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提起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另外,還有人想問尋找一些哲理性的圖片,比較有含義的。拿來做頭像的,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適合做頭像的截圖或圖片什麼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
1、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現在市面上流傳比較多的圖片都是男生和女生人物圖像來作為頭像,但其實很多靠近生活的風景照片也適合來當作頭像。
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有很多啊,比如自己的照,比如一些文化的美圖,還有自己喜歡的動漫等都可以做頭像的,關鍵看個人喜歡。
小清新風格的頭像一直都很流行,風,哥特風,簡約風的頭像也都適合做頭像女人幸運招財微信頭像。
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比如人物,風景照還有文字簡單圖,這些都不錯,不過還是要看個人喜好了,盡快找到自己喜歡的圖片做頭像吧。
超唯美古風系圖片,給予人一種東方傳統的韻味;簡單干凈的文字圖片,給人一種干練純潔的感覺;時尚的街拍圖片,給人一種高端大氣的感覺。
2、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尋找一些哲理性的圖片,比較有含義的。拿來做頭像的
這張挺有哲理性的吧提升運氣的微信頭像圖片。
3、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適合做頭像的截圖或圖片什麼的。
象徵好運的微信頭像圖片。
4、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這兩張圖哪張適合做背景哪張適合做頭像?
個人覺得上圖適合做背景,因為下圖色調太多,做背景會讓桌面快捷方式不好找,有點本末倒置了。上圖的色調較單一,更適合做背景些。至於做圖像的話,兩圖都行,因為是小圖像別人根本看不出是什麼東西,只要自己喜歡的圖片就行的。最轉運的微信頭像。
5、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微信用什麼頭像好轉運
哈哈、你選個你喜歡的頭像就能轉運了
6、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求一些唯美的圖片做頭像?是靜物的
7、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有沒有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很多的吖~!很靈的轉運微信頭像。
你可以到去收索
恩..打非主流頭像小圖2021年女人好運吉祥微信頭像。
適合做頭像的截圖或圖片什麼的。
有很多很好看的..
這里不能復制圖片給你看
8、那好看一點,比較適合做頭像用的,只准選擇一張圖片做為答案呦??
哎呦誰啊哦,太丑哦,沒人要哦,過街上人人喊打哦,喪失人模樣哦,讓我笑死加嘔吐哦,毀我三觀哦,慘絕人寰哦,眼睛無光哦,假的吧哦,鼻子太塌了哦,假的吧哦,耳朵才一隻哦,吧哦,嘴唇太薄哦,或許沒有嘴唇哦,牙齒也沒看到哦,或許也沒…
第三張,一些
根據個人感覺
9、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適合做微信頭像的照片
1、比卡丘可愛的照片,萌萌的眼睛。
2、比卡丘可愛的照片,揪臉的比卡丘。
3、比卡丘可愛的照片,胖胖的手摸胖胖的臉的比卡丘。非常轉運的微信頭像。
4、比卡丘可愛的照片,眯眯眼的比卡丘。
5、比卡丘可愛的照片,很開心的比卡丘。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的微信頭像。
6、漫畫女生頭像,適合文靜的女孩子做頭像。
7、漫畫女生頭像,眺望遠方的小女孩。
8、漫畫女生頭像,看著紙飛機的小女孩。男人順利又招財的圖片。
9、可愛的小羊頭像2021年最吉利微信頭像。
10、可愛的小羊頭像
11、可愛的小羊頭像改變運氣的微信頭像圖片。
以上就是與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相關內容,是關於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的分享。看完適合做頭像的轉運圖片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㈡ 求一些適合做背景的圖片~
http://neilwhitfield.files.wordpress.com/2007/02/gothic.jpg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21/370058913_3c16b7517f.jpg
http://media.photobucket.com/image/gothic%20%20spider%20background/gothicpunk_wallpapers/spiders_web-1.jpg
如果要找更多,建議你找「gothic」
因為找「punk」很難找到蜘蛛,城堡。。。
希望幫得到你^^
㈢ 所謂真正的哥特風...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哥特文學流派】
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安妮·萊斯(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這一時期許多哥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哥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哥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布來恩·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Dracula),還有埃德加·艾倫(Edgar Allan)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安妮·萊斯(Anne Rice)的《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布萊特(Poppy Z. Brite)的《勾魂時分》(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朋克作為一種亞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領域。原始的朋克來自於暴力和強大的顛覆。而原名為「華沙」(Warsaw)的「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出現,無疑將這場充滿了破壞慾望和無政府主義的朋克運動帶進了後朋克(Post-Punk)時代。
不過以上只是一種類型,歷史上還有許多更好的作品,
【哥特音樂流派】
早期的後朋克對於生命的詮釋往往飽含著沮喪與絕望。例如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主音歌手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於80年的自縊身亡。那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快樂分裂(Joy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隱藏著陰郁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後朋克文化盡染成深灰與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樂里構築了一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裡,趁勢湧出一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於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如教會(The Mission),所有的夏娃(All about Eve)、列伏林之地(Fields of the Nephilem)、祭儀(The Cult)等等。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朋克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占據了搖滾樂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空。