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麵食的做法 花樣大全圖片
【芝麻花生花捲】
【原料】:麵粉360、清水200、酵母粉4g、芝麻花生餡適量、食用油適量;
【特點】:喧軟可口,營養美做燃中味,可甜可咸,隨心所欲,做法簡單。一看就會。
7、找一個直尺的物品在餅的表面按壓出紋路;
8、用手將對折的兩端捏到一起,就自然形成段悉了一個扇貝的形狀;
9、全部做好以後,靜置醒發10分鍾左右,上鍋蒸15分鍾,關火燜2分鍾即可。
㈡ 十二屬相做法花樣麵食100種,各種麵食的做法大全 花樣
提起十二屬相花樣麵食100種,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動物麵食 花樣大全圖片,另外,還有人想問麵食花樣100種大全油炸,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搜索十伍段二生肖麵食各種,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各種麵食的大全 花樣,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二屬相花樣麵食100種
花樣麵食的將奶粉放入盆中,用溫水沖開。加入少許豬油。加入麵粉和發酵面團發酵1小時以上。擀成薄片撒上五香粉,鹽,抹上玉米油。捲起來。切成若干份捲成花捲。水響上鍋蒸15分鍾左右熱氣騰騰的花捲出鍋了裝入盤中
麵食十二生肖豬的
麵塑12
麵粉一斤
方法/步驟和面:將適量(1斤面兌5克)乾酵母,用溫水化開倒入面中。
倒水要一點一點地往面上撒,記住是一點一點地撒,而不是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嘩嘩地往裡倒,那樣的話往往就倒多了,就會出現你說的粘手的現象.
在往面上少許撒水的同時,手要不停的翻著面以使水撒得均勻,在你感覺水快要可以了的時候之前就停止撒水,然後繼續揉,直到將剩餘的所有的乾麵粉(應該剩的不多了)全部揉進去,再繼續揉直到感覺面揉勻了為止.將面片揉至盤光,面光滑,手不沾面就好了。然後蓋上蓋子醒發1小時左右;開始揉面,再將揉好的面放入十二生肖麵塑中成型,然後下鍋蒸烤越20分鍾。烘烤要均勻;蒸好後取出,蘸少許食用燃料點在十二生肖麵食上,象徵吉祥如意。
十二屬相花樣麵食種:動物麵食 花樣大全圖片
象形動物類的麵食,帶顏色的大多都是用時蔬汁,或者時蔬粉,和面的時候,蔬菜汁當水來用,+酵母粉,活成光滑面團,用少許豬油,揉纖橘判成光滑面團,醒發至1.5倍大,在製作各種造型!
種花樣麵食的
卡通豬饅頭:
准備用料:麵粉、豆渣、酵母4g、奶粉適量、水、紅曲粉適量
搜索十二生肖麵食各種
1、豆渣放麵包機中。
2、加水、酵母、奶粉、麵粉開動麵包機和面程序。
3、面團發酵至二倍大小。
4、分成等分相同的劑子並揉圓。
5、取一塊面團,撒上點紅曲粉揉進面團中。
6、使之變紅。
7、取一小粒搓圓按扁先粘上饅頭上做成豬鼻子。
8、取一小團搓圓按扁切開做成豬耳朵粘在饅頭上。
9、最後取一點面搓成小粒狀做成眼睛粘上去。
10、用牙簽扎出鼻孔。
11、用牙簽扎出眼睛。
12、這是成型後的小豬的樣子。
13、繼續醒發一會。
14、上蒸籠蒸18分鍾即可。
15、蒸好了立即從鍋中取出。
十二屬相花樣麵食種:麵食花樣種大全油炸
講到面點,大家應該都了解,有朋友問花樣面點的種,還有人問花樣油炸麵食大全帶圖解,這到底是咋回事?其實酒店面點品種及呢,下面我就會給大家帶來炸花樣面點的種,供大家參考!
炸花樣面點的種
主料:麵粉黑芝麻,豆沙,廣味香腸花式小饅頭的:
1、將自發粉和面餳透備用,取一部分面團製成芝麻饅頭;
2、一部分麵包入豆沙餡製成刺蝟饅頭,一部分面搓成條卷上香腸製成臘腸毀改饅頭,開鍋後全部放入鍋中蒸15分鍾即可。
面點的種的作品目錄:
1、麵粉基礎知識
2、豆沙軟角
3、蘿卜糕
4、爽口馬蹄糕
5、蛋撻
6、酥皮包
7、蓮蓉包
8、紅燒牛腩面
9、雲吞面
10、魚蛋米粉
11、水晶蝦餃
12、潮州魚皮餃
13、炸春卷
14、蔥油花捲
15、芝麻煎堆
16、潮州韭菜餅
17、雷州田艾餅
18、鹹水角
19、叉燒包
20、椰汁紅豆糕
以上就是與各種麵食的大全 花樣相關內容,是關於動物麵食 花樣大全圖片的分享。看完十二屬相花樣麵食100種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㈢ 麵食詳細資料大全
麵食是指主要以麵粉製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種類的麵食,中國的面點小吃歷史悠久,風味各異,品種繁多,主要有面條、饅頭、花捲、油條、麻什、燒餅、餃子、包子、餛飩、麻花等,西餐有麵包、各種烤餅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麵食
- 外文名 :pastry
- 主料 :麵粉
- 烹飪方法 :蒸、煮、煎、炸、燜、烤、烙等
- 特點 :風味各異,品種繁多
- 起源 :新石器時代
麵食製作技術
