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太陽系的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太陽系的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26 22:17:38

㈠ 我們的太陽系是什麼樣子的

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其所有受到太陽引力的天體,都圍繞太陽公轉。距離太陽近的大多數天體都會圍繞接近同一個平面公轉,遠點的離散天體會偏離這個平面並繞太陽公轉,不過彗星、小行星等除外,它們的軌道特徵都有。


太陽系的8顆行星(依降冪排列大小)依序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圖:Lsmpascal

㈡ 宇宙中的太陽系究竟長什麼樣子科學家是如何繪制的

根據目前的認知,太陽的引力可以影響到1-2光年之外,這就是科學家們認為的太陽系半徑范圍。不過,除了通過引力定義的范圍之外,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另一個“太陽系范圍”,那就是日球層。


(圖片說明:IMAP藝術圖)

根據計劃,NASA的最新探測器星際測繪和加速探測器(IMAP)將會專門研究從日球層邊緣來到地球附近的粒子,從而實現對日球層形狀的繪制。大約在2024年,IMAP就會發射升空,驗證Opher的理論到底是否准確。

總之,我們必須要清楚日球層到底是如何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傷害的。如果日球層的保護能力真的會隨著太陽系的運動而變化,甚至過去的大滅絕事件真的與日球層的保護能力減弱有關,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提高警惕。我們要知道下一次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如何才能自我保護。就算過去真的有生物因此被滅絕,相信在科技的作用下,人類能夠避免這樣的災難。

㈢ 太陽系長什麼樣子呢太陽系真正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在廣袤無邊的宇宙之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區域就是太陽系了,因為太陽系就是我們的家園。

太陽系是一個單恆星系統,在太陽系之中有著唯一的恆星太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之下,八大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小行星以及其它的宇宙天體都在有序的運行。我們所在的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的一員,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在地球的內側還有著金星和水星兩顆岩質行星,而在地球的外側則有著火星一顆岩質行星以及四顆氣態行星,它們分別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而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還存在著一條小行星帶,小行星帶是小行星的密集區域,迄今為止在這里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就多達12萬顆以上。除了行星與小行星以外,太陽系中還有著大量的天然衛星。


如果我們在一幅圖上畫一個直徑為一厘米的太陽,那麼地球真正的位置應該在哪呢?應該畫在一米開外的地方,這是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實際距離是太陽直徑的108倍。

太陽的直徑約為140萬公里,而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公里,也就是太陽直徑的108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就已經非常驚人了,那麼太陽系最外側的行星海王星距離太陽有多遠呢?還是用剛才這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吧,如果在一幅圖上畫一個直徑為一厘米的太陽,那麼海王星的真實位置應該畫在距離這個太陽30米以外的位置上。綜上所述,如果我們想要畫一個真實的太陽系圖片,又想在這幅圖上展現出所有星體的樣貌,那麼我們需要一張很大很大的紙,這張紙的大小至少要在10000平方米以上。

㈣ 唯美!NASA發布木星超清照片,你知道八大行星英文名嗎

唯美!NASA發布木星超清照片,你知道八大行星英文名嗎?

震撼!NASA發布木星超清照片,包括木星在內一共有八大行星,八大行星英文名字分別是Mercury、Venus、Earth、Mars、Jupiter、Saturn、Uranus、Neptune。這是我們人類根據天體不同而劃分行星,八大行星都是圍著太陽系轉,就像太陽的八個孩子一樣,八大行星從太陽上獲得能量,八大行星圍著太陽像保護太陽一樣。還有一個個例就是冥王星(Pluto)這個行星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會中被劃為矮行星。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

1.Mercury-水星英文名字由來

Mercury在羅馬神話中是信使之神,作為信使必須要跑得快。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離太陽最近天體轉越快,軌道速度達到了每秒48公里,而且也是時間最快的一個行星,水星繞太陽公轉一周只需要88天,所以英文Mercury成為了水星英文名字。我國古代稱水星為辰星,非常好聽的名字。

最後,我們不得不佩服古時候人類,沒有望遠鏡前提下,可以為八大行星命名。這代表了古時候人類智慧和想像力。

㈤ 收集關於"太陽系","銀河系","光年","黑洞"的詳細資料

什麼是太陽系?

