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代的《巴渝舞》與《長袖舞》是怎麼來的
秦漢時期,人們不斷創造出新的歌舞形式,並廢棄了周人制訂的禮樂,他們把周代雅樂舞教育機構推翻而建立了「樂府」,這個機構專門搜集民間樂舞,對後來的古代樂舞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相和大麴》是另一種歌舞並重、內容豐富的表演形式,它是漢代大型歌舞曲。宴飲自娛之舞,在漢代社交生活呈現出活躍態勢,上至宮廷里皇室貴戚,下至一般官吏甚至普通大戶人家,都有在宴飲中禮節性互相邀舞的習俗。
在漢代,人們熱愛舞蹈,並有歌舞自娛的習俗,是當時人們淳樸品性的具體表現。秦代《巴渝舞》與《長袖舞》
那是在秦始皇戰勝六國,統一天下之後,他下令丞相李斯要整頓關中地區的民兵,規定了一個月後要進行閱軍大典,期間重點檢閱民兵的訓練成果。李斯接到命令後非常為難,因為秦始皇當時已經收繳了各國民間的武器,只有秦始皇的正規軍隊才有正式的武器,而關中地區的民兵也是沒有武器可供訓練的。
李斯非常著急,他冥思苦想卻一籌莫展。後來,李斯在首都咸陽城的街上看到兩個大漢正在摔跤,他靈機一動,這才想到用摔跤的方式去訓練民兵,然後用摔跤舞的形式通過秦始皇的檢閱。
於是,李斯馬上下令民兵們日夜苦練摔跤技巧,並且將當時流傳很廣的《巴渝舞》加以改編,將摔跤這一體育方式融入了《巴銷物渝舞》中,逐漸演繹成一種摔跤舞蹈,他為這種舞蹈取名為《角抵舞》。
一個月後,秦始皇進行閱軍大典,他看到民兵們互相摔跤搏鬥,並跳著一種非常特別的摔跤《巴渝舞》,廣場中所有民兵動作一致,人們姿勢非常整齊,很是威武雄壯。
秦始皇非常高興,他重賞了李斯,並且宣布這種《巴渝舞》成為以後的軍隊大典中重點禮儀。
其實,在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後,雖然秦代的歷史非常短暫,但秦始皇卻做了一些至關重要的事情,如確立了國家版圖,逐步消除了周代分封制度下諸侯貴族和普通民眾之間的天壤差距,還建立了「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體系,形成了大一統的意識和傳統。
秦始皇摒棄了周王朝的樂舞傳統,他用非常嚴厲的手段,廢棄了周人制訂的禮樂舞蹈,並且把周代的雅樂舞教育機構推翻而建立了「樂府」,專門搜集民間樂舞以自娛。
後來在秦始皇陵墓出土了一件錯金的銀鈕鍾,上面刻有「樂府」兩字,就是秦代樂舞自有其創建的最好證明。這一切,都對後來古代樂舞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巴渝舞》,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因為他們居住在四川周邊的巴渝地區,所以這種舞蹈被命名為《巴渝舞》。
在四川古城閬中,這里曾經是先秦巴國的別都,在這里形成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閬中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談睜獸、部族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就是由巴人組成的「龍賁」軍,他們執著梃杖,前歌後舞,「凌殷人倒戈」,從而取得勝利。根據後來東晉著名學者常璩在他的《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
閬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勁勇,數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便進入了皇室宮廷。
因此,《巴渝舞》是從西南地區人那裡傳來的舞蹈。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三秦時,招募了一批人作前鋒,勇猛善戰,其風俗又善舞,劉邦便命樂工學習和改編了他們的舞蹈,因為生活於巴郡渝水一帶,所以就稱此種舞蹈為《巴渝舞》。後來,《巴渝舞》傳入宮廷之後,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斗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是當時著名舞蹈。《巴渝舞》在表演時,舞者們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中唱著古老的戰歌,樂舞交作,邊歌邊舞,舞者有36人,這是一種群舞。由於這種舞蹈是武樂舞蹈,據說後來漢代漢哀帝罷樂府後,他對巴渝舞員36人仍很是留戀,他認為不可罷掉《巴渝舞》,而是將《巴渝舞》交由大樂領屬,將它列入雅樂舞蹈的系統。
《巴渝舞》伴奏樂器以銅鼓為主,配合擊磬、搖鞀、撫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辭本歌曲》4篇。
《巴渝舞》發展到魏晉時期,已經完全變成廟堂祭祀性質的舞蹈。因此,《巴渝舞》在古代舞蹈藝術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後來的《八仙鼓舞》,其實就是《巴渝舞》歷經演變的一種表現形式。「八仙鼓」是長柄雙面的獸皮鼓,鼓面繪有八仙或圖騰圖案,直徑略窄,鼓柄較寬。
《八仙鼓舞》多為10人以上的群舞,它適宜在廣含斗歲場中表演。人們在表演八仙鼓時,通常沙鑼手先走,然後鼓手隨後,人們一面擊鼓,一面吶喊,不斷變換隊形,浩浩盪盪,威武雄壯。
秦代的《巴渝舞》在民間也被稱為《渝兒舞》,這名字在後來唐代唐太宗大歷年間仍然廣為流傳。後來唐代詩人韓翃在千山口所寫《送巴州楊使君》詩中就留下了《巴渝舞》的蹤影,詩道:
