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尖叫之夜完整節目單!蔡徐坤開場,肖戰壓軸錦衣之下CP再合體,你怎麼看
尖叫之夜完整節目單!蔡徐坤開場,肖戰壓軸,錦衣之下CP再合體
在萬眾期待中,即將開場的尖叫之夜頒獎晚會,終於出了完整節目單。
表演陣容頂流雲集、星光閃耀,是一場驚喜很多、值得一看的年度晚會。且單看節目單就亮點頗多,比如蔡徐坤開場,肖戰壓軸,錦衣之下CP再合體
同樣備受期待的,還有頂流女愛豆劉雨昕所在的女團組合THE NINE 。
除了最近因為粉絲而備受爭議的虞書欣,其他8位,劉雨昕、許佳琪、喻言、謝可寅、安琦、趙小棠、孔雪兒、陸柯燃都會出席。
所以看完尖叫之夜完整節目單,壓軸的肖戰,開場的蔡徐坤裂納,以及各位表演嘉賓,你最期待哪一位呢?(圖片來自網路)
⑵ 世界名畫吶喊圖片
世界名畫吶喊圖片
世界名畫吶喊圖片,世界上有很多的名畫,一些畫的價值是價值連城甚至是無價之寶,世界上的畫家成千上萬,但是歷史留名的卻不多,而世界聞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以下分享世界名畫吶喊圖片。
世界名畫吶喊圖片1
《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創作於1893年的第一個版本,其作品作為蛋清木板畫;繪於1893年的第二個版本,該畫作為彩蠟木板畫;第三個版本,創作於1895年,為彩粉木板畫;第四個版本為蛋清木板油畫。
該畫作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在當時蒙克的眼中,奧斯陸峽灣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甚至有些惡心。
在《吶喊》畫作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一致的,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畫作里的線條扭曲,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鮮明對比,蒙克將畫面中沉悶、焦慮並且孤獨的情感,表現到了一種極致。《吶喊》是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
2012年5月3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1895年創作的版本(第三版)《吶喊》,以1.199億美元拍出。 [1]
1893年 | 表現主義
挪威國家藝術館等
天空中,紅、黃、橙色的烈焰,像是要著火了一樣。
下面站著一個人,光禿禿的腦袋就像頭骨,整個身體被拉成波浪形,像要融入身後的急流。他因為害怕而瞪大了眼睛,嘴裡發出了嚇人的尖叫!
整個畫面都彌漫著一股恐懼和焦慮。整幅畫情緒飽滿,不管是專業的藝術家,還是普通小白,都能在看畫的一瞬間感同身受。
這就是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這幅畫也有四個版本,其中粉彩木板畫12分鍾就賣出了1億2千萬美元。
世界名畫吶喊圖片2
2012年5月3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1895年創作的版本(第三版)《吶喊》,以1.199億美元拍出。
中文名:《吶喊》
外文名:(挪威文)Skrik
(英文)The Scream
類別:油畫、蛋彩畫、色粉畫、紙本畫四個版本
收藏地:蛋彩與蠟筆畫,藏挪威國家藝術館
收藏地:色粉彩繪於木板作品,拍賣給私人
《吶喊》的畫者,愛德華·蒙克(1863—1944年)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出生於挪威的醫生之家,長期居住在德國柏林。
蒙克的藝術創作與他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童年時期父母、姐姐相繼因病去世,目睹親人被病魔慢慢吞噬的痛苦,成為他表現人類苦痛、磨難和死亡的起因。他的作品中表現出對苦難生活的強烈感情,充滿緊張、恐懼、不安、憤怒、絕望和深思。
該畫【藝術特色】♀
《吶喊》常常被認為是蒙克的第一幅具有表現主義特色的畫作,也是蒙克書寫「靈魂」這一概念最原本的體現。
繪畫表現更多依賴於創作時的感受,濃烈的色彩紅、黃、藍、綠的構成與大膽扭曲的輕重有致、緩急有序、長短粗細有別的線條運用令人震撼,畫面呈現出高度的透視技法。
吶喊的人物全身震顫著,面色慘黃,驚恐的眼神透出萬般的失落與迷茫。血紅色的背景,動盪、急劇變化的線條是不可能取自於現實的,它來自於蒙克孤獨和恐懼的生活經歷。
該作品超越感官,表達了最深層次的東西。猶如畫家所堅定的理想一樣。
在該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
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
全畫的色彩是郁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復出現於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
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作者在這里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凄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
世界名畫吶喊圖片3
世界十大名畫之一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該作品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最喜愛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邊。
直到達·芬奇去世後,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萬二千金幣,才從達·芬奇的弟子手中買下。
現藏|法國羅浮宮
世界十大名畫之一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藝術家達·芬奇於文藝復興時期創作的大型壁畫,是達·芬奇代表作之一,世界著名畫作,收藏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達·芬奇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將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
1980年該畫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
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現藏|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世界十大名畫之一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加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
該畫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暴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這幅畫運用立體主義的繪畫形式,以變形、象徵和寓意的手法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
