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藏阿里在什麼地方
阿里地區位於西藏西部,是西藏自治區下轄6個地區之一。北鄰新疆,東接那曲地區,東南與日喀則地區相連,西面和南面分別與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尼泊爾接壤,有116千米的邊境線,有60多道山口通向境外。地區所轄7縣中,改則、措勤、革吉三縣為純牧區,噶爾、普蘭、扎達、日土四縣屬半農半牧區。面積30.3餘萬平方千米,人口7.73萬(2000年),人口密度較低。
地區專員行政公署駐獅泉河鎮。
西藏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而阿里是西藏的主要牧區之一,草原畜牧業在當地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家養動物方面,西藏主要有氂牛、扁牛、藏系綿羊、藏系山羊、馬、驢、騾等當地的家養觀賞動物主要有藏獒、獅子犬等。
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基本沒有無霜期,多大風、冰雹,乾燥、寒冷,冬春多雪,長冬無夏。年日照時女為2866小時,年降水量為406毫米,年冰雹數為35天。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風災、旱災等。
交通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境內目前公路幹道主要有兩條:一是溝通新疆葉城與西藏拉孜的219國道(人們常說的「新藏公路」即其中一段),此路經過拉孜連通日喀則、拉薩;二是連接青藏線的黑阿(那曲至阿里)公路。獅泉河機場的興建已在規劃之中。
雪峰冰川、高山草甸、荒漠戈壁、河流湖泊、農田牧場、土林地貌和四處徜徉的各類野生動物,構成了蔚為壯觀的自然奇景。要想全面探究西藏的古老歷史文化,要想領略干山之根、萬水之源的氣魄,阿里不可不去。有人甚至極而言之:沒到過阿里,就等於沒到過西藏。
西藏自治區現已形成各具特點的拉薩、藏西、藏西南、藏南四個旅遊區,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 日喀則、山南相結合,輻射那曲、阿里、林芝、昌都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格局,其中的藏西旅遊區,主要指阿里地區,以所謂「神山聖湖之旅」為主。
獅泉河鎮因地處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畔而得名。獅泉河畔原來是一片荒涼的紅柳灘。1964年新藏公路通車後,這里開始建設營房和簡單的公共設施。1966年,阿里地區專員行政公署從噶爾昆沙遷來此地,到了1980年代,城鎮粗具規模。1988年,噶爾縣也將政府所在地遷到這里。噶爾意為帳篷、營帳,因歷史上曾作為兵營駐扎地而得名。全鎮人口12000人。獅泉河鎮海拔4255米。 ,
獅泉河鎮現已成為西藏西部的交通樞紐、經濟文化中心和邊境貿易中心,也是阿里最主要的交通樞紐,是新藏公路、拉普公路、黑阿公路的交會點。
全鎮以環島為中心,四條馬路向外延伸:南面為商業街,東西部為地區政府各部門所在地,北面是通向日土縣及新疆方向的新藏公路。社會服務設施及公共文化設施大體齊備。獅泉河鎮目前已有1000多戶個體商販,他們大都來自四川、甘肅、新疆等地,從事餐館、商店、修理、服裝加工、娛樂等服務性行業.小鎮不大,但在阿里高原空曠的荒野戈壁上卻顯得繁華,充滿生機與活力。由於缺水缺電,獅泉河鎮實行定時供水供電。
距拉薩1586千米。拉薩至阿里獅泉河鎮的客運班車已經開通,交通相對方便。飛機7月1號通航到拉薩票價2590元我現在就在阿里打工空間有圖片289528352
㈡ 阿里在啥地方寒冷嗎
阿里在西藏,現在天氣好冷的在零下10度以下,去遊玩注意保暖。
阿里號稱西藏的屋脊,也是「最西藏的西藏」。這里有號稱「世界中心」岡仁波齊神山,有西藏三大聖湖的瑪旁雍錯,這一堆神山聖湖,是朝聖者心中最為殊勝的聖地。此外,發源於岡底斯山的四條大河: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從這里流向四方,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古格王朝向人們訴說著滄桑往事,壯闊的札達土林用一身的痕跡描述著歷史的變遷。走進阿里,探尋的是西藏的古文明。
㈢ 介紹一下西藏的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是西藏自治區唯一的地區,駐地噶爾縣。元朝稱納里,明朝稱俄力思。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區級行政區劃,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
地理坐標為東經78°23′40″~86°11′51″,北緯29°40′40″~35°42′55″。土地面積33.71萬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全地區總人口95803人。地區行政公署駐噶爾縣獅泉河鎮。
阿里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萬山之祖」。同時,這里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故又稱為「百川之源」。
(3)西藏阿里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阿里地區的歷史沿革:
「阿里」一詞是藏語音譯,意為「屬地」、「領地」、「領土」等。直到9世紀初,這里仍稱「象雄」。在漢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對其稱呼各異。
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贊普之後裔來到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區域後,這塊上部區域名副其實地臣服於贊普後裔的統轄之內,故此,才有「阿里」的稱謂。
阿里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族史籍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4-5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內中外三部,內象雄大體為今阿里地區所轄范圍。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紀隨西藏一起歸屬元朝(1206-1368),統屬於元朝設立的「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元代稱「納里速古魯孫」,阿里地區的具體事務則交由薩迦地方政權處理。
明朝(1368-)在管理西藏方面基本沿用元朝的舊制。明朝洪武皇帝在今克什米爾東北和藏西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明代稱「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稱「阿里」。
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由汗庭任命管理(甘丹頗章政府是其中的下級政府,而且只有部分管理權),後期是拉藏汗任命女婿康濟鼐管理阿里區域,後來,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堆里嘎本駐噶大克(即噶爾雅沙)。轄布達巴、日土、噶大克。
1954年設阿里總管,管轄仲巴洛強、普蘭宗、札布讓宗、達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1960年設阿里專區,專署駐噶爾昆沙。以噶爾宗設噶爾縣(駐雅沙);以日土宗設日土縣;以革吉設革吉縣(駐那坡);以改則設改則縣(駐隆仁,又稱魯瑪仁波);以仲巴洛強溪設仲巴縣(駐札東);以普蘭宗設普蘭縣;以札布讓與達巴2宗合並設札達縣(駐托林)。轄7縣。
1962年將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區。轄6縣。
1966年阿里專署由噶爾縣遷駐噶爾縣獅泉河。噶爾縣由雅沙遷駐昆沙(因民主改革時在昆沙設噶爾新鄉鄉政府,故昆沙又稱噶爾新村)。
1970年阿里專區改為阿里地區,地區駐噶爾縣獅泉河。由改則縣的路南4區設立措勤縣(駐門董)。阿里地區轄噶爾(駐昆沙)、革吉(駐那坡)、札達(駐托林)、措勤(駐門董)、日土、改則(駐魯瑪仁波)、普蘭等7縣。
1979年3月7日復歸西藏自治區領導。同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1997年,地區行政公署駐獅泉河鎮。轄噶爾、普蘭、措勤、革吉、改則、扎達、日土7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