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廟宇的陽光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廟宇的陽光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20 03:00:56

❶ 埃及哪座廟頂上有一孔只有正午才有陽光照入

樓主你好!你說的應該是阿布·辛貝神廟吧?

阿布辛貝神廟有著名的太陽節奇觀,即太陽光一年兩次照進聖殿,照亮聖殿地區的神像,是該神廟的神秘特色之一,據說這兩次一次是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一次是他的登基紀念日。

圖:太陽節是被陽光照到的神廟盡頭的4尊神像

·太陽節奇觀
聖壇里供著神並不神奇,神奇的是這是一個幽深的岩洞,濃重的色彩就在於三千多年前的神廟設計者精確地運用天文、星象、地理學、數學、物理學相關的知識,按照拉美西斯二世的要求,把神廟設計成為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2日和奠基日10月22日,旭日的金光才能從神廟大門射入,兩次穿過60米深的廟廊,依次披撒在神廟盡頭右邊三座雕像的全身上下,長達20分鍾之久,讓神殿熠熠生輝,而最左邊的冥界之神卻永遠躲在黑暗裡。「太陽節奇觀」是古埃及人智慧的象徵。
為了保留太陽節的奇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募捐,派出當今國際第一流的科學技術人員,運用最先進的科技測算手段,將阿布辛貝勒神廟原樣向上移位60米,以確保神廟不會被水淹沒。盡管煞費苦心,竭盡一切力量,太陽節的時辰還是被錯位而誤差了一天。
·對奇觀的解密
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稱之謂公轉軌道。而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在人類歷史時期內可以看作是不變的。因此,地球處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太陽直射點)也不盡相同。
由此而產生的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南北回歸線之間周期性往返的運動被稱之為太陽直射點的
回歸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也叫做1個回歸年。由回歸運動的規律,我們可得出以下三點推論:
(1)地球上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南北回歸線除外),任一地點都存在著兩次太陽直射日。而且任一地點的兩次直射時間T1、T2有下列規律:T1=冬至日+T0 T2=冬至日-T0 或T1=夏至日+T0 T2=夏至日-T0 T0為常量,隨地點不同而不同。
(2)由(1)可推論在T1、T2這兩天對地球上任一地點來說,太陽都會出現在同一位置上。
(3)由(2)可推知地球上任一地點,在T1、T2這兩天里正午太陽高度相同。
(4)根據(3)可知,只要在T2這一天奠定好阿布辛貝神廟的位置、方向、門框高度及寬度,那麼,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T1這一天,這種光學現象也會出現。
若T0=2個月,則T1=冬至日+T0 =12月22日+2個月=2月22日 T2=冬至日- T0 =12月22日- 2個月=10月22日。也就是說,地球上任何地方,在這兩天太陽不但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東升,還在正午時刻出現在同一高度的地方。所以阿布辛貝神廟只要在2月22日出現的太陽現象,在10月22日也會出現。
推論
綜上所述,設計者集天文、數學、地理、物理多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成果,處處都是以拉美西斯二世一人為中心,讓他受寵在最為顯赫的位置上。如此豐厚文化底蘊的神廟,不愧為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的建築藝術的顛峰之作。
阿布辛貝神廟是古埃及鼎盛時期的象徵,神廟主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幽暗昏黃,但在2 月22日與10 月 22 日這兩天,太陽的金色光束射入神殿,穿過黑暗長廊,照射在神殿內庄嚴肅穆的神像上。據說,2月22日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誕辰日,而10月22日則是他的登基之日。

滿意望及時採納!有問題歡迎你追問!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❷ 余秋雨的「廟宇」一文,他是想表達什麼感情

《廟宇》一文,通過作者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之事,以廟宇作為焦點,反映了社會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碰撞、沖突和融合,從而將讀者帶入了一種對民族、歷史、現狀和前途的深沉思索之中。

《廟宇》以小說形態來結構全文,分為四個部分。文中所敘之事皆作者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但因作者感慨深沉陸物,讀來並不感到輕松平淡,相反,在不知不覺中,厚重文化卻把你壓得胸悶氣急,扼腕嘆息。

(2)廟宇的陽光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書是余秋雨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

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

《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改悉碧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核舉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

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❸ 清明上河圖的時代背景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坐落在市府廣場東南隅的遼寧省博物館,將於11月中旬隆重開館。屆時,曾在沈陽「生活」了6年的國寶《清明上河圖》,將回沈「省親」。《清明上河圖》問世近900年以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顛沛流離,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撲朔迷離的謎團。9月13日,記者探詢了《清明上河圖》的身世,以及鮮為人知的經歷———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北宋徽宗時期,張擇端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來「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曾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為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它繼承發展了久已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更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期,首都汴京(今開封)清明時節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築和民生的繁華景象。

據齊藤謙《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三國演義》的1191人、《紅樓夢》的975人、《水滸傳》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顛沛流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流傳後世後,以獨具的藝術價值及史料價值,受到後人的關注。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遜位之後的11年中,受到「清室優待條件」庇護,仍在北京紫禁城裡稱孤道寡,並且監守自盜,乘機大肆竊取宮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為數之多,竟有千餘件之巨。借口賞賜盜國寶