萬里歌鍾相慶時,巴童聲節渝兒舞。其中,詩裡面的「萬里歌鍾」就是指遼闊的巴州,那裡的百姓唱歌擊鑼鼓。這首詩的大意是為楊使君到巴州整飭防務取得成績後,巴州人民定會載歌載舞為其慶賀,這說明了秦代《巴渝舞》在後來唐代時仍然在巴州廣為流傳。
秦代的《巴渝舞》後來還逐漸演變成一種新興的舞蹈,名為《薅草鑼鼓舞》,這也是流傳於大巴山南麓巴中米倉山區的一種舞蹈,多是當地人們在薅包穀草時演唱的大型連套體山歌,所用鑼鼓伴奏源於《巴渝舞》的伴奏樂器鑼和鼓。
根據地方誌《巴州志·風俗篇》中記載:
春田插秧,選歌郎二人擊鼓鳴鉦於隴上,曼聲而歌,更唱迭合,麗麗可聽,使耕者忘其疲,以齊功力。
根據這段記載,《薅草鑼鼓舞》確實是秦代巴渝地區人們集體勞作時的歌舞,它的目的與古戰舞《巴渝舞》其實是一致的。
除了《巴渝舞》之外,秦代還有另外一種舞蹈非常盛行,這種名叫《長袖舞》,是當時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舞蹈。古人常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其實就是源自秦代時的這一舞蹈。
《長袖舞》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是一個絲綢大國,也證明以長袖為特徵的舞蹈早就流傳於華夏大地。秦代的《長袖舞》有多方面佐證。如河南南陽石橋鎮畫像石上有一個舞人施展長袖,翩翩起舞的圖像。
這個舞人揚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然後一隻腿抬起,似乎在做著側向的跳躍動作,她的舞姿非常的灑脫,也很豪放。
類似形象在後來漢代的畫像中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當然,長袖之舞是由於服裝特點而發展出來的樂舞,而秦代服飾中的女性裙裝下擺寬大而長,有時反而更要通過手袖的動作加強舞蹈的動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動人的演出,有時是在相當開闊的地帶,有時是在室內,有精美的帷幕作為裝飾。更加重要的是,秦代《長袖舞》表演其實是帶樂隊的。
秦代《長袖舞》樂手們數量有多有少,甚至有時只有一個人,而當時《長袖舞》伴奏的樂器有簫、鼓、鞀、笙、塤、鐃等,在很多情形下,還有歌者為《長袖舞》舞蹈家們伴唱。
秦代女子《長袖舞》有時還以雙人對舞的形式出現,如江蘇棲山的畫像石中,就可以見到兩個女子舞者甩袖而對舞的生動情況。她們身體傾斜,兩袖對稱,腰肢柔曼,袖長及地而揮舞不亂。在她們的周圍,仍舊有樂手伴奏,旁邊還有兩人似乎在拍手歌唱。
「對舞」的形式說明了《長袖舞》經常是作為小型節目演出的,由於個體表演,所以這種《長袖舞》的水平自然應該是高於集體舞蹈的,這樣才能被欣賞者所注意。
⑵ 中國傳統舞蹈的秦漢時期
百戲紛呈-
出身下層的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漢朝,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達,包括舞蹈在的文化藝術也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秦漢時代建立的「樂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間樂舞,一方面可供統治者作施政參考,另外亦可供宮廷欣賞享樂,客觀上推動了舞蹈的發展。
漢代盛行《百戲》,是多種民間技藝的串演,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音樂演奏、舞蹈等,深受人民的喜愛。著名的節目有《東海黃公》、《總會仙倡》等。從漢墓出土的大量畫像石、畫像磚及陶俑等,我們今天仍可一窺2,000多年前豐富多彩的漢代《百戲》和舞蹈。
漢代舞蹈的特點是博採眾長,技藝向高難度發展,結合舞蹈與雜技的《盤鼓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此外,以長袖為特徵的《袖舞》,雙手執長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漢代著名的舞顫鬧蹈。
豐富多彩的漢代舞蹈,都是各種樂舞藝人的辛勤成果,但由於他們被社會賤視,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們的名字和事跡。我們較熟悉的漢代著名舞人趙飛燕和戚夫人,雖然能靠出色的舞藝爬到統治階層中,但最後都落得悲慘下場,從中我們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盤鼓舞》
漢代《盤鼓舞》,又稱《盤舞》、《七盤舞》。舞時將盤、鼓覆置於地上。盤、鼓數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藝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盤、鼓上高縱輕躡,浮騰累跪,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
漢畫像磚石有十分豐富的《盤鼓舞》形象,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舞姿各異,優美矯健。
