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的男士發型最早是什麼樣的,為何後來有了變化
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是陰陽頭,後面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正是基於這種固有的觀念,使得我們認為整個清朝男子的發型是一樣的,沒有多大變化。然而,果真如此嗎?
清廷對於剃發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明文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順治四年時,滸墅關民丁泉由於“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官府認為其“本犯即無姦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並以此為由上奏朝廷,而朝廷的硃批只有五個字:“著就彼處斬”最無辜的當屬縣官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Ⅱ 清朝男人真實的發型是什麼別被清宮劇騙了
如今,大部分人對於 歷史 的了解都是通過 古裝電視劇 ,那是因為清朝的 歷史 距離現代較近,存有大量史料,所以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其中以宮斗和愛情為題材的清宮劇尤其受人歡迎。
但大家在看清宮劇時是否有注意到, 劇里的清朝男子後腦都留有一條長長的辮子 ,兩耳之間前半部都是 光頭 。雖然挑選的影視演員們外貌出眾,能夠駕馭這種發型,但這種形象在觀眾眼中並不討喜, 有部分觀眾表示實在接受不了這種辮子 。不過我們都知道,電視劇和 歷史 之間是有點出入的。 那麼真實的 歷史 中,清朝男子的辮子是否像電視劇中一樣? 實際上,清朝男子的辮子不僅與電視劇中不一樣,而且 比劇中還要丑 。
清朝是 歷史 上最後一個王朝。根據現有資料記載配者,明朝時期,男子的發型與唐宋時期差不多,是將頭發往上梳起並挽成發髻,再插上發簪,最後巧拿再用網巾把頭發固定住,這樣看上去即簡練又美觀。 後來清朝入關以後,受到滿人文化的影響,清朝開始頒發剃發令 ,所以清朝時期的發型其實是 滿州發型 。而剃發令規定,所有清朝官民全部剃發,為令者斬首。
因此, 漢人為了活命只能剃發留辮,辮子成為清朝男子的標志 。但清朝的辮子並不像如今電視劇中那樣留有統一的樣式,它 經歷了三個時期 。
一清朝前期。 清朝初期的標準是 將頭發幾乎全部剃掉 , 僅留頭頂一小撮毛發 ,並且留下的毛發必須要能從金錢的孔中穿過才可以,而 留下來的頭發像老鼠的尾巴那樣粗細 ,因此被稱為 「金錢鼠尾」 。這種發型放在孩童身上或許還能接受,但是放在成年人男子身上,總讓人覺得有些奇怪。放在現代來說,就算是長得再標志的男演員,也不見得能駕馭住這種發型呀。而頒布此令的大臣還說, 金錢鼠尾是清朝的雅政,依照現代的眼光來看,實在是看不出它的「雅」在哪裡 。
並且由於漢人自古以來就受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文化影響,認為剃發是不孝之罪,因此 剃發令剛開始,並沒能順利實施 。不少漢人不願接受剃發的命令,走上街頭進行反抗。但是這種抵抗在清朝的軍隊面前顯得不堪一擊,最終在朝廷的鎮壓之下,枉死了數萬人,才接受這種發型。
二清朝中期。 雖然大部分漢人已經接受了剃發留辮的要求,但清朝的統治時期,民間仍經常出現由剃發引發的問題, 常常因留下的辮子發量不成鼠尾 , 或是頭發剩餘過多不能從錢孔中穿過而獲罪 。因此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剃發令,朝廷對此也不堪其擾。最終經過多次反抗, 辮子由原來的鼠尾變成了豬 尾。但仍可以將其看做是 金錢鼠尾式的發型 ,因為其發量只不過是 從原來的一小撮,變成幾小撮 ,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
而且這個時期應該是在 嘉慶稱帝之前,所以清宮劇中的發型其實是錯誤的 ,因此大家不要再被電視劇誤導了。至於為什麼電視劇不還原 歷史 ,按照清朝時期真正的發型來拍,估計是因為能夠駕馭住這種發型的演員實在不多。
三清朝後期。 或許是因為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嘉慶後期,朝廷也開始覺得他們的發型實在太丑,因此將原來的金錢鼠尾漸漸 改成了半光頭 ,並將雙耳之前半額的頭發剃掉,留下後面的頭發並編成辮子,也就是目前影視劇中清朝男子的形象, 這個時期辮子從豬尾變成了馬尾,並且留發較多,因此孝賣搭發型更容易讓百姓接受 ,所以直到清朝滅亡,清朝男子的發型都是如此。
