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萬里長城的景色有哪些
萬里長城是世界古代建築的奇跡。萬里長城主要景觀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山海關、嘉峪關、虎山長城、九門口長城。
1、八達嶺長城
位於北京延慶縣,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最精華的部分,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以蒼茫的風光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口號而冠絕天下。這里是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這里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
2、慕田峪長城
位於北京懷柔區內,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總共有敵台22座。這里自然風景優美,綠樹成蔭,四季景色怡人。
3、司馬台長城
位於北京密雲縣內,由戚繼光督建,是我國唯一一處保留明代原貌的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共有敵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4、山海關
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歲物凳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乎旅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螞游、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5、嘉峪關
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建於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名,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則是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系。城關以內城為主,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麵包以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⑵ 描寫長城風景的詩句圖配畫
1. 關於長城的風景的詩句
關搭嫌於長城的風景的詩句 1.描寫長城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1、登上萬里長城,眺望塞外風光,心情多麼豪邁!
2、我們登上長城,環視周圍的景色。
3、長城綿延六千多公里,號稱「萬里長城」。
4、我登上雄偉壯麗的長城,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5、古老的長城經過整修,又煥發出青春。
6、長城像一條巨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7、萬里長城盤踞於群山之巔,雄偉壯觀,氣勢磅礴。
8、長城用舉世無雙、獨一無二來形容它一點也不過。
9、這些外國遊客,面對萬里長城的宏偉壯觀無不交口稱譽,驚嘆不已。
10、八達嶺長城像一條長龍蜿蜒在崇山峻嶺中。
2.描寫長城美景的詩句
0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02. 清晨控龍馬,弄影出花林。
躞蹀依春澗,聯翩度碧潯。 苔流染絲絡,水潔寫雕簪。
一御瑤池駕,詎憶長城陰。 【詠飲馬應詔】(唐·楊師道) 03. 騮馬照金鞍,轉戰入皋蘭。
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 雪暗鳴珂重,山長噴玉難。
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干。 【紫騮馬】(唐·盧照鄰) 04. 虜騎三秋入,關雲萬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漢月明。 高闕銀為闕,長城玉作城。
節旄零落盡,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盧照鄰) 05. 常經絕脈塞,復見斷腸流。
送子成今別,令人起昔愁。 隴雲晴半雨,好祥邊草夏先秋。
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 【送人之軍】(唐·賀知章) 06.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齡) 07.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唐·王昌齡) 08.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
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塞下曲】(唐·常建) 09. 金絡青驄友枝搏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恆滅, 暮到河源日未闌。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驄馬】(唐·萬楚) 10. 送君卮酒不成歡,幼女辭家事伯鸞。
桃葉宜人誠可詠, 柳花如雪若為看。心憐稚齒鳴環去,身愧衰顏對玉難。
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無限水漫漫。 【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城】(唐·劉長卿) 11. 玉塞抵長城,金徽映高闕。
遙心萬餘里,直望三邊月。 霜靜影逾懸,露晞光漸沒。
思君不可見,空嘆將焉歇。 【關山月】(唐·徐九皋) 12. 天下今無事,雲中獨未寧。
忝驅更戍卒,方遠送邊庭。 馬飲長城水,軍占太白星。
國恩行可報,何必守經營。 【送部四鎮人往單於別知故】(唐·徐九皋) 13. 一門同秘省,萬里作長城。
問絹蓮花府,揚旗細柳營。 詞鋒偏卻敵,草奏直論兵。
何幸新詩贈,真輸小謝名。 【奉酬路五郎中院長新除工部員外見簡】(唐·李嘉佑) 14.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
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薊門行】(唐·高適) 15.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莫將遼海雪,來比後庭中。
【梅花落】(唐·劉方平) 16. 銜杯吹急管,滿眼起風砂。大漠山沈雪,長城草發花。
策行須恥戰,虜在莫言家。余亦祈勛者,如何別左車。
【送劉判官赴豐州】(唐·盧綸) 17.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登長城】(唐·李益) 18.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於台。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塞下曲】(唐·李益) 19.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統漢峰下】(唐·李益) 20. 雁塞日初晴,狐關雪復平。
危樓緣廣漠,古竇傍長城。 拂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
誰知系虜者,賈誼是書生。 【度關山】(唐·李端) 21. 南依劉表北劉琨,征戰年年簫鼓喧。
雲雨一乖千萬里,長城秋月洞庭猿。 【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22. 孤城笛滿林,斷續共霜砧。
夜月降羌淚,秋風老將心。 靜過寒壘遍,暗入故關深。