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哥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於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 Body Music)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裡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 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哥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輯《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 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 me to the 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 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 Wolf這些樂隊通過添加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嘗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Das 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 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復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y Nada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哥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界定的,象義大利的Take Kirlian Camera,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 FORM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性虐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d 'Arnell 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志。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 the 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 Meat Instry這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 Death Now和Deutsch 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d '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 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Stoa這些代表樂隊。
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愛、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環,Gothic 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繼承自Joy 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後哥特朝代仍無法完全擺脫。那些抑壓著低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沉重如郁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一張張Rock Music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 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如同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裡面,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一貫本色的Rock Music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裡,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Dark-Wave)運動中,在死亡民謠(Death Folk)、後工業噪音(Post-Instrial)、陰暗氛圍音樂(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在這場突破和沖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看吧,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面孔,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
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 Punk 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 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Only Theater of Pain)、《天使的狂怒》(The Rage of Angels)、《鐵面具》(The Iron 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 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凄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范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Poppy 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 in 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 subculture)並不是禮贊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麼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 Also the 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 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致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份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如何識別哥特(樂隊、哥特族、風格、建築)
如何識別一支哥特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哥特主題。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兒黑。
4、樂隊自稱哥特樂隊,和其他哥特樂隊一起演出,並出現在哥特合輯當中。
5、來自於四大哥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樂隊。
如何識別一個哥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什麼是哥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那麼,若是哥特與音樂的聯姻,則任意地寫作了GothicRock。哥特音樂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熱烈的混合了各種樂器,秉持著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透露出啟示錄般神秘虛空的歌詞。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還有些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還有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哥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
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借用新聞學的概念,指接受群體)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感情和思考空間。如果一種音樂引發的不只是藝術上的欣賞,同時還上升到哲學上的反思,以至影響到個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的改變,甚至到對生命本原及終極意義的質疑,那麼它的控制力就無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產生了把哥特音樂歸於一種宗教的想法。 當然我的意思並非指哥特音樂的核心是宣揚宗教。事實上它並不比其它的音樂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數樂隊的創作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某種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極端的樂隊旗幟鮮明地宣揚反宗教。我在這里所談論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東正教等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哥特著裝】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銀飾。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志」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發、漂白過的極淺的金發、紅發或紫發。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寬領帶或逞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恆生命的標志)。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徵)。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哥特族們一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麼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
