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無量畫界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無量畫界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01 21:26:54

『壹』 無量心界是么意思

無量:指佛菩薩普度無量眾生而應具有的精神。計有四種,即:給眾生歡樂為慈無量心;救眾生於苦難為悲無量心;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喜,為喜無量心,對眾生無憎無愛,一視同仁,為舍無量心。

「無量心界」:普度無量眾生的心境與態度。

『貳』 周迅18歲「人體模特」油畫曝光,價值上百萬元,這幅畫是什麼樣的

生活中的事總是一句兩句說不清,更有些人為了生存經歷也是相當豐富。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人體模特」,如今它已是美術界衍生出的一種新型職業。不過這種職業在我們大眾人的眼裡一直遭受歧視和偏見,承受著許多社會輿論,而本人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在周迅上大學時,學的是民族舞蹈專業,但家裡的條件不是很好,她為了掙錢,課下時間用來做兼職,她吃過苦,所以十分珍惜可以為人生翻盤的機會。她選擇抓住了一次拍掛歷的機會,結果這款掛歷熱銷,她的形象也火遍了大江南北。

隨著周迅名氣越來越大,其中有一組名為《陽光下的少女》的油畫更是賣出了184萬的高價,讓很多人感受到潘鴻海大師風范的同時,也紛紛被周迅身上的靈動之美所深深震撼。而''人體模特''也為周迅的演藝事業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由於這些油畫上驚艷的表現力使她遇到了伯樂謝鐵驪導演,正式開啟了從影之路,接連擔任了電影女主,憑借出眾實力成為了華語影壇拿下三金影後大滿貫的第一人,一步步走上了事業巔峰。

『叄』 道教的北八庭教教主無量祖師是何人

無量祖師即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無量祖師,全稱真武盪魔大帝,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

漢族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中國近代漢族民間信仰尤為普遍

道經如是說: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凈樂國,乃國王之子。

凈樂國善勝王後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後,生 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後喜愛至極,並將他命名為「太玄」。

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後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喜歡道術,且一心向道,並發誓要掃盡妖魔。

(3)無量畫界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其一,為北方之神

《楚辭·遠游》注雲:「玄武,北方神名。」

《史記·天官書》曰:「北宮玄武,虛危,危為蓋屋。」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

而漢代人認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訓》稱其為顓頊、辰星、玄武。因較為復雜,民眾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為北方之神。

其二,為水神

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

王逸《九章懷句》雲:「天龜水神。」《後漢書·王梁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斗,鎮北方,主風雨。」

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

其三,為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徵

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

就是利用龜蛇糾盤的例子來說明陰陽必須相合的觀點。

其四,為戈之事的主持者

勾陳大帝之重要支持,劍仙之道守護神,武學之人的護法者。靈龜為盾、玄蛇為劍,兵天劍修真的看守護者。

武當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其下有騰蛇星,故龜蛇合體;位於北方,屬水,其色玄,故稱玄武。

玄武真君每每斬妖除魔都御劍出行,就因為御劍天遁比騰雲駕霧來的快。

其五,為司命之神

龜因其壽命長而成為長壽和不死的象徵,《史記·龜策列傳》稱其能導引咽氣。

《抱朴子》亦稱其能導引,並曰:「城陽郄位少時行獵,墜空冢中,飢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

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飢。」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為斗宿,俗稱南斗。《星經》曰:「南斗雲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相爵祿之位。」

晉干寶《搜神記》中引用管輅的話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們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壽。

玄武的這些特性,不但贏得了漢族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信仰,而且還為唐宋以後玄武演變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礎。

