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民族特色舞蹈有哪些
孔雀舞、踢踏舞、麥西萊甫、扇子舞和獅子舞等等。
1、傣族孔雀舞
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表演者化裝為孔雀,舞蹈動作多為孔雀動作的摹擬和美化,動作矯健,形象優美,感情細膩, 舞姿姻雅。通過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 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 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為優美。
(1)民族舞姿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載歌載舞,自由活潑。中國民間舞蹈很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於表現更多的生活內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巧用道具,技藝結合。
中國的很多民間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手鼓、單鼓、花棍、花燈、花傘等等,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舞蹈的藝術表現能力,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優美、絢麗多姿。
情之所至,即興發揮。中國各個地區的民間舞蹈在流傳中,雖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范,但也都有即興發揮的傳統,特別是在一些民間舞蹈家的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在他們情感最激動的時刻,常常是能出現閃爍著獨特光彩的舞蹈的時候。
B. 民族舞要求的體態美是什麼
民族舞蹈的體態美,那就身體的柔韌性能夠符合要求,在流動中形成擰、碾、抻、韌的體態美,再適當加強一下協調性和舞蹈理論.
C. 各個民族各擅長什麼舞蹈
1、蒙古舞(蒙古名族)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的民間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
2、秧歌(漢族)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3、壯族舞(壯族)
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系。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最早記錄,花山壁畫中壯族舞蹈的實際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
4、新疆舞(新疆名族)
新疆舞的原創民族是維吾爾族,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女舞姿優美舒展,男舞姿矯健有力,有著濃郁的西域風格,分為賽乃姆舞,薩瑪舞,刀郎舞等。
5、獅子舞(漢族)
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廣大地區。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一般由兩人合演一頭大獅,一人扮武士持綵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獅」、「武獅」兩種。多用打擊樂伴奏。後經加工提高,採用許多高難度動作,成為舞蹈與雜技結合的藝術舞蹈形式。
6、朝族(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舞蹈之一「農樂舞」俗稱「農樂」,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流傳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鮮族聚居區。深受朝鮮族農民喜愛,通常在農事勞動和喜慶節日里表演。中國朝鮮族農樂舞,由吉林省文化廳申報,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7、藏族舞(藏族)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總括名稱。藏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並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西藏高原地區的藏族文化。較常見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鍋庄、踢踏等。
8、苗族舞蹈(苗族)
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區擁有和傳承著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僅苗族「鼓舞」一項,就近十種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廣闊,形成了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歌舞品種,體現著苗族「鼓舞」歷史的悠久。
9、黑走馬(哈薩克族)
傳統的哈薩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為特徵,誇張幽默,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傳統的舞蹈有《哈拉卓爾哈》(又譯「黑走馬」)
10、賽乃姆(維吾爾族)
原為維吾爾族古代舞曲名。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流行於新疆廣大地區。形式自由,動作靈活。常在節日或勞動後即興歌舞。
11、扁擔舞(壯族)
壯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廣西地區。舞者為雙數,手持扁擔互相敲擊,打出變化多端的節奏音響,邊歌邊舞。動作多表現農業勞動。
12、蘆笙舞(苗族)
苗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區。以邊吹蘆笙邊舞蹈為特點。常帶有表演性和競賽性。
13、阿細跳月(彝族)
