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京劇里的刀馬旦的簡筆畫
京劇里的刀馬旦的簡筆畫
② 帶頭飾的京劇臉譜的簡筆畫
這些都是在網路搜到的,下點功夫在網路上可以搜到很多。
③ 請問在京劇鎖麟囊中後面的山水背景畫叫什麼 是叫守舊還是什麼
這只是普通的舞台背景,也可以稱作「影壁」,只是對舞台背景的烘托。
④ 求中國古裝戲曲舞台背景效果圖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台背景舊時被稱為"守舊"中間是刺綉的帷幕,兩邊有上下場口,門簾上方分別寫有「出將」、「入相」(「出將入相」意為出征可為將帥,入朝可為宰相,成就顯赫,舊時指文武兼備的重臣,是封建社會崇高的個人理想。舞台上的出將入相,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戲說人生的意味)的字樣,用以上、下場。演員扮好了角色,從上場門上了場,就入了戲;演出結束,演員經下場門下場,戲也收了場或轉換到了另一種戲劇情境中。
⑤ 中國京劇舞台是怎樣布置的
建議就你看看cctv-11,整天都是京劇演出,觀察觀察。
⑥ 京劇《智取威虎山》人物的簡筆畫
京劇《智取威虎山》人物的簡筆畫如下圖,記得採納一下唷,
⑦ 京劇女花旦臉譜簡筆畫,京劇臉譜是什麼意思
京劇臉譜的色彩非常豐富,主色一般象徵某個人物的品質,性格,氣度.
紅色--表現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關羽.
藍色--表現剛強,驍勇,有心計的人物性格,如:竇爾敦.
黑色--表現正直,無私,剛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綠色--代表頑強,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虯.
黃色--代表梟勇,兇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現剛正,穩練,沉著的人物.
金,銀色--表現各種神怪形象
⑧ 兒童臉譜簡筆畫圖片
兒童臉譜簡筆畫圖片,如圖所示: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行當的臉譜,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
(8)京劇舞台背景圖片簡筆畫擴展閱讀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
簡筆畫,是指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形體結構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因素,結構形勢及比例關系,平面化的簡筆畫,表現2維的平面結構比較簡便。
⑨ 京劇的舞台背景
【舞台道具】
砌末
砌未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未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台、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傳統的砌末,是有意識地區別於生活的自然形態之物。它們不是實物的仿製品,而是實物在戲曲中的一種藝術表現。這也是砌末能夠與動作、形象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桌二椅,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只是一種抽象的擺設。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御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台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牆,就用桌子當牆;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至於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台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麼,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布城可以根據城的需要自由調度。
旗幟在舞台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大纛旗(古代軍隊里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
戲曲舞台上並不迴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在舞台上有廣闊的空間供演員活動,應當細致的地方盡力描繪,不必要的場面,一個圓場就過去了,這種虛擬的方法與中國戲曲的表演風格是相一致的。
⑩ 京劇舞台
京劇舞台舊時多為方形舞台,一般叫戲台。戲台上有很多專業名詞,如上場門、下場門、九龍口、內場、外場、小邊大邊等。舊式方形舞台,出場、下場處各有一個門,右邊一般為上場用,沽名為上場門,常在門上有「出將」二字;左邊一般為下場,沽名為下場門,常在門上有「入相」二字。後來戲曲團體用慣了,也把新式舞台的的右側副台側幕口稱為上場門,把左側副台側幕口稱為下場門。九龍口是靠舞台的右後方中心點。演員出場邁幾步到這個位置總要停一下做個亮相。大概由於這是個重要的位置所以稱為九龍口。而靠舞台左後方與九龍口相對稱的一個位置,演員常在下場到這個位子,再變換一個動作下場,有稱為「白虎口,但這個名稱現在很少有人用。內場、外場是指舞台上桌子前後區域,桌子前面為外場,桌子裡面為內場。由於內外有別,如歸位入座時就有不同的調度程式。大邊與小邊的中國戲曲舞台區域劃分,有別於外國舞台區域劃分。外國戲劇舞台劃分有分為六個區的和九個區的。而中國戲曲舞台區域劃分是以台中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區。原指右邊靠近右側幕區域為小邊,左邊靠近左側幕區域為大邊。實際運用區域已擴大,常把左邊稱大邊,右邊稱小邊。大邊與小邊是根據中國人左為大,右為小的排位習俗而來的。這種舞台區域劃分直接關繫到舞台美術的設計和導演的舞台調度。如舞台上站立、入座,都必須依據職位、輩分、主客等關系分大小確定位置,不能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