『肆』 釋迦三尊的釋迦三尊佛畫

在寺廟的殿堂中 ,如北京法源寺大雄寶殿、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內,供有一佛二菩薩塑像。主尊為毗盧遮那佛,左為司智慧的文殊菩薩,右為司理德的普賢菩薩,此三尊俗稱「華嚴三聖」。四川大足石刻中的七米高華嚴三聖巨像,巧奪天工,是中國石雕佛像藝術中的傑作。有的一佛二菩薩的主尊是釋迦牟尼佛,兩側侍立著文殊、普賢。
文殊和普賢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和毗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即左右二大脅侍菩薩,這種安排也與大乘兩部重要經典《法華經》和《華嚴經》密切相關。
釋迦三尊佛畫,作於18世紀30年代,是一幅長寬各3米的綢緞彩畫,畫上有釋迦牟尼佛祖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被稱作「釋迦三尊圖」。 該佛畫構圖十分大膽,被認為在美術史上有頗高價值。 釋迦三尊像的早期形式
犍陀羅藝術中的釋迦三尊像
一佛二菩薩三尊形式的造像,在貴霜時期(1世紀中葉—3世紀中葉)的犍陀羅藝術中就相當流行,被確認的佛三尊像就有40餘例。從保存較好的造像來看。大都有一些共同的圖像特徵:中間的佛陀跏趺坐於蓮座上,偏袒右肩袈裟,結說法印(立式像左手施無畏印),頭頂有枝葉繁茂的華蓋。兩側的脅侍菩薩立像,一側頭上束發,手提水瓶;另一側多頭戴冠飾,手持蓮花和花環,有的冠飾正面雕化佛。佛陀與脅侍菩薩之間多為梵天和帝釋天,也有的是手持金剛杵和蓮花的護法神。
犍陀羅三尊像的主尊與脅侍菩薩之間,右側多雕刻頭束發髻的梵天,左側多為頭戴天冠、手持金剛杵的帝釋天。在佛教美術中,梵天和帝釋天是護衛釋迦佛的一對護法神,因此,三尊像的主尊應為永遠存在的大乘的釋迦佛。二脅侍菩薩大都可推定為彌勒和觀音,即束發或結發持水瓶的彌勒菩薩,與戴巾形冠或化佛冠持蓮花或花環的菩薩,即所謂蓮花手觀音菩薩成對出現,構成一鋪三尊式造像的兩個脅侍。
在印度笈多時代(320—600)的佛傳浮雕中,也有不少釋迦、觀音、彌勒的三尊像,直至波羅朝時期(8—12世紀)這種三尊形式依然存在。
由此可知,犍陀羅的佛三尊像形式是以釋迦三尊為主流,這些釋迦三尊像是盛行於東亞地區佛三尊像的源流。至今尚不清楚釋迦、觀音、彌勒組成三尊所依據的具體經典。然而,隨著大乘佛教的發展,求得自己覺悟的「上求菩提」的菩薩和救度人們的「下化眾生」的菩薩,成為菩薩思想的兩個基本方面,大乘菩薩的這兩個形象對犍陀羅彌勒和觀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佛兩側的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這可能是求得自己覺悟的上求菩提菩薩和救度人們的下化眾生菩薩,或智慧菩薩和慈悲菩薩,這兩種具有基本機能的菩薩,為佛左右脅侍,強調了作為世界主、宇宙主的佛陀的作用」,並表達了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實現理想的佛國凈土思想。
中國早期釋迦三尊像
東晉十六國時期一佛二菩薩的二三尊像開始流行,現存炳靈寺西秦建弘元年(420)的第169窟就有一些三尊像造像和壁畫。其中第6龕西方三聖三尊像左側繪一釋迦立像,高1.2m,題記「釋迦牟尼佛」。立像右側繪一脅侍菩薩,題記「彌勒菩薩」,左側為建弘元年榜題。此鋪圖像的彌勒菩薩仍為釋迦的脅侍,只是釋迦佛左側書寫題記,未繪脅侍菩薩。還有幾鋪一佛二菩薩的壁畫,惜無題名,或題記殘損,已無法確認哪些是釋迦三尊像。可知在現存兩晉十六國時期未有造像題名的佛三尊像中,應該有釋迦三尊像。
北朝時期中國建窟造像的風氣大盛,尤其是佛三尊像的數量激增。據有的學者研究,在北朝造像中,造像題材方面,數目最多的就是釋迦造像,而其中相當部分為釋迦三尊像。有些釋迦三尊像明顯受犍陀羅藝術影響。現舉幾例有題銘的釋迦三尊像於下:
如延興四年(474)比丘某造釋迦三尊銅像。主尊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腿上。華蓋上飾蓮花,兩側為雙手捧物的飛天。左脅侍頭束發,左手提瓶,右手於頭頂執拂塵;右脅侍戴花冠,右手上舉持一桃形飾物,左手下垂執花環。
又如東京根津博物館藏太和十三年(489)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背面淺浮雕釋迦三尊像,釋迦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於腿上握衣裾。二脅侍菩薩均頭戴花冠,上袒下裙。左側菩薩左手提一水瓶,右手於胸前持一長莖蓮花:右側菩薩左手於胸前持長莖蓮花,左手下垂握帔帛。
