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設置動態頭像
微信動態頭像設置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首先我們需要先准備一個動態圖,並將他移動到微信圖庫中。
② 殲20的特點
四代的機身長度達到 21.30 米,比 F-22 的 18.92 米和 T-50 的 20.40 米都要長,和米格 1.44 的 21.60 米差不多.四代的進氣口在機身兩側,機體本身較寬大,而機尾噴口是緊密並排的,所以可以肯定四代的進氣道有相當程度的彎曲.加上 DSI 的有限遮擋,發動機正面不暴露在直射雷達之下是可以肯定的.四代機身為什麼那麼長現在還不清楚,有幾個猜想: 1、 機內武器艙布置的需要 2、 進氣道設計需要 3、 翼面積和遠距耦合鴨翼的需要 現在還不清楚四代的機內武器艙的大小和分布,但有了那麼長達的機體,機內武器艙的空間應該比較充裕.F-22 也是彎曲進氣道,但 F-22 的總長要短很多,這可能是因為美國的進氣道設計水平和發動機長度的關系,也可能是 F-22 採用固定進氣道,而四代採用可調進氣道. 四代採用了 DSI,用三維復雜曲面的鼓包把進氣中的附面層迎面剖開,然後用壓力梯度頂到進氣口的兩角泄放.不過四代的 DSI 有三個特別的地方,一是不對稱,鼓包的位置偏上,而不像常規 DSI 的對稱設計,這可能是照片不清晰造成的錯覺;二是進氣口側唇口帶有後掠,這是世界上已知 DSI 中絕無僅有的;三是四代的進氣口是可調的,這也是第五代戰斗機中唯一採用可調進氣口的. 成飛一定是世界上 DSI 經驗最豐富的飛機公司了,一口氣設計了三架 DSI 戰斗機:梟龍 04、殲-10B、四代.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馬丁只有 F-35,研究機不能算.成飛在四代上採用這樣特別的 DSI,是有道理的.進氣口設計需要做 3 件事情: 1、 分離附面層,保證干凈氣流進入進氣道 2、 在大迎角下也保證正常進氣 3、 在超音速飛行時把進氣氣流減速到亞音速,並增加壓力,也就是所謂的總壓恢復 四代 DSI 恰好在這三個方面都用最小的折衷做到了.DSI 本來就是用來分離附面層的,DSI 的附面層分離效果好,阻力小,總壓恢復好,但 DSI 只能對一個有限的速度范圍優化,很難做到對很大的速度范圍都高度有效.另外,DSI 的鼓包設計本來就相當復雜,需要考慮三維流場和壓力分布.為了隱身,四代的機頭是菱形截面,進氣口是像 V 形一樣向兩側傾斜,在大迎角下流場更加復雜.為了改善大迎角下進氣口對空氣的「捕捉」效果,進氣口像 F-15 一樣帶一點後掠.為了不給 DSI 設計帶來太大的困擾,後掠沒有 F-15 那麼大.但 V 形機頭下半部的前機身預壓縮能力不足了進氣口後掠不足的缺憾.另外,正因為進氣口後掠,下唇位置靠後,所以鼓包位置偏上,和鼓包剖開造成兩撇「胡須」的下一半的位置正好對上. 四代之前,所有隱身戰斗機都採用固定進氣口.固定進氣口簡單,沒有可動部件,雷達反射特徵小.從 F-22 開始,固定進氣口幾乎成為隱身戰斗機的固有特徵,F-35、T-50 都是固定進氣口.但固定進氣口只能對較小的馬赫數范圍優化,F-16 採用固定進氣口之後,盡管推重比比 F-104 增加了 40%,但最大速度相當,部分原因就是因為 F-16 的固定進氣口是為跨音速格鬥而不是最高速度而優化的,而 F-104 的進氣口是可以通過半錐可調,所以在更大速度范圍內保持最優.