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粑粑是不是網路語言
粑粑是方言,指的是餅類食物,是江西和昆明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大理地區及萍鄉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製作方法眾多,風味各異,十分美味。
官渡粑粑由面烘烤而成,里猜雹面有著豆沙、芝麻、糊麻、酥子、花生、椒鹽、包穀、核桃等磨細果仁與白糖混合為餡。吃起來松軟香甜,是昆明人早兆搏很愛吃的一種美食。
(1)粑粑媽媽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1、香艾一般長得比較矮小,生草有香氣,如果實在找不到艾菜,可以用蒿子桿代替。艾葉一定要長時間浸泡,這樣製作出來的艾粑粑才不會苦。
2、艾菜越多越好吃,糯米粉根據個人口味適量調整。
3、花生或芝麻餡可以搭配艾菜清新的口感,也可以用豆沙餡或鹹味餡
4、艾粑粑比較軟,也容易粘鍋,所以最好鋪在葉子上蒸熟,如果放在盤里,則需要在盤底抹油,涼透了才能取出,否則易散。
2. 爸爸帶著媽媽和五個孩子的卡通圖片,p的最好,必給高分.
我盡力了,說實話你這要求真難....要是不滿意我也沒法啦
3. 粑粑麻麻
一、粑粑麻麻胡行沒指爸爸媽媽。
二、在微信上,網路上看到有人用粑粑 、 麻麻稱呼爸爸、媽媽。
例句
1.四月好天氣,粑粑麻麻帶小朋友一起來看電影吧!
2.話說褲納十一國帶褲慶節也不遠了,各位粑粑麻麻可能也有計劃出去玩了吧。
4. 母親的懷里怎麼畫
母親的懷里怎麼畫介紹如祥森下:
第一步,我們來畫卡通媽媽的頭部,是戴著頭巾的輪廓。
第二步,我們來畫卡通美女媽媽的面部表情,是側臉。
母親節感恩簡短話語:
1、 春意盎然前行,寸草春暉滿情。明月朝陽輝映,難忘守護身影。成長路上泥濘,銘記關懷豐盈。溪水清澈如鏡,母愛深沉似鼎。母親節到了, 願母親青春永駐,笑口常看。
2、 是你,十月懷胎給了我生命;是你,多年辛苦哺育我成人;是你,在我困難時給我溫暖的擁抱;是你,在我成功時和我共同分享喜悅。媽媽,我愛你。母親節到了,祝你幸福安康!
3、 歲月有春夏秋冬,母愛卻四季如春;天氣有風雨雷電,母愛卻永遠燦爛;世事有悲歡聚散,母愛卻從不改變;人間有陰晴冷暖,母愛卻一直溫暖。母愛簡單,始終如一,默默關懷,悄悄關注;母愛偉大,不求回報,潺潺流淌,綿綿不斷。母親節,願碼鍵親愛的媽媽多保重,幸福快樂!
4、 燭光里的媽媽,你是兒的牽掛,無論天涯海角,心裡放心不下,昔日為子操勞,今朝滿頭白發,願母身體康健,平安永遠伴她。祝母親節快樂!
5. 有沒有一家三口的頭像,最好是卡通的,三張分開的,爸爸,媽媽和女兒的。謝謝!
