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代名家書法碑帖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碑帖傳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撲墨拓兩大類,還有蠟墨拓、鑲拓、響拓等。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歷代名家書法碑帖,希望對你有用!
歷代名家書法碑帖欣賞
歷代名家書法碑帖圖片4
碑帖基本含義
碑帖,"碑"和"帖",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將歌功頌德、立傳、紀事的文字,先按字的點畫墨道兩側,鉤摹在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紅色顏料寫在石上,即書丹上石,然後再經鐫刻而立於某紀念處的稱"碑",古代碑石上的字為書法名家、高手所書,字跡可供後人取法。將碑石上的字用薄紙、焦墨捶拓下來再經裝裱的稱為"拓本",通常也稱為"碑"。
"帖"原是指書法家的墨跡真筆。為傳播、學習需要,宋代以後出現將匯集的名家真跡,經鉤勒上石或上棗木板,經鐫刻捶拓,這樣的匯帖刻本,也稱"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閣帖"、"寶晉齋法帖"。"碑帖"已合為一辭,用來泛指供學習書法取法的範本。----《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碑帖"常放在一起合稱,其實"碑"主要指漢、魏、唐碑,按照類型來分,則有墓碑、廟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則是指書人的書札或詩稿等。因為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只能依靠拓本流傳,隨著印刷術的提高,碑帖拓本專屬收藏,流通漸少,因而所謂的碑帖收藏,實際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
我們的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為此,這些"碑帖"就有真實性、時間性、工藝性和藝術性。由於文化商品能在市場流通,也就有經濟的價值,所以鑒賞就成為重要手段。
認識古代留下的各種拓本,重要的是對原石的鑒別,由於原碑石被毀,因此,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會價值連城。據史料記載,明代黃庭堅曾有記孔廟碑的"貞觀刻",以千兩黃金所購得。這說明了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價值。然而到以後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質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羅振玉公開出售由他鑒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廟堂碑》,價值140塊大洋,張叔末藏《成武本廟堂碑》值120塊大洋。
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習鑒賞碑帖,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趣,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鑒賞也是由表及裡,有各個不同的側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各種舊拓本特別是古拓本,有不同時期的式樣,因此,"經折裝"、"蝴蝶裝"、"線裝"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裝時代特徵,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果,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了。
南宋以後,碑帖的制偽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進一步鑒別出書法的風格、用筆等,這就成了鑒賞中的主要依據。再有鑒別碑帖的輔助依據,即題簽、印鑒、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我們鑒定真偽。