一難以清洗。 清朝沒有洗發劑,那麼他們的辮子怎麼清洗呢?其實, 大部分百姓都很少洗頭 ,因為清朝時期,百姓需要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誰還有時間清洗頭發。 有些條件較好的王公貴族可能會稍有講究一些 ,但是也經常會遇到洗不了頭的狀況,因為在清朝有國葬這一規定, 如果皇宮之人去世,那麼文武百官在百天之內不能沐浴,因此洗頭也不要想了 。在這種環境下,辮子就成了藏污納垢的地方。不同於電視劇中的那些皇子和阿哥們,非常瀟灑地甩著辮子, 真實的清朝男子每日頂著一根油油的臟兮兮的辮子,實在是讓人不願接觸 。
二被外國人嘲笑 。外國人第一次到清朝時,就被清朝人後腦勺的那根長長的辮子吸引了目光,當時外國人還覺得非常好奇,想要接觸一下,沒想到剛一靠近就感覺到不對勁,一股奇怪的味道撲面而來,外國人轉頭就走了。後來回到自己國家之後,大肆宣揚清朝人的辮子, 因此直到現在,不少外國人還嘲笑當時的清朝的辮子形象 。而當清朝滅亡之後,許多民眾第一件事就是上街剪掉辮子,徹底斷絕與清朝間的關系。
可以說清朝的辮子不僅醜陋而且還很臟,與如今清宮劇中的形象有著千差萬別。因此 當部分原來想要穿越到清朝體驗的人知道這種形象以後,都表示以後打死也不幻想去清朝了 。那麼各位覺得清朝的辮子到底咋樣呢?你看完還每天幻想著穿越嗎?估計沒幾個人了吧!
清朝男人真實的發型是什麼?別被清宮劇騙了
清朝發型並非清宮劇那樣,真實的辮子很醜
Ⅲ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
如今的宮斗劇、穿越劇、古裝劇越來越火,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選擇的背景都是清朝,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男子的發型都是只留後腦勺的一部分,然後梳成一條長長的辮子,也稱作陰陽頭,那麼清朝男子的發型就真的只是這一種樣子嗎?
從銅錢大小到半壁江山,從老鼠尾巴粗細到小孩胳膊粗細,清朝男人的辮子是越留越粗,甚至於清軍在近戰中拿辮子當做防禦武器,藉以防護脖頸。到了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發布了剪辮易服的政策,清朝遺老無不驚慌失措,如同天塌地陷一般。說來好笑,當年留發不留頭,可200多年過去,反而不願意剪去辮子了,人性的矛盾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Ⅳ 古代男子都有哪些發型
古代男子發型變遷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但是我想著重談談後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著頭發,還是後面的頭發也像前面後四周一樣束起來。
毋庸質疑,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
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現在的歷史影視劇除了極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著、90年代以前的絕大多數古裝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導演、服裝就是喜歡披頭散發,還是覺得把發套後面的頭發也紮起來太費事,還是壓根就覺著這樣是對的,就是不肯改正。
要說大俠、浪子、少爺、乞丐、道士、披頭散發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碼官員不應該吧,可我們見到頭戴烏紗披頭散發的官員太多,不說戲說、娛樂的古裝片這樣,就連央視播出的號稱證正劇的《鄭和下西洋》《貞觀長歌》也有部分官員如此打扮,不倫不類,不人不鬼的。
棒子經常通過拍古裝片意淫自己的歷史,同時醜化中華。我們很不爽,片中棒子對本國的歷史人物的裝扮服裝精心設計,一絲不苟,但是如果其中出現中國人,那就不一樣了,無論唐使還是明使,一律頭戴古里古怪的烏紗,同時披頭散發,吊兒郎當的。(可參見大長今和神機箭等韓片),也不全怪棒子,人家可能也沒少觀摩中國的古裝片的造型)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許多香港武打錄像片,所有清朝背景的全不剃頭,前臉和明以前一樣(但是絕不像現在的瀟灑古裝片一樣前有隨風飄揚的好像三七分頭一樣的),後面托條鞭子,同時後面也披散著。
為什麼,可能當年香港影人討厭清代,覺得陰陽頭太難看,於是前臉是不剃頭的。
滿清題材的片子倒是要發型有發型,要服裝有服裝。真對得起大清。對清以前的很少下這么大功夫。
Ⅳ 清朝各時期男性頭式的變化是怎樣的
清初的滿人皆是此風俗:頭頂只有金錢大小一片頭發告返,蓄做手指粗細的小辮子,須得能穿過清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
滿人稱之為:金錢鼠尾。後來經過了200年,才逐漸演化成清末時期的剃半光頭。
清兵攻陷廣州時,滿清頒布剃發易服令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清朝發型-清代辮子的演變:鼠尾、豬尾、牛尾.