卡通頭像,蠟筆小新的一家就很可愛。
1、媽媽的頭像。
(5)粑粑媽媽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頭像一家四口的簡介。
野原新之助,幼稚園的學生。5歲。B型。昵稱小新。就讀動感幼稚園的向日葵小班。個性熱情、迂迴、口無遮攔、早熟、不太積極、容易吃醋,老是不專心聽人說話,做事常搞不清楚狀況。
加上行事風格總是超越一般人的邏輯,使得他的所做所為有時成了笑點,平時喜歡睡覺、吃零食、畫漫畫、唱歌,不愛整理房間,還常常把玩具丟得滿房間都是。
小新的父親,身高180公分,通常為男配角,但在部分單元是主角。出生在秋田縣大麴市。
雙葉商社營業部課長,以工作認真聞名,算是位優秀的幹部,對下屬相當照顧。廣志個性平時尚稱沉穩,但有時也表現出情緒化一面,尤其是被噪音干擾或是工作壓力大的時候。
且部分以廣志為主角的單元就是以他情緒化反應為笑點。待人方面尚稱誠懇但較以直待人。
野原美冴小新的母親。身高159.2cm、體重52kg專業家庭主婦。出生在熊本縣阿蘇市。29歲,原姓:小山。老沉迷於20歲時的事,使得她對身材十分地要求,卻因為不愛運動而體重總是降不下來。
6. 需要找一張一家3口的卡通圖片,爸爸媽媽女兒。需要唯美的高清圖。謝謝了
這張很有愛的~
7. 為什麼大部分的幼兒園小朋友都不在幼兒園解大便
大部分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有這個現象。很多家長都反映,接孩子放學時問孩子,需要去衛生間嗎?「不用!」結果剛出教室,還沒出學校呢,小朋友們急急忙忙說:「我要拉粑粑。」讓孩子返回教室去,孩子千百個不願意,一定要到學校的公廁去解決問題。
我還特意去問過幼兒園老師,「好像小朋友們都不愛在學校里拉臭臭啊?」老師回復:「是嗎?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上廁所。」所以斷了從老師那裡尋找原因的心。
從我的觀察,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臭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自己擦不好PP。現在的孩子都愛干凈,去上廁所,老師要照顧的孩子太多,精力有限,基本上不太會給孩子處理這些私事。即使有的老師去幫忙,但是通常都不會像家長一樣做到及時反映,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等很久,才能得到老師的幫助。自然而然的,為了避免麻煩,孩子就不願意在班上拉臭了。
第二,可能會被同學笑。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幼兒園的廁所一般都設在教室里,空間不會太大,位置也有限,當小朋友們去廁所時,都是排隊一起進去的,也因此,如果有小朋友在廁所里拉臭,其他的孩子都能知道,或者是氣味、或者是用的時間過長,孩子們無心的幾句議論,就可能會使同樣是孩子的拉臭臭的同學受到 情感 上的傷害。
第三,對老師的敬畏。孩子對於老師都有天然的敬畏,如果老師再幫助孩子處理這些私事上,有一些情緒的話,即使嘴上不說,敏感的孩子也會有所覺察。
上述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關鍵的關鍵是家長們要想辦法解決孩子不敢在學校拉臭的問題。從自身經驗看,可能的操作方案有兩個:
一是,在家裡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教會孩子自己處理這些私事。當然每個孩子的節奏不一樣,有點孩子學的很快,有的孩子就覺得比較吃力,這個家長急不得,慢慢引導。
告訴孩子如果肚子不舒服,需要上廁所,一定要勇敢的去,老師不會因此而不喜歡你,同學們也不會笑你,他們說「臭」,其實只是一種玩鬧,並沒有嘲笑你的意思,其他同學要拉臭,一樣是臭臭的,沒必要覺得不好意思。
二是,盡量調整孩子的生物鍾,幫助孩子避免這些尷尬。比如早上可以早點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喝杯溫開水,培養孩子早上拉臭的習慣。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清晨孩子能將肚子排空,那麼一天都會過的很舒服。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拉臭習慣已經建立很好的認知,也可以和老師溝通,請老師在固定時間詢問一下孩子,是否需要去上廁所,通常情況下,如果老師單獨詢問,膽大一點的孩子是會去的。
