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圓形建築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圓形建築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3-04-02 07:20:11

1. 中國有哪些圓形建築

滿意答案 <!-- -->圜丘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稿讓首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座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三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滑並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祈年殿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鍵數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閑嘮天壇】 1420年,明永樂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了天壇。這個巨大的祭天神廟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也許和那個時候還保留著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較後發展的區域。拜後發展之賜,南城鮮有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築群用來遮天蔽地,從長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張望到高撐空中蓋笠一樣的祈年殿鎏金寶石藍琉璃頂或是綿亘數公里素樸的灰磚圍牆之一隅。 北方的園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細巧雅緻,多是宏大敘事,動輒佔地數百公頃。有一種說法,天壇當年的設計者們顧忌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稱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過「天子」,因此天壇的佔地面積比故宮要大兩倍。大概出於同樣的顧忌,天壇的主體建築都以深藍琉璃瓦敷頂,不敢僭越使用本屬皇家園林專用的明黃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開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橋東側專設的具服台臨時將黃袍換成藍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誠的敬畏和頂禮膜拜。這樣的祭典在這里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上個世紀的1914年,史稱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上皇帝的時候又聲勢浩大地操辦了一次之後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壇的南北東西各有一門,其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對於匆匆的遊客來說,最好從南門開始游覽。從南門進園,依次先到寰丘壇,這座幾何造型祭天壇的建築充滿奇思巧技,壇面、台階、欄桿所用的漢白玉石塊全是九的倍數,象徵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個小號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就是很有趣的迴音壁。在迴音壁試迴音要方法得當,如果同行兩人,兩人應面向北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才能聽見彼此的說話。迴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築,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接。天高雲淡的晚秋時節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著這條三百米長筆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門廊重重,越遠越小,天地渺然雄渾似是極目無盡,令人不得不贊嘆當年設計建築的手法和靈感。天壇另有東側的游廊、神廚、宰牲亭和西天門的齋宮等建築和古跡。特別是齋宮,因為是皇帝典禮前沐浴焚香清心靜養留宿齋戒的地方,不似天壇的其他建築那麼恢弘高遠儼儼然天庭氣概。暮春時分,齋宮內外兩道護城河的河池鋪滿盛開的紫花沙參,榆葉梅絢爛的花枝隱現在紅牆懸山頂綠琉璃瓦建造的重重迴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門上,透著庭院深深的人間氣息。難以想像,八國聯軍那時候怎麼就能把聯軍總司令部設在這樣清幽凈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2. 世界上有什麼圓形建築物

和拱有關的,都有圓形。估計你說的是偏向圓球形的。羅馬的萬神殿。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亞大教堂。希臘十字的教堂,往往都是這塌孫樣的圓球頂。拉丁十字,都有球形伏晌穹頂,准確的說,是尖矢形。佛團廳鏈羅倫薩的教堂。開文藝復興穹頂之先。聖彼得大教堂。特別是哥特式教堂。都有類似圓形的穹頂。現代建築,圓造型就多了。

3. 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個圓形建築面積和周長都是什麼

1.羅馬角斗場
它的佔地面積約或仿譽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
2.萬神廟
圓筒形大廳的內徑(除去裝飾層)與半球形穹頂的內徑均為43.8M,屋頂的圓孔直徑為8.9M。圓形大廳的面積約1500平方米,容積約53000立方米,圓形頂窗的面積為63平方米,頂窗投射下來的巨大光斑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移動,使人彷彿置身於宇宙之中。
3.天壇
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
4.銅錢大廈,又名衫段廣大差州圓大廈
總建築面積約10.5萬平方米,外圓直徑146.6米,內圓直徑47米,寬28.8米。
5.斯德哥爾摩體育中心
直徑110米,內部高度85米,周長和面積算一算吧嘿嘿。

4. 美國白宮圖片怎麼有些有圓頂有些沒有

有圓頂的建築不是白宮,是美國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中央圓形大廳,遊人一般從東門進入。東門又稱哥倫布門,銅鑄的門扇上浮雕著哥倫布的事跡。從東門走進國會大廈即進入中央圓形大廳。

