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西安八怪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西安八怪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4-09 10:29:08

『壹』 陝西八大怪的圖片民俗特點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

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閑,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經很少了,但偶爾會在西安、咸陽等站牌前看見部分"蹲"下來等車的關中人。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凳子不坐蹲起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並直端坐於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卧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

關中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明長大了,搖籃破損了。裸露的黃土地少了綠裝,雖有南山秦嶺,也無法滿足千萬居民的家住、廚房、儲藏等需求用房。聰明的關中農民因地制宜蓋起廈子房,利用黃土壘起三面土牆,朝院子一面留門窗,房頂只需少量的大木頭做檁、梁,對做椽子小木頭要求也低,三面土牆中還有一面房子半邊蓋利用了圍牆,這樣就節省院落的空間,解決了用房不足的問題。"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這種房子光線充足,就是通風不暢。農村都蓋預制板的房子,建築材料的革命改變了千年的習慣,半邊蓋的房子越來越少了。

一般人說"房子半邊蓋"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這種房檐水都滴進自家院落,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但是關中人不用窖水,也沒收集雨水的風俗,這種說法只是附托之詞,不足為信。(此說有誤,關中缺水人盡皆知,為了緩解缺水的問題,關中人很多地區都是收集屋頂流下的雨水到窖里,需要的時候在用"樓樓"把水從窖里打起來存放在瓮里)。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郁。"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面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麼,這里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里的地理優勢,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於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面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關中逃荒,這樣的地方能嫁嗎?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後面哪個瓜女子(傻姑娘,陝西地方語言。)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橫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嶺,歷史上交通不便,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願意進山啊?北面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陝北,那裡的信天游有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面容易拉手手難!"是說一對青年男女在黃土高坡上見面,你深情地望著我,我甜蜜地凝視你。情濃意烈時想溫柔地拉手,就慘了。因為中間一道深溝缺了座鵲橋,到對面翻越土溝需一天時間。既然四周都不能去,當然嫁個關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談。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刮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帕帕頭上戴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娘家),下地幹活時這個自製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像,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臟頭發。關中地區雖然號稱"八水繞長安",但地處西北總體缺水,過去沒有洗澡設施,除了夏天別的季節都有問題。洗頭也不方便,怕頭上生虱子,於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發的婦女就麻煩了,怕頭弄臟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了。


第五怪:面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以米菜為主的地方的人們總是想不通,那關中人天天吃面條沒個花樣換,怎麼就吃不煩呢? 其實,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麵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面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涼面、臊子面、酸湯面、漿水面等等。面條像褲帶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面館,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條,但若要讓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面條吃完,那也是難事。 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面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關中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擀麵手藝了。

這做面條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關,沒有揉到的面,見了開水馬上就成了塊狀,再經水一煮,出來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這個面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這個媳婦的手藝和心計的,也是關中地區面條長的一個原因。 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裡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後大家一起評說誰家的媳婦手藝好,被誇的男人總是謙虛的說:"這算個啥嘛!"其實心裡像蜜樣甜,而落了下風的男人回家少不了罵那懶婆娘幾句。關中面條以武功、楊凌、乾縣、扶風、岐山為最好,由於當地食醋釀造獨特,先後有了武功縣的長寧醋和岐山醋比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謂"酸面咸攪團"。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

傳說一:當年有場戰爭,戰爭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陝西的時候,干糧已經沒了,只剩下些麵粉,沒有辦法,就把那麵粉和水和了,弄成餅狀,放在那頭盔里用火烙,做好後皮黃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隨即傳了開來,那打了勝仗回去後,兵士就讓婦人照著做,但沒有頭盔,就在自家的鍋里烙了,就有了鍋盔這個名字,也就有了鍋盔這個麵食的花樣了。

傳說二:相傳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由於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於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並且由於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是道菜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獨特的香味。油潑辣子做法很簡單,也很有意思,同樣是一樣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見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滿,六成即可,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油溫很有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的,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卻是生油味,油溫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了就行了,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

