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印度飢餓小孩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印度飢餓小孩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4-12 20:41:10

1. 南非攝影師卡特:用生命拍下蘇丹的飢餓小女孩,最後活下來了嗎

聯合國曾經發表過一份聲明,其中指出全國飢餓指數近幾年一直在上升,甚至退回到了十年前的飢餓最高水平。而有有關數據則進一步表明,平均每3.6秒鍾世界上就會有一個兒童的生命因為飢餓而消失。

而他用生命拍攝下的那個蘇丹小女孩,最後也沒能活下幾年,還是因為飢餓死去了。在這個事件中,人們罔顧事實真相,一味地責怪將現實展現在世人面前的記者,而他本就不該也無力擔負起拯救非洲飢餓人民的使命。卡特可以趕走那隻等候小女孩死亡的禿鷲,但是還有千千萬萬只禿鷲又有誰能趕走呢?

2. 關於一張圖片,畫面上是一個瀕死的孩子和一直等待吃他的大鳥,獲過講,請問這幅圖叫什麼名字啊

我也看過這圖。沒記的名字。是個獲獎的攝影。

標題叫什麼忘了。以前騰訊看的

3. 那張獲獎的禿鷲覬覦一個快要餓死的小女孩的照片叫什麼啊攝影師叫什麼名字呢謝謝

照片名:飢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Sudan)又名欺凌的蘇丹。

攝影師:凱文·卡特

照片描述:一個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女孩後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

(3)印度飢餓小孩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照片刊登在《紐約時報》上,憑借該作品作者贏得九四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

創作背景:

一九九三年蘇丹戰亂頻繁的同時發生了大飢荒,南非的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Kevin Carter)來到蘇丹采訪,看到了照片中的場景,並且搶拍下這一鏡頭。

1993年3月26日,美國著名權威大報《紐約時報》首家刊登了凱文·卡特的這幅照片。接著,其他媒體很快將其傳遍世界,在各國人民中激起強烈反響。

4. 「禿鷲與小女孩」照片震撼世人,女孩是不是被吃了

人們總是容易為沖擊感強烈的畫面震撼,越是刺激,越是引人注目。而當喧鬧聲漸緩,人們帶有饜足的心情離開後,留下的真相,平淡得不足道矣。

這張照片名為《飢餓的蘇丹》,拍攝於1993年,由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所作。當年,蘇丹整個國家一團混亂,除了戰火,還面臨著大范圍的飢荒。凱文拍攝的場地就是災民領取救濟糧的地方,他在附近發現了那骨瘦如柴的孩子。

由於承受太多的壓力,凱文於94年在家燒炭自殺,年僅34歲。而事情並未就此完結。就像之前說的那樣,旁觀者滿足自己為世界所需的正義感後便散了,真相對他們毫無價值。他們連孩子的性別就沒有搞對過。

