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代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楷書在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從形體到風格都曾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一起欣賞下現代楷書書法作品。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現代楷書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現代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現代楷書書法作品圖片5
楷書臨習章法
章法是書法藝術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點畫是線條美,間架結構是局部的構圖美,章法是整體構圖美。趙體楷書的章法,可以從兩個方面研究和把握起規律。
其一,整齊一律。楷書章法的整體感,首先是整齊,字的排列形式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等距,給人一穩定、莊重的視覺效果,這種形式最適合嚴格意義的楷書。結字的寬窄、長短不同的造型產生局部參差變化,便整齊一律而不呆板拘謹的楷書不會出現不和諧或單調之弊。
其二,多樣統一。趙體楷書的最大特點是帶有行書的成分,筆法多變,因字賦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樣性、變化性中有著十分和諧統一的關系。給人的感受是靜中有動,字中融情。一件書法藝術品首先感染人的黃東雷《歷代濟南之明湖》。
是其整體效果,而整體是由無數個局部構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時,不應該忽略每個字的細節,諸如字的造型、長短、欹正的變化,輕重的節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慮,嚴密地設計,並且要堅持不懈地經過較長時期磨練,始能自由地進行章法處理,表現出一種似乎沒有設計的設計美,達到書法藝術的較高境界。
楷書章法並不復雜,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對聯、條幅、橫披、扇面等。楷書的章法布置,字距與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於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豎寫,橫披的少字數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書寫;現代的中文橫寫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但豎寫是仍然以從右至左為佳。
楷書的四大類型
楷書在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從形體到風格都曾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大體有這樣四種類型:古樸型、法度型、意態型、圓熟型。
古樸型。指剛剛從八分隸脫胎而來,收斂波碟,整飭字形,形同古隸的那種楷書。嚴格地說這種楷書應該稱為“隸楷”,也就是後人稱為“今隸”的那種。古樸型楷書主要感行於魏晉南北朝,包括鍾繇、王羲之的小真書、南朝隸楷以及被稱為“北碑”或“魏碑”的北方隸楷。古樸型楷書雖然是蘋創階段的產物,但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技法和風格的發展變化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尤其它的古樸稚拙的意態情趣,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甚至是後世成熟的楷書也很難企及的。
法度型。楷書發展到唐代,漸趨形體完備、法度森嚴、點畫形態豐富、結體形式多樣。書法界對於楷書點畫和形體的研究也逐漸達到技術細節化的水平。唐代人的楷書多可為後人的楷模,故稱為法度型。
意態型。宋代開始大量出現,以蘇軾、黃庭堅的楷書為代表。其特點是;講究風神意態和整體效果,不計較一點一畫的得失。在規矩法度中求變化,追求清新自然的意趣和個人情感的抒發。
圓熟型。以元代趙孟頰為代表,把楷書的法度、意態揉合在一起,又直接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瀟灑秀逸的精神,從而創造出一種更加圓活流便的圓熟型楷書。這種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它吸取了前幾種楷書的優點,把楷書的藝術性和實用性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之更加適合中國士大夫文人的口味。
上述四種類型的楷書,各有所長。學術界曾經各執一端,爭論不已。甚至有人不承認意志型楷書和圓熱型楷書的地位,認為楷書只有魏楷、唐楷兩大系統。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我們不但應當承認意態型和圓熟型楷書的存在,而且公正地說,這四種類型在藝術上互有優劣,很難分出高下。
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顯然從法度型楷書人手比較合適。因為古樸型楷書雖質朴自然,但規矩法度不夠完備。初學者不容昌得其門徑,童態性楷書格讕離雅,但初學者可能暫時理解不了。弄得不好容易誤人歧途;圓熟塑雖然技巧純熱,然初學者如果一味追求,容易流入俗媚。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先學基本規矩,在此基礎上,再去追求風神童態、自然之趣。一般主張“書法盛唐”,就是這個道理。
② 楷書書法字體圖片大全
楷書的魅力,一起來體會一下,其中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楷書書法作品,希望能幫助到你!