內高53米,大廳直徑30餘米。圓形的牆壁上,有8幅大油畫,記載了美國歷史上的8個重大事件。中央圓形大廳的南側,是環立著形形色色人物雕像的雕塑大廳。到20世紀90年代初,雕塑大廳共有94尊銅像和石雕像,其原形都是各個領域的一代英才。

國會大廈內部共有大小房間數百間。值得一提的是原最高法院即那個1/4球體狀的屋子。1800年國會在這里舉行遷都後的第一次聯席會議,1801年和1805年傑弗遜總統在這里宣誓就職,1810-1860年,美國最高法院就設在這里。

美國的白宮由1800年建立,1812年英國和美國發生戰爭,英國軍隊佔領了華盛頓城後,放火燒了包括美國國會大廈和總統府之類的建築物。過後,為了掩蓋被大火燒過的痕跡,1814年總統住宅棕紅色的石頭牆被塗上了白色。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正式命名為「白宮」。

(4)圓形建築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佔地

白宮共佔地7.3萬多平方米。由主樓和東、西兩翼三部分組成。主樓寬51.51米,進深25.75米,共有底層、一樓、二樓、三肆穗樓共四層。白宮是美國總統辦公和居住之地,因而成為美國政府的代稱。底層有外交接待大廳、圖書室、地圖室、瓷器室、金銀器室和白宮管理人員辦公室等。

外交接待大廳

外交接待大廳呈橢圓形,是總統接待外國元首和使節的地方,鋪著天藍色底、橢圓形的花紋地毯,上綉象徵美國50個州的標志,牆上掛有描繪美國風景的巨幅環形油畫。

圖書室

圖書室約60多平方米。室內的桌、椅、書櫥和燈具等,均為古典式。藏有圖書近3000冊,其中不乏美國各個時期著名作家的代表作。此外,這里還存有美國歷屆總統的有關資料。在藏書壁櫃旁的牆上掛著五幅印第安人的畫像,這是當年美國總統在白宮會見過的印第安部落代表團的成員。

地圖室

有各種版本粗世的現代地圖集和一幅名貴的18世紀繪制的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是羅斯福總統研究戰爭形勢的密室。從1970年起,此處已改為接待室,室內掛裂凳卜著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畫像和美國19世紀哈得遜河畫派的風景畫,如哈特作於1858年的名畫《山間湖水》等。

金銀器陳列室

藏有各種精緻的英、法式鍍金銀制餐具和鑲金銀器。瓷器室收藏有歷屆總統用過的瓷製餐具,其中有一套從中國進口的名瓷。

5. 圓形房子是哪個民族的

問題一:我想知道中國少數民族中有沒有一個少數民族的房屋是圓形的? 有挺多民族有這種特色的房屋。諸如閩浙客家人的土樓,就是圓的。但是你說「建築通體圓形,外圍上很滲者少有窗戶,只有一個出口一共人員出入」和「據說是為了防止在中國西南活躍的土匪的搶劫而出現的」就比較離譜,即使有也不能完全代表本民族的建築傳統,很難說清這就是某一個民族的!不過根據您的線索,這很可能是雲南、貴州或湖南的某個民族(侗、瑤、苗、白、彝、傣、布依、水之類的民族)。抱歉我不能給予您准確答復。謝謝!

問題二:圓形的房子是哪個國家的? 哪個國家都有......現在的設計師們的思維都是天馬行空。國內的話以土家族、傣族的吊腳樓、蒙古族的蒙古包居多;國外的話以澳大利亞、沙特、埃及那邊的游牧民族住的房子居多。