那是個小男孩。當時得到救濟成功活了下去。到2007年,由於發燒沒有及時救治而去世。

凱文才是死於那隻禿鷲的人。

5. 這是一個紀實攝影作品,一個印度女孩在渾濁的水中緊緊抓住一根木條,好像在等待救援。

這不是個印度女孩。

1985年11月13日,沉睡了多年的哥倫比亞魯伊斯火山突然爆發,山上的積雪被融化,夾雜著泥石順坡而下,幾乎吞沒了附近的阿麥羅鎮猜空攔,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火山爆發後的第三天,美國聯系圖片社的法籍攝影記者富蘭克·福尼爾趕到現場采訪。他在一個廢墟的角落裡發現一個名叫奧馬伊拉的12歲小姑娘被倒塌下來的兩座房脊卡在中間不能自拔,救護人員一時也難以將她救出。她的脊椎已被砸傷,人被沒頸深的泥水浸泡著。盡管福尼爾曾經當過外科醫生,但此刻對她也無能為力。福尼爾,作為一個有著醫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的攝影記者,只有在他用照相機攝下小姑娘那美麗而堅強的面龐的同時,不時地同她攀談。因為他懂得,這樣做會增強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援人員趕到奧馬伊拉身旁時,她在泥漿里已經浸泡60個小時了。這是一個小女孩被死神召喚去的瞬間:雙手泡得腫脹,眼神黯穗胡淡,喪失了生命的光輝。在這一瞬間,這張最有意義的照片說明了虧虧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已在這個充滿飢餓、恐怖、戰爭、死亡和自然災害的世界裡生活了許多年。這個小女孩在泥石流中苦苦掙扎60小時,直到救援人員把她救出來。在每個人面前,她抗爭著,憤怒著。雖然她接受了救治,但還是死了。人們用清水為她沖洗頭上的泥沙,喂她水,並設法將她救出。但是,她的心臟已十分衰弱,最後,終於停止了跳動。福尼爾從始至終守候在奧馬伊拉的身邊,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後一個鏡頭。他回憶說,「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當人們眼睜睜地看著小姑娘死去時的內心感受」。通過他拍攝的照片,已經看出了他內心的痛楚。福尼爾的這種行為受到了人們的好評,他顯示了記者的高尚品德,他沒有追求獵奇,而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翌年在第29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他的這組彩色照片《奧馬伊拉的痛苦》獲突發新聞系列一等獎,其中充分表現這位甜美的小姑娘橫遭滅頂之災時仍能保持鎮定自若神情的這張被評為1985年年度最佳新聞照片。而福尼爾在拍攝這組照片時,才是他正式拿照相機采訪的第三年。

6. 關於凱文卡特《飢餓的小女孩》攝影。求辯論賽。

在銀河系180億個行星系中,假如1%的星系有生命的可能,那麼概率是1.8億多;在這1.8億中,假如1%有生物,那麼概率是180多方;在180萬中,假如有1%是有智慧生物,那麼概率是1.8萬。如果算上河外星系,概率會高得嚇人。因此,"人類是宇宙獨苗"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
每當繁星燦爛的夜晚,我們仰首蒼穹,一道白練般的銀河橫亘天際,北極星旁的仙女座星雲隱隱向人們訴說著那耳聽不見的故事。此時,牛郎織女的神話、嫦娥奔月的傳說、北極仙翁的故事,早已在心頭環繞,追隨屈原問天的古音,我們斗膽問蒼天:蒼茫浩宇,可有親朋?

宇宙之中除了星辰以外,還有生物嗎?有沒有像人類這樣偉大的智慧生物?宇宙沒有回答!是默認,還是不屑一顧?

這不能怪偉大的宇宙,只能怪渺小的地球人,因為我們在宇宙回答之前,甚至在我們提出問題之前,在我們的心中早已有了一個確定不疑的答案,那就是: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獨苗。

地球是宇宙獨苗的看法自古就有。大家不會忘記,中世紀時候的西方,宗教神學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為萬能的上帝就居住在地球上。當然,這不僅是西方的問題,幾乎在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類似的看法。中國人就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才叫"中國"。實際上,大家心裡都明白,我們歌頌地球,並不是真正歌頌地球的偉大,而是變著法子歌頌人類的偉大,"世間萬物,惟人為大",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地球是宇宙中心","人類是宇宙的獨生子"的觀念早已深深根植於人們的腦海。

如果說以上的觀念產生於認識的落後,尚有情可原,但問題是這同人們的認識似乎沒有關系。事實上,直到今天還有相當多的人抱有同樣的看法,現代科學在打倒迷信的時候,似乎也無意消除地球中心論觀念,相反,許多科學家都在積極尋找證據,來證明地球人類是宇宙獨生子的宗教觀念。因此,關鍵在於人類自高自大的本性。

然而,不論人們如何小心翼翼維護著那易於破碎的自尊心,科學本身的發展正一下又一下,一點又一點,將那本來早已千瘡百孔的自尊心敲得粉碎,人們正被迫接受如下事實:

正如我們今天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一樣,實際上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我們地球及太陽系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幾乎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同樣的,正如目前所有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能脫離世界整體性影響一樣,在宇宙中各星系的存在與演變也存在著相互的作用。當我們的文明正沖破地球引力邁向宇宙文明之際,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整個字宙中,能夠有意識地影響地球發展的絕非僅有人類(人類影響地球的歷史充其量只有200萬年的時間,僅佔地球時間的1/2500),浩浩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生命的生成與毀滅,乃是宇宙運行中必不可免的日常小事。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概率:現代天文學公認,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大約有3000億顆恆星,至少有180億個行星系,假如這其中只有1%的行星系可能存在生物,那麼數字依然是龐大的,乃有1.8億之多。再假如,這其中1%的行星繫上有生物,那麼我們得到的數字仍將是180萬。讓我們再進一步假設,每100顆有生命的行星,只有貝顆居住著智力水平與人類相等的生物,那麼我們的銀河系有可能存在高級生命的行星仍有1.8萬之多。這才是僅僅我們一個銀河系,宇宙中間又存在多少個類似銀河系的巨大星系呢?恐怕是一個嚇人的天文數字。

因此,單從概率的角度講,地球人是宇宙間唯一智慧生物的觀點是幼稚可笑的。毫無疑問,宇宙間有數不清的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有類似的混合大氣,有類似的引力,有類似的植物,甚至有類似的動物。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米特羅德格斯就曾說過:"認為在無邊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人居住的想法,就像播種穀子的土地上只長出獨苗一樣可笑。"

1997年,美國生物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一種太古生物,這種生物能在極冷或極熱的極端環境下生存,並且它具有細菌和包括動植物及人在內的所有真核生物兩種特點,是地地道道的第三種生命形式。此種生物的發現證明,人類對生命所具備的特點了解得相當不夠。請不要忘記,這僅僅是在地球的環境之內,在廣大的宇宙中間,生命的形式更為復雜,用地球生物觀點來品評宇宙生物的存在是最不可取的做法。美國宇航局最近宣布,他們在地球附近的波雷爾利斯恆星周圍發現了一顆繞其公轉的新行星,這顆行星與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的大小差不多。新發現的行星距離恆星3700萬公里,是地球距太陽的1/4,比水星離太陽的距離還要近,其表面溫度估計達到200℃-260℃,在這種溫度下,地球生物是很難生存的,但宇宙中可能存在耐高溫的生物。這顆行星的發現,使人們增強了信心,太空中很可能有大量存在生命的行星。
1969年,在隕落於澳大利亞的碳質球粒隕石中,發現了地球上不能天然形成的右不對稱氨基酸,顯示了地球以外孕育生命的可能性。就在最近,美國宇航局宣布,從哈勃太空望遠鏡中得到的照片顯示,一直被認為不穩定的木星上發現有大氣,還有潮濕的土壤,這說明木星已經具備產生生命的基本條件。1996年,美國宇航局從一塊落在亞利桑納州來自火星的隕石中發現,這塊隕石中存在古代微生物,火星存在生命的古老傳說再一次被人們所重視。

1963年,科學家利用射電天文望遠鏡在人馬座發現了有機分子甲醛分子的光譜,這一發現具有重大意義。因為,有機甲醛分子可以轉化為氨基酸,而氨基酸乃是生命物質的基本組成形式。有機甲醛分子的發現,再一次證明,地球生命決不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現象,人類也不應該是宇宙的獨生子。

越來越多的發現為我們指示出了一個確定不疑的方向:宇宙中確實存在生命,即使是我們最熟悉的生命形式,也有可能在宇宙的某個角落中產生。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證明這些生命的存在,而是要想辦法尋找它們。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率先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其目的就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並與之對話。此時,兩艘宇宙飛船正以每秒17.2公里的速度向外太空飛去。1986年,當它們穿過冥王星後,即飛離了太陽系,成為一顆真正的宇宙行星。假如不出意外的話,它們分別於14.7萬年和55.5萬年後飛抵太陽系以外的另一個星系。

"旅行者號"帶有錄制著我們地球人特徵、地球風貌及美國前總統卡特向外星文明致意信息的銅制鍍金唱片。這位美國前總統在致文中這樣寫到:"我們向宇宙傳送這一信息。10億年後,當我們的文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地球的面貌大為改觀時,這一信息可能依然存在。在銀河系3000億顆恆星中,一些(也許有許多)恆星的行星上有人居住,並存在著遙遠的宇宙文明。如果一個這樣的文明截獲了'旅行者號',並能理解它所攜帶的錄制內容,就請接受我們如下的致文……。"很明顯,"旅行者號"是為了尋找地外文明而發射的,換句話說,美國人是以地外文明存在的假設為前提條件的。

