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有關打仗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有關打仗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12 00:51:20

『壹』 求關於戰爭廢墟的背景圖,高清的,類似於這種的。或者有這些高清大圖也可以。

PS 在新窗口打開查看大圖

『貳』 為什麼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

古代中國和西方打仗都是有盔甲的,但是二者差異性比較明顯。

中國人作戰講究陣法,盾牌和長矛的配合產生了數不清的名陣,這如同圍棋一般,陣中穿插騎兵和戰車,機動力要求十分明顯,重鎧不適合中國古代作戰風格。

而歐洲打仗陣法講究比較少,講究單兵作戰力,所以步兵著重鎧,可以有效避免兵力流失。

這種特點一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因為中國人多,地廣,地形眾多,所以打仗靠謀略與陣法;歐洲人口少,地下,地貌單一,平原作戰多,多數靠蠻力。

其次中國古代也是人人都有盔甲,不過有些士兵著重鎧,大部分還是穿皮甲,布甲這種輕便而且便於製造的盔甲,影視劇中為提高視覺效果,往往藝術化,用長袍替代了甲,看起來更美觀。

(2)有關打仗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盔甲演變:

一、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二、戰國盔甲

戰國時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將軍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銅做的,士兵的頭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後期出現了鐵甲和金屬盔甲,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普遍兆判使用金屬盔甲。秦國「士兵」的盔甲是用鐵做的,趙國是用銅或鐵和金屬做的,魏國楚國西周齊國都用金屬盔甲,然而韓國和燕國是用牛皮和藤條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屬所做。

三、秦代盔甲

將軍的盔甲,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四、西漢盔甲

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漢代軍隊里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五、魏晉盔甲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

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六、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

七、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八、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襲隋代的樣式和形制。

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直則天武周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爛猜叢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飢櫻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九、五代盔甲

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十、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

12世紀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宋代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

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傳說,宋太祖穿的鍍金甲有60公斤重。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左右,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

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十一、元代盔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十二、明代盔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十三、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叄』 古代戰爭游戲帶兵打仗手游

帶兵打仗的手游有《蜀漢傳卧龍篇》《大秦帝國之帝國烽煙》《漢風幻想三國ol》《歐陸戰爭5》和《七雄Q傳》等。

1、《蜀漢傳卧龍篇》

蜀漢傳卧龍篇是一款三國歷史題材的古代戰爭游戲帶兵打仗手游,是三國歷史與三國演義的結合體,更加入了大量純原創的故事解讀,使劇情豐富多彩,人物性格清晰鮮明。

『肆』 有哪些關於打仗、軍裝的古詩推薦嗎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羨余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含顫偕兄老滾行。

『伍』 關於打仗有哪些電影或電視劇

一、《閃閃的紅星》

《閃閃的紅星》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中國兒童紅色電影。該片由李昂、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主演主演。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該片講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二、《地雷戰》

《地雷戰》是海潤影拆鬧視製作有限公司、山東衛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抗戰劇,由焦曉雨執導,吳樾、何翯、郭昊倫、張立、於海、董姝主演 。

三、《地道戰》

《地道戰》是由楊毅執導,於峰編劇,王千源、許還幻、李琦、侯天來、楊雨婷等主演的抗日劇。2010年9月3日於山東齊魯頻道首播 。該劇講述了高家莊民兵隊長高傳寶帶領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深入日寇白區,機智勇敢地開展對敵斗爭的精彩故事 。

四、《平原游擊隊》

《平原游擊隊》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蘇里旅罩罩、武兆堤執導,郭振清、方化、張瑩、杜德夫、梁音、周森冠主演的戰爭片,於1955年1月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根據邢野舞台劇《游擊隊長》改編。講述了在1943年秋,游擊隊長李向陽接到牽制日軍駐守某縣城的松井部隊的任務,與敵人機智、巧妙的周旋,並最終克敵制勝的故事。

五、《亮劍》

《亮劍》是由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陳健、張前執悶戚導,都梁、江奇濤編劇,李幼斌、何政軍、張光北、張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聯袂主演的戰爭題材劇。該劇講述了革命軍人李雲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歷史時期,軍人本色始終不改的故事。

