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整理房間前後對比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整理房間前後對比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3-03-25 12:14:28

㈠ 不想整理房間怎麼辦給你一份懶人也能用的收納指南

「懶人」也可以愛上收納

我一直是個很懶的人,從小到大很少收拾屋子,衣服扔得滿屋都是,從衣服堆里扒拉出哪件像樣的就穿上一陣前皮鍵子,如果它不小心淹沒在衣海就只能看運氣,等它下一輪再浮出海面了。

各種物品也都隨機擺放,要找個東西出來可不容易,需要翻箱倒櫃,閃躲騰挪,左看看,右摸摸,念念有詞:「我記得上次就是在這看到它的呀...」一番折騰下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放棄吧,等不找它的時候,它自己就會出來。

對於別人讓我收拾整理的要求我總是很不耐煩。

每當家人讓我收拾屋子,我總會隱隱覺得,憑什麼你讓我收拾我就收拾,我的地盤我不能做主了嗎,不愛收拾就遭人嫌棄嗎,所以相當消極怠工。

遇上家人好心幫我收握猛拾了,我還是不高興,心想既然你們喜歡收拾,都已經收拾好了,那我索性什麼也不做了。

另外,我從前還總以為,「收拾」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不就是把東西都扶起來,排列得整齊一點,擺在外面的東西都塞到櫃子里,關上櫃子門,就ok了嗎。這么簡單的事情,不值得浪費時間去做吧,亂一點就是我的個性呀。

所以我就這么「心安理得」地懶了二十多年,直到二十九歲,走到人生的困路上,遭遇一次深刻的迷茫,不得已而開始改變自己,這個過程中,嘗試過不少可能,也突然遇上了收納,我第一次開始審視自己的屋子,清點物品,丈量尺寸,這時才驚訝地發現,收納不僅是整理物品,也能整理心靈,即使是「懶人」也能愛上它。

1. 積極心理最能溫暖懶人

作家張春講過自己的經歷,她從前也很少整理收拾,家人總是好心地幫她整理一新,如果她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整理物品,還會被說:「又不是你在收拾,你還沒起,我媽就收拾好了。」讓人無法回答,因此,她對於家務無能為力,也就不可能喜歡。

搬了家的她,發現自己終於可以按喜歡的樣子布置起自己的家了,讓家變好的積極願望打敗了懶癌,她開始研究各種收納打掃技巧,把收納書和收納工具用了個遍,終於把家打理成了一個溫暖舒服的小窩,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喜歡並且擅長整理的人。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人對整齊有條理的環境的嚮往是天然的,當有了一個可以自己做主的空間後,自然會湧出想要照顧好它、打理好它的願望。

曾聽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懶人不要攻擊自己,那是懶的源泉。」其實,懶並不是天生的,當我們不再自己輕視自己,想要好好愛自己後,「懶」就能迎刃而解。

我自己經歷了從憤世嫉俗到積極生活的轉變,從消極狀態一點一點提升心理狀態的過程中,開始體驗到了積極管理自己的好處,對自己有了更多信心,自然地認同了「收納是掌控生活的第一步」,當我嘗試跟著學到的技巧收納整理後,我驚訝於自己的生活環境的轉變,並且從中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所以, 我們內心的積極感、掌控感,就是改變「懶」的最強動力 ,不妨從嘗試入手,給自己和收納一點信心,看看收納能給心理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2. 拍照對比,再也回不去了

開始收納前,記著給要收拾的地方拍照留念,收納過後,再拍一張。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看到干凈整潔條理清晰的勞動成果後,你再也不想回到物品隨時要倒塌、扭作一團的狀態了,是不是干勁十足~

3.怎樣邁出 第一步:清點物品、斷舍離

真的開始動手收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經常是決心有了,但怎麼就那麼不想動呢?總在擔心會不會很麻煩?怎麼收拾才好呢?那麼怎樣才能更容易地開始第一步呢?

