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帥哥圖片 » 以前留男人辮子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以前留男人辮子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7-08 10:01:35

㈠ 為何看見很多老照片留辮子的清朝人 但很多人前面不是半個光頭是有頭發的啊

如今在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男人一律梳著「陰陽頭」,就是把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辮成粗長的發辮。港台清裝劇和大陸清裝劇還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較少,後者剃掉的部分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這並不是真相,而是搞錯了!甚至大錯了,違背歷史的真實。

滿清男人真正的發型是什麼式樣?


不是如今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謂「金錢鼠尾」辮——


是把四周頭發全部剃得精光,只在頭頂中心處留有金錢(直徑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頭發,編結成又細又長的發辮,垂下來形如「鼠尾」,還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稱叫做「金錢鼠尾」。


就是說,滿清(前期、中期)男人標準的辮子式樣,原來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樣細細的!絕不像近幾年以來電視劇辮子戲裡面那樣粗大。辮子根部也只有銅錢那麼一小撮,根本談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頭發全都要剃光了算。


這種稀奇古怪的發型:「發根如銅錢大小、老鼠尾巴粗細」,是多麼醜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歡出風頭的大腕大牌明星們,也未必願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發型。怪不得清裝影視劇中對於辮子要加以美化了!

現今看的清宮戲里滿族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編成發辮。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不妨設想一下康熙爺微服私訪、乾隆帝四處風流、紀曉嵐鐵齒銅牙之時頭上光溜溜的頂著一個老鼠尾巴一樣的東西,清宮劇里的清朝人物才沒有按照「演什麼像什麼」的原則塑造人物


這種不堪入目、令人無地自容的「金錢鼠尾」辮,遭到廣大漢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許多已經投降的地區的民眾甚至因剃發令降而復反。因為自漢唐兩千多年來,男子一直是束發別簪的發式,陡然間被形象猥瑣的「金錢鼠尾」辮所替代,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震撼。漢族的發式衣冠是華夏民族文化傳統的象徵,發式衣冠的改變實質上是對漢族文化習俗的割裂。改朝換代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種地還種地,該交稅還交稅,說不定他們還盼著換一個好皇上呢;而文化習俗上的割裂對廣大漢人來說就等同於數典忘祖,當然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發令遭到廣大民眾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



現在清裝辮子劇中的陰陽頭發式,如果根據當時頒布的剃發令的剃發標准,也是要處死的!


因為清廷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例如順治四年(1647年),江南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姦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硃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滿清入關以後,隨著軍事勝利擴大,清政府剃發令愈加生硬,所遇到的反抗也越來越強烈,悲慘的故事也越來越多,前人對此多有描述。


《清稗類鈔》之「容止類」、「發作金錢式」條雲:「董志學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飭守令禮請縉紳子弟及舉貢監生飲宴。酒酣,起而言曰:『當朝重剃發,式當如金錢,請脫帽驗之。』因盡去其帽,則皆略去鬢發,余頂結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於獄。」

魯迅念書和留學日本的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士大夫流行的辮子已經比「老鼠尾巴」較粗大一些,如同豬尾巴。怪不得留日的中國學生普遍受到日本小孩子們的嘲弄——圍觀、跟在後面嚷嚷:「豬尾巴!豬尾巴!」中國學生們的腦袋,從好像老鼠屁股進化到好像豬屁股了!


這種奇恥大辱的醜陋發型,也成為當時民眾奮起強烈要求「排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直接原因之一。

㈡ 清朝男人辮子多臟,辮子散開之時,真的很臭嗎

古時候的男人在頭後面都會留一個長長的辮子,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個常識,這些男人的辮子甚至會代表著他們的權利和地位,例如辮子越粗越長也暗示著這個人背景越強悍,若辮子又小又短,則說明他在社會上也是一個下等人。特別是在年代更往前的時候人們還比較迷信,認為辮子記載著一個人的靈魂因此不能夠隨意的剪掉自己的辮子。

㈢ 窮人半年不洗頭,味道令人作嘔,清朝男人的辮子究竟有多臟

曾經輝煌奢華的阿房宮,也隨著時間的流逝化作了土。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很多無比輝煌的建築物,早已經灰飛煙滅。歷史中的那些人與事也一樣,盡管當時無比的輝煌,但是經過歲月的遷徙,最終成為了人們腦海中的記憶。

清朝男人的辮子,味道令大家作嘔

而提起歷史中的朝代,首先能讓人想起的就是清朝。清王朝是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一個朝代,而清朝也有一個特色:清朝的男人會紮起長長的辮子。於是有很多人感嘆:清朝的男子非常的別致,就連很多當代的女性,都沒有那一頭烏黑亮麗的秀發。

不過當清軍入關之後,他們嘗到了勝利的滋味,日子也過得悠哉悠哉,隨後他們對於發型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此時的清朝男子不用再出去打獵,因此頭發就變成「前禿後鞭」的造型。根據一些歷史記錄可見,當時清朝男子的辮子就像是一條粗粗的牛尾巴一樣,看起來非常的滑稽,但時間久了,人們也就已經習慣了。

清代的辮子,阻礙人們生活

不過清代的辮子真的適合嗎?其實,我國古代自來就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多數的百姓都從事著農耕行業,他們的頭發後有一條長長的辮子,就非常不利於他們務農,更加不利於梳洗。根據史料顯示,清朝的普通人家一年半載也未必會洗一次頭發,這樣長長的頭發長時間的不能清洗,可想而知,會散發出多麼難聞的味道。