溥儀12歲時,在張勛策動下,重登太和殿寶座,但沒多久便再度遜位,處於「小朝廷」風雨飄搖之中。此刻,溥儀著手下一步打算:留學國外。

他們留學國外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於是,他便把宮廷內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運出宮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運出的字畫、古籍皆為出類拔萃的珍品,大約有1000多件手卷字畫,200多種掛軸、冊頁,200種左右的宋板書。其中,便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盡管有「清室優待條件」作後盾,但溥儀還是不敢公然盜竊宮中寶物。他便以賞賜弟弟為名,行盜竊文物之實。1922年前後,北京局勢動盪,他的父親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號路,代溥儀買了一所樓房。從1922年起,他們就秘密地把宮內收藏的古版書籍、歷朝名人字畫等文物,以賞賜為名,分批盜運出宮。

溥儀正式「賞賜」弟弟們,從1922年、所謂「宣統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開始。溥儀利用兩名弟弟每天上午「進宮」陪同溥儀讀書的機會,將珍貴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們每天下學時運出紫禁城。從開始「賞賜」起的兩個多月中,有時是逐日「賞賜」,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沒有一天間斷過。這些宮中文物積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後,便運到天津英租界的樓房裡存放。攜帶國寶投他國

直到1924年11月5日,當時的北京衛戍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率領20名短槍手突然闖進紫禁城,攆走了溥儀,拆散了「小朝廷」,溥儀竊取宮中所有文物的計劃因此中斷。

1924年11月5日,溥儀回到父親的「醇親王府」;11月29日,溥儀逃往日本兵營,要求「避難」,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館居住,在日本軍國主義卵翼下恢復「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護衛下,溥儀潛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張彪私宅「張園」中安頓下來。可是,當時的經濟來源遠遠滿足不了他那浩繁的開支,於是,他便打起了變賣宮中國寶的主意。國寶流落偽皇宮

通過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的陰謀策劃、天津日軍的密切配合,將溥儀喬裝成日本軍人,於1931年農歷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經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潛到營口,至鞍山湯崗子小住,然後前往旅順口,進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儀進入長春偽皇宮,登上了偽滿洲國皇帝寶座。

溥儀從天津出逃,必須經過國民軍的駐扎地區,所以他只能輕裝簡從,大批的宮中國寶,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間,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中將參謀吉岡安直,將存放於天津靜園的法書名畫、宋元善本、珠寶玉翠等約70箱,運到長春偽皇宮內,將裝有書畫的木箱,存放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樓下東間,即「小白樓」;將裝有古玩珠寶的金庫,存放於「內廷」緝熙樓客廳。攜逃國寶被俘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偽滿洲國漢奸們聞風喪膽,各奔生路。當時,一直由日本關東軍擔任警衛的長春偽皇宮,改換成偽滿軍隊警衛。傀儡皇帝溥儀見大勢已去,惶惶不可終日。他最為憂慮的,是不可能將存放在偽皇宮的所有國寶統統帶走,而只能有選擇地將晉、唐、宋、元的法書名畫大批攜逃。為了能夠多帶國寶,他把保護法書名畫的楠木盒、花綾包袱皮等統統扔掉,將這些國寶硬塞進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小田乙三宣布:偽滿國都由長春遷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儀從長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溝;8月17日,溥儀乘坐一架小型軍用飛機企圖逃往日本。當飛機經過沈陽時,溥儀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蘇聯紅軍俘獲。溥儀隨身攜逃的法書名畫和一批珠寶玉翠,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後,上繳東北人民銀行代為保存。專家揭秘《清明上河圖》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在沈陽成立並開館,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東北博物館的大部分展品,為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溥儀處繳獲的名貴書畫、珠寶翠玉飾品。獨具慧眼鑒瑰寶

人民鑒賞家楊仁愷先生,是在溥儀攜逃的眾多法書名畫中,獨具慧眼發現了《清明上河圖》。

歷來,以張擇端之名流傳的《清明上河圖》繁多,楊仁愷先生過目的就有10餘件之多。1950年秋,從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來的一批《佚目》書畫尚未整理,良莠雜存、玉石不分。當時,楊仁愷先生在東北博物館臨時庫房裡整理書畫作品時發現,其中有3件同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品。楊仁愷先生當時以為,這些都是過去常見的「蘇州畫片」一類的東西,根本沒想到會在此中出現奇跡。

然而,使楊仁愷先生大為出乎意料的是,數百年來始終埋沒在傳聞中的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會在這個偶然的時間、偶然的地點被意外發現!楊仁愷先生頓時「目之為明,驚喜若狂,得見廬山真面目,此種心情之激動,不可言狀。」真本解開百年謎

楊仁愷先生當時的激動心情是有根據的:因為在此之前,專家學者們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究竟是個什麼面貌,一無所知。他們只能從經常接觸到的許多蘇州畫片上,推斷《清明上河圖》與其大同小異,以為《清明上河圖》原作大體是蘇州畫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圖》的本來面目,數百年來一直是個不解之謎。難怪楊仁愷先生看到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本後,「目之為明、驚喜若狂」。

至此,楊仁愷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蘇州畫片的作者根本沒有見到《清明上河圖》原作,只是參照歷來文字記載構圖鋪陳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圖》東水門前的虹橋為木結構,而蘇州畫片則為石頭建築;人物衣著、民房、鋪面的形制等,也都與蘇州畫片大相徑庭,尤其是船隻寫實描繪技巧生動自然,已達到出神入化境地。張擇端能將北宋京城開封的復雜紛繁景象繪入畫圖,要比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敘述得更為概括、更為形象,難怪《清明上河圖》歷代以來一直膾炙人口、經久不衰。仇英臨本辨真偽

