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秋五霸之宋襄公——被仁義洗腦的偽霸主做了哪些啼笑皆非的蠢事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三位霸主宋襄公,但在小編看來,宋襄公沒有霸主的名字,沒有霸主的個人素質和整體實力,遠沒有合格霸主。通常,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君主沒有比宋襄公更純潔、更守舊的規則。
謙虛謙虛的宋少爺
宋襄公姓子,名茲甫,是商紂王哥哥微子的後代。西漢初期,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按照前朝香燭的傳統風格,他將微子封在殷商舊都商丘市,創建宋國,允許他用君王宗廟祭拜殷商宗,與周起好明客一起參觀。因此,宋國在政治上具有獨特的影響力。
然而,客觀地說,宋襄公並非一無是處。就任後,他選擇了目夷等一批賢能之臣,內修國政,仁義施政,綜合國力大大提高。
Ⅱ 湖南8旬大爺花270萬找對象,結局是什麼為何讓人啼笑皆非
方伯伯(筆名)是個文化人。退休後QQ、手機微信、抖音短視頻都玩得很溜。2016年,他在QQ上了解了一個叫「悅人」的網民,另一方自稱為在國外運營咖啡廳,頭像圖片表明是個氣場溫文爾雅的女人。
「悅人」常常另一方伯伯關心體貼,講話溫婉又曖昧關系,還喜愛搞爛漫,常常以各種各樣留念日必須新意為由,坑騙方伯伯給她送紅包,方伯伯心生歡喜。因此假稱自身60來歲漏棗,單身,兩個人迅速深陷「戀愛」。另一方一口一個「丈夫」的叫,方伯伯沉浸在想像的「真正的愛情」里不能自拔。5年,376筆,套空270萬余元。
核查,嫌疑人張某,2021年23歲,15歲因搶奪罪被判處,出獄後一直待業。渾渾噩噩的他便把貪欲的眼光瞄向了在網上的單身男士,他在網路上找尋美女頭像圖片將自身裝扮成單身好看女士,在QQ上追尋「和晌獵食」。
5年以前,張某將自身裝扮成咖啡廳女老闆,根據QQ與方伯伯相遇相處,並明確戀愛關系,隨後就逐漸持續虛構各種各樣原因向方伯伯騙財。期內,為了更好地清除方伯伯猜疑,張某就隔三差五地把互聯網上免費下載的美女絲襪發送給方伯伯,與他開展視頻互動。現階段,張某已被杭州餘杭公安局依規刑拘,案子已經進一步查辦中。
Ⅲ 蔣介石寫信,要衛立煌救鄭洞國撤出長春,衛啼笑皆非:真是開玩笑
長春,這座美麗的北國名城,位於北緯43 26'至44 5',東經125 至125 34'之間。長春地方設治於1800年(清嘉慶五年)。長春一詞作為今日所指地域的專有名詞,始見於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之中。
1931年9月19日,日軍侵佔長春,設長春市政府。1932年3月1日,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定國都於長春,改長春為新京,改長春市政府為新京市政公署。從此長春成為日本統治東北的政治中心。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也設於長春。日本為掠奪我東北的灶指資源以及對蘇聯的戰略需要,在東北廣修鐵路。於是,長春不僅有中東鐵路(沈哈線)縱貫南北,又有長自線、長圖線橫穿西東,成為東北腹地的鐵路交通樞紐。
長春地處北滿平原東南部的丘陵地帶。東傍伊通河,西面、南面起伏著富峰山和石碑嶺。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沃野。物產豐富,素有"糧倉"之名。
從多方面來看,長春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的初期,我軍尚處劣勢。我黨中央、毛主席"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英明戰略方針,我軍主動撤出長春,國民黨軍遂踞長春為東北戰場腹地的戰略要點,增修工事,扼以重兵。
到了1948年春,已是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第三個年頭。整個戰爭形勢從開始的敵優我劣,徹底改變成我優敵劣。 我東北解放區的軍民,在東北局提出的1948年解放全東北的號召下,熱火朝天地戰斗著、工作著,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與敗辯雀我們相反,蔣介石的政權更加孤立了。由於內戰的負擔加劇,經濟上困難重重,江河日下,接近崩潰。軍隊士氣低落,作戰能力不斷下降,不得不由進攻轉入重點防禦的境地。長江以北,只剩下沈陽、北平、徐州、西安、武漢等五個戰略防禦區,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企圖直接從蘇聯紅軍手裡接收東北的美夢未能實現。於是,藉助美帝的軍艦和飛機向東北調運大軍,把內戰烽火,引向遭受14年日寇鐵蹄踐踏之苦的東北。攻佔了我松花江以南解放區的大部地區。我東北解放區的軍民,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將近兩年的浴血奮戰,到1948年初,我軍野戰部隊已擁有70萬人,地方武裝30萬人。控制了整個東北土地面積的97%,解放區人口佔全東北人口總數的86%。我軍力量遠遠超過了東北國民黨的實力。
