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隆平的生平事跡
袁隆平,男,漢族,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
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
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2. 袁隆平的主要事跡
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絕對不是「一顆種子」那麼簡單的事情。袁隆平,雖然並不是雜交水稻最早的創造者,但是他普及了雜交水稻,將雜交水稻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袁隆平首先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而這個理論是對傳統遺傳學理論的挑戰,等於否定了水稻這類雌雄共體,自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這種「否定」在實踐中獲得了成功,而且效果很好,所以基本全盤否定了傳統水稻育種理論。
總之,袁隆平不僅僅是科學家,還是「戰略家」,其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到一系法的研究,使得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稻向全領域發展。
3. 袁隆平的手抄報怎麼畫
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為了培育能保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他 花了10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培育成功了。這種雜交水稻畝產達到 1000多,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後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4. 90歲的袁隆平與妻子的關系如何
他跟他妻子的關系是很好的,而且十分恩愛。袁隆平在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名西南農林大學的一名學生。在校的時候,他就想要報效國家,當時他的成績十分優秀,在畢業之後就參軍了。在參軍之後,國家政策卻剛剛開始改變,認為當代大學生應該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國家的命運,給人們帶來幸福。於是參軍的袁隆平就回到了自己的學校,他重新作為一名老師,用自己的知識來教書育人。
他和他的妻子就是這么認識的,他的妻子是他的學生。當時他們兩個人相差了八歲的,很多人並不看好他們兩個人的婚姻。因為在那個時代相差八歲,可謂是很大的年齡差了。雖然有那麼多的人不看好,但是也有很多人都紛紛獻上自己的祝福。很多人都說袁隆平閃婚的這一做法,可謂是趕上了現代的潮流了。
從每天的一天一包變成了每一天只抽十根。為了讓自己不想抽煙,他就拿上了他之前喜歡的小提琴,開始喜歡鑽研小提琴了,漸漸地也就不喜歡抽煙了。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妻子彈鋼琴,他拉小提琴,可謂是琴瑟和鳴。現在如今他已經90多歲了,但是他的妻子依然陪伴著他,這樣白頭到老的愛情,誰不羨慕呢?
5. 有誰有關於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的PPT或資料,最好有原理和圖片。急!!!!
急死你
6. 關於袁隆平
http://finance.sina.com.cn/wealthperson/2004-04-27/146.html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http://www.csonline.com.cn/hxml/mlkej/mlyuanlp/t20030815_3987.htm)
7. 袁隆平的圖片
導視:
10年前,一個美國人曾經發出這樣的疑問
袁隆平:中國人不僅能夠養活自己,而且能為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為糧食短缺問題做出貢獻。
是什麼能讓他做出這樣的回答
王志:還有沒有空間?
袁隆平:還有沒有進步,我說還有,還要搞1000公斤的,
從一株野敗怎樣培植出畝產800公斤的雜交稻
袁隆平:我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來再干,就是了。
一個身價上千億的科學家,怎樣安排自己的生活?
袁隆平:你這個粗茶淡飯,適當的營養,要衛生和營養就行了,吃那麼好做什麼?
《面對面》專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6月10日22點15分播出。
解說: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這是一個美國科學家在1994年發出的疑問,在他的一篇論文中,這位科學家表示未來的中國有可能會把全世界吃光。言論一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世界范圍內炸開,質疑和猜測紛紛向中國撲來。而在這時,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水稻專家袁隆平
王志:這個報告出來以後,中國很多人也關注啊?
袁隆平:很關注,但他並不是惡意的,他把中國作為一個突出的例子,人口在增,耕地在減,這個怎麼辦,就是說你各級政府,各個領導人要把重點要放在糧食安全上面來,他是這么一個觀點,他引用的數據都是很准確的。
王志:大家把焦點都放在袁老師身上,你有什麼回應呢?