畫面左側,一位悲痛欲絕的母親懷抱因戰爭而死去的嬰兒仰天哭喊,她的身後立著一個恐怖的牛頭,牛臉上流露出殘忍的獰笑。
根據畢加索曾在其他繪畫作品中以牛頭表示邪惡的習慣分析,這個牛頭代表了法西斯的殘暴和黑暗。
畫的中間部分,一匹被刺傷的馬昂頭張著嘴,發出哀鳴,據畫家本人說,這匹馬象徵西班牙人民,它代表受難的西班牙。
馬的身下躺著一名死去的戰士,他的右手握著被折斷的劍,劍旁有一朵鮮花,這朵花是對死去戰士的悼念。
一個婦女從窗子里探出身體,右手舉著一盞油燈,油燈的左上方有一盞像眼睛似的電燈,燈光像鋸齒一樣射向四周,這些象徵揭露,畫家要將這一切罪惡和黑暗置於光照之下,讓全世界都明了。
現藏|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世界十大名畫之一星月夜
摯愛深夜的梵高在聖-雷米的初期所畫的這幅"星月夜"是凡·高深埋在靈魂深處的對世界的感受。
在這件作品中, 閃爍於碧藍色夜空中的星星, 格外奪人眼目。
每一顆大星、小星迴旋於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個漩渦, 星雲與棱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地蠕動著。
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 山腰上, 細長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迴旋、轉動、煩悶、動搖, 在夜空中放射艷麗的色彩……這幅油畫是他所畫的為數不多的, 不靠直接觀察對象, 而用虛構的形與色, 憑想像創造某種氣氛的作品中的一幅。
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世界十大名畫之一大宮女
安格爾的藝術「清高絕俗,庄嚴肅穆」,這一切可以通過他的重要作品《大宮女》體現出來。
畫中,安格爾放棄了很多不必要的細節,使之統一在一片安詳靜謐的和諧氣氛之中,就像是精心計算過一樣,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都是和整體息息相關的極其「危險」的事件,隨意改動其中的任何一處,都會使整個畫面徹底坍塌。
這也似乎驗證了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數與和諧」的理論,畢氏仰望夜空,都能感覺到星辰的組合像是用數字組成的音樂,他曾說他有很多次真的聽到了「諸天音樂」。在這幅畫上,比例、色彩像數字一樣按一種奇妙的秩序排列著,華麗而不失平和。
安格爾早年游學義大利時,也一定通過古希臘的藝術作品感受到了畢達哥拉斯哲學的這種富於神性的美。故意拉長的身體,似乎體現了一種古希臘雕刻的肅穆庄嚴的美感。
藝術並不是盲目地復制現實,而是對傾入全部感情的生活中綻放的精神之花的傾力表達。這是一種美感,不需要任何理由。
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形體脫開世俗的桎梏之後,精神才會完滿。這也表現在他的很多絕妙的素描之中。
現藏|巴黎羅浮宮
世界十大名畫之一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完成的一幅油畫。
該畫描繪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黃、藍色頭巾的少女,以少女戴著的珍珠耳環作為視角的焦點。
該畫背景鋪滿黑色,襯托出少女的形象。畫面中的少女穿一件棕色的外衣,白色的衣領、藍色的頭巾與垂下的檸檬色頭巾相互映襯,她側身轉頭面向畫外,嘴唇微微張開,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環若隱若現,少女的形象與黑色的背景形成對比,凸顯立體。
⑶ 魯迅關於《吶喊》的圖片
150x221 16k jpg
吶喊 作者: 魯迅 著
120x177 6k jpg
...產品 ) 吶喊 作者: 魯迅 出版社
600x806 126k jpg
魯迅的彷徨與吶喊/飛揚與落寞
350x549 34k jpg
吶喊:魯迅小說----中國圖書網(網上...
497x386 26k jpg
舊體詩 | 吶喊 | 彷徨 |
80x125 2k jpg
吶喊:魯迅小說
384x616 18k jpg
吶喊-魯迅小說
600x941 102k jpg
吶喊:魯迅小說
600x902 96k jpg
魯迅小說:吶喊彷徨
223x338 42k gif
吶喊 (魯迅)
80x106 2k jpg
魯迅的彷徨與吶喊 - 金橋書城
412x294 40k jpg
魯迅先生雕塑 公園 蓬壺勝覽 吶喊...
98x150 2k jpg
二手轉讓: 吶喊-中學生課外文學名...
500x400 42k jpg
公園遠眺 魯迅先生雕塑 公園 蓬壺...
400x300 54k jpg
青島魯迅公園-魯迅公園位於匯泉灣...
200x301 6k jpg
魯迅小說:吶喊彷徨
http://image..com/i?z=0&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rn=16&tn=image&word=%C2%B3%D1%B8%C4%C5%BA%B0&pn=16
http://image..com/i?z=0&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rn=16&tn=image&word=%C2%B3%D1%B8%C4%C5%BA%B0&pn=32
http://image..com/i?z=0&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rn=16&tn=image&word=%C2%B3%D1%B8%C4%C5%BA%B0&pn=48
http://image..com/i?z=0&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rn=16&tn=image&word=%C2%B3%D1%B8%C4%C5%BA%B0&pn=64
⑷ 求油畫《吶喊》高清圖
《吶喊》:
《吶喊》(挪威語:Skrik)英文名:The Scream,原畫尺寸91x73.5cm(35.8x28.9英尺)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的作品。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2012年5月3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1895年版的《吶喊》以1.199億美元拍賣成功,創造了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版本 (蛋彩畫、紙本,83.5 x 66 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 (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 x 73.5 cm)、藏於蒙克博物館的另一個版本作於1910年,以蛋彩和油彩繪於木板上,和作於1895年被彼得·奧爾森收藏的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復制, 開創社會大眾對其圖像的認知。自1994年起,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幸好皆失而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