面對著東北的局面,蔣介石在短短的兩年期間,曾三易東北察早戰場的主帥。先是派熊式輝任行營主任,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繼而,又於1947年8月,派遣總參謀長陳誠來東北。蔣介石第三次換馬,選中的年逾花甲的衛立煌,是在1948年1月22日我軍冬季攻勢的隆隆炮聲中,走馬上任的。
衛立煌到任後,怕我軍圍城打援,任憑那些遭我攻擊的據點一再告急,他也穩如泰山按兵不動。於是,1月26日我殲滅國民黨第四十九軍二十六師於新立屯,同時切斷了北寧線,2月6日,我殲敵第五十六師於遼陽,2月19日,我殲敵新編第六十二師於法庫,同日又殲敵第五十二軍二十五師於鞍山。連同12月25日在公主屯殲敵新編第五軍,我冬季攻勢共殲敵15萬之眾。3月13日四平解放,我軍宣告冬季攻勢結束。至此,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所佔有的地盤,只剩下吉、長、沈、撫、本、錦、葫等三個孤立地區了。失城諸多,損兵甚眾——衛立煌想改變東北局勢未成,反而重重地挨了當頭一棒。
早在1947年10月,我中央軍委、毛主席即電令林彪,東北主力應轉向北寧線作戰;並將冀東、熱河地區的作戰指揮,劃歸東北軍區。1948年2月7日,中央軍委更明確地電令林彪:"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這是我中央軍委、毛主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戰略部署。
然而,蔣介石也並非沒有軍事戰略眼光,他對東北戰局的不妙也頗有預感,也在考慮倘有不測,即將東北國民黨軍隊全部撤入關內這著棋。因而,他也生怕我切斷北寧線的退路,對東北國民黨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因此,他主張放棄吉林、長春,以少數兵力守沈陽,集中主力控制錦、葫地區及北寧路,在遼西與我決戰。
這就是說,我敵雙方的戰略企圖,一方要封閉敵軍於東北境內全殲,一方要奪路逃走,斗爭的焦點,是控制北寧路。
但是,衛立煌的主張與蔣介石並不合拍。一方面他出於維護東北"剿總"這塊招牌,不願放棄吉林、長春,收攏部隊於沈陽或遼西。照此辦理,東北"剿總"豈不只剩遼西一隅?另一方面,他主張集重兵於沈陽及遼南地區,守則可以集中兵力,退則可以從營口的海上撤走。他的這一預案並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
為了避免蔣介石收攏吉林、長春部隊於遼西,衛立煌曾遣多人往返於沈陽、北平、南京之間進行斡旋。並沒法取得部下將領們以及美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的支持,以增強與蔣介石抗衡的力量。蔣介石同意了衛立煌不放棄長春的主張。因此,他決定將吉林的第六十軍收攏於長春,與新編第七軍共同固守。在此問題上,蔣衛間雖是同床異夢,但卻得到了妥協。
8月間,在長春守敵被圍、困難重重的情況下,衛立煌判斷,我軍可能10月攻打錦州,圍困沈陽。他既想不放棄沈陽,又不願沈陽成為長春第二。他要改變防禦上的戰略思想,使部隊輕裝做運動戰、游擊戰的准備。對於長春,則企圖牽制我兵力,能否突圍,尚待考慮。
蔣介石鑒於東北與華北的戰略關系,也考慮到衛立煌同他貌合神離,又成立了另一個軍事指揮機構——冀熱遼邊區指揮所,並親派在徐州方面負有重任的杜聿明來擔任指揮,這就更加激化了蔣衛間的矛盾。衛立煌清楚地意識到,蔣在以杜取代他的部分指揮權。事實明擺著:長春守將鄭洞國,是杜聿明的至親好友,而廖耀湘、范漢傑等人,實際上是由蔣介石親自指揮的。這種局面,幾乎從衛來到東北以後,一直持續到遼沈戰役。可以說,他們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對於長春,此時的衛立煌,已認定那是一著死棋了。他不抱任何希望,守則維持一天算一天,撤則談何容易?總之,他覺得長春是個包袱。對長春守將鄭洞國的處境,唯有嘆息,表示束手無策。例如,彭傑如被任命一兵團副司令官,他卻不主張彭去長就職,說"那是一個死地,失掉只是遲早問題,你不必去長春,還是留在總部,大家集中經營沈陽。"鄭洞國再三電請增加飛機空投糧食,衛立煌則強調沈陽糧食儲備也較空虛,空運能力有限,並未採取積極措施。只是每當接到鄭洞國的告急電報時即仰天長嘆:"我負了桂庭,我這中間人難作啊!"