麵食,用麵粉製作的食品的總稱。 麵食 麵食從熟制方法上可以分為蒸、煮、烙、煎、烤、炸、燜等幾大類型。製作的方法不同營養素損失也有所碧春不同。麵食的製作技術一般有三步。 一是攪拌,混合。 攪拌的幾個特殊名詞與動作包括: 1.起泡:將固體脂肪與原料攪拌後產生泡沫,當混合物開始變軟或體積減少時即應停止攪拌。對油脂於攪拌時能辦入空氣的稱為油脂的起泡值,起泡值的大小會影響蛋糕的體積與品質。 2.攪打:混合各種配料,可藉助攪拌器起泡,目的在使空氣打入面團並擴展麵筋。 麵食 3.摺疊:將底層翻到上層的混合動作,可用橡皮刀操作,使配均勻混合,致使麵筋擴展。 4.揉:用手或攪拌鉤將各種配料混合,揉要視麵筋擴展的程度而定。面團攪拌的目的為加速麵粉吸水形成麵筋透過往返停的攪打破壞麵粉表面的韌膜,使水分均勻浸潤麵粉顆,面團攪打的程度除以手感覺及眼觀察外,沒有其它好方法決定時間的長短。一般攪打的過程分成6個階段:(1). 起階段,(2).捲起階段,(3).麵筋擴展期,(4).完成階段,(5).攪打過程,(6).麵筋打斷。 二是 發酵 與整形。 攪打完的時間內,酵母菌可發酵作用,以產生二氧化碳,這些被釋出的二氧化碳因受限於麵筋的網狀結構而形成氣孔,使面團體積漲大.基本發酵後可 割面團成固定的大小,再滾圓。分割後的面團因失去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使柔軟性變低,宜直接整形,加以滾圓,則在發酵的二氧化碳也會消失。滾圓的目的就是使面團表面形成一層皮以防止氣體散失,也能使面團外表光好看。滾圓後再經中間發酵即可整形,藉由整形將面團中的氣體壓出,使其內部組織均勻。整形過後大部分氣體以散失,麵筋失去柔軟性,因此必需使面團重新再產生氣體,增加麵筋的柔軟,所以還有一最後發酵的步驟。 三是做成。 這是最後一步驟,把麵食煮熟、蒸熟、炸熟、烤熟、燜熟。由於熱的作用使麵糊或面罩宴團變得松軟易於消化,同時澱粉、蛋白質受熱產生化學變化,微生物及酵素作用亦被破壞而停止作用,另外表皮產生新的化合物,賦予焙烤食品特殊的顏色及香味。麵食演變
面點小吃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已有石磨,可加工麵粉,做成粉狀食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油炸及蒸制的面點,如蜜餌、酏食、糝食等。此後,隨著炊具和灶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製法、品種 麵食 日益豐富。出現許多大眾化風味小吃。如北方的餃子、面條、拉麵、煎餅、湯圓、煎餃等;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元宵、油條等。此外,各地依其物產及民俗風情,又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麵食分布
到山西旅遊不嘗麵食,就等於沒到山西。」山西麵食文化傳統,獨樹一幟,又博採眾長,故海內外早有「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的說法。東到娘子關,西到黃河邊,南到風陵渡,北到雁門關,一般家庭婦女都能以麵食為原料加工數種麵食;許多山西漢子有時在客人面前也會顯露一手麵食「絕」活呢。真誠地歡迎海內外的朋友來山西做客,嘗一嘗山西的麵食,一飽口福。 「山西人愛食麵與山西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種植習慣分不開的。從歷史上來講,山西堯、舜、禹都曾經在這里建過都,立過業。再一個,從平遙這個歷史文化名城來看,山西的商業活動也非常多,這樣也給山西麵食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再加上山西山多水少,南北溫差大,所以也就形成了雜糧多的種植習慣,這也對山西麵食的形成奠定了一個物質基礎。」 山西麵食品種多、花樣多也是人們愛食麵物慧銀的一個原因。即使是一般家庭主婦都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成幾十種麵食,象刀削麵、拉麵、揪疙瘩、推窩窩、 *** 等等。如果是到了廚師手裡,更是花樣翻新,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可以這樣講,如果你想品嘗一下山西的麵食,一天三換樣,三個月都不會重樣。麵食歷史
陝西歧山掛面一直享譽中外,它是山西麵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型大小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型大小。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麵食 公元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麵食傳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者如絲。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面條的引進把游牧文化對於麵粉的地一塑造--麵包,拓寬到一個新的領域,就像西方人說的,既多了一種吃的方法,又解決了麵粉的儲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義大利不僅成為空心面的出口國,而且向我們大量出口生產面條的成套設備,看來,我們的「擀麵杖」面臨的現實是何等嚴峻。做好麵食