確實是,大多數孩子在幼兒園都不拉大便,而是留到家裡,我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有時候到家進門就直接進衛生間大便,好像要拉到褲子里一樣緊張。幾次我都跟孩子說,要是在幼兒園大便老師可以幫忙擦屁屁的,盡管放心的大就好了,老師不會說的。可能是那時候孩子小,也說不出為什麼不在幼兒園大便。可能上了這幾年幼兒園,總共不超過3次在幼兒園大便的,到後來她大些了,有時候聊天會說道這個問題,我也才斷斷續續的總結了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的原因。
大概就是這樣幾點原因,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我也是根據自己孩子總結的,大多數孩子應該都差不多的,供題主參考。
是啊,我女兒從去年9月份上幼兒園到現在,從沒有在幼兒園解過大便。也問過身邊好多人,都說自己孩子幾乎不在幼兒園解大便。看來這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了。我也問過女兒,為什麼不在幼兒園拉臭臭,她也說不大清楚,說反正就是不想。通過我觀察了解,我覺得小朋友不在幼兒園解大便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內心緊張
好多小朋友剛上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心情上比較緊張,有的連話都不願意說,更別說在幼兒園里解大便了。所以總有一些小朋友剛去幼兒園每天都會尿褲子啊什麼的,而平時在家裡早都不尿褲子了,這都是孩子在幼兒園里比較緊張所造成的。
蹲不住
因為女兒在家坐她自己的小馬桶上解手,經常邊解手邊玩,而幼兒園里的那個是蹲坑,平時小便也就蹲那麼一兩分鍾,如果大便就不行了,她根本蹲不了那麼久,索性憋著不上了。
小朋友多
幼兒園里一個班幾十個小朋友,但一共才四個蹲坑,每次都要排隊上廁所。前邊的還沒上完,後邊一大堆人還在催促快點上,你說誰還能蹲得住?本來可能有點便意被這么一喊,也就沒有了。
不會擦屁股
幼兒園里好多孩子解完大便還不會自己擦屁股,在家都是大人給擦的,而在幼兒園里,就得要老師幫忙來擦了。一是覺得不好意思叫老師幫忙擦,二是不敢叫老師幫忙擦,索性能憋就憋著,不上了。其實大多數老師還是會給幫忙擦的。
所以,有了這些因素,小朋友們就不願在幼兒園裡面解大便了。久而久之,就也養成了習慣了。
首先解大便這個事情,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需要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解出來。不信,一出去 旅遊 就原形畢露,有的人出去玩3天都不解一次大便。我在高中軍訓時甚至遇到5天沒解大便的同學,據說一回家就拉了。
孩子在幼兒園肯定不如在家放鬆,那麼解不出大便就特別正常,這是其一。
其二,有的孩子小班時在幼兒園有尿褲子甚至拉在褲子上的經歷。這很正常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但是有的老師在給換褲子時會抱怨,她可能並不是起義不滿或埋怨孩子,但是孩子聽到了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在幼兒園大便是不好的,不被老師喜歡的行為。因為是心理層面,所以他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就不在幼兒園大便了。
最後,有的幼兒園是開放式廁所,男女共用。有的小孩會嘲笑別的孩子解大便臭,甚至有個別調皮的孩子會蹲下來觀察別的孩子解大便。這種經驗肯定會讓孩子不愉快,造成解大便心理障礙的。
我女兒在上小班的時候很少在幼兒園解大便,經常都是放學之後回到家才解大便。
我問她:「你在幼兒園拉過粑粑嗎?」她說:「沒有。我不在幼兒園拉粑粑。」我繼續問:「為什麼呢?」她回答:「把廁所弄臟了,老師會說的,我擦不幹凈。」我說:「原來是這樣啊。如果你自己學會擦屁屁,不弄臟廁所,老師就不會說你啦。」
上幼兒園之前,女兒解小便,會自己擦屁屁,但每次解大便,都是叫我或者奶奶給她擦。上幼兒園之後,她就不敢在幼兒園解大便,怕老師說她。所以,我開始訓練她解大便之後自己擦屁屁,她也挺樂意的,擦完之後,還讓我檢查一下,擦乾凈了沒有。
孩子上幼兒園都有個適應的過程,新的環境會讓孩子緊張,而且,幼兒園的各項活動都是規定了時間的,孩子會根據這些要求調整自己大小便的時間。
等孩子適應了新的環境和作息時間,自己學會解大便之後擦屁屁,孩子就會在幼兒園解大便了。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確實有不少孩子幾乎不在幼兒園里拉粑粑,有的家長很奇怪,甚至懷疑是不是老師不讓小朋友在幼兒園拉粑粑?