10月中旬,蔣介石曾寫信給衛立煌,要他設法援救鄭洞國撤出長春。衛立煌接信後啼笑皆非,忿然不平地說:"大部隊由長春向南撤退,要通過五六百里的共區,事先毫無妥善計劃,僅靠一紙命令,叫跑便跑,真是開玩笑!"
衛立煌沒能改變東北的戰局,他的 歷史 使命也只能是作蔣介石政權在東北最後垮台的替罪羊。
至於長春,在整個東北戰場上,它的確佔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第一大戰役——遼沈戰役中,圍困長春作戰,卻是該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圍困長春的勝利,對促進遼沈戰役的迅速全勝,起了重要作用。
Ⅳ 啼笑皆非的意思是什麼
啼笑皆非,漢語成語,拼音: tí xiào jiē fēi。形容處境尷尬或既令人難受又令人發笑的行為。出自《槿花二首》。
8、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很多官員的腦海里,國家統治主義者花言巧語就是不應該給予政府太多指望。
9、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字母「C」還被貼反了,臘差一眼看過去十分打眼。
10、想到這里,顏明夕覺得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覺,只因她現在所處的尷尬位置,似乎沒有什麼立場去置喙別人的舉動。
11、撲朔迷離的身世,啼笑皆非的對白,亦真亦幻的假面,刀光劍影的武打,花前月下的愛情盡收眼底。
12、每次都會惹得我們啼笑皆非。
Ⅳ 啼笑書香好看嗎
啼笑書香好看,具體分析如下:
1、經典故事的非經典改編。
《啼笑書香》原名《儒林外史之啼笑書香》,又是一部改編自中國古典小說的電視劇。可當你打開的時候,發現並不納臘是這樣。
《啼笑書香》的故事,幾集看下來,你就會發現,它和《儒林外史》基本上沒有什麼關系。但是這只是其表象,要看改編,還得看「里子」。
2、多線並行,雜而不亂。
《啼笑書香》故事中的某些橋段,或許已經不夠新鮮。但是,整個故事脈絡,卻堪稱優秀,總結下來就是多線並行,雜而不亂。
兩條主線:一是方林,這個窮酸儒生多年科舉不中,迫於現實壓力,終於找到了一個私塾先生的差事。二是徐天佑,因為一起貪念頌污軍餉的冤案,他上書御上,直言朝中宰輔吳嵩糾結黨羽陷害忠良。
一個在民間,窮酸儒生受盡白眼和嘲笑,生活舉步維艱;一個在朝堂,直言進諫,卻遭到同僚排擠發配遠方。這樣的兩個人,在一個叫作滁州(今安徽滁州)的地方相遇,而這個地方,正是當朝宰輔吳嵩的老家。
而當方林和徐天佑來到這里,又「觸發了」多條支線人物:胡湘湘,屠夫之女,卻有心讀書識字;周進,出生於武術世家,父親曾是帶兵打仗的將軍;都兆青,父親捐了一個推官,希望他能真正的金榜題名;黃昌雲,出身於經商世家,喜愛生意,卻也被父親極力勸學。
梁元振,原滁州知府,徐天佑的前任。然而每個人面對的現實,卻如同魔幻一般:一心向學的胡湘湘,雖受父親寵愛,卻一直被告知「女子無才便是德」;想要習武報效國家的周進,卻遭父親告誡,戰場拼殺只落得一身殘廢。
想依靠經商為善一方的黃昌雲,卻發現這些生意人完全不顧別人死活,為了一己私利刻意哄抬物價。心向科舉的都兆青,卻發現滿目盡是貪墨仔茄鄭之輩,包括自己的父親。而毫無原則、依附吳嵩的梁元振,卻仕途通達。
好一個眾生皆苦,卻苦不到朱門酒肉臭;世人皆要向學,卻人人皆是沽名釣譽之輩。《啼笑書香》中塑造出的明末人物群像,幾乎個個出彩,每個人物都形象豐滿,且在黑白臉譜之下,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人性之下的「人味兒」。
《啼笑書香》改編自吳敬梓《儒林外史》,原著就極具諷刺意味,改編成劇後依舊保持原著的核心,揭露科舉制度下封建社會的各種丑態。比如劇中主人公方林科舉考試屢次不中,不僅在外受盡嘲諷,回家之後還要被弟媳諷刺挖苦。
而後方林受邀擔任私塾先生,弟媳態度大變,連連稱贊大哥有能耐,還不忘囑咐方林每月寄錢補貼家用。通過小人物以小見大來諷刺世態炎涼、人心冷漠,可見原著與編劇水準一流。
不僅如此,《啼笑書香》的劇情主線進展迅速,絲毫沒有拖沓注水的情節。比如劇情一開始便交代如今局勢奸臣當道,忠臣良將被污衊斬首。
