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贊千年古城——慈城之古縣衙(4)
慈城古縣衙是慈城古鎮最大的景區,也是最值得一游的所在。
據記載,慈城縣衙創建於唐代開元26年(738年),是第一任知縣房琯所建,延續至1954年,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於外敵入侵和自然災害的關系,歷史上的 縣衙 從經歷過兩次大火的洗禮. 重建的縣衙門保持 清代 縣衙的格局 ,佔地面積有四萬多平方米。
先是跨過高高的門檻,進入迎送的儀門,儀門的東西兩廂是財神祠和土地攜喚祠。
然後進入大堂的院落,橫跨大堂前甬道上的石亭叫做「箴石亭」,全稱「聖諭戒石坊」,是帝王戒訓地方攜攔官吏的建築。前有「公生明」,後有「廉生威」的戒語,出自明朝山東巡撫年富之手。是明清官吏引以自戒的座右銘,對當今的官員仍適用。
據說慈城縣衙最珍貴的是一段唐代的磚砌甬道,是一千多年前的磚頭,呈深灰色、方形、一辯隱凱層層排列整齊,堆積起一條傾斜的1米寬的狹長甬道,這是盛唐時期縣衙門大堂的遺跡。
大堂正中懸掛的是「親民堂」,是縣衙斷案的公堂。公堂上方是「明鏡高懸」四個大字。
在儀門和大堂間的 大院 兩側分別是東西科房。東科房為 戶房 、錢科、糧科。西科房則是吏、禮、兵、刑、工 五房 ,用蠟像復原了當初縣衙的場景。在二堂的後房,展示了很多刑具,兵器和軍裝。
隔開大堂與二堂有一道院門,是通往內宅的咽喉之地,是看門人住的地方,裡面就是內宅。
東側的院落,有一處廉政教育展館,將歷代的清官廉吏進行展示,叫做「慈城清官牆」,有圖片說明。還有清官「清正廉明」的雕塑展示。
有房琯與杜甫交往的歷史及其詩詞,可以說圖文並茂。
還有一雕塑,叫做「天下第一貪」,旁邊有一個銅錢狀的大門,進門時會有種「鑽進錢眼裡」的感覺,將污吏會為一堂,裡面是歷代貪官的塑像和龍虎狗三鍘刀,陰森森的,頗有震懾力,用以警示後人。
後院正對門有面銅鏡,正反兩面,正面叫做「鑒壁」。長廊內的廊下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個朝代的宮帽樣式及說明,是鑄的。
總之,這是一個廊道相連,相互貫通的古代建築,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真實的古縣衙。
⑵ 關於縣衙的一些問題
內鄉縣衙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磨灶的封伍塵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腔游禪,你去看看吧
http://www.neixiang.net/pic/new_page_1-1.htm
⑶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衙是哪裡
內鄉縣衙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1984年被辟為國內唯一的縣衙博物館。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滾塵有的歷史價值,自身的魅力和獨特的風格,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專家學者和中外遊客,海內外譽其為「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衙,已成為博物館一朵絢麗的奇葩,在中外博物館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作「華夏之最」,「中華獨絕」,」天下第一衙「。
公元2000年7月19日(農歷庚辰年六月十八日)上海、昆明、蘭州、烏魯木齊、太原、霍州、內鄉、保定、無為、湛江、遵義、井崗山、靖遠、寧縣、渭南、鄯善、萬源、南充、羅江、平塘、安陽、靈璧、咸寧、華容、平陸、姜堰、天台、寧武等沿海中西部署8個省、市、自治區8個縣市區人民政府、縣市區長和部門負責人在上海召開了聯席座談會,聯合倡議共同構築沿海與中西部南北與東西聯系的大十字黃金旅遊線。山西霍州、河南內鄉、河北保定三市縣人民政府先期結對聯動,對保定直隸總督、山西霍州署、河南內鄉縣衙這三處保存最完善,代表我國古代省、州、縣三級官銜均有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型古建築群的游園資源進行科學組合,並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我國古代中央官衙北京故宮進行掛鉤對接,形成「中國古代四大古衙」這一特色旅遊品牌。開設「中國古代四大古衙」旅遊專線,作為沿海與中西部大十字黃金旅遊線的開始之筆。