以上釋迦三尊像中,左脅侍菩薩左手提水瓶(彌勒),右脅侍菩薩手執蓮花或花環(觀音),與犍陀羅釋迦三尊雕像的形式一脈相承。
饒有興趣的是,以上釋迦三尊像的造像特徵,在彌勒三尊像上也可見到。如和平元年(460)比丘法亮造彌勒三尊銅版鑄像,此像除了主尊的須彌座較高外,不僅造像構圖與延興四年釋迦i尊銅像極為相似,而且三尊像的形象和持物都完全相同,造像銘文也是刻於基座下部∞。
又如太和二十三年(499)僧欣造彌勒三尊立像。正面主尊彌勒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腰部。左脅侍菩薩左手提瓶,右手置於胸前,持物不明。右脅侍菩薩左手下垂握帔帛,右手於胸前持一蓮蕾。造像背面上部也為彌勒三尊像,主尊趺坐於帳形龕中,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腿上。二脅侍頭戴花冠,左脅侍左手下垂持蓮花,右手上舉持拂塵。右脅侍左手下垂提一大水瓶,右手置於腰部。下部為比丘僧欣太和二十三年造彌勒像記。
這一現象也見於同一時期、地區的造像中,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石雕造像為學術界所注目,其中有不少背屏式佛三尊立像。如天平三年(536)釋迦三尊銘像,主尊頭及手臂殘,左脅侍頭及左手臂殘,右手提瓶,右脅侍手臂殘,造像背面有邢長振天平三年造釋迦像題記。而在同為青州出土太昌元年(532)彌勒三尊殘像上,主尊頭及右手殘,左手施與願印。左脅侍手持桃形物和蓮花,右脅侍左手執瓶,右手持摩尼珠(蓮蕾?)。造像背面有比丘惠照太昌元年造彌勒像銘記。
這些現象也見於一些早期石窟。如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上層第3龕,為陸渾縣功曹魏靈藏等造釋迦像龕。龕內為一佛二菩薩釋迦三尊像,主尊結禪定印跏趺坐;右側菩薩左手執物於胸前,右手提瓶;左側菩薩右手執物(蓮蕾?)於胸前,左手執巾。而此龕上部為太和十九年(495)長樂王丘陵亮夫人尉遲造彌勒像龕,龕內為彌勒三尊像,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右側脅侍菩薩缺損,左脅侍菩薩左手提瓶,右手持物於胸前。由此來看,犍陀羅釋迦三尊像二脅侍的造像特徵,在我國還見於彌勒佛三尊像和彌勒菩薩三尊像上。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一時期還有一些釋迦三尊像,大多與一般的佛三尊像相同,並無明顯的其他造像特徵。如太安三年(457)宋德興造釋迦文佛背屏式碑像,是現存較早的一件銘記釋迦三尊 像。主尊結跏跌坐,禪定印相。二脅侍菩薩雙手於胸前合十(左脅侍似雙手持物)。背面上部為釋迦誕生、九龍灌頂佛傳淺浮雕,下部是太安三年造像記。若無背面造像記和佛傳畫,僅由三尊像無法辨識為釋迦三尊像。
這一現象也見於其他三尊像。如青州出土永安二年(529)韓小華造彌勒三尊立像,主尊施無畏與願印,二脅侍均左手執桃形物,右手持蓮蕾。這也見於阿彌陀三尊像上。炳靈寺第169窟無量壽佛三尊塑像,主尊結禪定印,趺坐於蓮座上。左、右脅侍像均頂束一髻,下束帶,一手於胸前持蓮蕾,一手下垂握天衣。若不是「無量壽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墨書題記。很難辨認為阿彌陀三尊像。以上三件三尊像若無題名,僅由三尊造像我們無法辨識它們的尊格或題材。
由中國早期釋迦三尊像來看,既沒有一定的經典依據,也未形成特定的造像形式和特徵。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中國早期釋迦三尊像明顯受犍陀羅影響,有些造像基本上沿襲了犍陀羅的形式,但也有一些變化。如我國早期釋迦三尊像的釋迦主尊,與犍陀羅多結說法印相不同,主要為施無畏印或禪定印。二脅侍菩薩多有冠飾,除一脅侍提瓶(彌勒)和一脅侍持蓮花或花環(觀音)的基本特徵外,持蓮菩薩多持蓮蕾或桃形物。
二是一方面釋迦三尊像的造像特徵也見於其他三尊像,即作為二脅侍菩薩的主要造像特徵——彌勒提瓶和觀音持蓮花(有時為蓮蕾或桃形物),也見於彌勒三尊像;另一方面,從現存大多有題記的釋迦三尊像來看,與一般的佛三尊像並沒有區別,即主尊為如來形,二脅侍多為雙手合十,或手持相似、相同的飾物,如蓮花、蓮蕾或桃形物等,僅從造像上無法確認三尊像的題材。
總之,一方面,犍陀羅體現「上求下化」大乘菩薩思想的釋迦三尊像,對中國早期佛教產生了重要影響,釋迦與彌勒(提瓶)和觀音(持蓮花)二脅侍的三尊像形式,為我國一些早期釋迦三尊像所沿襲。同時,隨著大乘思想的發展,釋迦二脅侍的特徵在不同題材的一些三尊像上開始共用,或為一般供養菩薩所替代。說明釋迦二脅侍菩薩——彌勒和觀音「上求下化」的功用在弱化,並逐漸從釋迦三尊中分離出來,不僅信仰內容發生了變化,代表其身份的圖像特徵也發生了轉移或變化。 中國古代佛像的歷史發展以及每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南朝:南朝雕塑庄嚴、粗壯,蘊含剛強極大之力。