太陽系是由所有行星軌道上的太陽。除了行星,太陽系又分為衛星,彗星,小行星,小行星,塵埃和氣體。

一切在太陽系或軌道圍繞太陽。太陽包含大約98 %的全部物質在太陽能系統。更大的話,更厲害了。因為太陽是如此之大,其強大的引力,吸引其他一切物體在太陽系的附近。在此同時,這些物體,移動非常迅速,試圖逃離到外層空間。由於該行星試圖飛走,同時,太陽正試圖拉他們回來的,是他們處於兩種力的平衡之間。平衡飛向太陽,並逃逸到太空,他們用了很久時間到達母星。

太陽系怎樣形成?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一個很難為科學家所知。畢竟,創造太陽系發生在幾十億年前,有圍的人看到它。我們自己的進化是密切結合的演化的太陽能系統。因此,了解從那裡太陽系由來,它是很難理解人類是如何來的。

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的演變,從一個巨大的塵埃和氣體雲。他們認為,這塵埃和氣體開始崩潰下重量自身重力。那樣的話,事情可能開始朝著一個巨大圓圈,就像水外流動作圍繞中心排水管在一個循環。

在中心由雲紡,小星開始形成。這顆恆星的變得越來越大,因為它搜集更多的塵埃和氣體被倒塌。

遠離恆星的形成是在中心小團塊的塵埃和氣體也倒塌。星中心點燃,最終形成太陽,而小團塊成為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沖塌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做「維納斯」。金星的天文符號用維納斯的梳妝鏡來表示。金星的位相變化金星同月球一樣,也散好圓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位相變化),但是由於金星距離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於金星的位相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襪配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五顆。它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因而稱為歲星。

在西方稱它為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後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也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稱為「Pluto」。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被我國稱為銀河而得名。

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從遠處看,銀河系像一個體育鍛煉用的大鐵餅,大鐵餅的直徑有10萬光年,相當於9460800000萬萬公里。中間最厚的部分約3000~6500光年。太陽位於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5萬光年。

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後,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恆星組成。而後,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恆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恆星系統。18世紀後期,F.W.赫歇爾用自製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恆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恆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恆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他去世後,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恆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恆星系統稱為銀河系。J.C.卡普坦應用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恆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恆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恆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後,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

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旋渦星系,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恆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於銀河系全部恆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恆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於銀河系的年齡,目前佔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後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 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 ...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恆星系統,包括一二千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團、星雲,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它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在銀河系裡大多數的恆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裡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太陽距銀心約2.3萬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轉,運轉的周期約為2.5億年。

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恆星內 。恆星的種類繁多。按照恆星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徵,恆星可以分為5個星族。最年輕的極端星族Ⅰ恆星主要分布在銀盤里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極端星族Ⅱ恆星則主要分布在銀暈里。恆星常聚集成團。除了大量的雙星外,銀河系裡已發現了1000多個星團。銀河系裡還有氣體和塵埃,其含量約占銀河系總質量的10%,氣體和塵埃的分布不均勻,有的聚集為星雲,有的則散布在星際空間。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現了大量的星際分子,如CO、H2O等 。分子雲是恆星形成的主要場所。銀河系核心部分,即銀心或銀核,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發出很強的射電、紅外,X射線和γ射線輻射。其性質尚不清楚,那裡可能有一個巨型黑洞,據估計其質量可能達到太陽質量的幾千萬倍。對於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知之尚少。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並預言如果他們的假說正確,在銀河系中心應可觀測到一個尺度很小的發出射電輻射的源,並且這種輻射的性質應與人們在地面同步加速器中觀測到的輻射性質一樣。三年以後,這樣的一個源果然被發現了,這就是人馬A。

人馬A有極小的尺度,只相當於普通恆星的大小,發出的射電輻射強度為2*10(34次方)爾格/秒,它位於銀河系動力學中心的0.2光年之內。它的周圍有速度高達300公里/秒的運動電離氣體,也有很強的紅外輻射源。已知所有的恆星級天體的活動都無法解釋人馬A的奇異特性。因此,人馬A似乎是大質量黑洞的最佳候選者。但是由於目前對大質量的黑洞還沒有結論性的證據,所以天文學家們謹慎地避免用結論性的語言提到大質量的黑洞。我們的銀河系大約包含兩千億顆星體,其中恆星大約一千多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螺旋狀星系,它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包含旋臂的銀盤,中央突起的銀心和暈輪部分。

螺旋星系M83,它的大小和形狀都很類似於我們的銀河系

銀盤:

銀盤(Galactic disk):在旋渦星系中,由恆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扁平盤.