當然,油潑辣子還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來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潑辣子奧妙無窮呀。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里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圖片:

『貳』 陝西八大怪都是啥

陝西八大怪具體如下:

一、【房子半邊蓋】多見於關中農村,通常房屋呈「M」型,習稱廈子房,兩個半邊房子對稱修建,中間開門。功能:山牆高聳,安全防賊;牆厚屋高,冬暖夏涼。這種房子結構也區別於官房,古時的衙門或廟宇均為人字形弓脊房,窗戶是敞開在外的。這種結構讓農村人感覺不安全,還是房子半邊蓋,兩對檐呈「M」型,四周高牆厚門,夜裡睡覺心裡踏實。

二、【手絹頭上戴】關中人稱手絹為「帕帕」,昔時關中農村婦女頭上一年四季都頂著帕帕。功能:妝飾點綴,防塵遮灰。民間歌謠:「瓜女子,納底子,納不過,吃黑饃。」昔時娶媳婦,年輕人有玩鬧「搶帕帕」沾喜之習俗。另外,昔時關中農村人去「吃湯水」時,口袋裡時常是裝著「帕帕」的,謂之「湯水帕帕」。便於擦嘴么,我看這比現代人用餐巾紙擦嘴更環保。

三、【不坐蹴起來】昔時關中鄉下的老漢小伙習慣於疙蹴在凳子上,常見有人疙蹴門前的碌碡上,端著大老碗邊吃邊聊,也算是一種原生態的農村文化現象吧。猜想或許古時的「軍戶」有關,紇蹴著便於隨時起身奔跑,一有敵情,撂下飯碗就走,故習而廣之。曾有女戰友學陝西話,說:「有板凳你蹉哈(坐下),莫有板凳你疙蹴哈。」

四、【鍋盔象鍋蓋】民間烙鍋盔有大有小,大者叫鍋盔,小者叫飥飥。關中農村鐵鍋的直徑,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鍋盔的時候,就可著鍋的大小做面餅,厚約一指許,放入鍋內,灶火用麥秸燒,剛烙好的鍋盔外焦里軟,很好吃。飥飥便於攜帶,現今多用於吃羊肉泡。據考證,鍋盔始於先秦,便於士兵行軍打仗攜帶。世傳昔日大秦帝國的兵士,就是吃著鍋盔滅掉六國的,或許「干糧」一詞來源於此。

五、【辣子一道菜】關中人吃飯,頓頓不離油潑辣子,面條再香,沒有辣子,就不高興。吃辣子習俗或許與關中外來移民有關,據史書記載,明清時期,陝西從四川、湖北等省招募了大批農民,定居關中開荒種田,自然也把喜好吃辣椒的習慣,帶到了關中。另外據當地民間傳說,辣子維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對眼睛有好處。關中民謠:「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喉秦腔。端一碗面條喜氣洋洋,沒調辣子嘟嘟囔囊。」

六、【面條象褲帶】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麥產糧區,當地人以吃麵食為主。於是面條就有了很多種傳統的吃法,臊子面、油潑面、乾麵、湯面、出湯面、碎核面、piang piang面等等。單就說這「biang」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文化味很濃,它是陝西關中地區一種麵食獨特的專用詞。但字典里查不到,辭海里也沒有,外地人更不認識。

有關這個字的寫法,千百年來關中民謠雲:「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西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月字邊,心字底,右邊鉤刀掛麻糖,坐著車車逛咸陽。」按順口溜寫下去,在你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個古樸端莊、活龍活現的「biang」字來。

這曲里拐彎巧妙幽默的「biang」字組合,既概括了產地特性,食者感受,工藝要領,製作者辛勤操作,又體現了秦人心底寬長,有稜有角,大苦大樂的性格特點和爽快精神。「褲帶面」只是其中的一種,亦稱扯麵,事先用鹽水和面,醒面一兩個時辰,然後開始揉面、擀麵、扯麵。通常寬約二指許,厚約一分硬幣許,長約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褲帶一樣。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著吃。