3件《清明上河圖》中既然已經發現了真跡,其餘兩件自然便是贗品。然而,另外一個奇跡又在楊仁愷先生面前出現了:兩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筆《清明上河圖》,並具名款。該作品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形式,但描繪的是蘇州社會生活現實內容。從此,揭開了「蘇州畫片」的奧秘:明代蘇州坊間所繪制的《清明上河圖》,原來都出自仇英此圖。由於歷來的《清明上河圖》贗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圖》臨本為背景,於是,仇英臨本也就成為衡量《清明上河圖》真偽的一個條件。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即現今的遼寧省博物館)開館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便始終珍藏在沈陽;1955年,被國家有關部門撥交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❹ 為何西藏的廟宇宮殿大多建在山崖之上,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

西藏的廟宇宮殿大多建在山崖之上,在陽關照耀下金光閃閃,之所以建在山慎清崖之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考慮到安全的問題,另一個是他們覺得建在山崖之上可以與神相通,這樣就可以與神更加親近,還有就是為了體現“王權神授”的觀念,西藏可以說是一個既神秘又讓人嚮往的地方,這里有非常多的神話傳說,還有著這里獨有的宗教信仰,那就是藏傳佛教。

不過我覺得將這枚神聖的地方和防禦扯到一起,就顯得有點過於功利了,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建在山上可以讓宮殿看起來更加的有氣勢,更加的神聖,而且這里是離天最近的地方,從遠望去宮殿彷彿就跟天相連接了,讓人更加能心生敬畏。

❺ 廟宇(供奉神佛的處所)詳細資料大全

廟宇,供奉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書冊 廟宇介紹了中國鄉土建築中佔有較重要地位的廟宇的特點、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陳志華教授在「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中對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和性質有精彩的論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廟宇
  • 外文名 :court
  • 拼音 :miào yǔ
  • 解釋 :供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基本含義,簡介,功能,結構,稱呼,廟宇對聯,楹聯擷萃,人文遺產,結構,稱呼,香港,歷史背景,建築,台灣,地名,書冊,內容簡介,目錄,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廟宇 拼音:miào yǔ 英文:court 解釋:供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

引證解釋

1. 廟。指祠廟。 2. 廟。指寺廟。 《醒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走入廟中,四下看視,正個好座廟宇。」巴金逗冊悶《砂丁》:「前面遠遠地有一座高大的廟宇。」1983年《袁家山簡介》: (袁可立)許願修蓋廟宇,隨即風平浪靜,一仗取勝。」

基本含義

簡介

廟宇通常是指供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中國廟堂木料結構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橫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見。一排排的柱子與正梁及楣梁連結起來,支撐著遮蔽的屋頂,木架之上排鋪瓦片,而後砌磚隔牆填在柱間,構建中國建築的理念。

功能

祈福納祥、消災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宗教信仰

結構

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台基在中國建築上,非常重要。所謂台基,包括整個的空間: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欄桿和台階。有時台地有兩層或三層,以使建築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築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壇,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台地和欄桿三分環繞向上展開。台基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強化建築主體獨特的品性,通常藉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現建築物的高貴和地位。中國廟堂木料結構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橫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見。一排排的柱子與正梁及楣梁連結起來,支撐著遮蔽的屋頂,木架之上排鋪瓦片,而後砌磚隔牆填在柱間,構建中國建築的理念。

稱呼

寺廟分 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場,庵和堂是尼姑道場。 道教:宮、觀、廟、祠 佛教寺院是皇宮式建築,道教廟宇是府衙式建築,道教廟宇分:大廟、廟亭、小廟。 但福建閩南和台灣,佛教和道教已經姿弊融為一體。 從廣義上來說,廟宇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廟宇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 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睢縣袁家山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山彎,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園林地命名的,如明代睢州(今河南睢縣)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其實是其在自己別業中所建供奉呂祖和八仙眾神的道場。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 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 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佔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廟宇對聯

上聯:東土耶,西土耶,古木靈根不二; 廟宇 下聯:風動也,旄動也,清池碧水湛然。 上聯: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下聯: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身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上聯:莫道是空門,要進來須踏著實地;? 下聯:緊防有叉路,走錯了便墮入深坑。(此又舍字面而說理,提撕警覺,足代晨鍾暮鼓。) 上聯:吾道非耶,豈復出山為小草; 下聯:此生休矣,乃知閱世盡滄桑。 上聯:能渡眾生,豈獨潭龍知聽講; 下聯:願聞一喝,長教海水不揚波。 上聯: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下聯:我肚皮這般磁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成都寶光寺名聯: 上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下聯: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禪機盎然,佛的宗旨就是一顆平淡心,得失何計?不了了之。) 成都武侯祠名聯:(清:趙藩)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用兵之計,攻心為上!)