1.怎麼和面效果好 1、餃子面:500克麵粉加50~60%的溫水,放2%的精鹽,充分揉和,醒面30分鍾開始操作。面中放鹽不僅會增加麵筋,出鍋的餃子也不粘皮。 2、擀麵條面:500克麵粉加35~40%的溫水,放2%的精鹽及少量食用鹼,醒面30分鍾後操作。這樣不僅會增加筋力,而且口感光滑,不易斷條。 3、蒸饅頭面:500克麵粉加50%左右的溫水,放酵母1%,可加少量白糖,充分揉和後置暖處充分醒發,這樣蒸出來的饅頭柔軟芳香。 4、烙餅面:500克麵粉加50~60%的溫水,醒面20分鍾後揉做,效果極佳。 2.麵粉的分類 1、麵粉按性能和具體用途可分為專用麵粉如麵包粉、餃子粉、餅乾粉等;通用麵粉如增鈣麵粉、富鐵麵粉等。 2、按精度可分為精製級、特製一等、特製二等和標准等不同等級。 3、按筋力的強弱可分為強筋粉、中筋力和弱筋粉。 3.麵粉的選擇 不含增白劑的麵粉在外包裝上均有說明。 4.麵粉的保存 1、麵粉應保存在避光通風、陰涼乾燥處,潮濕和高溫均能使麵粉變質。 2、麵粉在適當的貯藏條件下可保存一年,保存不當會出現變質、生蟲等現象。在面袋中放入花椒包可防止生蟲。 5. 麵粉的色澤 正常的麵粉色澤為乳白或乳黃色,蒼白或慘白色的麵粉往往是添加了過量的增白劑。 6.麵粉的使用 1、面條 在麵粉中加入約1/3的冷水,攪拌均勻,醒面20分鍾後壓成面片,然後分幾次在家用壓面機上壓成約1毫米厚的面片,切條即可。若用手擀麵,面團可和的稍軟一些。煮麵時,可在水面加一湯匙油,面條就不會粘,還能防止面湯起泡沫溢開鍋外。 2、餃子 製作餃子時,和面加水量介於饅頭和面條之間約為45%。煮餃子時先敞鍋煮皮,皮熟後,再蓋鍋煮餡,溫度上升,餡易煮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敞鍋煮皮,蓋鍋煮餡」。 3、自發粉的使用 在自發粉中加入約一半左右的溫水(35℃左右),揉勻面團靜置醒發30分鍾後成型。冷水上鍋入屜,文火加熱,水開後15—20分鍾即熟;使用自發粉時要將面團充分揉透(可分兩次揉),否則麵筋未形成網路,揭鍋後饅頭易塌陷; 若使用富強粉製作饅頭,則需加入適量乾酵母(1%左右),並適當延長發面時間約20分鍾。 4、加水量 製作不同的麵食時加水量是不一樣的。面條、餃子、饅頭加水量應依次增加。並且根據不同品質的麵粉作適當的調整。 7.季節和溫度的變化對麵食製作的影響 每年在溫度上升較快的季節,有些用戶會發現在麵食製作過程中有面團發粘、熟食效果較差的現象,這種情況經過我們長期的研究是由於溫度對於和面和面團醒發過程有較大影響造成的。 在和面過程中,如果面團溫度過高相應的就會出現面團發粘的現象。對於製作饅頭時需要醒發的面團,面團溫度應控制在30度左右較為適宜,因此在和面加水時可適當調節水溫,在冬季可用溫水和面,春秋季節可直接用自來水和面,夏季則套用溫度較低的水(如有條件可在水中加入冰塊調節溫度)保證和面結束時溫度在30度左右。對於製作面條等不需要醒發的面團,和面時無論何季節皆套用溫度較低的水,水溫越低對面條的製作越有利。用冷水或冰水和面,能使面團更筋道,色澤更白。 面團在醒發時也應該適當的控制溫度。對於採用醒發箱等專用設備醒發面團,在冬季應控制好時間和醒發溫度,夏除控制好溫度外,應縮短醒發時間,以免發酵過度,否則對熟食的結構和色澤都會有影響。對於無溫度、濕度自控設備,醒發必須人為控制。溫度可憑室內溫度計控制,冬季應適當延長醒發時間,夏季則縮短時間,防止醒發過度。 8.麵食製作小配方 1、饅頭:麵粉500g、乾酵母5g、糖適量。 2、蛋糕:雞蛋200g、低筋麵粉180g、蛋糕油19g、糖180g、水170g、泡打粉15g、鹽2g、奶粉20g;高速攪拌8分鍾,入模(預先刷油),視蛋糕大小於200℃烤箱內烘烤20-30分鍾。麵食的做法
【 烹制】: 烹制麵食中,有很多各具特色、別有風味的手工煮食,如貓耳雜、小撅片、捻魚、豆面流尖、煮花塔。除此之外還有煎烤制麵食,如烙餅、煎餅、鍋貼水煎包、燜面、燜餅等,還有炸制類食品,如麻花、油糕。 【 煮制】: 煮制麵食品種豐富,製作多樣,大體可分為五十餘種,如細如發絲的拉麵,刀飛面舞殷削麵,游龍戲水的一根面等。製作方法有擀、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所用原料除小麥面外,還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蕎麥面、莜麥面等,調料上自雞、鴨、魚肉、海洋,下至油、鹽、醬、醋,不一而足。 【 蒸制】: 蒸制麵食品種繁多,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最普通的主食。晉南晉中一帶產麥區則多吃饅頭。饅頭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等。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莜麵烤佬佬;高粱面魚魚,另外還有包子、稍梅等。可可雙色饅頭
