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冰面壁紙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冰面壁紙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3-05-27 00:10:10

㈠ 關於冬天的唯美傷感句子表達愛情帶有圖片

1、走過了多少春夏秋冬,看遍了多少悲歡離合,明白了多少世事無常,趕上了的時間里,有些傷,有些痛,是一輩子的無奈,那些時間抹不去的回憶,去而復返,然後又漸漸散去。當生命漸漸老去,時間越來越少,總在不斷反復的生活中一遍一遍的尋找著不知名的安慰,什麼樣的結果才是最後的擁有?誰又能知道?在迷茫的日子,唯一能做的,是輕輕問問自己,還需要什麼?

2、一直,一個人,在寒風中來來去去,那個身影如此單薄,自己看見心裡都會酸楚;太多的回憶,太多的無奈在寒風中不斷點亮著靈魂深處的憂傷,沒有癒合的傷口,開始努力疼痛。風,不再刺骨了,只是緊緊貼在臉頰和胸口,胸口的溫度,在拚命的掙扎著,盡力想維持著原本的溫暖,只是,就一顆心的溫度,擋不住寒冷的侵襲。

3、我喜歡雪,卻從沒有注意和體會到它的美麗,細想起來它倒也真的讓人有晶瑩剔透,潔白無瑕般的美麗。幻想著自己站在大雪彌漫,雪飄如絮的世界裡,感受著它的紛飛,它的飄零,紛紛散散無聲無息的飄然下落著。我伸出雙手,戴著紅色的手套,紅色的帽子,閉著雙眼,在銀裝素裹的世界裡享受著它的愛撫,傾聽著寂靜世界裡雪的呢喃。晶瑩的雪花漫天飛舞著,灑滿了街道房屋,就連樹枝上也掛滿了白雪。那一點紅色也猶如點點梅花綻放,煞是美麗。

4、天冷了,屋裡的玻璃上有了窗花,各種形狀,有的像雪花、像樹的枝枝蔓蔓,有的像一匹小馬,一隻小鹿。這種的冷,在兒時體現的最直接,最形象,記得那時在被窩里躺在炕上,早晨睜著眼,朦朦朧朧的看著窗花,縮在被窩里不想起來,等父母做好了早飯,叫了很多遍才不情願,嘟嘟著小嘴,穿衣起床。甚至,乾脆不起來在被窩里吃飯。

5、體味到冬天的是鄉村,河中涓涓的流水,湖面結成厚厚的冰面,蓮蓬耷拉著腦袋,遠處是黃壓壓的亂草,幸運的話會看到孩子在冰面上打滾,要是在城市肯定會因為危險而被禁錮,在我看來,孩子就應該與自然接觸,感受家鄉的樂趣。脫離了鄉土氣息人就會變,變得陌生,變得"高貴",變得再也回不到從前。曾經在土裡摸爬打滾的孩子,穿上金縷玉衣,就會厭惡土地的氣息。這樣的人更為我所鄙視,蛤蟆穿上西裝,內在的還是蛤蟆,真正改變的不應是虛華的外表而是心的境界。冬天恰恰在最冷靜的思維中注入一種淡然的處世態度,雖然我不喜歡冬天,但對於這份淡然還是打心底里歡喜。

6、如絮的雪花飄落在寂寞的腳下,北風呼呼夾帶著刺骨的寒冷向我撲打,遠處的霓虹燈不時地閃爍出炫眼的光華。我獨自漫步在瀏陽河畔,望著悠悠流淌的河水,靜靜地掀開塵封的記憶,發出苦澀的低吟。在這個糾結的冬天,我深深地把您想起……

7、留在冬天的歌曲,總那麼動情,風中,雨中,在心底里揮之不去;或許,跟隨境遇,帶著心情,脫口而出,總會感慨萬分,那可是一種壓抑很久的吶喊,是一種感受悲傷的激情,是一種仰望蒼天的嘆息;歌聲里,隱藏了歲月中多少的痕跡,誰,聽出來了?而此刻,唯一能釋懷的,只能盡情的悲傷,伴隨著疼痛,在寒風里奔跑,讓紅潤的眼眶擠出的水珠隨風灑在身後冰冷的紅塵中;當停下腳步,世界如此沉寂,所有身後的記憶,在冰冷的溫度中失去了色彩,心情回歸以往的平靜,然後輕輕告訴自己,自己只是一個人。

8、靜坐在屋子裡,火爐上烤著幾片饃饃,一小碟鹹菜放在爐旁的木凳上,屋裡光線暗淡。許久以後我還記起我在這樣的一個雪天,圍抱火爐,吃鹹菜啃饃饃想著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遠而入神。柴禾在爐中啪啪地燃燒著,爐火通紅,我的手和臉都烤得發燙了,脊背卻依舊涼颼颼颶的。寒風正從我看不見的一道門縫吹進來。冬天又一次來到村裡,來到我的家。我把怕凍的東西-一搬進屋子,糊好窗戶,掛上去年冬天的棉門簾,寒風還是進來了。它比我更熟悉牆上的每一道細微裂縫。

