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潘瑋柏的親愛的這首歌的完整歌詞是怎樣的
潘瑋柏-親愛的
作詞:潘瑋柏 作曲:周傑倫
專輯:零零七
我叮咚的彈奏著故事裡那首兒歌
繽紛的音樂盒木馬還旋轉著
我叮咚的彈奏著童年的純真快樂
親愛的這時刻有夢就大聲唱歌
我們迎著風邊走邊唱
邊堅定來自於遠方那堅定的信仰
沿著那溪邊走有水車的聲音
我走著看著風中搖曳可愛的蒲公英
經過涼亭我們穿越竹林
看著山頂如棉花糖的白雲
面巧旁對著陽光就不需要那陰涼
擁有不同心境相信你會看到更特別的風景
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屋檐那串輕脆的風鈴
許願要找個流星幸福就要彼此互相扶持互相關心
Oh他們說玫瑰象徵著愛情
那插滿一把玫瑰花的花瓶
是否證明不是不篤定是不是真的有童話這件事情Hey
我叮咚的彈奏著故事裡那首兒歌
繽紛的音樂盒木馬還旋轉著
我叮咚的彈奏著童年的純真快樂
親愛的這時刻有夢就大聲唱歌
我們手牽手一直的走
緊緊的相依的努力攀過吊橋繩索
在腳下經過的一條蜿蜒小河
心裏面聯接的是滿滿友情難以割捨
整個山坡蘋果樹已紅透
還有干凈泉水大口暢飲
橘子也成熟田裡廳手面還有泥鰍
真的快樂卻是好多朋友陪著我們一起走
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屋檐那串輕脆的風鈴
許願要找個流星幸福就要彼此互相扶持互相關心
Nahey---愛讓我更自由
Nahey---一起大聲說出口
跟我一起手扮寬嫌牽手真心到永久這就是愛的生活
我叮咚的彈奏著故事裡那首兒歌
冰棒呢配可樂爆米花還溫熱
我叮咚的彈奏著童年的純真快樂
開著車遙遠了回到最初的選擇
我叮咚的彈奏著故事裡那首兒歌
冰棒呢配可樂爆米花還溫熱
我叮咚的彈奏著童年的純真快樂
開著車遙遠了回到最初的選擇
我叮咚的彈奏著故事裡那首兒歌
冰棒呢配可樂爆米花還溫熱
我叮咚的彈奏著童年的純真快樂
開著車遙遠了回到最初的選擇
㈡ 《漁家傲》李清照翻譯及賞析古詩文是什麼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全文譯文及鑒賞如下:
【譯文】
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雲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彷彿回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作品鑒賞1】
這首《漁家傲》在李清照詞集中風格獨特,歷來引人矚目。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徐培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要點。
這首詞氣勢磅礴、音調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是李詞中僅見的浪漫主義名篇。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仔輪極壯麗,其中又准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 」,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彷彿」三句。這三句寫詞人在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雙疊詞中,通常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並自成起結。過片處,或宕開一筆,或徑承上片意脈,筆斷而意不斷,然而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 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下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 路長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文學家,她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 」,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說「鵬正舉 」,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 ,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鵬正在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堪稱大手筆。「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於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於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前後呼應,結構縝密。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游》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帆隱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作品鑒賞2】
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後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後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後,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念轎信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隻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歲月的晚年,處於「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願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像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託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於是夢跨雲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詞一開頭就寫:「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活繪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壯麗景色。這里,「星河」,即銀河。意思是說,天空連接著那象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霞,這些雲霞又是和晨霧連在一起,顯得曙色朧朦。而透過雲霧遠遠望去,銀河中波濤洶涌,象要使整條河翻轉過來似的。河中許許多多帆船在滾滾的大浪中顛撲,風帆擺動得象在銀河中起舞一樣。這是寫天上的雲彩,可謂千姿萬態。雖然寫的是作者在夢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這一幻想無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歷盡艱難險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潛意識所促使的。所以,在它裡面既有壯麗的一面,又有艱險的一面。它展現出一個晨霧迷茫、雲濤翻騰、滾滾銀河、千帆競渡的開闊境界。這境界象是個仙境,作者就是在這仙境中經歷著的。所以,也漸漸地使她的夢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宮殿去了。——「彷彿夢魂歸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宮殿。其實,這是人們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後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夢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詩人往往設想自己是從天上宮闕來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時也就往往說「歸帝所」去。如蘇軾的《水調歌頭》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也就是寫他想回到天帝宮殿去。那麼,作者魂回帝宮去,情況怎樣呢?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她聽著天帝在對她說話,殷勤地問她要回到哪裡去?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溫暖啊!作者這么寫,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已把天上和人間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譏諷了黑暗的現實社會。她在若干年來的逃難生活中,多少事,憑誰訴?