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拉薩藏裝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拉薩藏裝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5-23 22:31:37

㈠ 求藏族民族服飾介紹以及圖片。有加分,,,

藏裝的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直線寬邊,色彩對比強烈。男女藏袍均習慣以粗紡厚毛呢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釘一個紐扣,或是用紅、藍、綠、雪青等色布做兩條飄帶,穿時結上。男式藏袍多為黑、白兩色,領圍、袖口、衣襟和底邊,鑲上色布或綢子底邊,古樸渾厚。夏天或勞動時,一般只穿左袖,右袖從後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兩袖束在腰間,古銅色的皮膚袒露於外,雄風凜凜,彪悍剛健。女式藏袍,分有袖和無袖的兩種,夏秋兩季的藏袍無袖。裡面多襯有紅、綠等色彩鮮艷的襯衣,襯衣翻領在外,衣袖要長於胳膊一至二倍,長出部分,平時捲起,舞蹈時放下,舒展飄逸,瀟灑自如。藏族的帽子式樣繁多,各地均有不同,拉薩等地以金寶頂帽為最多,用金絲或銀絲綉織圖案,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男女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綉有圖案花紋。靴頭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歡佩飾。耳穿大環,手腕金銀,頂戴珠鏈,尤其是在腰間,男挎長劍,女佩腰刀,更顯得粗獷彪美。網路地圖

㈡ 西藏人穿藏裝為什麼大多都只穿一隻袖子,赤著膀子

藏裝是藏族人的傳統服飾,無論是普通藏族人的傳統服飾,還是一些僧侶穿的僧袍,大多是穿一隻袖子。

因為藏裝是肥大的,穿起來有些不便,所以藏裝一般都只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綁在身上,天冷的時候再把另一隻袖子穿起來。

在寬冊亂西藏各個地區的藏族服裝,還是有區別的。

拉薩地區,自慎檔古是比較大的城市,藏裝相對樸素,暗淡更合身一些。

恩多地區大多是草原跟牧區,他們的藏裝大多是長袍大袖,寬寬大大的。

卡瑪地區的藏裝,大多上衣跟裙子是分開的,跟他們比較熱情的性格有關系。

也許藏裝無論怎麼穿著,在我們看來都不是很方便,但是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傳統流傳至今,才顯得那片地方更加純粹吧。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我們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就好了。

願我們在旅途中相遇,願我姿腔們有一場治癒系的旅行!