山東沂南漢畫旅激像石中的《百戲圖》,場面浩盪,氣勢雄偉,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包括雜技、馬術、鳥獸舞,當中更有漢代著名的《七盤舞》。畫面中有一男舞者,前面有七盤分兩行排列地上,還有一鼓放在盤前,舞者似正從盤上縱身飛躍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貼地,足近鼓邊,挺身回頭,他的長袖舞衣和帽帶隨勢飄起,顯出一個健美的形象。
《盤鼓舞》將舞蹈與雜技巧妙地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舞蹈的特殊風格。此舞傳至後世,表演形式有所變化。 「長袖善舞」歷史久遠。公元前11世紀立國的西周時代,用以教育「國子」的《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以舞袖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銅器及漆器,出現了許多十分優美生動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一對玉雕舞女,二人肩並肩、身靠身作對舞狀。外側手作「托掌姿」揚袖,內側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溫婉嫵媚。
漢代繼承楚舞嫋嫋長袖、細腰欲折的傳統。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多才多藝,「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山東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石,翹袖與折腰同在一個畫面上。舞姿各異,感情相互呼應,既協調,又有對比。漢代文物中,有極豐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異。既有矯捷昂揚之姿,也有柔曼溫婉之態。甘肅武威磨子嘴漢墓出土一著窄長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舉沖天。舞姿雄健,氣度不凡。
漢畫像磚石中的袖舞圖像,更是豐富多彩。或飛揚長袖,或長袖垂拂,或卷繞長袖,或長袖翹起。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畫和舞俑,都身著掩手長袖舞衣。
漢唐以後,描述舞袖的文字,史不絕書,各代出土文物中的舞袖形象,更是層出不窮。時至今日,戲曲舞與民間舞中,還保存了十分豐富且富於表情的舞袖技法。 ── 戚夫人
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本山東定陶人,是西漢初年擅長歌舞的名姬。
戚夫人多才多藝,會鼓琴、歌唱,精於舞蹈。既會跳當時流行、劉邦又極喜愛的「楚舞」,又擅長「翹袖折腰之舞」。所謂「翹袖折腰之舞」,看來不是某個舞蹈的專名,而是一種以舞袖、折腰為主要動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與袖式變化的舞蹈形式。從漢畫像磚石所見,多為舞袖、折腰,這是當時常用的舞蹈動作。劉邦常與戚夫人在宮中歌舞作樂。相傳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出宮後曾講,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靈女廟,祭神歌舞,吹笛擊築,歌《上靈之曲》,接著「相與連臂踏地為節,歌《赤鳳凰來》」。到了七月七茄鎮罩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這很像民間迎神賽會時群眾性的娛樂歌舞活動,「相與連臂踏地為節」是人們手臂相連,一面唱歌,一面腳踏著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戚夫人曾紅極一時,極得漢高祖寵愛。但漢高祖死後,勢單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慘遭漢高祖之妻呂後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趙王劉如意,後斬斷戚夫人手腳,挖去眼睛,熏聾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啞葯,丟入窟室,叫作「人彘」。
後人贊美戚夫人的技藝,並深切同情她悲慘的遭遇。在不少反映這一歷史故事的文藝作品中,都表現了上述感情。 漢代有一位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的著名舞人──趙飛燕(原名宜主)。由於家藏有「彭祖分脈」書,因此她「善行氣術」。宜主長大成人,容貌絕麗,體態輕盈。後來父死家敗,宜主與妹妹合德流落首都長安(西安),後輾轉到陽阿公主家當婢女。宜主暗下功夫,刻苦鑽研歌舞技術,由於她舞姿特別輕盈,故改名為趙飛燕。
一次,漢成帝微服出宮,到陽阿公主家,見趙飛燕舞藝超群,極為贊賞。於是召她入宮,封為婕妤(宮中女官),後又封為皇後。一次,趙飛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舞興正酣,忽然大風驟起,趙飛燕揚袖縱身飄舞,好似將乘風飛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趙飛燕。風停舞罷,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此後宮中流行一種有皺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為趙飛燕特製了一個水晶盤,命宮人托盤,讓飛燕在盤上起舞,倍增飄逸輕盈之美。