彝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稱「阿細」和「撒尼」人的雲南彝族聚居地區流行。為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彈大三弦或吹笛子與女舞者對舞。節奏歡快。節日時常在月光下或圍著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14、瑤族舞蹈(瑤族)
瑤族舞蹈多與宗教祭祀有關,其中最著名的是長鼓舞和銅鼓舞。長鼓舞主要流行於盤瑤支系的瑤族地區。1996年廣西金秀坳瑤到日本演出長鼓舞,大獲好評。
15、孔雀舞(傣族)
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雲南傣族聚居地區。孔雀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徵。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動作優美。有的經過加工成為專業演員的表演舞蹈。
D. 看一組民族舞蹈照片,分別說出它們屬於哪個民族或地域舞蹈動作有何特點
從左往右依次是 蒙古舞(蒙古族) ,朝鮮族舞蹈,倒數第二個應該屬於 陝北安塞腰鼓,孔雀舞(傣族)
蒙古舞:此圖為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朝鮮族舞蹈: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 朝鮮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農樂舞、假面舞、劍舞、長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陝北安塞腰鼓: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孔雀舞: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有三道彎舞姿造形,手形及手的動作也較多,同一個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的動作優美曲雅、柔韌內在而又輕盈敏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表現在膝部柔韌的起伏。這是傣族民間舞蹈的共同特點,也是孔雀舞的特點,在變化萬千的動作過程中,膝部始終是帶韌性的起伏,但這種起伏又不是機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隨著內在和外在的感情變化而變化的。如主力腿立直時稍快,而下蹲時期稍慢;在膝部稍直和半蹲的起伏中是帶韌性的。這樣,使孔雀舞顯得非常優美內在。
其二,孔雀舞的特點還通過手臂手腕、手指柔軟剛韌的運用而表現出來,上述三個部位的動作柔軟而不松軟,具有剛韌的內在力量。手上每個舞姿的變化柔軟而剛韌。這樣的動作韻律,把孔雀溫順、善良、穩重的性格牲表現得十分完美。
其三,孔雀舞的特點還通過小腿動作的快速、敏捷、眼睛的靈活運用而充分表現出來。 其四,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體各部位組成優美曲雅的三道彎造型。如:右五位側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腳旁掖腿,那彎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彎的腰部,微倒的頭部等,這種別具一格的曲線形圖案,再現了孔雀窈窕的體態。孔雀舞三道彎的造型與其他民間舞稍有區別。一般送出的胯部與傾斜的上身方向是相反的,關部多用順倒,即倒向上身傾斜的方向。
E. 哪種民族舞蹈最優美
孔雀舞
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後經過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提煉、加工、搬上文藝舞台,使孔雀舞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多次在國內國際的演出中獲獎。著名舞蹈家刀美蘭、楊麗萍表演的孔雀舞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傣鄉是也雀的故鄉,人們把孔雀視為幸福吉祥,美好和愛情的象徵。人人都診視孔雀,愛護孔雀,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關也雀的動人故事。孔雀那美麗的羽衣,優美的舞姿,高雅的體態,成了民間藝人學習和摹仿的對象,孔譽舞成為傣家各類活動不可缺少的表演性舞蹈。
女性的溫柔、美麗,更使孔雀舞增加了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孔雀舞的內容,還增加了下山、森林漫步、追逐嬉戲、拖翅、亮翅、點水、飛翔等內容。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的顫動,身體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獨特的三道彎舞姿造型。孔雀舞還十分講究手的動作,以手形象徵孔雀頭頸,變化多姿,生動傳神,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是傣族民間流傳最廣,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男性舞蹈,因跳舞時肩上振著象腳鼓邊擊邊跳而得名。
象腳鼓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和短象腳鼓三種。鼓身用攀枝花樹或芒果樹等圓木鏤空做成,蒙以牛皮、羊皮、麂皮等作鼓面,再用牛筋條拉緊以控制音響,其形似一隻象足,故名。象腳鼓發音深沉宏重,粗獷厚實,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在打擊樂器中獨具特色。雲南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昴族等民族都喜歡身挎象腳鼓邊敲邊舞,其中以傣族的象腳鼓舞尤為有名。
F. 朝鮮民族的傳統舞姿形象是什麼樣的
朝鮮民族的舞蹈追求一種顯示仙鶴飄逸、瀟灑的氣韻。唐代詩人李白曾描繪高麗樂:「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形象地介紹了模仿仙鶴的優美舞姿。對鶴的圖騰崇拜最早是原始先民祭祀內容,在後來的祭祀活動上,出現模仿鶴的動作造型,以後才慢慢形成朝鮮民族的傳統舞姿形象。
G. 幾種少數民族舞蹈的名稱及簡介
一、朝鮮頂水舞:
舞者頂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實物,後來為了便於起舞,多用紙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層上繪以漂亮的花紋,輕巧別致。隨著道具的變化,舞蹈動作也相應發展。
頂水舞以「挫墊步」、「踏波步」、「碎步」為基本步伐,主要動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彈珠」等。
舞蹈通過模擬頂罐行進中的各種生活動作,抒發歡樂喜悅的內心感情,舞姿輕松優美。她們藝術化的將朝鮮族生活中取水、頂水的點點滴滴展現在專家面前,沉甸甸的水罐頂在頭上是那樣輕松自如。
H. 描寫民族優美的舞蹈句子
I. 需要各個民族舞蹈的特徵,百度截圖都行。不少200字,多則不限
蒙古族舞蹈大多氣勢磅礴,雄健有力,朴實奔放;同時也有優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藏族的《鍋庄》,舞輕盈灑脫。苗族的《蘆笙舞》,嫻雅、端莊。彝族的《阿細跳月》,節奏奇特、熱情奔放。維吾爾族的《賽乃姆》,靈巧熱情。壯族的《扁擔舞》,節奏強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輕巧、動作細膩。
……我國少數民族向來是以能歌善舞著稱,它們的舞蹈藝術,在我國的舞蹈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兄弟民族舞黑熊搏鬥舞
鄂倫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雙腿半蹲,雙腳跺地,前後扭動雙肩,以模擬黑熊搏鬥、贊頌鄂倫春人民勇敢、好勝的民族性格。
參加人數不限,三人為一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兩人面對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傾斜,相對虎視眈眈;兩膝略向前屈,兩手放在膝蓋上,兩腳跳躍不停,同時兩肩隨著節奏左右扭動,頭部左右搖擺,嘴裡邊連呼喊「哈莫,哈莫」(熊的呼叫聲)的粗壯聲音,此起彼伏。兩人半得難角難分,都想壓倒對方取勝。第三人在旁也以同樣的動作參加進去,在二人中間蹲跳以表示勸解,直至一方認輸,一方宣告勝利。
舞蹈充分顯示出獵人們在獵獲野獸時,定要取勝的頑強拚搏精神;同時贊頌熊力大無窮、異常勇猛的特性。《黑熊搏鬥舞》有的地區用「哼呣,哼呣」喉音作伴舞,情緒非常高昂,動作勇健有力。
兄弟民族舞蹈盅碗舞
蒙古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為歡宴節慶、親月團聚時所跳的一種女子獨舞,後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於第8屆世界青年友誼聯歡節上榮獲金質獎章。
此舞的舞姿特點,溫雅婉約,以琵琶、胡琴、箏伴奏彈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場地及手執燈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動作在原地起舞。舞者主要憑藉手、腕、臂、肩的彈、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技藝精湛者,可頭上頂一疊碗,雙手各執一道具或各托一燃燈,一邊快步奔走,一邊作流星似的盤旋繞動,這時燈焰搖曳飄忽,舞姿輕曼優雅,器樂婉約流暢,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歡愉。
兄弟民族舞蹈鍋庄
藏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鍋庄」是藏語「果卓」的諧音,即圓圈歌舞的意思。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區。
《鍋庄》分農區鍋庄和牧區鍋庄兩種。農區鍋庄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庄(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
農區鍋庄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後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鍋庄》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
牧區鍋庄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庄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庄的一大特點。
兄弟民族舞蹈蘆笙舞
又稱「踩蘆笙」,苗語叫「究給」。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貴州、雲南、廣西、湖南苗族地區。按其活動內容和性質,一般可分為自娛性、習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禮儀性五種。
自娛性蘆笙舞最為普及,舞者不受年齡、性別和人數限制,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男的吹小蘆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蘆笙的舞者圍在中間,踩著有節奏的樂曲,輕輕擺動身體繞圈舞蹈。另一種是由一對以上的蘆笙手作領舞,大家跟在後面圍圈舞蹈,動作跟隨領舞者吹奏的樂曲而變化。舞姿特 點,有「踩」、「跳」兩種。「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顯得端莊、嫻雅。「跳」,是由跳動的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抬腳踹動,上身隨後自然地擺動為特色,顯得柔和、瀟灑。
表演性蘆笙舞一般以競技的方式進行集體比賽,以吹奏樂曲多,舞蹈時間長,聲音諧和、優美、動作和步法豐富取勝。個人競技,或以動作的節奏多變,疾急激烈見長,或以能否完成高難度動作取勝。表演性蘆笙舞內容非常豐富,有的以炫耀高難度技巧以博取觀眾的贊嘆。如「滾山珠」、「蚯蚓滾沙」、「猴子上樹」、「滾地龍」等。有的以模仿禽獸的習性、神態以表現生活的諧趣,給人歡愉。如「牛打架」、「半雞」等。
兄弟民族舞蹈塞乃姆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主要發源於民族聚居、從事農業生產、文化發達的南疆各綠洲,也是維吾爾族古代舞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