㈢ 藏袍的分類

羊皮藏袍分為山羊與綿羊皮袍,農區婦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輕巧柔軟和易裁剪等特點。而綿羊皮因季節不同而皮質有所差異,所以按冬、夏和秋季分為三種。羊皮藏袍是藏區普遍穿用的皮製品,製作皮袍時方式各異,對皮質加工程序也很講究,生挖成的皮質最具柔韌和耐磨性,可充當雨衣,屬皮袍中的上品。
據史書記載,九世贊普布帶貢甲時,已能夠紡牛毛線用來織帳篷、紡羊毛線織氆氌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薩大昭寺文物時,發現寺內珍藏的松贊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雙鞋。松贊干布的衣服用質地較好的拉瓦(是氆氌的一個品種)製作的肥腰、長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樣式與現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氌鞋幫,鞋面是在綠色氆氌上綉有簡單的花朵。西藏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體裝飾品出自昌都地區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卡若遺址共出上50件裝飾品,種類包括發笄、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等,以石、玉、骨等多種材料製成。從裝飾部位看,卡若先民們與今天藏族人的習俗一脈相承,從上到下包括發飾、項飾、胸飾和手飾。這些材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穩定、造型豐富的人體裝飾品。隨著與外界交流,藏族眼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眼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從遠古傳承下來的眼裝、服飾來看,在總體結構上並沒有多少變化,仍比較完整地保持著藏族傳統文化特徵。藏北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里形成大囊,裡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制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擺用10至15厘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擺先用寬10至20厘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厘米)鑲邊。 藏族的服飾,可分為牧區和農區兩式。牧區服飾以皮袍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皮袍肥大,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夜裡解帶寬衣,如同被囊。白天脫去一袖或二袖,束在腰間,適應高原牧區「作息一襲衣」的氣候特點和和游牧生活方式。農區婦衣多穿一件色彩艷麗的內衫,外罩寬大的氆氌長坎肩,腰間束帶。內衫一般是無領短衣,但袖子特長,勞動時捲起,歌舞時舞動雙袖,飄灑自如,平添魅力;最有特色的要數腰下的花圍裙,藏語叫「邦單」,一般用氆氌製成,厚重而色彩鮮艷。以紅藍色橫條為主調,加上其它色條,交錯組合成十分美麗的圖案,特點十分突出。 雲南藏族服飾基本屬農區式樣,與西藏地區的藏族服飾略有差異
。婦女喜愛上著粉紅色坎肩,後肩有一彩色綉帶,下圍白色圍裙。雲南各地也稍有不同:中甸婦女頭梳三辮,有的帶白關皮和綵線製成的發圈,也有的包布帕或戴圓筒縷全帽。上衣外套領掛,下穿長褲,系白圍腰,腳穿皮靴或統靴;中旬東旺一帶婦女常梳三層辮,由幾十根小辮組成一條大辮;德欽婦女則愛穿長裙,外系色彩鮮艷的「牛肋巴」花圍腰,發辮盤在頭上後,再纏上大紅頭巾。各具風采,同中有異。婦女們愛戴金、銀並鑲有珊瑚、綠松石之類的耳墜,帶叢墜長一寸左右;胸前佩戴著金、銀絲盤制的經盒,內裝護身符、子母葯等物,貧窮的人則用皮製小袋裝著。藏族人認為佩戴護身符盒會有神靈保佑,逢凶化吉,吉祥如意。她們還喜愛戴鑲珊瑚、寶石的戒指,左手戴銀釧,右手戴海貝串製成的手鐲,從小戴起,終身不取。人們認為戴著它,死後不會迷路。
男子服飾各地大致相同,總的特點是肥大粗獷。內穿短衣,外穿大領右襟的長袍,一般無扭扣,紮上腰帶,讓長袍在腰間垂成一囊,可儲物件;腰帶是由紅色或其他顏色編織成的寬毛帶,也有裝飾頌悄精美的寬皮帶,並附有口袋在其間,還有的系著帶佛像的護身符;下穿長褲,套入皮製野行渣或氆氌制的長筒靴;頭戴氈制的禮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樣較多,有喇叭形的,有露出前舌或雙舌的。多飾以金絲,光彩奪目。 藏民族自古以來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男子一般頭戴皮帽,腰束綵帶,足蹬藏靴,身佩藏刀,顯露出威武英氣。女子則風姿婀娜,從頭到腰綴飾著五光十色的琥珀、珊瑚等名貴珠寶和金銀飾物,華貴而美麗。近年來,西藏民族服飾的款式和顏色也有所創新,更趨於藝術化和大眾化、向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向發展。

㈣ 西藏人的服飾是怎麼樣的

迪慶藏族男子服飾基本相間。-般著右襟齊腰高領鑲金銀邊短衫,稱「對通」。講窮層次重疊,選料顏色醒日,外穿用布、毛呢、氆氌、綢緞等製作的「楚巴」。有銀刀、護身符、錢包等各種精美的飾品。有烏拉靴、長統皮鞋,金絨藏靴居毀返飢多。

東旺、格咱、尼汝藏族婦女穿連衣裙式女裝居多,多以自織氆氌為料,上段色彩鮮艷,下段為百褶裙,裙長及膝,褶裙僅在身後,後擺呈半圓形,裙下鑲有五彩虹邊及彩邊。大中甸、小中甸婦女身著長袖女纖返藏袍和大襟短坎肩,坎肩領口、襟邊攘有五色花邊,狀如彩虹,褲子用黑、藍色料子。青年人披黑羊皮,類似披風。尼西婦女又多穿白色衣褲。德飲歸女上身穿長袖綵綢衫,其世斗顏色有深繹色、深紅色、粉紅色、白色等,外著無袖大襟長袍,其料有「龍鳳」圖案或「壽」字圖案的彩緞、絲綢和氆氌等。下身穿寬而長曳的百褶裙。維西塔城一帶婦女多穿大襟寬袖短襖,外罩坎肩,下穿長裙。近年來,迪慶婦女喜穿現代女式藏裝者屆多。迪慶婦女佩飾有瑪瑙、珊瑚、玉石、項鏈,耳墜銀制鑲玉大耳環等。