趙飛燕還擅走一種特別的舞步──踽步,走起來「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由於這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舞步,故此流傳不廣。
趙飛燕天生麗質,舞藝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寵愛,以至被封為皇後,但由於出身微賤,在統治集團中,勢單力薄。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廢趙飛燕為庶人,逼其自殺身死。
趙飛燕的舞蹈技藝久久被人傳頌,後世有許多以趙飛燕為題材的小說、戲曲等,這並非因為她曾當過皇後,而是因為她是個傑出的古代舞蹈家。 秦漢音樂-人神協奏的漢代音樂
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出土了一枚帶有錯金銘文的秦代「樂府」編鍾,由此推翻了通常所認為的「樂府」成形於漢代之說。這枚秦代「樂府」編鍾也印證了「漢襲秦制」的說法。秦漢時期的「樂府」不僅涉及面寬,其機構也很龐大。有文獻表明,漢代「樂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對民間音樂的採集和整理;同時,為了滿足宮廷音樂生活的需要,又須創作或編寫歌辭、曲調,以及演唱或演奏。
漢代「樂府」的領導人是李延年,他是河北中山(今定縣)人,因具有音樂才能被召入宮,後又因觸犯了律法而受「腐刑」(在宮中負責養狗的事情)。由於其妹被納為嬪妃並封為「李夫人」,深得漢武帝寵愛,李延年也承寵而被封為「協律都尉」。他曾為漢武帝祭祀天地而作了《祭祀歌》19章,還根據從西域傳入的《摩訶兜勒》,改編成28首新曲。因其妹早逝,加之其弟與宮女私通、其兄兵敗投敵等原因,故使得漢武帝在一怒之下殺了李延年全家。
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在繼承了孔孟精神的同時,又將「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觀念匯入其中並加以發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者)受命應天治禮作樂」。更有《白虎通義.禮樂篇》對這種神化的美學觀加以附會,以為「八音」乃是效法「八卦」而來。加上漢武帝崇仙尚神,因而使「天人感應」的神化儒學得以「罷黜百家」,入主「獨尊」的正統地位。在班固的《漢書.禮樂志.郊祀歌》中,就記錄了一些反映「天人感應」以及漢武帝崇仙尚神的音樂作品。
⑶ 為什麼說唐代舞蹈被稱為中國舞蹈史上的高峰
1、繼承傳統,廣采博收,富於創新。
2、形式多樣。大型舞蹈,人數多至數百人,遠遠超過古制「天子用八褲歲蔽佾」──64人的慣例,服飾豪華,場面富麗堂皇、宏偉壯觀;小型舞蹈,技藝精湛、表演藝術水平高,引人入勝。
3、唐代舞蹈雖形式多樣,風格各異,但總的說來,具有開朗明快、健康挺拔的基調。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強盛的唐帝國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
4、創造了特有的舞蹈分類,如燕樂、健舞、軟舞、大麴、歌舞戲等。繼承創造了舞蹈動作的某些術語,如大垂手、小垂手、搖、送、等。尤其重要的是,還創造了記錄舞蹈的畫圖和文字譜,如《破陣樂》舞圖、《南昭奉聖樂》舞圖和敦煌舞譜,這是舞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5、對鄰國的影響深遠。唐代舞蹈曾流傳至日本、朝鮮、越南、印度等國。日本至今仍將唐代傳去的中國樂舞稱「唐樂」。朝鮮的《進饌儀軌》一書,刊載了傳入朝鮮的唐代名舞《春鶯囀》、《劍器》等舞圖,所記各舞歷史沿革與中國史籍記載相同。
(3)古代舞蹈唯美的圖片擴展閱讀
唐代是中國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唐代的舞蹈藝術也得到高度的發展。唐代宮廷設置的各種樂舞機構,如教坊、梨園、太常寺,集中了大批民間藝人,使唐代舞蹈反映出自信而又寬懷的恢宏氣量。「坐部伎」和胡州「立部伎」這些宮廷燕樂,都是吸收了各地樂舞而創制的新型樂舞節目,在內容上則都是歌功頌德的。
唐代的樂舞活動也滲透於社會的各階層,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百姓,在節慶和宴飲中,樂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在一雀則般宴會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動作特徵和風格,可分為「健舞」和「軟舞」。
⑷ 適合學生跳的古風舞蹈
適合學生跳的古風舞蹈:
1、《春江花月夜》 ,.舞蹈表現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於江邊花叢中,觸景生情,幻想著自己將來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
舞者身穿藍色衣裙,雙手持白色羽毛摺扇,舞蹈動作語匯全部採用的是中國古典舞蹈風格的動作、姿態和造型。
通過「聞花「、「照影「(對著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聽鳥鳴」、「學鳥飛翔」以及「想像中的愛情幸福」等情節,表現出特定的環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雨霖鈴》,雨霖鈴是宋朝柳永寫的一首詞,現代舞蹈以賦予新的思想.話離別的痛苦.