從最簡單的做起吧,只需要把要收拾的東西一一攤開放到地上、床上,清點一下自己都存了些什麼貨:過期的,扔掉。壞掉的,扔掉。不再喜歡的,扔掉。相信我,那些你捨不得扔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再也不會用的廢物。扔東西可是很爽的一件事啊,從一件很爽的事情開始,無形中給自己增添了幾分動力。

東西都攤開看清了,腦袋自然就會去籌劃下一步該怎麼做,不用再費力去催促它了。

4. 分類分類分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東西都攤開後,我們就可以連連看,給他們分類了。有人會說,把東西都擺整齊了,放櫃子里不就行了嗎,為啥還要分類呢?我認為,收納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分類。

分類存放後,相當於給所有物品一個索引,要想找到一個東西,根慧巧據分類,很快就能找到。找東西有了如此便捷的體驗,能不對收納上癮嗎。同類物品歸一起,什麼東西太多,什麼東西太少,都可以一目瞭然,補充或者減少物品也有了依據,減輕了大腦很多負擔。

分類的原理存在於很多領域,筆記本需要分類,電腦上的文檔需要分類,寫文章分類後也會更加條理清晰,就連思維都需要分類。我也是在收納的過程中直觀地體驗到了分類的好處,有條理,易分析,所以我有意把分類的原則用在各種事上,收益頗多。

分類時要做到不重復不遺漏,盡量做到一個格子就放一種東西,不要輕易把分類打亂。比如,分好了短襪的區域,不要因為有點沒放滿,就把孩子的襪子也放進這個區域,這樣就違背了分類的初衷,因為不同的分類混在一起,很容易引起混亂導致放棄。

收納所做的,並不僅僅是把東西放整齊,更重要的是搭建一個長期的物品收納框架,在這個框架里,物品可以隨意進出,但框架穩定地支撐,這樣才能長久保持高效和整齊。

5. 規劃設計

分類完成後我們需要設計一下怎麼給每類物品找個家。可以量一下櫥子大小,把尺寸記錄在一個本子上,並且在本子上先設計每個類別的擺放位置,計算需要的收納工具大小,這時候需要什麼樣的收納工具,就顯而易見了,不至於買很多沒用的。

規劃設計時最好根據動線來設計位置,比如早上起床要找內衣襪子衣服,就把這幾樣東西都放到臨近的位置,順手就都拿了。

6. 收納工具

可以可勁買美美的,淘寶上宜家裡有那麼多風格種類的收納盒,看了就高興。

可以自己動手廢物利用一把,比如把廢舊紙盒裁剪到合適的大小做收納盒,用過的餅干罐子用做收納盒,也成就感滿滿。

7. 物歸原處的原則

要讓收納更長久地保持,需要堅持物歸原處。這需要開始做規劃時就把物品的收納位置固定好,一切按照規劃設計的圖紙來,東西用完以後有意識地把它收回原位,下一次就再也不會找不到了。當養成習慣之後,收回原處也不會覺得那麼麻煩了,畢竟東西馬上就找到而不用苦思冥想的感覺太過癮了。

8. 失敗了也無所謂,再來一次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不要怕失敗,即使收納過後,屋子還是有點亂,或者沒堅持太久就忘了當初的收納設計,這時候不要就此放棄,罵自己就是懶,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其實再次變亂也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每一次面對亂都堅持下去,把它當做升級的機會。

完成收納後,彷彿給自己的空間和心靈都做了一次「排毒」,讓滯重的空間重新變得流動了起來。生活空間變得整潔便利了,心情也跟著歡欣起來,並且節省了腦力,更從容更高效了。以前我早上出門總會手忙腳亂心急火燎地找衣服,出了門還心神不寧,說不定就忘帶了什麼,也沒時間吃早飯,連帶一早上都效率低下渾渾噩噩。現在衣服襪子都在固定的位置整齊地放好,早上起床,抹黑也能把衣服都拿出來,是相當爽快的體驗。

神奇的是,收納帶來的驚喜不會遞減,每一次輕松拿到東西,都會重新獲得滿滿的欣慰,原地滿血復活,所以,即便是作為一個「懶人」,也有了重新出發的勇氣和動力,從小小的行動開始,實現一個又一個大大的改變。

㈡ 靠整理房間這門手藝,她29歲成為世界名人,改變了千萬人的命運

文|諸神的恩寵

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說到整理房間,一些人會覺得,那是家庭婦女的工作,還有些人會聯想到「斷舍離」。他們認為,斷舍離就是扔扔扔,把不要的東西全扔光,這就是斷舍離了。而其實,整理房間並非是哪一類人的專利,扔東西也不是斷舍離的精髓。那斷舍離的精髓是什麼呢?答案就《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里。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是日本人近藤麻理惠的代表作 ,這是一本有關整理收納的書籍,它已被譯成30種文字,在全球狂賣200多萬冊,還被拍成了同名電視劇。透過它,我們能領悟到生活大明返的真諦,放下過去,擁抱美好的生活。