袁隆平:很多數據,他那個很有說服力的,但是其中有兩點,有一個重要的一點,他認識不夠,或者是低估了科學、科技進步對提高糧食產量的這個巨大潛力,他低估了。所以我的回應呢就是,通過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解說:袁隆平一直相信科技進步對提高糧食產量的潛力,如今十幾年過去了,21世紀已經來臨,那位美國科學家的預言在中國還沒有出現,很多人說,這是因為有了袁隆平。就在那篇危言聳聽的言論發表兩年後,袁隆平主持了農業部的超級稻計劃,從畝產700公斤到800公斤,超級稻的產量可以用超級兩個字來形容,農業部計劃在2015年實現第三期超級稻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袁隆平希望把這一目標的實現提前到2010年。
CCTV
8. 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傑出人物圖片
袁隆平,曹德旺
9. 袁隆平的故事
1、愛提問的學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袁隆平盡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應該可以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說,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麼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裡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志。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2、游泳奪冠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非常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一番後,搖搖頭說:「你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裡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游泳,今後能遇難救人。
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游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一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游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一位同學的自行車後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你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
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抬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3、立志學農
高中畢業以後,報考哪一所大學呢?這個問題成了袁隆平全家爭論的焦點。當時,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的父親袁興烈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日後學成,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19歲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他想:第一,父親要自己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是希望自己能陞官發財,光宗耀祖。對此,袁隆平毫無興趣。第二,想赴重慶求學。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個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著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學階段,一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些,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親說:「還是讓我報考農學院吧!」
善良的母親講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見你還要認真考慮。當然最後還得由你自己作主!」頗具民主思想的父親,熟悉隆平的個性,既然兒子立志學農,他也不好再提反對意見了。袁隆平就這樣義無返顧地報考並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4、服從分配
1953年夏,4年的大學生活就要結束了,袁隆平和其他同學一樣,面臨著畢業分配的選擇。7月下旬,學校在禮堂舉行分配動員大會,向畢業生發出號召:服從統一分配,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和每一個畢業生一樣,面臨著一場考驗,思想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他希望自己能留在重慶搞科研工作。但是,祖國急需大批有專業知識的知識分子到基層去,到農村去推廣農業技術,急需大批有專業知識的青年奔赴教學崗位,教書育人,把知識傳播給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他想:自己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自己親眼看到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舉,百廢待興。國家在有許許多多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拿出了不少的錢來修建校舍、培養大學生。4年大學生活中,老師們花費了多少心血傳授知識,培養自己。當祖國和人民需要自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時,我們沒有理由不服從統一分配。
他想到了自己動盪的童年,目睹和親歷了敵機狂轟濫炸我國土和同胞的慘景,這不正是由於當時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所造成的嗎?他看到了抗戰時期的那一代青年,懷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和緊迫感,奔赴抗日前線,那是保衛祖國的需要。今天,我們這一代大學生,服從統一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正是建設強大祖國的急需。
思想通了,袁隆平向學校遞交了服從統一分配的決心書。在學校的統一分配下,袁隆平拿著分配通知,來到湖南省農業廳報到了,接著就被派遣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
5、俄語教師
1953年8月,袁隆平告別母校西南農學院,走進了安江農校的校園,開始了長達18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來校第一個學期,因缺少俄語教師,學校分配他到文史教研組教俄語。性格隨和的袁隆平,盡管專業不對口,但他服從學校安排,愉快地當上了俄語教師。他認為這是自己教學生涯的開端,必須開好這個端。他不因為學校缺乏俄語教師而「濫竽充數」,而把它看成為一次學習的好機會。
有一次,文史教研組晚上開會,他忘記參加。第二天,教研組組長李紀春老師問他,「小袁,昨晚開會,你到哪兒去了?」袁隆平這時才恍然大悟,如實對教研組長說,「李老師,對不起,我備好課後,就只顧去看那一堆外文雜志去了!」他經常是這樣,一鑽進書本,就忘記了其他事情。
不備好課,他從不走上講台。從教俄文字母發音第一堂課起,就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來的俄語教師「板書清晰,發音準確,口齒清楚,重點突出,形象生動」。為了激發同學們學外語的興趣,他採取課內師生之間用俄語回答簡短提問,課外教唱俄語歌曲,與蘇聯同類學校同學通信等多種形式,來豐富教學內容,鞏固課堂所學單詞和語法,收到良好效果。連原來對外語不感興趣的同學,也提高了興趣,進步很快。
為了教學和科研,他不僅努力學習俄語,而且刻苦自學英語,不斷提高聽、寫、閱讀水平。通過長期堅持,他可不帶字典閱讀英、俄外文雜志和資料,是全校第一個外語過關的專業教師。他經常以現身說法來啟發教育學生,要刻苦學好外語,多掌握一門外語,就等於多打開一扇獲取知識的窗戶,可以學到更多更廣的科學知識。
(9)袁隆平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袁隆平簡介: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9月13日,當選為中國發明協會「會士」。
10. 請問袁隆平手抄報的內容怎麼寫
水稻之父,無人不知袁隆平,三十年前,我國處於科技不發達的狀態,然而中國卻是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因為水稻量產,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是袁隆平爺爺,一粒小小的種子改變了世界。袁隆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領科研團隊開啟了的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在數年的時間內就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