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原始的房子長什麼樣古代的房子長什麼樣
從西安半坡遺址來看,當時住房分為方形和圓形兩種,其基本特徵是相同的,都是半地穴式的建築。其中都有一個圓形或方形的火塘,在火塘和門口之間用兩道低矮的牆做成一個方形的門檻,門口都朝南。
方形房子共發現十五座,又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大部分都是半地穴式,也有少數是從地面上建築起來的。半地穴式的房屋結構比較簡單。建造時,先在平地上挖半米至一米左右深的土坑,坑壁即為牆壁,再在中間挖一個方形或圓形的小坑做火塘(俗稱灶坑)。火塘兩邊有兩根或四根柱子支撐屋頂,然後在地面四周再用椽木鋪成斜坡狀,最後抹上十至十二厘米厚的草泥。火塘旁邊有圓柱形煙囪通向屋頂處。門口有一條狹長的斜坡狀或台階狀的門道,有的還有土門檻。
長方形房子比方形房子出現的稍晚一些,門口開在較長的一邊。屋內左邊大約有五分之二的地方高出其他部分約十厘米左右,其作用相當於土炕。這種房舍是半坡人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房子門道上的棚架部分據張震澤先生考證應叫做窒皇,因古代墓葬中通向墓室的斜道部分叫做窒皇,其作用相仿。
另一種方形房子是從平地建起,構造較為復雜。其外形復原後可能與現在民間兩邊出檐的草房相仿,在四周牆腳和中間隔牆部分全用柱子支撐房架,柱子中間再用細木柱和木枝等物,纏以葛藤,最後用草泥塗抹。牆厚大約十六厘米。根據遺址中木柱的排列情況,可以推知其結構就是「人字架」的兩邊出檐式。
圓形房屋共發現有三十一座,結構上也可以分為地上式和地穴式兩種。其建築材料也都是木柱和草泥。木柱排列很密,直徑約五米的房子大約就要六七十根壁柱,半尺多遠一根,中間夾雜些小木棍和木枝之類的東西,用藤葛纏繞,再抹上草泥。屋子裡立兩根、四根或六根木柱支撐房頂,周圍也用密密的椽木放射狀地排列,再鋪上木枝,抹上草泥。屋內有一灶坑,門口到灶坑有通道,兩邊略高,似乎是住人之處。這種地穴式房子類似圓錐體,地上式類似蒙古包。在每個房屋旁還有一個或幾個大小不等且有方有圓的地窖,相當於今天的菜窖或儲藏室。用以收藏各種生活資料。
半坡遺址除民宅外,還有一座大房子,面積約一百六十平方米,坐落在村中心。大概是氏族成員集體活動的場所,一些群眾性的公共事宜都在這里進行。《左傳》中多次提到的鄉校,《詩經•豳風•七月》中的「躋彼公堂」大概都指這類房子說的。
在村子周圍挖有一條寬、深各五至六米的大溝,其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圍牆,既可防野獸的騷擾和其他部落氏族的侵略,同時,雨水大時還可排泄積水。村邊大溝上架設一兩座小橋連接外邊,以便外出採集和漁獵等活動。村子中間還有一兩處小溝,可能是家族之間的分界。如果把各個房屋復原的話,便是一個很典型的原始村落。房屋大小不等,相間錯落。
半坡遺址尚未發現水井遺址,半坡遺址就坐落在瀘河岸邊。另外,從當時整個關中地區仰韶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來看,也可推知當時人們都飲河水,他們尚沒有掌握打井、汲取地下水的知識。
Ⅱ 中國古時的房子是什麼樣的啊
中國古代房子具體有:
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復雜的圍合形式。
(2)高清古代民間房屋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建築派系
皖派
皖派建築即皖南建築是五大建築派系裡最為突出的建築風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縣西遞 、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徽派民居建築風格有「 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 徽派建築顯而易見是流行於安徽附近的一種古建築風格。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 ,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閩派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於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其中「土樓」是 其最為鮮明的代表。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 龍岩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 ,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它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
Ⅲ 古代房屋樑是什麼請展示圖片否則不採納啊
房屋大梁即橫梁,是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其斷面大都為矩形和圓形,用松木、楠木或衫木製成。是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骨架的主件之一。
附屋頂橫梁圖片: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相關組成部分:
(一)台基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
(二)木頭圓柱,常用松木或桶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 為底的台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三)開間。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 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 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 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十一間。
(四)大梁,即橫梁,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製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 訪,位於兩檐柱之間,用於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 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畫。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 後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
(七)屋頂(古稱屋蓋)
(八)山牆,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牆面。常見的山牆還有風火山牆, 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九)藻井,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 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 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Ⅳ 中國古代的房子是什麼樣的
說到「中國古代房屋」,關於這些傑出建築的研究項目和論文數不勝數。
中國建築-維基網路作為一個建築外行,我只能根據簡單的信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沒有系統的知識。原始時期——胚胎期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商周時期(公元前1600 - 256年)房屋的外觀、布局、材料,當時普通的農兵都居住在簡朴的房屋中,只有那些宮殿式的建築才能體現古代建築師的最高技術水平。
北方民居北京的四合院(中國最著名的民居之一)山西民間建築平遙縣-維基網路陝西—維基網路南方民居湖南、江西的吊腳樓(中國吊腳樓)
Ⅳ 古代居住的房子有哪些種類大概是什麼樣子的
1、宮:
a、古代為房屋的通稱。《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這宮。」意思是宮就是房屋,房屋稱為宮。
b、秦、漢以後才特指帝王之宮,如:皇宮;宮殿。
c、神仙的居處:如:蓬萊宮;天宮
d、文化活動或娛樂的場所。如::少年宮;文化宮。
2、殿:
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後專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廳。
宮~。寶~。金鑾~。~堂。~閣。
出自:《說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意思是殿就是高大的房屋。
3、室:
指屋子,房間,亦指家。:居室。教室。會客室。溫室。
室為古代宮室中供人居住寢卧的房間。位於堂之後,有戶(門)與堂相通。室與堂之間有牖(窗)。戶偏東,牖偏西,左右對稱。室還有一個朝北的窗,叫「向」。由於室在堂後,要入室必須先登堂。
室內的四個角落稱為「隅」。室內座位的尊卑順序與堂不同,以坐西向東(東向)為尊,其次為坐北向南(南向),再次為坐南向北(北向),最次為坐東向西(西向)。
4、府:
a、舊時指官吏辦理公務的地方,現在指國家政權機關:官~、 省~、 政~ 。
b、舊時指高官和貴族的住宅,現在也指某些國家首腦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王~ 、總統~ 。
c、薈萃或聚集的地方:學~ 。
d、舊時官方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庫 、六~、 書~ 。
5、邸
a、高級官員居住的 處所:官~。府~。
b、舊指旅館:旅~。
6、宅
a、住所,房子(多指較大的):住~。內~(指住宅內女眷的住處)。~門。~邸。~第。
b、葬地,墓穴:~兆(墳墓的四界)。
7、院
本意指圍牆。後指有圍牆的院子、房屋。此外,院在舊時也指官署。在現代有些組織、政府機構也叫院,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