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顏體正楷字體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顏體是書法家顏真卿創作的書法字體,它對我國書法的影響甚大。現如今,顏體的正楷書法字體受到許多人的學習與臨摹,對我國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顏體正楷字體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顏體正楷經典的書法作品欣賞
也稱“正書”、“真書”、“楷書”。字體名。由隸書過渡而來,始於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趨於成熟,唐代達到巔峰,迄今通行全國。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為楷模,故稱。楷書盛行於六朝,至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面,達到了高峰。這種字體至今還是初學書法的關鍵。
正楷的源流和變遷
古代並無真書、正書、楷書之稱。唐朝以前,對正書稱為“隸書”、“八分”、“今分”、“今隸”。據考楷書乃王次仲創始。蔡希綜說:“上谷王次仲,以隸書改為楷書,又以楷法變八分。”但王生於何時,古代傳說不一。唐朝張懷瓘說,是秦始皇時代人,王愔以為漢朝章帝時人,蕭子良以為漢末靈帝時人。由於古代記載不祥,很難肯定。今據推論,王生於漢朝,但王書正楷字體現無實物可考,他所書正楷是否與今完全相同,尚有疑問。現存古代最早的正楷碑帖,是魏朝(東漢末三國時期)鍾繇[yóu 與由同音](元常)所書,所以現行正楷書法,實由鍾繇開始。 正楷創始後,晉朝王羲之(逸少)跟衛夫人學習楷書,並學習鍾繇,張芝等書法從而改進成為筆畫清圓、結構端正的正楷字體,同時王又另創一種自然清新,筆勢流動,變化多姿的行書,清乾隆帝稱:“千古妙跡,古來楷法之精,未有與之匹者。”王羲之繼承鍾繇書法並加改進,奠定了我國正書,行書的基礎,從而成為漢字現行正、行、草書的模範此後,王獻之(子敬)在其父羲之教導下,繼續研究改進而另創一種正體,並創造一種非行非草的所謂“破體”,唐朝張懷瓘[guàn與冠同音]在書議中說:“字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
正楷書法在唐朝有很大發展,在初期歐陽詢另創一種筆力剛勁峻拔,筆畫清朗爽勤,結體遒密峻整的字體同時,虞世南又創一種字體峻整、筆力險勁、筆畫圓潤,結構疏朗的字體再有褚遂良,又創一種筆法方圓具備、筆畫瘦勁,結構疏朗的字體。他們三人同時齊名,對唐朝初期正楷書法的興盛起了重大作用。
唐朝中期有李邕,顏真卿等。顏先學褚遂良書法,後摹仿六朝穆於容書法,從而改變成為筆畫肥厚圓潤,結構嚴整剛健的字體,獨創一格,另成一家。
唐朝末期有孫過庭,柳公權等。柳吸取歐顏二體之優點,用筆方圓兼使,另成一種筆面清勁,結構疏朗的字體。
宋朝,書法家亦很多,如蘇軾[shì與似同音](蘇東坡),黃庭堅,米芾[fú與孚同音],蔡襄,范仲淹、趙構(宋高宗)、岳飛等,其中書法較優者是蘇軾,他所寫字體亦重肥厚,結構茂密,有其獨特之處。
元朝書法名家不多,聞名者僅趙孟頫一人。趙非常愛好王羲之書法,他反復臨摹樂毅論,黃庭經,蘭亭序等帖,收效很大,所寫正書,筆畫清秀,結構端正,卻有鍾,王筆意。
明朝書法家較多,有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等,但無獨特創造。其中董較突出,所書正楷字體,俊骨逸韻,結體開朗。
清朝書法名家不多,當時大家摹仿歐,趙,董體,惟無新的創造,僅清乾隆帝,劉墉,永瑆(成親王),翁同龢等有所建樹。其時因晉帖唐碑多巳損壞,不能滿足學習需要以,所以鄧石如,包世臣,康有為等竭力提倡改學魏碑,致在清朝正楷書法並無新的貢獻。
Ⅱ 漢字的甲骨文怎麼寫
「漢字」二字均無甲骨文寫法。此二字最早見於金文。如下圖所示: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2)超高清漢字圖片擴展閱讀: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Ⅲ 正楷字體硬筆書法字帖高清圖片
正楷是楷書字體的一種風格,這種字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現如今,正楷的硬筆書法作品被許多書法愛好者進行學習與臨摹。下面是我整理的正楷字體硬筆書法字帖高清圖片。
正楷經典的硬筆書法字帖圖片