不僅如此,有些男子經常不洗頭,還會長滿跳蚤,還會有頭皮發癢的問題,因此這不僅是味道難聞,到了炎炎的夏日,人們根本就不敢靠近那些不洗頭的人。

到鴉片戰爭之後,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變。當時英國侵略者來到了我們的國家,他們不僅發現了中國有美麗富饒的土地,同時也看到了中國男子的形象。當時外國人發現晚清男子的辮子雖然很粗,但是味道難聞,毫無光彩可言,不禁對其感到非常厭惡。他們剃發梳辮的行為,被外國人恥笑了很久。

清朝男子不願洗頭的兩大原因

其一,是因為沒有時間。清朝的普通百姓們要從早到晚地為生活而奔波。因此,長長的發辮是一個藏污納垢的地方,尤其在炎炎的夏日中,一邊幹活一邊汗流浹背,加上長時間不洗的頭發,不僅會散發出難聞的惡臭味,而且還會傳播疾病。

其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編發。眾所周知,清朝的男子是要編發,當他們洗完頭發之後,就需要重新編發。但無奈的是,並非每一位清朝人都有編發的手藝,因此他們不敢輕易的洗頭發。根據記載,當時在清朝還有專門走街串巷的編發手藝人,他們一邊給人剃頭,一邊為人們洗發和編發。如果有人想要去理發的時候,就會找這些剃頭師傅。師傅們會一邊坐在家裡燒好熱水,一邊來招待客人。

與此同時,洗頭發也是一個繁瑣的過程,當時人們不僅需要洗頭發,還需要將頭發上打理好,再重新編製成一條長長的辮子。由此可見,清朝人編辮子是個非常難做的手藝,不僅費時費力,還十分費工錢,這就導致了很多的清朝男子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洗頭發了。

在清朝,對於一些普通的百姓來說,每天努力地幹活,為的就是混個溫飽,並沒有閑暇的時間和金錢來洗頭發,因此清朝人的辮子非常的臟,並且會散發出惡臭的味道,他們也不會輕易的洗頭發。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只有參加紅白喜事或者重大的節日時,他們才會洗個頭發。

守舊的制度已被摒棄,讓人們生活更體面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歲月流逝,曾經的清王朝有過輝煌的時刻,但是如今也已經成為了過眼雲煙。現在的我們,只能在歷史紀要和影視作品中回顧和了解到清王朝的歷史。當然,每當我們從影視作品中看到清王朝男子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他們都非常文雅,但是真實的清朝男人的辮子卻非常的骯臟,當時的窮人半年不能洗頭是常有的事情,導致頭發上散發出的味道令人作嘔。

如今我們早已經摒棄了這些守舊的習俗,人們不需要再留長長的頭發,而且洗頭發也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這極大的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也讓人們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㈣ 清朝時期男人的辮子丑爆了,被西方稱為豬尾巴,為何有人還捨不得剪掉

我們都知道清朝滅亡後,開始有人推崇把「豬尾巴」剪掉,但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剪掉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應該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習慣和審美。

我認為還有些人也是有希望著清朝復辟的。他們還認為著,清朝的官員們可以再次登上政治舞台,他們可能一時間接受不了清朝滅亡,所以自然也不會聽一些改革的人的話了,因為他們所生的時代就是清朝,他們可能會認為清朝才是他們的家。

無論如何,我們的頭發已經都從長辮轉為了短發。清朝男子只是需要時間去改變罷了,時間會改變這些的,也的確成功改變了這些。

㈤ 清宮劇都是騙你的!清朝男人的辮子其實長這樣

前額光亮無毛,後腦拖一大辮子,這就是我們對末代王朝一個男性發型最外在的記憶。

其實,要說大清男人的發型,原本也不是這樣子的。歷史的細節處,總會展露她豐富多彩的迷人之處。清朝男人的發型,也有過潤發無聲的時尚潮流。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清朝的辮子究竟長什麼樣

● 皇上的發型也變過

● 黑長粗:男人的審美關鍵詞

● 清末美男:大辮子+齊劉海

發量豐盛的值班編輯 / 老梁

清朝的辮子究竟長什麼樣

-+-

按照儒家經典的說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一般講來,漢族男子的頭發,不剪不剃,延續到明朝時,基本採用的仍是束發為髻的發式。

晚明時期曾有西洋傳教士巴克士(Martin de Rada)如是描述,

「明代男子為有滿頭長發而驕傲,他們把頭發留得很長,然後在頭頂上盤成發結,再用一個中間分開的發網套住,使頭發被夾住並被固定在這個位置上,在發髻頂上戴上一頂帽子,這是他們一般最常見的頭飾……每天早晨他們梳理和裝飾自己的頭發要花去很多時間。」

● 平頭的「末代皇帝」溥儀

㈥ 中國歷史上男人為什麼會開始留辮子這個辮子代表了什麼

留長辮子是從滿清入關後強制推行「剃發令」才形成的。

清軍於西元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

滿族男人頭[發剃去前額和四周,留存頭發編]成辮子垂之腦後。清在關外時,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歸順或被擄去的,都要以剃發作為標志。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後,即宣布京城內外軍民人等盡行剃發以示歸順,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強烈反對,不久被迫停止。

二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清廷乃於六月再次頒布剃發令。規定京城內外以10日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後也以此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發,衣冠服飾也要遵從清制,違抗者殺無赦。

剃發令的頒布及強制執行加劇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反對,觸發了江南地區江陰、嘉定、蘇州等地的抗清斗爭。

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6)以前留男人辮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

1、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發,然後梳一條小辮兒。

2、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發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發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

3、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發型又有變化,留的頭發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很多人形容為「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熏陶,已經以辮子為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