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3
淺談楷書藝術魅力
文人或是作家書法在當今大文化背景下,已日趨形成中國書法的一壁江山。作家裡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有著鮮明的文人特點,不管從哪個角度欣賞,都帶有很濃的文氣,這是區別於專業書法家顯著的地方。
回顧歷史,不往遠說,活躍在文壇的現當代作家,就有很多人可以書寫出非常棒的書法作品,其功底深厚,舒緩勁健,力透紙背,完全可與書法家們比肩而論,或就是名副其實的書法家。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沈從文、老舍、姚雪垠、周而復、孫犁、李准、劉征、趙長青、黎晶等人,都能在文學以外,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書法世界。
作家沒有理由拒絕或是遠離書法。書法,乃中國文化之瑰寶,在中國已沿襲了五千多年,是歷朝歷代文人們特別鍾愛的。書法來源於文字,文字滋養著書法。作家愛書法,應該說自打有文字的那天起,就決定了這樣一個骨肉關系。作家為什麼愛書法?准確說,愛書法的作家們為什麼對書法痴迷,我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理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礎的要素所決定的。文學與書法歸屬於我國一脈相承的文與字所構成的璀璨的“文字文明”,文學與書法同道同源,習文者潛具書法的基因。二是可以光鮮和潤澤作家的由內到外的藝術氣質與多維形象,使作家的藝術特質之外延更加唯美完善,繼而可使作家更加自信和豁達。
同時有效提升其藝術美譽,延展藝術領域,灌注藝術實力。三是跨藝術界有利於吸吮更豐美的藝術營養,還可結交大批書法界的朋友,以文會友,以書會友,使文學與書法撞擊出更絢麗的藝術火花。四是實現“以書養文”,即以作家的書法作品補養作家的文學創作。目前我國能靠寫作拿到版稅的作家寥寥無幾,大多數的出版物不但不掙錢,反而要掏自己的腰包,於是以書法補養文學創作無疑是一個好模式。隨著我國書法市場的發育和完善,作家們特別是名作家們比較上檔的書法作品能獲得較可觀的收入,從而達到文學與書法互惠發展的效果。當然大部分作家並不是為了收入,他們有的是陶冶情操,有的是以書法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感,還有很多人心向公益事業,有人有單位求他們的字,他們的心理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分文不取。
作家書法已成為中國書法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中有些人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當問他們為什麼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他們說的更多的是感覺:感覺作家的書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靈動。
③ 好看的楷體書法字體作品圖片
楷體書法是我國書法字體中的一種字體風格,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與意義。現如今,一個好看的楷體書法字體可以提高人們對書法的欣賞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好看的楷體書法字體作品圖片。
優秀的楷體書法作品欣賞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楷書的劃分
④ 歌頌祖國楷書書法作品
楷書也叫正楷,它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表現形式。那麼,關於歌頌祖國的楷書作品,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楷書書法作品圖片。
歌頌祖國的楷書作品圖片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5
楷書的介紹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 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 、"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比劃,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 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書有模楷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都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這些概念不弄清楚,勢必至於把各方面的其他問題也永遠混淆不清,一無是處了。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我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范統一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范化書體。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的天地。
於是在漢代千姿百態的隸書園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書書法藝術。遵循其規律,將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兩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⑤ 顏真卿楷書書法字體作品欣賞