3、《雨中花》,女子舞蹈雨中花,婀娜的身段,輕盈的舞姿,彰顯了女性的柔美氣質,韻味無窮。優美的舞蹈,嫻熟的技術,共同演繹出唯美的畫面。
雖然是獨舞,但是舞蹈服裝。舞蹈設計等都不錯,經典的傣族舞《雨中花》,剪翠妝,紅欲就。折得清香滿袖。一對鴛鴦眠未足,葉下長相守。
《竹枝詞》是一支古典舞,通過對蘭花指、小舞花、古典舞手位,提沉呼吸等元素的學習。孩子們對古典舞的風格特徵和審美標准有了初步了解。
視頻中的孩子們只有半年學習舞蹈的基礎,所以在劇目呈現中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呼吸韻律、胳膊手指的延伸不夠,表情動作的表現力還不足等問題。
但我們相信,舞蹈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一定會有更好綻放!
⑸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舞蹈
1、宮廷舞
古代宮廷皇室中宴會娛樂的舞蹈。大多來自民間,也有宮廷專業藝人加工創造的。內容多為帝王歌功頌德或歌舞昇平,形式上比較猛棚橡工整華麗,結構也比較嚴謹,一般皆屬當時藝術水平上乘者。
2、文舞
文舞,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之一,與武舞相對,用於宮廷典禮與郊廟祭祀,因是歌頌帝王以文德治天下,故稱作文舞。
3、驚鴻舞
驚鴻舞是唐代宮廷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枝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
4、盤鼓舞
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
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5、靈星舞
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後稷的樂舞。由童男十六人和御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舂穀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後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⑹ 中國古代有什麼著名舞蹈
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蹈遺產,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這里只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舞蹈作介紹。
一、《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一)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二)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三)滅商後再向南進軍。(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五)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復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二、《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後稷的樂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舂穀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後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三、《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四、《東海黃公》是漢代具有一定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由兩個人扮演的角抵戲,主要以動作來表現人和虎搏鬥的故事。據《西京雜記》所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蠃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五、《劍器》是唐代流傳比較廣泛的屬健舞類的表演性舞蹈,為女子戎裝的獨舞。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述了他觀看這個舞蹈所給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這個舞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六、《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詩,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核虛緩旋風遲。」