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動漫 » 意境清幽的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意境清幽的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26 00:16:04

❶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的意境是什麼

這句話的意境是美麗的,令人沉醉的:月色像霜一樣,所以霜在空中飛舞也像靜止不動,洲上的白沙與月色相融,無法分辨。這一意境充分地體現了春江花月夜的清幽美麗。

這句詩出自《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唐朝的張若虛,他所著的《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在後世廣為留傳。這一篇詩歌運用了大量的描寫和抒情手法,語言細膩,情感緩宏表達豐富,被眾多人所喜愛,膾炙人口。

其實這篇詩歌之所以受許多人的喜愛,是因為它獨特的敘事手法和難以想像的場景。正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詩因為運用白描手法而被人喜歡。

我們喜歡詩歌,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語言,也因為它蘊含的情感,詩人寫詩其實是為了表達情感,表明自己的立場,表明自己的觀點,正如《春江花月夜》,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

❷ 動靜結合的好處

「動靜結合」的好處是它能使文章活潑生動,給靜態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靈活現,直觀形象地給讀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它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脊激答的和諧統一。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的飄渺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鉛悶象、動作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擬人又不可截然分開。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櫻慧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動靜結合寫景的方法

1、一靜一動

①可以先靜後動,例如靜態描寫大樹的樣子,動態描寫風中的大樹。

眼前有一棵大樹,筆直的樹干,翠綠的樹葉,巨大的樹冠,無不不讓人驚嘆!這棵大樹是一個戰士,堅定不移地守衛在已經的崗位。一陣風吹過,千萬片樹葉一起舞動,發出如海浪般的聲音。

②可以先動後靜,例如動態描寫流淌的水,靜態描寫平靜的水。

急哄哄的水流你爭我趕地沖向前方,河底的沙石好夢被驚醒,流水裹挾著它們一路翻卷奔騰。突然,在一個拐彎處,河水安靜下來,彷彿睡著的寶寶。

2、靜多動少

寫人文景觀時,一般會出現靜多動少。小鎮的街道很安靜,石磚鋪就的路面一塵不染。街道兩邊坐落著精緻小巧的民居,牆面的顏色明亮而艷麗,門前的草坪和秋海棠花叢鬱郁青。

❸ 下雨的有意境的短句子

下雨的有意境的短句有:

1、小樓一夜雨,勝似萬千愁。花垂殘柳去,不知廳散顫人扮敗間苦。

2、雨點落在地上,像似一朵朵展開的花朵。

3、花兒被雨點沖刷的一個勁的點頭,風夾雜著雨絲讓樹葉沙沙作響。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5、天青色等煙雨,雨無聲生百穀。

6、雨絲很細,很綿,像春天時空飄浮的柳絮。

7、雷聲響過,大雨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不斷地往下落。

8、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9、窗外雨聲頻擾夢,雪踏寒梅留暗香。

10、喜歡雨,喜歡下雨的時候,一個人坐在窗前,數雨滴。

❹ 王維《竹里館》唐詩賞析

《培衫竹里館》

《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注釋】
竹里館:築於竹林中的房舍。幽篁:幽深的竹林。
【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竹林深處清幽寂靜無人知曉,只有明月似解人意,靜靜地與我相伴。