銀盤是銀河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銀河系中可探測到的物質中,有九成都在銀盤范圍以內。銀盤外形如薄透鏡,以軸對稱形式分布於銀心周圍,其中心厚度約1萬光年,不過這是微微凸起的核球的厚度,銀盤本身的厚度只有2000光年,直徑近10萬光年,可見總體上說銀盤非常薄。

除了1000秒差距范圍內的銀核繞銀心作剛體轉動外,銀盤的其他部分都繞銀心作較差轉動,即離銀心越遠轉得越慢。銀盤中的物質主要以恆星形式存在,占銀河系總質量不到10%的星際物質,絕大部分也散布在銀盤內。星際物質中,除含有電離氫、分子氫及多種星際分子外,還有10%的星際塵埃,這些直徑在1微米左右的固態微粒是造成星際消光的主要原因,它們大都集中在銀道面附近。

由於太陽位於銀盤內,所以我們不容易認識銀盤的起初面貌。為了探明銀盤的結構,根據本世紀40年代巴德和梅奧爾對旋渦星系M31(仙女座大星雲)旋臂的研究得出旋臂天體的主要類型,進而在銀河系內普查這幾類天體,發現了太陽附近的三段平行臂。由於星際消光作用,光學觀測無法得出銀盤的總體面貌。有證據表明,旋臂是星際氣體集結的場所,因而對星際氣體的探測就能顯示出旋臂結構,而星際氣體的21厘米射電譜線不受星際塵埃阻擋,幾乎可達整個銀河系。光學與射電觀測結果都表明,銀盤確實具有旋渦結構。

銀心:

星系的中心凸出部分,是一個很亮的球狀,直徑約為兩萬光年,厚一萬光年,這個區域由高密度的恆 星組成,主要是年齡大約在一百億年以上老年的紅色恆星,很多證據表明,在中心區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黑洞,星系核的活動十分劇烈。銀河系的中心,即銀河系的自轉軸與銀道面的交點。

銀心在人馬座方向,1950年歷元坐標為:赤經174229,赤緯 -28°5918。銀心除作為一個幾何點外,它的另一含義是指銀河系的中心區域。太陽距銀心約10千秒差距,位於銀道面以北約8秒差距。銀心與太陽系之間充斥著大量的星際塵埃,所以在北半球用光學望遠鏡難以在可見光波段看到銀心。射電天文和紅外觀測技術興起以後,人們才能透過星際塵埃,在2微米到73厘米波段,探測到銀心的信息。中性氫21厘米譜線的觀測揭示,在距銀心4千秒差距處o有氫流膨脹臂,即所謂「三千秒差距臂」(最初將距離誤定為3千秒差距,後雖訂正為 4千秒差距,但仍沿用舊名)。大約有 1,000萬個太陽質量的中性氫,以每秒53公里的速度湧向太陽系方向。在銀心另一側,有大體同等質量的中性氫膨脹臂,以每秒135公里的速度離銀心而去。它們應是1,000萬至1,500萬年前,以不對稱方式從銀心拋射出來的。在距銀心 300秒差距的天區內,有一個繞銀心快速旋轉的氫氣盤,以每秒70~140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脹。盤內有平均直徑為 30秒差距的氫分子雲。在距銀心70秒差距處,則有激烈擾動的電離氫區,也以高速向外擴張。現已得知,不僅大量氣體從銀心外涌,而且銀心處還有一強射電源,即人馬座A,它發出強烈的同步加速輻射。甚長基線干涉儀的探測表明,銀心射電源的中心區很小,甚至小於10個天文單位,即不大於木星繞太陽的軌道。12.8微米的紅外觀測資料指出,直徑為1秒差距的銀核所擁有的質量,相當於幾百萬個太陽質量,其中約有100萬個太陽質量是以恆星形式出現的。腥巳銜�o銀心區有一個大質量緻密核,或許是一個黑洞。流入緻密核心吸積盤的相對論性電子,在強磁場中加速,於是產生同步加速輻射。銀心氣體的運動狀態、銀心強射電源以及有強烈核心活動的特殊星系(如塞佛特星系)的存在,使我們認為:在星系包括銀河系的演化史上,曾有過核心激擾活動,這種活動至今尚未停息。

銀暈:

銀河暈輪彌散在銀盤周圍的一個球形區域內,銀暈直徑約為九萬八千光年,這里恆星的密度很低,分布著一些由老年恆星組成的球狀星團,有人認為,在銀暈外面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呈球狀的射電輻射區,稱為銀冕,銀冕至少延伸到距銀心一百千秒差距或三十二萬光年遠。