② 書法名家碑帖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這一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石刻書法作品。下面我帶給櫻廳大家的是書法名家碑帖,希望你們喜歡。
書法名家碑帖欣賞 書法名家碑帖圖片1
書法名家碑帖圖片2
書法名家碑帖圖片3
書法名家碑帖圖片4
書法名家碑帖圖片5
魏碑書法 的魅力
劉伊明
當下的書壇是碑帖共存相映成輝的時代,以“二王”一系秀健雅逸的帖學佔有相當的分量。但不可否認,北朝魏碑風格的書法作品仍以其無窮的魅力被眾多書家所青睞。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這一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石刻書法作品。從書法風格上來講,其概念體系運用又包括北齊、北周、東魏等石刻書法,甚至向上可延伸到東晉的一些石刻書法作品。
魏碑,上承漢晉,下啟唐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筆法渾穆、點畫峻厚、意態奇逸、骨法洞達。清康有為曾譽魏碑:血肉豐美,結構天成。舉凡墓誌、造像、碑版、塔銘、刻經等,其數量之多或以千萬計,其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的。
北魏時期,特別是遷都洛陽以來,尚武之風漸衰,轉而崇尚儒業,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喜潤色金石,於是刻碑之風繼東漢之後愈演愈烈。當時人死後若無人樹碑立傳,對於一個高門大族出身,而又顯赫一時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個小官吏死後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頌德,以期名垂後世,這就是北魏墓誌眾多的原因。正如《書林藻鑒》所說:“北朝之書,魏為最盛,享國既永,藝業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潤色金石,故其時隸楷錯變,無體不備。”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南北朝是我國文字發展演變的重要時期,特別是楷書剛從隸書蛻化而來,處於一種不成熟的初創時期,但正是這種“不成熟”,使魏碑書法同時蘊涵了隸書、楷書兩種不同書體的特徵,反而使它的藝術風格更加多變,信息含量更加豐富,也許這正是魏碑書法的魅力所在。
北魏楷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宣武帝為界,以前的楷書仍有兩晉時保留下來的隸書遺風,筆調勁健朴實,率意生動。因筆方圓兼之,結體攲側而不失重心平穩,整體藝術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頗具天真爛漫之趣。第二階段是從宣武帝開始,楷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減弱隸書影響的同時,另一方面其作為一種新興書體的各種本體特徵正在不斷完善。隸書的筆畫特徵被整合進了楷書的筆畫改造中,體勢也朝平正寬博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一點在南北兩大地域的書風表現中還是有差異的,北方作品取勢多活潑自然,以攲側雄強為基調。第三階段約於孝明帝時開始,書法體勢復歸平正的傾向更趨明顯,用筆上更加細膩周致,俊美俏逸之風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現形式,典型的楷書用筆脊中隱及結體法則漸漸形成。
從書體形制上細分,魏碑書法大體上可分為碑版、摩崖、造像、墓誌四大類。其中墓誌與造像書法尤其值得關注。墓誌書法不僅出土數量壯觀,且風格種類繁多,寫刻亦良莠混雜,書者都是名不見經傳處於社會較低層的屬吏,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樸,趣味盎然;或方筆峻利,體勢雄強;或渾勁姿培旁媚,精到細膩。北魏造像記的絕妙之處在於其不可端倪的千變萬化。你無法找到這些民間寫手與刻工書刻的規律性,他們信手寫來、隨意刻下,人的真性情也就在這毫無遮蔽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北魏的造像記中,我們幾乎可以窺見他們無拘無束的浪漫情懷。巨大的風格差異使我們無法用一種範式去規范,去整合,也正是因為此,我們才更加感受到創作的自然和可貴。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藝術的真諦所在。從這中間,我們感到了書寫的快樂,也正是因為北魏造像記的這種變幻莫測、自然妙趣,至今讓人醉心不已,流連忘返。