在超音速飛行時,進氣口的唇口也造成激波,激波的鋒面好比氣簾,氣流通過激波鋒面的時候得到減速.可調進氣口可以在不同速度下有效地控制激波的形狀和位置,使氣流達到發動機正面的時候為最優速度、最高壓力.不可調進氣口只能在設計速度做到這一點,在其他速度下,要麼氣流速度依然過高,發動機前面幾級壓縮機非但起不到壓縮機的作用,反而變成風車,使氣流減速到亞音速;或者速度過低,大大增加壓縮機的負擔. F-22 採用加萊特進氣口,也稱雙斜切雙壓縮面進氣口,或者斜切菱形進氣口,不同的說法,都是一個意思.這個設計比 DSI 超音速性能好,適應的速度范圍更大,但畢竟還是固定進氣口,最終逃不過固定進氣口的限制.好在 F-22 有兩台變態的發動機,超巡沒有問題.T-50 的超巡性能現在不清楚,T-50 的進氣口和 F-22 有所不同,但大路子相似.F-35 採用 DSI,只有一台發動機,盡管推力變態,還是力不從心,最高速度只有 M1.6,超巡就免提了.四代要做到超巡,但中國沒有 F-22 這樣變態的發動機,只有用可調進氣口來幫忙,達到足夠的超巡性能.四代的進氣口上唇可以下垂,像 F-15 一樣,這就是可調進氣口.和 F-15 不同的是,F-15 的可調進氣口是暴露在外的,而四代的可調進氣口是包攏在進氣口結構內的.四代這樣做當然是出於隱身的考慮,但可能造成進氣口唇口較厚、阻力增加的問題.工程設計本來就是得失權衡的過程,只要最終結果得大於失,這就是值得的.不過四代的進氣口上唇下垂如何避免和 DSI 的鼓包打架,這還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有待更多的細節圖片才能解惑.活動上唇和固定外殼之間不可避免的間隙里,如何避免雜物和塵土嵌進去,造成可調上唇動作受阻,這也是一個具體的工程問題.四代的進氣口可算是 DSI、加萊特和 F-15 那樣的可調鍥形的結合體,這也給了四代正面大青蛙一樣的特徵. 有的示意圖上,四代的鴨翼是箭形的,但從正面照片來看,鴨翼是梯形的.按照盡量減少邊緣角度的 edge alighnment 原則,機翼形狀應該和鴨翼一致,機翼、鴨翼前後緣對齊.如果最後證明鴨翼不是梯形而是箭形的,那也無妨,鴨翼和機翼的前後緣不一定需要左面對左面,左面對右面也是可以的.機翼採用 M 形或 W 形雖然也符合 edge alighnment 原則,但增加了內角和凸角,增加後向雷達反射特徵,能避免最好避免,只有在前掠後緣導致翼根長於機體長度的時候才不得已而為之.雙垂尾的形狀估計了鴨翼一致,有利於邊緣對齊.垂尾翼尖斜切一刀,估計機翼、鴨翼也有同樣角度的斜切一刀.米格戰斗機的垂尾經常有這么一刀,F-15 的翼尖也是這個樣子,這是為了躲開翼尖渦流造成的額外阻力. 四代的鴨翼是全動的,四代的雙垂尾也是全動的.已知戰斗機中,只有 T-50 是全動垂尾,F-22 和 F-35 都是常規的固定垂尾加可動舵面.全動垂尾和全動平尾一樣,都是飛控要求和水平提高的結果.傳統的橫向穩定的飛機設計中,後機身的水平方向投影面積應該大於前機身,這樣飛機就像風向標一樣,在橫向是自然穩定的.後機身是指整機重心以後的部分.現代戰斗機的發動機佔了飛機重量的不小的一部分,飛機重心越來越靠後,所以機翼也靠後,造成 F-18 這樣機頭像仙鶴一樣長長地伸在前面的樣子.但這樣,後機身的投影面積就越來越依靠垂尾,一個垂尾不夠,有時還需兩個垂尾.雙垂尾還有額外的好處,可以把舵面差動動作(也就是同時向外,或者同時向里),充當減速板使用.像 F-18 那樣的外傾雙垂尾的舵面差動動作的話,還可以產生額外的壓尾力矩,幫助飛機及早抬頭,縮短起飛距離.