宇宙名言:
世界的真正奧秘之所在,並不是不可見之物,而是可見之物。——奧斯卡·王爾德
在廣漠沉寂的星空里,我們為失去的太陽悲泣。——約翰·德拉維爾·德邁蒙
黑色熔爐的中央,送出無數太陽的地方,無窮的魔力在蘊藏。——阿瑟·里姆包德
如果一個人能對著天上的事物沉思,那麼在他面對人間的事物時,他的所說所想就會更加高尚。——西塞羅

銀河系

我們地球和太陽所在的恆星系統,是一個普通的星系,因其投影在天球上的乳白亮帶——銀河而得名。銀河系是一個透鏡形的系統,直徑約為25千秒差距,厚約為1~2千秒差距。它的主體稱為銀盤。高光度星、銀河星團和銀河星雲組成旋渦結構迭加在銀盤上。銀河系中心為一大質量核球,長軸長4~5千秒差距,厚4千秒差距。銀河系為直徑約30千秒差距的銀暈籠罩。銀暈中最亮的成員是球狀星團。銀河系的質量為1.4×1011太陽質量,其中恆星約佔90%,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際物質約佔10%。 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在銀道面以北約8秒差距處距銀心約10千秒差距,以每秒250公里速度繞銀心運轉,2.5億年轉一周。太陽附近物質(恆 星和星際物質)的總密度約為0.13太陽質量/秒差距3或 8.8×10-24克/厘米3。銀河系是一個Sb或Sc型旋渦星系, 擁有一、二千億顆恆星,為本星系群中除仙女星系外最大的巨星系。它的視絕對星等為Mv=-20.5。它以 1010年 的時間尺度演化。

研究簡史 十八世紀中葉人們已意識到,除行星、 月球等太陽系天體外,滿天星斗都是遠方的「太陽」。 賴特、康德和朗伯特最先認為,很可能是全部恆星集合 成了一個空間上有限的巨大系統。

第一個通過觀測研究恆星系統本原的是F.W.赫歇耳。 他用自己磨製的反射望遠鏡,計數了若干天區內的恆星。 1785年,他根據恆星計數的統計研究,繪制了一幅扁而 平、輪廓參差、太陽居其中心的銀河系結構圖。他用50 厘米和120厘米口徑望遠鏡觀測,發現望遠鏡貫穿本領增 加時,觀察到的暗星也增多,但是仍然看不到銀河系的邊緣。F.W.赫歇耳意識到,銀河系遠比他最初估計的為大。F.W.赫歇耳死後,其子J.F.赫歇耳繼承父業,將恆星計數工作范圍擴展到南半天。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測定恆星的距離,並編制全天星圖。1906年,卡普坦為了重新研究恆星世界的結構,提出了「選擇星區」計劃,後 人稱為「卡普坦選區」。他於1922年得出與F.W.赫歇耳的類似的模型,也是一個扁平系統,太陽居中,中心的恆星密集,邊緣稀疏。沙普利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探討銀河系的大小和形狀。他利用1908~1912年勒維特發現的麥哲倫雲中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了當時已發現有造父變星的球狀星團的距離。在假設沒有明顯星際消光的前提下,於1918年建立了銀河系透鏡形模型,太陽不在中心。到二十年代,沙普利模型已得到天文界公認。由於未計入星際消光效應,沙普利把銀河系估計過大。到1930年,特朗普勒證實星際物質存在後,這一偏差才得到糾正。

組成 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恆星內。1905年,赫茨普龍發現恆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1913年,赫羅圖 問世後,按照光譜型和光度兩個參量,得知除主序星外,還有超巨星、巨星、亞巨星、亞矮星和白矮星五個分支。 1944年,巴德通過仙女星系的觀測,判明恆星可劃分為 星族Ⅰ和星族Ⅱ兩種不同的星族。星族Ⅰ是年輕而富金 屬的天體,分布在旋臂上,與星際物質成協。星族Ⅱ是 年老而貧金屬的天體,沒有向銀道面集聚的趨向。1957年,根據金屬含量、年齡、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徵,進而 將兩個星族細分為中介星族Ⅰ、旋臂星族(極端星族Ⅰ)、 盤星族、中介星族Ⅱ和暈星族(極端星族Ⅱ)。