北魏石刻不乏書法精美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書風稚拙、刻工“粗劣”的作品,其刻手大都是 文化 水平較低或沒有文化的工匠。他們的“誤讀”、“誤刻”,導致了總體風格上的“粗率”、“拙劣”,因而往往被清朝以前的書家所不重。清乾嘉以後,隨著藝術思想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驚奇地發現,正是這些被“誤讀”、“誤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著無拘無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機。今天北魏石刻無疑已成為人們創造新的表現語言的一種源泉。
北魏書法種類繁多,舉不勝舉,這些數以萬計的墓誌刻石作品,給我們研習魏碑書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康有為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可見南海先生對魏碑的推崇。對魏碑的學習,首先要寧拙毋巧,但對一些樸陋、荒率、生獷、支離、稚拙的作品則只可取其意而不可徒以貌似為尚,亦可結合一些魏晉六朝時的寫經、殘紙等墨跡來研究六朝人的筆法並恢復原來的筆意,在表現金石趣味的同時,還要強調“寫”的作用,即透過刀鋒看筆鋒,把古人刀刻的作品用毛筆寫出筆墨情趣。也就是說我們學習魏碑書法有個去粗取精、純化雅化的文本轉換過程。前輩大家都是從這種文本轉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時由於魏碑書法自隸書演化而來,其中蘊涵了大量的隸書筆意,因此學習魏碑如果有漢隸的基礎,必定事半而功倍。
以下列舉三種魏碑書法,並將此三種魏碑書法風格及用筆特徵做簡要分析。
一、北魏《吐谷渾墓誌》
《武昌王妃吐谷渾墓誌》原志題《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渾氏墓誌銘》。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八月十一日刻。1921年於河南洛陽城北前海資村出土。志高49厘米,寬47.7厘米,正書。《吐谷渾墓誌》線條質朴自然,結體飄逸開張。它不像唐楷那樣憑借著平平穩穩的四方形的四個角的伸展意識及點線到位來獲取對稱的平衡,而是通過各部位適度的移位來構成各種三角形或不規則的四方形,以求取重心的穩定。相對唐楷,它具備更多的動勢,顯得跳宕舒展,也更為恣肆縱遠,因此對《吐谷渾》的學習主要就是對其動勢的掌握,或是針對它的伸張擴展,或是針對它的減弱收斂。它在空間構架規律上不以四方形來作為基本體勢,而是以長、方、扁的相互糅合來求取行氣與總體上的呼應。在單字的取勢上,它也不以中軸線的水平來決定各筆畫間的均勻布局,而是在傾斜的中軸線上通過各筆畫的伸縮來協調重心上的平衡。從整個墓誌上看,幾乎無一水平橫線,豎線也多作不同的斜勢。神奇的是它們都能在不水平和不同的傾斜之間穿插錯落、離合聚散從而獲得新的平衡方式。學習此志,必須首先識辨每個字的動勢,並要注意各字外廓線的位置及所構成的形狀。當然在我們臨習的同時還要注意刀刻對其文字線條產生的作用和線條所表現出來的效果。
二、《鮮於仲兒墓誌》
《鮮於仲兒墓誌》全稱《太尉府功曹參軍丘哲妻鮮於仲兒墓誌》。北魏孝昌二年八月十八日刻。志高50.8厘米,寬55.5厘米,正書,十八行,行二十字,1927年出土於河南洛陽城東子溝。
這是一方具有典形意義的北魏墓誌。觀其書法,我們幾乎無法談論書手。因為從中看到刻手的那種用刀習慣,已經泯滅了書手書寫的原貌。筆筆斷開,流暢連貫的書寫之美被短促的刀觸所替代,用刀的習慣非常強烈,以致於下刀時連原來書丹的間架結構也全然可以任意改變。在這一墓誌中我們不難看到破壞了筆法節奏的橫畫,這種橫畫的不和諧,在一般掌握筆法的書手筆下是絕不會出現的,所以《鮮於仲兒墓誌》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刻而不是寫。正是因為刻的緣故,或者說刻工已形成他自己的一整套的刻字的定式,所以也就形成這樣的風格特徵:點成了三角形,橫畫變成了不規則的平行四邊形。裝飾的趣味也正是來自刻工的刀鑿。也就是說,這件石刻作品的風格很大成分來自刻工的定式,書手作用被模糊了。民間工匠的這種用刀定式和工藝製作過程是形成這類作品風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對這類作品的學習,我們要通過其刀痕,神會其筆跡,去領會它原來的風貌。
三、《元騰墓誌》
《元騰墓誌》原志題《大魏故城門校尉元騰墓誌銘》,刻於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十一月九日,1925年於河南洛陽城北徐家溝出土。志高51.3厘米,寬55厘米,正書,十八行,行十八字。
元氏系北魏王室貴族,元氏墓誌大都出土於當時的首都洛陽。此時的南北書藝交融日益頻繁。在相互借鑒、彼此影響之下,北方的“雄奇角出”與南方的精美秀致日趨融合。《元騰墓誌》正是體現出了這一時代的審美認識。
