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喬宇《五台山游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喬宇:五台山游記
喬宇
正德丙寅夏,發沙澗驛,由南峪口十五里入山。長松古杉,掀空障谷。鹿游於岩,鳥鳴於叢。上嶺至華嚴口,望諸台甚邇。靈雲怪霧,凄風密雪,相雜而起,恍然,窅然,倏陰以晴。造化奇觀,不可形述。又十八盤下嶺,石徑確犖,萬澗汨汨泠泠,如笙如簧。凡揭涉七十里至顯通寺,寺因北岡而來,風景殊絕,梵剎數十擁於左右,此下地漸寬夷,夜遂宿於顯通。
厥明,山空澄霽,但覺風颼颼起林間,有僧進曰:「諸台風雪繁猛,石且冰,路且泥,不利躋躡。」予笑而不顧,乘小輿徑上中台,緣岡行十里棗搏雀至玉亭寺嶺,丹碧輝映,甍閣於山腰。又十里至歡喜嶺,風果屬發如隆冬,時幾不能往。稍憩嶺下,風忽和,遂至絕頂。見四台各拱其方,如分如織,其形勢又各秀拔,如爭奇斗麗於雲表,余遂題名於壁。薄晚下山,游玉華、真容、圓通諸寺,皆清幽曠邃。寺傍飲三珠泉,馨冽異常,其沸正如珠狀。去泉百步許,觀七寶珠樹:高二丈許,下為一干,岐分七條,上復拱合為一,然後枝葉衍縱,披覆四下。復歸、宿於寺。
又明日,離寺山行,過飯仙山陽伯峪寺,二十里過竹林寺,又過嶺曰金閣殿,唐太宗所建,今已廢。下嶺為清涼寺,遠望宮殿綴附半岩,儼若圖畫。南有清涼石,幅員數丈,重層復級而上,俗傳可坐千人。又行十里,晚至佛光寺宿焉。已出,在南台之外也。
本文所記五台山在山西五台縣東北,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有五峰聳立,高接雲天,峰頂平坦無木,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其東西南北四台,皆從中台發脈;叢林大剎,也多在中台之下,自古以來即為登覽勝地。
喬宇這篇《五台山游記》向來不大為人注意,初讀之,彷彿也並無多少奇妙之處;而細味之,則覺畫境歷歷,情趣盎然。
作者開篇以簡暢之筆點出了游歷時間、出發地點及經由路線之後,馬上即寫山中景物,首先著筆於「長松古杉」,用「掀空障谷」四字突出了那巨干撐空的峭拔氣勢和濃蔭蔽地的繁密勢態,給人一種緊張突兀之感;接著寫鹿的悠遊與鳥的和鳴,氣氛立即和緩舒適。正是這由突兀而和緩的景物氣氛的轉換產生了它的藝術魅力,掀起了讀者一張一弛的感情變化,使人情不自禁地隨作者去登高臨遠,神遊五台了。這時,但見「靈雲怪霧、凄風密雪,相雜而起」,恍恍忽忽,茫然無際;忽兒昏暗,忽兒晴明,萬千變化,莫可名狀。這大自然的奇觀,給古老的五台山抹上了一層神奇飄逸的色彩,令人生無限美妙的遐想。這是嶺口所見。一陣流連之後,我們隨作者經過那十八盤崎嶇不平的石徑,下得嶺來,條條山谷之中,唯見淙淙清流、處處鳴泉,「汩汩泠泠」,恰象笙簧的動人鳴奏。這「汩汩泠泠」四字,聲形兼備,用得恰到好處,可謂山澗清泉的傳神寫照;而這「如笙如簧」的比喻,更生動貼切,它不但將山泉詩化,而且從聲樂的角度調動著讀者的審美體念、發酵式地豐富著清泉奏鳴的意境,令人陶醉、悠然神往了。欣賞著幽咽泉流,不知不覺,便到了顯通寺,對那金碧輝煌的眾多寺廟,作者用「風景殊絕」四字作了概括性描述,隨即打住一天遊程。
乘興游山,見聞必然很多,作者只選擇了長松古杉的凌空跨谷和山鹿林鳥的悠遊和鳴、雲霧風雨的靈怪凄密、山澗清泉的悅耳聲響作重點描述,中間以順次的游蹤為線索聯結貫串,有曲折變幻、迭宕起伏的風韻,在歷歷畫境中暗寓著閑適從容、優游自在的情懷,雖有那十八盤奇險的下嶺山路,也毫不在話下而被一筆帶過了。
第二日以記游中台為重點,更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作者寫天明時的山中景色是「山空澄霽」,相對昨日的「靈雲怪霧、凄風密雪」來,一變而為清明澄澈、遼闊曠遠的美景,這自然令人一陣欣慰,所以,盡管有那密林之間的颼颼冷風吹來,又怎能引起介意呢?然而,久住山中的僧人卻是熟悉這冷風的來歷和預兆的,他關切地告誡作者,諸台風雪繁猛,道路艱險,不利攀登,顯然是要作者放棄登山打算。文章在此作一頓宕。不想作者「笑而不顧」,竟毫不動搖,依舊滿懷興致,徑直登上玉亭寺嶺,在那裡觀賞到山腰殿宇樓閣丹碧輝映的壯觀景象。這自然又一筆折轉,照應著前文「山空澄霽」的景象。再往前行,氣象陡變,「風果咸發如隆冬」,幾乎不能前往。這里特用一「果」字凳早呼應僧人的勸告,行文再次迭宕。到「風忽和,遂至絕頂銀談」,又一筆轉回,然後縱筆描寫站在中台之上環望東西南北四台的情景:只見它們四面拱衛,如織連一體;但又分立四方,各逞其秀拔之姿,在雲端爭奇斗麗。在這經過艱難跋涉到達絕頂之後縱目五台的雄姿秀色時,該有一番怎樣的心曠神怡的 *** ,也就可以想見了。行文幾經迭宕,感情幾經起落,到此終於達到 *** 。隨後記晚來下山以後的飲三珠泉、觀七寶珠樹,則又另賦新筆,別開妙境。奇泉寶樹,相映生輝,共同裝點著五台的神奇秀麗。
經過兩天的跋涉觀覽,作者彷彿已盡游興,到第三日,便未再作細致的觀賞,除特別記下清涼石而外,僅略記遊程而已。但對先前游歷過的寺廟,卻仍有一步三回頭的留戀,特用了「儼若圖畫」四字作了總的贊美。
誦讀全文,的確「儼若圖畫」。作者記三天遊程,一程一程順次記來,次第分明,重點突出,行文自然有法。每步移形換,則隨之出現一幅幅景物、氣氛、色調各不相同的山水畫卷,或突兀、或悠閑、或凄迷、或明凈、或瑰麗、或壯觀、或奇異,變化多端,相對獨立而又被清晰的游歷線索連為謹嚴的一體。文中只有客觀的記敘與描繪,並無任何議論,但正是從這不動聲色的記敘中透露出了作者優游閑適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