問題三:中國少數民族的房子名稱(有特色的) 20分 吊腳樓

問題四:什麼少數民族的什麼建築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氈塊、木料構成。蒙古語稱「蒙古勒格爾」。圓形尖頂,用一屋或兩層羊毛氈子覆蓋。在大風雪中阻力小,不積雪,包頂不存雨水。包門方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遷徙拆散,定居安裝。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不大,但是包內的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藏族農區城鎮人多壘石建房,房屋平頂多窗,造型及色澤質朴,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帳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為布料和牛毛帳篷兩種,有方形和橢圓形,遷移方便,結實耐用。
德欽藏族的「土庫房」
土庫房很重視房屋朝向的選擇,大門要對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對箐溝和廟宇。房屋一般高三層,通常都貼靠高坎,錯一層布置。平面形式為角尺形、「凹」字形或 「回」字形。木樑柱承重,土牆圍護。土牆為夯築,靠外一側有明顯收分。柱距通常為九尺(當地的一尺等於45至47厘米)。因此,土庫房就以9尺w9尺的方格網作為建築平面和建築規模的控制,並以柱子的根數作表達,形成了一個規范的系列。層高一般為:一層8.5尺;二層9.5尺;三層7.5至8尺。樓面、屋面均以土填實,厚度在4寸至1寸之間。
每戶均在二樓設存放糧食的糧倉一處或兩處。並且,糧倉一律用井乾式結構,認為井乾式結構的糧倉貯存糧食最為安全可靠。該井乾式糧倉顯露在外牆面上,增加了外牆面色澤和質感的對比變化。
在色彩方面,藏族最重視白、紅兩色。這與藏族的宗教信昂和生活環境有直接聯系。在塗料的使用上,紅色只能用在護法神殿和靈塔殿的外牆上,這是古時候殺生,用熱血潑「贊卡爾」的做法演變而來的。生活、居住性的建築外牆,只能用白色,以體現它的吉祥、溫和、善良的本性。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搏陸古代宮堡建築,坐落於 *** *** 市中心的紅山上。
布達拉,梵語意為「佛教聖地」。相傳七世紀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宮室。後經累世重修擴建,至清順治2年, *** 五世令第巴索南饒丹主持擴建工程,歷時8年,建成白宮部分。康熙29年,第巴桑吉嘉錯又建紅宮部分。累計工程歷時50餘年,始具今日規模。
宮體部分可分為紅宮和白宮兩大部分。主樓13層,高117.19米,東西長360米,全部為石木結構。內設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庫房、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依山勢壘砌,群樓重疊,氣勢磅礴,體現了藏式建築的特色和藏漢文化的融合,為藏族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鄂倫春
仙人柱
「仙人柱」意為「木桿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簡陋的圓錐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基喊頃能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斜度為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狍皮或樺樹皮,這樣,夏天可防雨、冬天能禦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火時透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進出的門。仙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樺樹皮了。
仙人柱的內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乾草、樺樹皮、狍皮等;另一種是床鋪,即在地上立木樁,架起床。每個仙人柱一般......>>