“元氏”書風,在眾多的墓誌中又有著獨特的個性風格。因墓主大多是當朝重臣,所以書手、刻手一般都是誠惶誠恐,落筆森嚴。其筆法之完備,結字之嚴整,技能之高超,足以令人稱嘆,從出土的《元懷墓誌》、《元祐墓誌》、《元日韋墓誌》等眾多的元氏墓誌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而《元騰墓誌》在這些墓誌中又獨具一格,秀態中不乏雄勁,拘巧中又能瀟灑,靈妙中透出樸重。書刻並佳,是《元騰墓誌》的另一特色。一件石刻書法的成功,當然首先取決於書丹者,但刻手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的是最終效果。初看此字,有些點畫似乎處理粗率,但細細品味,你會驚奇地發現:這種“粗率”正是刻手在情感的驅使之下,無暇於細節周全的結果,而局部的“粗率”,換取的正是整體把握的精確和鮮活的氣息。
北魏時期,上自國君,下至眾生,自上而下的造像行為使當時的人們沉溺於狂熱的宗教活動之中,所造之像以釋迦、彌勒像為多,以求福多,題記有麗辭華章,有鄉言俗語,有文字誤漏的,有隻刻姓名的,但畢竟造像是主要的,刻工往往偏重於造像而疏於文字,用刀簡略,甚至單刀隨意刻就,故草草之筆時時可見。而碑誌自然重在文字,則鐫刻也相對精緻,這是兩者的差別。
在北魏造像記中,有些基本以圓筆而較少刀刻之方角意味。如《趙烱造像記》,與後期之造像記的刀法森嚴相去甚遠,其中仍保留著許多隸書的痕跡。其中宮緊縮,四處開張,乍看彷彿童稚所作,天真爛漫,充滿喜悅之情,它通過點畫與結構的誇張使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如全字捺畫下垂,“人”字左右延伸,“彌”字左右的不平衡等。正是在這攲攲側側、長長短短、歪歪斜斜的自然書寫中,我們感到了不用恪守成規的快樂,以及書寫的無限樂趣。對這類作品進行臨習時,應善於發現其內在美,體會那種原始的本真與質朴。
人們曾用“千岩競秀,萬壑爭流”來比喻北朝墓誌、造像書法。其書法風格隨意自然,富有天趣。這種天真爛漫之情,無拘無束之態,不正是古今許多書家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嗎?
③ 急求:標準的墓碑書寫的正面圖片。能清楚的看見書寫格式
平常百姓們說的墓碑,其實包括三種,即墓碑、墓誌銘、功德碑。
墓碑就是最普通的墳墓前邊豎立的石碑。
我們這里城中村改造拆遷,今天剛剛挖出來一塊道光年間石碑仔陸鉛,碑文格式正規的很,我喜歡書法,因此看了好半天。
墓碑通常有抬頭、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抬頭
抬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現在的碑文一般都不寫官職、職稱之類了。
2.正文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或『先祖』,看立碑人的輩分)王君××大人之墓」。「先考」也有寫「顯考」。應該是「先考王--然後小字型大小「諱」(『諱』字寫得靠右邊,與大字型大小平齊)--某某之墓」
3.落款
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但是一般都寫,並念好多寫陰歷(「公家」的多寫陽歷)。並且要按照輩分,如孝子某某、某某、某某,孝子單列一行(豎行,下悉態同),三兄弟並列;再下邊是孝孫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上邊孝子是三行,孫子很多,就列成幾行,也是三個一排並列,這些孫子輩的應該是按照年齡排列。
再另起一行(豎行),某某年立(此古碑沒有月份,現在的多寫上月、日)
落款的字型大小要小。
④ 【歷史】這是什麼碑
碑名為「後漢會稽孝女之碑」,碑文因圖片太小看不清。
網上能找到的同名碑文是東漢邯鄲淳(約132年-221年)所撰《後漢會稽孝女之碑》,不知是否此李悶碑。該碑碑文如下: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沉,爰茲適居,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岩蠢,莫之有表,度尚設祭誄之。辭曰:伊惟孝女,曄曄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陽。待禮未施,嗟傷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載沉載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趨湍瀨,或逐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余。