惆悵梅花落,山川不可尋。 【長城聞笛】(唐·楊巨源) 23.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經檀道濟故壘】(唐·劉禹錫) 24. 獨向長城北,黃雲暗塞天。
流名屬邊將,舊業作公田。 擁雪添軍壘,收冰當井泉。
知君住應老,須記別鄉年。 【送流人】(唐·張籍) 25. 將家難立是威聲,不見多傳衛霍名。
一自元和平蜀後,馬頭行處即長城。 【邠州詞獻高尚書三首】(唐·李涉) 26. 臨壇付法十三春,家本長城若下人。
芸閣少年應不識,南山鈔主是前身。 【題悟公禪堂】(唐·陸暢) 27.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
如今並州北,不見有胡兵。 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
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28. 日日風吹虜騎塵,年年飲馬漢營人。
千堆戰骨那知主, 萬里枯沙不辨春。浴谷氣寒愁墜指,斷崖冰滑恐傷神。
金鞍玉勒無顏色,淚滿征衣怨暴秦。 【飲馬長城窟】(唐·陳標) 29.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
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雲寒一夜風。 【聽箏】(唐·張祜) 30. 秦帝防胡虜,關心倍可嗟。
一人如有德,四海盡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
至今徒者骨,猶自哭風沙。
3.描述長城的景色的古詩句
1、《長城》【唐】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2、《登長城》【唐】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 無風沙自驚。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3、《飲馬長城窟》【南北】沈約 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回。前訪昌海驛, 雜種宼輪台。
旌幕卷煙雨,徒御犯冰埃。4、《統漢烽下》【唐】李益 統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5、《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劉表北劉琨,征戰年年簫鼓喧。
雲雨一乖千萬里,長城秋月洞庭猿。6、《經檀道濟故壘》【唐】劉禹錫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長城萬仞摧,杞梁遺骨逐妻回。
南鄰北里皆孀婦,誰解堅心繼此來。8、《聽箏》【唐】張祜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
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雲寒一夜風。9、《古築城曲》【宋】陸游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
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10、《古意》【宋】陸游 千金募戰士,萬里築長城。
何時青冢月,卻照漢家營?11、《至廣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癘地,白馬東北來。長城掃遺堞,淚落強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如今並州北,不見有胡兵。
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13、《阮公體》【唐】徐晶 秦王按劍怒,發卒戍龍沙。雄圖尚未畢,海內已紛拏。
黃塵暗天起,白日斂精華。唯見長城外,僵屍如亂麻。
4.評論長城風景好的詩句
《長城》【唐】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如今並州北,不見有胡兵。 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王昌齡 【相和歌辭·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常建 【塞下曲四首】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李益 【塞下曲】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於台。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李益 【統漢峰下(一作過降戶至統漠烽)】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5.描寫"長城美麗景色"的句子
1、佇立在寬闊的城垣上,極目遠望。在廣闊的天宇下,這古老的磚牆隨著群山萬壑綿延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奮起的勇士,傲視長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對蒼穹。我腦海里浮現的是偉大、雄渾。多麼難忘的畫面啊!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靈的膠片上感光。
2、千百年屹立於此的長城呵,它是生命的記錄,歷史的見證。我猜想這地球上最長最堅固最渾厚的灰牆里,一定包蘊著什麼。它?莫不就是我們古老民族的偉大靈魂?
3、長城建在連綿起伏的八在達嶺上,好像一條長龍,長城的城牆非常厚,也非常高,長更是不可比喻,有五萬多公里。所以它才被人們稱為萬里長城。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一M厚、五M高的大牆,這道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4、我們來到八達嶺長城腳底,長城看上去像一條蜿蜒的巨龍橫卧在八達嶺上,一望無際。有一句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今日我一定要爬上長城,當一回好漢!
5、開展爬長城了。長城隨著險要的山勢,曲曲折折,活像一條有生命的巨龍。看看遠距離,雲霧給長城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宛如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潑墨畫。連綿起伏的山脈襯托著長城,顯現出一派雄偉的景色,我沉醉在這美景之中了。
6、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跡。
7、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描寫長城的優美句子。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其中橫貫我國北方的長城規模更為宏大,東西相距長達一萬余里,因此,被稱之為萬里長城。它好像一條長龍,翻閱巍巍的群山,穿過茫茫的草原,跨越法瀚的沙漠,奔入蒼茫的大海。
8、登上八達嶺長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遠望,那蜿蜒曲折的長城,像一條巨龍在飛舞,翻山越嶺,游向遠方的天邊;再看那長城的堡壘,一個連著一個,一段城牆接著一段城牆,一望無際,蒼蒼莽莽。看到這樣雄偉壯麗的景像,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綿長的長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嶺和懸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艱難是無法想像的。
9、長城可真陡啊!有些坡度只有一百三十度,要不是旁邊有欄桿,我早就像皮球一樣滾下去了,它的陡真可以和黃山的險相媲美;長城可真長啊,在連綿的山中看不到盡頭,好不容易走了四個烽火台,算起來才走了全部的萬分之一,真可謂是萬里長龍啊!
