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動漫 » 鍾子期和伯牙圖片動漫cp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鍾子期和伯牙圖片動漫cp

發布時間: 2023-04-21 19:58:07

⑴ 伯牙和子期有愛情嗎

伯牙和子期沒有愛情,他們是知音。

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蔽孝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伯牙絕弦》寓意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模乎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宏碼稿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准。

⑵ 俞伯牙和鍾子期是什麼關系

俞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
春秋時代一個有名的樂師,叫做俞伯牙,精通音樂,又技術高超,是當時著名的樂師。他是音樂家,好學好問,跟著名師學習。
伯牙得到高人指點,帶他去到充滿仙氣的蓬萊島,讓伯牙身臨其境。伯牙抬起頭來望著海波,激流勇退,海鳥飛起來,鳥聲入耳;樹木,鬱郁蔥蔥,彷彿置身於仙境。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我聽著大自然喊余和諧悅耳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彈了鋼琴,音樂隨心所欲地變換,把大自然的美妙融合在鋼琴之中。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天夜裡,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滿腦子都是幻想。於是又彈奏起琴來,聲音清脆,漸漸開花。不知為什麼,岸上有人在叫。伯牙聞聲走出船來,發現岸上有個打樵的人,他認識這個人,當即命令這個人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山河的曲子,樵夫說道:」好!雄偉而穩重,就像高聳入雲的泰山!」當他彈出奔騰的波濤時,樵夫說:」真好!廣大,好像看到了流水和無邊的大海!」
伯牙非常激動,激動地說:「知音!您真是我的知音!」這位漁人是鍾塵輪子期。從那以後他們成為了一檔非常好的朋友。而知音一詞也開始流行,成為好朋友的代稱。
子期因病逝世,伯牙悲痛欲絕,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像子期那樣懂得他演奏的意境了。便把自己最喜愛的鋼琴砸碎,挑斷鋼琴弦,永遠停止演奏。
描寫伯牙子期的一首詩
1、洗心洗面,鍾聲響起。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翻譯:我的心被洗滌,餘音繞梁,秋天的冰霜敲響。這里的流水使用了伯牙子時代的典故。
2.不欣賞知音就去故鄉秋。
出處:唐賈島《題詩後》
翻譯:了解我的思想和感情的朋友如果不欣賞這兩句詩,我只好回到我曾住的山村(山下),在秋風中安靜地入睡。
3.七弦鄭兄滾之音,聲音也很溫柔。
出處:唐·杜傘《局間詠琴客》
翻譯:在琴上有七根琴弦,有五根已經冷到無法解渴,這門藝術自古就沒有得以探尋的答案。

⑶ 伯牙和鍾子期是什麼樣的關系

【原文】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全文翻譯】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裡想著高山,鍾子鉛並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會兒,伯牙心裡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後,伯牙摔琴斷弦,終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注釋】

1.鼓:彈奏。

2.聽:傾聽。

3.絕 :斷絕。

4.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5.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說指東岳泰山。

6.曰:說。

7.善哉:贊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8.巍巍:高。

9.乎:語氣詞,相當於「啊」。

10.若 :像……一樣。

11.少選:一會兒,不久。

12.志在流水:心裡想到河流。

13.湯湯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樣浩盪。

14.湯湯:水流大而急的樣子。


【賞析】

這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准。

【伯牙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槐鄭跡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


【出處】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


【典故介紹】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和成連先生學古琴。那時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味,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干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叢指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經過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軼事典故】

伯牙"續弦"