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泣淚掩涕,驚動國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粗擾陪鏡,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樹而燒。於戲孝女,德茂此儔。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銘曰:名勒金石,質比乾坤。歲數歷祀,丘墓起墳。光於後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義之利門。何悵華落,飄零早分。葩艷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效彷彿
,以昭後昆。」
希望能幫到你。
⑤ 求兩張圖片上碑上的文字,在承德避暑山莊照的。
第一個:
《喬樹一首》,作於乾隆五十八年:「喬樹有嘉蔭,仙境稱避暑。停輿坐其下,傘張過丈許。況復透氣爽,實不覺炎苦。咄哉此語失,亦思忠恕否。知已弗知人,君道乖尤巨。翹哉金氣行,兩日匪遙佇。愧術無調幕,實有懷絜矩。」
第二個:
《山中》,為乾隆四十六年作:「山中秋信來得真,樹張清陰風爽神。鳥似有情依客語,鹿知無害向人親。隨緣遇處皆成趣,觸緒拈時總絕塵。自謂勝他唐宋者,六家詠未入詩醇。
⑥ 正規的墓碑格式圖片
墓碑主要有抬頭、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抬頭:抬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2、正文: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墓碑書寫的具體要求
下葬後,一般都要在墳前立一長方形石質墓碑,碑文男女有別,若死者為父親則寫「先考×××府君之墓」或「先嚴×××府君之墓」;若死者為母親則寫「先妣×門×氏太夫人之墓」。
墓碑的碑陽書寫格式與銘旌、本主牌相同。碑陽上刻龍紋,中間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陰寫法不一,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為人、事跡寫成傳記。
⑦ 正規的墓碑格式圖片
正規的墓碑格式圖片如下。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魯班尺上的吉祥數字,通常大字10cm或10點5cm,小字3cm或4cm之間。10cm進寶。10點5cm納福。3cm財旺。4cm登科。這些字的大小與碑身比例協調,又寓吉祥判閉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從中可以得到慰藉。
墓碑的石材選用,過去的大理石漢白玉,經不起風雨,極易風化。而今已被材質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崗岩系列所頂替。在色彩斑斕,材質堅固的花崗岩中,較受客戶青睞的有印度紅、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紅,象徵著高貴、華麗、火紅的高乎年華,輝煌的事業,珍珠白,象徵著純潔、淡雅、絢麗的人生,不盡的哀思,山西黑,象徵著庄嚴、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懷念。
墓碑的寫法
墓碑的寫法其實每個地方都不大一樣,但是大方向是一樣的。墓碑標准寫法主要包括:正文、時間、落款三個內容。其中,正文主要是寫墓主人的姓名。對於逝者來說,姓名是其身份的顯著標志,必須寫在墓碑正中間、最顯著的位置,且字體要寫得大一點,周正顯眼,讓人一眼望之便知墓主人是誰。
時間是指逝者的生年和卒葬期,常見的墓碑格式一般字體要寫得較小一些。豎式墓碑寫於墓碑右邊,橫式墓碑寫於逝者名字下端或墓碑的頂端。戚沖悉
落款一般特指修建墓碑之人,如果墓碑是墓主人自己出資修建的話,落款可寫直系親屬的名字,比如「孝男某某某敬立」「孝女某某某敬立」。
⑧ 懷素有名的碑帖
懷素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詩人,他的碑帖代表了唐代書法的高峰,以下是他的幾個有返信名的碑帖:
大藏經卷首題記:這是懷素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是他為唐玄宗所書寫的大藏經卷首的題笑皮記。這個碑帖以精湛的楷書和剛健的筆畫展現了懷素的書法功力和風范,被譽為「天下第一楷」。
王羲之祭侄文:這是懷素為紀念王羲之而所書寫的碑文,也是懷素草書的代表作之一。這個碑帖以流暢的筆畫和明快的節奏展現了草書的韻律美和生命力,被譽為漏升輪「草聖懷素」。
⑨ 烈士紀念碑怎麼畫
1,用畫筆在畫板的中間畫出一個如下圖所示的長方形作為紀念碑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