10、著名的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萬里長城,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築工程,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11、萬里長城不僅僅是我們中華人民的驕傲,而且其中還蘊含著我們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和辛勤的付出。當我們站在萬里長城的青磚上或在欣賞長城的美時,我們就會有一種自豪感。同樣,這一項宏偉的建築令我們後人贊嘆不已。
12、遠看,八達嶺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於群山之中。八達嶺長城以地勢復雜,敵樓眾多而著名。它的牆體平均高度為、8米,底寬、5米,頂寬、8米,可以五馬並行。
13、步上堅固的石階,周圍充滿了自然的氣息――崇山峻嶺、綠樹環抱,這長城宛如條長龍。
14、藍天白雲下,蜿蜒曲折的長城,就像一條長龍盤踞在崇山峻嶺之中。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15、千百年屹立於此的長城,它是生命的記錄,歷史的見證。
6.關於長城四季景象的詩句
1、《長城》【唐】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2、《登長城》【唐】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雲長慘,
無風沙自驚。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3、《飲馬長城窟》【南北】沈約
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回。前訪昌海驛,
雜種宼輪台。旌幕卷煙雨,徒御犯冰埃。
4、《統漢烽下》【唐】李益
統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劉表北劉琨,征戰年年簫鼓喧。
雲雨一乖千萬里,長城秋月洞庭猿。
6、《經檀道濟故壘》【唐】劉禹錫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長城萬仞摧,杞梁遺骨逐妻回。
南鄰北里皆孀婦,誰解堅心繼此來。
8、《聽箏》【唐】張祜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
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雲寒一夜風。
9、《古築城曲》【宋】陸游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10、《古意》【宋】陸游
千金募戰士,萬里築長城。何時青冢月,卻照漢家營?
11、《至廣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癘地,白馬東北來。長城掃遺堞,淚落強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如今並州北,不見有胡兵。
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13、《阮公體》【唐】徐晶
秦王按劍怒,發卒戍龍沙。雄圖尚未畢,海內已紛拏。
黃塵暗天起,白日斂精華。唯見長城外,僵屍如亂麻。
7.關於長城的詩句
閱八達嶺 倪祖(明) 八達雄垣起戍樓,風煙朔漠塞邊秋。
檻前平隴依然古,山外長河猶自流。 漢將青雲收汗馬,龍沙白骨嘯寒丘。
不堪脂血均輸盡,誰系單於納款頭。 登八達嶺 沈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
回瞻陵寢地,雲氣總成龍。 登八達嶺 陳春嘯 倚天舒嘯氣如虹,極目長城第一峰。
萬里垣墉連朔漠,千秋堡堠傲蒼穹。 烽煙早凈王戈淚,偉業方興鼎革工。
莫對關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龍。 度嶺見長城 丁澎(清) 嶺坂風回樹郁盤,長城如帶霧中看。
隨陽雁斷天疑盡,背日風高夏若寒。 滄海不沉秦女石,浮雲欲動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揮淚,況是親經行路難。 八達嶺 徐渭(明)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戍堡終年霧 黃。 過八達嶺 劉迎(金) 山險路已出,彌望盡荒坡。
風土日已殊,氣象微沙柁。 我老倦行役,驅車此經過。
時節春已夏,土寒地無禾。 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
作詩無佳語,已待勞者歌。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納蘭性德(清)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
如夢前朝何是也,一曲邊愁難寫。極天關塞雲中,人隨落雁西風。
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彈琴峽 陳孚(元) 月作金徽風作弦,清聲豈待指中彈。
伯牙別有高山調,寫在松風亂石間。 過八達嶺有感 熊偉(明) 過盡重關更上山,上山又過一重關。
從來漫說金城險,到此休說蜀道難。 烽火恰傳邊警至,鼓笳空奏凱歌還。
誰知點點魚台血,灑向秋閨作淚斑。 獨山夜月 胡燾(清) 獨山風景望無邊,涼夜徘徊月正圓。
萬里風沙清極寒,一輪明月掛中天。 峰高隻影搖瓊島,水靜雙丸浴碧泉。
如此長空真皎潔,何曾障蔽有雲煙。 彈琴峽 愛新覺羅。
玄燁 琮錚流水意,彷彿似鳴琴。 曲度泉歸壑,聲兼峽泛吟。
空山傳逸響,終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會素心。
詩三首 魏源(清) 一 連峰不斷清,斷處一關峽。 無復戰場悲,但尋響琴峽。
二 登高忽地縮,百里見秋毫。 忽億前朝路,松林渡夜橐。
三 一登八達嶺,回視如窺井。 何意塞門關,更成雲外境。
登萬里長城 康有為(清) 秦時樓堞漢家營,匹馬高秋撫舊城。 鞭石千峰上雲漢,連天萬里壓幽並。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且勿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漢時關塞重盧龍,立馬長城第一峰。 日暮長河盤大漠,天晴外部數疆封。
清時堡堠傳烽靜,出塞山川作勢雄。 百萬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沁園春.八達嶺抒懷 陳繼春 山鼓宏波,風漲狂瀾,霧繞怒濤。 看巨龍昂首,東沖西突,揚騰達,直上重霄。
歲月滄桑,風雲變幻,未減英姿半分毫。 吞吐氣,染松蒼柏翠,青史高標! 興亡千古憑吊,血與火澆綠漫天苗。
五千年華夏,精魂凝鑄,關可破,民志未搖! 寇虜頻侵,野心多少,化作南柯夢盡消。 龍遠 ,賴人民億萬,涌動春潮! 永遇樂.登八達嶺 王永義 雄踞群山,高盤長嶺,風景無限。