楹聯擷萃

中國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歷史,宗教信仰在民間普遍存在,宮廟寺院成為歷史文化遺產。在各地的寺廟中,鐫有大量的楹聯,其中不乏名人和書法家的題撰或手筆,具有相當高的楹聯藝術和書法水平,不僅可資研究宗教文化和民間信仰,同時也是一道文化景觀,引起楹聯愛好者的興趣以及眾多遊客的注目。 廟宇 神州大地山川秀麗,風光旖旎,許多廟宇擇建於名山勝地,而且祭祀的都是千古流傳的歷史人物,成為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每座廟宇都有其歷史淵源、傳說和典故,一些宮廟聯便以其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入題,雖只寥寥數字,但卻內涵豐富,耐人品讀,有的成為千古名聯。諸如: 道若江河,隨地盡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猶是春秋。(孔廟)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詞)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諸葛武侯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杭州岳墳)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廟) 民間信仰源自民眾對歷史人物的崇拜。歷史上的「忠」「義」之士以及各地被稱頌的歷史人物,受到民眾的尊崇而成為偶像,並且被加以神化,造廟祭祀。這些祭祀歷史上忠義之士的廟宇,其楹聯一般以歷史人物的重要事件和影響為內容,或頌揚其功德,或贊嘆其襟懷,品讀聯語,人物形象赫然在目: 九伐威名襄夏政;千秋正統懍春王。(關帝廟)千秋冤獄莫須有;百戰忠魂歸去來。(岳武穆廟)漢室賴三人,留得住百年社稷;桃園專一義,解不開萬世肝腸。(劉關張三義祠)春秋匪懈,祀典重新,漢千古,宋千古;宇宙長存,神功並著,義一生,忠一生。(關岳廟)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義士;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義士詞) 對歷史上的「忠義之士」,聯語一般都是頌其功而避其過,而河南一座關帝廟有副楹聯,對關羽的評價卻是一分為二,既頌其功又責其過,功過評判分明,讀來甚是有趣。聯曰: 匹馬斬顏良,偏師擒於禁,威武震三軍,爵號亭侯公不忝; 徐州降孟德,南郡喪孫權,頭顱行萬里,封稱大帝恥難消。 在封建社會,民眾缺乏科學知識,他們在生活上遇到變故和挫折,往往歸諸於命運,為了尋找精神寄託,緩解心理壓力,便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千百年來,財神爺、土地公、觀音媽、灶君等,便成為民間最普遍尊崇和膜拜的神像。作為那個時代的宮廟楹聯,也就必然要體現「神」的至尊至聖和福澤萬民的神旨,這在許多宮廟聯中可見一斑:通四海之財源,普占吉慶;賜萬民以福澤,永獲盈豐。(財神廟)水木成功崇五祀;火土濟美惠群黎。(灶君廟)比戶可封,伏神威而保萬姓;聚爐相望,藉福澤以惠四方。(土地廟)觀空有色西江月;聽世無聲南海潮。(觀音殿) 作為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廟堂寺院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就其教義而言,都是勸善的,因而反映在廟堂楹聯上,一般都勸導慈悲、忍讓、和善,對世人有一定勸戒作用。其中還不乏針砭邪惡、嫉惡揚善的警示,至今讀來仍有警醒作用。下列宮廟聯就很能引人深思: 廟宇 我門中締結福緣,豈惟在一炷清香幾聲佛號; 你心裡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實春茁蘭芽。(佛殿) 淚酸血咸,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 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那知頭上有青天。(城隍廟) 任憑你無法無天,到此孽鏡懸時,還有膽否? 須知我能寬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轉頭來!(城隍廟) 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泉州關帝廟) 廟宇楹聯,除了鐫刻於山門、殿門、立柱、亭閣外,其他的如經堂、禪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處,亦隨處可見,可謂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從廟宇楹聯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還可探究歷史,鑒賞楹聯和書法藝術,從中追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當然,宮廟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楹聯中也有不少純屬宣揚封建迷信和厭世消極情緒,有悖於今天精神文明,必須加以批判並予摒棄,這就需要我們很好地加以鑒別。

人文遺產

廟宇楹聯,除了鐫刻於山門、殿門、立柱、亭閣外,其他的如經堂、禪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處,亦隨處可見,可謂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從廟宇楹聯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還可探究歷史,鑒賞楹聯和書法藝術,從中追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

結構

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所謂台基,包括整個的空間: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欄桿和台階。有時台地有兩層或三層,以使建築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築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壇,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台地和欄桿三分環繞向上展開。台基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強化建築主體獨特的品性,通常藉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現建築物的高貴和地位。

稱呼

寺院又可以叫寺廟,是其遠於唐朝。

香港

歷史背景

香港原為一漁港,居民以捕魚為生者佔大多數。據歷史記載,在1899年,港島人口約有35000人(九龍、新界及離島未列入)。漁民作業興盛與安全,有賴於海上之安寧與否,島上居民、漁民迷信神祇保佑作業安寧,魚獲豐收,風調雨順。按廣東漁民傳統,大多供奉海神如洪聖、天後、北帝等。此外,宋國舅楊亮節隨宋帝駐扎在港島及大嶼山一帶,傳說曾多次「顯靈」保護漁民,島民遂在大嶼山的大澳和東涌及九龍東頭村建侯王廟崇祀,香火鼎盛。香港本島、九龍、新界及各離島,合共有大小廟宇1000餘間。每間有其歷史淵源、背景。廟宇中(包括港九、新界及離島)以奉祀天後最多,約有40多間,依次為洪聖,約有20多間,觀音也有20多間,北帝10餘間。

