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夏至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
在中國不同地區夏至有不同習俗。比如在中國西北地區如陝西,夏至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在某些地區,夏至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飯的習俗。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里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1、北京:
「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橡螞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沒改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2、紹興:
舊時,在浙江紹興地區,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而紹興地區龍舟競渡因氣候故,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而在夏至,此風俗至今尚存。
3、無錫: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梁察埋「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秤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飲食清淡多吃點「苦」
炎熱季節飲食應清淡為宜,早晚喝點粥,可以生津止渴,補養身體。同時,蘋果、葡萄、木瓜、枇杷這類平和的水果適合各種體質的人享用。
除了飲食清淡,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促進食慾等作用,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夏至
B. 夏至那天有什麼風俗
夏至的傳統風俗如下:
1、第一種傳統風俗,祭神祀祖。
2、第二種傳統風俗,消夏避伏,購買脂粉、扇子等用來散去體內的熱氣,可以防生痱子。
3、第三種夏至傳統風俗,稱人,這是一些民間的風俗,在不少地方都有,說夏至稱人可以知道肥胖,更可以起到大吉大利。孫頌
4、第四種夏至風俗,吃面,這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習俗,好多地方在則信鄭夏至到來之際,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這種吃面的習俗坦帶在很多地方都很盛行。
C. 夏至到來,各地在這天的習俗有何不同
夏至是24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夏至的到來也預示著三伏天也不遠了,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而且在北方,夏至過後,知了就開始出沒了,意味著真正的酷暑將要開始了,在我國,夏至這天不同地方有不一樣的習俗各講究,那麼都是什麼呢?
夏至在我國也是個重要的節氣,在古代就流傳著很多民俗,甚至沒返有些朝代還會放夏至假,周朝時期夏至這天會舉行祭祖儀式,而且古代耕牛的地位無可取代的,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在這天還會特意給耕牛煮消暑解渴的麥仁湯改善牛的伙食,另外,古代沒有電扇、空調等用來消暑,所以這一天他們就互贈解暑的工具,如摺扇,其實也是表達祝福對方安康的意思。
D. 夏至習俗,民間在夏至時都有哪些習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
2、「夏至」食品凳首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4)夏至習俗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冬至日的習俗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賀態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1、山東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禪粗源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2、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E. 夏至都有哪些習俗
夏至有祭神祀祖和食用「夏至」食品的習俗。
具體習俗如下: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
漢《周禮·春官》有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
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
《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差備悉氣,防生痱子。
2、「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
」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從正東偏北(艮位)開始,經南、西、北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
斗指午,為夏至。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點。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夏季陽氣盛於外。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
《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滾敗咸、過甜,宜虛乎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F. 夏至的寓意和象徵
夏至意味著炎熱天氣正式開始,之後天氣越來越熱。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夏至意味著炎熱天氣正式開始,之後天氣越來越熱。
夏至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
夏至: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夏至之後,陰氣始生,陽氣開始衰退。
至為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閉搭所以是一年中夜轎嫌拿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接近極地處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詩意的一天。
夏至的習俗:
夏至的習俗有祭神祀祖、涼食避暑、食「麥粽」、吃餛飩、消夏避伏等。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夏者冊至日,婦女們會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用以避暑。另外,夏至南北要吃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你可能感興趣: 夏至養生注意事項有哪些
互贈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婦女有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之習俗。《酉陽雜俎·禮異》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這些皆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婦女以此相互贈送,來消暑避伏。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禮樂的方式,舉行隆重的 祭祀 儀式。故《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夏至簡介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點,一般在公歷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H. 夏至有哪些習俗夏至的習俗是干什麼
導讀:夏至是節氣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夏至日,因此節日習俗和食俗每年都要進行一遍,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夏至有哪些習俗?夏至的習俗是干什麼的?為了增加大家對夏至節氣的認識,以下是我帶來的夏至習俗和食俗介紹,快點來看看吧。5、豌豆糕
夏至這一天,在老南京的風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騎坐於門檻上吃豌豆糕防百病。這項風俗的由來是因為夏令天氣火熱,人們多不思飲食,才讓小孩先吃豌豆糕開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這一天還要吃碗涼面稱稱體重。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陽、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將整雞蛋煮熟,剝殼後加紅棗煮湯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帶,主要是嘉禾、藍山、桂陽於夏至當天早晨起來,將整雞蛋煮熟,用紅紙或紅色染料將蛋皮染紅,再用一個小網袋裝上,繫上少年、兒童的前胸燃啟仔,一直掛到中午或下午再剝去蛋殼將蛋吃掉。民間以為夏至吃蛋,能強身健胃,行走有勁。諺雲「夏至吃蛋,石板踩爛。」
7、新麥
山東部分地區,夏至日有煮新麥粒吃的習俗,孩子們用新麥秸編的小笊籬,在湯水中撈取新麥粒吃,既嘗新,又是一種游戲。
8、圓糊醮
皮汪「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的農戶會將做好的醮坨用竹簽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並且燃燒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豐收。因此浙江紹興依然有夏至吃圓糊醮的習慣。
想了解更多
節日
的習俗,請點擊
》》》》
I. 帶夏至的圖片唯美清新 清新夏至唯美圖片大全
導讀:夏至一到,白天陽光充足,荷花盛正雹開,蝴蝶飛舞;夜晚靜謐清涼,繁星點點,風聲蟬聲,皆為夏至唯美之景。夏至的美可以用優美的句子表述出來,也可以用圖片顯示出來,想要帶夏至的圖片唯美清新,就來看看我帶來的清新夏至唯美圖片大全吧。
帶夏至的圖片唯美清新 清新夏至唯美圖片大全
帶夏至的圖片唯美清新 清新夏至唯美圖片大全
關於夏至的優美句子
1、置身在這荷花的世界裡,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習習涼風夾帶著荷花的清香陣陣襲來,吹散了一身的熱氣和煩躁,一種不可名狀的愜意感彌漫全身。這湛藍的天、潔白的雲、濃綠的蓮、粉白的花,真是名不虛傳啊!