㈤ 色彩斑斕的西藏服飾文化

西藏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這里也保留了非常多的風俗習慣與傳統的文化,為了讓西藏增添一副神秘的面紗,西藏的服飾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那麼,大家對於色彩斑斕的西藏服飾文化有沒有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 城市文化 的角度一起來揭開這面神秘的面紗吧!

在西藏生活著擁有古老生活方式的藏族人民,使得西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並淵源流傳,保留至今,現在我們能品味到這些美妙而奇特的風俗文化都得多虧這么的當地居民,想要了解西藏服飾文化嗎余襲前?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藏吧。

西藏的傳統文化與這里的地理環境,歷史變遷和氣候因素都有很大的關系。西藏處於高原地段,這里的氣候比較寒冷,空氣稀薄,溫差較大。所以這里人們的服飾就因這樣的獨特氣候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在寒冷的時候把衣服全披上,但當炎熱的時候,他們可以把上衣的綿袖脫下一半,很是方便。

在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而在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的拉薩,裝束則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禪唯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

西藏地域廣闊,高原一望無垠。這里生活的居民在這樣廣闊的地域上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不僅如此,這里的豎清人民大都能歌善舞,擁有高亢的音域和獨特的民族音樂。在著廣闊的草原上聆聽著藏族人民高亢美妙的歌聲,一種古老悠長的民族思緒油然而生,心中也隨著這跌宕起伏的歌聲時起時落,美妙異常。

㈥ 藏族服飾特點及風格是什麼

如下: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

「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

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

改良藏裝:

拉薩藏裝的樣式,無論男女裝,以前一直另有腰帶備著,系時要在腰後打出漂亮的褶子,可這卻要費一番功夫,一般不熟練到一定程度,怎麼也打不好。

90年代初倒是有一陣子,拉薩掀起了一股「改良藏裝」潮,設了「T形台」,上台展示的竟全是被重新設計了的藏裙,設計很有現代節奏感,比如男士藏袍,設計者把長袍裁成了兩半,拿來穿了衣服,再套上下面一半,整體效果還是一個長袍的模樣。這樣的設計,是省去了許多麻煩,可不知怎的,還是沒能傳播開來。

猜其原因,恐怕還是穿的人怎麼也覺得沒原來的味道,有些小氣,失去了當家做父親的人所具備的某種品質,比如說一種老成持重感。而女裝也是費心整了容的,原來樸素順溜的領口,突然多了像時裝一樣的翻領、豎領、毛領……藏族的服飾審美觀中,最注重崇尚的,可能還是一個「雅」字,女裝沒能流行開來的原因。

我想可能是犯了這個忌諱。但不管怎麼說,這場「T形台」之風,在拉薩人心中記憶猶新,無論成功與否,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而且它所帶來的新東西,繼續出現在兒童藏裝上,非常的活潑可愛,非常有朝氣。

㈦ 西藏這么冷,為什麼藏民穿藏袍還要脫一隻袖子

藏袍是傳統的藏族服裝,他們在穿戴的時候需要將一隻袖子垂在下邊。這是藏族同胞們從祖上傳下來的風俗傳統。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並不是天氣冷不冷的問題,而是這種衣服瞎凳圓就要這么穿。

再說藏袍本來很寬大,上面也沒有扣子,即使將那邊的袖子穿上,也沒有多大的保暖作用。它更大的功粗培能是用來裝飾。也只有這么穿,他才會覺得好看。

其實人的衣服不只有保暖功能,它還有其他的作用,比如說體現一個人的氣質,在比如參加某種儀式的時候,必須穿的一些民族文化服裝。

在特殊的場合,這些服裝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就不只是保暖。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的文化價值。所以我們至今可以在藏族同胞們身上看到他們穿傳統藏袍的時候會將磨塌另一隻袖子放下來。另外將袖子放下來這也不是一個絕對的規定。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他們是可以將這個袖子穿上的。

㈧ 獨具魅力的西藏服飾文化

每一個地區的氣候都是不一樣的,而在不同氣候的影響下,人們的風俗習慣也就有所不一樣的,因而,所產生的文化自然的也就有所相異的,從最為直觀的服飾上就可發現。
那麼,在 西藏文化 里,西藏的服飾有怎樣的文化傳承呢?隨我去看看吧!