【哥特電影】
在整個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電影得算1983年好萊塢出品的《慾望》。這部由托尼·斯科特導演、凱瑟琳·德納芙和蘇珊·薩蘭登主演的影片同樣以吸血鬼為題材,但在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為了主角。當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現過女性吸血鬼,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部影片則徹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優雅、迷人而又危險的女性吸血鬼的標准形象,也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標版,在此後的影片中所出現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離不開《慾望》中所塑造的那個模式。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才真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強尼·戴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天才的蒂姆·波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范圍。蒂姆·波頓也藉此逐漸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哥特電影大師,他和強尼·戴普這一對黃金搭檔也配合得天衣無縫。1999年的《斷頭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結晶,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愛德華》的成功堅定了好萊塢製片人們投資哥特電影的決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庫拉伯爵終於再一次粉墨登場了。這一回,掌鏡的是好萊塢「教父」級導演科波拉。科波拉網羅了一大批好萊塢明星,大手筆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橫亘數世紀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電影《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以好萊塢的方法徹底重構了德庫拉伯爵的故事,從而給流傳了幾百年的德庫拉傳說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影片大氣恢弘,特技眼花繚亂,加上好萊塢的宣傳攻勢,很快席捲了全球的電影市場。
90年代初的哥特電影浪潮並不僅止於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都開始對哥特題材感興趣。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對一般影迷來說,《夜訪吸血鬼》最大的看點恐怕在於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聯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並不遜色,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吸血鬼題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夜訪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在此後20、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也不會有超過他們的同類型電影了。
在吸血鬼電影大獲成功的同時,另一部名為《烏鴉》的電影闖入了哥特影迷們的視野。相對於好萊塢主流大製作而言,《烏鴉》顯得更獨立、更另類、也更cult一些。這是一個有關靈魂轉世和復仇的愛倫·坡式的哥特故事,詭異的巫術氣質貫穿全片,影片的攝影、化妝等等細節也無一不滲透出哥特的氛圍,例如自始至終的陰暗場景,例如演員臉上塗抹的白色油彩……《烏鴉》對哥特文化淋漓盡致的詮釋甚至為它贏得了「哥特教科書」的美譽,對一個死忠的哥特影迷來說,只有《烏鴉》是最哥特的,也只有《烏鴉》足夠哥特。當然,《烏鴉》的成功也使其續集的拍攝很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它的三部續集只有1996年的《烏鴉2:天使之城》算得上是成功的,後面兩部《烏鴉3: 鴉魔戰士》和《烏鴉4: 邪惡祈禱》就能說是差強人意,一部不如一部了。
對哥特電影來說,1994年確實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除了《夜訪吸血鬼》和《烏鴉》以外,另一部哥特電影《人狼生死戀》也是在這一年首登大銀幕。本片是關於哥特題材中另一個經典形象——「人狼」的抗鼎之作。在影響力和藝術成就兩方面,《人狼生死戀》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人狼生死戀》的成功使人狼的形象真正成為人類電影藝術長廊中的一個典型形象——不過很顯然,相較於它的另一位「哥特兄弟」吸血鬼來說,人狼在電影世界裡的成功的確是有些姍姍來遲了。
除了好萊塢,1994年的義大利電影《魔誡墳場》同樣是哥特電影的傑出代表。這部影片在哥特文化中融入了義大利人所特有的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
時至今日,史詩性的哥特電影浪潮已經過去,但哥特電影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同時,哥特電影也開始向傳統的類型片靠攏,逐漸融合了其它傳統類型片的特點,使得觀眾們接受起來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國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個中代表。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傳說》和2004年的《范·海辛》則反映了哥特電影的最新發展趨勢。這兩部影片都結合了好萊塢慣用的動作片特點,極盡動作、打鬥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則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而且,兩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經典的兩大傳統形象——吸血鬼和人狼為主角,在銀幕上讓二者大打出手。《黑夜傳說》講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愛的哥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范·海辛》則以傳統的德庫拉故事為母題,把其中的吸血鬼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變成了人狼,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哥特存在的理由】
無數個劇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圍著一切。空中劃過銳利的線條,像是發掘世界最深的罪惡。生命緊緊地依附著死亡,渲染著黑暗和絕望。Gothic(哥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的藝術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哥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哥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哥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與種族、性別也無關。大多數哥特樂隊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積極的反宗教樂隊。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異教的視覺信號只是在傳達「黑暗的力量」,以聯系至哥特音樂的感覺。
哥特族們與其他同年齡的社會團體一樣同樣存在社會傾向,你會發現哥特族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因為幾乎所有黨派的觀點聽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毫無用處。
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
哥特同時也許還是一種精神療法。如果你對一個屬於主流社會的白領仔細談起你上次自殺未遂的經過,那麼他可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眼光躲你躲得遠遠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或許還可以得到廉價的同伴永遠不會為你感到難過,你手腕上的傷痕會得到認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都會在哥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後歌特時代是由上世紀80年代的PUNK分裂的一條分支,
後來又分別和民謠,工業,結合,產生硬核,死金,黑金。
比較主流的歌特樂隊有污穢搖籃,NIGHTWISH,KINGDONW,還有SOPORXX......