碧眼歐兒,時裝美女,萬里尋牆看。 雲關難越一夫莫敵,多少遊人興嘆。
古黔黎,捐軀千萬,乃贏得月宮見。 微湖老叟,嶗山騷客,今日愛登城苑。
魏趙刀槍,秦漢弓箭,宛似牆頭現。 至今憑吊,古時豪傑,誓衛九州河漢。
又何懼,狂風暴雨,悶雷閃電。 水龍吟.八達嶺 朱琪 巨龍騰舞東方,山呼海嘯天維絕。
首吞滄海,尾掀大漠,區橫中國。 跌宕關山,逶迤萬里,風雲今昔。
閱千秋封火,秦矛漢戟,徭夫淚,徵人血。 南看京華形勝,幾興衰,干戈玉帛。
⑶ 搜集有關中國長城的資料。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巨工程與防患意義。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
長度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扒旦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一是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
長城(37張)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
長城美景(28張)
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國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而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明代長城的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2]
構築方法
長城的另一面—散此擾—石砌長城(大境門)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多少智慧,流盡了多少血汗,才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雖然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
萬里長城(12張)
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一百二沖旦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
長城(20張)
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
The Great Wall of China[3]
烽火台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系,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系。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在50千米的長城沿線上,共發現烽火台80餘座,間隔距離平均約3千米,最遠的不超過5千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地質形態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肯定了它,接著司馬遷又把它寫入
長城
《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為國家5A級建築。
主要關隘
八達嶺長城
長城關口有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詩詞
1、《長城》【唐】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2、《登長城》【唐】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3、《飲馬長城窟》【南北】沈約
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回。前訪昌海驛,雜種宼輪台。旌幕卷煙雨,徒御犯冰埃。
4、《統漢烽下》【唐】李益
統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劉表北劉琨,征戰年年簫鼓喧。雲雨一乖千萬里,長城秋月洞庭猿。
6、《經檀道濟故壘》【唐】劉禹錫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長城萬仞摧,杞梁遺骨逐妻回。南鄰北里皆孀婦,誰解堅心繼此來。
8、《聽箏》【唐】張祜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雲寒一夜風。
9、《古築城曲》【宋】陸游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10、《古意》【宋】陸游
千金募戰士,萬里築長城。何時青冢月,卻照漢家營?
11、《至廣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癘地,白馬東北來。長城掃遺堞,淚落強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如今並州北,不見有胡兵。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13、《阮公體》【唐】徐晶
秦王按劍怒,發卒戍龍沙。雄圖尚未畢,海內已紛拏。黃塵暗天起,白日斂精華。唯見長城外,僵屍如亂麻。
名句: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毛澤東
因殘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著古老國度。——泰戈爾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長城山海關聯
⑷ 有人去過河北承德灤平的金山嶺長城嗎那裡怎麼樣呀
我去過,去過多次,有機會還會去。萬里長城,金山獨秀。就是對金山嶺長城最好的評價。我想從攝影的角度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
首先,金山嶺長城發現的比較晚,因此修繕的不如八達嶺長城那樣完善和出名。因此金山嶺長城與八達嶺長城想比更具有野性。八達嶺長城由於修繕的比較完整,可以說是比較完美,因此有些造作。
另外,由於金山嶺地理位置與長城上敵握悶樓方位和高度非常適合拍攝日出日落。每當雨後,第二天清晨的雲霧,是金山嶺長城最具特色的優勢。這是其它長城無法實現的優勢所在,目前還只有金山嶺長城可以購買年票,可以日出前登城,日落後下山的管理模式。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金山嶺長城與司馬台長城和箭扣長城相比,還不算是野長城,在安全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
請欣賞我拍的一組金山嶺長城的照片。
去過三次了!第一次去的時間是1997年。
因為交通原因,需要跟團或者拼車走。
據說「北京——承德」今年就通高鐵了!
