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動漫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05 16:46:57

⑴ 過小年有哪些習俗

雖說除夕才是新年的伊始,但小年已經正式拉開了過年的序幕,被稱為「忙年」,也就是開始忙碌起來准備過年了。准備年貨、除塵迎新,家家戶戶都沉浸在忙碌歡快的氣氛中。那麼大家知道哪些過小年的習俗呢?

1、祭灶神

在民間有民謠「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老百姓認為過了小年之後,民間的諸多神仙都上了天庭,此時百無春洞禁忌,不管是娶媳婦還是嫁閨女隨便選一天就是吉日,因此小年到年底,進行結婚典禮的新人會特別多。


你的家鄉還有哪些關於小年的傳統習俗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⑵ 臘月二十三的習俗是什麼

臘月二十三的風俗有:祭灶,掃塵,剪窗花等。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風俗是用黏米製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 這樣他就運豎汪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俗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干凈、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剪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一般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可以剪動物,植物或者福字或者喜上眉梢等寓意比較好的內容等。



歷史淵源: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掃塵、祭灶等,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旁仔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近代我國一些地方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區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區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傳統上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在臘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區官民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因清朝中後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於是北方地區百姓也提纖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⑶ 為什麼有得地方二十四過小年 有得地方二十三過小年 這是怎麼回事

任何風俗的流行都有一個過程,由於這個變化是從北方的皇宮開始,由北向南擴散並漸次衰弱。所以我們發現,北方小年多是臘月23,南方多在臘月24。

解析:

1、古人祭灶,有正月、四、五、八、十二月之分,我國封建,諸教並橘哪念存,很多神靈,百姓一概敬之。為了簡化統一,把灶神每月上天稟報一次,演化成每年上天一次,並把時間固定在了臘月23或24。

2、在宋朝就有臘月24過小年的記載。

3、據說雍正年間,皇帝在臘月23要到坤寧宮祭祀天地神位,提前拜祭灶王爺。
以後的王族、貝勒、官員也紛紛效仿,提前於臘月23祭灶,臘月24則給府里的差役們放假。
讓他們自己回家祭灶,意思是體恤下人,一直到民國都「官三、民四、龜五」的說法。

4、後來封建王朝社會瓦解,民間百姓大部分選擇臘月23謝灶圓困。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沾沾貴氣」。但是,由於一些原因,全國各地並沒有統一從臘月23變成24,於是形成了兩個日子同時並存的局面。

5、從臘月24變為23並非官方命令和強迫,有些地方由於閉塞還不知道變化,還有些人可能身為平民沒有資格變過來。因為各種原因最後導致,有的地方變了,有的地方沒變。緩知

⑷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或「祭灶節」。「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送灶、祭祖、掃塵等習俗,傳統的民俗民間活動非常豐富。

民諺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

往昔的民沖伍間過大年是從臘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歡慶45天。在這一個半月內,又分為「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臘月起到除夕是「備年」,在外的人要趕回家,在家的人要置辦年貨,做好過年的各項准備;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過年」,家人團聚,祭祀祖神,迎新納福;從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賀年」,花市燈彩,全民共歡、普天同慶。

為什麼要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備年」呢?這與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關。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制新衣、准備祭品,樣樣事件都是親力親為。到了「小年」這一天,一切都要准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匯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散備或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爺一上天,這年也就快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又稱小年。

傳說中,灶官(灶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裡,監視一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滾稿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凶禍福。

由於灶王爺的匯報關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一個祭拜儀式,俗稱「送灶」或「辭灶」。

除了發面餅,一盤灶餅、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隻殺好的去毛公雞也是必備的:灶餅是讓灶王爺在來回天宮的路上充飢的;芝麻糖是用來粘灶王爺的嘴的,讓他沒法子說壞話;公雞是送給灶王爺的「天馬」;至於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馬」的。

祭灶多在黃昏之時舉行,先把灶餅、芝麻糖、公雞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後在像前點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輪流給灶王爺磕頭。邊叩頭,邊燒金銀紙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燒成「稀」,糊住灶王爺的嘴。

禮畢,把草料扔到廚房頂上喂「天馬」。然後把灶官像揭下來,拿到院子里焚燒。一邊燒,一邊「願意」(祈禱):「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爺呀,您是一家之主,請您騎上駿馬,帶上干糧,上天宮去,好話多說,壞話不講,下界時多帶吉祥如意,萬事亨通。請吧--」之後,燃放一掛鞭炮為灶王爺開路,就算把灶王爺送上天了。

如今,這種祭灶已經不常見了,不過部分家庭還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請」張灶官像。

「小年」這一天,中國民間有送灶的習俗。在很多人眼裡灶王爺是男性形象。但民俗專家說,「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灶王爺早期是女性。專家介紹,母系社會中,灶是由氏族裡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據說最初的灶神是個漂亮的紅衣女郎。後來,又說灶神是昆侖山上的「種火老母之君」,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後世覺得種火老母比紅衣女郎更持重而富有親和力,便漸漸用灶神奶奶取而代之。漢代以後,出現了男灶神,但這卻讓後人錯誤地理解為,灶王奶奶是為灶王爺創造的配偶神,而非灶之主神。