㈣ 求類似街舞風格的動畫圖片,做頭像(可以美風,中國風,哥特風都可以,不要日本的宅風的)
㈤ 什麼是哥特風
哥特風主要表現在建築、文學、音樂上。在建築上主要教堂比如著名的德國科隆大教堂,哥特文學以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為代表,音樂主要是當代時興主要金屬歌特、死亡歌特和古典歌特等等。歌特生活在生活著裝方面也有鮮明的個性有哥特妝(為全黑色),哥特是一種人類文化發展中,某個和常理分歧的文化體系。現在我們所接觸到的哥特式從最早西歐文化中,提取他們的殘舊,暗雅作為元素產生的而產生的社會另一種的聲音。一種思想表達方式。
哥特它獨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現方式,深深影響著這個社會。它已經不單單只從西歐古典風格裡面「拿來主義」,加入了魔鬼,偏冷門宗教,死亡,朋克等因素,哥特就像是個巨大的蠕蟲吞噬著所有可以強大自己的文化,只要它黑暗,陰郁。但它並不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更像一種反諷。
哥特式服裝則有很多種。優雅哥特式,貴族哥特式,復古哥特式,可愛哥特式……等。
表現的文字恐怖陰暗華麗唯美邪惡優美……是所有的恐怖類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的鼻祖……
哥特式房屋……著名的科隆教堂。在德國有很多……還有的類似於吸血鬼城堡。
哥特式音樂。金屬,死亡,貴族復古等多種……人們內心中的吸血鬼已經被分為哥特式的風格中。
哥特式在人們心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潮流,風格。
以崇尚死亡,肉體自殘,頹廢墮落的不明行為給哥特加定義。扭曲了哥特式的本意。哥特式並不暴力。哥特式不是說要多完美,頹廢,陰暗,扭曲,叛逆……才是哥特。他們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華麗,而是內在的氣質。
㈥ 求一張圖片 一個女的坐在一個很大的十字架上面 哥特式風格的
論基督教教堂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教堂作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場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築的精華。我們主要通過比較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築風格上的不同,羅馬式用內部空間來象徵宇宙,體現一種靜態的安寧與凝重;哥特式則用外部結構的急劇上升來象徵向天國無限升騰的意象,表示出一種動態的張力。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教堂闡明了基督教藝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同時也顯示了基督教的歷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藝術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麥克斯•繆勒認為宗教是領悟無限的主觀才能,他說:「宗教是一種內心的本能,或氣質,它獨立地、不藉助感覺和理性,能使人們領悟在不同名稱和各種偽裝下的無限。沒有這種才能,也就沒有宗教,甚至連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沒有。」[1]他認為無限觀念是整個人類信仰歷史發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觀念的基礎,是人類的感覺提供給人們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們不僅需要在心靈感悟這種無限的存在,還需要在現實活動中證實這種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觀地把握的現實象徵,對於基督教來說,這就是教會和教堂。在教徒們看來,教堂是建立在現實的世界之上的神聖空間,是神在人間的宅第,應該象天國一樣盡善盡美,盡可能地神聖和富於超靈驗性。因此信徒們不惜在教堂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富。
建築是時代精神的焦點,而對於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國家來說,教堂無疑是一個時代最好的建築,所以教堂便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與追求。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離開人的情感體驗便無所謂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和對世界的宗教的態度。[2]所以,教堂建築更是如此,它體現了人們對上帝的理解與感受,以及人們對心靈的追求。正是由於人們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築的不同風格。
眾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藝術受到古希臘文明的十分顯著的影響。但是,在教堂建築上由於教堂與古希臘神殿在功能上的區別,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神殿的結構與風格,古希臘神殿重視的是外部裝飾和宏偉風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視的卻是內部裝飾。[3]同時,四世紀以前,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的壓迫,而在地窟來進行傳教和祈禱,這種原始時期的地下活動決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藝術裝飾只能表現在內部。即使到了「米蘭敕令」公開後,但是地窟時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築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築中,內部空間的精心安排與裝飾仍然是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唯一場所。對教堂內部著意修飾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創造一個神聖空間,作為通往天國的「中介」,當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靈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國的存在,從而與外面的現實世界分離開來。
對於基督教藝術,經歷了從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藝術」、「黑暗時期」、「加洛林藝術復興」、「羅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時期、殖民化時期、後殖民化時期。對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來說,以「羅馬式」與「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這兩種風格對後來教堂建築藝術的影響也最為巨大。所以,我們試圖對這兩種藝術風格進行比較,闡明基督教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變化。
二、羅馬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萌發於加洛林王朝、成熟並流行於11-12世紀西歐、北歐及部分東歐地區,被稱為中世紀「第一次國際性時代」的教堂建築風格。實際上,羅馬式建築藝術反映了從古代地中海世界(羅馬帝國)到西歐中世紀社會(加洛林王朝)的過渡,代表著中世紀早期西歐基督教世界的確立和鞏固。[4]其實,在羅馬式的前期還存在著「前羅馬式」時期,是從8世紀末到10世紀的醞釀時期。由於10世紀以來的克呂尼修會運動、赴西班牙聖地亞哥的聖雅各朝聖浪潮及十字軍東征等特殊歷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宏大的國際化流行風格。