問題五:中國有哪些民族房屋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氈塊、木料構成。蒙古語稱「蒙古勒格爾」。圓形尖頂,用一屋或兩層羊毛氈子覆蓋。在大風雪中阻力小,不積雪,包頂不存雨水。包門方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遷徙拆散,定居安裝。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不大,但是包內的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藏族農區城鎮人多壘石建房,房屋平頂多窗,造型及色澤質朴,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帳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為布料和牛毛帳篷兩種,有方形和橢圓形,遷移方便,結實耐用。
德欽藏族的「土庫房」
土庫房很重視房屋朝向的選擇,大門要對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對箐溝和廟宇。房屋一般高三層,通常都貼靠高坎,錯一層布置。平面形式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木樑柱承重,土牆圍護。土牆為夯築,靠外一側有明顯收分。柱距通常為九尺(當地的一尺等於45至47厘米)。因此,土庫房就以9尺w9尺的方格網作為建築平面和建築規模的控制,並以柱子的根數作表達,形成了一個規范的系列。層高一般為:一層8.5尺;二層9.5尺;三層7.5至8尺。樓面、屋面均以土填實,厚度在4寸至1寸之間。
每戶均在二樓設存放糧食的糧倉一處或兩處。並且,糧倉一律用井乾式結構,認為井乾式結構的糧倉貯存糧食最為安全可靠。該井乾式糧倉顯露在外牆面上,增加了外牆面色澤和質感的對比變化。
在色彩方面,藏族最重視白、紅兩色。這與藏族的宗教信昂和生活環境有直接聯系。在塗料的使用上,紅色只能用在護法神殿和靈塔殿的外牆上,這是古時候殺生,用熱血潑「贊卡爾」的做法演變而來的。生活、居住性的建築外牆,只能用白色,以體現它的吉祥、溫和、善良的本性。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坐落於 *** *** 市中心的紅山上。
布達拉,梵語意為「佛教聖地」。相傳七世紀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宮室。後經累世重修擴建,至清順治2年, *** 五世令第巴索南饒丹主持擴建工程,歷時8年,建成白宮部分。康熙29年,第巴桑吉嘉錯又建紅宮部分。累計工程歷時50餘年,始具今日規模。
宮體部分可分為紅宮和白宮兩大部分。主樓13層,高117.19米,東西長360米,全部為石木結構。內設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庫房、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依山勢壘砌,群樓重疊,氣勢磅礴,體現了藏式建築的特色和藏漢文化的融合,為藏族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鄂倫春
仙人柱
「仙人柱」意為「木桿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簡陋的圓錐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斜度為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狍皮或樺樹皮,這樣,夏天可防雨、冬天能禦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火時透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進出的門。仙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樺樹皮了。
仙人柱的內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乾草、樺樹皮、狍皮等;另一種是床鋪......>>

問題六:那種少數民族群居的、圓形的、一般有兩、三層的樓,叫什麼的啊? 聽你的描述,很像土樓,要看具體圖片

問題七:哪個民族的民居最奇特 各具特色,各有各的特點,我先給你列舉兩例:
客家民居
在閩西南和粵東的崇山峻嶺中,有一種圓形圍屋或土屋,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它有N多重特點:為了防止盜賊,採用了營壘是住宅。它們大多為3到6層樓,有100至200間房間呢!猶如橘瓣狀,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傣家竹樓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如同走進了綠色的世界。竹林深處不時傳來雞犬之聲,那一棟棟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就說明了傣家竹樓建在水邊的特點。傣家竹樓的四周還用竹籬圍著。里內種植著各種花果樹木,可所謂「樹滿寨,花滿園」。

問題八:長方形或圓柱形的帳篷為住房是哪個民族 蒙古族和藏族。

問題九:圓形樓房是什麼建築風格? 應該是歐式吧

問題十:中國哪些城市有客家族,圓房子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

6. 歐洲著名建築有哪些這些建築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1、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

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斗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

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

整個斗獸場最多可容納9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2、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語: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於1173年8月,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

比薩斜塔是建築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築。在發生嚴重的傾斜之前,它大膽的圓形建築設計已經向世人展現升陪念了它的獨創性。

雖亂羨然在更早年代的吵困義大利鍾樓中,採用圓形地基的設計並不少見,類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納、托斯卡納和翁布里亞找到。

但是,比薩鍾樓被認為是獨立於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鑒前人建築經驗的基礎上,獨立設計並對圓形建築加以了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

比如,鍾樓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築形成反射而相對應,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圓形後殿的曲線設計。

更重要的是,鍾樓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更像是有意設計成耶路撒冷復活教堂(Anastasis)的現代版本。這種的設計正來源於經典的古代建築。

3、聖伯多祿大教堂

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大殿。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

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徵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

聖伯多祿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用大理石砌築而成,裡面的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許使用三腳架和閃光燈拍攝。

4、伊麗莎白塔

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舊稱大本鍾(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鍾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築之一,倫敦的標志性建築。

伊麗莎白塔是由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奧古斯塔斯·普金設計,並由愛德華·登特及他的兒子弗雷德里克建造的。

伊麗莎白塔在1859年被安裝在鍾樓上。伊麗莎白塔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同時朝向四個方向的時鍾。每個鍾面的底座上刻著拉丁文的題詞,「上帝啊,請保佑我們的女王維多利亞一世的安全。」