清一代男子的發式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數次演變:
嘉慶以前為金錢鼠尾,嘉慶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
清朝發型
清末演變為半光頭。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一道剃發令改變了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全體男性的傳統發式。將原來明朝時的蓄全發束於頭頂並挽髻的發式,一夜之間改為剃發梳辮下垂的發式。由此展開了清代特有的激烈、殘酷、持久的民族征服與反征服,暴力強權與文明進步的抗爭,構成了清代有別於漢族統治朝代的社會內容。
然而,有清一代男子的發式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數次演變:
1、後金時期以剃發為漢人歸降的標准,男人的大部分頭發被剃掉,只留腦後小手指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稱金錢鼠尾式。配合這樣的發式,胡須只留上唇左右十餘根。
2、清初時期以剃發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裂余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後的無數次反剃發斗爭,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而此時的蓄發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後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金錢鼠尾式。
3、清代中葉,經過清初大屠殺以後,發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面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於一掌心的面積,蓄發數量明顯增加。胡須亦從只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
4、清代後期,即嘉慶以後男子的發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發辮。
5、清代末期,在覺悟了的知識青年和學生掀起的革命斗爭中,把剪辮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從清末開始,到清朝滅亡之時,剪辮子成了全國范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
清朝發型-特點
第一,發式沿著蓄發越來越多的固定趨勢演變。從前期金錢鼠尾式到中期的掌心大蓄發面積,再到後期絕大部分頭發被保留下來。用一句形象的話比喻,可以說是由鼠尾巴變豬尾巴,由豬尾巴變牛尾巴,亦可以說是頭發越蓄越多,辮子越編越粗。
第二,演變歷經整個清代,是一種不以統治者的意志為轉移的,沒有人倡導的,全社會的,潛在的自然運動。而且是自下而上,不分滿漢、不分軍民,不分官吏、商人、農夫、市民、書生,乃至九鼎之尊的皇帝,都在跟著變。
第三,發式的演變過程並非勻速,從1644年清兵人關到1799年以前,歷時155年,占整個清代267年的多半時間,蓄發雖然也是沿著逐漸增多的趨勢,但速度很饅,到1799年蓄發最多時也超不過全發的三分之一。而1799年以後,其變化速度加快。在不過百年的時間里,蓄發已佔全部頭發中的大部分,超過了三分之二。發式演變的速度正好與統治強弱相反,統治很強演變速度很慢,而統治能力減弱,則演變速度加快。
第四,清代發襪源飢式的演變還與整個社會發展進步有關。有清一代267年間,一直持續著蓄發越來越多的演變趨勢。當這個趨勢並沒有達到蓄留全部頭發的最終結果時,就斷然地被剪辮子運動截止了。這個滿洲貴族預想不到的形勢,是由社會進步的新形勢決定的。所以說整個清代男子發式的變化是與政治形勢的變化分不開的,也可以說取決於政治形勢的變化。滿洲貴族不能永遠維護清前期那樣的穩固統治,所以也沒有把發式維護在前期的式樣上。
第五,應該承認清代發式演變是向著美化儀容的方向變化。清初推行剃發令時,漢人把剃掉頭發看成割斷了對父母的孝道。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基礎上,美的標准就是保留的頭發越多越好。滿族入關以後,獲得了與漢人相同的自然環境、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相同的文化,具備了發式演變必然向著蓄發越來越多方向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動力。
雖然這種動力最初敵不過強權和暴力,但是當強權政治越來越削弱時,潛在的動力就逐步顯示了威力。清代剃發和辮發的演變歷史也證明,人類是要前進的,當文明與暴力沖突的時候,雖然暴力有時占上峰,但是那是暫時的,最終的勝利還是文明與進步。
Ⅵ 清朝時的人都喜歡留一條長辮子,這種頭型叫什麼
清朝的頭型叫做金錢鼠尾。
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發令所要求的剃發標准,並非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發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
(6)男生發型圖片清代擴展閱讀:
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中譯本為《大清帝國城市印象》, 事實上,滿清發式從明代到清末是一直變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發式,與清末那樣的前剃後辮有很大距離,剃發數量與結辮粗細差別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萬曆二十三年。
朝鮮派往赫圖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細記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營壘里所見到的各方面情況。
其中關於發式這樣寫道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
女真男性的發式,即其剃發的習俗,是將大部分頭發剃掉,只留腦後很少的一點頭發,結成辮子下垂。
Ⅶ 古代男子發型有哪些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通常都是四方髻,只不過不同朝代有著所不同變化,到滿清時期就全部變成了辮子,具體參考以下圖示。
1、秦朝男子的發型根據兵馬俑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主要元素是中分、歇髻、戴著冠。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除外)。
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
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道 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
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
Ⅷ 清朝男子的發型是什麼時候從「金錢鼠尾辮」變成「陰陽頭」
清朝作為滿族人建立的王朝,它是非常有特點的,尤其是清朝男子的發型,比如「金錢鼠尾」、「發辮」、「陰陽頭」,那這些發型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呢?