其實每天在幼兒園拉粑粑的孩子還是有的。 因為我孩子也正是上幼兒園的時候,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有不少在幼兒園從教育工作的朋友,這個問題我也問過她們,孩子在幼兒園不管是小便還是大便,老師肯定都會允許的,在課休時間老師還會詢問小朋友有需要上廁所的沒有。對於比較小的孩子,拉完粑粑老師也會幫忙擦屁股。
因為我家孩子兩歲就上幼兒園,剛去幼兒園是有些不習慣,上廁所小便後老師還會細心的幫他穿好褲子。現在幼兒園老師都是需要有專業培訓才可以上崗就業,相信大部分的老師都會具備應有的職業素養的。
因此孩子不愛在幼兒園上廁所並不是老師或者學校的原因。
生物鍾的原因 :我家孩子基本也沒在幼兒園拉粑粑,主要因為他都是習慣早上起床和晚上吃完晚飯後拉粑粑,錯開了上學時間,因此沒有來學習拉粑粑,不是孩子也是這個原因。
心理原因 :一般我們拉粑粑都是出於比較放鬆的狀態,我們大人有時候出差到不熟悉的地方,也可能會有便秘現象,因為在不熟悉的地方,容易「沒有感覺」,而孩子們對環境的適應力比較差,不僅會有認床的情況,因為習慣了在家拉粑粑,在學校的廁所容易不習慣,拉不出來。
事實上,不僅是孩子,大多數的成年人多數時間也是會選擇在自己家中上大號,因為在家裡會更習慣和放鬆,所以孩子們也會更喜歡回家拉粑粑。
因此並不是幼兒園不好的原因,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如果在學校需要拉粑粑,可以及時和老師說,在學校上廁所。
我家的寶貝疙瘩,在幼兒園也極少極少在幼兒園大便。
小班的時候問她 ,她說:「不會擦屁屁。」
我說:「找老師幫忙呀!」
她說:「不敢找。」(我家的有些靦腆。)
唉,那就憋著吧。(無奈)
到了大班問她 ,咋還不在幼兒園大便?
她說:「哪有時間呀,老師給上廁所的時間就那點,還要一大群人排隊去,能撒個尿就不錯了。」
她又說:「還有就是,上廁所時,我不一定想拉粑粑,想拉粑粑時,我們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做 游戲 ,忙著玩著,就忘了。」
唉,那還是憋著吧。
也就是因為不能在幼兒園隨心所欲的便便,搞得寶貝疙瘩那段時間經常便秘,馬桶經常堵。
我能做的,也就是,每天督促她去廁所蹲一蹲。想辦法幫她減少些便便時的痛苦。
如今,上學了,她也不怎麼在學校便便,因為,沒時間,還沒等你拉完,就打上課鈴了。上課遲到可是要挨老師批評的。不過,在家的時間多了,在學校拉不拉,倒也沒太大影響。也不便秘了,幾乎每天都便便。
這個應該是困擾很多父母的一個問題。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只有幼兒園讓孩子感覺到足夠安全,孩子會很放鬆的在幼兒園拉臭臭,我曾經對此深信不疑,在我女兒上了幼兒園又半年了,她某天跟我說她在幼兒園拉了臭臭了,我真的想開香檳慶祝了,可是沒過幾天又恢復原樣了。後來,跟她溝通了很多次,可是她都不願意在幼兒園裡面拉臭臭。我自己是總結了以下這些原因:
1.不安全感。這會發生在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因為對環境還不夠熟悉,而拉臭臭是一件在很放鬆的狀態下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沒有辦法完成。
2.貪玩。 我問過很多次我女兒,她都是說,因為我擔心我去了廁所,出來玩的時間就不夠了,又或者是,我正跟小朋友在玩得開心著呢,不想花時間去拉臭臭。
3.跟老師不夠熟悉。我們在換了幼兒園以後,依然不在幼兒園裡面拉臭臭,剛開始我以為因為還在適應期,後來,她回來說,我覺得幼兒園得馬桶太冷了,我真得拉不出來。她也說,她不敢跟老師說,讓老師幫她擦屁股,她覺得她自己擦的不夠干凈。