建築

港島方面,港島的廟宇,大多建於山腳,均背山面海。但昔日之海,今日已填成陸地,此種情況,廟廟皆然。百多年來,港島面積,填海成陸,比原土地擴大數倍,背向大多已難認矣。港島廟宇中最大、在海外最負盛名的,位於中環荷里活道的文武廟。該廟是奉祀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而得名。香港開埠初期,法制尚未臻完善,當時法律認可華人立誓的傳統,方法是燒黃紙,斬雞頭,但法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方為有效。此外,當時華人紳商集會議事,多在該廟內舉行。該廟每年舉行春秋二祭,由紳商華人首腦主祭,百餘年來,歷久未替。海外及歐美旅遊人士,訪港廟宇,以文武廟為首。從該廟的石刻中,可知該廟建於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距今150多年,早於香港開埠之前。此廟現由香港東華三院管理。此外,位於荷里活道的還有觀音堂,是供奉觀音的佛堂,石敢當,是供奉泰山石敢當及一石虎。位於上環的有百姓廟,是給上環一帶居民供奉先人靈位的廟宇。因為居民居住地方小,未能在家設位奉祀先人,只得放在百姓廟。還有綏靖伯廟,綏靖伯是位武官,南宋時任屯田校尉,負責保衛地方,對付強盜,有功於民。此外,還有水月宮、和合殿。位於灣仔的則有洪聖古廟、濟公廟、三寶殿、三元宮、玉虛宮、包公廟、望海觀音廟、寶雲道姻緣石和位於赤柱的有水仙爺廟。位於銅鑼灣的有天後廟、岳王廟。位於筲箕灣的有譚公廟和天後廟,因漁民多聚居於此,故香火甚盛。此外,掃管笏天後廟,卑利街伯公廟,每當誕日,坊眾參拜踴躍。至於淺水灣的望海觀音和天後,已成為旅遊人士之焦點區。 廟宇 九龍方面,廟宇林立,其最著者為黃大仙廟。該廟建成於1921年,在前黃大仙是設在廣州的。 廣州黃大仙廟已有百多年歷史,其後因當政者破除迷信,拆廟建路,收回廟房,1921年港方紳商李亦梅等,從廣州將黃大仙接來香港,在嗇色園內供奉。70多年來該廟日漸發展,香火之盛,為香港廟宇之冠,國際知名度之高亦與荷里活道之文武廟並立,外國旅遊人士訪港必游此廟。此外,廟街之天後廟和觀音樓,榕樹頭前觀音古廟,油麻地之十王殿和眾佛堂,尖沙咀之福德古廟,紅磡之觀音廟及福德古廟,慈雲山之法藏寺、慈雲閣、招利祠、太陰娘娘廟,西竺林苑,鑽石山之志蓮苑,規模宏大。多寶佛塔,九龍城東頭村之侯王廟,供奉宋國舅楊亮節,是最早建立的侯王廟。 新界方面,最負盛名之廟宇為沙田車公廟。車公為江西南昌五福人,是宋朝一名智勇雙全的元帥。明末,沙田流行瘟疫,傳說村民抬車公神牌巡遊一遍,瘟疫即止。於是鄉民立廟供奉並每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盛會,酬謝車公。此外,濠涌亦有車公廟,規模之大與沙田之廟無異,只因沙田廟接近九龍市區,參拜人士較便;沙田還有萬佛寺,旅遊沙田,多到該廟游覽。西貢有協天宮,香火亦盛,大埔有文武廟,此廟建於清光緒廿二年,除供奉文武二帝外,亦作為大埔鄉公所議事堂,具有在帝前大公無私,秉公辦事之意。大埔舊墟更有奉祀廣成大仙的省躬草堂,該堂已有80多年歷史,常年施贈可寶茶,可寶丸及其他葯丸。大仙座鎮草堂,每有誕期,弟子及鄉民虔誠參拜。近元朗流浮山的沙江村有天後古廟,此廟碑記所載重修於1880年,可知該廟也有百餘年歷史。元朗則有妙法寺,雖屬新建廟宇,然規模之大及廟貌之庄嚴,為元朗一帶之冠。大王古廟及牆心廟,還有靜修之清涼法苑,以素酌馳名,青山則有杯渡禪師廟、青山禪院、青雲觀、青松觀都是歷史悠久的佛道教聖地。其中青松仙觀,面積廣,建築美,並具園林之勝,為道教弟子最佳修持之地,大殿巍峨宏偉,供奉老子、邱長春和呂祖。該觀圓藝以嶺南派盆栽聞名。荃灣則有佛教的天竺山院,道教的玄圓學院。後者大殿上供奉儒釋道三教教主,更有鍾樓,其鍾甚巨,在芸芸廟宇中最為突出。此地亦具園林之勝,創院人為港紳趙聿修,旅遊荃灣人士必到此地。 離島方面,長洲的北帝廟,又名玉虛宮最負盛名,面積之廣,建築之宏偉,為香港九龍任何廟宇所不及,此外,尚有天後廟、福德宮、五石廟,供奉關帝的忠義亭等小廟多間。南丫島及塔門,四面大海,漁船所聚,故亦建有天後廟,以為護佑。坪洲則有金花夫人廟,七姐廟及天後宮。索罟灣及佛堂門兩島亦是漁民聚居地,面臨海洋也有天後廟。 大嶼山方面,梅窩有文武廟,沙螺灣有把港大王廟。後者建於清乾隆六十七年,即公元1774 年,距今200餘年矣。大嶼山區上下羌山及鹿湖昂平一帶,寺廟尼庵與佛教修持之靜室林立,約計百餘間。其最著名的有昂平之寶蓮寺及天壇大佛,羌山之觀音寺及靈隱寺,每當周末及假期,登山參拜者,甚為踴躍。此外,尚有鹿湖之法華寶殿,法華塔、竹園精舍、唯心精舍、悟真寺、慧修院以及其他私人靜室等,不下數十間,均清靜幽雅,遠離人間,尼姑或男女居士避靜其間。此地空氣清新,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可稱世外桃源。東涌有侯王廟及法林禪院。大澳有侯王廟,位在大澳之寶珠潭,每年舊歷六月初六為侯王誕,漁民熱烈慶賀,演神功戲酬謝神恩。漁民遠道回澳賀誕,參拜侯王,至今不替。該廟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將近300年歷史矣。此外,大澳街市街有關帝廟,石仔埗有洪聖廟,新村有金花夫人廟,均屬200多年前所建之古廟。大澳昔為漁業集散之地,與筲箕灣,香港仔,長洲,並稱香港四大漁業區。 香港不少廟宇隸屬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或受其託管。 香港廟宇大多按照中國內地一般廟宇傳統建築形式而建,有一進式的和二進式的。一進式是最基本的單位。所謂進是代表一座獨立的建築物,為一座台基,梁架與屋頂俱全的建築結構。香港之廟宇,以二進式之建築居多。二進者,即兩幢獨立之一進建築,大致前後並排,中間有天井為之隔離。在二進式建築形式之中,又可分為四合院式與非四合院式兩種形式。所謂四合院式,即由南北並排之前院與內院,以及東西並列之兩間廂房共同組成。前院是第一進,在大型廟宇中,正門的後面,設有「擋中」。它是一扇門,平常多關閉,形成屏風,將內院的活動加以遮閉,只在有大典祭祀禮儀,始行開放。內院亦稱後院,為四合院內之主要部分。通常廟宇之構成,前院為正殿,供奉主神,後院為後殿。而隔離前後院之露天天井,具有兩功能,一使兩院或兩殿之間有足夠空間接受陽光與疏導空氣,後面可以作為休憩或聚會之場所,二在此空間亦可種植花卉樹木,使整間廟宇具園林景緻。天井兩側之建築,東西兩邊,一般稱廂房或稱東西堂,各有走廊,進出前後院時可用,以避風雨。此四合院之特徵,乃以建築物之中軸線為中樞,將整院對分為二,東西兩半相等,南北(前後)二院前後平衡。除上述建築結構形式外,尚有亭式之廟宇,如在鰂魚涌一小丘上之二伯公廟,便是亭式。還有西式歐化建築之廟宇,如赤柱之觀音寺。此寺建於本世紀50年代,把傳統廟宇之台基,屋頂,樑柱等摒棄,完全是西式之水泥建築,成為香港現代化的廟宇。 香港的華人廟宇,大多建於清末,在結構之上基本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但由於地域和風俗與內地有差別,香港廟宇在建築形式上與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亦大有差別。按照一般的營造,台基、梁架結構以及屋頂,是構成中國建築的主要部分。台基之功用有三:一是以承托樑柱,將屋頂和樑柱之重量,移之於地;二是台基必須平坦,以達到穩定整座建築物之作用;三是建於地表,防止濕氣上升,維持牆土與木柱之耐用。故廟宇之台基至為重要。關於廟宇之棟梁結構,我國傳統木作建築,向以樑柱作為支持重要之架構,地位甚為重要。每次廟宇重修,大多依舊保持初建時樑柱架構之原狀。在傳統建築中,屋柱有五種:一是檐柱,為屋檐之下最外之列柱,主要用以支持撐出牆外的檐項。二是金柱,位於檐柱以內之柱列。金柱又分兩種,接近檐柱者為外金柱,外金柱以內者,為里金柱。三是中柱,位於建築物之中央縱線上之柱。四是山柱,位於山牆中央,直接承托屋脊。五是童柱,位於橫樑上之一種短柱,上端之功用和位置,與檐柱及金柱相同,柱末則不與地面接觸。柱之下端獨立結構則稱為礎,意即柱之基礎,其作用是將柱身所負荷之重力,比較平均地轉於地表。礎之結構分兩部分:一曰礎,上承柱,下觸地。二曰,即柱與礎之間附加之版狀圓盤。的質料,木石兼有,其作用是防止地上水份上升。同時柱也可以抽換,如此便可保存柱身的堅固,即使柱腳腐朽,柱仍具支持之功。台基與梁架以外,屋頂為我國傳統建築之另一重要部分。屋頂除有遮蓋建築之實際作用外,亦有其裝飾之作用。香港廟宇之屋頂,一般用硬山式屋頂為多。硬山屋頂有五脊二坡,兩邊山牆直上,與屋頂相交。屋頂兩坡上覆以筒瓦或板瓦,相疊成隴,排列並比。屋頂形式種類甚多,在此從略。除上述建築結構外,廟宇之屋脊,棟梁,牆壁,均有其裝飾。在各種裝飾形式中,有其專門性考究,在此就不作詳細的描述了。 廟宇