原料: 可可面團:可可粉5克、麵粉125克、白糖12克、牛奶65克、酵母1克 原味面團:麵粉125克、白糖12克、牛奶65克、酵母1克 做法: 1、原味材料放入容器中; 2、揉成團; 3、可可面團材料放入容器中; 4、揉成團; 5、蓋上蓋分別醒發二倍大; 6、然後再揉好; 7、用壓面機,將二種面團分別壓成長方形, (面片光滑做出來的饅頭就光滑,所以用壓面機是很省事的方法,如果沒有壓面機就要多摺疊幾次喔); 8、白面片上刷水; 9、可可面片放在白面片上; 10、可可面片再刷水(有水可以讓饅頭不會分層,這樣會很容易在一起拉); 11、然後捲起; 12、切成小段; 13、每段切面就是螺旋狀的; 14、放入塗過油的蒸籠中,醒大一圈(一定要再醒一會兒的,如果不再次長大,那麼蒸出來的饅頭,也不會太松軟喔); 15、蒸20分鍾左右,關火二分鍾後再開蓋,就是松軟的可可雙色饅頭拉。紫甘藍餃子
原料: 豬肉餡400克、紫甘藍400克、大蔥、香油、醬油、餃子餡調料、鹽、姜、麵粉500克、清水260克 做法: 1、將麵粉加清水攪拌成雪花狀,再和成光滑的面團,蓋上濕布靜置醒一會; 2、利用面團醒的時候來調餡,豬肉餡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上筋,邊攪拌邊加些清水,至到肉餡飽滿上筋即可; 3、姜切粒,蔥切蔥花; 4、紫甘藍清洗干凈,切成小粒; 5、把姜、蔥、紫甘藍粒加入肉餡中,再加入餃子餡調料和醬油、鹽,攪拌均勻,最後加入香油攪拌均勻做成餃子餡; 6、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小劑子,擀成皮,麵皮中包入適量的餡料,捏成餃子,放入滾水中煮到浮起時,中間點幾次涼水,熟後撈出就可以了。油潑豆芽
原料: 主料:拉麵餅、黃豆芽、菠菜葉、芹菜碎、蔥蒜 調味料:鹽、醬油、醋、香油、蔬菜味素、花椒粉、辣椒粉、油 做法: 1、拉麵餅切成粗條,搓成比筷子稍微再粗一點的拉麵,蔥蒜切碎; 2、取一空碗,在碗底放一些底料:鹽+醬油+醋+蔬菜味素+香油+花椒粉,味道不要太重; 3、坐鍋開水,下面,在面快熟的時候把豆芽和菠菜葉都在面湯里燙熟,備用; 4、粗面一定要水開三滾面條飄起後,和過了水的菠菜葉一起撈進底料碗里; 5、在面上覆蓋上蔥碎蒜碎芹菜碎,把過了水的豆芽也鋪在面上,最後撒上一點辣椒粉,用一勺熱油潑香,吃的時候,拌勻即可。蜂窩烙餅
原料: 高筋麵粉100克、普通麵粉100克、酵母3.5克、水135克、油15克、鹽3.5克 做法: 1、酵母和水混合均勻,加入鹽和油攪勻(圖1),倒入所有麵粉(圖2),攪拌均勻(圖3),用刮板刮凈盆邊(圖4),覆蓋好; 2、發酵至兩倍大(圖5),案板上撒些麵粉(份量外),將面團用刮板取出(用手會粘),此時上表面仍然朝上;3、雙手也拍些麵粉,將面團輕輕拍拍扁,上下左右四邊向內摺疊(像疊包袱一樣)(圖6-7),翻面,收攏(圖8),入盆(圖9),蓋好; 4、如果有時間,可以重復步驟2-3「發酵—取出—摺疊翻面—入盆」; 5、送入冰櫃冷藏過夜; 6、第二天早上比正常時間早起半個小時,你只需要取出面盆放在室溫下,讓它回溫,而你可以繼續回去睡個回籠覺; 7、約半小時後,從盆里取出面團(圖10),先輕輕壓勻,再用擀麵杖輕輕擀開擀勻擀圓(圖11),不必太薄;8、覆蓋,餳發15-20分鍾(圖12); 9、電餅鐺上下面同時加熱,兩面都刷上油(圖13),將面餅放入,將上蓋輕輕扣上(圖14),烙至上色均勻,按壓側面有彈性即可,關火,馬上出鍋。
南瓜發糕
原料: 彩南瓜1個,麵粉適量(比南瓜多一些)、砂糖30克、酵母粉5克、水適量。 做法: 1、將南瓜去皮去瓤,切薄片; 2、將南瓜片放入耐熱容器里,蒸熟; 3、趁熱加入砂糖,攪拌; 4、攪成泥狀; 5、溫涼後加入麵粉; 6、攪拌均勻; 7、加入酵母水(溫水溶解5分鍾的酵母); 8、邊加水邊攪拌; 9、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 10、一般發兩倍大就好; 11、表面撒蔓越莓干; 12、蒸鍋大火燒開,轉小火,30分鍾以上。膠東大包子
餡料原料: 新鮮苔菜、豬肉(三肥七瘦)、紅薯粉條、黑木耳、海米、蔥姜 做法: 1、苔菜摘洗干凈,入開水中輕微焯一下,撈出馬上沖涼涼透,攥干水分,切碎; 2、豬肉切丁,用薑末、醬油和料酒和香油拌勻,腌制15分鍾;3、粉條用熱水煮軟,過涼,瀝乾,切碎; 4、黑木耳提前用涼水泡發至軟,吃前用開水焯一下,清洗干凈,瀝干水分,切碎; 5、海米用溫水泡發至軟,撈出,用廚房專用紙吸干海米水分,然後入熱的油鍋爆香後,取出; 6、以上原料混合,添加蔥碎,添加花生油、鹽、醬油和味素拌勻。 麵皮原料: 麵粉、酵母、水 做法: 1、酵母用溫水稀釋,添加麵粉攪拌成濕面絮,然後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濕布餳發; 2、至面團發酵蓬鬆至2倍大小,取出揉勻排氣,分割成等大小的面劑; 3、擀皮,包餡; 4、包好的包子蓋上濕布,繼續餳發至麵皮蓬鬆輕盈狀; 5、冷熱水下鍋均可,大火燒開,上汽後15分鍾關火,虛蒸5分鍾,開鍋。蔥花雞蛋餅
原料: 胡蘿卜1根、雞蛋2個、麵粉200克、蔥1根。 調料: 鹽1/4小勺、糖1/8小勺、生抽1/4小勺。 做法: 1、雞蛋打散、胡蘿卜和蔥分別切末。 2、麵粉加水攪成可流動的麵糊。 3、調入調料,放入雞蛋。 4、放入胡蘿卜末和蔥末,攪拌均勻。 5、平底鍋少許油燒熱,轉中小火,倒入麵糊,晃勻。 6、將雞蛋餅兩面煎至金黃色。 7、稍稍放涼後,煎好的雞蛋餅移至案板,按個人喜歡切成小塊食用即可。玉米核桃蒸糕