北朝:南派(即印度)與北派(即中國)二派,所謂南派者,與南朝袈裟極相似,而北派富於力量,雕飾甚美。南派面貌平板無精神,絕無筋肉之表現。鼻僅為尖脊形,目細長無光,口角微向上以表示笑容,耳長及肩。北派極少筋肉之表現,然以其筒形之面與發冠,細長微彎之眉目,楔形之鼻,小而微笑之口,皆足以表示一種庄嚴慈悲之精神。
北齊北周:手法由程式化的線形的漸入於立體的物體表形法,其佛身軀漸圓,然在衣褶上則仍保持前朝遺風,其輪廓整一,衣紋仍極有律韻,其古風的微笑仍不罕見,然不似前期之嚴峻神秘。面貌較圓,而其神氣則較前近人多矣。
隋:隋煬帝業雖只二代,匆匆數十年,然實為我國宗教雕刻之黃金年代,其時環境最易於佛教造像之發展,而其技藝上亦已日臻完善,可以隨心所欲以達其意。隋代像首之精品,在中國雕刻史實可位於最高之列,其對人體解剖上之結構,似尤勝於唐像,而其表情則尤非筆墨所能形容也。
唐:佛像之表現仍以雕像為主,然其造像之筆意及取材,殆不似前期之高潔,日常生活情形,殆已漸漸侵入宗教觀念之中,於是美術,其先完全受宗教之驅使者,亦於俗世發生較密之接觸。雕像更加自然主義了。大多數立像呈S形姿態,由一條腿平衡,放鬆的那條腿的臀部和同側的肩部略向前傾。頭部稍稍偏向另一邊。軀體豐滿,腰部仍細。菩薩的臉部飽滿,眉毛優雅地彎曲,不像前一時期那樣過分,很自然地呈弧形勾畫出天庭。眉弓下也不再有凹溝。眼睛上皮更寬,眉下的曲面減窄。鼻子稍短,鼻樑稍短也稍低。鼻端與嘴稍近,嘴唇更有表情。發際移下,額頭高度稍減,這時期的菩薩像的裝飾不那麼華麗。頭巾簡化,頭發在頭頂上堆成高髻。服裝更合身。仍然戴著珠串,但掛著的飾物減少了。
宋、遼、金:宋代雕塑最突出之點是臉部渾圓,額頭比以前寬,短鼻,眉毛弧形不顯,眼上皮更寬,嘴唇較厚,口小,笑容幾乎消失,頸部處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頭顱,與頭胸之間沒有分明的界線。
元朝:元代,喇嘛教從西藏傳入中原,影響了明、清的雕塑。他們的塑像大都交腿而坐,胸寬,腰細如蜂,肩方,頭部短胖,前額重現全身的韻律。頭頂是平的,上面有濃密的螺髻,是如來佛頭頂上特有的疙瘩形發式。
明、清:明、清兩代是中國雕塑史上可悲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雕像,一沒有漢代的粗獷;二沒有六朝的古典嫵媚;三沒有唐代的成熟自信;四沒有宋代的洛可可式優雅。雕塑這的技藝蛻變為沒有靈氣的手工勞動。 李通玄的三聖圓融思想是《華嚴》理論體系的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華嚴四祖澄觀的《三聖圓融觀》就是其集大成者,其「三聖圓融觀」——觀想毗盧遮那佛與文殊、普賢二菩薩相互圓融,成為華嚴宗特有的觀法。以三聖代表總、別、悲、智法門:文殊是信證法身菩提的根本智慧,故 代表「根本大智」。與此相對,普賢菩薩既經歷了與諸佛相同的修行實踐過程,實現了個人的解脫,達到了與法身相契合的境界,成為上證普提的楷模:又觀一切眾生的機緣,在法界中顯現各種形象,自在地救度眾生,所以代表「後得大悲」。此悲、智不二之處,即名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是統攝文殊、普賢的「總體」,而二聖是毗盧遮那佛的「別德」。如在莫高窟中唐沙州僧統洪辯營造第365窟的《吳僧統碑》中,對窟中文殊、普賢像就以「文殊助佛宣揚,普賢則悲深自化」稱頌,「助佛宣揚」者「智」也,「悲深自化」者「悲」也,這是將文殊、普賢以「智」、「悲」對舉。
隨著華嚴三聖信仰的流行,以毗盧遮那佛為中心,左右配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三聖造像,作為修行者觀想、禮拜、功德的對象,也在石窟、寺廟、造像、經卷中大量繪制。華嚴五祖宗密(780—841)在《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卷一「道場七門」的「第六嚴處」明確規定:
當中置盧舍那像,兩畔置普賢、文殊二像,是為三聖。
從三聖圓融思想的流行和宗密的記述來看,華嚴三聖造像最晚於中唐時期就已出現。四川省是華嚴三聖造像分布最多的地方,特別在大足、巴中、安岳、資中的石窟群中數量較多。另外,杭州飛來峰石窟、雲南劍川石鍾山石窟、山西的一些寺、殿等都有不少華嚴三聖造像保存。從這些三聖像的形式來看,主尊既有如來形,也有菩薩形;文殊、普賢二脅侍大都分騎獅、象,也有不騎獅、象者,晚期多手持如意與梵篋。華嚴三聖不僅出現在顯教與華嚴思想相關的造像中,也出現在密教與華嚴思想有關的造像中。對此已有專家論及,此不贅述。茲僅將敦煌石窟中主要的華嚴三聖像記述於下:
華嚴經變中的三聖像。敦煌石窟中從盛唐至宋時期繪有29鋪華嚴經變,大都繪有華嚴九會,每會均繪有三聖像,其形象與一般的一佛二菩薩說法圖無異,均坐於蓮座上,周圍有隨侍弟子、菩薩等。
與盧舍那法界像組合的三聖像。莫高窟五代第261窟主室東壁繪一鋪華嚴三聖圖。東壁中部門頂盧舍那法界立像,具頭光和身光,兩臂下垂,兩手十指分張,佛衣自上而下繪法界六道圖。佛腰部以下左右兩側分繪五比丘。盧舍那像及門的南、北二壁分繪騎獅文殊、騎象普賢率眾菩薩及隨從赴說法會各一鋪,據莫高窟現存這一圖像的榜題和功德記的記載,可將其稱為「文殊像」、「普賢像」,與盧舍那初說法圖組成華嚴三聖像。
五台山圖中的三聖像。如建於五代宋初的莫高窟第61窟(原名文殊堂),正壁繪長13.5m、高3.6m的五台山圖。五台山圖正中位置繪「大聖文殊真身殿」,殿內繪華嚴三聖像。中間盧舍那佛趺坐於蓮花座上,作說法印相,右側為騎獅文殊,左側繪騎象普賢,像側榜題「大聖文殊菩薩」、「大聖普賢菩薩」。
說法圖中的三聖像。如安西榆林窟西夏第2窟,正壁正中繪文殊變一鋪,南、北兩壁各並列繪三鋪說法圖。每鋪說法圖中,毗盧遮那佛趺坐於八角蓮花座上,左右兩側的文殊、普賢戴花冠坐於四方蓮花座上,後有眾弟子、菩薩、天龍八部侍立,前有諸天眾、比丘禮拜。左側的文殊大多手執如意,右側普賢多執蓮花,花上有梵篋。此窟的三聖像形式與西夏刊漢文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卷首華嚴經變版畫相似。
繪塑組合的三聖像。中唐以來在敦煌石窟中,西壁龕內大都塑如來形趺坐像,與龕外兩側繪騎獅文殊、騎象普賢組成繪塑組合圖像。如上所述,從其發展過程來看,應是在法華思想影響下形成的釋迦三尊像題材。但是,隨著這一時期三聖圓融思想和華嚴三聖像的流行,釋迦與盧舍那為同身異名的如來,這一題材也可能會被看作華嚴三聖像。
絹畫華嚴經變中的三聖像。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五代時期的絹畫兩幅,收藏於法國吉美美術館。一幅繪華嚴七處九會圖,與莫高窟洞窟中華嚴九會圖基本相同。另一幅繪《華嚴經·十地品》,全圖橫三豎四計12個畫面,除最下面左右兩個場面繪騎獅文殊、騎象普賢外,其餘的十個畫面可能是《華嚴經·十地品》的表現,十地是菩薩修行52階段中的第41至50位。每一畫面中的三聖像與華嚴九會基本相同,只是有些菩薩一隻手持有蓮花。
從敦煌的華嚴二三聖像來看,與其他地域的造像形式基本一致,主體形式與釋迦三尊像完全相同,由如來形主尊與騎獅文殊、騎象普賢組成。晚期洞窟中不騎獅、象的文殊、普賢,手持如意與梵篋,成為其造像特徵及華嚴三聖像的標識,如榆林窟西夏第2窟。但與其他地域也有明顯區別:一是華嚴三聖像的尊格明確,主要出現於華嚴經變、五台山圖、盧舍那法界像等與華嚴信仰有關的造像、絹畫中;二是莫高窟第261窟盧舍那法界像與文殊、普賢組合的三聖像,不見於其他地區:三是中唐以來的敦煌石窟中,存有大量龕內趺坐如來塑像與龕外兩側繪騎獅文殊、騎象普賢組合的三尊像。
華嚴三聖說進一步強化了菩薩崇拜意識,文殊和普賢的結合就是佛,即以文殊的智慧、運用普賢行來證人法界,成就佛果。並對「華嚴菩薩行」作為中心內容進行了論述,既為修行者闡明菩薩修行的過程和規定——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又塑造了一個修行達到最高階位的菩薩樣板——普賢,並在《人法界品》中通過善財童子樹立起了一個修菩薩行現世成佛的典型例證。
因此,從犍陀羅釋迦三尊到我國華嚴三聖的圖像轉變,實質上就是大乘菩薩思想的發展和變化。即南早期印度大乘上證下化的菩薩思想,向中國華嚴三聖一體菩薩思想的發展和變化。 流失國外百年已久的國寶級朝鮮時代佛畫回到了韓國
在國外流轉了100年的國寶級朝鮮時代佛畫回到了韓國。這幅畫被推測是1730年代的作品,是一幅長寬各3米的綢緞彩畫,裡面畫著釋迦牟尼佛祖及左右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是一幅釋迦三尊圖。
這幅畫中,佛祖的弟子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出現在畫的正下方,頗為顯眼,在迄今為止看到的佛畫中,構圖非常大膽,被認為在美術史上有價值頗高。
該佛畫經歷了長時間的流浪輾轉。日本殖民時期(1910年),這幅畫從國內寺廟中被掠奪出去,流轉到了美國,隨後經過在美術館等地輾轉,落到了弗吉尼亞州艾米達吉博物館的倉庫中。
韓國流失國外文物財團通過YouTube視頻資料確認這幅畫存在的消息後,,經過長時間的溝通,說服對方。這幅畫最終在2013年12月,以捐贈的形式被返還給韓國。這幅佛畫的形式獨一無二,經過復原處理後,足以被指定為國寶級寶物。