2、到了夜晚,才稍微有了一絲涼風。星星也一顆顆的冒了出來,一顆,兩顆,舉坦帆三顆……我趴在窗戶邊抬頭仰望星空,只見天空像平靜的海面,湛藍、靜謐。月亮就像玉盤,它周圍的星星就像鑲嵌在天空中的寶石,閃爍著光芒,就像頑皮的孩子在眨眼睛。
3、每到夏天,不可避免的是雷雨天氣。人們信隱因炎熱而期盼雨的來臨,然而它也每每盡順人意。嘩啦啦的雨聲,擊打在牆壁,擊打在樹葉,擊打在屋頂,那噼里啪啦的聲音總是帶給人們喜悅的心情描寫夏至的句子句描寫夏至的句子句。雨後天晴,空氣格外的清新,鳥兒也飛了出來,嘰嘰喳喳,走在山坡上還偶爾聽到綿羊的咩咩聲。
4、夏天來了,彼時的我帶著青春的張揚,換上一件梔子花的襯衫,衣角溫柔地在溫暖的陽光下擺動。
5、這個晴朗美麗的夜晚,不正是觀看星座的好時候嗎?在我和小表弟的央求下,媽媽帶著我們來到了漢城公園。花兒在輕風的微拂下,攏起花瓣,朦朦朧朧地熟睡了描寫夏至的句子花下的蛐蛐卻在開音樂會,高聲地歌唱。
6、夏天,草木特別茂盛,冬青樹的葉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樹枝繁葉茂,給人們撐起了一片濃濃的綠陰。
7、夏天的味道,風輕無雨,只有驕陽炙烤著大地,連同我的思緒一起飄逸,一時找不到心靈的靜謐,滾燙的紅豆與炎熱的思念在純潔的心間熱情的跳動,鍵盤上塗滿的只有你的名字,我呆望著這熟悉的三個字,又想起了我們相識以來的點滴,曾經的討厭與煩惱被你調皮的莞爾一笑顯得是那樣蒼白無力。
8、傷感在夏天,迷失在秋天,風停雨落下,我抬頭仰望,一滴淚落在臉龐,看著凄涼的天空,想著曾經的曾經的記憶,也許,一個人最美好的樣子就是靜靜的彷徨。
9、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
10、天剛到中午,那沸騰的熱氣將一切生物都趕到有隱蔽的地方去了。
11、下著雨,我站在樹林里,分不清臉上是淚還是雨,就這樣靜靜地傾聽我們的回憶。
12、夏日的傍晚,是熱情而美麗的。像一個優雅的少婦;穿著五彩的裙裾攏鬢輕挽;雍容華貴。
13、昏暗的暮靄,漸漸低壓下來,天地縫合了,無邊無際的麥田由碧綠變成了湛藍和暗灰。
14、夏日炎炎,小鳥不知躲藏到什麼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著頭;小狗熱得吐出舌頭不停地喘氣。
15、大雷雨是夏天的專利,是大自然真實脾氣的暴露。雷雨之前,天空黑沉沉的,好像要塌下來似的。空氣凝固了,樹葉一動也不動,柳樹垂著頭;小狗伸出舌頭不停地喘氣,那是在出汗。男人們赤著膊,女人們一個勁地搖著扇子。過了一會兒,電閃雷鳴,山動地搖,風雨交加,傾盆大雨,一下子把悶熱驅散了,街道上積滿了雨水。
J. 夏至是什麼時候
小夏至盛夏始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畢姿皮。夏至為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接近極地處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詩意的一天。中國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夏至還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節」。民間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條、食粽子等習俗。
夏至已至「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手差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文章圖片4《夏 至》[宋] 范成冊指大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閑伴兒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