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釋迦牟尼和達摩是什麼關系
釋迦牟尼和達摩都屬於佛教。釋迦牟尼是佛教的燃喊創立者,達摩通徹大乘佛法。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
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歷段嘩。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擴展內容: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肢行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Ⅱ 佛祖的拼音
佛祖的拼音是[fó zǔ] 。
1.佛與祖師也。佛謂釋尊、祖師為開創一宗派者之稱。佛教各宗派,各有其祖師,世俗或稱祖師為佛祖,誤也。宋、蘇軾〈海州石室〉詩:「今年洗心參佛祖。」
佛教稱修行成道者為佛,開創宗派者為祖師,故稱成佛作祖者為佛祖。 宋 志磐 有《佛祖統紀》五十四卷,詳載 天台宗 的源流。 宋 蘇軾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前年開閣放柳枝,今年洗心歸佛祖。」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蘇黃秦書各有所僻》:「余家收 山谷 所書禪句幾三十餘首,有雲……『自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須鬢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元 宋旡 《答無住和太初韻見寄》:「眼高鉛哪無佛祖,詩癖有山兄。」
2.佛即祖,釋尊為佛教之開祖雹枯也。
3.驚嘆之詞。《江樓夢·第四十一回》:「搖頭吐舌道槐肆碼,我的佛祖。」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Ⅲ 燒香拜佛的講究和忌諱有什麼
燒香拜佛的講究和忌諱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衣冠整潔,舉止有禮
進入寺廟,服裝鞋帽以整潔為宜。不可服裝不整,特別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過分暴露的服裝,也不可濃妝艷抹。入佛如念堂不得吸煙、嚼口香糖,打鬧嬉戲等。
5、其他注意事項
佛堂內不得大聲喧嘩,或躺卧跑跳。有人禮佛,勿從前面過。參拜佛時,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配弊免得他人從你面前而過,打擾你拜佛。拜佛姿勢要庄嚴正確,不可傾斜不正。帶小孩進入寺廟,大人一定要管理好孩子,不可隨意妄為。
Ⅳ 家裡佛像怎麼擺
佛化家庭如何設置佛堂-----慧律法師
身為佛弟子,平時除了常到寺院禮佛、聽經聞法及參與法會共修以外,如果因緣具足,亦可在家中設置佛堂。
(一)家庭佛堂的重要與功用
設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課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幾點殊勝的意義與功用:
1.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設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處,也說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與尊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薩常隨我們左右,給予加被,給予我們依怙,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絕姿2.具有弘法度眾之用:家中有了佛堂,這是非常榮耀的事,若遇到親朋好友來訪時,可以引領參觀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請他們上香禮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機緣詳細解說佛前的庄嚴及法物的名稱和用途,並稱贊諸佛菩薩的功德、佛陀的偉大及信佛的好處等,使其對佛教有初步的認識,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緣成熟時,自能得度。
3.提供課誦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們早晚課誦、禮拜、禪修、研讀經書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煩惱,改變氣質,增長福慧,凈化身心。
4.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於事業或因住家遠離寺院等因素,無法常到寺院共修,則可能會漸漸與三寶疏遠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則時時刻刻與佛同住,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精進不懈。