古代並無真書、正書、楷書之稱。唐朝以前,對正書稱為“隸書”、“八分”、“今分”、“今隸”。據考楷書乃王次仲創始。蔡希綜說:“上谷王次仲,以隸書改為楷書,又以楷法變八分。”但王生於何時,古代傳說不一。唐朝張懷瓘說,是秦始皇時代人,王愔以為漢朝章帝時人,蕭子良以為漢末靈帝時人。由於古代記載不祥,很難肯定。今據推論,王生於漢朝,但王書正楷字體現無實物可考,他所書正楷是否與今完全相同,尚有疑問。現存古代最早的正楷碑帖,是魏朝(東漢末三國時期)鍾繇[yóu 與由同音](元常)所書,所以現行正楷書法,實由鍾繇開始。 正楷創始後,晉朝王羲之(逸少)跟衛夫人學習楷書,並學習鍾繇,張芝等書法從而改進成為筆畫清圓、結構端正的正楷字體,同時王又另創一種自然清新,筆勢流動,變化多姿的行書,清乾隆帝稱:“千古妙跡,古來楷法之精,未有與之匹者。”王羲之繼承鍾繇書法並加改進,奠定了我國正書,行書的基礎,從而成為漢字現行正、行、草書的模範此後,王獻之(子敬)在其父羲之教導下,繼續研究改進而另創一種正體,並創造一種非行非草的所謂“破體”,唐朝張懷瓘[guàn與冠同音]在書議中說:“字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
吳鈺正楷書法作品展在張家川縣開展
5月11日,由中共張家川縣委宣傳部、統戰部和縣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天水回族文化藝術研究會、張家川縣書畫家協會、市回族文化藝術研究會張家川縣分會承辦的“吳鈺先生正楷書法作品展”在張家川縣行政中心大樓東側平房內開展。
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縣委副書記、縣人大主任李肖鋒,縣政協主席關春生,縣委副書記妥國保,縣委常委、副縣長馬全榮,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軍,縣人大副主任毛巧蓮、海金武、王九仲、馬蘭生,縣政協副主席馬中華等四大組織在家領導出席開幕式。
馬中奇為書法展致辭。馬中奇代表縣四大組織對此次書法展表示熱烈歡迎及祝賀!對吳鈺先生長期以來執著追求文學藝術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他在講話中指出,吳鈺先生的書法作品在繼承傳統中探索創新,尤其對楷書用功最深,他講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觀的審視凝聚於筆端,在書法線條的語言中,聚集著他對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的詮釋,觀其作品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理性的啟迪,其著作的《天水回族史略》在省內外有一定的影響。並對張家川縣文藝工作者和書法愛好者提出希望,要學習老一輩書法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精神和自身文化素養不斷塑造的優秀品質,進一步加強相互學習交流,用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展示和歌頌張家川縣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家鄉的人文風貌,描繪時代的燦爛畫卷,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精品,為宣傳張家川,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多做貢獻。
王志軍主持書法展開幕儀式。天水市回族文化研究會會長范余敏宣讀了此次書法作品展的祝賀單位和個人名單。
據了解,此次所展楷書作品共計110餘副。內容除唐詩宋詞漢文章外,還選擇了聖人、賢達及文人學士的箴言妙語,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回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而且對倡導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十分有益。
吳鈺,回族,天水秦州人,年已七十有六。吳鈺自幼在父親的教導下,喜歡上寫毛筆字,工作後一直時斷時續的開始臨帖,主要以趙、柳體為主,較多趙體;本著“自樂自慰,以書交友,樂度晚年”的宗旨,完成了楷書漢譯《古蘭經》30卷(30萬字);書寫了數以千計(副)的書法作品;先後編著出版了《天水回族史略》、《伏羌關里爺》等書籍,參與成立了天水市回族文化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