『陸』 如題所示,由於要做一個關於三國的報告材料,所以急需有關三國和三國人物的ppt背景圖片,希望有的發給我。

『柒』 海灣戰爭全史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系統研究海灣戰爭的軍事史學專著。該書力求運雀嫌簡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全面系統地闡述這場戰爭。其內容涉及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民族、宗教、文化等問題,力求突出對戰爭和軍事問題的研究,突出高層次、深層次問題的研究,把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史實和理論結合起來。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以後規模最大,參戰國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場局部戰爭,是迄今為止最為典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它是在兩極戰略格局終結,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急劇變化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是在新軍事革命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爆發的,對世界政治,經濟,尤其是軍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標志著高技術局部戰爭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了世界軍事舞台.可以說,正是海灣戰爭,才真正引起世界各國對高技術戰爭的高度重視.在海灣戰爭爆發10周年之際,在人類跨人新世紀之時,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海灣戰爭全史》.該書是一部系統研究海灣戰爭的高品位,高水平的軍事史學專著,由軍事科學院所屬軍事歷史研究部有關問題專家,經過對海灣戰爭近10年的沉澱和反思,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寫成.該書內容豐富,全面,系統,內容涉及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民族,宗教,文化,意識形態等問題,可以說是一部有關海灣戰爭的網路全書.該書突出了高層次,深層次問題的研究,堅持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堅持史論結合,既對歷史背景,現實動因,戰爭過程,武器裝備等做了全面介紹分析,又對戰爭特點,交戰雙方經驗教訓,戰爭的深遠影響及啟示等問題作了專題研究.是我國目前較為全面系統地研究海灣戰爭的第一部軍事史學專著,填補了國內海灣戰爭研究的空白,具有開創性.該書突出對戰爭和軍事問題,尤其是高技術戰爭的研究.該書用了大量篇幅論述軍事計劃和行動(從第四章到第十一章),為了突出高技術戰爭中戰爭准備的重要性和空中作戰的地位,本書將沙漠風暴作戰計劃,空中作戰等作為獨立一章來編寫.不僅講了多國部隊空中力量的作戰部署和作戰經過,還對多國部隊空襲作戰的基本特點作了深入的分析.在第十三章中還對海灣戰爭所顯示出來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特點作了專門的分析研究.閱讀該書,對於我們正確地把握國際局勢的變化,了解高技術戰爭的特點,規律和發展趨勢,加強我國的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書客觀公允,觀點正確,辯證.作者站在實事求是的立場上,既指出伊拉克人侵科威特的非正義性,也指出美國借聯合國的名義,打著解放科威特的旗號發動這場戰爭,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控制海灣石油資源,從經濟和軍事上摧垮伊拉克,顯示美國在世界的領導作用,為建立冷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打下基礎.對海灣戰爭特點的分析者帶也堅持了全面,辯證的觀點,既研究了這場戰爭中高技術戰爭的普遍規律,又注意到這場戰爭的特殊性,指出這場戰爭是一場作戰條件對美軍一方過於理想的戰爭,美國的輕松取勝除了使用大量高技術武器之外,還與其所享有的得天獨厚的理想作戰條件和伊拉克的戰略失誤有很大關系.該書資料翔實,准確,糾正了一些錯誤提法.該書參考了大量中外資料,其中不乏權威資料,如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初報告和最後報告及其附錄,多國部隊兩位司令官——美國上將施瓦茨科普夫和沙特哈立德親王的回憶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的回憶錄等.憑借這些權威資料和最新材料,本書糾正了一些幾年來在有關海灣戰爭的著作中出現的錯誤說法和提法.如不少書中將沙漠軍刀行動誤作為多國部隊的地面進攻行動,本書在第九章中指出,沙漠軍刀實則不過是由美軍中央總部海軍司令部制定的一個兩棲特遣編隊突擊科威特海岸的兩棲作戰計劃.考慮到兩棲突擊可能頃褲造成多國部隊的重大傷亡,該計劃最終成為一個應急和佯攻計劃.由於多國部隊地面進攻順利,該行動計劃始終沒有能夠實施.另如多國部隊組成的國家和人數,諸多著作中說法不一,該書在全面考證的基礎上,確定參加多國部隊的國家是39個,總兵力為80多萬(如加上土耳其駐土伊邊境的部隊和海灣委員會6國兵力則達100萬).該書文字通順,流暢,生動,圖文並茂,可讀性強,適合於不同層次的讀者.全書50餘萬字,並附有大事記,有關圖表和最新圖片.該書不僅可以作為軍隊科研教學的重要讀本,也適合於廣大對戰爭和軍事感興趣的讀者.由於這場戰爭離現在時間較近,一些重要材料還未解密,尤其是缺乏伊拉克方面的材料,致使該書對伊拉克方面的戰爭目的,准備和戰爭的具體情況論述稍顯單薄.一些章節出現內容重復,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捌』 有沒有更多這樣的圖片要二次元的,戰爭的背景

推薦一個APP,叫堆糖,你下載安裝之後輸入關鍵字,比如「二次元」、「戰爭」啊,就會出現很多很多高清的圖片,當然你也可以具體到某一部動漫,裡面資源相當多,都是免費噠,望採納~

『玖』 我想要小說背景圖片,是架空歷史的,有點像水滸那種,像戰場那樣太普遍了。把這兩張圖合並一下,左半張臉

其實,你可以下一個ps,或者美圖自己照著度娘弄,我就是這么作出來的,加油!

『拾』 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這是為何

古代無論是東西方都是有盔甲的,認為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培模很少有盔甲,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得出的誤解。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沖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胄、鎧甲。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配辯緩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灶逗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一槍絕對可以刺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