9、飛舞的雪花愛憐的撫摸著我冰冷的臉龐,或是在我裸露的肌膚上留下清晰的冰冷的一吻,或是包裹住我整個的身軀,不離不棄的攙扶在我的身邊。有此時的美麗,真想與它融化在一起,生死相依,不離不棄。這是一個美麗的夢吧!遐想至此,不禁黯然一笑。

10、冬天總是黑得那麼的早,又明亮的那麼晚。清晨暖暖的被窩總是誘惑著我們,讓我們那麼的依依不捨與回味。在這個時候鬧鍾總是會適時地提醒你什麼在等著你去著手。能夠睡懶覺是該被多少人羨慕、嫉妒、恨啊?我每天睡到實在是不想再睡了才懶洋洋的挪出被窩,我從來沒有感覺到一點冬天的味道,因為我只在有太陽出來的時候才出去走走,感受一下生活,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游手好閑呢。因為事實就是這樣每天我都很閑,我也找不到好的人去好的地方消遣時光。

11、冬天將至的夜,總是那麼安詳,街上的人群漸漸散去,冰冷的空氣在身邊肆意掠過,路燈依舊安靜的工作著;一個人,靜靜對著漆黑的夜,靜靜的寫上自己的心情,然後細細的品嘗著路過的那些酸甜苦辣,看看自己,還剩下些什麼?也許,是一無所有,也許,我已經擁有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12、冬季的寒冷荒蕪,少了色彩,艷麗,沒了夏日裡花兒的爭奇斗艷,沒了鳥兒的細語鶯歌;只多了瑟瑟的寒風,冷冷的長夜。冬日的白雪無聲卻有著韻味,冬日的寒風有聲卻沒有了神韻。既然冬天已經來了,那麼春天還會遠嗎?可是我的心卻走進了寒冬,只有努力的適應冬日的寒冷,卻走不出這漫長的白雪皚皚的冬季。

13、不過還是冷的。北方的冬天不像南方,整個的空氣都是冷的,揣著手,縮著脖子,不停的跺著腳。吸進去的空氣都是冰冷鼻尖被凍得晶瑩剔透。晚上,脫了棉衣哆哆嗦嗦的鑽進冰冷的被窩里,真是冷呵,我的腳是汗腳,白天穿著棉鞋,跑來跑去會出很多汗,到晚上就冰涼,母親在睡前,都會把手伸進我被窩里,摸摸我的腳,涼的時候,她都心疼不已的把腳放在她懷里用手不停的搓來搓去,直到暖和了才停止。那時我在上小學。

14、祠堂里散落著些許稻草,看上去有些雜亂,邊上本來有一方石磨的,現在已經不見了,耳邊驚起一聲燕鳴,我彷彿又回到了多年以前,那時的冬天,他會與幾個叔叔伯伯一起,推起石磨,而一個稍大些的姐姐則時不時地往石磨中心的空洞上舀些米,那潺潺乳白色的勻漿,不多時便會從磨中淌出,被接進一個大桶中,他們用這個來製作節日的麵食,直到如今,那樸素的米香,還徘徊在我心底,久久不曾離去。

15、冬陽穿過枝椏,照耀著干凈的大地,取暖的小生靈們靜靜待在有陽光的地方。我看見幾棵小草在一塊石縫下簇擁著,心尖已點露鵝黃,像一滴露珠輕輕滑過葉片,我的心動了。向著陽光,向著溫暖,向著希望,我的心向著雪融的春天。

16、老屋門前有一塊大石頭,也許是上個冰川季留下的烙印,它紮根於此,在一片田野的中央,村裡人都時常在上頭插幾支香以示敬意,而頑童們則喜歡攀上去,在上面重復一代又一代最美好的回憶,即使它已被積滿水的稻田包圍,孩童們也仍不放棄,從最靠近的一端奮勇攀去,縱然那裡略顯陡峭,不知道這塊石頭究竟是何材質,上面四季都不曾長過青苔,永遠乾燥與潔凈,雨水根本無法滲透進去,只能從一邊緩緩滑落田裡。

17、天漸漸暗了,似乎有人在喊我,但我不想出去,也許是怕那冰冷的寒凍,將冰封我倦意的身軀,那年冬天,在離開村子之前,我沒有再去見他一面,我想我還有下個冬天,我還有很多的歲月,可惜,在這個冬天結束之前,他,被永遠留在了這片他所深愛的土地上,他,再也沒能等到那年即將來臨的春天。

18、雪的潔白和干凈,春天的雨水和花朵,多麼讓人激動嚮往。經過冰雪的洗禮,雨水和花朵的滋潤,我的“不毛之地”也許會瘋長如春草,油亮如春雨。那時我萎頹的心或許會跟著春汛高漲,春花怒放,而再次打開一個男人中年的朝氣和雄風。