鍾重13.5噸,鍾盤直徑7米,時針和分針長度分別為2.75米和4.27米,鍾擺重305公斤。伊麗莎白塔是坐落於英國倫敦的國會大廈的北部的一座大鍾其鍾樓。伊麗莎白塔的著名之處在於它的准確和那重達13噸的巨大的用於報時的銅鍾。

5、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法語:l'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

巴黎凱旋門是帝國風格的代表建築。此種風格的崛起和拿破崙的倡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的興盛與衰敗始終都與拿破崙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些建築都是以羅馬帝國雄偉庄嚴的建築為靈感和樣板。

它們尺度巨大,外形單純,追求形象的雄偉、冷靜和威嚴。巴黎凱旋門以古羅馬凱旋門為範例,但其規模更為宏大,結構風格更為簡潔。

整座建築除了檐部、牆身和牆基以外,不做任何大的分劃,不用柱子,連扶壁柱也被免去,更沒有線腳。凱旋門摒棄了羅馬凱旋門的多個拱券造型,只設一個拱券,簡潔庄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馬斗獸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比薩斜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聖伯多祿大教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麗莎白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凱旋門

7. UFO目擊,NASA圖片顯示火星上有一個「圓盤」建築,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火星是自人類探索宇宙以來最有可能有生命的星球。一些愛好者發現了美國宇航局火星照片中的神秘之處,火星可能有史前文明!在火星的烏托邦平原發現了大量冰。水是生命誕生必備的物,而美國宇航局的一張照片展示了火星表面的雕像和建築結構。那麼這些建築到底是什麼呢?

1、風暴腔櫻侵蝕的產物

火星上的風暴侵蝕比地球上更嚴重沃林認為,如果沒有史前文明,就不會有這樣一塊方形的石頭,甚至發現了帶有形狀的金屬板、圓盤和帶有精緻孔的球。火星上的岩石可以反映火星上的歷史變化,伍茄叢但科學家們仍然別無選擇,只能在火星上尋找生命,這使得外星人的粉絲們繼續探索火星上的能量。