七、【秦腔吼起來】據考證,秦腔雛形始於秦漢,形成於唐宋,盛於明清。秦腔旦角聲韻根據劇情需要,或委婉纏綿,或悲哀凄傷。秦腔生角的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別是秦腔凈角的唱腔,如同怒吼一般,臉憋得通紅,民間俗稱「努大將」。

秦腔根植於民間,秦人大多數都會或生或旦的唱幾句,或許吼秦腔是秦人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吧,近十多年來,陝西台《秦之聲》更是火得很!叫我說:你高興了,吼秦腔么!你頗煩了,吼秦腔么!你難過了,吼秦腔么!我看過很多劇種,唯有秦腔能把人唱哭!尤其是聽了秦腔哭音曲調,你不想哭都由不得你,這就是秦腔的魅力!

八、【碗盆分不開】以前關中農村,家家戶幾乎都有好幾個「老碗」,這「老碗」大如小盆,很適合飯量大的小夥子使用。過去農村人吃飯,喜歡端上老碗,到人多處圪蹴著邊吃邊諞,老碗盛飯多,既省去添飯的麻煩,又不耽擱諞閑傳。

這種粗瓷老碗,多出自銅川陳爐鎮,昔時富平流曲、曹村、薛鎮一帶村民,很多人從事販老碗生意。現如今農村人跟城裡人一樣細法,吃飯用的都是白光白光的小碗了,那種粗瓷大老碗幾乎很難見到了。

『叄』 陝西八怪是什麼

陝西八怪分是凳子不坐蹲起來、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帕帕頭上戴、辣子一道菜、面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秦腔吼起來。

1、凳子不坐蹲起來

陝西人愛說「站著累,坐著窩,圪蹴休息最受活。」愛蹲是關中一怪,這裡面有傳統,有習慣,更有落後貧窮的歷史因素。

2、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卧室拿含渣。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3、姑娘不對外

在陝西地面上,「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老滲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面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陝西逃荒,所以姑娘更不會外嫁了。

4、帕帕頭上戴

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娘家),下地幹活時這個自製的手帕戴在頭上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5、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吃辣子有悠久的歷史,秦椒從戰國時就開始種植,號稱「百椒之王」,色澤紅艷,體大肉厚,辣香油醇是椒中珍品。秦椒辣的直率濃烈,後味香而不躁,就像關中人一樣厚實本分,剛烈無畏。在陝西關中地消悄區,最簡單也最重要的菜,就是那一碟紅艷艷的油潑辣子。

6、面條像褲帶

陝西的傳統是男人在地里勞作,回來不操家務。男人收工回家放下農具,端上茶拿上煙就去村裡閑諞、丟方、下棋了。家裡飯做好了,孩子媳婦把飯給端來吃。吃的東西油水少,人的飯量就大,總想一次吃個飽,盛飯的碗就越變越大,最後變成蔚為壯觀的大海碗了。碗里的面條自然要擀厚、切寬,辣子調旺醋要酸,吃一碗耐飢一天。

7、鍋盔像鍋蓋

鍋盔是陝西人吃了千年的干糧。關中人出門的時候,家裡都提前烙鍋盔帶著,十天半個月鍋盔也擱不壞。餓了掰塊鍋盔吃,干啃、水泡均可,吃了頂飽又耐飢。

8、秦腔吼起來

秦腔,讓唱的人高亢激揚,聽的人淋漓酣暢,將那千年的蒼桑、百世的蒼涼,都在丹田氣海中匯集,騰過胸腑,沖過喉嚨,張嘴吼出。「吼破嗓子掙破脎(sha頭)」是秦腔的特色,也是秦人本色。

『肆』 西安八大怪是什麼

西安八大怪:

第一怪:板凳不昌困坐蹲起來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
第五怪:面條像褲帶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關中八大怪
是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大致包括西安、寶禪握雞、咸陽、渭南、銅川,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出現的八種獨特的傳統民風民俗。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賀迅慶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查看關於八怪的更多詳情,請點開鏈接: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