷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空喊口號是不行的,我們應該時刻反思自身,做到居安思危。「九一八」這段歷史是一盞明燈,它照亮的不是你我的未來,而是中國的未來,這個世界的未來。
❸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1、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稱「過大年」。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夏歷新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於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歷法有關(如前所述),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歷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歷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歷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歷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實際上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相關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岩帶畝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行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驚惶失色,狼狽而逃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走親訪友。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適用地區: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習俗:守歲放鞭炮 貼春聯 拜年 吃餃子 吃香腸,臘肉 看春晚(近年來才有)2、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二月二,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節日習俗: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粗森「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沈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北方地區習俗------引龍、除蟲、薰蟲、剃龍頭(理發剃頭)、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動針線、忌擔水、忌洗衣、忌磨面)南方地區習俗------祭社(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葯王廟里燒香叩頭,祈保平安。地方風俗:山東滕州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發,龍抬頭這天理發希望一年好運。滕州 青島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徵著「金豆開花」。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節日傳說: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裡來玉米種子?)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3、元宵節
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演變:中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4、寒食節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來源: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逃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不願當官,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綿山改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並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動煙火,只吃冷食。後來便形成了在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活動: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5、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清明冷食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端午節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粽子: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13]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7、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8、重陽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演變:陰歷的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習俗: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①、登高②、吃重陽糕③、賞菊並飲菊花酒④、插茱萸和簪菊花⑤、喝重陽酒不過呢歷史上也有農歷七月十三為敬老節的說法,但於1989年時修改為九月九日。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9、冬至節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氣候特徵: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雲「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左河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10、除夕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❹ 天佑中華什麼意思
天佑中華的意思是天佑中華就是意味著上蒼會保佑中華民族的。
天佑解釋:
《漢書·杜鄴傳》:「故內無感恨之隙。外無侵侮之羞,俱享天祐,兩荷高名者,蓋以此也。」唐,韓愈《順宗實錄五》:「而天祐匪降,疾恙無瘳。」
《書·咸有一德廳悶野》:「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孔傳:「非天私商而王扮喊扮喊之,佑助一德所以王。」
天佑,讀作:tiān yòu。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書·泰誓上》。自天佑之——《周易·大有》。聶廳悶野文濤註:佑是上對下的幫助。
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中國。
❺ 中國歷史上,哪些時刻堪稱天佑中華
尊王攘夷等事件。
歷史上中國處於長時間的動盪時期,發生了不計其數的戰爭。但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艱難的挺過來戚啟了,其中不乏在危難之際,發生的天佑中華的事件。齊國齊桓公用管仲,採取尊王攘夷的政策。在大部分朋友的認知中,管仲只是改革者以及政治家,貢獻僅羨仔鉛僅只針對齊國而言,讓齊國成為當時時期的霸主。其實不然,管仲被後世銘記,甚至有著"天下第一相"的稱號。
郭子儀鎮壓兄好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玄宗末年到唐代宗初年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戰爭。郭子儀成功鎮壓安史之亂,使唐朝延續百年的時間。
❻ 護士節祝福語句經典
國際護士節是每年的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理事會為紀念現代護理學科的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於1912年設立的節日。護士職業是很崇高的一份職業,是無私的奉獻。在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同事和朋友,大家每天都在開心的忙碌著。
今天,我會以一個特殊的角色圍繞護士節送朋友、同事、戀人祝福。祝福朋友/同事/戀人,工作順心,吉祥安康,每天開心。下面是我收集和整理逗搏的祝福語,希望可以幫到您~
【送朋友祝福語】
1、親愛的朋友:護士節來臨之際送你⼀個護⾝符,保你安康⼜幸福;送你⼀⽅靈丹葯,保你財源滾滾到;送你⼀株幸運草,保你家庭和睦萬事好!祝福送到,切記收好,祝幸福永遠!
2、你是一支鮮花,讓飽含痛苦的病人眼前一亮;你是高山上的雪松,不畏環境的艱辛晝夜堅守;你是白衣天使,純潔善良救死扶傷。512護士節,讓我們把天下最溫暖的祝福贈給工作最辛苦的你!
3、你⽤「微笑」「善良」「真誠」打造⽩⾐天使的品牌,你⽤「忙碌」「問候」「責任」創建⽩⾐天使的標簽,我⽤感激和祝福來表達我的⼼意,祝朋友護⼠節快樂!
4、生命因為有了你的微笑變得更加堅強,生命在你的微笑中不斷創造奇跡,你用微笑詮釋著生命的價值,祝朋友護士節快樂!
5、選擇了護⼠職業便選擇了奉獻,親愛的朋友,祝你節日快樂,天天順心!
6、你沒有妙⼿回春的技能,可你總懷著對⽣命的尊重認認真真!5⽉12⽇國際護⼠節,向護⼠朋友致以最崇⾼的敬意!
7、每⼀次的呵護都有真情的灌注;每⼀次的視察都做到⼀絲不苟。512,護⼠節,祝朋友節⽇快樂。
8、你那燦爛的微笑讓病痛霧散雲消,你那細⼼的呵護讓病魔藏⾝⽆處,護⼠節,祝福朋友節日快樂!
9、護士精神人人學,柔和微笑送溫暖,細心照料在身邊,白衣天使來稱贊,今日祝福簡訊傳,願你生活樂無邊,吉祥安康到永遠。祝朋友節日快樂!
10、飄逸的白衣,多少關愛;忙碌的身影,幾分疲憊;溫柔的話語,多少溫馨;甜蜜的微笑,幾分真誠!護⼠節,祝福我的朋友,更美麗,更出⾊!