待通車以後,再去一次。
附圖為本人運用國內第一隻、自行改制寬銀幕攝影鏡頭,拍攝的金山嶺長城圖片。
你好!我的老家就是灤平縣巴克什營的也就是金山嶺長城所處的地方,我來回答你的問題。我也不羅列人文 歷史 數據,我只是用切身感受來說說這個遠近聞名的長城景區。
金山嶺長城自古以來就是很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這里山勢險峻長城在山脊上順勢修建起伏跌宕。雖然這一段沒有八達嶺那麼長,但是各種攻防設施和軍事裝備建設的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具體而微,並連接古北口和司馬台長城就進北京了。把包括承德在內的北方地區都嚴密的擋在了關外。
金山嶺長城最高處叫望京樓,據說可以望見北京的燈火而得名。當初保護工作還不完善的時候很多當地老百姓去城牆上往家裡拆石頭和城磚破壞了很多。砌長城的粘合劑據說是用白灰、動物毛、豬血和米湯做成的千百年來異常的堅固。
去金山嶺長城 旅遊 一定要有心理准備,爬起來會非常累有些城段非常陡峭。站到高處看如巨龍般綿延不斷的長城內心會不禁生起對古人的無限景仰,會驚嘆古人是怎麼在這么險的山上砌長城的他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金山嶺長城的美是四季皆宜的春花、夏樹、秋葉、冬雪什麼時候來都美。我還深深的記得高中時期和幾位同學清晨登上長城看到晨曦中的金山嶺是那麼美!
因為金山嶺長城有名氣所以這里經常來些名人在這里搞活動,世界著名的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曾在這里表演穿越長城,摩托車特技名家柯受良曾在這表演過飛越長城。很多影視劇都在這里拍攝過。金山嶺長城值得來 旅遊 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你好,我是景國。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
金山嶺長城,是萬里長城中很美、很壯麗的一段。它位於承德市灤平縣,巴克什營鎮境內。與北京市密雲縣交界。東連司馬台長城,西連古北口長城。
金山嶺長城,)是在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由明代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長城防禦功能,初具規模。又在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由戚繼光主持,在原有基礎上,繼續修建,改建。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更加完備,這段長城就更加壯美,是萬里長城中的精華地段。特別是:障牆,文字磚,擋馬石號稱長城中三絕。是攝影愛好者, 旅遊 觀光者常來的地方。金山嶺長城,山巒疊嶂,高山俊秀,林木豐茂,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被遊客們稱贊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是 旅遊 觀光的好地方,值得到此一游。觀賞金山嶺長城,美麗的風光。這是我的回答,回答完畢,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保存最完整的明長城,徐達建的,戚繼光又修繕、創新,許多人不知道「金山嶺長城」,其實它每天都陪伴著你,身份證反面就有金山嶺長城。萬里長城,金山獨秀。值得一看!
去過,如果你爬過很多長城,也就那樣了。
相比北京的長城,那邊軍事結賀伏構和設施更豐富一些,自然風景其實差不多,都是那樣的山。
就是城樓,烽火台什麼的有所區別。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金山嶺長城橫亘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與北京密雲區交界地帶的燕山支脈上,東接司馬台長城,西連古北口長城,距北京市區130公里。系明朝愛國將禪皮攜領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官時期(1567-1586)主持修築,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
金山嶺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
金山嶺長城蜿蜒曲折,視野開闊,敵樓密集,雄偉壯觀。長城內外高山峻嶺,林海蒼茫,春夏秋冬四季適宜徒步 旅遊 和攝影。
金山嶺長城是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被專家稱之為明長城之精華。依山設險、憑水置塞,雄城起伏似鋼牆鐵壁。雕樓林立,如甲兵護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建築防禦體系功能奇特而著稱於世。
金山嶺長城
位置境域
萬里獨秀
考古史料
科研價值
交通信息
實用信息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境內,與北京市密雲區相鄰,距北京市區130公里。金山嶺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
障牆、文字磚和擋馬石是金山嶺長城的三絕,素有「攝影愛好者的天堂」美譽。金山嶺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 旅遊 景區,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2年11月15日,亞洲「飛人」柯受良駕駛摩托車成功飛越了金山嶺長城。