藏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為藏族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服飾文化也同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

一、藏裝的地域性差異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徵明顯。

拉薩為中心地區的農民通常穿白色圓領右衽氆氌長袍,領子、袖口、袍邊鎮紅、黃、藍色帶十字花紋的花邊,長袍略長於人身高,穿時用一條繩子將袍子折短系於腰間,使袍子剛過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口袋以裝日常用品,出門時,夜裡袍子可當被子。

拉薩為中心地區城鎮藏族服裝與農民有些差別,特別是婦女著裝。夏天,拉薩婦女穿無袖長裙,色彩、面料的選擇全然不同於牧民和農民。拉薩人喜歡用質地比較好的綢緞、嗶嘰等面料做藏裝,偏重選擇素凈、淡雅的顏色,與農牧民喜愛的大紅大綠強烈對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來城鎮居民著西裝革履者越來越多,就連拉薩近郊的農民穿傳統藏裝的也越來越少,漢裝、藏裝、西裝混穿現象普遍。

藏北牧區的牧民,一年到頭幾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物握殲襟、後背、袖口用綵線縫出大幅圖案。一般男子皮袍處理較簡單,婦女的藏袍較復雜,要用許多條寬大的色帶飾邊,並排飾於後面,有黑、紅、綠、紫等顏色,數量大多為五至七條,也有的把皮面飾滿。藏北婦女還習慣將頭發分辮成無數根小辮,因為藏北寒冷,人們一年半載也難洗滌梳理幾次頭發,而且她們還將松耳石、瑪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發辮中,這在農區和城鎮難以見到。

東南地區的工布服裝最典型的特徵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扎,下擺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下垂至腳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氌製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別喜歡戴一種從山南桑昂曲林傳去的用彩緞作裝飾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講究,有「那刀」、「日局」兩種,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節日盛典才穿的。

西邊的阿里普蘭地區盛行羔皮袍,製做精細、裝飾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為主,領、袖、襟底鑲水獺皮,外套綢緞,這在整個藏區都是較具特色的。而普蘭服裝的最精美、最獨特的卻是婦女的「孔雀」服飾,它與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系在一起。孔雀河源頭似孔雀,它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徵,為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於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而流俗於今。

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綵線氆氌製做的圓筒帽,帽的底邊截一段為留辮子處,婦女的耳墜以珊瑚及珍珠連串而成,長約15厘米。獨特的帽子及耳墜象徵孔雀的頭冠,婦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圍裙,「改巴」用毛色純白光滑的山羊皮製作,正中部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棕藍色氆氌,是婀娜多姿孔雀的翅膀,底部開的三皮運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夾有色彩絢麗的綢緞,更具有非凡的風姿,猶如開罩沖屏孔雀臨現眼前,美麗多姿。

總之,由於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二、藏族服飾的審美情趣
以各類重色、深色大底來襯托裝飾圖案和銀制飾品,這可以說是藏族服飾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藏北地區的藏袍多以白、褐為主,後藏農民喜歡用鮮明、醒目的重色,引人注目,給人以明快的感受,也反映出了藏族開朗、豪放的民族性格。這種深色大底的襯托效應引發藏族服飾藝術的另一個特點——色塊對比。

藏族服飾中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許多白氆氌藏袍鑲以巨大的黑色袖口、領口和下擺,構圖生動,色澤對比十分強烈。婦女發飾中,常纏入鮮紅和翠綠、粉紅和天藍等對比色絲線、毛線,相互映襯。此外,各種滾邊有粗細花紋之間的對比等等,這些都是對深色大底襯托效應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