原料: 玉米麵粉75克、普通麵粉155克、細砂糖40克、乾酵母3克、無鋁泡打粉5克、奶粉10克、玉米油10克、水240克、紅棗6-8顆、葡萄乾50克、熟核桃仁50克。 做法: 1、紅棗和葡萄乾溫水浸泡1小時,紅棗洗凈後去核切塊備用,葡萄乾沖洗干凈吸干表面水分; 2、玉米麵粉、普通麵粉、細砂糖、乾酵母、泡打粉等所有材料一起放入攪拌機; 3、加水混合攪拌成稍具流動性的麵糊,加入大部分分量的葡萄乾和核桃仁拌勻; 4、倒入內壁抹過色拉油的模具里,用抹過油的勺子把表面稍稍抹平。我用的是6寸的蛋糕模; 5、在溫暖濕潤處發酵至2-3倍高度,我是用烤箱的發酵功能在烤箱里發酵的; 6、表面擺上去核紅棗及其餘部分的葡萄乾和核桃仁,冷水上鍋,大火燒開後蒸25分鍾,關火後燜5分鍾; 7、稍微冷卻後盡快脫模,放擱架上冷卻散去內部濕氣即可。西紅柿雞蛋炒麵片
原料: 西紅柿、雞蛋、蔥、豆角、拉麵餅2塊、油、清水。 調料: 鹽、糖、蔬菜味素、花椒粉、番茄醬。 做法: 1、西紅柿洗凈後切成小塊,用適量的鹽和糖腌制。豆角洗凈斜切成節,雞蛋打散蔥剁碎。 2、坐鍋熱水,鍋開後,揪面片。開小火,面片不宜揪的太薄要厚一點炒起來更好,鍋開後,將面片撈出過涼水。 3、熱鍋倒油先炒雞蛋,成型後,撈出。鍋內倒油熗蔥花炒西紅柿放入一點番茄醬,出紅湯後放豆角翻炒少許後放入面片。 4、翻炒,用少許鹽、蔬菜味素、花椒。彩色面條
原料: 麵粉300克、胡蘿卜汁40-50克、菠菜汁40-50克、水40-50克。(可以加鹽少許) 做法: 1、胡蘿卜去皮後切小塊,加適量的水。 2、用攪拌機攪拌成糊狀。 3、然後用沙布過濾。 4、取汁水備用。 5、菠菜洗凈後切段,加適量的水。 6、用攪拌機攪拌成糊狀。 7、用沙布過濾。 8、取汁水備用。 9、100克麵粉加50克左右的水和適量的鹽揉成面團。 10、同樣,100克的麵粉加50克左右的菠菜汁和胡蘿卜汁分別揉成面團,都要醒一會兒。圖片中白色的還沒有醒好。 11、然後將三種顏色的面團都擀成長方形。 12、三種面片依次排好。 9、100克麵粉加50克左右的水和適量的鹽揉成面團。 10、同樣,100克的麵粉加50克左右的菠菜汁和胡蘿卜汁分別揉成面團,都要醒一會兒。圖片中白色的還沒有醒好。 11、然後將三種顏色的面團都擀成長方形。 12、三種面片依次排好。 13、將第一個面片上刷水,再將第二個面片按上,接著再刷水,放第三塊面片,按實。 14、修整形狀,四邊不要。 15、然後切成0.4厘米左右的長條,這樣每個長條上就會有各種顏色了。 16、手上粘些玉米澱粉,將每個長條分別按壓一下,這樣進入壓面機的時候,就會比較好壓了。 17、好了,要進壓面機了, 18、從壓面機出來了,是不是寬了一點呢。 19、左圖是壓過一次的樣子。 20、右圖是再壓幾次的樣子。糖油餅
原料: 中筋麵粉150克、水150克、鹽2克。 抹料: 油和糖各少許。 做法: 1、麵粉倒入容器中。 2、加入水混合均勻。 3、鍋底烙熱。 4、然後放入麵糊。 5、用鍋鏟抹平抹圓。 6、烙熟後,底部會突起。 7、再抹上糖和油。 8、成品會象鍋底狀。外面硬硬的裡面甜甜的很香。麻醬糖花捲
面團原料: 麵粉300克、水160克(最好用水120克加牛奶40克,也可以全部用牛奶更松軟)、酵母3克。 抹餡用: 白糖60克、麻醬30克加少許油調整稀。 份量: 六個。 做法: 1、面團原料放在一起發酵至兩倍大。 2、然後揉均勻,擀成長方形面片。 3、上面抹上芝麻醬,(芝麻醬加油的時候攪拌稀一點好抹)。 4、再撒上白糖。 5、然後從一邊捲起。 6、卷好後捏好。 7、然後分成12份。 8、兩份切口向上,並放在一起。 9、將小劑子拉長。 10、再翻過去即成花捲。 11、放過塗過油的蒸籠上醒30分鍾,或是放在有矽油紙的墊布上,醒發大一圈。 12、然後蒸20分鍾關火,一分鍾後開蓋。 地方分類 【北京】:焦圈、蜜麻花,豌豆黃、艾窩窩。 【上海】:生煎包、南翔小籠饅頭。 【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貼餑餑熬小魚、棒槌果子、桂發祥大麻花。 【山西】:栲栳、刀削麵、揪片。 【西安】:牛羊肉泡饃、乾州鍋盔。 【蘭州】:拉麵、油鍋盔。 【青海】:指甲面片、狗澆尿。 【新疆】:烤饢、拌面、饊子、揪片子、丁丁炒麵、油塔子。 【山東】:煎餅。 【江蘇】:蔥油火燒、湯包、三丁包子、蟹黃燒麥。【浙江】:酥油餅、重陽栗糕、蝦爆鱔面。 【安徽】:大救駕、徽州餅、豆皮飯。 【福建】:蠣餅、山腰浮粿、手抓面、鼎邊糊。 【台灣】:度小月擔仔面、鱔魚伊面。 【河南】:棗鍋盔、白糖焦餅、雞蛋布袋、血茶、雞絲卷、燴面。 【湖北】:三鮮豆皮、雲夢炒魚面、熱乾麵、東坡餅。 【湖南】:腦髓卷、米粉。 【廣東】:雞仔餅、皮蛋酥、冰肉千層酥、廣東月餅、酥皮蓮蓉包、刺猥包子、粉果、薄皮鮮蝦餃、玉兔餃、干蒸蟹黃燒麥等。 【廣西】:大肉棕、炒粉蟲。 【四川】:蛋烘糕、龍抄手、玻璃燒麥、擔擔面、雞絲涼面、宜賓燃面。 【貴州】:腸旺面、絲娃娃、夜郎面魚。 【雲南】:燒餌塊等。 此外,還有大量的少數民族特色風味食品,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烹飪文化的內涵。 義大利面 早在中世紀,義大利面就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這種特色一直保持到今天。15世紀,製作面條的工藝傳到義大利其他地方。當時流傳下來的一種製作通心粉(macaroni)的方法就是在面團中加玫瑰水。到了1574年,一個名叫面條生產商社團的行會成立了,1577年還制定了面條大師社團規章。幾個世紀來,義大利人一直把做義大利面當成一項嚴肅的事業。 