顏真卿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作的書法作祥羨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現如今,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受到許多人的欣賞。下面是我整理的顏真卿楷書書法字體作品欣賞。
顏真卿楷書書法圖片展示
顏真卿的書法,號稱顏體,有他獨特的風格和筆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後世的書法家認為從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圓筆的痕跡,和其他書法家的方筆不同。顏真卿,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山行709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終年77歲,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采飛動。
顏真卿的書法作品
顏真卿現存的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逗宴嘩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帖》,《東方朔畫贊》等。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
⑥ 高清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楷書從漢末、魏晉開始,距今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是官方書體,發展時間最長,應用范圍最廣。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楷書書法作品欣賞大全,希望你們喜歡。
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10
關於楷書10點談
1、寫楷書要端莊平靜而重心准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說:“凡是寫字貴在平正安穩,首先是用筆的巧妙。有向下的筆勢,也有向上的筆勢。有傾向一邊的筆畫,也有歪而不正的筆畫;還有斜著的;從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長)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初學書法,字體的筆畫與字體章法的分布,但求既平安而又方正。”
明代書法家項穆說:“書法有三個要注意的地方:初學寫字時要注意防止不均勻和傾斜,繼續學下去後知道了寫字的規矩,就要防止筆畫與字體的不靈活或者出現呆滯現象。最終學的熟練後,要防止任意的狂塗亂造的怪現象和不守規矩的俗氣。
2、字體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穩
王羲之說:“寫字的形象與氣勢不能上面寬而下面窄,如果這樣重與輕顯得不相配。字畫和字間的空白布置應該遠近均稱,上下合適。自然就會平穩起來。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說:“字的結構有上下兩部分的,大多是(惟上重下)就是以上面為中心,而重在下面。上面輕的如頭上頂戴著裝飾物,如:疊、警、聲之類的字就是代表。書論《八決》里所說的如:人體長得均稱,上下比例協調。又不那麼頭輕尾重,頭小尾大的。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說:“想寫字先要預先心裡想好字的形象,布置的筆畫讓它們平正穩妥,或者有意外生出的體勢。令其有異樣的美感才是巧妙的書法。”
3、字的輕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稱
歐陽詢說:“開始學寫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體形象,橫評豎直的安排。對於筆畫之間的空白安排,務必均勻整齊。”
元代書法家陳繹曾說:“所有字的偏旁,都要讓它們狹窄而長,這樣右邊就有餘地了。在右邊的也是這樣。觀察它們的輕重,使它們相符合而又相當為最好。就是說大小輕重很平衡美觀。”
4、布置空白要均勻合體顯得字畫清爽
王羲之說:“分配筆畫的間隔距離,布置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於行之間的空白,遠近要均勻。”
清代書法家蔣和說:“布置空白有三點:一是字中的布置空白,二是逐字之間的安排空白;三是行與行之間的空白。開始學習寫字的分布,都必須停止在均勻的地方。知道了停止在均勻的地方,就要求有點變化。傾斜於平正,疏遠與密切;參差著落在其間。”
歐陽詢說:“字有彼此互相對著的,也有互相背著的。各有各的姿態,不能出現差錯。”
5、疏密符合,瘦硬得體
歐陽詢說:“四面安排均勻,八遍都具備所需。短的長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當)粗的細的字畫要折中適度。”
王羲之說“要分配均勻點畫,遠近互相需要。象耕種時播種一樣的有條不紊。研究其精細,然後再調和筆墨,讓筆的細鋒往來於紙上,疏密比較相符合。”
明代書法家項穆說:“人在寫字時在於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是說性情中正和諧。還有肥一點,瘦一點而已。如寫字要高矮合度,輕重協調勻衡。露在外邊的筆畫和藏在裡面的筆畫都安排的合適。剛勁或者柔美互相配合好,就像人世間的看相一樣,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才算是端莊美麗的人形啊!”