內鄉縣衙簡介:內鄉縣衙,位於縣城東大街中段北側,座北面南。縣衙始建於1304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前後近七百年。這里一直是歷代縣級政府的官署衙門。故宮易保,縣衙難存。當年縣衙的部分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其主體建築歷經歲月仍然能夠保留下來,已屬罕見。因此,它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保存比較完整的古代縣衙,並在1984年被辟為全國唯一一家縣衙博物館,1996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內鄉縣志》記載,內鄉縣衙始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明初重建,以後又屢次擴充規模,明末被李自成農民軍燒毀。到清朝康熙年間又重新修建,房舍達300餘間,咸豐七年(1857年)初又被捻軍焚毀。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五品知縣章炳燾開始重修縣衙,七年間,建起了房舍280間、佔地27000平方米的龐大的縣衙建築群。當時,整體布局分為中軸線(知縣衙0、東側副線(縣丞衙)和西側副線(主簿衙)三大部分。中軸線建築有宣化牌、照壁、大門、儀門、公生明坊、大堂、軍械庫、三班六房、二堂、公署、三堂及其配房,銀局、稅庫、東西帳房、庫房、東西花廳等;東側副線建築有榜房、申明亭、寅賓館、巡捕衙、縣丞衙;西側副線建築有樓房、旌善亭、監獄、譙樓、吏舍、主簿衙等。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縣衙東西兩側的副線建築多數已不復存在。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大多是間炳燾重修後保留下來的清代縣衙中的中軸線部分,計有房屋117間,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
大門面闊三間,中為通道,兩邊建成有衙門常有的"八"字牆,大門兩側有一對威嚴的石獅,大門東側原來放置一面大鼓,是當年告狀人擊鼓鳴冤的地方。現存一幅《三院禁約》碑,是明朝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知縣易三才等立於公署門首左側的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大門前原有建築宣化牌和照壁。宣化牌原為一木構牌坊。明朝咸化年間始建,後多次重修。它面闊10餘米,高約7米,四柱三楹,上為升斗拱昴結構形式,中置一方橫匾,南而書"菊潭古治"四個楷書大字,北面書"宣化"(意為宣化教化)二字。整個牌坊造型優美,雄偉壯觀。此牌坊被燒毀後,清代又建有高大的石構牌坊,兩邊分刻著"官吏是公僕陪備螞,民眾是主人"的字樣。現已不存。
與宣化牌隔街相對的是照壁,寬約10多米。照壁北面繪有一幅名叫"犭貪"的想像中的動物,狀如麒麟,據說是神話中的貪婪之獸,能吞下金銀財寶。盡管在它的周圍已經堆滿了各種珍寶,但它仍然貪得無厭,還想吃掉太陽。舊時官府中均以此畫告示官員們蘆埋不要貪贓賣法。
大堂前起縣衙大門,經過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甬道中部原有儀門,俗稱二門),拾級而上便上大堂。大堂、二堂、三堂是縣衙中軸線上的三大主體建築,都是台基託附。尤以大堂最為壯觀。它面闊五間21.3米,九檁架,高11.2米,進深11.7米,建築面積248平方米。大堂上方懸掛"內鄉縣正堂"行楷金字匾額,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聯"內鄉縣正堂"行楷金字匾額,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有一暖閣,為知縣公堂,正面屏風上有彩檜"海水朝日圖",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寶、印盒、驚堂木及發令簽等審案用物。閣外西側擺放著堂鼓、儀仗及刑具等,閣前地坪上保留有兩塊青石板,東為原告石,西為被告石,石上現在留有四個明顯的跪坑。這巍峨森嚴的大堂,就是昔日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
大堂月台下不遠處,原來建有公生明牌坊和分列兩側的三班六房,現僅存四間兵、刑、工承發房。公閣下明牌坊是一石構建築,由"戒碑"、"戒石銘"演變而來。古代州縣衙門大堂前均有這一設施。向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作為官場箴規,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來(即"公生明,偏生暗");向北刻縣令戒約:"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樣,縣令坐堂理事即可見此,以警戒其秉公辦事。若徇私枉法,天理難容。
