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讀了雁啼紅葉天一句中的紅葉天,還會想到哪句有名詩句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出自元代張可久的《清江引·秋懷》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完善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凜冽的西風,像是要把家裡人寫的信吹過來一樣,問我什麼時能回去?
大雁在滿是長滿紅葉的秋林上空長鳴而過,遠離家鄉的遊子,醉卧在秋菊盛開的園中,思鄉的夢里隱約聽到秋雨輕打著芭蕉,聲聲不斷。
注釋
清江引:曲牌名。
未:什麼時候。
紅葉天:秋天。紅葉,楓葉。深秋楓葉紅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黃花地:菊花滿地。▲
關注「古文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料完善
參考資料:
1、毛佩琦.元曲三百首: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239
賞析
這首曲寫出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寫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發愁,也許正遇上某些事,回鄉無望,因而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似乎只能籍著秋夜的清涼,做個好夢,夢回家鄉探望親人。
秋風中接到家信,遠自萬里之外寄來,諄諄「問我歸期未」,這兩句從空間和時間的兩個方面表現了「我」與「家」的暌隔。而詩人未對來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復,僅是鋪排了自己所處客鄉的秋景。「紅葉天」、「黃花地」,顯然受了《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啟導,而《西廂記》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詞的「碧雲天,黃葉地」,亦為感秋之作。紅葉舉灶並黃花勾勒了清秋的輪廓,色彩鮮明,但卻有一種蒼涼冷頹的情韻。尤其是作者在這一背景中添現了「雁」、「人」的活動主角,且雁啼於天,人醉於地,便使這種蒼涼冷頹發揮到了極致。「雁啼」最牽愁惹恨,「人醉」則是為了忘憂,而「芭蕉雨聲秋夢里」,秋雨的蕭疏冷酷,使得鄉夢也為之驚醒。這三句景句無不暗寓著人物的客鄉況味和主觀感受,代表著詩人的「秋懷」。深沉的鄉思與有家難歸的羈愁,便足以回答「歸期未」的提問了。
這三句是作者收信後無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視作詩人因家信問起歸期而惆悵苦悶的應接。可以這樣想像:詩人因在現實上不可能回到萬里以外的鄉園,無語可復,心中充滿了憂愁與歉疚。他抬頭望天,想看看那傳書的鴻雁可在,結果發現「雁啼紅葉天」,大雁似乎也在為他發出悲鳴。滿地秋菊盛開,但那並不是故園的黃花,詩人只能借酒狂飲,在酩酊中暫忘鄉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夢中實現回鄉的心願,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白居易《夜雨》),蕉葉上的雨聲又無情地提醒著他的孤寂。「問我歸期未」,不敢答復,至此也無須答復。小令的這三句景語,在時間的跨度上可前可後,代表了「秋懷」的一貫凄涼,確實是頗見妙味的。
應該說這個概括在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至於熔鑄名句這點,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沒有多少非香艷的題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看似簡單,實則也簡單明了,直奔主題,唯一比較特別之處是以西風送信,這個並不是很多見,古人一般是魚傳尺素,雁寄歸思,青鳥傳音,西風送信便是把西風擬人,賦予看似凜冽的西風一點人情味;「問我歸期未」,平實卻親切,彷彿正面對面問話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歸期未有期」這種情懷,有點淡淡哀愁。可見,這兩句應該沒有經過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因此讀來也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這一句其實頗為經典,既充分體現張可久「清麗派」的作風,又充分體現曲在營造意境上對詩詞手法的傳承,強調了一種有構圖講究的圖畫般的美感。這一句卻能夠從人的多種感官角度把一種寫來寫去的思鄉情懷具體化,形象化,把主觀感受融入客觀景物里,雖是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又因作者能對顏色、聲音、煉字、音韻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經得起反復的品讀。