清代學者包世臣也說:“古代碑貼上的字體,大小很有相(徑庭)象狹窄的小路和寬廣的庭院同時存在。就像老頭用手攜著幼小的孫子同行,高矮不齊卻是情意真摯,心痛的關愛著。”
6、寫字連續不同而有所變化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在有很多筆畫同時使用時,其形狀各有不同的地方。很多點畫齊放在一起,體勢互相沖突違背。(如蒸字下面的四點水的體勢就是這樣)”
隋代書法家智果說:“重復的筆畫就靠緊一些,就象呂、昌、爻、棗(異體字)絲、羽等字應該左面緊窄一些,右邊寬一些。而森、磊、淼等字則應以同等道理兼用安排。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仰面倒下的仰著相同向的或者是相背著的,就是兩字並為一字的。必須要求點畫上下倒而仰著的,有離開或合並的體勢。就象魚身上的鱗羽一樣,互相連接又編排有次序,而又看上去不整齊。就是說象魚物的鱗羽有參差而又整齊的狀態。”
王羲之說:“兩個字合為一體的,重復的不要太長,單形的不要太小,有夾裹形體的不要太大。雖然筆畫很密,安排好了,看起來確勝過筆畫稀蔬的。矮短的字勝過高長的字。如果是寫一張的書法,須要字字有意境上的區別,避免有雷同的跡象。
7、以奇形的體勢表現出方正的結果,還要內外相稱
明代書法理論家趙宧光說:“想寫好用以題額(署書)的書法,要先想好一個字,根據文詞的程序所需要,(體裁)然後拿起筆(拈筆)。落中間筆畫時,即完成全體布局的構思。落左筆時要考慮到右邊的空餘,落右邊筆畫時要注意左邊的布局。上下都一樣。”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說:“寫字須要有出奇的放盪瀟灑,常出新鮮的字體景色。以新奇的手法完成正統的字體表現,不主張用舊的墨守陳規。”
8、象形自然中的形態,廣取它們的神采
晉代書法家衛夫人談論書法時說:“點畫就象高峰頂上的墜石,與山石相擊後,逼真的象是要崩落似的。橫畫就象天空很長的一道雲彩,隱約的存在著形態。豎畫就象萬年的枯藤直而垂下。撇畫就象斷開的犀牛角而離開了犀牛一樣。捺畫就象崩開的浪水一樣,擊打著向前奔跑。斜鉤畫就象用三百斤的力量拉開了射箭的強弓,比如將要發箭而有簧力的弓。高厥畫就象強力的射箭弓轉折相接處(筋節)。所以,每寫一個字都各象其形體,才是巧妙的。這樣的寫字才算書法的結構。”
東漢末年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說:“作為書法的體韻,應該各象其形態。如坐立。如行走。如飛起來。如動態中。如遠去了。如回來了。如躺在那裡。如起立。如愁的表情。如歡喜的樣子。如蟲子在吃木葉。如長劍和鋒利的戈式兵器。如強弓和堅硬的箭。如柔水一樣。如火燃一樣。如天空的雲如陰天的霧。如太陽和月亮。每個地方都橫豎有象形的體勢,才算是書法啊!”
唐代書法家張懷瓘說:“深切了解書法的人,只看它的神采,忽略也不需要重視字形。”
9、字體有挺拔險勁的風度而氣宇軒昂
南宋時期書法理論家姜夔說:“要創作高超容色(風采)的書法,一是須要書法作者本人的品德高。二是須要學習古代優秀的神品法規。三是須要紙和筆的質量好。四是須要字體結構險而有勁。五是須要(高明)具備一定的書法藝術知識。六是須要墨色濃淡合適而又寫出的字很滋潤。七是須要把相對向的或者是相背著的筆畫安排得當。八是須要字的結構與章法常出現新的意態。這樣,自然高個的字,相是秀美整重的人。矮個的字,象是精明而勇敢的人。瘦的字,象是山溝積水處樣的瘦弱樣子(瘠)。肥的字,象是富貴而快樂的人。有勁的字,象是習武的人。有嬌艷姿色的字,象是美女。歪倒傾斜的字象是喝醉酒的仙人。端莊秀麗的字,象是有禮儀修養的人。”
比如北宋時期書學理論家朱長文,在評論歐陽詢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文字體時說:“取細的與濃粗的中間體勢,剛強有勁力而不屈從。就象有正義的官員執法一樣,當面糾正缺點(面折),敢於在朝廷面前據理力爭而直諫錯對的風范。至於其點畫工整妙美而又意態精確,沒有可增加或減少的地方!”