⑸ 臘月23過小年一般會干什麼

臘月二十三的風俗有:祭灶,掃塵,剪窗花等。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塗抹在灶王讓粗爺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風俗是用黏米製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 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俗語:上天言坦早鎮好事,回宮降吉祥。

傳承發展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臘月二十四(或睜鬧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⑹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有哪些民間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主要有除塵、貼窗花、沐浴理發、祭灶王、吃餃子等風俗。除了大年初一開始過新年之外,在北方還有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臘月二十三雖不比新年的熱鬧,但是在北方也是大家一起慶祝的日子。那麼臘月二十三被稱為是北方小年,在這一天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樣的歌謠,完美的展現了小年的風俗,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⑺ 過小年的由來和寓意是什麼

過小年的由來和寓意是:

過小年的寓意:首先是祭拜灶君,寄託了老百姓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人們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茶、酒、雞,並且燒香和燃放鞭炮。

還有就是「掃塵」了,大家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橋塌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另外,「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寓意把不好的運氣趕走,對未來日子有嶄新的希望。

過小年的由來:農歷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過小年吃灶糖:

小年這一天,還有吃灶糖的習俗,如有民謠說「二十三,糖瓜粘」。灶糖起初為祭灶、辭灶時的供品敏橋圓,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有一種是江米磨粉加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圓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稱「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故又稱「膠牙糖」。

北京俗稱「關東糖」,因是按關東傳統製法做成。上海、江蘇的灶糖呈元寶形,也稱消喚「糖元寶」(揚州人還在灶糖上插一條蔥綠的喜花,叫做「元寶灶飯花」),或稱「廿四糖」。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此外,還有做成荸芹、葫蘆、小雞、小鴨等各種形狀的灶糖。

人們認為灶糖富有粘性,用糖祀灶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上天後無法說人的壞話和過錯;又因為其味甜,灶王爺吃糖後嘴甜,就會多說好話。

⑻ 茶陵縣為什麼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

茶陵縣之所以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和康熙年間陳丹書起義有直接關系。

陳丹書,今茶陵上嚴塘會鎮彎里人。據說他是一個屢試不第的讀書人,常年隱居在靈岩讀書習武。隱居期間,他得到過神靈的諭示:你陳丹書不能科場得意,卻能造反稱王,但有一個條件,這就是必須在一年之內應驗魚上樹、人戴鐵帽子、灶邊生筍等三件奇事。

陳丹書得到這樣的神諭之後,他十分高興,然後一邊暗中准備,一邊留心觀察。可是就算準備十分周全,臨近年關時,這三件事情,一件也沒有應驗。陳丹書很著急。

一天,他在趕集的路上無意中看見一個買魚的人改喚滲把魚掛在樹上,一個買大鐵鍋的人把鍋頂在頭上,悟出這就是魚上樹、人戴鐵帽子。他非常高興,以為第三件事情肯定也會很快應驗。

等了許久,第三件事情偏偏遲遲沒有應驗。於是他和幾個人商量:時間不等人,就要過年了,怎麼辦?商量的結果是,三件事應驗了兩件,第三件事若不能應驗,我們就自己來讓它應驗吧:挖幾棵筍埋在灶邊就可以了。就這樣,陳丹書決定發動起義。

經過一番緊張的准備之後,陳丹書決定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這一天起兵,因為過節期間,官兵防範較平時會鬆懈許多,易於成功。果然,起義軍一路過關斬將,很快就攻克了茶陵、安仁,隊伍一路北進,直逼衡陽江東。

不幸的是,在攻打常寧時,起義軍鏈燃失敗了。據說,在起義前,為了照顧風俗習慣,陳丹書暗中通知大家提前於二十三日夜晚過小年。核脊為了保密,人們不敢聲張,入夜後才悄悄地過節。

所以,從此以後,茶陵民間有「關起門來過小年」的說法。起義失敗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就把過小年的時間改為二十三夜晚。這就是現在茶陵在部分地區二十三夜晚過小年的來歷。

⑼ 過小年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小年呢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虧野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銷基喊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小年的寓意: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鋒好來年平安和財運。

⑽ 為什麼臘月二十三是小年

傳統上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後期帝察返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所以臘月二十三是小年。

小年的民間習俗:

1、祭灶王

祭灶,是小年這一天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2、掃塵土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3、吃灶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4、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敗慎飢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孝清個月」的俗語。

5、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10)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各地過小年的時間差異:

1、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2、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民間傳統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3、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4、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小年」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5、南京地區等地:正月十五(元宵節)——「小年」

相傳明成祖朱棣篡權奪位後,南京百姓對其殘忍和苛政怨聲載道,藉由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的寬政,於是元宵節成了南京的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