19、依稀記得那年冬天,有雪,雖不多,卻是細細的散在路的兩旁。那時的冷風吹著屋外不變的山野,那綠中帶白的波浪,一連伴我走過如許的冬天。每當清晨,山野間總是繚繞著乳白色的濃霧,很美,但以前的我從不在意這些,也許是因為離得近了,才不願意去珍惜那近在咫尺的一切。

20、這個冬天,真是有些落寞,身體的衰退,頭發的脫落,心境的幽閉,寫作的遲緩,都使我彷彿陷入一個大冰窟,欲罷不忍,欲進艱難。還是在秋天,我滿頭的黑發還像原野里一片片茂密的野草,可不知什麼原因,一夜秋風竟拔根而飛,一下子成了光亮的出家人。朋友的,文友的,周圍的,外地的,剎那間各種治脫發的偏方和秘方接踵而來。都是善緣愛心,我冷凍的內心熱乎乎的。今天用用這個,明天試試那個,彷彿猴子掰玉米一般。用一位友人的話:就是石頭也該長出了毛!但我的頭似乎比石頭還硬,就是不長。上世紀一個時期說“牛鬼蛇神”們是花崗岩腦袋,要帶著花崗岩腦袋去見馬克思,御用筆桿子和極權下刀斧手們的鐵筆真是厲害!如今我的頭也頑固,內服外抹都不管用,真真的花崗岩一般。

㈡ 畫還是壁紙這樣的牆面裝飾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剛看到這樣的設計,你是不是有點懷疑這是否是一副畫呢?裝一網我也嚇一跳呢!像這樣個性的壁紙已經很余塌多,只是我們還沒有大家所廣泛接受。

往海邊去,藍色的海洋早已展開懷抱,溫軟的沙灘也攤開了雙手等待你的親臨。


這樣的壁紙設計不論是在客廳還是在餐廳都能營造出乎意料的效果。多冷色的室內,注入一點紅色來做視覺中和,收到意想不到的空間感。壁紙的加入,

更是豐富了空間表情,讓室內視覺層次更為豐盈飽滿。

你喜歡熱鬧的夏日海灘,他或許獨愛冬日肆意的溜冰場……白色的冰面上,留下了你獨舞的軌跡,蜿蜒多變。

豆綠色的壁紙,隨意的線條,還有肆意滑雪的場景都讓這幅牆面看起來與眾不同。輕薄的布藝跟淺色牆紙混為一體,視覺上給人以清透;倘若冬日,這款壁紙又變得十分應景。

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手繪,這可是千真萬確的壁紙,古舊的中式傢俱,有時光穿梭機的能力,會把人帶往一個又一個的時代。穿梭其間,流淌的不止是時光,更是一個又一個深刻的記憶。

自然古樸的空間里,彷彿正是缺少了這樣一面壁紙,水晶吊燈跟壁紙圖案真假相應,展開無限想像力。自然悔御復古風的實體家居在壁紙空間里也得以延展,亦真亦幻,格外奇妙。

繁忙的都市,終於在深夜歸於沉靜。閃閃爍爍的燈光透露出或繁忙或寂豎前圓寥的人生旅程,在偌大的城市面前,即便是超級英雄也變得渺小,每個人總是會有力不從心的事情,是時候靜下來休息一下了。

外面的燈光用作床頭背景牆,十分應景。夜色來臨,開一盞燈,卧於軟榻,放鬆身心,這才是正經事!壁紙整體感受寧靜舒適,很適合安放在卧室。

深淺不一同色調條紋是在cos清涼池塘,人物的適時出現讓常見條紋類壁紙變得獨特起來。巧妙的傢俱布置,讓這樣的角落多了一俏皮跟可愛呢!

鄉村風的家裡,這樣的壁紙一定不可以少!壁紙本身是在描述村外常見的場景,有房有地,雞的布偶擺件更是對鄉村風的極好渲染。

是不是也和裝一網我一樣覺得不可思議啊,原來壁紙也可以醬紫!

外面的燈光用作床頭背景牆,十分應景。夜色來臨,開一盞燈,卧於軟榻,放鬆身心,這才是正經事!壁紙整體感受寧靜舒適,很適合安放在卧室。

深淺不一同色調條紋是在cos清涼池塘,人物的適時出現讓常見條紋類壁紙變得獨特起來。巧妙的傢俱布置,讓這樣的角落多了一俏皮跟可愛呢!

鄉村風的家裡,這樣的壁紙一定不可以少!壁紙本身是在描述村外常見的場景,有房有地,雞的布偶擺件更是對鄉村風的極好渲染。

是不是也和裝一網我一樣覺得不可思議啊,原來壁紙也可以醬紫!

