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字的草書寫法
夏字草書小草的寫法如下圖:
相關組詞:
1.夏季
[xià jì]
一年的第二季,我國習慣指立夏到立秋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歷四、五、六三個月。
2.消夏
[xiāo xià]
用消遣的方式過夏天:~晚會。
3.歇夏
[xiē xià]
歇伏。
4.西夏
[xī xià]
朝代名,11—13世紀,黨項族拓跋氏在今內蒙古、寧夏、陝西、甘肅一帶建立大夏政權,因在宋之西,宋人稱其為西夏。
5.夏收
[xià shōu]
夏季收割農作物。
5.夏令
[xià lìng]
夏季。
6.夏侯[xià hóu]
姓。
7.夏衣
[xià yī]
夏季穿的衣服。
2. 夏字行書怎麼寫好看
夏字行書以下步驟寫好看:
先寫兩個數字「7」。
夏字拼音:xià
基本釋義: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
指中國。
朝代名。
姓老念。
常見片語:
夏天;初夏;夏日;炎夏;夏季;盛夏;華夏;立夏;仲夏;西夏;夏娃;夏口;夏熟;夏種;夏布;夏收;陔夏;畿夏;夏令營。
夏字造句:
明城是夏國第二大城,也是真承一嫡親娘舅的封邑。
大魏三年國號易德,魏皇朝歌臨政,北有蜀國,「夏夏國,物含歲南詔國」。
東地球場的隊長堅持要在今算離開,引引暴了今夏的轉會市場。
年夏罩睜天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
3. 帶冬暖夏涼字的圖片
自己慢慢找找看吧。可能有。
4. 夏字的15種寫法圖片
夏的行書書法夏的楷書書法夏的草書書法夏的隸書書法夏的篆書書法夏的小楷書法。
夏,漢語一級字,讀作xià或jiǎ,最早見於甲骨文[1],其本義是雄武的中國人或中國人侍者(兩處的「中國」都特指「中原一帶」棗扮),即《說文解字》所謂的「凳談灶中國之人也」,後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夏,象形字。關於「夏」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個人的象形金文中的「夏」字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復雜化:
人的頭和身軀變成繁體的「頁」字形結構;小篆中的「夏」字由其金文字形發展而來,只是「腳」只剩下了一隻,整個字的結構看起來也更為明朗。
5. 求帶夏字的文字頭像
6. 今天是「立夏」,夏天的這個「夏」字,在中國文化里追根溯源,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夏,讀作:xià或jiǎ,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雄武的中國人或中國人(兩處的「中國」都特指「中原一帶」),即《說文解字》所謂的「中國之人也」,後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圖②③④:「夏」的金文、小篆、楷書
夏,象形字。關於「夏」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老者侍中的」夏」字(圖①)是一個人的象形:頭、發、眼、身軀、兩臂、腿腳一應俱全,且雙手擺開呈現出一種強而有力的架勢。金文中的「夏」字(圖①)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復雜化:人的頭和身軀變成繁體的「頁」字形結構;其左右兩邊的兩個呈鋸齒狀結構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腳趾朝向左邊的兩只腳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圖①)由其金文字形發展而來,只是「腳」只剩下了一隻,整個字的結構看起來也更為明朗。約在隸書階段的後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簡化:上面繁體的「頁」被寫嫌擾成了圖①中隸書「夏」字所示的形狀,兩邊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腳」變成了「夂」。由此演變為楷書中的「夏」字。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為「雄武的中國人」(這里的「中國」特指「中原一帶」)。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復雜。金文中的「夏」字(圖②)實際上就是「人」形:上為侍吵「頭」,中間為「軀干」,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小篆中的「夏」字(圖③)也是「人」形,但已經發生了偽變,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只是一隻大腳還在。楷書中的「夏」字(圖④)從小篆演變而來,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是「人」——「中國之人」(這里的「中國」指黃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後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