【送同事祝福語】
1、你與疲憊相伴,你與病痛相連,你為病人守護,你給家屬平安。白色衣衫彰顯你的聖潔,淺淺微笑訴說你的敬業,你是天使下凡,消除人間傷感,護⼠節快樂!我的同事!
2、你是天使,傷痛在你的呵護下慢慢消退,你最聖潔,病魔在你的護理中漸漸滅亡,願我們每⼀個⼈都呵護好⾃⼰的事業,保護好⾃⼰的健康。同事,節日快樂!
3、讓平安登上春天的快車道,讓快樂與你輕輕擁抱讓困難見你就會繞道,讓煩惱低頭悄悄走掉讓吉祥對你格外關照讓幸福永遠對你微笑,護士節來臨之際,祝同事節日快樂。
4、天使,是你的稱呼;認真,是你的習慣;愛⼼,是你的⼼聲;細致,是你的宗旨!512國際護⼠節,祝同事節日快樂!
5、⽩⾐天使英姿颯爽;⽆私奉獻任勞任怨;為民服務,堪稱楷模!512國際護⼠節,讓我們為護⼠喝彩,節日快樂。
6、護⼠是春天的露珠純凈清澈;是夏⽇的驕陽熱情如⽕;是秋天的晚霞體貼溫存;是冬⽇的臘梅默默綻放,祝同事節日快樂。
7、我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天使,有⼀種特定的表情就是笑容!今天是我們的節⽇,祝我的同事節⽇快樂!
8、燦爛的五月,英姿颯爽,熱烈的向我們走來,恰似一絲春風,吹綠了大地,吹艷了花朵,吹醒了護士節,暨國際護⼠節之際,衷⼼祝願我的同事⾝體健康!節日快樂掘渣!
9、你⽤你的溫柔將病痛趕⾛;你⽤你的真誠把煩躁撫平!國際護⼠節,祝⽩⾐天使樂⽆憂,福在⼿!
10、最榮耀了美麗的是你,最像天使的是你,如我所見,最美是你!祝同事永遠健康,護⼠節快樂!
【送戀人祝福語】
1、燦爛的微笑拂去⾝體的絲絲病痛,親切的話語解除⼼底的疑慮重重。護⼠到,祝我的寶貝節日快樂,健康久久!
2、你給患者注⼊健康,⽤微笑給患者擦拭⼼傷,⽤真誠安慰患者⼼靈,⽤責任守望患者的幸福,⽤關愛守護患者的快樂,今天是你的節日,親愛的祝你節日快樂。
3、潔⽩是你的⾐裳;微笑是你的形象;⽆私是你的奉獻。⽩⾐天使你是健康的化⾝,護⼠節⾄,祝寶判指悄貝節日快樂。
4、懷⼀顆仁⼼帶滿臉微笑,病⼈滿意是天職,患者稱⼼最為⾼。護⼠節到,祝寶貝:服務周到令病⼈稱道!⼯作順利讓容顏不⽼!
5、捧⼀束溫馨摘⼀朵浪漫,帶著潔⽩的天使攜著純潔的夢想,衷⼼祝願:親愛的,⼼想事成,護⼠節快樂!
6、我采來⽆數的平安、成千上萬的開⼼、不計其數的快樂、⼀⽣⼀世的健康,紮成⼀束祝福之花送給你,親愛的,祝護⼠節快樂開心!
7、⽩⾐天使是對你的稱呼,細⼼照料是你真實的⾏動,耐⼼解救是你神聖的職責,512國際護⼠節到了,願寶貝節日快樂!
8、親愛的,你那甜美的微笑是幸福⿇醉劑;你那溫柔的耐⼼是健康保護傘;你那泛濫的愛⼼是快樂幸福針!國際護⼠節,祝我的寶貝節日快樂。
9、你熱愛護理為他⼈健康,關⼼病⼈讓愛⼼傳揚,嫻熟技術減輕病⼈驚慌,512護⼠節快樂,我的寶貝我為你自豪!
10、你用溫柔的話語,激勵人們戰勝病魔的信心,匆匆的腳步,伴隨你忙碌的身影,甜甜的微笑袒露你火熱的心腸。親愛的,護士節來臨之際,祝你節日快樂!
❼ 請問網友這張圖片有什麼含義呢
浴火重生的鳳凰
❽ 你認為舉辦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對促進文化建設有何意義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辭曰: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巍峨神州,屹立東方。海岱齊魯,文明發祥;汶泗洙沂,源遠流長。
春秋之季,樂壞禮崩;王道廢弛,諸侯紛爭。天生仲尼,長夜啟明;禮樂周魯,玉汝於成。
創始儒學,體大思精;遠承堯舜,邇嗣周公。仁禮忠信,孝悌中庸;崇德親民,修齊治平。
華夏一體,大道之行;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杏壇設教,玉振金聲;弟子三千,燦若辰星。
垂憲後世,刪述六經;文傳八代,道承一統 。戰國群雄,諸子爭鳴;弘道緒統,孟子荀卿。
秦漢六朝,薪火傳承;獨尊儒術,三教匯通。隋唐五代,西域東瀛;文播絲路,列國並迎。
宋明理學,大師輩涌;周程張邵,朱陸陽明。道咸以降,中西交融;革故鼎新,與時偕行。
千年儒脈,木鐸聲聲;斯文在茲,乾清坤寧。偉哉夫子,如日之明;同天並老,與世永恆。
改革開放,國運昌隆;不惑回首,氣浩志宏。機遇挑戰,成竹在胸;黽勉同心,眾志成城。
百年目標,時代新命;求富圖強,民族復興。寰宇一家,休戚與共;和而不同,合作共贏。
不負先哲,重任擔承;不忘初心,戮力必成。夫子之道,氣貫長虹;福佑中華,萬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