『伍』 為什麼道家也說無量壽佛呢

道家不稱佛,所以無量壽佛不宜用於道家人,若有人這樣稱謂是錯誤的講法。

內容介紹:

道教有「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等,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號。也就是天尊分類,比如文昌帝君是功德無量天尊,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僅保留「無量」,也就是說將原稱號簡化為「無量天尊」,那麼還是原意嗎?很顯然,如依文尋意,「無量天尊」當解為「無窮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話嗎?有這樣簡稱的嗎?其實,用此語者稍加審辨,便不難明白:「無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稱之為天尊。

八十年代初,廣播電台常播出某著名評書藝人所說的傳統評書。書中道家人物出場時,每以「無量——佛」為口頭稱號。後來在一次政協會上,評書藝人恰與千山無量觀許信有大師同在一組,於是大師向藝人提出建議:道家不稱佛,所以「無量佛」不宜用於道家人。而藝人為了評書的需要,懇請大師解決一個類似於「阿彌陀佛」的四字用語。大師無奈,但又念其評書為世間之藝術,與玄門並無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稱天尊」。評書家觸類旁通,於是「無量天尊」就這樣產生了。

(5)無量畫界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即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庄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

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大乘佛教流傳之地,如中國、日本等大乘教區,阿彌陀佛信仰也尤為繁盛和重要。而漢傳佛教的凈土宗,則完全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作為專修的法門。

『陸』 誰有大日如來高清圖片,本人要一張,網上照的,不是很清楚,請問這張是嗎,如果不是,請給我一張清楚的

大日如來(Mahāvairocana),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

(6)無量畫界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大日如來在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宗大法中,都是法身如來,是法界體性自身,是實相所現的根本佛陀。