(二)如何布置家庭佛堂
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簡單、庄嚴為原則。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參考:
1.佛像:供奉於佛堂的中央,大小應與佛堂配合。如:
*1釋迦牟尼佛
*2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葯師佛)
*3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4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5觀世音菩薩
*6地藏王菩薩
*7阿彌陀佛
供奉佛菩薩聖像宜簡單庄嚴,不論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擇一供奉,切忌紛然雜供,有失庄嚴。
2.供器:供桌上可擺設花瓶、燭台、燈台,宜左右對稱;香爐放中間,早晚上香;凈水杯一個或三個,早晨供奉茶水。
3.法器:可准備木魚、大磬(或引磬),敲打時切莫擾亂他人。
4.經書:課誦本可整齊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潔凈庄嚴,亦可收藏,課誦時再請出。假若佛堂有空間,最好能設一個經櫥,凡佛經、佛書、佛教雜志等,都可陳設其中,供人閱讀。
此外,供桌前面圍上桌圍,掛上庄嚴布,供桌兩旁亦可掛幢幡,佛前可置拜墊,以利禮拜或課誦用。
5.佛堂對聯(參考用)
(1)橫批:萬德庄嚴(2)橫批:蓮池海會
右:行持要向歲寒操右:人天缺陷不念彌陀更念誰
左:修養須從塵事煉左:吾佛慈悲廣度眾生當度我
(3)橫批:智能如海(4)橫批:佛光普照
右:蓮花座下禮能仁右: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左:貝葉行間修福慧左: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5)橫批:佛光普照
右:凈土蓮花已待君
左:家庭親屬皆歸佛
(三)設置佛堂注意事項
家中欲設置佛堂或已經設立佛堂,應注意下列事項:
1.設立佛堂時,只要選擇一間清潔干凈、光線充足、安靜不吵鬧之處即可,不一定講求富麗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虔誠、恭敬的心。
2.如與家人或同事、同學等共住一處時,應徵得大家同意,始可設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時,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於課誦時請出,課誦後再收藏,不宜勉強設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擾。
3.設立佛堂不須特別選擇吉日吉時,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誠敬,則「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4.供奉佛菩薩聖像可用紙繪、木刻、銅鑄等,只要大猛宏鎮小式樣庄嚴,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5.有佛桌者,可擺設法器、花瓶、燭台(或電燈燈台)、香爐、凈水杯、供果盤等,物品可增可減,只要對稱、庄嚴即可。
6.佛像左邊或右邊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7.家中有人往生,佛像無須遮蔽。
8.佛堂不可借作扶乩問卜之用。
(四)家庭佛堂的禮儀
家中既已設立佛堂,應視同在寺院的殿堂,應遵守佛堂的禮儀:
1.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椅、經書、花香燭果等供品,皆應整齊有序。
2.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換。凡遇佛菩薩的紀念日時,得准備供飯素菜供養。
3.最好每天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早上可上枝粗供水),日日不輟,持之以恆。
4.佛堂、供桌、香爐、燭台,應常常清理打掃,以保持佛堂的清凈庄嚴。
5.清理佛堂、佛桌時,應有專用的布、水桶等,不可與他處共享清掃用具。
6.佛堂乃清凈庄嚴之處,為禮拜、課誦、禪修、研讀經書之修持用,不宜於中嬉鬧談笑、宴客飲食等,以免有失對佛菩薩的恭敬。
7.外出前、回家時,應到佛前禮拜,如同向家中父母長輩稟告、請安,以示對佛菩薩的感謝、恭敬、繫念之心。
8.佛堂內應保持光線明亮。外出前,應將油燈、香燭之火熄滅,以保安全。
9.法器乃龍天耳目,課誦時欲司犍槌,亦當如法,聲音宜小,以免干擾左鄰右舍或家人,引起他人反感。
Ⅳ 元宵節是佛教的節日嗎