直到17世紀,義大利面一直是富人們享用的佳餚。後來在那不勒斯出現了機械壓面機,生產成本降低了,普通人也能吃上義大利面了。那不勒斯城的窮人們幾乎頓頓都要吃面,所以有人叫他們吃通心粉的民族。在19世紀晚期,大量生產面條的新機器出現了,面條的種類和形狀也越來越豐富。 義大利面必須有沙司醬來配。最早的沙司醬是豬油和乳酪,富人們則用糖和肉桂。番茄沙司到19世紀才成為義大利面的佐餐佳料。 現今的義大利面,包括在北京能吃到的義大利面,基本上都是乾麵。義大利法律規定,乾麵條只能用硬質小麥粉和水做,不能摻其他東西。乾麵條的形狀多得數不過來,大多數是根據形狀命名的,比如farfalle(蝴蝶形面);conchiglie(貝殼面);spaghetti(細面);penne(管形面);orrichiete(小耳朵面),很像中國的貓耳朵麵食。 與此相反,義大利北部常吃的新鮮面條是用雞蛋和一種特殊的小麥粉做的。在北京,能吃到的比較典型的新鮮義大利面是fettuine(細細的長面片),tagliateller(比fettuine更細些)和帶餡的面。如果在面團中加上菠菜,做出的面就是綠色的。如果加墨魚汁,面就是黑色的。 帶餡的麵食,如ravioli和tortellini,類似咱們的餃子和餛飩。Ravioli一般是方形的,tortellini則包成小小的月牙形,裡麵包的餡一般是菠菜、意式乳清乾酪和肉,有些地方還用南瓜。這些帶餡的麵食通常配著沙司醬吃,tortellini有時也會就著湯吃。此外,還有烤著吃的麵食,如lasagne,就是在寬面片上鋪肉、蔬菜和醬;還有cannelloni,也在帶餡的通心粉澆上醬。 義大利面和沙司醬的搭配有一套規矩。醬要能掛在面上,這樣每吃一口才能既吃到醬,又吃到面。反之則很有可能面吃完了,碗里還剩下一堆醬。總的來說,挑選醬的原則是用香滑奶油醬配細長面,如spaghetti(細面條)和linguine(扁面條),用有肉塊的醬搭配中空或者擰好的面條,如penne(管形面)和fusilli(螺絲粉)。當然,你肯定也不希望醬的味道蓋過面,特別是有餡的面。 中國麵食與意式面條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義大利面條,包括帶餡的麵食,都是煮到硬硬的帶點嚼勁即可。這其中是有道理的,如果面煮得太爛,就掛不上醬了。由於用的麵粉不同,新鮮面條不必煮得像乾麵那麼硬。如果你到北京的餐廳吃義大利面,或者自己在家動手做,一定要注意別煮爛了。 過敏休克 吃完麵食6小時內運動易致命 據介紹,這種病在醫學上被稱之為「小麥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性休克」。這是中國醫生首次向世界同行報告,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也有因食入麵食後運動而誘發的過敏性休克病人。 小麥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性休克就是患者在食入麵食後6小時內如果運動,就可誘發嚴重過敏反應症狀,但不運動就沒有過敏反應症狀。我國過去沒有人報告過此病,但幾年前對一位不明原因反復休克的患者歷經2年的診斷和分析過程後,最終確診該患者為「小麥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性休克」。此後幾年,她和文利平等醫生已陸續診斷出數十例此類病人。 食物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性休克是食物過敏的特殊類型。患者在食入蝦、芹菜、小麥等食物後6小時內運動就會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輕者會突發全身皮膚瘙癢、潮紅、蕁麻疹、喉頭水腫、呼吸困難、哮喘等症狀,嚴重者可有血壓下降、意識喪失。因起病突然,如果遠離醫院,一旦搶救不及時會導致生命危險。 近年來,全球食物過敏患病率明顯升高,因食物誘發的過敏性休克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高。文利平說,過敏性休克是疑難病症,可由多種原因誘國內目前診斷「食物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性休克」主要依靠醫生對病史的詳細詢問、綜合分析和過敏原檢查。她提醒過敏性休克病人就診時應盡可能詳細地向醫生提供發病前的進食情況、當時所處環境及身體狀態。
㈣ 一碗至靚的雲吞面,靈魂在哪裡
雲吞面 ,廣州喜歡用竹升面,而竹升面必須用鴨蛋增加蛋香,而且加入梘水使面條更爽脆彈牙,然後用人力壓竹杠,製成薄面後切成面條狀的麵食。但亦有人喜歡根據個人口味吃全蛋面或細蛋面。但我小時候的記憶是竹升面在廣州人中口口相傳,它的味道至今難沖返返忘!其實,竹升面是粵式傳統面的精髓,代表廣州的麵食文化。
廣州本地人的我,竹升面做的雲吞面由小吃到大,最記得小時候,暑假在外婆家,每天中午乖乖地睡個中午覺,下午就會有「下午茶」打賞,可以是一支雪條,或小散飢販走過門口叫賣的一碗涼粉,或買個西瓜放到水井中,「雪」到冰涼時吃,但在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一碗令我終生難忘的雲吞面,皆因外公會帶我走過麻石板小巷到市場的一間雲吞店吃……或許是人們所說小時候的味道吧!