相信看過關於清朝時期的電視的人,都知道清朝男子的發型,前面禿禿的,後面扎辮子,或者頭頂扎辮子。但肯定很多人認為整個清朝發型都是一樣的,甚至還有人認為古代發型都是這樣的。真的如他們所認為嗎?
其實在整個 歷史 上,只有明末後男子發型才是辮子,這都是因為清軍的入關。1644年,清軍入關後,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頒布了「剃發令」,並且規定十天之內必須全部剃發。當時有很多人反對,但無疑出現了多次血案。
而且在清朝,男子發型也是跟隨時代一直在改變的,據史書記載,發型的變更分為好幾個時期,而我們所熟知的「陰陽頭」是清末時期出現的。早在清朝初期,發型規定是:頭頂只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就會被處死。你想想,古代遵循的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讓他們剃頭,相當於殺死他們。所以會出現很多反抗。
明末時袁鵬年曾說了一句話,而遺臭萬年,」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金錢鼠尾是最早時期的發型,那什麼是」金錢鼠尾「?據記載,頭發只留下銅錢大小,梳成一根小辮。這就是金錢鼠尾。頭頂像金錢,頭發像老鼠尾巴。
剃發令一出,全國轟動,而更重要的是剃發令明確寫著」剃發不如式者亦斬「。因為這條規定,很多人被處斬。滸墅關民因」周環僅剃少許「而被抓,官府認為過錯不算大,但卻上報了朝廷,朝廷直接來句」就地問斬「,官府官員也因為失察而被問罪。
清初時期的金錢鼠尾,一直延續到乾隆後期,在嘉慶之後辮子就越來越粗,同治光緒時期逐漸變為了」陰陽頭。清朝發型的消失,是隨著清朝的滅亡而消失的。當民國政府頒布了新的剪辮易服政策時,清朝老一代的人無不驚愕,甚至不願意剪辮子。似乎是一種嘲諷,清朝初期那麼多人反抗剃發留辮,而清末又有那麼多人不願意剪辮子。值得我們深思。
Ⅸ 清朝的一字頭和小兩把頭怎麼梳
清朝的一字頭是一些沒有結婚的,年齡較小的女孩梳的,方法是:
就是將頭發固定成一個一字型,然後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兩把頭則是把頭發分成兩部分,上面紮成高馬尾,下面紮成低馬尾
(9)男生發型圖片清代擴展閱讀:
滿清時期婦女頭上的發式,代表不同的狀態。滿族女孩年幼時,與男孩發型相同。不論男女,六七歲以前都留「馬蓋子頭」。頭發一寸左右,分扎六簇,形狀如筆頭,前三後三,俗稱「王八辮兒」。長到超過三寸,則扎前二後一,或前後各一,曳之腦後,俗稱「狗拉車」。七八歲女孩,則留滿發,先留後,再留前。十歲左右,等頭發長到一尺左右,則分三股編花,拖於腦後,用繩束發根。用的發繩須是紅色,發繩長短沒有限制。服喪時,用黑繩或白繩。女子成年待嫁,開始蓄發,或額前留劉海兒,腦後梳單辮兒,或綰兩抓髻兒,這叫留頭或叫留發。已婚女子開臉上頭,開始後綰髻。已婚女子的發式很多,有「知了頭」、「兩把頭」、「水鬢頭」等。
Ⅹ 古代男子發型有哪些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通常都是四方髻,只不過不同朝代有著所不同變化,到滿清時期就全部變成了辮子,具體參考以下圖示。
1、秦朝男子的發型根據兵馬俑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主要元素是中分、歇髻、戴著冠。