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頭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愛麗絲怎麼樣了
有一頭叫「愛麗絲(Alice)」的鯨,它只能發出52赫茲的聲音,遠遠超出了正常鯨15-25赫茲的聲音頻率。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它的聲音別的鯨魚永遠不可能聽到,它每天唱歌發聲來呼喚朋友和伴侶,卻永遠得不到回應。
Alice1989年被發現,從1992年開始被追蹤錄音,這么多年來沒有一個親屬或朋友,唱歌的時候沒有人聽見,難過的時候也沒有人理睬。它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頭鯨魚」。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向科學家移交了一批監聽錄音。他們本來執行的是監聽北太平洋水下潛艇的任務,無意中也記錄下了各種海洋動物的聲音。
1989年,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學家在對這些信號進行分析時,發現有一頭鯨的聲音頻率遠遠高出其他鯨類。
從1992年開始,他們藉助美國海軍這套花費數十億美元打造、現在閑置的水中聽音系統,對它進行了追蹤錄音。
這頭能發出52赫茲聲音的鯨,代號就叫「52」,人們還給它個愛稱「Alice」。
追蹤記錄顯示,那麼多年,每年它都隻身一鯨進行遷徙,從未有過其它鯨魚陪著它。
海軍的探測器不斷聽到它的聲音,但從未檢測到有其他鯨魚回應。
2004年8月,美國《深海研究》雜志發表了海洋生物學家威廉阿沃特金斯和瑪麗安達荷爾等的相關論文,在最後寫道,「也許很難接受的是,它可能是廣闊海洋里唯一一隻這樣的鯨。」
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這篇論文,很快Alice將從專業研究圈為大眾認識。
論文發表一個月後,沃特金斯因癌症去世,而瑪麗等人開始不斷收到信件。和以往的學術交流截然不同的是,這些信大多來自普通人。
那些孤獨的人,悲傷的人,心碎的人,絕望的人,他們在Alice身上看到了自己,寫信表達對這頭鯨的同情,以及他們自己的孤獨心情。
52Hz鯨的傳奇就這樣誕生了。英國樂隊Dalmatian Rex and the Eigentones為它寫下歌曲《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德國作家AgnieSzka Jurek為它創作兒童繪本,台灣女歌手陳綺貞創作了《52赫茲》——「沒有人聽見,我在唱著生命的寂寞。」
2013年,在一次采訪中,瑪麗說:「有這么多人與52有共鳴,這真是一件悲傷的事。我收到很多來信,其中大部分寫信者是女性,這些來信實在令人心碎。他們覺得自己跟52一樣,不適合任何地方,沒什麼朋友,覺得孤單且與每個人都不一樣。」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瑪麗表示:「它是孤獨的嗎?我不知道。人們喜歡想像它在大海中形單影只地前行著,獨自唱著歌卻無人傾聽的意境。但我不能那樣說。」
但在大眾媒體的報道中,就不一樣了。英國《每日郵報》就說得極煽情:「20年來,這只52赫茲鯨一直在孤獨地歌唱,試圖尋覓一個朋友,但它孤獨的歌聲卻沒能等到任何回應——這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頭鯨。」
這就是專業研究和大眾傳播的不同,顯然,「世界上最孤獨的鯨」更有傳播力。人們關注Alice,從來不是因為它是一頭獨一無二的鯨,而是人們自己情感的寄託。人們想像它是一隻孑然一身的鯨魚,在廣闊幽深的大海中獨自游動,一年又一年唱著註定沒有同類懂得的歌。
它畢生都在找尋呼喚著自己的另一半,卻可能終生得不到回應。在這種想像中,人們想到了自己。
也許,Alice從來就不孤獨,真正孤獨的是我們人類自己。在一次采訪中,「霉霉」泰勒斯威夫特就說這頭鯨或許很享受獨自一人的生存狀態,並藉此評價自己屢屢受挫走霉運的感情生活。
Alice的「孤獨」,可能真的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
多年來,生物學家們從未見到過他們研究了這么久的鯨,人們對它的所知極其有限,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子,不知道它的確切年齡,不知道它的獨特是因為天生殘疾還是什麼原因,也無法確定它究竟屬於哪個種類。專家認為它最有可能是一頭長須鯨或是一頭藍鯨,或者是這兩種鯨魚的混血兒。
人們最後一次聽到Alice 的歌聲是在2004年,那一年,追蹤這頭鯨魚12年的沃特金斯去世了。他費盡心血推進的這個項目,也因為美國海軍重新部署,經費和崗位都沒有了。
此後,人們再也沒有聽到過52赫茲的聲音,不知道它是否安好。
這個世界上,有些生命註定孤獨。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像「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一樣的,渴望找到可以聽懂自己聲音的人。
前兩年又有人出發尋找這頭鯨魚了,一直沒有消息。在你為遠方最孤獨的鯨魚傷感時,也讀一下崔文慧的《涸轍之鮒》這篇文章。
涸轍之鮒出自《莊子》:「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水幹了的車溝里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對某些人來說,「冰花男孩」比52赫茲鯨更難找。
一張照片熱傳後,一夜之間,給「冰花男孩」的捐款已經超過30萬,善良的人很多。
然後——共青團雲南省委、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雲南省志願者協會啟動「青春暖冬行動」,倡議社會為家庭經濟困難青少年、留守兒童送去關愛和溫暖。所有愛心捐款,將以每人500元的標准給予困難孩子一次性暖冬補助。