《竹里館》唐.王維,說到竹子,那絕對是植物中的風雅君子,有他的地方,就能煥發出別樣的風情,當一條普普通通的小溪流,與竹林相遇,就會瞬間添了幾道優雅秀麗,同樣的一座的,當一座平常無奇的山丘與竹林為伴時,就會立馬多了幾分靜謐幽深,竹君風度翩翩,引得眾多附庸風雅之人,也都前來結友,但能夠真正與竹子心靈相通,肝膽相照的風度名士,實在是寥寥無幾,直到王維的到來,竹子才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金蘭之交;
這位眾生心無雜念的佛教徒,內心裡深深嚮往著,竹林中濃濃的禪意,所以在他的竹林里便搭建了一座小屋,有了這間小屋,便可每天與竹子傾心交談了,當然也要者中蘆對他賦詩贊賞一番,詩名為《竹里館》竹里館,王維為自己的竹林小屋,起了一個多麼貼切的名字呀!
竹里館位於青山的懷抱之中,又為綠水般所環繞,一切都是顯得那麼清幽寂靜,溪流邊的翠竹林,白天有幾只鳥兒歡歌笑語,夜裡鳥兒入睡後,就更是萬籟俱寂了,這天夜裡仍未睡覺的王維抱著琴從小屋裡走出,走到竹林里了,然後獨坐幽篁里,幽篁指幽深的竹林,王維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起初就像他的竹子朋友一樣,沉默不語,只一會兒打破了,竹林里的沉寂,方法是彈復長嘯,長嘯是撮合發出的清脆長音,類似口哨,只見王維十指輕飛,琴弦便在夜色中,溫柔舞動,嘴唇微撮,長音便從舌尖,輕柔飛岀,琴聲,嘯聲,交織成最動人的夜曲,迷醉了整片竹林,不過似乎有些遺憾首帶,因為深林人不知,如此幽深的竹林,想來是不會有其他人,也能知道這動人的旋律了,但其實並沒有關系,只要有明月來相照,沒有其他人來又如何,那皎潔的明月,才是王維不離不棄的知音啊!
它不僅沉浸在音樂之中,而且還不時用它柔柔的光芒,輕撫著王維,照亮王維的每一寸肌現,甚至把他的心,都照得通透明亮,明月在陶醉,竹林在陶醉,王維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
夜深人靜之時,彈琴一曲,長嘯一番,是眾多隱士的癖好,早在魏晉時期的阮籍,就是長嘯高手,還曾寫過,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的詩句,阮籍從深夜裡坐起,彈琴聊以自慰,想必是有些塵世中的,不平之氣,而王維獨坐在竹林之中,在明月照射下,彈琴,長嘯,塵世中的那份不平之氣,消失不見,只留下禪意中的清幽絕俗,清絕的王維果然不愧為詩佛,不愧為竹林明月的知心好友啊!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❺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寫出了怎樣一種意境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寫出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詩中有畫的意境。可以感受到詩人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

原文:

《田園樂七首·其六 / 閑居》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朝煙 一作:春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翻譯:

紅色的桃花還含著隔夜的新雨,碧綠的柳絲更帶著淡淡的春煙。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沒有打掃,黃鶯啼叫閑逸的山客猶自酣眠。

賞析:《田園樂》是由七首六言絕句構成的組詩,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所以一題作「輞川六言」。這里選的是其中一首。詩中寫到春「眠」、「鶯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兩首詩寫的生活內容有那麼多相類之處,而意境卻很不相同。彼此相較,最易見出王維此詩的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繪形繪色,詩中有畫。這並不等於說孟詩就無畫,只不過孟詩重在寫意,雖然也提到花鳥風雨,但並不細致描繪,它的境是讓讀者從詩意間接悟到的。王維此詩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構圖,而且有具體鮮明的設色和細節描畫,使讀者先見畫,後會意。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春天富於特徵的景物,這里,桃、柳、鶯都是確指,比孟詩一般地提到花、鳥更具體,更容易喚起直觀印象。通過「宿雨」、「朝煙」來寫「夜來風雨」,也顯然有同樣藝術效果。在鉤勒景物基礎上,進而有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讀者眼前會展現一派柳暗花明的圖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加上「楊柳依依」,景物宜人。著色之後還有進一層渲染: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後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裊娜迷人。經過層層渲染、細致描繪,詩境自成一幅工筆重彩的圖畫;相比之下,孟詩則似不著色的寫意畫。一個妙在有色,一個妙在無色。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先見人,後入境。王詩正好相反,在入境後才見到人。因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該打掃,然而「家童未掃」。未掃非不掃,乃是因為清晨人尚未起的緣故。這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這正是王維所偏愛的境界。「未掃」二字有意無意得之,毫不著力,渾然無跡。末了寫到「鶯啼」,鶯啼卻不驚夢,山客猶自酣睡,這正是一幅「春眠不覺曉」的入神圖畫。但與孟詩又有微妙的差異,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其實人已醒了,所以有「處處聞啼鳥」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懸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鬧」的「鬧」字概括。此詩最後才寫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穩,於身外之境一無所知。花落鶯啼雖有動靜有聲響,只襯托得「山客」的居處與心境越見寧靜,所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維之「樂」也就在這里。人們說他的詩有禪味,並沒有錯。崇尚靜寂的思想固有消極的一面,然而,王維詩難能可貴在它的靜境與寂滅到底有不同。他能通過動靜相成,寫出靜中的生趣,給人的感覺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詩有意境渾成的特點,但具體表現時仍有兩類,一種偏於意,讓人間接感到境,如孟詩《春曉》就是;另一種偏於境,讓人從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詩就是。而由境生情,詩中有畫。是此詩最顯著優點。
第二個特點是對仗工緻,音韻鏗鏘。孟詩《春曉》是古體五言絕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於孟詩散行,意脈一貫,有行雲流水之妙。此詩則另有一工,因屬近體六言絕句,格律極精嚴。從駢偶上看,不但「桃紅」與「柳綠」、「宿雨」與「朝煙」等實詞對仗工穩,連虛字的對仗也很經心。如「復」與「更」相對,在句中都有遞進詩意的作用;「未」與「猶」對,在句中都有轉折詩意的作用。「含」與「帶」兩個動詞在詞義上都有主動色彩,使客觀景物染上主觀色彩,十分生動。且對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卻又呼應聯絡,渾成一體。「桃紅」、「柳綠」,「宿雨」、「朝煙」,彼此相關,而「花落」句承「桃」而來,「鶯啼」句承「柳」而來,「家童未掃」與「山客猶眠」也都是呼應著的。這里表現出的是人工剪裁經營的藝術匠心,畫家構圖之完美。對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詩句念來鏗鏘上口。中國古代詩歌以五、七言為主體,六言絕句在歷代並不發達,佳作尤少,王維的幾首可以算是鳳毛麟角了。