「紅葉」「黃花正跡」秋意盡顯,顏色鮮明,令人印象深刻,腦海中立即出現相似的畫面;「啼」「醉」可以說是有煉字的功夫在內的,雁啼雖不同於杜鵑啼,但只要說到啼聲,總是會有些感情在其中,無非雁就是像「我」一樣,呼喚著同伴南遷,順便一提,張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麼北雁南飛對於他的意義就更為具體了,而這啼聲中,也夾雜著一些復雜的情緒,也許隱含了悲傷、急切、思念、擔憂等等,「醉」作者認為黃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夠歸鄉的喜悅心情才真正讓作者沉醉其中辯閉;芭蕉雨聲秋夢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閨思、鄉懷、悲涼,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發愁,也許正遇上某些事,回鄉無望,因而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似乎只能籍著秋夜的清涼,做個好夢,夢回家鄉探望親人。
從押韻這方面來說,不看曲有沒有固定韻位,應該是沒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韻的,故而朗讀起來,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韻和諧的。當一句話,一首曲有一種讓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時,已經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時,都會想到「芭蕉雨聲秋夢里」以及另一些無名氏的作品「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余秋更清」把幾種意境重疊在一起,然後整理起自己種種的愁緒。
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徵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B. 有關大雁的描寫句子
大雁列隊 大雁咕咕 北雁南飛 群雁歸來 大雁齊飛 大雁啼鳴 大雁南飛 南雁哀鳴 孤雁悲鳴 孤雁哀鳴 鴻雁捎書
成群結隊的大雁兒,在高空中比翼聯飛,更是叫人感動。夕陽西沉,夜幕降臨,那風聲、蟲鳴聽起來也叫人心曠神怡。
仰望碧空,大雁成群結隊的向南方飛去。它們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又排成"一"字形,真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士兵。
大道旁邊有一隻野雁在飛。它拍著翅膀,扭動尾巴,浸在陽光里, 看樣子象是釣魚用的那種小魚形的金屬魚鉤,或者象一段和只池塘上的小 蝴蝶,在它掠過水面的時候,翅膀和觸須分不清楚,好象前後左右都生 出了觸須似的……
野雁在空中顫抖著,好象一隻昆蟲,現出花花綠綠的 顏色,直線樣的飛上高空,然後大概給塵霧嚇住了,往斜刺里飛去,很久 還看得見它一閃一閃的發亮……
很快,在一望無際的雲水之間,在靜寂的曙光中,一排高飛的大雁,它們的身影在天幕上,排成一行,顯得如此清晰,如此庄嚴……
河灣里和濕潤的草地上密密地叢生著絨花雪白的蘆荻,大雁在高空鳴叫著,排著變幻不定的隊列。
剛剛降落的雁群吵嚷著、歡叫著,用翅膀撲楞楞地拍濺著浪花,蘆葦被擠得嘩嘩亂響。
在一望無際的雲水之間,在靜叢燃罩寂的曙光中,一排高飛的大雁,它們的身影在天幕上,排成一行,顯得如此清晰,如此庄嚴……
它們在天空嘹亮地叫著,好像在庄嚴地宣告:它們的隊伍是整齊的,它們的目標是明確的。
寺外,一隻失了群的孤雁不知被什麼驚起,嘎嘎鳴叫著飛上茫茫夜空。
一群南飛的雁,在藍天底下出現了,雁群拍成整整齊齊的「人」字形,目標一致的向前飛著。它們在天空中嘹亮的叫著,好像在庄嚴地宣告:它們的隊伍是整齊的,它們的目標是明確的。
大雁的身體構造很像小船,一雙帶蹼的腳,像是兩把船槳。扁平的嘴有鋸齒狀的缺口,便於切斷植物的嫩葉、幼莖和淘食水生植物的塊根和種子。
一群大雁"咕咕嘎嘎"地叫著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成行的大雁,像勝利進軍的隊伍展翅南飛,互相呼應著一往直前。
群雁在霞光中抖擻著翅膀,悠然地從草地中飛起。它們排著"一"字飛上天空,像出征的戰士,呼喊著,歌唱著,聲音里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雁群排成整整齊齊的人字形,目標一致地向前飛著,它們在天空嘹亮地叫著,好像在庄嚴地宣告:它們的隊伍是整齊的,它們的目標是明確的。
大雁興奮得一路高聲歌唱,低聲吟哦,簡直像小孩子,爭搶著投入母親懷抱
這是跋涉者的旋律,也是追求美、嚮往美,創造美的旋律。
大雁似乎總是在飛翔,總是在尋找適宜自己生存的環境,永遠處於奔波之中。
藍湛湛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從雲邊掠過。
大雁的腹部扁平,好像船底,腳上還有蹼。它就像一隻具有雙槳的小船,可以在水上任意漂浮。
雁在飛行時還不時傳出「呀、呀」的叫聲,這是雁群用來照顧、呼喚、彼此聯絡的信號。
一群大雁「咕咕嘎嘎」地叫著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一群鴻雁,排著隊,像遠征歸來的士兵,顯得疲勞不堪,卻依舊秩序井然地從空掠過,它們邊飛邊叫「咕嘎,咕嘎!」
長長的秋空,經常是一脈澄藍,藍得像海,亮得像玉。只有"人"形的大雁,偶爾飛過。唧唧地啼喚,驚起了多少懷念的心。長空橫影,留下無數神秘的故事。稚氣的孩童以為它不過是麻雀般的大小,等大人告訴他們比鵝還大時,就不停地驚嘆。翹首天宇,似乎一個美麗的夢,隨著行行的大雁,飄然而去了。