10世紀初,克呂尼修會發起改革運動,強調信仰的神聖性與虔誠性。[5]克呂尼修會提倡創建宏偉壯觀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內部陳設富麗堂皇,將隆重繁縟的禮儀作為重要的傳教手段。所以,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稱為「羅馬式」。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首先,為了對付中世紀的強盜橫行,鄉村隱修院常常和堡壘結合在一起,所以築有高大圍牆、堅固厚實的大門和碉堡式的鍾塔。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從象徵意義上來說,塔象徵著神靈,象徵著基督救世的本懷,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狹小而少的窗戶總是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及神秘感,總是有一種誘惑力在吸引著人們。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式建築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那就是半圓形的拱券結構,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於是我們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內部在二維平面上展開的基督教宇宙觀,在羅馬式建築中被展開為立體的三度空間。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壇長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個教堂在結構上獲得了雙重的象徵效果。
在內部裝飾上,以石制桶狀拱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支撐,這樣也給人一種類似天空的幻想。然後,再用大面積壁畫裝飾,雕塑多附屬於建築被普遍用於教堂的大門、門券、門楣、額板、柱頭、柱基、祭壇和座椅上,尤以朝聖大教堂的門楣浮雕最富盛名。這些壁畫與浮雕的動物與植物,在「天空」下,彷彿是「上帝」創造的所有生靈。當置身於教堂之內,人們恍惚感覺置身於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頭頂則是藍天白雲。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它們雖各有特色,但都給人一種外觀厚重、內景幽暗神秘的感覺。
三、哥特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是以鄉村修道院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哥特式教堂則是以城市「主教座堂」為核心而發展起來。歐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時代開始的,是由朝聖運動而形成的。
12世紀以來,在法國北部最先出現「哥特式建築」。此名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這種建築藝術風格貶義的稱呼,「哥特」本為日耳曼部族名,他們藉此表示「野蠻人的」意思。[6]但這種建築風格以其獨特的神學意趣和美學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漸流行於西歐各地。13世紀是其主要發展時期,隨著西歐經濟復甦,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隨城市化運動而得以發展。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興起而衰落,但在北歐則一直延續至16世紀。
基督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漸漸地在歐洲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於是一種精神信仰慢慢變成了世俗統治的權力。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時又是它的墮落。因為宗教是通過賦予社會制度終極有效的本體論地位,即通過把它們置於一個神聖而又和諧的參照系之內,從而證明了它們的合理。這正如彼得•貝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類解說的實在與終極的、普遍的、神聖的實在聯系起來。於是人類活動的內在不穩定和轉瞬即逝的結構,就被賦予了最終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換言之,人造的法則被賦予了一種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應該體現出一種神聖的價值。當教會變成了政權同時,也就意味著它精神上的純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壞。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蘊就希望重新得以回歸,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給基督教建築帶來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誕生於法國巴黎北郊聖丹尼斯隱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隱修院院長蘇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壇部位,為體現新柏拉圖主義的光、高、數三個理想,系統運用了尖肋拱技術,並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羅馬式的持重牆。此後,這一建築體系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在13世紀中葉達到成熟,並推向西、中歐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築是從羅馬式教堂基礎上發展起來,它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緻甚至矯飾的方向發展。它遵循中世紀經院哲學高度理性化的規范,旨在製造出一種靈魂騰越的升華感應而引發出一系列技術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採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東端半圓形後堂部位小禮拜堂較多,布局復雜。西立面有一對很高的鍾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牆,中央大門和上方欄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三座門洞都有周圍的幾層線腳,並刻著成串的聖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許多造型挺秀、高聳入雲的尖塔,堂身牆壁較薄,並以輕盈通秀的飛扶壁、修長靈捷的立柱或簇柱來增強建築物的高度感,產生出一種令人驚異的框架效果,使人可從外觀上來領悟、體會其玄奧、空靈之妙景。這些向無窮高處上升的尖頂,它引導人們的心靈盡可能地擺脫一切現實的羈絆,向著精神的天國而去;而同時眾多的尖頂又象是塵世中向蒼穹伸出的雙手,它在向「上帝」呼籲拯救,呼籲聖靈重歸人間,使人類得到精神上的復活。