恆星成雙、成群和成團是普遍現象。在太陽附近25 秒差距以內,以單星形式存在的恆星不到總數之半。迄 今已觀測到球狀星團132個,銀河星團1,000多個,還有為 數不少的星協。據統計推論,應當有18,000個銀河星團 和500個球狀星團。二十世紀初,巴納德用照相觀測,發現了大量的亮星雲和暗星雲。1904年,恆星光譜中電離 鈣譜線的發現,揭示出星際物質的存在。隨後的分光和偏振研究,證認出星雲中的氣體和塵埃成分。近年來通 過紅外波段的探測發現在暗星雲密集區有正在形成的恆 星。射電天文學誕生後,利用中性氫21厘 米譜線勾畫出銀河系旋渦結構。根據電離氫區的描繪, 發現太陽附近有三條旋臂:人馬臂、獵戶臂和英仙臂;太陽位於獵戶臂的內側。此外,在銀心方向還發現了一條3千秒差距臂。旋臂間的距離約1.6千秒差距。1963年,用 射電天文方法觀測到星際分子OH,這是自從1937~1941年間,在光學波段證認出星際分子CH、CN和CH+以來的重 大突破。到1979年底,發現的星際分子已超過50種。

結構 銀河系的總體結構是:銀河系物質的主要部分組成一個薄薄的圓盤,叫做銀盤,銀盤中心隆起的近 似於球形的部分叫核球。在核球區域恆星高度密集,其中心有一個很小的緻密區,稱銀核。銀盤外面是一個范圍更大、近於球狀分布的系統,其中物質密度比銀盤中低得多,叫作銀暈。銀暈外面還有銀冕,它的物質分布 大致也呈球形。有關銀河系的細節見銀河系結構。

起源和演化 銀河系的起源這一重大課題目前還了解得很差。這不僅要研究一般星系的起源和演化,還必 須研究宇宙學。按大爆炸宇宙學假說,我們觀測到的全部星系都是1010年前高密態原始物質因密度發生起伏,出 現引力不穩定和不斷膨脹,逐步形成原星系,並演化為 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星系團的。而穩恆態宇宙模型假說則 認為,星系是在高密態的原星系核心區連續形成的。

銀河系演化的研究近年來才有一些成就。關於太陽附近老年恆星空間運動的資料表明,在原銀河星雲的坍縮過程中,最早誕生的是暈星族,它們的年齡是100多億年,化學成分是氫約佔73%,氦約佔27%。而大部分氣體物質集聚為銀盤,並隨後形成盤星族。近年還從恆星的形成和演化、元素的豐度的變遷、銀核的活動及其在演化中的地位等角度探討銀河系的整體演化。六十年代 發展起來的密度波理論,很好地說明了銀河系旋渦結構的整體結構及其長期的維持機制。

什麼叫做光年呢?光年是天文學上表示距離的單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長短。光的速度是每秒鍾三十萬公里,一天能走二百五十九億二千萬公里,這長度的三百六十五倍,就是一光年。這種用時間來表示距離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日常用到。譬如從成都到重慶有四百五十公里,每天能步行六十公里,因此我們說從成都到重慶大有七天半的路程。

太陽光從太陽射到地球上才八分十八秒鍾。而織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二十七年。這樣一比較,我們就會驚異得叫起來:「真了不得!有這么遠!」可是天文學家一定要笑我們少見多怪。他們會告訴我們,距離太陽幾萬光年的星不計其數,而十光年以內的星卻只有十五顆。幾年前,天文學家看到一顆星爆裂了,計算下來,知道這顆星爆烈的時候在一千三百年前,這就是說,這顆星距離地球一千三百光年。
光年是天文上用來表示「距離」的單位。就是以光的速度走一年的時間所得到的距離.在天文上,不用公里來表示距離,主要是因為在宇宙中,天體和天體之間的距離都太遙遠了。光是從地球到月球,就大約有 380000(三十八萬)公里;如果是地球到太陽,那就更多達 149600000(一億四千九百六十萬)公里。所以,我們必須有更大的單位來計算天文上的距離。
宇宙中,光的行進速度是最快的,以每秒3 x 105 km進行,相當於在短短的一秒鍾內,光就繞了地球七圈半(環繞地球一圈約為4萬公里)。如果以一般我們常用的"公里"來表示天體的距離,得到的數都會非常得大。例如:月亮距地球約3.8 x 105公里,太陽距地球約1.5 x 108公里,太陽系中最遠的冥王星距地球約6 x 109公里。天文上常用光年(即光走一年的距離約=904605 x 1012公里)來表示天體的距離,例如: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距離約有4.3光年,最近的一個銀河系仙女座距離約有200萬光年。