台灣

現有近1.5萬座廟宇、教堂 台灣的廟宇教堂到底有多少座?據台灣「內政部」7月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台灣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總計14993座。其中寺廟以道教最多,佔78.4%;佛教次之,佔19.5%;其餘為教會教堂,並以基督教為主。 僅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沒有登記的,數字更為驚人。其中,寺廟最多的為台南縣,有1245座;高雄縣次之,有1142座;屏東縣第三,有1068座。台灣以一島之地有這么多的寺廟、教堂,其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是毫無疑問的。 廟宇文化源自大陸 台灣為何會有這么多的寺廟?其廟宇文化的來源,需要回到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時空背景。來自大陸的先民拓墾台灣之前,台灣並不是想像中的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鴻章曾經上書慈禧太後,他是這樣形容台灣當時的情況,「台灣乃蠻荒漳癘之區,蠻荒之島,鳥不語,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島上化外之民,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 台灣不少民眾都能道出自己是第幾代、第十幾代由大陸渡海遷居台灣先民的後代,簡單地說,台灣不少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間由大陸移居台灣漢人的後代。他們是這樣形容先人如何渡海來到台灣謀生的:先人們大都是落弟秀才、無業遊民、羅漢腳,部分是失意官員、逃犯,他們光著膀子、穿著褲衩,一葉扁舟,搖著櫓,渡過寬達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溝」(由於水極深而呈墨色)的台灣海峽。 這些先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望,以及對故鄉失意不堪回首的復雜心情,冒著台灣海峽水深、浪急、流亂的生命危險,登上台灣這方陌生的土地,他們船上的竹籃里通常放著兩樣貴重的東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鄉、家裡所參拜的神明,映照他們強渡黑水溝的復雜心情,既有離開傷心地的悲愴,又有一份對故土難以割捨的情懷,希望有朝一日經過奮斗,事業有成,光宗耀祖。帶著家鄉的神明,就是要祈禱神明保佑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們登島之後的生活比想像中惡劣,那種生活經歷一點都不是「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與自然界的斗爭,正如李鴻章所言台灣乃「蠻荒漳癘之區」,自然環境惡劣。為了爭奪土地、資源,漢人既與原住民?殺,來自不同地方的漢人也常常出現內哄,「閩客械鬥」、「漳泉械鬥」無日無之,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把對明天的希望寄託在神明身上,所以,各類廟宇如雨後春筍在台灣島各處出現,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廟宇