10、書法格調統一,章法奇觀
清代學者張紳說:“古代人寫字,就象作文,有(字法)字的體勢,有(章法)所有字組合的書法結構。有(篇法)全篇文字形成的方法。全篇字的結構必須首尾相接應。”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一個字的點畫是決定著一個字的規矩。一個字的寫出,是決定全篇書法的基本調子。”
當代文學家(劇作家)馬少波先生說:“書法不僅要有寫字的筆畫形象美觀,還要具備作品思想內容的高尚。”
⑦ 楷書優秀書法作品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兩篇《赤壁賦攜賀茄》,。
後人稱之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作品。
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後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這兩篇賦。
他的前後赤壁賦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辯察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拍告原作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有塗抹字30餘個)。
⑧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如下:
1、《琴賦》
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⑨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精選
寫楷書時發筆逆入時速度要快,如驚蛇之入草;逆入作點後調鋒時宜慢一些,所謂”遲回不進,以成藏頭護尾之勢”。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楷書書法作品圖片,希望你們喜歡。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5
寫好楷書的15個狠招
1、寫楷書時發筆逆入時速度要快,如驚蛇之入草;逆入作點後調鋒時宜慢一些,所謂”遲回不進,以成藏頭護尾之勢”物銷陸。
2、筆與筆交換過渡時要快,所謂”過貴乎疾”;鉤法要快,蹲鋒得勢而出,所謂” 峻快以如錐”,快則力聚鋒尖。
3、捺法宜抑揚頓挫,一波而三折,所謂”不徐不疾,欲卷復駐,得意徐乃出之”。
4、短撇要快,銳而且速,如鳥之啄物,所謂”倉皇而疾掩”。
5、挑法宜遲,仰筆鋒,輕抬而進,所謂”貴乎遲留”。
6、長撇宜悠揚,貴險而勁,意欲婉轉流暢,筆力送到而勢有餘韻。
7、楷書當以沉靜為本,即用筆精到細膩,鋒勢備全,筆形到位,結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態,跡如前人所謂點畫如刻入縑素,結構似天成鑄就,增之不能,減之不得,故初學楷法,當緩筆以定其形勢,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筆勢,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頭,而是一種沉著的節奏-舉止匆遽,易傷淺薄。
8、懸針宜徐,徐則意足而態有餘妍。
9、垂露宜疾,疾則力勁而筆能復逆。
10、點貴乎重,其勢如高峰之墜石。
11、至於長畫中間之走筆當視其情況而定,或逆勢澀進,而中截略細。毫內墨飽時用筆可略快,毫中墨少時用筆可略慢。
12、就虛實而言,按處皆實,提處皆虛,點畫是實,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勢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狀,有輕重徐疾,有疏密虛實,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運用純熟,用筆就會靈動起來,而墨色亦會在靈動的筆法中產生濃淡枯潤的變化。
13、在書寫楷書時最忌寫一個字去蘸一次墨,這樣永遠不會有枯筆,有飛白,有乾渴之筆。最理想的楷書用筆是畫之當中濃,兩邊枯,不光而毛,澀中自有無窮之韻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見潤,即在筆酣墨飽的情況斗轎下依靠速度和中鋒、筆力和筆勢拉出來的枯筆,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狀。一幅楷書墨色有變化,就會大大增強它的靈動性。
14、總之書寫楷書沒有絕對的快慢,就風格而言,有快節奏的楷書,所謂”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時肘下生風,有沉著痛快之狀。不論遲速,肥瘦,都貴於控制在”度”的范圍之內,過疾則筆即直過而意思淺薄,過遲則骨肉凝滯而筆力孱弱,太重則肥而露肉,太輕則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閑庭之信步,有優游自得之狀,緩以會心,疾以出奇罩頃,速以取勁,遲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謂之”賞會”,能速而速,謂之”入神”,賞會則含蓄蘊藉,入神則意外之筆流溢於紙上,此楷法用筆韻律之大略也。
⑩ 歷代經典楷書書法作品
歷朝歷代都不乏優秀的楷書大家,他們所創作的楷書書法作品都非常的優秀值得我們去探討其中的藝術。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歷代經典楷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歷代經典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歷代經典楷書書法作品圖片4
楷書四大家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1、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
唐朝歐陽詢: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稱“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2、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草聖”張旭,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唐朝顏真卿(顏體):其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世稱“顏體”,代表作《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壇記》。
3、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後世以“顏筋柳骨”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
唐朝柳公權(柳體):其楷書清健遒勁,結體嚴謹,筆法精妙,筆力挺拔,世稱“柳體”,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4、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於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
元朝趙孟頫:其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世稱“趙體”,代表作《玄妙觀重修三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