廣州人又喜歡叫此面為「梘(鹼)水面」,因有獨有梘水味道,吃起爽彈又有韌勁。講起雲吞面,它是由三部分組成,最重要是湯和面,其次是雲吞,評價雲吞面的好壞,就從這三方面進行評比
由童年的穿梭機回到現實
上個月突然發現有菠菜汁的竹升面,看了圖片確是吸引,想減肥「心」與貪吃「嘴」天天PK,結果嘴贏了
無獨有偶,上周卻試了做了世宏38年點心工匠——鄭志強的雲吞面,竟然比我吃過的雲吞面更青出於藍,原來是用咸鴨蛋與雞蛋做的港式全蛋竹升面和全蛋雲吞皮包的雲吞,面條的爽彈脆與大地魚、蝦皮、瑤柱、雞等所煲的「靈魂」高湯讓在場幾位廚藝大師盧錦泉,梁順恆等也贊不絕口
據打聽,現在e+粉店,金河半島(廣州天河店),珍寶明珠,賞點可品嘗到鄭志強工匠獨家的港式全蛋雲吞面和雲吞
除了獨家的雲吞面,鄭志強工匠還把經2年半閉關創新的八款可煎、炸、炒、涼、拌、燴的麵食拿出來即煮即分享,面條爽滑不含梘,口感有筋道,保留最多營養的麥皮所迸發出的麥香,驚艷了專業人士,也令我一試難忘
雲吞面典故:
餛飩面,或叫做雲吞面,餛飩面在行內稱為「蓉」或「擁」(此時兩者粵音均為 jung2「涌」)。前者據說是「芙蓉面」的簡稱,後者據說是早期的餛飩面比較小,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碗抱(即「擁」)在懷里,飽肚之餘又可取暖,因此又稱「細擁」(「細」就是小的意思)。也曾經是廣州西關少爺的最愛。
---------------The End-------------
㈤ 中國五大麵食有哪些
一、北京炸醬面炸醬面是北京極具特色的傳統麵食。尤其到了夏天,一碗炸醬面,搭配各式菜碼,營養豐富,美味十足。炸醬面的關鍵就在這炸醬上,用料和製作都很講究。一定要用六必居的干黃醬和天園醬園的甜面醬小火慢熬,肉要選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菜碼非常豐富,必不可少的有黃瓜、心裡美蘿卜、黃豆、豆芽、白菜絲等。當然菜碼不局限於這些,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或手頭的材料來搭配。吃炸醬面的時候大蒜也是不能少的,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關於吃面,老北京話有個詞--「鍋挑兒」,意思是指面條煮熟後直接撈到碗里吃。與之相對的是「過水兒」,是指面條出鍋過冷水後再吃。通常炎熱的夏天大家都愛吃「過水兒」面。 下面就來說說老北京炸醬面的做法。
二、山西刀削麵 山西是麵食之鄉,麵食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有據可考的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其中,尤以刀削麵最為有名,它起源於12世紀的山西太原,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易於消化,真可謂「麵食之王」。 據《晉食縱橫·名食掌故》記載:「刀削麵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於民間的一種水煮麵食,為麵食中的佼佼者。在山西,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特別是晉中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地,家庭主婦、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婦男』都會製作。 刀削麵之所以「刀削」而成,正是因為「刀」的故事。相傳公元1222年,元朝大將木華黎率領數萬騎兵攻佔太原,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便以菜刀為武器抵抗元兵掠奪。元朝建立以後,為防止 「漢人」造反起義,元朝在太原一帶實施了苛刻的「限刀」政策,不僅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器具全部沒收,還規定每十戶一把菜刀,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人保管。 一天中午,王老漢的老婆和好了面團,讓王老漢去取刀,不料刀已被別人搶先拿走了,眼前還有多人排隊等候,王老漢只得回家等待。在出韃靼的大門時,他的腳被門檻上一塊快要掉下來的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里。回家後,鍋里的大漏水已經開了,沒有刀,面條也吃不成。一家人正無措時,王老漢忽然想起了懷里的鐵皮,忙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吧!老婆子一看,這鐵皮又薄又軟,怎麼能切面條呢?王老漢憤憤地說:切不動就砍。這個「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用左手端好,右手操起鐵片,站在開水鍋邊向鍋里「砍」面,薄薄的面片飛入鍋中不住地翻滾,很快就煮熟了。她撈了一碗澆上鹵汁讓王老漢先吃,王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再也不用去排隊取刀了,就用這鐵片削吧。」 就這樣,「砍」面的辦法一傳十、十傳百傳播開來。到了明朝,這種「砍面」又被稱為「托掌面」,不僅家庭製作,也流傳到市肆攤點經營,不斷演變成為現在獨樹一幟的刀削麵製法技藝,風味則柔中有硬,軟中有韌,不僅可澆鹵,還能熱炒甚至涼拌,均有獨特風味。不過,澆鹵是最好吃的,再略加山西老陳醋口味更妙。後來,飛刀削麵還逐漸成為一種表演藝術。像參加世博會的太原全晉會館的飛刀削麵就有三絕:快,陵仿旅每分鍾能削出200根以上,令人眼花繚亂;准,1.5米外放個玉盤,削麵根根入內;奇,表演者頭頂面團雙手舞削,更有腳踏在獨輪車之上表演,驚險壯觀。