元宵節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太一神祭祀起源說、佛教起源說、道教起源說。
佛教起源說:東漢明帝敬佛
據《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記載:若有眾生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智能;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能明;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於黑闇之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盤。
六祖惠能橡悉賣曾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燈象徵著光明,能破暗。
故佛教中常用燈來比喻用佛法智慧破除無明煩惱,傳燈、供燈也是大眾供養諸佛菩薩及諸天神明、祈福求慧的重要方式之一。
Ⅵ 浴佛節是給哪個佛沐浴呢
四月初八是浴佛節。浴佛節是我國古代受印度佛教影響而形成的一個盛大節日。浴佛中的佛是指佛祖釋迦牟尼。
總結:浴佛活動都是在寺廟里舉行的,僧人用小勺舀水澆灌佛像,完成浴佛儀式。
浴佛用的水有多種,有人用香熬的五色水,有人用香湯。香湯是指加葯的糖水。北宋時還出現了浴佛的機械裝置。
浴佛節這天,人們會聚集在開封的相國寺參觀浴佛儀式。僧人們拿出一個金盤和一尊佛像,佛像里有機械裝置,可以沿著金盤四周行走七步;另外還有九條會自動噴水的龍,升洞洞噴出水來給佛像沐浴,金盤水滿,噴水就會自動停止。工匠的技藝令人們嘆為觀止。
Ⅶ 玉帝誕辰時,老君送仙丹,鎮元子送人參果,如來送啥
我覺得按西天如來佛的地位並不需要送玉帝禮物,只要來參加就可以了。西天沒有蟠桃,也沒有人參果,而且西天佛祖如來也不煉丹,所以也不是如來不想給玉帝禮物,實在是西天沒有什麼禮物可以送給玉帝的。
而且如來是屬於佛教的神,玉帝是屬於道教的神,他們是兩個不相乾的教派,佛教生活比較清苦鬧雹,拿不出什麼東西來送給玉帝,唯一有的就是佛教的經文。但是玉帝又是道教,這些經文對他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
我覺得如來如果想送禮物,可以在玉帝誕辰的時候滿足玉帝的一個願望,因為如來是四海八荒九州大地之內,法力最高的一位神,所以他有這個能力來滿足玉帝的任何願望。可以想像一下,玉帝過生日的時候,把仙丹當做蛋糕,把人參果當做蠟燭,然後合起雙手對著如來佛許了一個願,這卜宏個情景是不是跟我們過生日的時候比較像?
唯一不同的就是如來佛可以滿足玉皇大帝的願望液弊帆,而我們的願望要靠我們自己努力去實現。
Ⅷ 麻煩問下這個半佛半魔這個圖片叫什麼
這是參佛的最高境界,不知生哪知死,不知魔怎成佛? 事情是無法絕對的,有人說過陰陽不矛盾,而是相依而生的道理。追求成為一個純粹的好人,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值得追求的。 人要有一點壞才能成為大好人。我們不是不夠好,而是不會壞,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短視心軟」。當然反之亦然,大壞人有時看上去也像個大好人似的。不用擔心無法分辨,是佛是魔,看你是誰。
Ⅸ 旅遊時參觀古寺廟,除了燒香拜佛之外,還應該看什麼
有不少的網友都特別的喜歡去古寺廟進行遊玩和觀賞,一般情況下他們也是會選擇去古寺廟燒香拜佛。這樣也能夠祈禱自己的家人幸福平安,還能夠請求菩薩保佑他們在事業和身體方面順順利利。希望每一位遊客再去古寺廟燒香拜佛之後也可以選擇旅遊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還應該觀賞一下古寺廟里的建築物。這樣也是非常好的事情,還能夠讓自己對古寺廟有一個全方位的認知和觀賞。
燒香拜佛之後去遊玩大家去古寺廟也是為了祈求自己的生活和事業能夠更加順利平安,所以說不少的人匆匆忙忙的去寺廟祈福完之後都會選擇離開,這樣也會讓自己感覺到非常的匆忙。所以說大家也是應該提前選擇好時間去古寺廟,在燒香拜佛之後去當地的著名風景區遊玩一番。這樣也能夠讓自己感覺到非常的幸福,畢竟古寺廟旁邊的一些建叢搜築和風景都是非常好的。
Ⅹ 如何用頭像和昵稱區分年齡段
首先要說明這個依據不一定適合每個人。還要排除一些還有一個公司QQ號。
0-12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都是幼稚的小孩子,頭像會選擇動畫片里的動畫人物,比如米老鼠,芭比娃娃,多啦誒夢等等。也會在父母幫助下將頭像換成自己的照片,自拍或者是景區合照。有時也會有小動物的頭像。同樣他們的昵稱也多會融入動畫元素。有些孩子還會用自己名字或者小名做昵稱。
中老年人多數是自己的照片做頭像,或者是兒女,照片來源都很簡單。他們的昵稱也中規中矩多是關於生活態度活著生活狀態的,比如笑對人生,自然自得,一路平安等,還有就是用自己的名字做昵稱,或者朋友對自己的稱呼,其實他們的昵稱或者頭像是最容易辨別的。
除了以上,還有一些人不暴露自己心思,他們可能少年老成,可能故意掩飾自己,對於這些人我們就不能簡單通過昵稱和頭像來判斷年齡了,與他們交流是最好的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