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七、《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據崔令欽《教坊記》載:「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含氏舉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則作毆斗之狀,以為笑樂。」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知道《踏謠娘》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沖突,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據傳,這個歌舞戲,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談碧也表演,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
⑺ 中國舞包括有哪些舞蹈
中國舞包括有絕枝,民族舞,民間舞,古典舞,漢唐舞,古典芭蕾舞並寬敏 。
民族舞,產於流傳於民間,主要以自巧握娛自樂的舞蹈形式,是各種舞種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如孔雀舞,擺手舞, 花鼓子。
民間舞,分為漢族民間舞和少數民族民間舞兩類,如東北秧歌,藏族舞蹈等。
古典舞,從傳統的民間舞蹈基礎上衍生而來,如《寶蓮燈》、《小刀會》、《春江花月夜》等。
古典芭蕾舞,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照》,《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等。
⑻ 中國古代「六小舞」之一皇舞,有什麼特色
「六小舞蹈」是中國古代幼兒的一種舞蹈,它是20歲以後學習六大舞蹈的基礎。它由文舞和武舞兩章組成,包括「民舞」、「玄舞」和「贛舞」。
8月27日晚,尼山初秋,植被茂盛,古雅的音樂在山林間流淌,出席中國國家科學院首屆院長峰會的嘉賓和媒體記者在尼山大學酒店,首次恢復後,共同欣賞了全球首映式,整個演出時間大約90分鍾。
把禮樂文化內化於心,就能形成做人做事的標准,在優美音樂的舞蹈中,舞者應該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世界的氣氛,演員的蹲、起、開、閉等舞蹈動作優美悠閑,雖然節奏緩慢,動作簡單,但他們需要用心和呼吸來控制四肢。這完全是由於日常生活的習慣。鍵讓
⑼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紹:漢唐舞蹈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紹:漢唐舞蹈
唐代由於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使得經濟得到最大的發展。同時推動了文化的飛速發展,在樂舞方面它更繼承了漢、隋的優秀傳統,經過各個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為唐代的樂舞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如將隋代承襲下來的《七部樂》增刪為《九部樂》,到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樂》成為《十部樂》。
漢唐雖然處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但是二者在審美以及舞蹈風格上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很多學者將漢代唐代的舞蹈統稱為漢唐舞,漢代的樂舞以其唯美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底蘊為唐代的樂舞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唐朝則在繼承漢代樂舞的基礎上造就了中國古典舞發展歷史上的高峰。
漢唐舞蹈特點
漢代舞蹈結合了江淮流域和黃河流域文化的合流,即楚文化和尊周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歷史上第一次民俗樂舞的發展高潮。
漢代舞蹈有以下特點:
1.北方周文化堅實、厚重、諳於人事的務實風格;
2.南方巫文化揮灑、坦盪、俏麗、嫵媚、敬事鬼神的幻想 和熱情;
3.方士、神仙家創造幽冥與神界仙界的奇想;
4.黃老之術散播的虛幻迷離;
5.原始儒教至此的纖維化,又為漢代舞蹈注入了飄逸杳渺 的氣韻,使得漢代舞蹈外觀奔放古掘而意蘊巧,形、神 都有鮮明的歷史特徵。
漢代自娛性和即興舞很興盛。《史記》 曾記載漢高祖劉邦乘酒興高歌起舞:“大風起兮去飛揚, 威如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代是一個舞蹈活動極其廣泛的時代,不僅宮廷享有舞蹈表演,豪門富家有私人女樂,在民間的祭祀和喪葬中,也普遍使用了歌舞,在最近一系列的影視作品如《漢武大帝》等已經經常使用舞蹈表演的形式作為慶祝。
由於漢代是封建社會初期的上升時期,國力強盛,所有漢代人處處體現的就是自信以及宏大的氣概。不言而喻,漢代的舞蹈作品更是雄放和粗豪的精神體現,漢代的舞蹈顯示著巨大的張力和氣勢,顯示著活力和生機,這是一個雄豪的樂舞時代。漢代的民間俗舞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由於受到漢代表演藝術強烈的綜合性特徵的制約,舞蹈通常融合在“百戲”中表演,“百戲”即融合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幻術等的綜合表演。