浩瀚的宇宙有著神秘的景觀,火星上的圓形建築是文明象徵,還是風暴侵蝕的地形結果,需要我們納知努力的探索發現真相。

8. 中國有哪些圓形建築

客家土樓, 參考資料

客家土樓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目錄基本信息歷史文化客家來歷建築規模建築風格結構類型分布區域布局特點獨特性能相關土樓石寨土樓梅縣承德樓松源慶裕樓永定土樓承啟樓世界遺產展開基本信息歷史文化客家來歷建築規模建築風格結構類型分布區域布局特點獨特性能相關土樓石寨土樓梅縣承德樓松源慶裕樓永定土樓承啟樓世界遺產展開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福建客家圓樓各地客家民居建築(26張)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圓形圍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市,漳州、廣東饒平縣、大埔縣。 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內。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中國,民居豐富多彩,四合院、圍龍屋、石庫門、蒙古包、窯洞、竹屋等等,早已為世人所知曉,而掩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樓,卻鮮為人知。在我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既科學實用擾談,又有特色,規模之大,造型之美,歷史之悠久,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歷史文化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塌李碧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
廣東河源古堡式客家圍屋。不論是長途
廣東梅州范漢傑故居傑廬 深圳豐田世居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團舉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如四角圍龍--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故居等。客家來歷要想真正認識土樓,不得不從客家文化說起。在福建這個朗潤明麗的南國花園里,
廣東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築除了它特有的亞熱帶風光之外,最具特色也最神秘的就要數客家文化了。福建是我國古代古越族文化的發源地,相傳西晉末年,由於中原的征戰不斷,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為了避免戰亂而南徙渡江,來到現江西、福建及廣東北部。為有別於當地原有居民,被稱之為「客家」。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演繹出一部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文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閩西,以長汀為中心的地區。「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聽不懂的客家方言、看不夠的客家土樓及數不清的客家祠堂吧。編輯本段建築規模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形、圓形土樓有8000餘座,
羅卓英故居江東小築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1709年,直徑73米,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餘戶人家,有600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建造土樓,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築,牆中每10cm厚層布滿竹板式木條作牆盤,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價便宜。土樓群的奇跡,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
同時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開放以來,永定土樓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聞名世界,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參觀各式建築往往是旅遊中的重頭戲,從帝王宮殿到普通民居,從萬里長城到亭台樓閣,每一處建築都有它看不夠、道不完的精緻與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見到了最令人震驚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其外觀既可以與古羅馬雄偉的競技場相媲美,又讓人懷疑許多現代體育館的設計是不是受了它的影響。由於土樓獨特的造型,龐大的氣勢及防潮抗震等優勢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民居建築。編輯本段建築風格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深圳客家圍大萬世居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
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編輯本段結構類型客家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從整體看,以三堂屋
東莞鳳崗碉樓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圓寨,僅就名稱而言,已表現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壘,它的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客家土樓建築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編輯本段分布區域 土樓交通游覽圖V2.0版客家土樓分布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岩、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里是汀、漳、梅、潮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梅2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里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里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沖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於防禦,五鳳樓總數甚少。方樓主要分布在龍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據目前對3至5層方樓的初步統計:龍岩適中鎮共有242座(另有遺址可查的,1864年太平天國戰時被毀38座,1924年軍閥混戰時被毀24座)。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占支配份量,撇開分布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岩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築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方樓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里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鬥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禦性增強。編輯本段布局特點從土樓建築本身來看,永定客家土樓的布局絕大多數具備以下3個特
客家土樓點:1、中軸線鮮明,殿堂式圍屋、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方形樓等尤為突出。廳堂、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築分布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圓樓亦相同,大門、中心大廳、後廳都置於中軸線上。 2、以廳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且有主廳。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即使是圓樓,主廳的位置亦十分突出。3、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但類似集慶樓這樣的小單元式、各戶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的土樓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區為數極個別。編輯本段獨特性能客家土樓建築,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後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於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蘊藏有深刻內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築具有以下獨特性能:充分的經濟性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復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磚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勻導致下陷的情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的確,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於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大弊端,但我們應當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禦性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 五鳳樓一般選址於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著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 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 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嶺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時光流逝,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 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卧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復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編輯本段相關土樓石寨土樓石寨土樓亦稱方樓,石寨土樓坐落於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建於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時歷300多年日曬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石寨土樓是用泥土、沙灰等夯築成牆的土木結構樓房,建築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黃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樓承重牆厚度達一米,構架桁木長達七米,檐瓦每塊達一尺寬,整體布局獨特,造型別致,結構堅固,時逾三、四百年,至今巋然屹立。石寨土樓是極具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客家民居,充分顯示了客家人合族聚居的風格和艱苦開拓的精神,在土木建築史上有重要參考價值、研究價值。[1]梅縣承德樓承德樓位於市中心區,是梅縣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號星樓,是廣東嘉應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窩人氏。二十世時任暹羅(即現泰國)華人華僑僑領,同時亦經商做生意。世德堂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兒子李椅建造的,它位於梅江與松源河交匯處附近,離鬆口鎮1.5千米的銅琶村下店。該屋建於1645年,總面積約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2口水井,相傳是李士淳攜太子返鄉避難而建的「明朝最後一座皇帝行宮」。[2]松源慶裕樓慶裕樓坐落於廣東省梅州市與福建省交界處的松源古鎮之灣溪村,地處灣溪村地處武夷山脈南端。慶裕樓由灣溪陳氏子孫建造,建樓兩百多年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走出去的才俊數不勝數。慶裕樓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結合客家圍龍的結構和徽派建築的藝術風格,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房屋的構造,正中央是大廳,四周一百多間房子環環相繞。2008年被評為梅州市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對象。[3]永定土樓掩藏在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樓,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永定客家土樓布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築極為相似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後低,忌正對山坑(以免沖射);樓址後山較高,則樓建得高一些或離山稍遠一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既依據上述3個方面選擇樓址,又善於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構築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築特色的土樓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樓群。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系,換言之,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切關系。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型、圓型土樓有8000餘座,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頂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1790年,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餘戶人家,有600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2011年,永定被評為福建省優秀旅遊縣,福建土樓永定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4]承啟樓承啟樓位於高頭鄉高北村,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時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 承啟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整個建築佔地面積5376.17平方米。全樓住著60餘戶,400餘人。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台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綉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編輯本段世界遺產中國客家民居建築「福建土樓」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6處世界遺產。 永定客家土樓地圖承啟樓----土樓之王 振成樓----土樓王子 永定客家土樓地圖深遠樓----最大圓樓 遺經樓----最大方樓 裕隆樓----仙山樓閣 如升樓----袖珍土樓 五鳳樓----展翅欲飛 光裕樓----古樸方樓 振福樓----秀麗端莊 衍香樓----書香門第 環極樓----防震巨堡 奎聚樓----宮殿式土樓 福裕樓----府第式土樓 馥馨樓----最古老土樓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參考資料
1. 石寨土樓 .梅州旅遊網[引用日期2013-03-9] .2. 梅州土樓 .梅州旅遊網[引用日期2013-03-9] .3. 慶裕樓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3-9] .4. 「土樓之鄉」福建永定擦亮世遺「金招牌」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2-06-10] .開放分類:
文化民居客家土樓建築建築物民族建築藝術著名建築風俗我來完善「客家土樓」相關詞條:
福建土樓圍龍屋南靖土樓二宜樓陝西民居漳州土樓網路中的詞條正文與判斷內容均由用戶提