㈢ 求一張阿爾卑斯山的風景壁紙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0%A2%B6%FB%B1%B0%CB%B9%C9%BD&t=3
【山脈概要】
歐洲中南部大山脈,是一條不甚連貫的山系中的一小段,該山系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過南歐和南亞,直到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從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遍及下列6個國家的部分地區∶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僅有瑞士和奧地利可算作是真正的阿爾卑斯型國家。阿爾卑斯山脈長約1,200公里(750哩),最寬處201公里(125哩)以上,是西歐自然地理區域中最顯要的景觀。
雖然阿爾卑斯山脈並不像其他第三紀時期隆起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安地斯山脈和落磯山阿爾卑斯山脈脈等,那樣高大,然而它對說明重大地理現象卻很重要。阿爾卑斯山脊將歐洲隔離成幾個區域,是許多歐洲大河(如隆河、萊茵河和波河)和多瑙河許多支流的發源地。從阿爾卑斯山脈流出的水最終注入北海、地中海、亞得里亞海和黑海。由於其弧一般的形狀,阿爾卑斯山脈將歐洲西海岸的海洋性氣候帶與法國、義大利和西巴爾干諸國的地中海地區隔開。
經過多少世紀演變出來的與眾不同的阿爾卑斯型畜牧經濟,自19世紀以來已有改變,這里以當地原料和發展水電為基礎已興辦起工業。阿爾卑斯山脈已經成為數百萬歐洲人和其他世界各地觀光客的夏季和冬季游樂場。阿爾卑斯山脈脆弱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受到如此巨大的人流沖擊,已成為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的山脈之一。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呈一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山勢雄偉,風景幽美,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晶瑩的雪峰、濃密的樹林和清澈的山間流水共同組成了阿爾卑斯山脈迷人的風光。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候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南歐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山地氣候冬涼夏暖。大致每升高200米,溫度下降1℃,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0℃。整個阿爾卑斯山濕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邊緣地區年降水量和山脈內部年降水量差異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有焚風出現,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都發源於此。山地河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又有利於發電。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這條聳立在歐洲南部的著名山脈,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德國西南部,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總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長約1200千米,寬120~200千米,東寬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脈主幹向西南方向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方向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3段。西段西阿爾卑斯山從地中海岸,經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邊境的大聖伯納德山口附近,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在藍天映襯下潔白如銀的勃朗峰(4810米)是整個山脈的最高點,位於法國和義大利邊界。中段中阿爾卑斯山,介於大聖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最大。有馬特峰(4479米)和蒙特羅莎峰( 4634米)。東段東阿爾卑斯山在博登湖以東,海拔低於西、中兩段阿爾卑斯山。
[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阿爾卑斯山脈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早在1.8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北大西洋擴張,南面的非洲板塊向北面推進,古地中海下面的岩層受到擠壓彎曲,向上拱起,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歐洲間相對運動形成的阿爾卑斯山系,其構造既年輕又復雜。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時形成一種褶皺與斷層相結合的大型構造推覆體,使一些巨大岩體被掀起移動數十千米,覆蓋在其他岩體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狀的平卧褶皺。西阿爾卑斯山是這種推覆體構造的典型。