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願。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藉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這里著一「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有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之意。兩者象是對立,實則統一,是互為因果的。那麼,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為什麼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於消極的遊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於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並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這首詞,思路開宕,想像豐富,意境遼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它把讀者帶到仙境中去,飽覽豐富多姿的雲濤;大鵬展翅萬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輕舟乘風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為之神往。這種借神仙境界來表達自己胸懷的浪漫主義作品,在李詞中是極為罕見的。
李清照本為婉約派的女作家,能寫出如此豪放的詞,除了亂世迫使她從閨閣中走出社會,面對現實這些客觀原因之外,還有她的主觀因素,就是她的思維活躍,性格開朗,敢想敢說;同時,她遍讀群書,記性特強,不常見的字句、故實,都能一一記得,這就豐富了她的形象思維,使她對各種神話傳說和典故,都能運用自如來書寫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願,從而構成了這首具有浪漫情調而又氣魄宏偉的豪放詞。
【作品鑒賞3】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聲聲慢》、《醉花陰》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詞作中也有一首風格特殊的《漁家傲》,這是一首豪放的詞,她用《離騷》、《遠游》的感情來寫小令,不但是五代詞中所沒有的,就是北宋詞中也很少見。一位婉約派的女詞人,而能寫出這樣有氣魄的作品,確實值得注意。
整首詞都是描寫夢境。開頭兩句寫拂曉時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還沒有人在詞里描寫過大海。「天接雲濤」兩句用「接」、「轉」、「舞」三個動詞,來寫海天動宕的境界。「星河欲轉」,點出時間已近拂曉。「千帆舞」寫大風,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為李清照是山東人,對海的見聞比較多,所以寫得出這樣的境界。上片第三句「彷彿夢魂歸帝所」,意思是說:我原來就是天帝那兒來的人,現在又回到了天帝處所。這和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我欲乘風歸去」之「歸」字意義相同。「歸何處」句,著「殷勤」二字,寫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換頭「我報路長嗟日暮」二句的感慨。《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李清照「路長日暮」句的出處。這句子的意思是說人世間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時代的婦女,縱使學詩有驚人之句(「謾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長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幾句說:看大鵬已經高翔於九萬里風之上;大風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萊三島去吧(「九萬里風」句用《莊子?逍遙游》,說大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旋風,九是虛數)!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寫出這樣豪放的作品呢?在封建社會中,女子生活於種種束縛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樣有高度修養和才華的女作家也不能擺脫這種命運,這無疑會使她感到煩悶和窒息。她作了兩首《臨江仙》詞,都用歐陽修的成語「庭院深深深幾許」作為起句,這很可能是借它表達她的煩悶的心情。她要求解脫,要求有廣闊的精神境界。這首詞中就充分表示她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但這種願望在她生活的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託於夢中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在這境界中尋求出路。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而能不安於社會給她安排的命運,大膽地提出沖破束縛、嚮往自由的要求,確實是很難得的。在歷史上,在封建社會的婦女群中是很少見的。
這首風格豪放的詞,意境闊大,想像豐富,確實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好作品。出之於一位婉約派作家之手,那就更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無疑是決定於作者的實際生活遭遇和她那種渴求沖決這種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絕不是沒有真實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語的人所能寫得出的。
【出處】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李清照
【原文】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關鍵詞註解】
漁家傲:詞牌名。
星河:銀河。轉:《歷代詩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殷勤:關心地。
我報路長嗟(jiē)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學詩謾有驚人句:隱括杜甫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謾有:空有。
九萬里:《莊子·逍遙游》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吹取:吹得。三山:《史記·封禪書》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蓬萊,又稱蓬壺。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李清照南渡之後。根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就作於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㈢ ob體育存款未到賬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ob體育存未到
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攜灶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型基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柳樹姑娘迎著春風對著卜隱謹鏡子梳理著自己那長長的秀發。
㈣ 怎麼才能忘記喜歡了好久的人
是什麼讓我們忘不掉前任?無非是兩件事:一是過去的美好捨不得,過去的傷害不甘頃衫神心;二是不是忘不掉別人,而是不走出自己的內心戲,具體分析如下。
一、過去的美好捨不得,過去的傷害不甘心
很多人會說時間會讓你忘記一切,我告訴你不是時間。因為時間從來不會替我們解決問題。它只是讓我們熬到真相,讓我們手腳發麻,再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放手。電影《尋夢環游記》裡面有句很經典的話:我一直以為愛的反義詞是不愛,雀虧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塌慶,愛的反義詞是遺忘。但大多數人,明明知道前任已經成了過去式,無法再次擁入懷里,但還是忘不掉。他們說,我就是忘不了他,每次想起他,就像犯了毒癮一樣,糟心,難受,如同千萬只蟲子在血液里啃噬。
二、不是忘不掉別人,而是不走出自己的內心戲
其實,哪有什麼忘不掉的前任,只有放不下自己內心的感受罷了。我遇到過很多人,他們對於前任都有一種特別的執念。他們一邊明知道跟前任不可能再在一起,一邊又對前任滿懷眷戀,不願忘記。有的人甚至是前任明天就要結婚了,今天她卻還在猶豫要不要給前任打一個電話。其實,即便是打了又能如何呢?難道男生就能拋下現任轉過頭來和她再續前緣?難道你們還能雲淡風輕做普通朋友嗎?