然後——團昭通市委、昭通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團魯甸縣委及青年志願者,趕往「冰花男孩」所在學校及附近高寒山區學校,送去了首批10萬元愛心捐款。在校的81名學生,每人現場領取了500元第一批暖冬補助;
然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教育納入昭通發展的六大戰略之一,全力推進教育事業。但作為脫貧攻堅的人口大市,像『冰花孩子們』一樣的貧困學生在偏遠山區還不同程度存在,希望我們共同攜起手,匯聚社會各界愛心,把孩子頭上的冰花融去??」
當地真是反應神速啊!你早幹嘛呢?就等著網民發現些什麼,然後你來送溫暖?
再等等春天快來了,你現在知道「啟動」暖冬行動了?
這當口還表揚自己「高度重視」?!真是做了病了!對某些部門某些人來說,發現、尋找「冰花男孩」,比找52赫茲鯨更難。
除了大無畏的表揚自個兒,就不該有個部門出來弱弱的道個歉嗎?
(圖片來自網路)
『貳』 有關鯨魚的資料和圖片,謝謝大家回答我! 知道的請來回答,3Q~!
鯨的樣子很像魚,所以俗稱鯨魚。還分為須鯨和齒鯨。古人在給它起名字時,連鯨字本身也有一個魚字偏旁,若和鮐魚、鮁魚等魚名寫在一起,就更讓人「難識廬山真面目」。不僅漢字如此,國外也有類似之處,如德語把鯨叫巨大的魚(walfisch)。一直到16—17世紀的一些自然科學書籍上,都是把鯨當魚看待,和魚放在一起記載的。 其實,鯨雖然外表像魚,但並不是魚,而是一類哺乳動物,這與蝙蝠像鳥但並不是鳥,也是一類真正的哺乳動物的情況相似。鯨和魚不同,它是胎生的,一般都是每胎產一仔,幼仔靠母體的乳汁哺育長大;而魚是卵生的,一次產卵可以成千上萬,幼魚一經孵化出來,就能獨立生活,沒有哺乳現象。鯨的體溫是恆定的,平均為35.5℃,無論在冷水域或熱帶海區都維持這一體溫;而魚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鯨用肺呼吸,需經常浮出水面換氣。魚則是用鰓攝取溶解於水中的氧氣,可一直呆在水下。鯨和魚在外形上的相似,是由於它們長期共處於一個相同的生活環境中而形成的,是一種「趨同現象」。 鯨雖然屬於哺乳動物,但卻終生沐浴於大海,完全適應於海中生活。不管是南極附近海域或北冰洋,也不管是赤道水域或沿岸海區,都可以是它們的活動疆域,都有它們的蹤影。盡管茫茫海洋,浩瀚無垠,但它們既能捕到食物,又能找到同伴。它們是海洋里最優秀的游泳能手之一,在風平浪靜時,它們固然可以悠悠盪游,波濤洶涌時,也仍然猶如閑庭信步。它們可以躍出水面「眺望」冉冉升起的紅日,也可以遨遊千米水底,去探察深海的奧妙,載沉載浮,出沒自如。
海洋中的「巨獸」
鯨鯨
的拉丁學名是由希臘語中的「海怪」一詞衍生的,由此可見古人對這類棲息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實,鯨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都有6米左右,最大則
藍鯨圖片集萃(20張)可達30米以上;最重的可達170噸以上,連最輕的也有2000公斤。
外形特徵
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游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不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鯨魚一分鍾的心跳一般9~10次。
其他種類
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
虎鯨圖片集萃(20張)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並越過路肢後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後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有齒23~36枚。 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80公斤。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匯集成大群。性活潑,游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面。體長1.8米左右。 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虎鯨
我國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鯨是海獸中的重要成員,體形像魚,俗稱鯨魚。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共11種;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齒鯨,共70多種。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
共同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5.4℃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以增大浮力。露脊鯨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將終生保留。獨角鯨
鯨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里生活,可是當鯨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水噴出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的種類。鯨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 鯨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住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沉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編輯本段鯨的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6.0℃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綿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夷鯨