中文名
金山嶺長城
外文名
Jinshanling the Great Wall
所屬地區
河北省承德市
地理位置
承德市灤平縣與北京密雲區交界
景點類別 歷史 遺址
建立時間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3年)
門票價格
55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景區等級
AAAA級
主要景觀
涵龍溝
佔地面積
32平方公里
開放時間
6:00-19:00
建議遊玩
1天
長度
10.5公里
距北京市
130公里
東西連接
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
收起
位置境域
壯美火燒雲-金山嶺長城落日
壯美火燒雲-金山嶺長城落日
金山嶺長城橫亘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與北京密雲區交界地帶的燕山支脈上,東接司馬台長城,西連古北口長城,地處京、津、遼、蒙四省市交匯點。金山嶺長城地處101國道133公里處,距北京市區130公里,承德避暑山莊90公里,木蘭圍場200公里,是京北黃金 旅遊 線的重要組成部分。[1]
萬里獨秀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西起 歷史 上著名的關口古北口,東至高聳入雲的望京樓,全長10.5公里,沿線設有關隘5處,敵樓67座,烽燧3座,因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景觀奇特,建築藝術精美,軍事防禦體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海拔700米,登山北觀群山似濤,東望司馬台水庫如鏡,南眺密雲水庫碧波粼粼。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於山水之間,形勢極為雄奇。尤其此處敵樓密集,構築精巧,形式多樣,是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地長城絕難媲美的,為萬里長城中正在開發的 旅遊 勝境之一。金山嶺長城蜿蜒曲折,視野開闊,敵樓密集,雄偉壯觀。長城內外高山峻嶺,林海蒼茫,春夏秋冬四季適宜徒步 旅遊 和攝影。
金山嶺長城作為長城的組成部分於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金山嶺長城還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 旅遊 景區。「金山嶺-司馬台長城」被2010年第11期《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十大秋色的第七名。文章中寫到:長城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山際線,是最唯美的觀景台,也是最深刻的 歷史 廢墟。看長城之美有太多的角度,它的美,多少文字也難以盡言。
金山嶺長城是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被專家稱之為明長城之精華。依山設險、憑水置塞,雄城起伏似鋼牆鐵壁。雕樓林立,如甲兵護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建築防禦體系功能奇特而著稱於世。
這里的長城構築復雜,敵樓密布,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有磚木結構的,也有磚石結構的,有單層的,也有雙層的,既有平頂,也有穹窿頂、船蓬頂、四角鑽天頂和八角藻井頂,可謂一樓一式,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金山嶺長城的軍事防禦體系極強,設有障牆、垛牆、戰台、炮台、瞭望台、雷石孔、射孔、擋馬牆、支牆、圍戰牆等,層層設防,可謂固若金湯。登上金山嶺長城傾心感受古長城的壯美與雄渾,便可體會一個民族的偉大與豪邁。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里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在金山嶺長城內外,有司馬台堡、龍玉峪堡、煉軍五營等烽火台和營地。登上金山頂的望京樓,可見京城城廓。
這里春天山花爛漫,濃郁飄香;盛夏萬木蔥籠,雲霧飄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嚴冬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在這如詩如畫的天地間,處處是美景,處處有奇觀,實在令人叫絕。
這段長城軍事設施完備,構築堅實,從金山嶺至司馬台是北京地區原貌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考古史料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這里屬燕山褶皺與內蒙古背斜的過渡帶。2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巨大的地殼升降運動和億萬年的時間刀刻雕琢塑造,成就了百態千姿的奇觀異景。它與人工修築的長城交相輝映,使金山嶺顯得愈發雄偉壯麗,景色宜人。