從5歲起,麻理惠就對整理收納產生了濃厚興趣,19歲時,她成立了一家整理咨詢公司,為客戶提供整理房間和辦公環境的服務。《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的整理收納法,是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大全。在麻理惠的影響下,2014年日本成立了心跳收拾協會。 2015年,29歲的麻理惠被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 ,和她同時上榜的有奧巴馬、普京、庫克等名人。麻理惠告訴記者,她的最大的夢想是整理全世界。

01整理收納的關鍵在於行動力

生活中,總有人愛囤各種東滾飢西,囤衛生紙,囤飲料瓶,囤舊衣服等。人為什麼會有囤積癖呢?心理學家認為,囤積癖主要源於人內心的匱乏感,匱乏感越強,佔有欲就越強。

像許多人一樣,麻理惠小時候也有囤積癖,她的房間中堆滿了各種雜物。上中學時,她無意中讀到《丟棄的藝術》。書中的丟棄理念讓她大為震驚。回家後,她立刻按書中的方法大掃除,一連幹了幾小時,從不到三平米的房間里整出八袋垃圾。收拾完後,麻理惠陷入了沉思,她也驚喜地發現,這種整理技能太神奇了!房間整理前和整理後,完全是兩幅模樣。通過整理房間,她的心也通透了許多。從那一刻起,麻理惠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整理房間方面搞出名堂來。

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麻理惠推出了獨具特色的整理收納法。 這種收納法的關鍵是行動力要強,要一口氣幹完,中間不能歇。 為什麼不能歇呢?原因很簡單,人都有惰性,一旦停下來就意味著,剩下的活不知何時才能幹完。那樣的話,永遠也不可能達到讓房間煥然一新的戲劇性效果。如果沒有戲劇性效果,就無法感受到房間整理前後的巨大變化,因此也就無法帶給我們心靈震撼。試想一下,花一小時收拾完屋子,和花一周菜收拾完屋子,帶給人的心靈沖擊肯定大不相同。所以,麻理惠才強調要一口氣幹完。

行動力是治癒拖延症的良葯。 生活中遇到再大困難,只要先行動起來,就已經解決了困難的一半。同樣的,如果想讓居住環境變舒適,那就說干就干,一口氣幹完,徹底幹完再休息。唯有這樣,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02對每件物品保持敬畏心

麻理惠認為萬物有靈,對每件物品都應保持敬畏心。所以, 麻理惠的收納法很強調儀式感。 她每次去客戶家,都身著正裝,進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和房槐神間做自我介紹。她說只有這樣,才能和房間盡快熟絡起來,房間的氣息會告訴她,應該從哪裡入手整理。

麻理惠的收納法分四步:定位、分類、扔掉、收納。 整理的第一步,是找準定位,就是說,你要先想清楚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這件事想不明白,就不可能做好整理收納。

30歲的S小姐告訴麻理惠,她的願望是地板干凈,床單是粉色的,台燈是復古的,下班回家後,能邊聽音樂邊做瑜伽,在舒服氛圍里入眠。而實際上呢,在她三平米的家裡,衣櫥門都快合不上了,抽屜雜物都溢出來了,地上床上滿是雜物。睡覺前,她得先把床上雜物推到地上,起床後,再把地上雜物撿回床上,這才能辟出路出門上班。在麻理惠手把手的傳授下,S小姐養成了良好的整理習慣,最終過上了理想的生活。

第二步是分類,分類原則是按物品類別劃分。多數人都按場所類別歸置物品,比如先收拾客廳、再收拾廚房等。在麻理惠看來,這種方式不僅會增加工作量,還無法根治房間亂的問題。明智的做法是按物品類別整理。先把所有物品集中在一起,再把物品按類別分類,比如衣服放一堆,日用品放一堆等。

在分類時,麻理惠建議我們用手去認真觸摸每件物品,以觸摸方式喚醒你和物品之間的情感連接,最終只留下那些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至於那些沒感覺的物品,無論它多新多貴,都要馬上扔掉。 怦然心動,是留下物品的唯一標准。

第三步是扔掉。人人都有貪欲,貪欲讓人喜新不厭舊。舊物往往能喚起人們對以往生活的記憶。比如一部舊手機,可能能喚起我們很多美好的記憶。扔東西,就是教我們放下過去。

麻理惠說,千萬別小瞧扔東西,扔東西也有大學問。扔東西的正確姿勢是:先扔衣服,再扔書和文件,最後扔紀念品。按這個順序扔,效率會很高。她還提醒說,扔東西時要避開家人,免得前功盡棄。M小姐房間里堆滿了舊衣物,麻理惠和她一口氣整出15袋雜物。正當她們正要去扔時,M小姐母親闖進房間,從袋子里挑走了一條瑜伽墊。而事實上,這位母親從不做瑜伽。所以麻理惠才強調,扔東西時一定要避開家人。