漢代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由於地區、民族的人口在戰亂、政變的歷史背景下一次次流動,造成了各地方、各民族文化藝術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西晉的《清商樂》,在太康年間曾有過發展,但經過了永嘉之亂,宮廷樂舞的隊伍散亡殆盡。而盛傳於長江流域的《吳歌》、《西曲》也由於南北戰爭向各地的民間流散,同時也使大批舞伎落入民間。這些因素客觀上促進了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傳統舞蹈注入了新鮮血液,孕育了新的種子,盛唐樂舞的高峰因此而建立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上。
唐代,我國古代文化達到了高峰,舞蹈也進入前所未有的極盛時代。唐代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各方面的雄厚實力,不僅在域內形成鼎盛局面,而且遠揚四海,對域外也發揮了巨大影響,從而造成一種宏闊、自信的胸臆和兼容並蓄的氣度。佛、道教的繁榮也推動了當時宗教藝術的繁榮;文化的昌盛提高了當時藝術的水平和成就;與域外的文化、貿易往來,又形成了唐代社會生活、情趣、審美的開放。 如果說漢代舞蹈是中國舞蹈史的“奠基時期”,那唐代的舞蹈則可作敏早為考察中國舞蹈史的一個“樞紐”。
唐代舞蹈的發展在當時是居於世搭拿迅界先進地位的,如在樂舞體制的建立方面:坐、立二部伎的區分;舞蹈性質的劃分:如健舞、軟舞的分類;皇家職業機構的管理:內外教坊、宜春院、內人等的'等次;劇目的數量、種類、藝術風格的廣泛性成熟性以及獨、雙、小型舞隊的表演格局、知此水平,廣場集體和大陣容舞蹈的氣魄。 如果說漢是奠基時期,唐則是總其成的時代,因此創建中國古典舞不去挖掘漢唐、追尋這兩個古代舞蹈發展支點上的規范、風格、美學特徵,是不可能出現能代表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的風范與成就的古典舞的。如能追索到這兩代的風范和成就,就完全有可能形成風格濃郁、民族特色鮮明的古典舞蹈體系。
就“踏歌”分析漢唐舞蹈風格特徵
“踏歌”,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漢代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踏歌》旨在向觀眾勾描一幅古代儷人攜手游春的踏青圖,以久違的美景佳人意象,體恤紛紛擾擾的芸芸眾生。
“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度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徵。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踏歌》具有中國漢代女樂舞蹈的形態特徵:一是"懷愨素馳杳冥的高蹈周遊",以端誠的神態追尋曠遠的境界促成了女樂舞蹈"高蹈周遊"的形態特徵;二是"動赴度顧應聲機訊體輕",漢代女樂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舞蹈"機迅體輕" 卻又節奏感極強,如賦中所說"兀動赴度,指顧應聲",舞者時而"綽約閑摩",時而"紛飆若絕",時而"翼爾悠往",時而"迴翔竦峙";其三,是"軼態橫出,瑰姿譎起",交長袖,手足並重,"委蛇姌裊,雲轉飄忽"。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鑒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在動態中大膽運用藏族牧區民間舞蹈動律,展示了漢魏舞風的奇妙瑰麗,再現了民間古樸的踏歌風格。
舞蹈動作運用了"一邊動"的獨特舞姿,180 度運動彌補了動作的協調對稱。如:頓步向後甩右手,再用肩帶右臂向左前方扣蓋、頓步;然後,向前行進,右手曲小臂向後、向前,由低到高前後收送,第八拍,斜前舉臂的動作。這樣典型的"一順邊"動作使舞蹈更顯得新穎別致,別有一番韻味。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雲流水;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自然的動感,同時也頗居妖媚之美。
《踏歌》在傳統調度上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強弱結合,對比恰到好處,一頓、一流動更為中國古典舞的神韻,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風姿。於整體的“頓”中呈現一瞬間的 “流”,通過“流”與“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組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動作小節,分別出現在第二遍唱詞後的間律和第四遍唱詞中,舞者擰腰向左,拋袖投足,筆直的袖鋒呈“離弦箭”之勢,就在“欲左”的當口,突發轉體右行,待到袖子經上弧線往右墜時,身體又忽而至左,袖子橫拉及左側,“欲右”之勢已不可擋,軀干連同雙袖向右拋撒出去。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而所有的動作又在一句“但願與君長相守”的唱詞中一氣呵成,讓觀眾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又品味出些許的溫存、婉約,仿若 “我”便是那君,願隨這翩翩翠袖爾來爾往。 斂肩、含頦、掩臂、擺背、松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舞者在動作的流動中,通過左右擺和擰腰、松胯形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三道彎”體態,盡顯少女之婀娜。