所以,想要快速忘記一個喜歡了很久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清理自己內心戲,徹底宣洩那些負面的情緒,改變對過去感情的認知思想,想明白自己內心的需求,找到更合適的方式滿足自我。
透過一段失敗的感情給自己照照鏡子,重新認識真實的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明白該怎麼樣生活怎樣戀愛。
㈤ 小鳥在唱歌,風兒在樹葉間散步仿寫擬人句怎麼寫
原句扮談模:小鳥在廳緩唱歌,風兒在樹葉間散步。
仿寫擬人句可以這么寫:魚兒在跳著舞,海豚在波浪里慢步。
分析:擬人句就是把某件東西比喻成與人相同,根侍毀據想像將物當做人來敘述或描寫,使「物」具有人一樣的言行、神態、思想和感情。
仿寫要點:
1、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辭手法、對偶、排比等。
2、詞性要相當。
例:生活是什麼?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書,生活是一條崎嶇的路。
仿寫:生活是什麼?生活是一盤莫測的棋,生活是一場自己的戲。
㈥ 風也靜靜地吹,雨也綿綿下個不停是什麼歌曲
「雨也綿綿下個不停」歌曲名叫《與你到永久》。
「雨也綿綿下個不停」是來自伍佰演唱的歌曲里的一名歌詞。《與你到永久》是余此伍佰演唱的一首歌曲,由伍佰作詞、作曲,收錄在伍佰1999年11月4日發行的專輯《白鴿》中。具體的歌詞內容如下:
風兒輕輕的吹
雨也綿綿下個不停
望著走過的腳印
有崎嶇有平靜
看著你的眼睛
我最熟悉的表情
一路上有你
因為有了你
人生旅程不再冷清
迎著風
迎向遠方的天空
路上也有艱難
也有那解脫
都走得從容
因為你是我喚禪
生命中的所有
將我的心放在你手中
陪你到永久
花兒開在雨中
雨水濺濕你的眼眸
怕我說得太晚
讓你如此的承擔
面對歲月的河
對你已經無法割捨
我是愛著你
深深愛著你
一豎鏈迅首屬於我倆的歌
迎著風
迎向遠方的天空
路上也有艱難
也有那解脫
都走得從容
因為你是我
生命中的所有
將我的心放在你手中
陪你到永久
迎著風
迎向遠方的天空
路上也有艱難
也有那解脫
都走得從容
生命有了你
我已經無所求
將我的心放在你手中
陪你到永久
將我的心放在你手中
陪你到永久
整個的心放在你手中
與你到永久
㈦ 求一張圖,一個小孩站在天台身上穿著超人披風迎風而動~
是不是這張 我有更大的圖
㈧ 在李白的古體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指的是什麼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東面。傳說登山的人能聽到仙人天姥唱歌的聲音,山因此得名。天姥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境內,屬於道家七十二福地,第十六福地——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以唐代詩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而著稱。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唐代〕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四萬 一作:一萬)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譯文】:
聽海外來客們談起瀛洲,在煙波浩渺的遙遠地方,實在難以找到。
越中來人說起天姥山,在雲霞的明滅掩映之間有時候能看見。
天姥山高聳入雲,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
天姥山極為高峻,就連四萬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對著它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想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
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
我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啼鳴之聲。
無數山岩重疊,山道曲折,盤旋變化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不覺天色很快就暗了下來。
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岩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深林戰栗,使高聳而重疊的山峰震驚。
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了薄薄的煙霧。
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
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
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
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拉著車。仙人們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驚動,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
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告別諸君,此番遠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
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讓自己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
【注釋】: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東面。傳說登山的人能聽到仙人天姥唱歌的聲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傳說中的東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兩座叫蓬萊和方丈)。
煙濤:波濤渺茫,遠看像煙霧籠罩的樣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確實,實在。
越人:指浙江一帶的人。
明滅:忽明忽暗。
向天橫:遮蔽天空。橫,遮蔽。
」勢拔「句:山勢高過五嶽,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嶽,指東岳泰山、西嶽華(huà)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四萬八千丈:一作「一萬八千丈」。