一般人都不捨得扔禮物,麻理惠卻認為,禮物本質上是傳遞心意,收到禮物那一刻,我們被感動了,對方心意就到了,這時禮物完成了使命,就可以扔了。大思想家荀子說「不役於物,不傷於物」。就是說,人不要做物質的奴隸,就永遠不會被物質所傷害。麻理惠的理念和荀子的話不謀而合。。

最後一步是收納。 收納的原則是從簡化到極簡 。這里的極簡是指,用完物品後迅速物歸原位,形成良性循環。掌握了這個訣竅,房間就能一直整潔。

衣物收納有兩種方式:一是吊掛,二是折疊。麻理惠更推崇折疊收納,因為它更節省空間,相同空間只能掛十件衣服,卻能折疊二十件衣服。折疊收納的基本原則是豎著放。麻理惠認為每件衣服都有「黃金點」。所謂黃金點,指對一件衣服而言最適合的折法。當然了,吊掛收納也它的有長處。大衣、西裝、裙子等都適用吊掛收納。吊掛衣物時,左邊掛深色較厚的長衣,右邊掛淺色較輕的短衣。另外,收納襪子時別翻捲成一團,那樣襪口會變形,會縮短襪子的壽命,正確的做法是把它們疊起來。

麻理惠還建議要經常晾曬衣物,讓衣物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那樣它們會更好地為你服務。麻氏收納法告訴我們,尊重物品就是尊重自己。

03整理收納的本質,是教會我們認真對待人生

麻理惠的整理課很火爆,火爆到只有提前半年預約,才能成功報名的程度。凡事上過這門課的人,都對它贊不絕口。上完課後,有人重拾兒時的夢想,辭職去創業;有人毅然和丈夫離婚,奔向新生活;還有人工作業績大幅提升,受到了老闆嘉獎。

麻理惠的課程,為什麼會改變很多人的命運?究其原因是,麻理惠的整理課,並不是簡單的整理課,而是一門人生哲學課。它包含三層內容:反思過去,改變自我,活在當下。

首先是反思過去。書中,麻理惠幾次提到她幫客戶整理物品時的自我反思。給K小姐整理衣物時,麻理惠發現她很愛穿休閑裝,衣櫃里卻有一堆緊身裙。K小姐告訴麻理惠,緊身裙都是她姐硬塞給她的,她根本不喜歡。麻理惠由此聯想到了自己。小時候,但凡她不想要的衣服,她都會強塞給妹妹。而每一次,妹妹都會委屈巴巴地說:「嗯,我收下就是了」。成年後,麻理惠不斷反省,才懂得妹妹在收下舊衣服那一刻,內心其實很受傷。她為自己當年的行為深深地懺悔。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反思是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反思越深刻,成長越健康。但反思過後,必須要有所行動,否則這種反思就毫無意義。

其次是改變自我。以前麻理惠從不扔書,而現在,她身邊常年只有三十本書。對於喜歡的書籍,她會把喜歡的頁碼撕下來保留,其餘部分全都扔掉。後來,她的書少了,腦子里的干貨卻多了。無獨有偶,台灣作家李敖家有面牆全是抽屜,每個抽屜里都是按主題分類的紙,每張紙都是李敖從書上剪下來的。李敖說只有這樣,他才能把知識裝進腦子里。可見,化繁為簡,是智者們通用的生活哲學。

最後是活在當下。有位74歲的女客戶邀請麻理惠去度假村參加瀑布修行。女客戶是商業大佬,年紀不小卻活力四射。參加完活動後麻理惠身心舒暢,她發現瀑布修行和整理物品時的體驗非常相似,那種感覺就是完全沉浸在當下,渾然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被心理學家稱為心流。經常經歷心流的人,正是活在當下的人。

人活在世間,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本質上,人與自我的關系決定了人的一切關系。人與物品的關系可以看做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房間亂,是因為心亂。麻理惠的收納法表面上在處理人與物的關系,本質上卻在梳理人與自我的關系。 整理的目的,是要放下過去,活在當下。 麻理惠說她寫這本書,目的就是想讓更多人振作起來,積極地生活,讓「每一天都變得閃閃發光」。

生活就是要腳踏實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不僅是工具書,更是哲學書,教會我們如何認真的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給自己設立宏大的目標,卻往往忽略眼前一點一滴的小事。而實際上,如果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極致,那麼,成功遲早會主動來敲響我們的房門。

親愛的朋友,你想實現夢想,成就自我嗎?那就先從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