「黑洞」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地想像成一個「大黑窟窿」,其實不然。所謂「黑洞」,就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將使時空彎曲。當恆星的體積很大時,它的引力場對時空幾乎沒什麼影響,從恆星表面上某一點發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線射出。而恆星的半徑越小,它對周圍的時空彎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發出的光就將沿彎曲空間返回恆星表面。
等恆星的半徑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學上叫「史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被捕獲了。到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實際上黑洞真正是「隱形」的,等一會兒我們會講到。
那麼,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恆星演化而來的。
我們曾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過程。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恆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麼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這次,根據科學家的猜想,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趨於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正象我們上面介紹的那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黑洞」誕生了。
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是顯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隱身術」,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連科學家都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那麼,黑洞是怎麼把自己隱藏起來的呢?答案就是——彎曲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可是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會在引力場作用下彎曲。這時候,光雖然仍然沿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傳播,但走的已經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形象地講,好像光本來是要走直線的,只不過強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於引力場作用很小,這種彎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圍,空間的這種變形非常大。這樣,即使是被黑洞擋著的恆星發出的光,雖然有一部分會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線會通過彎曲的空間中繞過黑洞而到達地球。所以,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觀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樣,這就是黑洞的隱身術。
更有趣的是,有些恆星不僅是朝著地球發出的光能直接到達地球,它朝其它方向發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強引力折射而能到達地球。這樣我們不僅能看見這顆恆星的「臉」,還同時看到它的側面、甚至後背!
「黑洞」無疑是本世紀最具有挑戰性、也最讓人激動的天文學說之一。許多科學家正在為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而辛勤工作著,新的理論也不斷地提出。不過,這些當代天體物理學的最新成果不是在這里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黑洞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A%DA%B6%B4&t=3
太陽系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C%AB%D1%F4%CF%B5&z=0
銀河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2%F8%BA%D3&z=0

㈥ 太陽繫到究竟有多大旅行者1號需要多長時間能飛出去

在1781年以前,人類一直以為太陽系只有六顆行星,它的邊際就在土星的位置。

直到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發現天王星,人類才意識到自己對於太陽系的認知非常有限,太陽系的邊際也從土星軌道的14億公里擴展到了天王星軌道的29億公里。1846年,天文學家又發現了海王星,再一次將人類認知的太陽系邊界擴大到了45億公里。


不過,它們的動力系統都不足以堅持那麼久,最終都會失去動力。根據NASA的計算,旅行者1號探測器的電量恐怕在2025年就會耗盡。比它更先進的新地平線號,也會有能源耗盡的一天。最終,它們都會成為宇宙中被人類遺忘的人造天體,獨自流浪。

好在它們在慣性的作用下,憑借著現有的巨大速度,從理論上說不會被太陽吸回來,最終還有希望飛出太陽系。不過,由於連傳信號的能源都不夠,就算它們真的抵達了比鄰星,我們也永遠不可能知道了。

㈦ 太陽繫到底有多大

現在還不好說。

從太陽系的結構看,一般把海王星軌道以內的部分稱為「內太陽系」,半徑大約為30天文單位。主要結構為各大鍵虧行星和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半徑在30-75天文單位距離上,稱為「外太陽系」,主要結構為柯依伯帶及其中的天體。柯依伯帶中的小天體也是太陽系內周期性彗星的主要來源。

半徑在75-110天文單位距離上,稱為「黃道離散盤」,其中也有一些離散型小天體,被認為是非周期性彗星的主要來源。在110天文單位距離上,基本上已經是太陽磁場的邊界了,一般認為,這已經是太陽系的邊緣了。

但後來通過對某些彗稿哪神星的研究發現,有些彗星只能來自於比黃道離散盤更遠的地方,因而設想在更遠的距離上太陽引力仍在起作用,還可能存在一些物質結構,可能存在一個包圍著太陽系的緩搜球體雲團,其中可能存在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體。這個球體雲團被稱為「奧爾特雲」,距離太陽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最大半徑差不多一光年。

雖然奧爾特星雲有待人類去發現,但大多數天文學家都認為它確實存在。他們還認為它是由太陽系形成時遺留的殘片組成的。

結果到現在,太陽系就成了下面圖片中看到的樣子。中間的黃色小圓盤是內太陽系,內太陽系以外的黃色圓盤是柯依伯帶,淡藍色的球就是奧爾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