針對這個情況,我也一直是在尋找辦法,想鍛煉她自己去擦屁股,可是她一直都比較不情願,所以,我們目前也是回家以後才拉的。如果能讓孩子想拉的時候在幼兒園裡面解決,那就是最好的了。而我也曾經拿這個問題跟老師進行過很多次的溝通,老師都是說只要孩子又需要,她們一定會幫孩子擦屁股的。我也一直鼓勵孩子,讓她勇敢跟老師說,但好像目前還沒有太大的進展,只能說,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努力啊。
如廁這件小事,對於很多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卻是一件「大事」。
9月入園的乖乖慢慢接受了上幼兒園這件事,可還是嫌棄幼兒園的廁所,不肯解小便,經常憋尿憋到尿褲子。媽媽去接他時,總能從老師手中接過一兩條換下的濕內褲。
鄰居小虎的問題也很崩潰,小虎已經上中班了,但從沒有在幼兒園廁所里排過大便,他說粑粑很臭,擔心老師嫌棄他。這樣就導致現在的小虎習慣性便秘,經常三四天拉不出粑粑,在馬桶上急得直哭。
乖乖媽和小虎媽跟我說孩子如廁這件事時,特別焦慮、苦惱,乖乖媽說自己在網上查了下,發現憋著不上廁所對孩子特別不好,容易加重孩子腎臟的負擔、造成腸胃功能紊亂,還極易導致孩子出現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上廁所這樣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怎麼到了上幼兒園的孩子身上就出問題了呢?
1 幼兒園環境陌生沒有安全感
9月開學季,很多新小班的孩子離開家庭這個熟悉的環境,進入到相對陌生的幼兒園內,都會出現入園焦慮的情況,突出表現為哭鬧、拒睡拒吃、煩躁不安等,從始至終不上廁所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有的孩子為了憋尿,甚至一整天都忍住口渴,不喝水。
2 如廁習慣無法延續
孩子在家養成的上獨立衛生間、蹲馬桶的如廁習慣,在部分幼兒園里不能實現,比如,因空間限制,幼兒園無法保證獨立衛生間設計,只能為孩子提供開放式公廁;出於衛生消毒角度考慮,幼兒園採用蹲位式廁所而非馬桶等。一部分適應能力較弱的孩子,不能很快地融入到新的如廁環境中去,就會出現不願意上廁所的問題。
3 害怕老師嫌棄,小夥伴嘲笑
有的孩子內心敏感,平日里生怕自己哪裡做的不好,被父母、老師或小夥伴不喜歡了,所以凡事小心翼翼。特別是新小班的孩子,他們自理能力較弱,如廁需要老師幫忙,但因擔心老師嫌棄大小便臟臭,擔心小朋友嘲笑自己不會上廁所,而不願意如廁,經常性地憋尿,憋大便。
4 玩樂時特別專注,忘了如廁
物理學家牛頓醉心於實驗,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來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開玩笑,把傭人給牛頓准備的午飯都吃了,然後走了。待牛頓終於從實驗室出來,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地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後又鑽進了實驗室。很多專注力特別強的孩子也一樣,他們在 游戲 中和其他小朋友正玩得興高采烈,一分鍾也不願意離去,因此就抑制著自己的尿意、便意,甚至忘了上廁所這回事。
5 孩子害羞,不愛表達
一部分孩子天性比較害羞,即使想上廁所也不太願意舉手跟老師講,因此他們只好自己憋著,很多時候憋不住就拉在了褲子里,不但容易感冒,還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譏笑,長此以往影響孩子的心理 健康 ,不利於他們的自信成長。
由於幼兒的身心發育情況和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在幼兒園的如廁環節中,部分孩子會出現不願意上廁所的情況。那麼,作為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重要部分,如廁環節幼師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呢?