9. 世界十大最美建築圖片

世界十大最美建築圖片

世界十大最美建築圖片,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旅遊,當去旅遊的時候都會去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每個地方都會有些標志性的建築。以下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世界十大最美建築圖片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十大最美建築圖片1

1、 簡單而富有含義的建築—克爾白聖殿

克爾白聖殿是的聖地,她位於麥加禁城,雖然是市內一座方形的房子,但是她是寺廟的中心所在,每年這里都是全世界教徒的朝拜之地。

2、 一座象徵愛情輪回的建築--泰姬陵

據說這是印度莫卧兒皇帝為了紀念他的妃子而建造的,但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莫卧兒皇帝原本是個暴君,卻是非常寵愛這位皇後,當年因皇後難產而死,皇帝也一夜之間白了頭,並命人建造了這座世界偉大的建築,可以說這座建築賦予了愛情的力量,完全超越了建築的冰冷。

3、 世界上曾經最高的建築--哈利法塔

哈利法塔也叫做迪拜塔,曾經是最高的建築,162層,高度達828米,耗資15億美元打造,這也是沙漠之中拔地而起的世界高樓,直入雲霄的建築讓您俯瞰整個迪拜的富有。

4、 歷經千年的萬里長城—中國萬里長城

在中國要是景點,不得不說萬里長城,這個最早起於春秋戰國的國家防禦建築,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很難想像、更不可能超越的工程。他不僅是當時整個中原防禦外敵入侵的重要屏障,還是現代中國的國家象徵。歷經千年,耗資巨大,真不愧是世界的八大奇跡。

5、 倫敦按點報時的標志性建築—大本鍾

說起倫敦旅遊,除了大教堂最為引人注目,大本鍾也不得不讓仍敬畏。這個大本鍾設計之初,僅僅只是為向當時維多利亞女王一世表達人民對她的敬意,如今伴隨著泰晤士的流淌,她已經成為倫敦最具標志性的建築了,也是倫敦旅遊必看的景點。

6、 一個視覺大師級別的建築—新加坡魚尾獅

多數去東南亞旅遊的熱都好奇,新加坡的標志性建築魚尾獅到底是如何設計的?他是一個華人設計所設計的,幾乎每個來這里旅遊的人都會在這里拍照留念,並且手托濱海灣金沙酒店,彷彿在接魚尾獅嘴裡噴出來的水柱。

7、 的聖教堂—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因法國大作家雨果的`作品而聞名於世,如今這里是法國的地理標志性,聖母瑪利亞的至高的存在,使得這座哥德式建築成為鼎盛時期的代表性建築。而2月15日的一場大火,讓這座世界級的建築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修復更不知道是何期。