」對此「句:對著天姥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東南一樣。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顯得低多了。
因:依據。之:指代前邊越人的話。
鏡湖:又名鑒湖,在浙江紹興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謝公:指南朝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游山。游天姥山時,他曾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
淥(lù):清。
清:這里是凄清的意思。
謝公屐(jī):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備有一種特製的木屐,屐底裝有活動的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帶子,形狀像拖鞋。
青雲梯:指直上雲霄的山路。
半壁見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
天雞: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樹叫桃都,樹枝綿延三千里,樹上棲有天雞,每當太陽初升,照到這棵樹上,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都跟著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岩泉殷」。殷(yǐn ),這里用作動詞,震響。
栗:同栗。栗、驚,使動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樣子。
列缺:指閃電。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開: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門扇。訇然,形容聲音很大。
青冥浩盪:青冥,指天空。浩盪,廣闊遠大的樣子。
金銀台:金銀鑄成的宮闕,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雲之君:雲里的神仙。
鸞回車:鸞鳥駕著車。鸞,傳說中的如鳳凰一類的神鳥。回,旋轉,運轉。
恍:恍然,猛然。
覺:醒。
失向來之煙霞: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消失了。向來,原來。煙霞,指前面所寫的仙境。
東流水: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白鹿:傳說神仙或隱士多騎白鹿。須,等待。
摧眉折腰:低頭彎腰。摧眉,即低眉。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李白出翰林之後,其作年一說公元745年(天寶四載),一說公元746年(天寶五載)。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返回東魯(在今山東)家園。之後再度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大約作於李白即將離開東魯南遊吳越之時。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此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詩人運用豐富奇特的想像和大膽誇張的手法,組成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游圖。全詩構思精密,意境雄偉,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其在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筆隨興至,體制解放,堪稱絕世名作。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其時李白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雲梯。
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於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
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㈨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么流行
“喪文化”之所以會流行,一方面來至於社會給予的壓力,另一方爛旅告面也來至於社會媒體部分的不良報道,於是一步步擊潰了部分年輕人的鬥志。
除此之外,現在部分媒體喜歡把個例當作普遍現象寫,於是傳遞給人就是比較喪的思想。比如部分人喜歡走後門,比如努力不如家境好等等,雖然這些是社會上存在的現象,但絕對不是常態,而一旦經過媒體的大肆渲染,就很容易讓一部分人失了鬥志,甚至不能客觀看待自身問題,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出身的不優越。
所以“喪文化”的流行主要還是現在的社會整體把年輕人的人生道路安排得過於死板,很多人在裡面又活不出自我,最後便開始全盤否定擁有的一切。
㈩ 向光而行歌詞
向光而行歌詞:
青春 點燃了皮野 理想的燈
腳步 求索著 遠方的夢
荒原里 光亮的水滴
緩緩涓流成 綠洲的盛開
宇宙中 渺小的塵埃
也能跋涉出 天地的澎湃
迎著光雹隱 追著光
向光而行為熱愛
再跌撞 也要闖
十年一日不更改
眼底帶著熾熱期待 奔赴漫漫山海
就讓汗水作告白
光是指源握廳引心的路牌 並肩繁星大海
閃耀時光的連載
月光 照亮你 平凡的手
穿過 黑夜將 黎明守候
抬起頭 無悔的年華
都融入人海 奮進的時代
熱土上 堅毅的種子
日漸繁盛出 大樹的豐采
迎著光 追著光
歌手早年經歷。
周深祖籍湖南省邵陽市,小時候跟隨父母到貴州省貴陽市定居。在初中時,由於自身嗓音特別,不敢在同學面前唱歌,直到在高中的校園歌唱大賽中獲得冠軍,周深才開始在校園里漸漸有了名氣。一位學長也因此主動找到周深,邀請他演唱自己的原創歌曲《雨後你不見了》,這讓他開始重新找回唱歌的自信。2010年,以「卡布」為網名進入網路語音平台YY唱歌。
高考過後,周深赴烏克蘭求學,起初選擇了醫學專業。學習了一年牙科以後,周深決定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專業,於是轉學到利沃夫國立立謝科音樂科學院學習聲樂。轉學不到四、五個月後,就由於訓練方法不當,聲帶磨損過度患上了聲帶小結,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法才終於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