教堂的牆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幻覺。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光是神不斷放射出來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藝術家是通過其心靈而創造出藝術,而心靈是由聖靈感動,因為心靈與聖靈最接近。同時,對於欣賞者與感受者來說,由於看到藝術而感動,這樣也就是接近了聖靈。同時,從三扇大窗戶射入的光線揉為一體,啟示了三位一體的神秘,而從三個方面射入的光線則屬於預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壁上、柱身都裝飾有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並能輔以從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線之點綴和烘托,使人置身於內更感宗教的庄嚴、肅穆和神聖。因此,有人把聳入雲霄的哥特式建築稱為一首屹立在空間的聖詩、一曲回盪在天際的音樂。
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代表有法國的夏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羅馬式的一些特徵,如崇大、厚實等)蘭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為德國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興建,1880年最後完工,其雙尖塔高157米)和烏爾姆大教堂(其單尖塔高161米,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後部分兩座鍾樓)、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築代表著中世紀鼎盛時期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反映出西歐社會發展中上基督教影響曾經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
四、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築與一般建築不同,它要以某種內部和外部結構上的特徵造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並且通過它來體現出某種觀念性的內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給我們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彷彿使教堂本身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可以通過直覺的體驗方式與創造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所以,不同風格的建築體現出不同的內涵,表現出不同的觀念。
羅馬式教堂內部空間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徵,而在外部則表現出飽滿的力度和敦實的框架,給人以均衡、平穩等印象。這種印象提供給人們一種精神的歸宿,意味著宗教情趣與現實人生的緊密關系。所以,羅馬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安全與歸宿,享受到神的安靈與祥和。
哥特式建築由於急劇上升的尖拱,所以當置身於其中時,感到自身肉體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騰的誘惑力使人不自覺得體驗到一種對至高無上的超驗存在的精神嚮往。而彩色玻璃透進的光線,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覺,彷彿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們的心靈引入到充滿光明的神聖天國,在那裡獲得了徹底的拯救和解脫。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心靈的沖動,人有一種體驗的沖動,而神也有一種動的張力。
所以,中世紀教堂是宗教與藝術在高層次上的完美結合的典範,而羅馬式與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們兩個分別代表著基督教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增長,所以在教堂風格上也表現出一種力量的上升,由羅馬式的靜態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動態,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說明基督教勢力的登峰造極。
附記:作為一名佛教的出家人,卻有緣能寫一篇基督教的小論文,這也許是宗教對話時代的產物吧!而這份緣應該感謝何琦老師的孜孜不倦的教導,使我能夠領略到基督教藝術的魅力。
2001年2月15日 聖凱於南京大學哲學系
注釋:
[1]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金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
[2]何琦〈宗教藝術學ABC〉,《藝術學研究》第1集,第91頁。
[3]傅謹先生認為基督教教堂與古希臘神殿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教徒們聚眾祈禱之所,後者則僅僅是神的居所,凡人不得進入。見〈論歐洲基督教藝術〉,《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7頁。
[4]卓新平《宗教理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頁。
[5]克呂尼改革運動見唐逸主編《基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40頁。
[6]卓新平前揭書,第540頁。
[7][美]彼得•貝格爾《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高師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頁。
[8]傅謹前揭文,第128頁。
㈦ 適合永久做頭像的圖片,有沒有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提起適合永久做頭像的圖片,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有沒有適合做頭像的圖片,另外,還有人想問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適合做頭像的圖片,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有沒有適合做頭像的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適合永久做頭像的圖片
1、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有沒有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很多的吖~!
你可以到去收索
恩..打非主流頭像小圖
有很多很好看的..
這里不能復制圖片給你看
2、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有哪些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現在市面上流傳比較多的圖片都是男生和女生人物圖像來作為頭像,但其實很多靠近生活的風景照片也適合來當作頭像。讓人走運的圖片。
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有很多啊,比如自己的照,比如一些文化的美圖,還有自己喜歡的動漫等都可以做頭像的,關鍵看個人喜歡。
小清新風格的頭像一直都很流行,風,哥特風,簡約風的頭像也都適合做頭像
很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比如人物,風景照還有文字簡單圖,這些都不錯,不過還是要看個人喜好了,盡快找到自己喜歡的圖片做頭像吧。
超唯美古風系圖片,給予人一種東方傳統的韻味;簡單干凈的文字圖片,給人一種干練純潔的感覺;時尚的街拍圖片,給人一種高端大氣的感覺。
3、適合做頭像的圖片: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用你自己的照片不就行了,要有信心!