1.在瓷磚的牆上或馬桶蓋上,貼上孩子比較熟悉、有趣的卡通圖片,讓衛生間變得像家一樣溫馨。
2.教師可以每隔兩小時提醒孩子進行如廁,針對特別膽小、內向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孩子,應多觀察、多提醒、多給予幫助。
3.在廁所里播放孩子熟悉、喜歡的樂曲,緩解孩子如廁的緊張心理,並逐步養成獨立如廁的良好習慣。
4.在蹲位正面的隔板上安裝小把手,使孩子有安全感,在把手上纏繞柔軟、好看的棉布,使孩子蹲著如廁時更加舒適。
5.教師可以在女廁便池兩側合適的位置貼上「小腳丫」,孩子如廁時就可以調整蹲立的位置,避免將大小便弄在池外;在男廁的便池裡貼上小花,當男生如廁時,老師可鼓勵男孩給小花澆澆水,使小便有個弧度而避免小便弄濕褲子。
6.對於弄濕褲子的孩子,不能埋怨或批評,應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並及時更換褲子。
7.記錄下孩子在園一天的如廁情況,如遇異常,應及時反饋給保健醫生和孩子的家長。
家長面對孩子在園不上廁所的問題,也不用緊張,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幫助孩子盡快自主如廁啦——
2.哪有不尿褲子的孩子呢?對孩子尿褲子的行為,家長應全心全意地接納,告訴他們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這樣尷尬的經歷,絕對不能有打罵、威脅等舉動,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做錯事,很無能。
3.教孩子及時表達尿意、便意。作為父母,讓孩子知道,大小便是很正常的要求,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應鼓勵孩子大膽地告訴老師。
4.給孩子穿便於穿脫的褲子。有些孩子經常會憋得忍不住了才想起去廁所,如果褲子穿脫不便,就很容易使孩子陷入困境。
5.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告訴老師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希望老師提供幫助,特別在孩子還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時候,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和指導。
6.新小班的孩子家長可事先了解一下,幼兒園是使用小馬桶還是蹲位,最好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廁所里看一看,告訴他這和家裡的衛生間有什麼不同,該如何使用,甚至可以讓孩子體驗一次,消除陌生感。
7.給孩子讀一些與如廁相關的繪本,比如《是誰嗯嗯在我頭上》《便便去旅行》《我的神奇馬桶》等。通過這些輕松愉快、富於童趣的故事,讓孩子明白大小便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每個人都要大小便,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幼兒園,想大小便的時候隨時可以去。
小朋友們不在幼兒園解大便,確實是一個普遍問題。我家孩子在學校也是這個情況,從來不在學校大解。這個事情,讓我也很無奈。
孩子本來大便就不大好,不能做到每天一次,後來也是了解到在學校從來不解大便,更是心疼孩子。問了周圍一些小朋友,也大都如此。總結一下,大都因為孩子們沒有那個習慣吧,大多時間在做 游戲 ,上課。有一點下課時間,又大多一起上廁所尿尿,不會有單個孩子蹲在那裡解大便。因為會引來別的小淘氣男生的嘲笑臭臭之類的,再說叫老師來擦屁股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老師表現出不耐煩或有些厭惡表情時,孩子敏感的小心理,更不容易接受。孩子在緊張狀態下,是影響解大便的。所以有些孩子情願憋著,也不要在幼兒園解大便了。
8. 動漫媽媽怎麼畫
1,首先,我們畫卡通媽媽的臉部輪廓和眼睛。
一部成功的動畫作品往往離不開出色的角色造型,而角色造型又離不開強硬的手繪功夫。人物是動畫故事開展的重要元素,當動畫故事腳本確定下來後,角色設計師就著手動畫人物造型設計。根據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設計出相應的角色配凳。
手繪從靈感出發,也一定要堅持靈感來源,勤動手,一有好的想法、設計理念或是造型的第一感覺時就要迅速抓住這一構思付諸於行動,讓手動起來,及時地記錄下當時的靈感。
9. 養娃段位高不高,看媽媽微信頭像就知道,哈哈哈哈哈
作者 | 青湘子
想知道一個女人生沒生娃,
不要看她爛老岩的長相,要看的朋友圈和微信頭像。
沒生孩子前,女人的微信頭像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文藝,各有各的卡哇伊,各有各的憂郁。
生了孩子後的一兩年內,微信頭像不可避免地畫風突變,彌漫著屎尿屁的氣息。
朋友們打眼一看:
哦,很好,她也生了。
但是,就像娃會長大,媽媽的微信頭像也在不斷進化。
如果你也有個娃,快看下自己進化到哪個段位了吧!