外傾的雙垂尾還有降低側面雷達反射面積的的好處.對於遠處照射過來的雷達,入射角基本上可以等同於水平入射,直立的垂尾像鏡子一樣反射,外傾的垂尾就明顯降低了雷達反射特徵.不過外傾的雙垂尾在飛控上比較別扭,不光產生偏航力矩,還產生滾轉力矩,要達到飛行員的無憂慮操作,需要較高的飛控水平.四代比這還進了一步,採用了全動垂尾.全動垂尾變被動的自然穩定為用主動控制達到方向穩定,好處是可以用較小的垂尾,重量和阻力都較小,雷達反射面積也小,壞處是對飛控要求進一步提高.四代採用這樣極端的技術,說明了成飛對先進飛控的信心. 但四代飛控之變態不在於此,而在於可動邊條.在眾多側視圖中,不大為人注意的是鴨翼和機翼之間的邊條,有一條清晰可見的縫線,這只能是可動邊條.四代的遠距耦合鴨翼注重配平作用,有助於敏捷的機頭指向,但對於穩定盤旋所需要的渦升力沒有太大的幫助.歐洲「台風」在鴨翼和機翼之間增設了一對小小的擾流片,用於產生渦升力.四代大大地進了一步,鴨翼和機翼之間的邊條是可動的.由於和機翼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緣故,四代的鴨翼略帶上反.一般說上反翼增強橫滾的穩定性,用於自然穩定性不足的下單翼.四代鴨翼相當於上單翼,上單翼用上反十分罕見,對敏捷性是負面影響,但鴨翼面積太小,這點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鴨翼略帶上反,減少對邊條的遮擋,可以增強邊條的作用.四代的邊條是小小的,比較狹窄,畢竟在鴨翼後面,太寬大了沒用.但這不等於邊條就無所作為,尤其是邊條可以可控下垂.可動邊條可以強化渦升力,並且可以控制渦流走向.米格-29K 也採用了類似的技術,不完全一樣,但思路相近.米格-29K 的大邊條下有一對可以在起飛著陸是放下的擾流片,這一對擾流片大大增強了渦升力,所以不需要蘇-33 那樣的鴨翼就可以實現航母上的滑躍起飛.不同的是,米格-29K 的擾流片只在起飛、著陸時使用,對機動飛行沒有助益,四代的可動邊條在所有時候都可以發揮作用,這就是全新設計和改進設計的差別,也是飛控的差別. 四代比較引人注意的「倒退」是那一對腹鰭.在傳統設計中,腹鰭是後機身投影面積的一部分,是為了降低過高的垂尾用的,在大迎角垂尾受到機體遮擋時,腹鰭的方向穩定作用也比垂尾更顯著.但四代採用全動垂尾的目的就是用主動控制代替被動的自然穩定性,在用腹鰭在道理上說不通.即使在大迎角垂尾作用受到削弱時,也可以通過副翼和襟翼的差動動作造成不對稱阻力,達成偏航控制.B-2 和 YF-23 就是這樣控制的.事實上,所有第五代戰斗機中,四代是唯一採用腹鰭的,F-22、F-35、T-50 都沒有採用腹鰭.T-50 或許可以用推力轉向補充大迎角方向穩定性的主動控制,F-22、F-35 可沒有這樣的能力,F-22 的推力轉向只能上下動,不能左右動.事實上,在西方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戰斗機中,只有 F-14 和 F-16 採用腹鰭,F-15、F-18、「鷹獅」、「台風」、「陣風」都沒有腹鰭.蘇聯第四代的蘇-27 有腹鰭,米格-29 也沒有.那為什麼四代回到已經「過時」而且和主動控制思路相悖的腹鰭呢?有可能這是米格 1.44 的影響,這是可動腹鰭,用於大迎角時的主動控制,或者這只是四代技術驗證機階段的過渡措施,作為減小面積垂尾的保險.
③ 給我一個賽羅奧特曼的動態頭像,圖片好重重有獎,(至少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