❻ 春江花月夜的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第一部分月下之美的意境

月下之美的意境如下:

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櫻喚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詩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之上。

賞析

全詩緊扣春、江、花消昌、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脊橋凱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❼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譯賞析

獨坐敬亭山》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作。全詩原文、譯文及鑒賞如下:

【原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作品鑒賞】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掘消扮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而雲並非滿天白雲,原本就只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閑」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薄雲離散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願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雲也不會飄游到天外。在詩中,眾鳥孤雲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是詩人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李白坐在那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雲漸漸飛去,眾鳥和孤雲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裡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橋唯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雲」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並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恆,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嘆。詩人引恆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判灶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並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於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於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便是獨坐境界。

《詩藪》:絕句最貴含蓄,青蓮「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曉。

《唐詩訓解》: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批選唐詩》:大雅玄沖。

《唐詩歸》:鍾雲:胸中無事,眼中無人。鍾雲:說出矣,說不出。譚雲:「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蕭條零落,沿襲可厭,惟「相看兩不厭」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則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結,豈許俗人浪識!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孤行千古。

《唐詩歸折衷》:唐雲:「不厭」妙矣,「兩不厭」尤妙。

《唐詩摘鈔》:賢者自表其節,不肯為世推移也。

《增訂唐詩摘鈔》:鳥飛雲遠,言其獨坐也;末句「獨」字更醒。

《而庵說唐詩》:只此五個字(按指「眾鳥高飛盡」),使我目開心朗,身在虛空,一絲不掛,不必更讀其詩也。白七言絕,佳;而五言絕,尤佳。此作於五言絕中,尤其佳者也。

《唐詩別裁》:傳「獨坐」之神,

《唐宋詩醇》:宛然「獨坐」神理。胡應麟謂「絕句貴含蓄,此詩太分曉」,非善說詩者。

《李太白全集》:王琦註:《江南通志》:敬亭山在寧國府城北十里……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唐詩箋注》:「盡」字、「閑」字是「不厭」之魂,「相看」下著「兩」字,與敬亭山對若賓主,共為領略,妙!