更新世時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為厚達1公里的冰蓋所覆,除少數高峰突出冰面構成島狀山峰外,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其典型,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鋒尖銳,挺拔峻峭,並有許多冰蝕崖、U形谷、冰斗、懸谷、冰蝕湖等以及冰磧地貌廣泛分布。現在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1)地質。阿爾卑斯山脈是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間涌現出來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約在中生代將近結束的7,000萬年前開始的。在中生代期間(2,45億∼6,640萬年前),河水將被侵蝕的物質沖刷並沉積在被稱為特提斯海的廣闊洋底,並在這里緩慢變成由石灰岩、黏土、頁岩和沙岩組成的水平岩層。
在瑞士義大利邊境上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馬特峰 在第三紀中期(約4,400萬年前),非洲構造板塊向北移動,與歐亞構造板塊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層岩石被擠壓向結晶體的基岩及其周圍而形成褶皺,這些深層岩石隨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這些構造運動持續到900萬年前才停止。在整個第四紀期間,侵蝕的力量啃咬著這龐大的新近形成褶皺而被推擠上來的山脈,形成了今日阿爾卑斯山脈地形的大概輪廓。
在第四紀期間,地形進一步被阿爾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滿山谷並溢向平原而不斷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如同圓形露天劇場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過的刃嶺,諸如馬特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納山(Grossglockner)之類的巍峨山峰,皆從山頂上聳起形成;山谷被擴闊並加深成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從高出主谷底部數百呎的一些懸谷噴瀉而出;修長而深不可測的湖泊給許多堅冰刨削後的山谷注滿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積了大量的沙礫。
當冰離開山谷時,無論是對橫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蝕成海拔大為低於周圍的高山。在白朗峰附近的阿爾沃河(Arve 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異達3,993公尺(13,100呎)以上。
所以冰川作用改變了自然環境∶谷地的氣候比周圍的高處溫和得多,人類可深入山區建立居民點,交通便利了;由於冰磧沉積,土質也較為肥沃。在現代,仍有嚴重的冰川侵蝕在繼續。在阿爾卑斯山脈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夏季從這些冰川融解而傾瀉出來的水對於填補用於發電的水庫是很重要的。
(2)自然地理。在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各地的高度和形態大不相同∶有主山脈周圍低窪的前阿爾卑斯形成褶皺的沉積物,也有內阿爾卑斯結晶體地塊。從地中海到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西段、中段和東段,各段都有幾個不同的小山脈。
西阿爾卑斯山脈,從海岸向北伸展,穿過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抵達瑞士的日內瓦湖和隆河河谷。山脈的形態有∶地中海附近濱海阿爾卑斯山脈是低窪而乾燥的石灰岩,法國韋爾東峽谷是深壑,默康托爾山(Mercantour Massif)是結晶體的山峰,白朗峰是冰川籠罩的圓丘(海拔4,807公尺〔15,771呎〕,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從這段山脈發源的河流皆向西流入隆河或向東流入波河。
中阿爾卑斯山脈坐落在從瑞士-義大利邊界上白朗峰以東的大聖伯納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區到科莫湖(Lake Como)以北的施普呂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區。在這一段地域內,有一些特別且都是高達4,267公尺(14,000呎)的山峰,如杜富爾峰(Dufourspitze)、魏斯峰(Weisshorn, 高4,505公尺〔14,780呎〕)、馬特峰、芬斯特拉峰(Finsteraarhorn, 高4,274公尺〔14,022呎〕)。此外,處在這一段地域之中的還有一些大的冰川湖∶南邊的科莫湖、馬焦雷湖(Lake Maggiore,波河排水系統的一部分);北邊的圖恩(Thun)湖,布里恩茨(Brienz)湖、琉森湖。
東阿爾卑斯山脈,包括有瑞士的拉蒂舍山脈、義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德國南部和奧地利西部的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義大利東北部和斯洛維尼亞北部的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Julian Alps)。德國的因(Inn)河、萊希(Lech)河、伊薩爾(Isar)河和奧地利的薩爾察赫(Salzach)河、恩斯(Enns)河皆流入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多瑙河,而奧地利的穆爾(Mur)河、德拉瓦(Drau)河和斯洛維尼亞的薩瓦(Sava)河皆注入阿爾卑斯山脈以東和東南的多瑙河。在義大利境內東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加爾達湖(Lake Garda)注入波河,而阿迪傑(Adige)河、皮亞韋(Piave)河、塔利亞門托(Taliamento)河、伊松佐(Isonzo)河注入威尼斯灣。