三、山東伊府麵山東伊府麵是我國著名的一種面條,流行於中原伊府麵的製作頗為考究。伊府麵簡稱「伊面」,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為中國著名麵食之一,以雞蛋面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飢餓時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澤金黃,面條爽滑,湯濃味鮮,可加不同配料,炒製成不同風味的伊尺凳府面,被人稱贊為世界最早的速食麵,是泡麵、方便麵,是速煮麵的「老祖宗」。 製作時,選用精麵粉一斤,鮮蛋4個劃成蛋漿,揉勻後,擀成薄片,滲水入粉打成面條,用清水煮沸,取起晾乾,再投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即成酥脆堅挺的雞蛋面。因其含水量很低,可以保存較長時間而不變質,隨時取用,極為方便。據傳,伊府麵為寧化先賢伊秉綬在任揚州知府期間,為其母親慶壽,而命廚師專門創制的一種油炸雞蛋壽面,倍受賓客交口稱贊;後來常以此面待客,故而得名。後人又簡稱為「伊面」。伊府麵的誕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府面以傳至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朋友把伊府麵視為中國面條的代表。
四、四川擔擔面 擔擔面是四川的獨特風味。擔擔面系自貢市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挑著擔子吆喝叫賣的一種麵食,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它是由經營者一向葷素兼有,既有面條,又是有「抄手」(餛飩)。標準的面擔,是用硬木製作的,擔的一頭是「操作台」兼「貯藏室」,放有面條、抄手皮、肉餡、蔬菜及各式調料;另一頭是「灶披間」、小風箱,可現場煮麵。用紅油、花椒、咸醬油、芽菜末、蔥花、味精、醋等作調米,加上碎肉,十分可口。其配料有紅醬油、化豬油、麻油、芝麻醬、蒜泥、蔥花、紅油辣椒、花椒面、醋、芽萊、味精等十多種。擔擔面是一種歷史悠久,在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地方風味的著名小吃。早在1841年的四川自貢,有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每到傍晚時分就會肩挑一副擔擔,走街串巷沿街叫賣一種百姓用來霄夜的小吃。其擔子一頭是面條,調料,碗筷等等,另一頭是爐子,上面一口銅鍋,鍋子分成兩格,一格用來煮麵,另一格則用來燉雞湯或蹄膀湯。只要在沸水中將面和時令青菜煮熟,放上調料澆上濃湯,就可以做成一碗面成微黃、鮮香麻辣的面了。這種味道好,價錢便宜的小吃一經推出,便深得百姓的喜愛。因為這種小吃是由一副挑在肩上的擔擔完成了整個的製作與叫賣過程,所以人們便為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擔擔面。
五、湖北熱乾麵熱乾麵是湖北武漢的傳統小吃之一,面條需經過水煮、過冷河和過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吃時面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讓人食慾大增。 湖北熱乾麵這次受邀來美女廚房做菜的希文,除了喜歡唱歌外,煮食也是她的強項,今天她在菜中添入肉末、蘿卜乾和豆瓣醬,來增加熱乾麵香辣爽脆的口感。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干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乾麵面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乾麵。
㈥ 關於饅頭的製作手抄報 製作手抄報
原創手繪餛飩抄手饅頭美食手抄報
一張張手抄報讓同學們對中國這一傳統節日有個更深刻的認識
蒸饅頭手桐伍抄報
趣味麵食文化手抄報 趣味英語手抄報
關於饅頭的製作手抄報製作手抄報
小小手抄報局哪或繪出年味道康復前街小學部寒假別樣作業分外紅之三
大饅頭的寓意手抄報 手抄報圖片大全
關於饅頭的手抄報關於孝的手抄報
關於中國麵食文化手抄報中國文化手抄報
中國美食手抄報內容原創手繪餛飩抄手饅頭美食手抄報拒絕零食手抄報
通過查找資料加深了我們對春節的了解我緩搏們小組的成員分別做了手抄報
手抄報
我在蒸饅頭的手抄報 我在成長手抄報
孝義傳統美食手抄報傳統手抄報
家鄉的特色美食手抄報簡單
臘月28蒸饅頭手抄報 手抄報圖片大全集
小學初中舌尖上的美食電子小報word模板手抄報a4畫報簡報 1頁
漢字的起源手抄報年錢福字的起源與演變製作手抄報 漢字的起源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