據文物專家考證,早在北齊時期,就在這一帶修築長城和設置關塞。遺跡猶在。但那時的長城低矮、單薄,多為土石所築。真正大規模、高標准修築長城,還是在明代。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立即派大將徐達等人修築居庸關、古北口、西峰口等處的城關,並派重兵駐守。朱棣稱帝後,於1421年把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北京的防務更為重要。於是大規模修築長城,特別是把首都北京北面從居庸關到山海關這段一千多里的長城修得高大堅固。但這時期的長城,均用石塊砌修。1522年以後,明王朝國力從強盛轉入衰退時期,北方蒙古族韃靼、朵顏等各部乘機多次向南進犯,給明王朝統治者造成嚴重威脅。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載垕即位以後,重用政治家高拱和張居正執掌朝政,又特意把著名的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從南方調到北方,任命譚綸為薊、遼、保總督,任命戚繼光為薊鎮總兵。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戚繼光到任以後,首先巡視塞上長城,他發現,原有長城低矮單薄,不少地方已經傾頹,不能發揮其防禦敵軍的作用。於是,戚繼光請求朝廷同意,在薊、遼、保總督譚綸的大力支持下,對薊鎮所管轄的一千二百多里長的原有長城,普遍進行了改建和重建;另一方面,又在全線新修築了1300多座高大堅固的敵樓作為邊防軍駐守的堡壘。在戚繼光任職的16年間,就圓滿完成了這一浩大的軍事工程,從而大大提高了長城的防禦能力。
戚繼光主持修築長城之後的數十年裡,明王朝又不斷籌措財力、物力、調兵選將,加以修繕,使之形成城牆高峙,堡壘林立的堅固防線。金山嶺長城,就是其中的一段。它氣勢雄偉,敵樓密集,建造藝術精美,堪稱為我國萬里長城的精粹。登上金山嶺長城,可以飽覽千姿百態的北國風光。那蜿蜒曲折的長城,猶如一條昂首擺尾的巨龍,飛騰在綿延起伏的奇峰峻嶺之巔。龍頭高揚在東面聳入雲端的老虎山頂峰,彷彿再一縱身就能躍上天宮,而龍尾還搭載西面的銀帶般的潮河岸邊。京通鐵路和京承公路,就象兩條長蛇,從龍身下面爬過。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極目遠眺,東面燕山山脈第一峰——霧靈山,隱隱約約聳立在重重青山之間;西面卧虎嶺,象一隻龐然大虎,威風凜凜的守衛在北京的北大門——古北口,南面波光粼粼的密雲水庫,宛如一塊明鏡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北面山濤雲海,如催風涌浪滾滾流向天際。再加上藍天白雲的襯托,構成一幅壯麗的北國風景畫。
金山嶺長城,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春到金山嶺,滿山遍野一片嫩綠,桃花、杏花、映山紅、山丹丹,以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一叢叢,一簇簇,競相開放,散發出濃郁的芳香;入夏,鬱郁蔥蔥的樹木,潺潺的山間溪水,五顏六色的彩霞和雨天空出現的彩虹,把金山嶺長城打扮得絢麗多姿;金秋時節,長城內外,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各種野果掛滿枝頭;嚴冬雪後,這里變成了銀色的世界。蜿蜒起伏的長城,就象飄落在萬山叢中的一條玉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隱忽現,那一座座敵樓,在陽光的映照下,就象鑲在玉帶上的一顆顆珍珠。
金山嶺長城按照戚繼光提出的「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原則,隨山勢起伏而修築,高下相間,突兀參差,尉為壯觀。凡是山勢陡峭的地方,城牆就低一些;凡是山勢比較平緩的地方,城牆就高一些。城牆下寬上窄,沉穩堅固。底部用三四層條石奠基,上部用長方形青磚包砌,白灰砌縫,牆內用土、沙、石填方。在內側城牆的下部,每隔不遠就設有券門,券門大多數設在敵樓附近。券門內有石梯或磚梯通過城牆頂部,遇有緊急情況,守城士兵可以從券門直接登上長城或進入敵樓,投入戰斗。城牆頂部的馬道,根據需要,寬窄不等,平均約為5米左右,均用雙層大方塊青磚鋪面,可容六七人並行。馬道每遇到大小陡坡,便用磚砌成梯行台階,便於上下通,不致於滑倒。這種馬道建築,在萬里長城上是難得一見的。馬道每隔二三米遠,便設一條磚砌排水道,防止雨水沖刷或侵蝕牆體。 排水道靠外側一端,修一個鐳石孔,守城士兵可以從鐳石孔施放鐳石,打擊敵人。城牆頂部靠外側的一面,用磚砌成高二米的垛牆。垛牆每隔一米多遠便設一個垛口。守城士兵可以從垛口射擊來犯之敵。垛口上有一個小洞,小洞有兩種用途:一是明代從外國引進一種叫佛朗機的武器,佛朗機下面有個軸,把軸插在小洞里,可以轉動作扇形射擊。二是用來插軍旗助威,或以旗作為傳遞敵情的信號。城牆頂部靠內側的一面,用磚砌成高1.7米的宇牆。宇牆上設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可供士兵以立、跪、卧三種姿勢射擊來犯之敵。
科研價值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已經過四百多年,這期間它承受了地震、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炮火的催損。但是,由於長城沿線歷代寶貴遺產,使它基本上保持了本來的面貌。文物工作者在金山嶺長城上發掘出一千多件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其中有明代守城將士作戰用的武器彈葯,如:火炮、石鐳、手雷、刺馬針、箭頭、鐵彈丸等;有守城將士日常的生活用品,如石臼、石杵、菜刀、油燈、陶罐、瓷碗、酒具、銅幣、石磨、香爐等。尤為珍貴的是,在一座敵樓內發現了埋藏三百多年的五個石鐳,裡面裝有一斤多明代火葯,用火柴點燃,仍能起火,發出噝噝的響聲。