在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地形起伏差距很大。在白朗峰地塊西部和以芬斯特拉峰為中心的地塊都是原地結晶岩構成的最高的山頭。其他高山有白朗峰推覆體(包括魏斯峰〔14,780呎〕)和羅莎峰地塊(Monte Rosa Massif)推覆體,它們也是結晶岩構成的。再向東為伯爾尼納峰(Bernina Peak),它是超過4,000公尺(13,120呎)以上的最後一座山。在奧地利的最高峰大格洛克納峰僅有3,797公尺(12,457呎);德國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中最高峰楚格峰(Zugspitze)僅2,962公尺(9,718呎);斯洛維尼亞和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點特里格拉夫(Triglav)峰僅2,864公尺(9,396呎)。在西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有些最低窪的地區是位於隆河進入日內瓦湖的三角洲上,海拔372公尺(1,220呎)。在威尼斯北邊東阿爾卑斯山脈的山谷中,海拔僅約91公尺(300呎)的地方是屢見不鮮的。
(3)氣候。阿爾卑斯山脈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山脈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僅使這些不同的小山脈之間,而且使某一特定小山脈范圍內的氣候極端不同。由於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歐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氣候因素的影響;從西方流來大西洋比較溫和的潮濕空氣;從北歐下移有涼爽或寒冷的極地空氣;大陸性氣團控制著東部,冬季乾冷、夏季炎熱;南邊有溫暖的地中海空氣向北流動。
差別懸殊的氣溫和年降水量都與阿爾卑斯山脈的自然地理有關。谷底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是因為谷底較周圍高地溫暖而乾燥。海拔1,524公尺(5,000呎)以上的地方,冬季降水差不多全都是雪,一般雪深3∼10公尺(10∼33呎)或10公尺以上,在海拔2,012公尺(6,600呎)處,積雪約從11月中旬延續到5月底,通常高山的山口被積雪封鎖。在地中海沿岸的山中,谷底的1月平均溫度為-5∼4℃(23∼39℉),甚至高達8℃(46℉),7月平均溫度為15∼24℃(59∼75℉)。溫度逆增很尋常,尤其在秋、冬季期間很常見;山谷常常是一連好幾天布滿了濃霧和呆滯沉悶的空氣。這些時候,在海拔1,006公尺(3,300呎)以上的地方可能要比低窪的谷底較溫暖、較陽光明媚。刮風可能在當天天氣和當地小氣候中發揮明顯的作用。
焚風能持續2∼3天,風向視氣旋的軌跡不同,可以是南-北向或北-南向。這種焚風的氣團,在其爬上山頂的過程中被冷卻,這就帶來降雨或降雪並延緩其冷卻速度。當這種比較乾燥的空氣在背風面降落時,空氣由於壓縮而按常速變暖,所以這時的空氣比它開始向上流動時海拔高度相同之處的溫度高一些。在受到影響的地方,雪迅速地消失了。
雪崩是巨大的自然力之一;在11月末到6月初這段時間內,雪崩是經常出現的危險。雪崩不僅會造成大面積的毀壞,而且由於它將大量岩石從山坡帶到谷底,是侵蝕作用的重要催化劑。
(4)動植物。阿爾卑斯山脈中幾個植物帶,反映了其海拔和氣候的差異。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長著各種落葉樹木;其中有椴樹、櫟樹、山毛櫸、白楊、榆、栗、花楸、白樺、挪威楓等。海拔較高處的樹林中,最多的是針葉樹,主要的品種為雲杉、落葉松及其他各種松樹。在西阿爾卑斯山脈的多數地方,雲杉占優勢的樹林最高可達海拔2,195公尺(7,200呎)。落葉松具有較好的禦寒、抗旱和抵抗大風的能力,可在海拔高至2,500公尺(8,200呎)處生長,在海拔較低處可有雲杉混雜其間。在永久雪線以下和林木線以上約914公尺(3,000呎)寬的地帶是冰川作用侵蝕過的地區;這里覆蓋著茂盛的草地,在短暫的盛夏期間有牛羊放牧。這些與眾不同的草地——被稱為alpages(高山盛夏牧場),阿爾卑斯山脈和植物帶都是從這個詞衍生出來的——都位於主要的、橫向的山谷的上方。在沿海阿爾卑斯山脈南麓和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脈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植物,有海岸松、棕櫚、稀疏的林地和龍舌蘭,仙人果也不少。
有少數幾種動物對於高山環境已很能適應。熊已消失,但高地山羊(它同岩羚羊一樣,動作異常敏捷)卻被義大利皇家獵物保護區所挽救。旱獺在地下通道中越冬。山兔和雷鳥(一種松雞)冬季變成白色(保護色)。在一些小山脈的中間,設有幾座國家公園可使當地的動物獲得穩妥的保護。
(5)人類對阿爾卑斯山區環境的沖擊。早期到達阿爾卑斯山脈的旅行者,無不為其所看到的原始自然風光而深受感染,從他們的激情迸發出現代大眾對阿爾卑斯山區的眷戀。由於眾人的喜愛帶來發展;然而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流的沖擊已使阿爾卑斯山區環境不斷惡化。造成環境惡化的起因是∶空氣的質量逐漸惡劣;河流和湖泊的水受到污染;因建築滑雪場和道路造成山坡受侵蝕;傾倒(常常是不加區別的)固體和有機的廢棄物;為了建築,採掘岩石、沙礫而造成的侵蝕;酸雨給森林所帶來的破壞。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干氣候的分界線。同時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氣候特徵。山地氣候冬涼夏暖,陽坡暖於陰坡。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冬季山上有積雪,如勃朗峰3000米高處,年降雪量厚達20米,因河河谷的因斯布魯克,3月的積雪區下界為海拔900米,5月間升高至1700米,9月升至3 200米,再往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出現焚風,所到之處,常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都發源於此。山地河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有利於發電。此外,此地棲息著各種動植物,代表有阿爾卑斯大角山羊、山兔、雷鳥、小羚羊和土撥鼠等。