三班六房是明清時代州縣吏役的總稱。三班指皂、壯、快三班。皂班主管內勤,壯班和快班共同負責緝捕和警衛。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書吏房。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績、升降等;戶房掌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房掌典禮、科舉、學校等;兵房掌軍政;刑房掌刑法、獄訟等;工房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縣衙六房與中央六部相對應,其首領由縣令指派小官吏擔任,稱書吏或承發吏,直接對縣令負責。六房又依縱橫分為左右列和前後行。縱排是左列吏、戶、禮三房,右列兵、刑、工三房;橫排是吏、兵二房為前行,戶、刑二房為中行,禮、工二房為後行。這里也昭示了封建社會無處不在的森嚴等級。它即是政治的體現,也是思想文化的潮流。
屏門這是大堂通向二堂的一座屏障。門前有一小院子,甬道兩邊有四間小屋,這是衙役聽差的地方。屏門前置黑漆板門,後置格扇門。格扇門上方面北懸一匾額,上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金字。這是告誡知縣,施政辦案必須遵循的基本綱領。即:順應天理,執行國法,合乎人情。但格扇門只供縣令和上級官員出入,吏役人等經過該門時,只能從兩側的走廊通過。
二堂又名琴治堂。取《呂氏春秋》中宓子賤彈琴理案的典故,後用以稱頌縣令。二堂是知縣處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它面闊五間,七檁架,高10.2米,進深10.7米。堂前的楹聯為"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堂上設公案,兩側有刑具。二堂兩側各有廂房五間,中間為過廳,由此可達東西花廳院。
公署穿過二堂進入天井院,院內東西兩連各有配房三間,這是縣衙有關官員在此處理公務的地方,故稱"公署"。公署後面,是與三堂相通的穿廊,這里有一叢茂密的南天竺和一棵合抱的元代丹桂樹,遮天蔽日,幽深靜謐。
三堂從公署院向後,走過穿廊和一道格扇門屏障,正面北屋就是三堂。三堂面闊五間,七檁架,高10.7米,進深10.9米。三堂前檐矗立著四根黑漆大柱,前牆用透花格扇鑲嵌,使迴廊顯得特別寬廣。堂內有縣令的更衣室。這里是知縣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政事、處理政務的地方。三堂前面是一處寬敞的庭院,院內東西兩廂各有配房四間,院內有一株古老的丹桂說,據說是元代留下來的,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枝繁葉茂,巨大的樹冠遮住了半個庭院。每逢仲秋季節,前後院的兩析雙季丹桂繁花競放,香飄全城。
花廳三堂東西兩側各有一進房舍,為東西花廳院,是知縣及其眷屬們居住的地方。三堂及東西花廳後邊,原有一個縣衙花園,園內建有兼隱亭。當年這里花木爭榮,翠竹扶疏。
現在,內鄉縣衙的大部分建築已經修葺竣工,並正式對遊人開放。從建築角度看,內鄉縣衙廳堂軒敞,院落數進,各組建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廊道相接,渾然一體,體現了古代衙署的建築特色和藝術風貌;從歷史角度看,內鄉縣衙的衙署配置,室內外陳設和行政程式等,都是研究中國古代縣級政權的政治、官制、審判及思想文化的最珍貴的標本。隨著《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畫報》、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等幾十種語言、文字及圖片的宣傳報道,內鄉縣衙日益為國內外遊客、專家、學者和電影廠家所注目,其影響、意義和作用已經遠遠超過它自身的存在。
⑷ 古代縣衙大堂縣太爺背後都畫有一輪紅日,是什麼意思各級衙門圖案一樣嗎
怪不得小日本也學我們呢
⑸ 古代衙門老爺的桌子後面牆上掛的那幅畫叫什麼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就是上面有個仙鶴和一個紅紅的太陽,下面還有浪花的那種.我想螞宴找一張叢物運類似的,可是不知道搜什麼關鍵字.誰能幫幫忙啊.謝謝了...
解析:
樓主那東西就叫"日出東方圖".你沒錯滲梁.
而2.3樓的你就錯拉. *** 圖是中華民國國旗的圖案.不相信可以去查找!!
古代官署舊稱為牙,官署之門也就稱為牙門,後來演變為衙門。在古代的衙門,經常會使用各式各樣的「日出東方圖」來作為公堂的背景。圖片有暗喻「日出東方,光明正大」的含義.
⑹ 請問清朝官員審案的公案桌前四個字【月光之六】是什麼意思
這張名為《中國公堂》的照片,是威廉·桑德段凳斯流傳最廣的影像之一。不過,這個公堂的布置很外行,「春數衡風大雅能容物薯燃做,秋水文章不染塵」是文人書房聯不是公堂聯;正廳居然懸掛商人求財用的關公年畫,而不是縣衙公堂常見的「海水朝日」圖和「明鏡高懸」匾;桌布上的「大之光月」更是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