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所以將妻故再娶稱"續弦"。

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很贊賞他的琴技,常讓俞伯牙彈給她聽。後來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伯牙請醫熬葯精心地侍奉,可總不見效。伯牙常為此焦急憂慮,便無心思彈琴了。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有一天,妻子突然感到身體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就讓丈夫給她彈琴。伯牙忙取琴調弦,"錚錚淙淙"地彈奏起來,好讓病中的妻子從美妙的琴聲中得到歡快和慰藉。他不顧勞累,彈了一曲又一曲,當他彈得雅興正濃時,突然"崩"一聲,琴弦斷為兩截。就在這當兒,妻子也不呻吟了。伯牙丟下拔子,急忙到床前一看,妻子已經咽氣了。伯牙抱頭痛哭了一陣後,就招呼家人料理後事。從此再不彈琴了。一年後,有個親戚從外地給伯牙說了一個女人。因俞伯牙與其妻感情很深,本不打算再娶了,可經不住眾人的勸說,只好勉強答應先去女方家相看後再定。因伯牙人品好有才氣,家境也不錯,女方一看就相中了。但她提出一個條件,要親耳聆聽俞伯牙鼓琴,而後再定親。伯牙也看中了女方,雖還在懷念故妻,但他又一想:人死不能復生,便回家把擱放了一年多的琴取來,拆去一直沒心思接的斷弦,續了一根新弦後,在眾人面前彈奏起來。一曲曲悠揚動聽的雅韻,一會兒如高山流水,一會兒如碧空飛雲,真是出神入化,一派仙樂。大家聽得似痴如呆,琴聲停後好一陣才醒轉,接著就是一陣喝彩聲,就連一向拘謹的閨秀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巴掌。當下就答應了這門婚事。這個故事很快在民間傳開了,後來人們便把妻死後再娶比作"續弦"。

伯牙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知音"一詞因此傳誦。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便挑斷了琴弦,長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到現代,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鼓琴遺址

伯牙鼓琴遺址現存爭議的有兩處:一處是武漢市漢陽區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稱古琴台),另一處是石首市調關鎮境內的調弦口。漢陽古琴台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抗日戰爭時期毀於炮火,解放後又重修。調關古調弦亭建於宋朝,由於年久失修毀於民國,後一直未予修復。古琴台始建於北宋,歷代毀建多次,現有建築大多為1949年後重修。新建的古琴台規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

進大門,主體建築是一棟半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面寬三間,四周迴廊,磚木架屋,釉瓦蓋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主體建築為單檐歇山頂,前加抱廈式殿堂,堂前漢白玉方形石台,傳為伯牙撫琴處。"琴台"二字傳為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手跡,碑廊及屋額尚有"印心石屋"、"琴台題詩"、"高山流水"等題字,皆為名家手筆。牆上還鑲嵌有連續浮雕"伯牙摔琴謝知音",形象生動,頗亦可觀。整個建築群十分精巧雅緻,保留了當年古建築的風貌,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⑷ 伯牙與鍾子期的資料

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然他是楚國人,卻任職於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作為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鍾子期的身份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國家探親時,晚上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在漢江邊鼓琴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是個打柴的人。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雄偉的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非常高興,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兩人就成了至交。

第二年中汪納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看不到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鍾子期,過了很久還是沒有出現。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由於得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察陵弊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鍾子期死了之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沒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決定此生再也不彈琴了。這便是伯牙和鍾子期知音難覓的故事。

(4)鍾子期和伯牙圖片動漫cp擴展閱讀:


伯牙和鍾子期的兩敗族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古琴台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存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台題壁詩》,不僅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台佔地大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

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二人知音的傳奇色彩給中國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知音,已升華為對友情之間的忠誠不渝,也成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

⑸ 伯牙和鍾子期是什麼關系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鍾子期,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據《琴操》、《樂府解題》記載: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扮李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某天,成連對伯牙說:「我能教你彈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萬子春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山上,他善於彈琴也善於移情,我們一起去拜訪他。」伯牙當然樂意,於是他們就一起去東海。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摘錄關於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據《列子》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高山流水」曲同樣也是出自於這個典故,伯牙可以稱作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古琴家,而鍾子期則可被稱作最早的音樂鑒賞家。現在我們聽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後人根據鍾子期與伯牙的故事寫的,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伏罩,《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廳廳遲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

⑹ (伯牙絕弦)中伯牙與鍾子期的資料

俞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俞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俞瑞,字伯牙,春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派森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耐慧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史載俞伯牙鼓琴於漢江之濱,子期聞聲嘆曰:「巍巍乎若高山,盪盪乎若流水。」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塵畝畝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鍾子期墓歷經修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鍾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