倔強青銅階段
0-3歲:頭像不放娃,渾身癢擦擦
一個女人有三樣東西是藏不住的:
窮、咳嗽,以及當媽。
生娃是對一個女人潛在母性的精準榨取:
不管多麼文藝小蘿莉,一生娃全方位充滿屎尿屁氣息。
首先淪陷的社交軟體,就是微信。
不但朋友圈每天360度曬娃,一周足足曬夠七天,微信頭像也被娃的各種萌照侵佔。
在生了娃的頭一兩年裡,微信頭像都不可避免地做到過全國統一:
娃的照片;
自己跟娃的合照;
一家三口的手交疊在一起的合照。
很能理解,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娃的1-3個月,一天一個樣,你說不曬哪天合適?
「三翻六坐七八爬」,每次成長都是對媽辛苦的獎賞,不換個頭像哪心甘?
朋友去年生了娃,一度想把頭像換成孩子各個時期的照片,但又想保持職場獨立女性的形象。
忍啊忍,忍得很辛苦。
有天夜裡,實在忍不了了,半夜12點多把頭像換成娃啃大蘋果的照片,黑夜中喜滋滋欣賞一番,心滿意足睡覺去。
第二天早晨7點,又悄悄地換了回來。
好傢伙,當媽不曬娃,就像身上癢了不去撓,誰忍得了?
氣質白銀階段
幼兒園:娃千嬌百媚,不曬娃後悔
這個階段的老母親不再只沉迷於娃的「美貌」,而對娃的才華頂禮膜拜。
娃展現出來的每一個藝術小火花、小噼啪,都要被當媽的捕捉下。
一幅塗鴉、一張小畫,一個折紙,都能成為老母親的頭像素材。
我閨蜜之前用過一個頭像,灰不灰、黃不黃的,我尋思這是個啥東西嘛,特別像幾條消化不良的粑粑。
她氣急敗壞地反駁,這是我兒子的泥塑作品珊瑚,泥塑好吧?
你看是不是特別有抽象藝術派那個范兒?
老師也說他特有天賦,可以好好培養,巴拉巴拉……
這階段當媽的都有一種自信:
不管娃弄的是個啥,都感覺他日含燃後能走進藝術殿堂。
微信頭像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孩子的塗鴉、泥塑、陶藝、輕粘土、橡皮泥、積木、折紙、剪紙……
我閨女4歲的時候第一次畫了媽媽,那不羈的線條,那狂浪的頭發,那歪斜的五官……別說,仔細瞅瞅,還真有0.0001%的像我。
我對著娃又誇又親,興沖沖地發了朋友圈「女兒的大作」,又喜滋滋地設置成了自己的頭像。
娃爹忍不住問,你這個頭像是閨女畫的嗎?畫的是鬼嗎?
我讓他滾一邊去!沒文化,真可怕。
沒聽畢加索說嗎,人家花了一輩子學習怎麼像兒童一樣畫畫。
這是藝術,藝術,懂嗎?
我們的娃畫的是畫嗎?捏的是泥嗎?碼的是積木嗎?剪的是紙嗎?
不是飢御!
是天,是光,是希望,是天才的靈感乍現,是天賦的熠熠發光,更是當媽的無上榮耀。
再大一點,娃的興趣班上得如火如荼,才藝全面開花。
一個個能說會道,小嘴巴還特別甜,當媽的幸福感飆升。
不但朋友圈發得多,微信頭像換得也夠勤吶!