4、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有哪些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圖源知乎個人比較中意這種極簡風格的頭像一張圖片是否適合做頭像,不僅和個人喜好有關,我們還要去注意當一張好看的圖片被壓縮成一張小小的圓圓的頭像時,它是否還是好看的。
1⃣很多時候,一張圖如果亮點太多,把它設為頭像時,會讓人產生堵和悶的感覺。
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2⃣再或者,看一些頭像的時候,圖片主體與背景產生融合,會造成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地讓人錯意的不適的感覺。
3⃣這種簡筆畫頭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這兩點,十分簡明。Lessmore.眼就吸引人的圖片。
5、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求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還有,穿不上來了。
6、適合做頭像的圖片:適合做微信頭像的照片
1、比卡丘可愛的照片,萌萌的眼睛。
2、比卡丘可愛的照片,揪臉的比卡丘。
3、比卡丘可愛的照片,胖胖的手摸胖胖的臉的比卡丘。有品位有涵養的圖片。
4、比卡丘可愛的照片,眯眯眼的比卡丘。
5、比卡丘可愛的照片,很開心的比卡丘。
6、漫畫女生頭像,適合文靜的女孩子做頭像。
7、漫畫女生頭像,眺望遠方的小女孩。
8、漫畫女生頭像,看著紙飛機的小女孩。簡單耐看微信頭像。
9、可愛的小羊頭像
10、可愛的小羊頭像
11、可愛的小羊頭像
7、適合做頭像的圖片:比較唯美的適合做頭像的圖片
沒有啊。。。。。。。。。。。一看就舒心的圖片。
以上就是與有沒有適合做頭像的圖片相關內容,是關於有沒有適合做頭像的圖片的分享。看完適合永久做頭像的圖片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㈧ 哥特風到底是什麼
哥特風格表現在不同的事物上面主要有:
1.在建築上的歌特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2.在文學上歌特式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之冒險故事。
3.歌特式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由石質扶壁和骷髏券組成。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正方形做雙中心骨架券,一對四面每邊和對角線,和屋頂板放置在憑證形成拱頂。這樣,在同一高度相同的憑證可以在不同跨度,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和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行扶壁由側廳外的橋墩發出,平衡中間大廳拱門的側向推力。為了提高穩定性,塔上經常建有塔尖。由於使用了鋒利的禮券,尖拱和飛扶手,哥特式教堂的內部是高的,簡單和統一的。裝飾細節如天篷、壁龕等也被用作贈券的主題,建築風格和結構方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我的空間里,我可以看到「世界教會」的章節。
(8)哥特風背景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哥特風格的起源
哥特,最初指的是哥特人,屬於西歐的日耳曼部落。 與此同時,哥特式也是一種藝術風格。 它最初用於區分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5至15世紀)的藝術風格。 它起源於入侵義大利並在公元3世紀至5世紀解體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人。
在15世紀,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想法,這導致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運動。 因為義大利人不能忘記哥特人摧毀羅馬帝國的歷史仇恨,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分,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雖然」哥特式「這個詞有一些負面影響,但事實上,眾多哥特式作品的藝術價值卻非常高。
㈨ 什麼是哥特風格
[ 歌特式 ]這一詞彙的起源,歌特式的前身是哥特(Goth)、哥特式(Gothic) 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 復興」(Gothic Revival) 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 在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 的黑暗面。 吸血鬼就是哥特的前身,而歌特式不僅僅是音樂、建築、文學上的,它更是一種強烈的信仰! 絕望、邪氣、 頹廢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 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 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 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 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 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 . 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 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 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 哥特音樂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的裝束,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 冷的外太空氣氛. 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 那裡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陰暗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 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愛、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 這些都是哥特音樂 不可或缺的一環, Gothic 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 一切都是那麼神秘. 那些抑壓著低 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 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 還有一張張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 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 竟隱藏著什麼嗎? 是心靈的孤立無援? 是死亡陰影的籠罩? 還是人世間的悲劇? 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 如同 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 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 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裡面, 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 Gothic這種棲身於 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 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 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生活的態度, 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 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 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 那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 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運動中, 在死亡、後工業噪音、陰暗氛圍音樂 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 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 遺傳基因! 