由於密宗奉大日如來為教主,因此該宗又名為大日宗,或毗盧遮那宗,該宗在金剛界與胎藏界中,都各有五方佛的說法,在金剛界為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阿閦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

此五佛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分別象徵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而在胎藏界的五方佛中,大日如來仍為中心,另外則是開敷華王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及寶幢如來等四位佛陀。

密宗認為大日如來不只是本尊,也是密宗教理的核心。由於如來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處,能使無邊法界普放光明,而開啟眾生本具的佛性,善根,成辦世出世間之事業,因此以大日作為名號。

『柒』 照著佛像來畫佛畫得不像會有罪嗎

您好,肯定不會。
地藏經雲: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不管塑造或繪制哪位佛菩薩的像,都有大功德。

『捌』 想麻煩問下:「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應如何理解謝謝

1 佛出現在世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貌是福報,有福的人一看那個相貌就不一樣。

2 佛修福是在最後修,先修慧,為什麼?有慧縱然沒有福,不會墮落,所以慧成就之後再修福,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3 為什麼要修福?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成了佛、成了菩薩,如果這個相貌不好看,很醜陋,人家一見就討厭,你再好的佛法說給他,他不聽,他跑掉了,不願意親近你。

4 釋迦牟尼佛,這是世間最好、最圓滿的相貌。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出家,佛問他:你為什麼出家?他看到佛的相貌太好了,這樣出家的。

5 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秀色可餐。看到那個相貌太美,自自然然就跟他去了。所以相貌是攝受眾生的一種手段,人總是願意跟福德很大的人走。

6 佛也得要迎合世間人的心理,如果為他自己,大可不必;百劫修福是為度眾生的方便,這個我們一定要明了。佛相是最美的,菩薩相美,都是修得的。

7 確實,我們的相貌會隨我們修行的功夫轉變。你真正有修行,修個三、五年之後,你拿沒有修行之前照片對照一下,不一樣!

8 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你這修行功夫騙不了人,一看就曉得。相的確是隨心轉,心清凈,身就清凈,相就清凈;心慈悲,相就慈悲,你舉止言語統統都慈悲。

9 你們身體的庄嚴、相貌的端好都操縱在自己手上,就看你怎麼修。真正修行人,時間愈久,他確實顯出來跟我們一般人完全不一樣。

10 古人說,四十歲以後相貌要自己負責任,四十歲之前是神識投胎來的時候你所取的相。

11 為什麼兒女像父母?他看到父母那個相,歡喜那個相,他的相就變成跟那個相相似,這個不是遺傳,是投胎時候一剎那當中取的相。

12 取的這個相,這是先天的,但是後天相貌會隨著你一生的心行改變。如果一生心地非常善良,待人忠厚,成年之後,三十至四十歲,他就是忠厚老成之相。這相貌就變了。

13 四十歲的時候,相貌定型了,不太容易改變,這時相貌要自己負責任。你心善,非常慈悲、善良的相;心胸險惡,那個相叫人一看就害怕,就是個惡相。

14 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想久了,不知不覺相貌就變成阿彌陀佛。相隨心轉!這是連世間看相算命的都常說,這個一點沒錯。

15 我們要想自己的相貌好,阿彌陀佛的相貌最好,天天想他,相貌就漂亮;常常想阿彌陀佛,你就不老了,雖然是老,老得很慢。你看念佛、想佛的好處太多太多了。

16 所謂境隨心轉,「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我們真正明白肯定這個道理了,境界是隨心轉的,我這個相貌、身體是境界,這個相貌、身體也可以隨我們的心轉。

17 譬如相貌,俗話常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們相貌為什麼長得不一樣?心不一樣,你們對於一切事物想法、看法不一樣,所以面貌不一樣。

18 西方極樂世界,經文上講的,相貌統統一樣,為什麼?他心一樣,因為大家什麼都不想。

19 西方極樂世界,所有去往生的人,相貌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凡夫去往生的還有想,他想什麼?想阿彌陀佛!他不想別的,想阿彌陀佛就變阿彌陀佛,相貌是相同的。

20 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總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點、能美一點,那麼你的心也好一點、美一點,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凈,自然就健康長壽,這一定的道理。

21 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自己想要健康長壽,想要自己美貌,那是大錯特錯了,沒有這個道理的。

22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老,可是又願意長壽,長壽而不老這個事情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辦不到的,你要長壽就得受老苦。

23 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壽命極長,正是我們一般人所嚮往的長生不老。他不老,各個人的相貌都是圓滿庄嚴,而且相貌跟諸位說是愈來愈好。