城牆上有數以萬計的帶文字的城磚。文字磚上記載著燒制城磚的年代和部隊番號,如「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曆五年寧夏營造」、「萬曆六年振虜騎兵營造」、「萬曆七年德州營造」等字樣。也有少量萬曆十二年、萬曆二十二年的文字磚。
金山嶺長城上有這么多文字磚,這在萬里長城上從沒有發現過第二處有這么多文字磚。還有隆慶三年、隆慶四年為主持修築長城的戚繼光等部隊將領和支持修築長城的地方官吏而豎立的石碑。另有一塊石碑的碑文中,記載著修築一座敵樓的時間是萬曆三十七年,規格是周長八丈、高二丈七尺,頂部蓋鋪房一間,施工部隊是寧山營。
這些文物可以佐證:金山嶺長城確系戚繼光主持修築的,動用了從山東、寧夏、河北、北京、江西等各地調來的各路軍,各兵種,並有統一的標准,明確的分工,嚴格的質量檢查,同時得到地方官吏的大力支援。也可以佐證,繼戚繼光主持修築金山嶺長城以後的數十年歷,明王朝不斷派兵遣將加以修繕。
總之,金山嶺長城的風光名勝、文物古跡、軍事設施,古建築藝術、民間傳說,都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2012年4月24日-11月11日期間的每周六、周日和法定假日,早晨8:00發車,下午15:00返回。50座大金龍班車,全程高速,車程約120分鍾,暢玩5小時。乘客購買該景區的門票後免費乘坐。門票價格120元,包括景區門票、單程索道、往返路費。全程無購物。發車地點:東直門外斜街45號
外部交通
公共 汽車 :
北京出發:東直門外980快- 到密雲少年宮站下,接著乘坐快線到金山嶺長城。
灤平出發:在灤平 汽車 站乘坐公共 汽車 可直達金山嶺長城景區。
自駕車:
北京出發:沿京密路、京承公路(101國道),過古北口鎮,前行10公里即到。
灤平出發:1、S353轉S354,再進入金山嶺長城景區。(彎路較多)
2、灤陽路轉京承高速直接進入景區。
實用信息
門票:
金山嶺長城導覽圖
金山嶺長城導覽圖
成人票:旺季(每年3月16日到11月15日)65元,淡季(每年11月16日到3月15日)55元;
索道單程40元,全長1000米,高差150米,單程運行時間17分鍾。
住宿:
景區內現有準二星級金山賓館一處,可同時接待住宿200餘人,用餐500餘人。
無障礙設施與服務:
坡道、盲道、無障礙車位、低位售票口、無障礙廁位、低位電話、輪椅服務。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遊玩事項:
1、金山嶺長城基本沒有經過維修,其中共24個敵樓保持著四百年來的原貌。
2、從金山嶺長城走到司馬台長城的路程近十公里,需走4個小時左右。在金山嶺和司馬台都有當地的導游,可對遊客提供一對一的服務,需要時拉手保護遊客的安全,因此安全系數高,對這一點陪同人員也是比較放心的,游完後一般要付給導游一定的小費(50元左右),或是從老鄉手裡買一本畫冊作為報答。
3、不走回頭路是登此段長城的另一優點,而登其它地方的長城,走得越遠,回來的路最長。
友情提示:
金山嶺長城雖加以整修但遊人還是較少涉足,沒有太艱難的地段,是徒步走長城的好地方、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早晚景色最為壯麗,夏、秋季雨後雲霧和彩虹,成為金山嶺的一大景觀。5-10月份為最佳拍攝時期。
旅遊 開發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為深挖 旅遊 資源,打造金山嶺長城品牌,更好地服務於遊人,滿足多種遊客的需求,景區內修建了長1000米的索道一條。為豐富金山嶺長城夜間的 娛樂 活動,又新建了3公里的夜長城。按著省、市領導的指示,與京承公路相連4公里 旅遊 路進行了拓寬翻新改造。2017年,經過暫停營業改造,金山嶺長城已由4A級景區變為5A級景區。
修復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位於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市密雲縣交界處的金山嶺長城沙子溝樓至碾子溝樓段修復工程於日前修復完工。此次修復的長城長1384米,包括敵樓10座,牆體9段。金山嶺長城始建於明代,是萬里長城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之一,於1987年作為長城的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19年7月9日,北京八達嶺古長城景區和河北灤平縣金山嶺長城景區被授予「長城保護研學基地」稱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將開展長城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參觀者有望零距離感受長城修繕。
前幾天去過的,很有特色的一段長城,有修繕過的,也有原始狀態的,山巒起伏大,非常漂亮
我身在北京,很少去居庸關,八達嶺長城,屈指一算也有30年沒蹬八達嶺長城了,金山嶺長城我每年都去光顧,不一般的感覺,也是眾多攝影者打卡之地,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季節,都會出現不同的驚艷大片兒。金山嶺自有吸人眼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