地名

廟宇鎮又名大廟位於重慶市巫山境內。下轄20個行政村,重慶巫山渝東門戶。 廟宇鎮位於巫山西南部,距縣城57千米。轄禹王宮、龍骨坡2個社區,南溪、田合、小營、楊柳、水磨、新城、報豐、白廟、廟宇、柏樹、永風、永安、長梁、九台、銀礦、慶上、長房、長坪18個行政村。巫(山)建(始)公路過境 [代碼] 500237101:~001禹王宮居委會 ~002龍骨坡居委會 ~219南溪村 ~238田合村~239小營村~240楊柳村~241水磨村~242新城村~243報豐村~244白廟村~245廟宇村 ~246柏樹村~247永風村 ~248永安村~249長梁村 ~250九台村 ~251銀礦村 ~252慶上村 ~253長房村~254長坪村 [沿革] 民國置廟宇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復置鎮。1997年,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鎮心、廟宇、龍坪、新城、報豐、學堂、紅梁、白泥、白廟、石橋、大營、水磨、楊柳、太坪、田合、玉米、長陽、小營、長梁、南溪、永安、文昌、新橋、永勝、柏樹、寶興、寶慶、西溝、牆圍、銀礦、永風、力台32個行政村和禹王官1個居委會。 2003年底區劃調整後的廟宇鎮,轄原廟宇鎮、大山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42.88平方千米,人口47908人,鎮 *** 駐廟宇槽。

書冊

「鄉土瑰寶」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等在歷時十五年進行鄉土建築調查的基礎上按專題編 寫而成,文字凝練、平實,並配有豐富的手工繪圖和精美的照片,具有歷史檔案價值和極強的觀賞性。

內容簡介

本書是「鄉土瑰寶」系列中的一冊,「鄉土瑰寶」系列在眾多建築文化的讀物中十分別致。她從建築的具象入手,圖文並茂地敘述著建築藝術。這本《廟宇》為讀者了解宗教和宗教建築知識,呈上生動的形象,特殊的大十六開本,在眾多書籍的形體中也是獨具一格。 書冊 廟宇 「鄉土瑰寶」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等在歷時十五年進行鄉土建築調查的基礎上按專題編寫而成,文字凝練、平實,並配有豐富的手工繪圖和精美的照片,具有歷史檔案價值和極強的觀賞性。 本書介紹了中國鄉土建築中佔有較重要地位的廟宇的特點、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陳志華教授在「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中對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和性質有精彩的論述。

目錄

叢書總序/壹 前言/壹 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壹 一、有求必應的民間神靈/貳 二、世俗化的自然崇拜/肆 三、來自人問的神靈/捌 四、神的居所/貳拾捌 五、廟宇的形制/肆拾 六、廟宇的建造/肆拾捌 七、廟宇的公共功能/伍拾 中國鄉土建築中的廟宇/伍拾柒 一、山西/伍拾捌 二、河北/玖拾捌 三、浙江/壹塞一陸 四、四川/壹捌肆 五、江西/壹玖貳 六、福建/壹玖陸 七、廣東/貳零陸 附錄:圖片目錄/貳壹叄

❻ 為何西藏的廟宇宮殿大多建在山崖之上,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

這總共有三個說法,一是西藏人民對於豎春山的崇拜,二是因為他們認為,廟宇高,更能接觸到神靈,三是為了防禦。在西藏,廟宇宮殿大多被建在高高的山崖上。比如說宏偉雄壯的布達拉宮,就建造在紅山之上。因為紅山是一座孤山,所以遠遠看去,布達拉宮彷彿一座天上的宮闕,就這樣矗立在那邊,在太陽的輝映下閃閃發光。


而且,將寺廟和宮殿建在山上,也有助於防禦。因為居高臨下,站在山頂,下面的一切都可以盡收眼底。這樣一來,要是有軍隊過來攻打的話,也可以藉助地形,形成易守難攻之勢。綜上所述,這些就是為什麼西藏的廟宇宮殿建在山崖上的原因了。

❼ 如何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子,進行寫作

寫作思路:首先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的歷史以及背景,再說一說形式以及反應了怎麼樣的城市面貌等等,再根據畫作表達一下當時的社會狀態。

正文: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迅慧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結構嚴謹,長而不沉,「廣闊而不粗疏,縝密而不瑣碎」,展現了畫家精湛的繪畫技能。整個畫卷猶如一曲震畝拆答撼人心的交響樂,在起伏跌宕中展開畫卷,在繁華熱鬧的場景中逐步走向高潮,最後又回歸平靜。