騎馬的、射箭的、跆拳道的、跳舞的、彈鋼琴的、練架子鼓的……
娃熊熊燃燒著的人民幣,怎麼也得在微信頭像上留下點痕跡。
幾乎所有當媽的,都在娃的這個年齡段自信心爆棚:
吾家有娃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才藝一展百媚生,別家孩子無顏色。
期間,微信頭像再穿插點帶娃四處旅行的照片,什麼三亞的椰林,泰國的雞蛋花,日本的迪士尼,紐西蘭的跳傘……
嚯,一個積極向上、五講四美、品學兼優、家底豐厚的家庭冉冉升起。
我們展現的是當爹媽的那點小虛榮心嗎?
當然不是!
娃的學習要鼓勵,爹媽雞娃要激勵。
這一切的背後分明是打工和搬磚的動力,是為娃主子不停賺錢的驅動力。
再說了,要一不小心在萬能的朋友圈嘎個好親家,那二十年後不就省老鼻子力氣了嗎!
尊貴黃金階段
剛上小學:孩子有目標,頭像有使命
這個階段的中年媽媽,境遇和心情普遍比較復雜。
娃一上小學,又會掀起一輪母愛小高潮:
初為小學生之母,難掩內心的喜悅與幸福。
除了朋友圈裡曬買練習冊、包書皮、送娃入學、戴上紅領巾等儀式感時刻,微信頭像也有了點儀式感。
尤其一入家長群,再「狂浪」的家長也變「正經人」。
為給老師留個好印象,再不羈的家長也要裝裝樣。
陰郁灰暗的頭像不要,換上娃的一張精修藝術照,先混個臉熟。
非主流的頭像換一款,娃穿著制服參加比賽、參加表演、捧著獎狀獎杯的頭像,更會被老師認為是合作的好對象。
娃一上學,我就把我的頭像,從一隻憨萌能吃的豬,換成了一頭兇悍有力的虎。
不管娃有沒有考上985、211的氣質,當媽的都得有點氣勢。
但到後期,因為輔導作業對親子關系的巨大殺傷力,很多老母親的信仰起了變化:
娃成功不成功不重要了,
自己能不能活著才最重要!
一些老母親開始相信意念的神秘力量,不但在朋友圈反復發送捂著胸口的圖片,配文「咱不氣,咱不氣,氣死無人替」,微信頭像也開始走「佛性路線」。
佛手捻花一笑,不讓內分泌失調。
蓮花水中輕搖,不氣到醫院掛號。
清風明月海邊照,勸自己不爭不怒,心靜如水任他飄……
現在的微信頭像還是頭像嗎?
不,是玄學——
最強王者階段
三年級之後:一切隨緣,愛咋咋滴
娃三年級之後,大多數家長已經認清現實,理智上線。
學霸的媽,沉默是金。
學渣的媽,隱藏內心。
與之相隨的是,娃在媽的朋友圈基本消失,做頭像的資格也基本被擼。
在屎尿屁里摸爬滾打好幾年,現在終於有點時間、有點空閑了,老母親的自我意識也開始覺醒。
天大地大,不必為一個娃把自己累趴。
人生苦短,取悅他人不如討自己的歡。
中年媽媽的微信頭像重回生娃前狀態:
自拍照、文藝圖片、卡通圖片、萌寵圖全面上線。
放自己的靚照: 曾經滄海難為水,打扮一下還很美。
放文藝圖片: 除卻巫山不是雲,文藝青年再上身。
放卡通圖片: 誰還不是外表冷漠、內心溫熱的二次元小可愛呢?
放家裡萌寵照: 這是當媽的自我療愈——輔導作業氣死人,還是貓狗最可心……
當然,有一些媽媽正處於多種段位混打階段,還有些媽媽從來不換微信頭像,在她們眼裡,曬不曬娃,進化不進化,一切都由老母親說了算。
誰的地盤誰作主,當媽有時就得活得有點「虎」。
你看還有些老母親:
一大波孩子正從朋友圈消失,
一大波二胎正在朋友圈崛起。
你現在是幾段選手呢?
—— End ——
10. 爸爸媽媽和我的卡通背影,就像是小孩走在中間,拉著爸爸媽媽的手,注意是背影,人物還是卡通的!拜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