8、 美國自由、獨立的代表—自由女神

一提到美國,相信每個都能想到獨立、自由,而美國就是這些代名詞的具體表象。左手捧著獨立宣言,右手舉著象徵自由的火炬,是美國人民對自由的嚮往,這個也是世界上十大標志性建築之一。

9一座全是鋼鐵之軀的建築--埃菲爾鐵塔

為了慶祝法國戰爭的最後勝利,埃菲爾鐵塔在世博會上修建了該建築,在當時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建築,作為鐵塔模型被搭建起來的,就連法國人都不知道他能存在多久,但是歷史往往就這樣,如今這里成為每個法國旅遊的遊客必須參觀的地標性建築,更是為法國的旅遊事業源源不斷的作出貢獻。

10、 世界最知名的藝術殿堂—悉尼歌劇院

悉尼市的地標性建築,像著無數貝殼的設計,堆疊在海平面上,有十分具有時代感的建築。她也象徵無數的懷揣著藝術夢想的人,奔向蔚藍海洋。這里每年都是舉行很多藝術文化展,更有很多世界級的藝術表演,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藝術的中心。

世界十大最美建築圖片2

中國——萬里長城

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英國——大本鍾

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舊稱大本鍾(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鍾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築之一,倫敦的標志性建築。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鍾樓(Clock Tower)的大報時鍾,2012年6月,英國宣布把倫敦著名地標「大本鍾」的鍾樓改名為「伊麗莎白塔」。

法國——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於1889年建成,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埃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美國——

(英文:Statue Of Liberty),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於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

阿聯酋——阿拉伯塔酒店

阿拉伯塔酒店因外形酷似船帆,又稱迪拜帆船酒店,酒店建在離沙灘岸邊280米遠的波斯灣內的人工島上,僅由一條彎曲的道路連接陸地,共有56層,321米高,酒店的頂部設有一個由建築的邊緣伸出的懸臂梁結構的停機坪。

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子塔

吉隆坡石油雙塔曾經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塔樓,也是世界第十六高的大樓。坐落於吉隆坡市中心(Kuala Lumpur City Centre) 簡稱KLCC計劃區的西北角,屬於此計劃區的第一階段工程。

吉隆坡石油雙塔高452米,共地上88層,由美國建築設計師西薩·佩里(Cesar Pelli)所設計的大樓表面大量使用了不銹鋼與玻璃等材質。雙峰塔與鄰近的吉隆坡塔同為吉隆坡的知名地標及象徵。

荷蘭——風車

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拉」,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於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義大利——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鍾樓牆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圓形地基面積為285平方米,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為497千帕。傾斜角度3.99度,偏離地基外沿2.5米,頂層突出4.5米。1174年首次發現傾斜。

俄羅斯——莫斯科紅場

紅場(俄文 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 英文 Red Square)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臨莫斯科河,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 ,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場所。更是俄羅斯重要節日舉行群眾集會、大型慶典和閱兵活動之處,是世界著名旅遊景點。

10. 這是阿布扎比的什麼建築

阿爾達總部大樓AlDar Headquarter

阿爾達總部大樓位於阿布扎比,建在升高的半島之上,是阿拉伯地區首個圓形建築,身處其中可以看到壯觀的城市景觀和海景。這棟建築共 23 層,高 110 米的扁圓形設計非常獨特。它憑借其自身的森伍扒創新設計、視覺沖擊力和功能被國際建築組織 Emporis 譽為「世界上最炫目的集團總部」。AlDar總部大樓由MZArchitects事橘畝務所設計,它呈現出獨特創新的建築形式,這是一個半球形的建築,包含兩個圓形的凸面體,中間有一個狹窄的凹形的玻璃體連接。這個標志性的透明結構完此昌全是圓形的立面,同時它朝著所有方向呈現出弧形。圓形在建築中代表穩定,統一,理性。它還是無限的一種象徵,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是完美的化身,代表終極的幾何形式。它是一種涵蓋所有空間及時間的完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