畫卷可分為郊外風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展開畫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薄霧籠罩下的村舍、農家、草橋、老樹、扁舟等,在春回大地之際柳枝發芽,迸發出勃勃生機,裊裊炊煙緩緩升起,遠處有小橋流水,彷彿能聽到涓涓的流水聲。清晨,幾個腳夫趕著毛驢進城。路上有轎夫、挑夫、馬匹等,人們在匆匆忙忙進城,還有從京郊掃墓歸來的人。

畫卷的中段是繁忙熱鬧的汴河碼頭,也是畫卷的精彩部分。在繁華的汴河兩岸人煙稠密、高樓林立、糧船雲集,畫卷中有人在茶舍休息,有人在飯館吃飯,有人在街上閑逛。一座結構精巧、規模宏大的虹橋橫跨於汴河之上,橋上橋下熱鬧非凡,橋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有輛獨輪車和兩只騾子正向虹橋走來。

橋面上御慶抬著轎子的兩人在吆喝行人讓路,而迎面走來兩個騎馬的達官貴人。橋下的汴河中船隻穿梭往來。有的船隻正在卸貨,有的逆流而上。有的停在岸邊,構成了繁忙的社會景象。一艘滿載貨物的大船從橋底緩緩穿過,船夫們在船上忙碌不停,有人用竹竿撐船,有人用竹竿頂著橋梁,還有人用手挽著麻繩,橋上和河岸兩邊站著許多圍觀的人,有人探頭向前望去,有人在指手畫腳,有人若無其事,有人在擔心船隻的安全。

第三部分是以城樓為中心的市區街道,也是畫卷的高潮之處。街道兩旁樓宇林立,官府衙門、民居宅院、城樓高台,還有酒館、肉鋪、茶館、廟宇、葯店、商店、肉鋪、廟觀等,大的商店和宅院都張燈結綵,掛著各種招牌,如正店、孫羊店、趙太丞家等。街道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有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坐轎的家眷、問路的遊客、行乞的老人、背簍的僧人等,可謂是男女老幼、官商士紳無所不有。

認真觀察可以發現,轎子里的豪門貴族傲氣自矜,酒樓上的紈絝子弟肆意狂歡,街上的小販不停地叫賣著東西,城門邊的殘疾老人靜靜等待別人的施捨。在畫卷末端,畫家安排了一個背著包袱、手提盒子的問路人,他抬頭展望著遠方,這給畫卷留下了一種「言已盡而味無窮」的審美意味。

《清明上河圖》直觀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狀況,也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還迎合了諸多新興市民階層對藝術的審美感受,所以被無數群眾所追捧,並逐步被北宋宮廷統治者所了解、接受與欣賞。

在這部經典之作中,張擇端選擇了將現實主義創作思想與浪漫主義思想緊密結合起來,並運用長卷的形式進行整體構圖,並藉助散點透視的方式讓整個畫面擴充了容量,以便於描繪復雜多元的事物,並且讓畫面產生出一種戲劇性的變化,讓人物在狹窄的畫卷中具有高度的藝術凝聚力與概括力,因此,這是一幅國寶級的現實主義藝術珍品。

❽ 朋友圈背景圖是寺廟有什麼寓意

一種是,他可能是佛教徒,貼上寺廟是公示自己的信仰;另一種是,僅僅看著寺廟的漂亮,只是個人審美趨向性問題,不說明任何寓意;

❾ 住家離廟宇多遠好呢

房子離廟多遠不影響風水,要跟據我們房子旁邊的廟情況而棚清空定。

俗話說:「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這里的廟是廟宇,而不是寺廟,因為寺廟大多建設在山上,講究高山清風,寧靜自然,人是不可能在山上建房居住的,那裡只適合清修,而廟宇則不同,廟宇多是村人建在村外或地頭,農民期望風調雨順或者家族興旺或者學有所成。

但是真要居住的話,廟宇前門與後門作選擇,肯定選擇前門居住,這是因為自己居住廟宇前門也算是一位看鏈瞎門人,這也是積德行善,福蔭後人的事業,倘若居住後門,那可是折壽的事,試想香客焚香叩拜,住在後門哪能享受的起,莫不是折壽,所以「寧住廟前、不住廟後」。

好房子的特點:

1、前方無擋:前景遠大,前途方有可期。若前方受阻,則易吸納敗氣,雖偶有例外情形,收了回風返照,氣反而轉旺,但由於其副作用大,長此以往,仍屬不宜。

2.陰陽有別:所謂「光廳暗房」,亦即客廳宜大,宜寬敞,宜陽光普照,主人方能心胸開闊,事業光明,反之,主卧房正嫌則不宜太亮,太過曝光,以免有損夫妻陰私和合之私密性。

3.陽光普照:屋內若到處光線充足,則其生旺之氣一般較為俱足;反之,若陰氣過重,則該宅便退氣衰敗而諸事不順。


❿ 中國傳統宮殿,廟宇建築主要屬於哪種類型

中華歷史悠久歷經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洗禮演變,其文化源遠流長,古建築的類型按照建築物的性質與功能分類,主要有宮殿建築、民居、禮制性祭祀建築、宗教建築、陵墓建笑伍築、軍事防禦體系、橋梁建築以及古典園林等類型。

由於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派鏈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建築形式,按照建築風格,大體又分為四類:

親切宜人的民居,莊重嚴肅的廟宇、道觀,雍容華麗的宮殿、府邸,溫婉秀麗的園林。

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築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築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碰羨或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

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於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建築不僅重自然的山林風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風水,讓人工的與自然的諧調,院內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建築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慾望相吻合。可見,重山林風水的傳統思想必將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得以發揚、發展,以創造優美的建築環境,實現大自然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