在這場突破和沖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 哥特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 (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 看吧, 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 絞碎天使的面孔, 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
歌特式的音樂, 首先 歌詞包含哥特主題. 歌手的外表十分哥特化,充滿個性,另類,讓普通人避而遠之. - 歌特族典型特徵 性格:害羞、孤僻、冷漠、且不愛交際 .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 永遠不戴金首飾. - 突出的歌特式風格 有的音樂是磁場, 你不自覺地就被它吸引過去了. 而哥特, 則是黑洞. 把人完整地吸進去, 席捲你的思想 、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識的東西. 它會釋放人性深處壓抑太久的東西, 讓你的情緒進入白熱化的癲狂痴醉. 而在那種癲狂的狀態下, 人卻會 異常地清醒和冷靜. 快樂讓人膚淺, 而痛苦讓人深刻. 以至在痛苦中沉淪. 沉淪, 沉淪到黑暗的谷底. 在那一剎間, 你對世事 忽然看得那麼清楚. 你終於永遠也不會失望了, 因為你終於絕望了! - 歌特, 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 黑暗給了哥特黑色的眼睛, 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哥 特這個詞彙開始鬼魅般潛入我們的生活, 並以其暗含的凌厲鋒芒悄悄改變了世界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 , 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 而相應的, 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 處在次文化中是極為寶貴的, 且能實現個人抱負, 特別是 有關創作的事物. 然而, 這也可能是有風險的, 特別是年輕人. 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大眾對哥德次文化的誤解所造成的負面觀 感. 年輕人在運動中所找到的價值, 可由哥特文化的持續存在, 而其他80年代的次文化卻已消失來證明.
哥特族典型特徵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突出的哥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哥特音樂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熱烈的混合了各種樂器,秉持著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透露出啟示錄般神秘虛空的歌詞。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還有些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還有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哥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哥特式逐漸成為時尚。
有的音樂是磁場,你不自覺地就被它吸引過去了。而哥特,則是黑洞。把人完整地吸進去,席捲你的思想、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識的東西。它會釋放人性深處壓抑太久的東西,讓你的情緒進入白熱化的癲狂痴醉。而在那種癲狂的狀態下,人卻會異常地清醒和冷靜。快樂讓人膚淺,而痛苦讓人深刻。以至在痛苦中沉淪。沉淪,沉淪到黑暗的谷底。在那一剎間,你對世事忽然看得那麼清楚。你終於永遠也不會失望了,因為你終於絕望了。
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黑暗給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哥特這個詞彙開始鬼魅般潛入我們的生活,並以其暗含的凌厲鋒芒悄悄改變了世界。以《指環王》、吸血鬼系列為代表的哥特電影正在火熱票房,哥特音樂復甦並迅速發展,甚至連時裝界也跟著掀起了哥特風潮。冷靜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洶涌並不止是單憑市場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後,還有值得我們回味與反思的東西。
哥特文化從中世紀的興起,幾經波折發展到今天的卷土重來,有著其相應的社會歷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整個人類在20世紀都愈來愈深地感覺到生存意義的質疑。這種虛無主義的發展標榜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徵。二戰後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神學復甦的思潮即是證明。哥特風潮的回歸,與其說是恰好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不如說是大眾有意識地發掘出了這種亞文化形態,並進一步完善了它以滿足精神上的需要。對於這種亞文化的實質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種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學的宗教。這個題目或許太大了,那麼就讓我從哥特音樂開始談起罷。
從早期哥特或者說是後朋的音樂中可以聽出,搖滾經歷了數次狂潮的洗禮發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簡約的嘶吼已顯出頹勢,轉向壓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會宣洩了所有的不滿之後,發現一切依然故我無動於衷,於是他們開始對這個世界深深絕望。而在主流社會的門冷冷緊閉的同時,一扇黑色的刻滿中世紀浮雕的神秘大門悄悄地向他們敞開了。Punk族們憑著叛逆的勇氣闖入了這片曾經被稱做哥特的禁地,並在那裡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這個潛伏了幾個世紀的魅影終於重見天日,搖滾樂史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
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借用新聞學的概念,指接受群體)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感情和思考空間。如果一種音樂引發的不只是藝術上的欣賞,同時還上升到哲學上的反思,以至影響到個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的改變,甚至到對生命本原及終極意義的質疑,那麼它的控制力就無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產生了把哥特音樂歸於一種宗教的想法。 當然我的意思並非指哥特音樂的核心是宣揚宗教。事實上它並不比其它的音樂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數樂隊的創作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某種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極端的樂隊旗幟鮮明地宣揚反宗教。我在這里所談論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東正教等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