[編輯本段]【動植物資源】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呈明顯的垂直變化。可分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山脈南坡800米以下);森林帶(800~1800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針葉林;森林帶以上為高山草甸帶;再上則多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積雪的山峰。山區居民,西部為拉丁民族,東部為日耳曼民族。動物有阿爾卑斯大角山羊、山兔、雷鳥、小羚羊和土撥鼠等。
[編輯本段]【居民】
(1)定居。自舊石器(60,000∼50,000年前)以來,阿爾卑斯山區就有人類居住,他們狩獵;從法國伊澤爾(Isere)河谷附近的韋科爾(Vercors)河到奧地利陶普利茲(Taupliz)上方的利格爾霍爾(Lieglhohle)河,在各地都留下了手工藝品。在阿爾卑斯山冰川撤退以後(4,000∼3,000年前),山谷中便住有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他們在洞穴和小居民點中生活,有些小居民點是建在阿爾卑斯湖泊的岸旁。在阿訥西湖(Lake Annecy)附近、日內瓦湖沿岸、奧地利托特斯山(Totes Mountains)中、義大利奧斯塔(Aosta)及卡莫尼卡(Camonica)河谷中,都發現有這類居民生活的現場。卡莫尼卡河谷以大約20,000面岩石雕刻而著名,這些石雕留下了2,000多年人類居住情況的寶貴而生動的畫面。
西元前800∼前600年間,塞爾特部落攻擊了新石器人們的營地並迫使他們遷移到阿爾卑斯山脈遙遠的山谷中去,在上奧地利哈爾施塔特(Hallstatt)發現有塞爾特人偉大的文化中心。由於這里所發現的考古文物豐富,哈爾施塔特這一名稱已成為歐洲青銅器時代末期和鐵器時代初期(1000?∼500BC)的同義語。塞爾特人開始鑿辟阿爾卑斯高山上的一些山口作為貿易通道。
羅馬人擴大了古老的塞爾特人村莊;既在通向阿爾卑斯山脈的山谷中,又在阿爾卑斯山脈本身的山谷中,建起許多新的、繁榮的城鎮。羅馬人改進了水的供應,建造起競技場和劇院,這些保存得最完好的是在奧斯塔。控制阿爾卑斯各山口是羅馬人擴張的關鍵,羊腸小徑被擴大為狹窄的道路。那些連接羅馬國外軍事前哨的山口(如大聖伯納德、斯普呂根、布倫納羅〔Brenner〕、普勒肯〔Plocken〕諸山口)尤為重要。「野蠻人」日耳曼部落的首次進犯發生在西元259年,到400年羅馬人對阿爾卑斯山區的控制已分崩瓦解。
羅馬化了的塞爾特人,其土地被日耳曼各部落如勃艮地人(Burgundian)、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倫巴底人(Lombard)所佔據。在8和9世紀期間,阿爾卑斯山區土地成為查理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查理曼的孫輩根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n,843)瓜分了帝國,888年的進一步分解導致了持續至今的基本語言的分歧。塞爾特人、羅馬人和野蠻人強加於阿爾卑斯山區的統一在中世紀期間消失了。在大部分時間里,各個山谷離群索居,互不往來。阿爾卑斯各民族的封閉狀態被工業革命和鐵路(通過巨大的隧道穿過阿爾卑斯山脈)的到來所打破。
(2)語言。在西阿爾卑斯山脈(包括瑞士的沃〔Vaud〕州和瓦萊〔Valais〕州與義大利西北部的瓦萊達奧斯塔區),人們操法語。很顯然,瓦萊達奧斯塔區人們說法、義兩種語言,然而該區已不能抵禦義大利文化的沖擊,現僅有某些橫向山谷仍在日常事務中使用法語。義大利的中阿爾卑斯和東阿爾卑斯山區及瑞士的提契諾(Ticino)州使用義大利語。瑞士、德國和奧地利的中阿爾卑斯和東阿爾卑斯山區各地及義大利的上阿迪傑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地利的蘇蒂羅爾〔Sudtirol〕地區)使用德語。雷蒂亞人(Rhaetian)說的語言羅曼什語,主要使用在瑞士格勞賓登(Graubunden)州的萊茵河一帶;其他雷蒂亞方言(拉亭語〔Ladin〕和弗留利語〔Friuli〕)使用於義大利東北部的東阿爾卑斯山脈。斯洛維尼亞語使用於斯洛維尼亞及其與義大利、奧地利毗連的阿爾卑斯邊境區域。雖然有些區域信奉新教者占優勢,可是整個阿爾卑斯各地主要的宗教還是天主教。除了當地的各種語言之外,還有季節性的外籍勞工的語言;沒有季節性工人,旅遊業(尤其是瑞士的旅遊業)定會崩潰。
[編輯本段]【經濟】
(1)農業。在19世紀中葉以前,阿爾卑斯山脈的經濟基礎主要是農業和畜牧業。雖然後來農場(尤其是高山谷地中農場)已被普遍拋棄,但在主要山谷和橫向山谷中位置良好的地區,農業依然存在。在瑞士謝爾(Sierre)和馬蒂尼(Martigny)之間炎熱而乾燥的隆河谷,是大片栽培水果、蔬菜的灌溉區,在谷底和山坡都有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可為釀造優質葡萄酒提供原料。世界上最高的葡萄園,有一些就位於菲斯普(Visp)的上方,海拔高達1,295公尺(4,250呎)以上。其他葡萄種植區域有義大利北部的上阿迪傑區、提契諾和阿爾卑斯山脈的南部區域。