而禮部郎中徐天佑雖有鋤奸救臣之心,卻無奈權勢與能力不足,最後被貶為滁州知府,由此引出後續方林與徐天佑聯手斗奸臣吳嵩的劇情,也能抓住觀眾的視線,令觀眾好奇接下來的劇情發展。
Ⅵ 《龍族》動畫讓人啼笑皆非,龍侍變成胖企鵝,不如漫畫霸氣嗎
《龍族》動畫開播之後處於穩中向好的狀況,口碑雖不至於極佳卻能讓粉絲滿意。但《龍族》動畫里的龍侍一登場,就把大傢伙都逗笑了。原著里的龍侍是一隻既霸氣又威嚴的巨獸,而《龍族》動畫里的龍侍則變成了一隻企鵝+龍的混合怪物,從霸氣威嚴到丑萌丑萌,《龍族》動畫的龍侍不知道該誇還是該罵,真是讓人啼笑皆非。下面來詳細分析下,如下:
總結:
《龍族》動畫出現的龍侍參孫,很像《奧特曼》里的萊布王,大腹便便的樣子搞笑得很。和漫畫霸氣的形象相比,動畫參孫又丑又萌又寒磣。《龍族》動畫帥哥美女確實安排得妥妥當當,包觀眾們滿意,可《龍族》標題畢竟有一個「龍」字,龍的形象設計得拉胯,動畫叫《龍族》就有點不貼題了,不如改名《卡塞爾花園》走偶像劇路線。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Ⅶ 鄧小平爺爺少年時的故事 短一點 急用
少年鄧小平
1904年鄧小平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的一農民家庭。父親鄧文明按照鄧家家庭排行的「先」字,為他取名「鄧先聖」。
鄧先聖5歲時,父親把他送到村裡的私塾讀書,老先生看見鄧先聖臉圓圓的,還長著個圓圓的鼻頭,寬寬的額頭下是濃濃的眉毛,皮膚白白的,個子不高,文文靜靜,挺有精神,看著看著笑了,就喜歡上這個孩子了。老先生覺得孔老夫子才是聖人,先聖這名字要改。鄧文明覺得有道理,就請老先生給孩子取個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說:我看就叫鄧希賢,希望他將來成為賢人。就這樣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的時候,鄧希賢受黨中央指示到武漢工作後改名鄧小平。
在私塾讀書時,鄧希賢非常聰明,又很用功,老師講過的功課,他很快就能記住,課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先生非常喜歡他。他的毛筆字寫得也很好。當時老師對寫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個「O」,學生們把它叫做「雞蛋」,鄧希賢的毛筆字作業每次都得很多「雞蛋」。一次回到家裡,母親看到兒子得這么多「雞蛋」,非常高興,就到廚房真的給他煮了一個雞蛋吃,作為鼓勵。在當時這是不錯的獎勵了。
鄧希賢在私塾學習了一年多後,父親又把他送到離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學讀書,從牌坊村到學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可是無論嚴寒酷署,還是刮風下雨,小希賢都堅持上學,從未誤過課。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學時間過了很久還不見兒子回家。又過了很久才看見渾身是泥的鄧希賢,母親一把拉過兒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說:「孩子,你這是怎麼啦?」鄧希賢卻毫不在意地說:「沒什麼,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幾跤」,「摔壞了嗎?」,「沒源拆橡有,你放心!」說著把淋濕的書本掏出來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還在不停地下,鄧希賢收拾書包又要上學去,母親攔住他說:「娃兒,下這么大雨,路不好走,今天就別上學了。」鄧希賢聽了,急忙說:「那可不行,我不能曠課。」說著就要走。母親攔不住,就掏出兩個銅板塞給兒子說:「中午就別回家吃飯了,省著路滑摔跟頭。」可是等到下午放學回來,鄧希賢從書包里又掏出了那兩個銅板交給了母親,母親忙問:「你怎麼又拿回來了?」他調皮地摸著肚子說:「我一點不餓,中午就沒吃。」母親眼圈紅了,她知道,兒子捨不得吃,是在為家裡節省啊!後來碰到下雨天,母親就在家裡煮好飯託人帶到學校去給兒子吃。