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終生保留。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在分類「屬於動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哺乳綱(class Mammrha)、鯨目(orderCetacea)。 一隻鯨一分鍾心跳只有九下,因為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也是用肺呼吸,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所以才能長時間潛伏在水中。 鯨目之下又區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須鯨亞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齒鯨亞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這兩大類的分群,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須鯨亞目主要的形態特徵: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須,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1種。藍鯨
『叄』 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現在怎麼樣了
在1989年發現了一隻須鯨(愛麗絲 Alice),這只須鯨由於發聲頻率一直是錯的,自1989年被發現以來,它就始終孤單,沒有同伴理會。
一組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從1992年開始對它進行追蹤錄音。
這些海洋生物學家是通過分析美國海軍為了跟蹤潛艇的記錄而發現這條孤獨鯨魚的。他們發現這條鯨魚從1992年開始就在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里來回漫遊,而最令人驚奇的是,它發聲的頻率大約在52赫茲左右,明顯不同於其它鯨魚。海洋生物學家稱這條鯨魚發出的聲音,除了其中能夠明顯辨別出的鯨須振動發出的聲音外,其它的聲音頻率與海洋里各種鯨魚的發聲頻率完全不同。然而,這么多年下來,它沒有一個親屬或朋友。唱歌的時候沒有人聽見,難過的時候也沒有人理睬。令人驚奇的是,它發聲的頻率大約在52赫茲左右,明顯不同於其它鯨魚。目前人類所發現的鯨魚種類發聲頻率大約都在15到20赫茲之間。
有網友聯想到酸楚的感情:「如果有一天他也遇見了一隻頻率不正常的鯨,那麼,就是世界上最唯美的愛情。所謂相愛,就是在人群中,你們的頻率相合,只有你們彼此能夠聽到彼此的話,能夠走進彼此的心裡。」還有人建議為它動手術,調低頻率。一些網友還認為,是環境破壞干擾了它們的生活范圍。
希望的開始
而在2010年,跟「52赫茲」同樣的聲音再次被John Hildebrand的小組成員在加州海岸探聽到。另外,數據分析這是一組不只一頭鯨魚的高音歌聲。所以,他們很可能是一群混血兒鯨魚,並且所有的成員都會這種特殊的唱法。
終於不再孤獨
2015年,以費恩博士為首的科學家監測聽到一組特別的旋律。這組聲音包含6個聲音單位,每次都重復10秒,頻率竟然高達49赫茲,和愛麗絲的音頻非常接近。
於是費恩博士決定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3D模擬設備上進行須鯨頭蓋骨的發聲竇的改造。只要把竇內部一個類似「小舌」的結構切開,加寬它的直徑距離,就能幫助愛麗絲發出48-50赫茲的頻率。經過反復模擬後,2015年7月26日,費恩博士和科學家們為愛麗絲實施手術。花了3個多小時,終於將愛麗絲的發聲結構改造成功。
終於,在這片蔚藍色大海上,鯨魚群和愛麗絲成功相遇了。鯨魚群把愛麗絲團團圍住,或許它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羞澀的女士。它們碰觸著對方,在海面上旋轉、歡舞,就像鳴奏一曲海洋交響樂。
『肆』 誰知到鯨的種類(和圖片)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鼻孔兩個,如,長須鯨、藍鯨、座頭鯨;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鼻孔一個,叫齒鯨,能發出超聲波,如,獨角鯨、虎鯨。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個頭都很大,已知的最小的一種體長也超過6米。 以下是介紹主要的鯨魚:
1、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200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與其他須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通常藍鯨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鯨在晚秋開始交配,並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鯨通常2-3年生產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產下幼鯨。四大洋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