24 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在用功,天天在修行,「相隨心轉」。同居土的人的相貌比不上方便土,方便土的相貌比不上實報土。

25 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天天增高,你的相貌愈來愈庄嚴,愈來愈年輕,這在西方世界才能做到,這是我們心心所嚮往的。

26 在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我們這個世界自己做不了主。你不想老,偏偏老了;你不想生病,還是要生病;你不想死,你也做不到,可見得沒有一樣你能做主宰。

27 西方極樂世界樣樣都能做主,壽命雖然是無量壽,可是你看到他的面貌、精神、體力是年年十八,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那些人都一樣的,他能做得了主宰,他自在,人人的相貌都是圓滿的,沒有生老病死。

28 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人人的色相跟佛完全相同,我們在《無量壽經》里頭讀過,相貌完全相同,個子高矮都一樣。

29 我們這個世界不平等,身體強健、相貌好的就起傲慢之心,自己以為不得了!體智衰的、相貌不好的,就有自卑感,都生煩惱!

30 傲慢是煩惱,自卑感也是煩惱。阿彌陀佛很慈悲,眾生到了他那邊,相貌統統一樣,所以你也沒有傲慢,也沒有自卑感,心清凈平等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都沒有這種現象。

31 十方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你的身體色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那裡面沒有爭執,大家都一樣!

32 世間人相貌不相同,心就不平,就生煩惱。相貌好的人傲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相貌不好的就自卑,我不如人,產生嫉妒、嗔恨。心有不平,就有斗爭,這天下還能太平嗎?

33 阿彌陀佛很有智慧,他知道世間人許許多多的病根從這里生的,所以他就發個大願,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個子都一樣,大家都沒話說了,不會有傲慢,也不會有自卑感。

34 如果阿彌陀佛長得特別漂亮一點,別人看到也不高興,他說:佛你總比我好,我還比不上你。跟阿彌陀佛一樣,大家平等,這沒話說了。

35 西方極樂世界,身形、個子大小、肥胖統統一樣,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許覺得很麻煩,張三、李四我都不認識,到底哪個是阿彌陀佛?人人相貌都一樣!

36 我們讀了《無量壽經》就不會疑惑了,因為西方世界的人個個都有他心通,都有宿命通,所以對每一個人,都會認得清清楚楚,絕對不會認錯人。

37 我們凡夫決定沒辦法,兩個人,一個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一個是阿彌陀佛,我們決定認不出來,因為他們長的相貌完全一樣。

38 現在我們畫的西方變相圖、西方極樂世界圖,畫的都不對。阿彌陀佛畫得特別大,觀音菩薩小一點,往生的人又小一點,跟我們今天講的完全不同,這個畫得不如法。

39 當然這是表示特別尊敬,可是這個尊敬不是阿彌陀佛的意思,應當統統畫作佛身,統統畫得一樣,這才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

40 我們通常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就我們世界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是這樣;其實,大經上給我們說:「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41 經中所說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就是每個往生的人的相好光明,因為他們的身相跟佛相一樣。

42 十方一切諸佛都贊嘆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環境之庄嚴,因為我們在那邊生活,衣食住行跟佛完全相同,絕對沒有差等。

43 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不平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平等,一切眾生生到那個地方個個都圓滿,這要不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是決定做不到的。

44 西方世界,九法界眾生只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45 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個地方之後都是金色身,相貌跟佛一模一樣;居住、飲食、衣著、享受也相同,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

46 十方諸佛剎土跟我們娑婆相似,精神與物質上的享受是看你個人修持功夫所得來的,不平等。

47 西方極樂世界,斷證的功夫不平等,內證的功夫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級,這是不平等,但是外面完全平等,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

48 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無怪乎十方諸佛都來贊嘆,都來勸修!

『玖』 佛經中的無量無數無邊有什麼區別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寫的很清楚,地球只是娑婆世界中的閻浮提而已。閻浮提在佛經中的一個單位世界(現有認為我們現在所在的單位世界即是銀河系)中就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在單位世界中有人的星球更是無量無邊。佛經中所記載的,無量劫來所有的事情,可不是在地球,也不止在我們娑婆世界,也不止三千大千世界,乃是無量劫來,法界無數次成住壞空中的事情。世尊在我們地球上示現成佛,他同樣是修行無量劫才修行到了等覺菩薩才來我們這里示現成佛。華藏世界賢劫第五尊示現成佛的是彌勒佛,將在五十六億七千六百萬年後示現在娑婆世界,所以樓主要將目光放在整個宇宙,而不要只是局限於我們所居住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