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聲高木葉飛。 --元·惟則《湖村庵即事》
早知半路應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 --南朝·梁·蕭綱《夜望單飛雁》
願逐三秋雁,年年一度秋。 --唐·盧照鄰《昭君怨》
風翻白浪花千片,滲鬧雁點青天字一行。 --唐·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籍員外》
千林風雨鶯求友,萬里雲天雁斷行。 --宋·黃庭堅《宜別元明用觴字韻》
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明·王恭《春雁》
C. 大雁代表什麼形象
背井離鄉,思鄉之情。
因為大雁每年都會飛往南方過冬,春天再回家鄉。而在異鄉的人們卻無法像大雁一樣回到家鄉。
D. 春有色,鶯歌,花紅,雁啼,秋有聲,柳綠連成一對對聯
這邊我橡察扶正這個上聯:
上聯:春有色,鶯歌,花紅,雁啼,秋有聲,柳綠連梁和茄成;
下聯:夏有池,荷香,蓮白,魚嬉,冬有雪,松竹交加。
符:上聯中最後的「一對」若是可以去掉,則更為工整
上聯描述了春天和秋天的美景,包括色彩繽紛的花朵、鳥兒的歌唱、落葉的染色和風聲。下聯描述了夏天和冬棚者天的美景,包括清涼的池塘、芳香的蓮花、白雪皚皚的冬季景象。這兩句詩可以連成一對對聯,描繪了四季變換中的美好景象。
E.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這三句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意境
1.作者從自然景物入手,通過視覺,如西風、紅葉、黃花、芭蕉和聽覺,如雁啼、雨聲的描寫,細膩而形象地渲染出作者思鄉情切。「芭蕉雨聲」烘托出作者虛悄宏因無法回鄉而心生差冊焦慮,但焦急之情卻無從排遣。此時的芭蕉雨聲就越發顯得惱人心緒。2.「問我歸期未」是詞的中心句,悲傷、惆運升悵的氛圍由此展開。詞尾以夢結束,
F. 古詩詞中「雁」意象拾零
每到黃葉紛飛的季節,仰視萬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飛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時“一”字排開,時交叉成“人”,古人常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等。雁屬候鳥,春秋遷徙,因此自然成為多愁善感的文人騷客吟詠的對象。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的詩句。在古詩詞中,雁這一意象往往被詩人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常與季節的更替、時間的流逝、逆旅的遊子、憑欄的思婦等內容緊密相連。或渲染氣氛,表現環境悲凄;或狀寫景物,表現高遠寥廓;或代指書信,表現殷切期盼,或比擬自身,表現孤傲落寞;或觸動遊子思婦,寄予濃濃鄉愁親情。意象之盛,表意之豐,非 其它 物類所能及。
一、觸發鄉情、親情,抒寫遊子思婦的綿綿思念
雁是候鳥,隨季節變換而遷移,春天北飛,秋日南歸。季節更替之時,大雁都彷彿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特點常常喚起人們逆旅鄉思、離恨別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親情。“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疆場征戰,物換星移,雁能歸家,人幾時回?”“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夜深人靜,思鄉情切,秋雁無情,為何啼斷人腸?”“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張可久《清江引?秋懷》);紅葉滿天,黃花堆積,雨聲淅瀝,自然會雁鳴傷懷。同樣是思鄉,有誰能像張可久那樣情感之切切,“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折桂令》);有誰能像陸睿那樣愁緒之凝重,“濕雲粘雁影,望征路愁迷,離緒難整。”(《瑞鶴仙》);又有誰能像趙嘏那樣心情之懊惱,“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寒塘》)。同樣寫閨怨,有誰能像李清照那樣苦苦等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有誰能像李煜筆下的思婦如此空虛惆悵,“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長相思》);又有誰能像張可久曲中思婦“為伊消得人憔悴”,“天邊白雁寫寒雲,鏡里青鸞瘦玉人。”(《水仙子》)。歸雁啊,你可知道,多少遊子為你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多少思婦為你望穿秋水,泣斷肝腸,請不要再“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姜夔《點絳唇》)了。
二、代指書信、音信