《詩法易簡錄》:首二句已繪出「獨坐」神理,三、四句偏不從獨處寫,偏曰「相看兩不厭」,從不獨處寫出「獨」字,倍覺警妙異常。

《唐詩選勝直解》:山間之所有者,鳥與雲耳,今則飛盡矣,去閑矣。獨坐之際對之郁然而深秀者,則有此山,陶靖節詩「悠然見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厭」二字,方醒得獨坐神理。言淺意深,人所不能道。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命意之高不待言,氣格亦內外具足、五絕中有數之作。

《唐詩真趣編》:鳥盡天空,孤雲獨去,青峰歷歷,兀坐怡然。寫得敬亭山竟如好友當前,把臂談心,安有厭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寫之不盡,妙以「兩不厭」三字了之。為「獨坐」二字傳神,性靈結撰,無復筆墨痕跡。

《詩式》:首句「眾鳥」喻世間名利之輩,「高飛盡」言皆得意去,盡為「獨」字寫照。「孤雲」喻世間高隱一流,「獨去閑」言雖與世相忘。而尚有往來之跡。「獨」字非題中「獨」字,應上句「盡」字。三句看曰「相看」,見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兩不厭」,見人固戀看山,山亦似戀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見戀看山者惟人,而戀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卻敬亭山以外,無足語者,「獨坐」二字之神,躍然紙上。(品)高曠。

《詩境淺說續編》:後二句以山為喻,言世既與我相遺,惟敬亭山色,我不厭看,山亦愛我。夫青山漠漠無情,焉知憎愛,而言不厭我者,乃太白憤世之深,願遺世獨立,索知音於無情之物也。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與寒山一片石語,惟山有耳;與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聾聵殺世上人。古人胸懷眼界,直如此孤曠。潘雲:不同鳥與雲之易舍,是人不厭山;不同鳥與雲之暫對,是山不厭人:故謂之「兩」。然山無情,人有情,止成「獨坐」而已。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獨坐所見,三四句獨坐所感,曰「兩不厭」,便覺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風神,有非塵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靈乎?

《李詩直解》:此獨坐而有目中無人之景也。


【出處】

《獨坐敬亭山》——李白

【關鍵詞註解】

  1.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雲: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2. 盡:沒有了。

  3. 孤雲: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獨去閑:獨去,獨自去。 閑,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4.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後浪跡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鍈《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於天寶十二載(753年),並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後之作。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其中說道:「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閑。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懷才不遇一直抑鬱不平。身心的疲憊,需要得到慰藉。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篇,《獨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獨坐敬亭山》的寫作年代值得商榷。這首詩寫於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並沒有註明,而認為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只是後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或許不是作於天寶十二載,而是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上元二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❽ 清幽曠遠中曠的意思 清幽曠遠中曠字簡單介紹

1、清幽曠遠 多用於意境中。形容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心態,修為了得,也有點清高的意思。用在建築上形容靜寂深遠,世外桃源。曠:開朗,心境闊大。

2、曠,讀音為 kuàng,意思有:

(1)空而寬闊:曠野。地曠人稀。

(2)心境開闊:曠達。心曠神怡。

(3)耽誤;荒廢:曠課。曠工。曠日廢時。

(4)相互配合的兩個零件(如軸和孔、帶態譽鍵和鍵槽等)的間隙大蠢段於所要求的范圍;衣著過於肥大,不合體:車軸曠了。螺絲曠了。這雙鞋我穿著太曠了。

(5)姓。

3、相關組詞:空曠、曠代、曠野、曠職、寬曠、曠閉祥廢、曠費、曠盪、曠課、曠遠、曠達、曠工、曠古、曠世。

❾ 涉江采芙蓉的主要意象是什麼

《涉江采芙蓉》的主要意象是芙蓉,即荷花,為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

東飢亂仔漢 無名氏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譯文

踏過江水去采荷花,到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采蘭花。

采了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在故鄉的愛人。

回想起故鄉的愛妻,卻又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

漂泊異鄉兩地相思,懷念愛妻愁苦憂傷以至終老。

(9)意境清幽的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涉江采芙蓉》是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陪配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

此詩藉助他鄉遊子和家鄉思婦採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遊子思婦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寫漂泊異地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從遊子和思婦兩個角度交錯敘寫,表現遊子思婦的強烈情感;運用懸想手法,在虛實結合中強化了夫妻之愛以爛汪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❿ 想找一些深藍色的動態背景圖片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