1994年,當蘇梅克一列維彗星撞擊木星時,科學家發現,當撞擊發生時,有大量水蒸氣出現,這說明,這顆彗星上帶有大量的固體水。有水就有生命。蘇梅克一列維彗星在宇宙中是顆很平常的彗星,它們在宇宙中穿行,產生生命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實際上,問題還不單單在這里,生命的存在究竟需要怎樣的自然環境?難道必須擁有與地球相似的自然條件嗎?地球的生物觀普遍適合宇宙中所有的星球嗎?事實證明,生命只能在類似地球的行星上存在和發展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地球上一共有200多萬種生物,在我們已知的120萬種中,有9000多種井不需要一般的自然環境。厄里希·丹尼肯在其著作《眾神之車》中曾介紹了布里斯托爾大學昆蟲學家欣頓和布魯姆在這方面所做的試驗,這兩位科學家把一種蠓在100℃的高溫下烤了幾小時,馬上又放進液氮中(一270℃),經過強輻照後,他們又把這些試驗品放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這些蠓很快便恢復了活力,並且繁殖出了健康的後代。這個試驗充分說明,生命只有在地球的條件下才能存在的說法是錯誤的。

地球生物觀認為,陽光、水分、氧氣是生命的三要素。然而,人們卻在幾千米深的海底及北極冰層下發現了不需要陽光的生物,也發現了不需要氧氣的細菌,它們叫厭氧細菌。多年前曾有一則報道,人們從完全封閉的岩石層中發現了沉睡數萬年的青蛙,在正常的自然條件下,它們竟然恢復了生命的活力。生命真是不可思議,它頑強到遠遠超出人的想像之外,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在完全意想不到環境下存在的生命,比如,在放射性極強的核物質周圍也同樣有生命存在。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地外文明"是存在的,他們很可能比我們的進化早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今天,我們不但能夠登上月球,而且'還能探測整個太陽系,那麼,一個比我們發達不知多少倍的文明,他們也完全有可能跨越星系來考察,在與我們的先民接觸當中,留下一些遺跡,傳授一些知識。在這一思想下,產生了"遠古接觸論"。

遠古接觸論的創始人是美國的福特·恰爾茲·侯,他一生中孜孜不倦地搜集能夠推翻流行理論的資料和信息,提出"讓科學從科學家的壟斷下解放出來"的口號。他的基本思想是:宇宙間存在巨大的生物,對於這些生物來說,我們世界的大小隻介於飼養箱與實驗室之間。他甚至說:"我推測,我們是某些生物的私有財產。我覺得地球本來不屬於任何人,但後來它被勘察,淪為了殖民地。"

雖然科學家鑒於星球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認為即使有外星人,也不可能飛抵地球,但他們並未否定外太空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

外星生物是否存在
UFO以充滿神秘的方式存在,數以千萬計的地球人聲稱看見過UFO。究竟這些「目擊者」是幻想家還是騙子?抑或在謊言與真實之間存在著某些東西?答案是在太空中的星球,還是來自人類對神秘的崇拜?

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掀起UFO研究的熱潮,始於UFO研究史上最著名的「阿諾德事件」。UFO是英文縮寫,意思是「不明飛行物」,也稱「飛碟」或「幽浮」,是指一種會移動的飛行物或天文景象,可由肉眼觀測或雷達監測到,而人類目前尚無法解釋的現象。對UFO感興趣的人,不僅推測這是來自比地球更進步的文明,並以現代人可能面臨的問題,心理學上的推斷來解釋此現象。對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動或盤旋;移動時悄然無聲、飄忽不定或轟鳴異常;外形如碟子、雪茄、球形、環形或橢圓形,據目前統計,已達100多種不同的形態。

在世界范圍內有關UFO的記載自古就有。但是,1947年6月24日,美國新聞界以首創的「飛碟」一詞大篇幅地報道阿諾德目擊飛碟事件,才把今世人都感到好奇的天外來客展現在人們眼前,而轟動全球。

然而,在對宇宙的探索中,對外星人的探索,最能激起人們的興趣。雖然科學家鑒於星球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認為即使有外星人,也不可能飛抵地球,但他們並未否定外太空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