(2)采礦業和製造業。阿爾卑斯現代經濟的支柱是采礦、鑿石、製造和旅遊各業相結合。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有采礦業,現在奧地利的埃爾茨山(Erzberg)采礦業仍很重要,埃爾茨山自中世紀以來就採掘鐵礦。在克呂斯(Cluse)附近,距日內瓦不遠的上薩瓦(Haute-Savoie)的前阿爾卑斯山區,在19世紀的第一個25年中,鍾表製造、螺旋切削、部件加工及有關工業興起,它已演變成世界上這些類型工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奧斯塔及穆爾河谷和米爾茨(Murz)河谷,由於當地生產鐵和煤,設有大型鋼鐵廠。此外,在奧地利的東阿爾卑斯山脈,建有利用當地林木為原料的紙漿廠和造紙廠。隨著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水電的發展,重型冶金和化學工業被吸引到了法國、瑞士南部、奧地利西部的主要橫向山谷。後來,又有一些生產消費品的工廠(如奧地利萊茵河谷的紡織品廠、法國阿訥西地區的體育用品廠等)建立起來。
(3)旅遊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阿爾卑斯山脈最顯著的經濟變化是興起了群眾性的旅遊業。阿爾卑斯山脈的旅遊業是具有風險的事業∶投資相當巨大,收回開支的季節很短,而且可能要受到鄰國經濟困難或冬季少雪、夏季出現涼爽而淫雨天氣的毀壞。旅遊業已給阿爾卑斯山區各國注入了巨額獎金,這對海拔高的橫向山谷邊遠村莊特別有利。在服務部門的就業機會已大為增加,彌補了工農業所帶來的不景氣。
(4)交通運輸。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阿爾卑斯山脈崎嶇而險峻的地形就是交通運輸的大障礙。自塞爾特人時代起直至今日,山口是山谷與山谷之間的交通聯系紐帶,沒有這些紐帶,山谷就會封閉而孤立。山口簡易的道路,現已鋪設成多車道的公路。
鐵路運輸及隨後的公路運輸,以及隨之而來的築路技術的提高,已經結束了多數阿爾卑斯山區的封閉狀態。隧道——特別還有公路隧道——可終年讓大批人群在高大的阿爾卑斯山嶺之下通行無阻,這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汽車來來往往,帶來人群,不僅使旅遊業在20世紀得以迅猛發展,而且已成為惡化阿爾卑斯山脈環境的主要因素。
[編輯本段]【交通】
阿爾卑斯山脈山區的交通很發達。海拔1370米的布倫納山口、2009米的辛普朗山口、2112米的聖哥達山口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在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塞尼山開鑿了第一條鐵路隧道,以後又建成多條。1922年竣工的瑞士和義大利間的辛普朗隧道,長19.8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隧道之一。勃朗峰下的公路隧道,長11.6千米。1980年建成的聖哥達隧道,長16.3千米,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
[編輯本段]【旅遊】
阿爾卑斯山景色十分迷人,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區和旅遊勝地,被世人稱為「大自然的宮殿」和「真正的地貌陳列館」。這里還是冰雪運動的聖地,探險者的樂園。
阿爾卑斯山以其挺拔壯麗裝點著歐洲大陸,它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覆蓋著厚達1千米的冰蓋。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為典型。只有少數高峰突出冰面構成島狀山峰。許多山峰角峰銳利,山石嶙峋,峻峭挺拔,並有許多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冰蝕崖、角峰、冰斗、懸谷、冰蝕湖等以及冰川堆積作用的冰磧地貌。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千米。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千米,面積約130平方千米。山地冰川呈現一派極地風光,是登山、滑雪、旅遊勝地。阿爾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許多湖泊。最大的湖泊萊芒湖,另外還有四森林州湖、蘇黎世湖、博登湖、馬焦雷湖和科莫湖等。美麗的湖區是旅遊的勝地。
西、中阿爾卑斯山風景宜人,設有現代化旅館、滑雪坡和登山吊椅等。冬季滑雪運動吸引大量遊客。山麓與谷地間的不少村鎮,山清水秀,環境幽雅,每年都有大量遊客來此旅遊。
[編輯本段]【研究與勘察】
攀登阿爾卑斯諸山峰的記錄至少可追溯到14世紀;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從阿爾卑斯山脈開始的這種活動已成為嚴肅的(即非娛樂性的)登山時尚而傳播到全世界。在1780年代,日內瓦大學教授索緒爾(Horace Benedict de Saussure)登上高峰並鼓勵別人攀登,這期間他對阿爾卑斯山脈作了最初的科學考察。隨著在19世紀後半個世紀中地質學系統化而成為一門科學,人們對阿爾卑斯山脈的考察也取得了巨大進展。第一批地質圖標示出該山系的主要結構輪廓,顯示出不尋常的復雜地質現象,說明阿爾卑斯山脈似乎不單純是地球內部大規模地殼隆起的結果。
在對地質學領域進行推測的同時,也有人對阿爾卑斯山脈的地形起伏、氣候學、植物、動物和人類地理學等各項專題進行觀測與分析。
[編輯本段]電子品牌
ALPS,中文譯為阿爾卑斯,是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在全球范圍內使用的商標。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成立於1948年11月1日,注冊資本236億2,300萬日元(截至2008年3月31日),股票發行總數1億8,156萬股(截至2008年3月31日),
凈銷售額(集團)6,926億5,600萬日元(2007年4月1日起2008年3月31日為止)。阿爾卑斯公司,1948在東京大田區雪谷町成立片岡電氣有限公司,開始製造和銷售旋轉開關電子產品,1964年被日本通產省授予「出口貢獻企業」稱號(之後,連續六次獲此殊榮),1967年阿爾卑斯-摩托羅拉株式會社(為現在的阿爾派株式會社)成立開始製造和銷售磁帶裝置,1995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阿爾卑斯電氣(中國)公司。公司業績卓著,在開關產品,各類結構性器件上優勢巨大,產品你享譽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