雁有年年遷徙的習性,而且准確無誤,華北農村流傳民謠有: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總來。因此古人把它視為音訊的“使者”, 成語 有雁去魚來、雁逝魚沉、雁素魚箋等。歷史上還有“鴻雁傳書”的 故事 ,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蘇武忍辱負重十多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修好。漢朝又派使節到匈奴,要求放蘇武回漢,但單於仍不願放人,謊稱蘇武已死。這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隨從,把真實情況告訴了漢使,並讓漢使這樣對單於說:漢朝皇帝打獵時,曾射到一隻北方飛來的大雁核兄,雁足上系著一封信,說蘇武沒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單於聽後,只好把蘇武放了。後來,人們便把傳遞信件的使者稱為“鴻雁”。如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詩:“天上多鴻雁,池中足鯉魚。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再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在這些詩中,秋雁都無一例外地成為書信的代名詞,寄託著詩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三、比擬自身,表現落寞孤單之苦
雁行有序,自是偉麗壯觀,但失群之雁,也會倍顯孤單凄惶,因此詩人每每在遭受磨難、壯志難酬、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之時,就自然會想起孤雁來。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傲不屈,如“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運算元》);“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阮籍《詠懷詩》)。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苦無依,如“人是嶺頭雲,聚散無誰管。君似孤雲何處歸,我似離群雁。脊者”(周紫芝《卜運算元》);“沙上孤鴻猶笑我,萍梗飄流改野襲。”(趙鼎《浪淘沙》)。有時是表現自己的落寞迷惘,如“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隱《夕陽樓》);“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陳亮《水龍吟》)。
四、渲染氣氛,寫悲壯凄涼之景
在朔風凜冽、塵沙蔽日的秋冬之際,當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悲鳴聲聲之時,亦能喚起古人或雄渾悲壯、或凄苦傷悲的審美感受,這種感受對於邊塞詩人來說,尤為強烈。因此,詩人為表情達意,有時故意藉助飛雁這一意象,加重對環境的渲染。如高適的 《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借“北風吹雁”寫出了塞外荒漠的凄涼寥廓;如李頎的《古從軍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借“胡雁哀鳴”寫出了沙場征戰的雄渾悲壯之貌;再如張可久的“雁聲蘆葉老,鷺影夢花寒。”(《中呂?紅綉鞋》),唐彥謙的“丹湖湖上送行舟,白雁啼殘蘆葉秋。”(《留別》),分別借“雁聲”、“雁啼”寫出了環境的清寒凄冷,有力地渲染了離別的氣氛。
五、壯寫景物高遠寥廓
在很多情況下,鴻雁都是以悲秋傷懷的形象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但是它畢竟與蟋蟀、鳴蟬等秋蟲之美有所不同。聽秋蟲之淺吟低唱,不免產生物華將盡的寂寥之感,看鴻雁之布陣南征,有時則令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秋色蕭條,秋容有紅蓼;秋風拂地,萬籟也寥寥。惟見賓鴻,沖入在秋空里,任逍遙。”便是對鴻雁這一美學特徵的生動把握。鴻雁長於遷徙,飛翔雄健有力,不似鷹鷂猛悍桀驁,也不似鶴鷺之輕靈飄忽,給人以堅忍強勁的審美感受。在風頻雨驟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當鴻雁結陣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時,自然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點綴寥廓星空,讓人游目騁懷,心胸開闊。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洞庭明月一千里,涼風雁啼天在水。”(李賀《帝子歌》);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橫。”(謝逸《採桑子》);“夜清更徹寺,空闊雁沖煙。”(賀沖《同朱慶餘宿翊西上人房》)等。
總之,雁這一極具張力的意象,以其豐富、深邃、獨特的個性,牽動著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雁 文化 ,散發著恆久的藝術魅力。(《清江引?秋懷》)“紅葉滿天,黃花堆積,雨聲淅瀝,自然會雁鳴傷懷。同樣是思鄉,有誰能像張可久那樣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