鄧希賢不但聰明,而且好學,在班上的學習成績總是拔尖的,老師和同學都喜歡他。在北山小學他讀了4年。
1915年,鄧希賢考上了廣安縣高小。這在當時來講是很不容易的,廣安縣只有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兩個班,能考上的都是優秀的學生。廣安離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鄧家老院子里,鄧文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他滿臉怒氣,大聲問道:「你們誰做的好事,快點承認!」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鄧文明在查賬時,發現丟了5塊銀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5塊銀元可買5擔穀子。院子里空氣有點緊張。這時只見鄧希賢站了起來說:「是我拿的!」說著他拿起一根竹片遞到父親手裡,轉過身去,意思是情願挨打。鄧文明沒雹旁想到自己的兒子偷了銀元,氣得臉都變了色,揮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兩下、三下……母親想要拉住,一看鄧文明那張鐵青的臉,沒敢說話。
鄧文明打了幾下,看到兒子忍著不哭,淚水在眼睛裡轉來轉去,他想到平時這孩子很知道節儉,給他零花錢都捨不得花,怎麼偷偷拿這么多錢呢?於是他放下竹片,大聲喝問:「你說,這錢你干什麼用了?」小希賢忍著疼痛,倔強地站在那一聲不吭,母親著急了,拉著兒子的手說:「好孩子,你快說,讓我們都急死了呀!」鄧希賢看著母親眼裡的淚珠滾滾落下來,才說出其中的原委。
原來,有一天在放學的路上,他看到一個同學在哭,哭得好傷心。他便走上前問道:「你怎麼了?」這個同學說:「我妹妹病了,發高燒,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請醫生呀!」聽了這話御逗,那個同學哭得更傷心了。鄧希賢打量了一下這個同學,他身上的衣服補丁摞補丁,心裡明白了,沒有錢怎麼請醫生呀!回到家裡,一個晚上沒睡好覺。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親的五塊銀元來到學校塞給那個同學說:「快去請醫生給你妹妹看病!」父親聽了兒子的敘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他一把抱住兒子說:「你為什麼不早說啊!」小希賢回答說:「我偷了錢是該挨打的,有什麼好說的!」
鄧希賢小時候就不信神不信邪。至今在他家鄉還流傳著一個神堂不神的故事。
在離鄧家大院半里多路的地方有一條石壩,從協興到廣安的路穿石壩而過。在路與壩交匯的地方有兩塊神道碑,3米多高,1米多寬,矗立在兩個巨大的石烏龜背上。據說這兩塊石碑連同馱碑的石烏龜都有神氣,碰不得。
有一天,希賢和小夥伴們又來到石壩上,他看著兩個大石烏龜,突然產生一個想法:到石龜身上坐一坐多好玩呀!於是他招呼大家說:「咱們爬到烏龜背上怎麼樣?」小夥伴們都愣住了,從來沒敢爬上烏龜背,這個說:「爬石烏龜會肚子痛」,那個說:「得罪了神碑家裡要遭災的!」都不願意爬。小希賢全不在乎,眉毛一揚,小拳頭一攥喊道:「一個石頭做的烏龜,有那麼大神氣?我不信,你們不敢爬,我爬!」說著就蹭蹭地爬上了石龜腦袋上,手舞足蹈地喊起來:「快來呀,好耍得很!」小夥伴們嚇得臉都變了色,連連叫他下來,不然要惹禍的。小希賢卻若無其事,玩得挺高興!他用小手拍烏龜腦袋,毫不在乎地說:「惹禍就惹禍,看它把我怎麼樣!」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好多天過去了。鄧希賢的肚子沒有疼,他家裡也沒遭什麼災,小夥伴們才都放了心,原來神龜也不神呀!大家對鄧希賢更佩服了。後來,小夥伴們也都跟他爬到石烏龜身上去蹦呀,跳呀,玩得挺開心。鄧希賢從小就不迷信,不信神,不信邪。