新漢唐舞蹈的代表及其風格特徵
以孫穎老師為創始人的漢唐古典舞,是從戲曲舞蹈扎入,將舞蹈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以歷史看進,開啟中國傳統文化的舞蹈資源。對於戲曲舞蹈,唐滿城老師認為它“是中國古代舞蹈的流,而不是源”,漢唐古典舞正是要從這條流入手,去尋找古典舞蹈的源,尋找古老文化的審美氣質。
對於古典舞,有人認為是現代人對古代的一種設想與構建,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古典與古代。但是當古詩、古詞、繪畫、建築等作為古典文化呈現時,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詩宋詞的舞姿記載,岩石壁畫的生動形態,亦代表著中國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態。史料中的《白紵舞》、《霓裳羽衣》、《舞劍器》、《杯盤舞》等等,出土文物里的各種舞蹈形象,皆是古人留給後來者的經典“舞作”。
漢唐把舞蹈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來對待,一手拿著古人留下的古代舞蹈形象,一手握住這些形象中蘊藏的歷史與文化內涵,以現存的開啟死去的,用文化意識激活文物形象,把舞蹈納入文化,在中國文化這個大系統中展現傳統古典精神在舞蹈藝術上的表述。
美學宗師宗白華認為,在中國的繪畫、戲劇及書法里,“都貫穿著舞蹈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這里的舞已不單純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涵蓋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氣勢所在。《踏歌》里妙齡女子踏青的婀娜,《玉兔渾脫》中仿似仙子般的清靈,《謝公屐》清貧文人的灑脫,這彌漫在上空飛舞靈動的神韻空間,與文、詩、詞、曲在傳統文化與精神意境的把握中有異曲同工之效。把舞蹈納入文化,在文化中感知、把握舞蹈藝術的古典情趣與審美意味,文化到舞蹈,科學進形式,注重傳統、文化、藝術這三個層面的一脈相連。走新的路子,強調形式的民族性,更看重在這形式背後的古典中國文化精神,使得形式不僅成其承載,亦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精神文化與審美品性的具象藝術表徵。
從《銅雀妓》到《踏歌》、《楚腰》、《謝公屐》、《玉兔渾脫》、《小破陣樂》,漢唐古典舞蹈的問世,受到了諸界人士(尤其是當代文人)的認同與喜愛。在漢唐古典舞的創作中彌散著藝術意境的靈韻空間。
意境是一種情與景的交融,宗白華區分意境為功利意境、倫理意境、政治意境、學術意境、宗教意境,而藝術意境介於學術、宗教之間,以賞析天地萬象窺見自我心靈,化實景為虛幻,“創形象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象化、肉神化”(宗白華)。
我國舞蹈的發展從周代的典禮性的功能發展到娛樂功能占上峰的漢代舞蹈,再到雅俗共賞的唐代舞蹈,可以說歷經了一種藝術發展過程中都在經歷的由實用到純粹的審美功能的轉變。在漢、唐兩代高度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真正地形成了具有娛樂功能及純粹審美欣賞的舞蹈形式,實現了藝術發展道路上的一次大的飛躍。漢唐舞蹈匯聚了音樂、舞蹈、雜技、幻術、武術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不僅充分體現了漢唐舞蹈精湛絕倫的技藝,再現了漢唐先民熱情奔放的精神風貌,同時也為後世諸多藝術的發展孕育了因子。因此,漢唐舞蹈的風格特徵為我國舞蹈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可借鑒的成果和深遠的影響。
;⑽ 中國古代「六小舞」之一羽舞,有什麼特色
「六小舞蹈」起源於西周,是一種教育高尚兒童的音樂舞蹈教材。它屬於中國古代雅樂,被譽為「第一王者之樂」。明代樂法學者朱載玉認為:「沒有古樂不能成為今天,今天的音樂仍然是古樂」。
百年來,隨著西學東漸,中國古代的一系列音樂舞蹈形式逐漸弱化甚至消失,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日益普及,重建中國古代文化並將其影響擴展到全世界,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朱載玉的古舞譜,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團恢復了6支小舞。
依山勢而建的尼山書院酒店是鄉行慶村種植和山地居住的完美場所,松樹與風相伴,可以在爐邊討論,在茅草房培帶耐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