鄧希賢1915年考入廣安高小。1918年考入廣安中學,學習不到一年,在父親鄧文明的支持下,進了重慶的勤工儉學預備學校。1920年8月27日,在他剛滿16周歲的時候,從重慶乘船到上海,9月11日從上海乘法國郵船去法國。經過39天的顛簸,於10月19日到達法國的馬賽港。
當時與鄧希賢一起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有82人。他們為什麼要去法國呢?在黑暗的舊中國,外受帝國主義侵略,內受反動統治階級壓迫,許多人看不到光明的出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他們看到一線曙光。因此,許多知識分子決心出國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到法國勤工儉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到法國去不是旅遊,是去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學生沒有錢,只好坐在貨艙里,那裡機器轟鳴,到處堆放著貨物;味道難聞,蒼蠅、臭蟲、蚊子使人難以忍受。風平浪靜時他們就到甲板上去透透氣,就像在監獄里犯人放風一樣。望大海,天水一色,海鷗在高空飛翔,遇到風浪時輪船一會兒被掀上浪尖去,一會又跌入浪谷。最厲害的是在印度洋上遇到連續3天風浪。鄧希賢不但一點東西吃不下,連苦膽也差一點吐出來。他和82個同伴堅持下來。一路上他們親眼看到資本主義的繁榮,也看到資本主義的黑暗與腐朽。鄧希賢親眼看到一些窮苦兒童在輪船上乞討。有的乘客故意把錢幣扔到海里,讓窮孩子們潛入海中去把硬幣摸上來,他們以此為樂。鄧希賢看到這些,心中有說不出的滋味。
鄧希賢到法國留學那一年他16歲,從此開始了一個偉大的探索,就是如何救中國,如何建設中國。這個志向從那時起,就堅定不移。
到了法國,輪船先到法國南部港口馬賽。然後,坐了16個小時的汽車來到法國首都巴黎。在巴黎西郊的中國留學生住地,鄧希賢遇到了來自四川的聶榮臻,聶榮臻熱心地幫助鄧希賢,為他做這做那。後來,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到法國勤工儉學,首先是過語言關,鄧希賢和20幾個同學進入了法語補習班。
鄧希賢來法國之前,他父親賣谷賣地給他准備一些錢。他知道這些錢來之不易,花起來格外小心。現在法國國家檔案館還存有當時中國留學生的開支細賬,其中記載著鄧希賢當時每個月的雜支費是18個法郎左右,而其他中國留學生是25個法郎左右。這說明鄧希賢非常節省。盡管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鄧希賢還是交不起學雜費和食宿費了。學習了5個月他就進了一個鋼鐵廠打工。運煤、搬鋼板,什麼都干。一天下來全身都被汗水濕透了。就這么干,一天才能掙10個法郎。後來鄧希賢又在巴黎干過各種零活,在飯館當過招待,在碼頭運送貨物,在建築工地搬磚,還做過清潔工,親身體驗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體驗了受壓迫剝削的滋味,對資本主義有了切身體會和深刻認識,為他以後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Ⅷ 中國古代有哪些令現代人啼笑皆非的愚孝事情發生
古人是十分重視孝道的,統治者們也都講究“以孝治國”,再加上主流學派儒家對孝道的推廣,在古代社會,對君主的忠和對父母的孝,成了天地間最高尚的人倫道德。
在古代,如果父母患了難以治癒的重症,醫生也無力救治的話,孝子們為了幫父母治病,會嘗他們糞便的味道,以幫助醫生判斷病情是輕是重。
其實我們可兆行以判斷出,田翼應該是因為嘗便感染了嚴重的痢疾,然後又傳染給了照顧他的妻子,最後夫妻接連殞命。
結語
古代之所有有這樣的奇葩治病方法,源於古代醫療科技落後,導致很多病無法治癒。再加上人們認知的局限,就把很多不治之症歸咎給鬼神,這是一種迷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